《毫米的认识》

时间:2024-07-28 22:06:46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篇1

  教材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导入新课并质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黑板的长是4( )。 一支铅笔的长是18( )。 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

  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张光碟,它的厚度有没有1厘米呢?那聪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没有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呢? 对,有一个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引出毫米的认识。) 质疑:关于毫米的认识,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问题1:1毫米有多长? 问题2:1厘米有多少毫米?

  《毫米的认识》 篇2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毫米的认识》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能力训练点: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教具、学具准备: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问: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探究新知

  认识毫米:

  (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学生回答出步骤,说不全可互相补充。师强调:硬币与尺子一定要垂直。先把硬币捏在指间,再把硬币慢慢从指间抽出,指名说说指间留下的小缝大约有多宽?再把硬币塞回去检查一下。把硬币再次抽出,同桌互相看看,说说这条小缝的宽约是多少?

  (4)小组活动:数一数每一厘米有多少毫米?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厘米=10毫米,还能怎么说?(10毫米=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画一画:在纸上画出1毫米有多长。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6)电脑出图,看米尺填数。在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页3题,看图说出别针和钉子的长度。

  (8)量数学书的厚度,指名汇报,说说产生误差的原因。(书纸厚度不同)强调:量时从尺子的`0刻度线量起。

  认识分米

  提问:量数学书的长度时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单位就好了,让学生猜一猜有没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请同学告诉大家。小组活动:量指定纸条的长度(10厘米),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长,用手比比,说说1分米是几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1分米厘米)

  提问:请你用1分米纸条与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画一画:在练习本上1分米长的线段。

  巩固练习

  量一量彩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桌子高()从家到学校500()

  橡皮长30()文具盒厚4()楼房高30()

  小组活动:借助绳子作工具,量出杯子侧面一周的长度。师巡视,指名汇报方法。

  电脑出图:小蚂蚁爬房顶(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米5分米,90厘米,9分米),一共走了多长?

  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 篇4

  4月11日,我在二(1)班进行了公开课铅笔有多长《认识分米、毫米》。讲后感觉有点收获,也有遗憾;有反思,也有进步。

  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四环三查”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本节课有四个目标:1.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4.能根据具体情景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的主动性。

  根据目标进行达标测试和拓展,设计的练习虽然没有做完,但学生已经是基本掌握。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有趣的师生合作、同伴合作,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运用新媒体动画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化简知识难度;用身上的`测量工具形象感知重点知识,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初步运用白板进行教学,不很熟练,还需多用来巩固。但是没有敢尝试展台的切换,唯恐操作失误,有点畏手畏脚。注重了小组合作,但仍然没有多关注后进生。小组展示时间也不够充分,没有暴露出掌握知识的缺漏之处,其实是真实存在着的。

  总之,精心巧妙的设计,加上耐心合理地实践,才会真正使学生学会、会学,才能上成常态而高效的课。

  《毫米的认识》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学生对毫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教师运用正误辨别、实物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直尺一把。

  学生准备:

  一枚一角硬币

  教学过程:

  一、故设障碍,导入新课

  1、填合适的单位

  一棵树高6( ) 老师高1( )60( ) 橡皮长5( ) 一角硬币厚2( )

  2、动手测量数学书长多少?

  测量很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建立表象

  1、认识毫米。

  (1)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出示实物银行卡和电话卡,告诉学生它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三、强化练习,观念清晰

  1、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2、算一算

  3、辩一辩

  4、改一改

  《毫米的认识》 篇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60-61页,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和操作,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准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针、铁钉、一分硬币、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我们以前学过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用什么作单位?(厘米、米)用手势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准确,这就是毫米。(板书:毫米

  的认识)

  2、毫米的认识

  ⑴、教学例1

  ①、学生观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么刻度?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刻度吗?(厘米里有更小的格)

  观察1小格的长度,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吗?

  问:谁知道每1小格的长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我们通过厘米认识了毫米,那么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你是从哪个刻度数到哪个刻度的?

  讨论: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答后板书:1厘米=10毫米

  ③、数一数2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厘米、5厘米呢?

  ④、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用手感觉一下,看刚才的手势是否恰当。

  说一说,1毫米的长度是什么样的?

  ⑤、例举生活中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

  ⑵、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将结果填在书上。

  ⑶、观察做一做第3题,你能读出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回形针28毫米,铁钉38毫米)

  动手量一量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你能读出来吗?拿出你量的物体,说出长度。(回形针29毫米、铁钉39毫米、52毫米)

  通过回答,指出测量允许有误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认识

  如果测量课桌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方便吗?(不方便)为什么?(课桌的宽较长,毫米较短)因此我们来学习另一种长度单位。

  ⑴、教学例2

  ①、拿出米尺,观察还有什么新的长度单位?

  生答后板书:分米

  问:1分米是多长呢?(1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分米=10厘米

  让学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③、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用分米塑料尺检查。

  ④、例举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

  ⑷、你想量出几分米的带子给同学们看,用手举起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再齐读一遍进率。

  四、巩固应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以毫米为单位。(书63页1题)

  左边的同学量三角形,右边的同学量长方形。指名说结果,集体订正。

  2、在横线上填上米、分米、厘米、毫米。(书63页2题)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出结果。

  3、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10分米

  一把钥匙6米

  一支圆珠笔170厘米

  课桌长40毫米

  邓老师高13厘米

  五、拓展创新:

  生活和学习中,你用到了许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吗?请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

  分组进行。

  《毫米的认识》 篇7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画片?说说动画片里得人物。

  交流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及片中人物。

  二、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瞧,孙悟空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课件:孙悟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课件:金箍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短了)谁来回答悟空的问题?(课件: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1( )。)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边说边板书:米)。你能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

  请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又变短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40( )。)厘米也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边说边板书:厘米)。你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

  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件中呈现的逐渐变短的金箍棒,增强了动感效果,旁边悟空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让学生用比划的方法加深对1米和1厘米的理解,较好地巩固了这两个长度单位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表象。】

  三、新授

  1、 认识毫米

  (1)引入毫米

  接下来,可要仔细观察了,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得更短并进入孙悟空的耳朵)那你猜猜这时金箍棒会有多长呢?(学生积极参与猜测)到底有多长呢?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根小金箍棒,请大家动手量一量,量完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毫米的认识》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你要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你要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你要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以此关注身边的事物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数值的估测和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新的学年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三周多了,同学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肯定都长高了不少吧?有没有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呀?看来很多同学都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刚才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米和厘米来表示了自己的身高,那么谁能用手比量一下一米和一厘米大约有多长呀?这几位同学表示的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还要交两个新的朋友,通过预习,同学们一起说这两个朋友是-板书毫米和分米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测试,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很不错,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里有一张卡,老师想知道它的厚度,谁能帮老师量一量呢? 这位同学预习的很好,毫米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是mm,下面请同学们摸一摸,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毫米到底是多少,同学们可以感觉出来,1毫米这个单位真的是非常小。

  (二)自主学习 认识毫米

  它在直尺上怎么表示呢?请大家拿出直尺,直尺上最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尺子,

  1、请你指出直尺上的1毫米。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学习,相信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毫米的知识,考验同学们的时候到了,请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画一画。

  (1)量一量身边的那些东西的厚度或者宽度可以用毫米表示,请记下来。

  (2)你能画一画1毫米、5毫米、10毫米吗?

  2、通过刚才的.画图和观察直尺,你认为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幻灯片。

  1厘米=10毫米

  通过幻灯片我们看出来了,厘米和毫米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通常情况下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十进制,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在一年级的时候不是学过1米=100厘米吗?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是因为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单位就是-分米(dm)也就是说厘米和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吗?厘米和分米才是。所以厘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应该也是10。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一分米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多长是一分米?给同桌比量一下。跟小组内同学一起,看看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能不能解决关于分米的一些小问题。

  (三)合作探究 认识分米

  2、量一量你的手有1分米长吗?把小组内同学手的长度值记录下来。

  3、画一画1分米。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四)整理反思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单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单位排排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都帮老师解决了,同学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好,做得快。

  三、巩固练习 达标测试

  1. 在( )里选择适合的单位打√

  黑板长: 3(米、分米) 铅笔盒长:3(米、分米) 橡皮宽:16(厘米、毫米) 黑板

  2、括号里填的单位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圆珠笔长14分米。( )

  床长2厘米。( )

  大树高25米。( )

  课桌宽100毫米。( )

  课本长2分米。( )

  3、能力拓展:下面是小马虎写的一篇日记,你能找出里面的错误吗?

  小马虎的日记 3月4日 星期日 晴

  星期天,我背着 3 米宽的书包,骑上 8厘米高的自行车,去离家200厘米远的超市买学习用品。到超市后,我买了一支 2 米长的铅笔,一块4分米长的橡皮,还有一本18厘米厚的童话书。然后高兴兴回家去,路上我口渴了,又买了一支1厘米长的雪糕,今天过得真充实啊。

  四、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不满意 基本满意 满意

  五、作业(全做或选做)

  基础练习:

  课本34页2、3、4

  拓展练习:

  1、你会用多种方法写一下你的身高吗?

  ( )厘米 ( )分米( )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2、身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毫米和一分米长度或厚度的吗?

  1毫米的有:( )1分米的有:( )

  《毫米的认识》 篇9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毫米的认识》 篇10

  “毫米的认识”是20xx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继二年级米和厘米的学习后引入的另一长度单位,它是以后学生学习更多长度单位的过渡,因此,学好本节课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周我上了“毫米的认识”这一节的公开教学,现作如下的反思。

  一、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而估测是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估计的一种,它是对物体或图形的某种属性(长短、大小、轻重等)——量的估计。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量的估计常常比精确计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时,估测教学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估测?按我个人理解,估测就是个体根据知识经验,采取一定的策略,获得物体或图形某方面的属性——量的近似值的过程。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操作,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定估测基础。

  测量单位和实际测量是测量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测量单位作为大家认可的公度是测量的基础,当然也应该是估测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帮助他们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形成测量单位的表象,从而正确理解和感受测量单位的实际意义,为估测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在要求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学生很快地说出有米和厘米。可是当让学生比划一下,1米与1厘米分别有多长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乱比划。此时我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厘米的长度来,然后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厘米处比一比,发现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同样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这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两手张开的长度正好是我们的身高,因此,比划1米有多长时应该把手腕折回来一些。当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毫米有多长后,也让学生先量出两张纸牌的厚度约是1毫米,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两张纸牌的厚度,再用左手慢慢地把两张纸牌的厚度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这样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操作中发现、探索、体验,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定估测基础。

  2、联系生活,充实测量单位的表象——丰富估测参照。

  对一个量的估测,不能依靠随意的猜测与臆断,而应根据相关的参照物进行合理的估计与推测。参照物越丰富,参照系越完善,估测的手段越多,估测的能力也就越强。教学时,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测量体验,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本节课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时,我便有意地让学生先来估测一下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时?有些学生说用自己1厘米宽的食指去估,有学生提出用自己的食指去估太浪费时间了,数学书这么长,可以用自己的“一拃”长去估。这时我问,你怎么想的,我知道这样的一拃长大约是10厘米,数学书的长比我的两拃长长一些,因此我把数学书的长估成约25厘米。还有学生说可以用自己20厘米长的直尺去比一比,数学书的长比20厘米的直尺长一些,所以我把数学书的长估成约23厘米。“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长度成为学生估测的参照物,学生借助这些身边实物的相关数据进行估测,能有效避免学生估测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提高估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当然,在安排学生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时要坚持先估后测的原则,让学生在估计中提高估测能力,在测量中修正估计精度,在估测中积累经验。

  二、备课中应注重备学生。

  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做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备好一节课,不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环节,更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表现在备课中就是必须更多地研究学生。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现实状况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展开的。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复习完旧知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备课时我还以为学生几分钟就可以估出来,结果我发现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估?还有的学生因为有预习的习惯,知道了毫米的概念,结果直接用厘米与毫米作单位测量出了数学书的宽与厚。后来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得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参照物去估测,结果还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估测出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还有,估测完后,我便问:同学们估得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备课时我本以为也花不了多久就可以完成此环节,结果还有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特别是测量数学书的厚时,也不知道怎样把直尺放上去测量。另外还有一部份学生不能用0刻度对准书的一端,而是用直尺的顶端对准了书的一端,这样测量出的长度很不准确,误差大。所以我又马上在展示台上教学生一步步来测量书的长、宽、厚。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自己包办得较多,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其实我觉得当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食指指甲的宽”、“一拃长”、“20厘米长的直尺”……这些长度作为估测的参照物时,应让学生亲自体验估一估,可我却没有好好地利用。另外,由于课前口算及估测与测量耗时较多,到后面就没时间认识“几毫米”了,学生容易把5毫米这一刻度线当成厘米刻度线,还有个别学生对1毫米的小格数的不够准确,加上学生的尺子五花八门,出自不同的厂家,质量也不同,学生测量的方法不一样,也导致部分测量的数据略有误差。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因此,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毫米的认识》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会选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交流单位换算的思考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验学习分米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测量引入

  师:昨天同学们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先估一估,然后进行测量。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桌面的长、宽时,用“米”和“厘米”做单位都不太合适)

  师: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米。(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线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用手势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让学生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学生尝试画线段,集体评议。

  强调:从0刻度线出发,要标好端点和线段的长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让学生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列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画1分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尝试推算: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2)展开验证:出示米尺,2分米有多长?5分米呢?8分米呢?10分米呢?观察发现:1米=10分米,用手势比一比。

  (3)想一想:2米等于几分米?6米呢?50分米是几米?

  3.单位换算。

  (1)教学例3。

  ①2厘米=()毫米

  想:1厘米=10毫米,2厘米里面有()个10毫米。

  ②80厘米=()分米

  想: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个10厘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等,教给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系统梳理,体会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你能按顺序给下面的单位排排队吗?

  分米、厘米、毫米、米

  根据排好的单位,观察思考: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示范一次,接着学生自主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7分米=()厘米5米=()分米60毫米=()厘米

  2米=()厘米100毫米=()分米

  抽选题目邀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推算100毫米就是1分米。

  2、完成练习五第3、7题。

  (1)杯子高1()

  (2)螺丝钉宽5()

  (3)牙刷长16()

  (4)蚂蚁身长6()

  (5)一步长5()

  (6)尺子厚()毫米

  3.选择合适的长度在()里画“ √”。

  (1)黑板长()3厘米()3分米()3米

  (2)毛巾长()7厘米()7分米()7米

  4.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6、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合多少厘米”即将前面的单位“毫米”换算成“厘米”。

  7、完成练习五第9、10题。

  第9题,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懂题意,首先弄清: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列式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将2米换算成20分米来计算。

  8、知识应用:一块黑板长3米,用5分米长的彩带沿着黑板的长边做一条花边,需要几根这样的彩带?

  学法指导:谁能换一句话来表达题目的意思?明确本题实际上是在求30分米厘米有几个5分米,即30里面有几个5。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毫米的认识》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填空

  1米=()厘米300厘米=()米2米40厘米=()厘米

  二、教学新课

  1、活动——测量书本长、宽、厚,认识毫米

  ①师:今天我们就用尺子来测量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把测量的结果汇报一下,测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测量

  ③汇报,生:××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

  ④师:像这样的`小格在尺子上还有吗?观察这些小格,你发现了什么?(每个小格一样长)⑤师:这一小格的长度我们也有一个单位——毫米,(板书)

  你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吗?(毫米是长度单位里比较小的单位)

  “当测量的长度还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师:观察你们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生自由发现,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板书)

  ②练习

  2至3厘米之间是()毫米?

  5至6厘米之间是()毫米?

  3厘米=()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①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

  ②集体交流

  ③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为单位的?

  三、课堂小节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我们生活中的1分硬币,电话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毫米的认识》 篇13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毫米的认识》,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例1用小组活动的画面提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式,以数学课本为素材,让学生通过估、量,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让学生凭借测量物体的直观图确定三个物品的长度,熟悉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练习一第1、2题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第3题是估计、测量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养。虽然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了厘米和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学生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在《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帮扶、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有效估计物体的长度,如何有效参与四人小组活动中去,如何较科学规范的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加深对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教学中,我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主探索。 本节课属于计量单位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小精灵来获得学生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用手比划的过程中,唤醒旧知,以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这样设计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比划得较准确的同学对自己有信心,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和喜悦;二是让比划得不准确的学生知道:数学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划,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认识》 篇14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毫米的认识》 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 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空)

  ①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②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____毫米.

  ③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随堂练习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布置作业

  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70毫米=()厘米

  《毫米的认识》 篇16

  教学内容:第70页“毫米的认识”,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

  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让学生口答。

  2、提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下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学生动手得出结论(不足1厘米)

  3、引入新课

  我们要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指出直尺上的厘米刻度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刻度线,并且用拇指和食指示范出1厘米的长度。

  2.认识毫米

  (1)提问:在这1厘米中间还有没有刻度线?它们之间的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1毫米)

  (2)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直尺上表示的1毫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是多少。

  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1厘米是这么长,1毫米是这么长,(教师比划),你们知道1厘米和1毫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借助直尺来看一看。

  1厘米是几毫米?我们只要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小格,那么它就等于几毫米。

  请同学们拿着铅笔,用铅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一数,看看1厘米等于几毫米。

  (学生数,然后回答)

  (教师领读一遍)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总结: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4.教学例1

  (1)教学例1

  a.请同学们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平放在课桌上。

  b.要求大家用尺量一量这根笔芯的.长是多少毫米,然后告诉老师。

  (要求把0刻度线对准笔芯左端,看右端对准多少毫米的刻度。教师巡视辅导)

  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第70页的例1,你的量法和书上的一样吗?

  数一数课本上笔芯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并填在书上。

  5.画线段

  (指导画线段的方法:先画什么?用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这一点?要画多长就画到多少毫米为止,最后还要注意什么?)教师示范。

  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2毫米的长的线段。

  让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画的是不是42毫米长的线段。

  小结: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和画线段,都要把直尺的哪一刻度对准左边端点,然后看哪边的刻度确定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看看它的厚度是多少?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花边和回形针各是多长,把结果填在括号内。

  3.做“练习十五”第1题

  请同学们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

  4.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让学生先量然后提问回答。

  5.做“练习十五”第3题

  分2人小组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一毫米有多长?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用毫米作单位量长度或者画线段要怎样做?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4题。

  《毫米的认识》 篇17

  毫米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是在孩子们二年级认识厘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我还是采取以往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影象。

  联系生活进行感知

  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寻找“1毫米”,他们很快找到了许多。例如:指甲盖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十张白纸的厚度等等,他们的眼睛真的很厉害,而且对物体的判断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强操作实际测量

  测量在认识长度单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因此在测量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小组合作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然后进行实际的测量,看看哪个同学估测的最接近准确的结果,而且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他们都非常的认真和投入。不仅他们的估测能力有所见长,而且实际测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是很好,导致一部分同学理解的很不错,而有一少部分同学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还很模糊。

  2、在测量过程中我忽略了对5毫米这条刻度的强调,有个别的同学把6、7、8、9毫米也数成了1、2、3、4。

  3、学生的合作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课堂显的前松后紧。

  《毫米的认识》 篇18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毫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关于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厘米的认识。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米和厘米学生在生活中见过,而“毫米”的知识,在学生以前的生活和学习中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可从从感性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看、摸、比、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1毫米的正确表象,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并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在认识毫米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比如让学生测量粉笔长度,铅笔盒,动手画一画等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巩固。

  虽然觉得这节课学生学得好可以,但是在练习中却出了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课堂上建立的表象不具体。学生都知道一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但是却没有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练习的反馈情况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得还课堂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围绕学生的转。

  《毫米的认识》 篇19

  1。问题设计过细、过碎,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细细思考还是觉得所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有老师领着走之感,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构。

  在上面认识毫米这一环节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能不能精确地表示出它的长度?那怎么办?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吗?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怎么没见到?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给表示出来?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通过刚才我们真正地接触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这些问题适当整合一下,拓宽学生的思考活动空间,课堂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生互动,学生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2。张弛有度,注重学习方法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帮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节课的新知,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并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获取新知的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称张提供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在教学毫米的学习时,结构清楚,先产生毫米的需求,再通过找1毫米,认识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深化好摸的认识,整个层次是鲜明的。在分米的设计过程上也和毫米是类似的,我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在毫米的认识学习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毫米,说出刚才我们学习毫米使我们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再放手由学生自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米的学习,这样可能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好。

  《毫米的认识》 篇20

  一、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能告诉老师吗 ?

  生(齐答):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分米、厘米。

  师: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让学生猜,老师不加以断定。)

  (生纷纷猜测,并互相交流)

  师: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

  生1: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生2:通过两本书平放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哪本薄哪本厚了。

  师:如果要知道这两本书分别有多厚?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

  生:可以用尺子量就知道了。

  师: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分米、厘米这样的长度单位。那么,请同学们用手分别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

  (学生纷纷进行比划,并拿出直尺进行对照。)

  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有1分米吗?有1厘米吗?

  生:都没有。

  师: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这个愿望是什么?

  生: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其实你们的愿望前辈们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较两本书的厚薄”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二、 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环节一: 观察、讨论、认识1毫米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生1:我看到了我的尺子能够量30厘米物体的长度。

  生2:我看到了尺子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个小格。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

  生1:1毫米很短。

  生2:1毫米很小。

  生3:1毫米很细。

  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学生比划)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数格子的毫米数)

  师:同学们刚才在数格交流中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1到2格之间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发现5到6格之间也有10个小格,它也是10毫米。

  生3:我发现每两个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每个1厘米内都有10个1毫米。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终于发现了1厘米等于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要求学生来回齐读一遍。)

  环节二: 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探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你们想不想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

  生:想。

  师:请同学们练习课本做一做的第一题: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实际是多少?

  (生测量,然后汇报)

  师:再做第2题: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

  (生测量,然后汇报)

  师:现在做第3题:环形针的长是( )毫米 ?

  生:一共是28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8毫米的?

  生1: 2厘米是20毫米,再数过去有8毫米,合起来是28毫米。

  生2: 2厘米是20毫米,过去有一条比毫米刻度线长一点的是5毫米,再数过去有3毫米,合起来一共是28毫米。

  生3:我是这样看的: 3厘米是30毫米,环形针离30毫米差2毫米,30毫米减去2毫米是28毫米。

  师:这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那么,右边的铁钉是( )毫米呢?谁能最快说出来?

  生:是38毫米,因为它离40毫米较近,退2格就是38毫米。

  师:你们真聪明,离哪边较近就数哪边,这种方法是十分可取的。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仪投影的尺子,老师指那一格,请你们很快说出是多少毫米?(教师指投影仪尺子刻度,学生抢答)

  (评析: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方法的简洁性,同时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成果。)

  三、 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师:下面,老师再发给每人一颗书钉,请同学们量一量书钉的宽是多少毫米? (书钉本来不够1毫米,学生测量时,有的说是1毫米,有的说不够1毫米)

  师:也对呀!因为尺子上的刻度不一定精确,另外我们眼睛看的时候也有偏差。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生:我们想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

  四、 联系生活,趣味练习

  师:老师的手中还有一篇小明写的日记,同学们读了以后,看有什么感想?(投影出示小明的日记 )

  20xx年元月5日(星期三)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就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教师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数字,学生听了都在笑。)

  师:刚才老师读小明日记的时候,你们都在笑他,到底笑什么?

  生1:我笑小明写日记很马虎。

  生2:我笑小明的日记用错了很多单位。

  师:你们都在笑他,那难道小明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1:有,小明上学的路上看见小树断了把它绑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2:小明进教室后就认真地做笔记值得我们学习。

  生3:小明 能够把做过的事情写成日记值得我们学习。

  师:好,那就请你们用学到的知识将小明在日记中用错的单位改正过来,课后完成交给老师。

  《毫米的认识》 篇2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1分的硬币等。

  学具准备:直尺、1分的硬币、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开课:猜一猜某个学生的身高是多少?再实际测量出这个学生的身高。引出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2、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的过程,突出直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新课教学:

  1、认识毫米。

  (1)引入:电脑显示不是整厘米的一支铅笔,用直尺去量它的长度,该是多少呢?(7厘米多)。那么这支铅笔到底长多少呢?

  师:要想比较精确地量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就来认识毫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

  (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尺子,用两支铅笔尖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师巡视)。再用右手的笔尖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那么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笔尖指出1毫米、2毫米、3毫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

  (3)师:请同学们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请同学们像我这样轻轻夹住一分硬币,然后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这条小缝大约就是1毫米宽。

  (4)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填在书上。并向学生说明误差是存在的。

  (5)电脑显示小蝌蚪变青蛙图,分别得出:1厘米(10毫米)、2厘米(20毫米)、2厘米6毫米(26毫米)、6厘米8毫米(68毫米)

  (6)电脑显示前面那支不是整厘米的铅笔图,让学生说出是多少毫米。

  (7)做书上第66页第3题。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

  (1)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在实际生活中,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作单位。1分米有多长呢?

  (2)学生自学教材,认识1分米的长度。

  (3)电脑显示10厘米的长度,10厘米也叫1分米。

  (4)同学们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引出:1分米=10厘米。

  (5)量一?的长度大约是多少?(1分米)

  (6)量准备好小棒,看是不是1分米长。

  (7)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请一人带上1分米长的小棒上台来实际量一量,引出:1米=10分米。

  (8)量出3分米长的纸条,剪下来,同桌互相检查一下量得准确吗?

  (9)以分米为单位,让学生估计下面物体的大约长度:水彩笔、钢笔、音箱高、课本长……再实际测量长度,并将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填在书上。

  (10)将今天学习的毫米、分米与以前学习的米、厘米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排)。

  教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三、巩固练习:

  1、电脑显示:在括号里填上米、分米、厘米或毫米。

  钢笔长14()楼房高20()粉笔长75()

  电脑键盘长约5()图钉长10()教室宽6()

  2、做书上第69页第1、2题。

  3、请学生带上直尺和卷尺自由测量教室里各种物体的长度。

  教师口述要求:

  ①测量时可以与你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并作好记录。

  ②爱护公物,注意清洁卫生。

  ③当音乐响起就开始去测量,当音乐停止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请几个同学汇报测量的结果。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1分米大约有多长。小朋友回到家里可以对自己的家俱、电器等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下次上课再请大家汇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开始让大家猜测某一学生的身高,并实际测量,接着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2、主动探索,学会学习。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通过直尺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小蝌蚪变青蛙等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并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毫米的认识》 篇2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课件,尺,软盘。

  2. 学生准备: 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谈话: (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

  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问: 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引导: 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说明: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设疑: (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

  指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 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 量一量。

  要求: 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

  介绍: 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 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学生齐读: 10厘米是1分米。

  (2) 认一认。

  引导: 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提问: 你手上的尺全长大约几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体验。

  ?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 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 画一画。

  ① 要求: 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 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 引导: (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 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 小结: 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 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 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 数一数。

  引导: (出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是多少厘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样数的`?又是怎样想的?(板书:1米=10分米)

  (6)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 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 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2. 认识毫米。

  (1) 引导: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 小组学习。

  ① 出示学习步骤。

  ?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说明: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③ 汇报: 通过小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 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3) 提问: 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

  (4) 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三、 总结

  1. 提问: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问: 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 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 提问: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四、 巩固练习

  1.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3.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毫米的认识》 篇23

  一、揭题示标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百宝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吗?(想)但是老师暂时还不能告诉你们,不过看大家这么可爱,老师可以向你们透露一点儿内幕,这里面的所有宝贝都和今天学的新知识《毫米的认识》有关,(板书课题)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一探究竟吧!请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并知道1毫米有多长。

  2、能正确使用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3、会说出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齐读)(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有)

  要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那就需要大家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自学指导。

  一、 自主探究。

  自学指导(1)

  自学课本21面,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3、 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毫米作单位?

  (时间3分钟,比一比,看谁自学的又快又好!)

  现在开始! 好,停!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 那么谁能说一说用尺子量出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用毫米表示)用字母表示.

  大家真会自学!学的这么好,那让我们乘胜追击,请看自学指导(2)。

  自学指导(2)

  自学课本22面,再次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尺子,找到1厘米,数一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几小格?其中的1小格就是( )。

  2、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自学时间:4分钟)

  二、 合作提升

  自学完了,自学效果怎么样呢?现在我们就来检测一下。

  拿出我们的尺子,结合认真的数一数。

  0~1是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

  1~2是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

  2~3是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

  你发现了什么?

  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且每一小格的长度相等,即: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首先,我们自己先在尺子上找一找,比一比,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也帮老师找一找,比一比。(演示)

  如果我们不用尺子,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

  (两个手指之间很小的缝隙就是1毫米,全班伸出小手演示)

  好!现在就让1毫米的长度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睁开眼睛,再次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自己想一想,说一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物品呢?现在就到老师的百宝箱揭秘的时候了,

  (展示银行卡、小明星、身份证、五角硬币、钥匙、尺子、快餐杯等物品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我们认识了毫米,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先在尺子上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

  (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我们一块对着再数一数。(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三、 巩固运用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并且知道了1厘米=10毫米,那你们下面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1.读出下面图形的长度。(出示)

  你们会用毫米读出长度,那你们会用毫米测量长度吗?我们来检测一下。

  下面的几种测量方法正确吗?为什么?(出示)

  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 量一量。 (出示)

  3.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谁拥有一双像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请你阅读明明的一篇日记,找出日记中用错了的单位,并比一比,说一说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20xx年9月17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3厘米高的卫生间,拿起了12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我跑步到学校,看到180米高的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6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我们一块用正确的单位把明明的日记读一遍。

  4、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出示)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再用一句完整的话表示出图的意思。(出示)

  四、总结解惑

  通过我们的交流学习,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惑吗?

  《毫米的认识》 篇24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毫米的认识》,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例1用小组活动的画面提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式,以数学课本为素材,让学生通过估、量,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让学生凭借测量物体的直观图确定三个物品的长度,熟悉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练习一第1、2题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第3题是估计、测量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养。虽然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了厘米和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但是学生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在《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帮扶、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有效估计物体的长度,如何有效参与四人小组活动中去,如何较科学规范的测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加深对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教学中,我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节课属于计量单位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小精灵来获得学生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用手比划的过程中,唤醒旧知,以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这样设计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比划得较准确的同学对自己有信心,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和喜悦;二是让比划得不准确的学生知道:数学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划,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认识》 篇2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4页,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第1—3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钱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钱老师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小学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说明: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观察米尺,回答: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①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②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练习一的第1、2、3题。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3量出20毫米和3分米的丝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课外完成)

  蒜叶生长情况记录

  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 篇26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单位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谁来说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呢?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归纳总结: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出示课件(平均分成10份的1分米的`线段放大图)。

  教师指出: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

  问:观察图,思考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1分米=10厘米)

  (2)学生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尺子上的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再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从手腕到指尖有没有1分米,以加深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

  (3)请同学们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体上找一找“大约1分米”的地方。

  2.自主探索分米和米的关系。

  (1)猜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你们知道分米和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先猜猜看。

  学生有可能说出因为米是比分米大的长度单位,既然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应该等于10分米。

  (2)验证。

  方法一:利用课件出示米尺的放大图,先让学生找出从零刻度线到1米间的长度,再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有10个1分米长的线段。

  方法二:教师用米尺把1米长的线段画在黑板上,然后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使学生直观看到1米等于多少分米,得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方法三: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每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00厘米=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3)明确:1米=10分米。

  【教师小结】

  为了测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来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要用米作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灵活地选用合适的单位。

  3.单位之间的换算。

  2厘米=( )毫米

  80厘米=( )分米

  你能将厘米和毫米、分米进行换算吗?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后指名反馈。

  4.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3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的第3、4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鼓励他们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几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毫米的认识》 篇27

  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意义,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能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数学活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感知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体会到毫米在生活的用处很广.

  重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1分硬币,各类卡,光盘.

  学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预设

  一,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1,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 (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

  2,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 (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 (可以用尺量)

  3,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 (米,厘米)

  让学生比划1米,1厘米

  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 有1厘米吗 那怎么办

  4,对,我们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索研究-----毫米的认识(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 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环节一:1毫米的建立

  1,实际上,毫米并不难找,它就藏在我们的尺子上,只要细心,就会找到它.

  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

  2,在自己的尺上找到1毫米,用笔尖指给你的同桌看看.

  3, 1毫米的长度给你什么感受 (短,小,细)

  4,画1毫米.先估计画,再用尺子量后重画一次

  5,尺子上1毫米是这么长,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或宽度,大约是1毫米呢

  6,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毫米.

  教师介绍并示范:也可以借用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硬币,先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角硬币,再轻轻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就是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的准确

  环节二:认识几毫米

  我们已经知道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这样的2小格呢 3小格呢 5小格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环节三:毫米与厘米的联系

  继续观察尺子,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数学游戏----考考你(口答)

  2至3厘米之间有几毫米

  6至7厘米之间有几毫米

  9至10厘米之间有几毫米

  3至5厘米之间有几毫米 怎么想的

  环节四:;回顾课前,用毫米量

  知道了毫米这个单位,就用它来量一量吧.(量课前的两本书)

  量前先思考: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尺子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 (在投影仪上演示,课件再演示.) 一般0刻度线对一端,刻度再看另一端.把本子捏紧再量.

  三,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测量生活中很短或很薄的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第3题环形针的长2厘米7毫米师:你是怎么看的

  2,练习第一题指名答

  3,练习第二题投影反馈

  五,联系生活,趣味练习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从大到小应该(米,厘米,毫米)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要用到这些长度单位.这四兄弟啊谁都说自己的本领大,,这不,它们都抢着在小马虎的日记表现自己呢.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毫米的认识》 篇28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45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讨论完成:书本下面部分。

  三、 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 书本练一练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课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 布置作业

  板 书

  毫米 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作 业

  1.抄写“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5次

  2.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3.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反 思

  《毫米的认识》 篇29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页28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2、学会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及进行相应的'测量。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细心观察。

  教学具准备:

  1分米长和1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生准备学生尺及米尺

  教学流程:

  一、激趣入课

  (1)故事导入

  (2)提示课题: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分米的认识

  1、谈话引入

  讲解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2、看一看

  ①在直尺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②得出:1分米=10厘米

  3、画一画

  ①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互相检测

  4、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5、教学1米=10分米

  (二)教学毫米的认识

  1、测量引入

  ①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②引入毫米,认识1毫米的长度

  2、教学1厘米=10毫米

  3、说一说:生活中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

  4、提问: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

  三、巩固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15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毫米的认识》 篇30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 进一步发展同学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 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课件,纸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币。

  公开课教案JIAOXUE SHEJI数学三年级培训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丈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

  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

  师:这里面有咱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

  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评析:本节课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由谈话引入,围绕着同学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切合实际,同学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只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边的新知研讨打好了知识基础。]

  《毫米的认识》 篇3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测量毫米的认识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毫米的认识》 篇32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毫米的认识》 篇33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学生(尺子、一张大约3厘米长的小纸条);教师(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朋友,上个学期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小朋友们还记得哪些关于厘米和米的知识?大家一起用手来比划一下看看1米和1厘米有多长。

  二、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比1厘米还要短呢?

  生:眉毛、眼睫毛、蚂蚁、硬币的厚度......

  这些东西都不够1厘米长,我们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表示长度呢?

  生:毫米。

  对!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小朋友猜猜看,1毫米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让学生说一说1毫米在尺子上到底有多长?教师引导说出:直尺上1厘米之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请小朋友在尺子上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让学生说一说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猜一猜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学生说并说明是怎样想的?可以引导学生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板书:1厘米=10毫米)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3、估一估,量一量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厚呢?先让学生用眼睛估测,再小朋友

  自己动手测量,学生量出是6毫米。(板书:毫米)。

  (2)先估测再测量桌上小纸条的长度,引导说出小纸条长度为3厘米4毫米或34毫米并追问3厘米4毫米是怎样换算为34毫米的,理由是什么?

  三、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刚才我们认识了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小朋友再想一想,有没有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对!分米。(板书:分米)

  老师手上有个盒子,它的边长正好是1分米,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盒子边长要是用厘米表示,大约是多少厘米呢?

  先请学生猜一猜,再请人上台量一量是10厘米,问学生这说明了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说明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请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的长度

  生:(0~10、15~25......)

  怎样从尺子上找最快?引导说出找0~10最快。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引导说出插座的边长、软盘的.边长、粉笔的长度、学具盒的长、文具盒的宽等。)

  3、画一分米的长度

  每位同学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集体反馈你是怎么画的?(课件演示画一分米的动画)

  4、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学生用手指比画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验证。

  5、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再说出或者展示验证的办法。(老师可以展示米尺,让学生一起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6、估一估,量一量

  (1)数学书的边有多长?先估一估长度,再量一量。引导说出书长为2分米多4厘米、大约2分米、24厘米。

  (2)同桌学生不用尺子,估测课桌和椅子的高度大约是多少分米,并交流方法。老师记录学生估测的数据。然后请同桌合作分别实际量一量分别是多少厘米,说说各接近几分米,并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确。

  四、练习

  1、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一张床长大约2()、一根黄瓜长大约2()、一颗牙齿长大约4()、一块黑板长大约40()、一枝铅笔长大约1()5()。

  2、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

  老师家的房子要装修,我要计算客厅的长度,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请学生说出自己选用单位的理由。让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来选用合适的单位。

  3思考题:

  辨一辨

  我们来读一读一个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

  (课件出示)

  今天,我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我在一棵大约8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分米长的面包。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学生可能会笑,让学生说说笑的理由,并帮忙改一改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来帮助学生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你能将它们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一下吗?(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同桌之间用手势比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

  课外活动。

  (课件出示问题)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毫米的认识》 篇34

  本节课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课前已经要求学生回家预习并做好相应学具的准备,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在课堂上,我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在课前所做的`预习时,已经知道了“毫米”这个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但还没有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让他们“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我认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1毫米的长度时,能够从身边找出许多适合用毫米作单位的物体。如:作业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长度、直尺的厚度、液晶电脑显示器的厚度、课桌面的厚度、某地区的降水量……学生由自己熟悉的学习用品到身边较熟悉的物品的举例,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建立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的测量还不够准确,

  《毫米的认识》 篇35

  1.问题设计过细、过碎,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细细思考还是觉得所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有老师领着走之感,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构。

  在上面认识毫米这一环节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能不能精确地表示出它的长度?那怎么办?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吗?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怎么没见到?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给表示出来?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通过刚才我们真正地接触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这些问题适当整合一下,拓宽学生的思考活动空间,课堂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生互动,学生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2.张弛有度,注重学习方法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帮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节课的新知,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并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获取新知的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称张提供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在教学毫米的学习时,结构清楚,先产生毫米的需求,再通过找1毫米,认识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深化好摸的认识,整个层次是鲜明的。在分米的设计过程上也和毫米是类似的,我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在毫米的认识学习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毫米,说出刚才我们学习毫米使我们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再放手由学生自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米的学习,这样可能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这样达到的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好。

  《毫米的认识》 篇36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问题二:不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如:小军跳了16分米,小丽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习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习,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毫米的认识》 篇3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来自于×××小学,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我的课说完了,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大家指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毫米的认识》 篇3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一分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请同学们猜一猜,沈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自己的身高并板书。

  谈话: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再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要求:明天就是三八节了,老师制作了一张贺卡,你知道这张贺卡的长和宽各是多长吗?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张贺卡,用尺量一量。(长20厘米,宽10厘米)

  讲解:10厘米就是1分米,20厘米就是2分米。分米也是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分米。(板书:分米)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 认识分米。

  (1) 找一找。

  1分米有多长呢?我们大家一起看着尺子数一数,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0~10厘米之间一段是1分米之外,你还能找出1分米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1分米,并组织交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只要是10厘米长就是1分米)

  (2)画一画。

  谈话:你们能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画好后,小组里的同学互相检查。

  提问:画长1分米的线段要注意什么?(沿着直尺的边,从0画到10;两个端点不能漏了;画好后要标好长度)

  谈话:请同学们用拇指对准线段的左端,用中指对准线段的右端,比画一下,看1分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3) 说一说。

  提问:你们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吗?(学生举例)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分米,你知道1米是几分米吗?小组合作在米尺上数一数,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组织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分米。

  (4) 量一量。

  谈话:用米尺来量一量课桌和椅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大约各是几分米。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

  2. 认识毫米。

  (1) 谈话: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提问:那数学书的厚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

  提问:在量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满1厘米)是的,用厘米不能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

  (2) 谈话: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的每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谈话:那1厘米中有多少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出示放大了的尺)这里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把刻度放大了。(师生共同从1数到10)

  谈话:刚才我们数了从0~1这1厘米间有10毫米,除了这个1厘米外,你还能找到另一个1厘米,学着刚才那样,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吗?

  反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数的结果。也就是说10毫米的长度和几厘米一样长?(1厘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谈话:再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毫米)

  (3) 谈话:请同学们再用尺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大约是1毫米)

  谈话:那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长或厚大约是1毫米,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可能想到:银行卡、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4)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老师量出了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你能说说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看出橡皮长35毫米的?

  结合学生回答,讲解: 5毫米的地方有一根比厘米刻度线稍短一点的刻度线,因为它在5毫米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为5毫米线。

  再问:这根回形针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呢?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位新成员: 分米和毫米(完成课题板书),还知道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为了使用方便,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三、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小明的日记。

  谈话: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3)班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为妈妈过生日的事,想看看吗?

  出示:

  20xx年3月7日 晴

  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要为妈妈买些礼物。一早,我从2( )的床上爬了起来,到卫生间,拿起1( )长的牙刷,刷完牙吃完早饭,急忙来到超市。超市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 )。一走进超市,我就看到了滚着烤的肉肠,每根都长约1( ),真馋人!逛了一会儿,我选了一条妈妈最喜欢的小方巾,边长约是5( )。我付了款,高高兴兴回家了。

  提问:小明不知道括号里应该用哪个长度单位,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2. 量一量。

  谈话:请每位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在小组里讨论一下,选哪个单位合适,然后量一量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大约各是多少?填在练习纸上。

  四、 课堂总结(略)

  《毫米的认识》 篇39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毫米的认识》 篇4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

  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

  (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

  (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

  (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那 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

  (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

  (7)做一做习题: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 )

  小结:我们学习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习毫米?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

  2、分米。

  (1)引入:大家猜猜有没有一个比米小又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dm,板书)

  (2)探索: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那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黑板演示)。

  用手比划,记住1dm长度的感觉。(2个手指一跨大约为1dm)。

  问大家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黑板演示)

  (3)找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开关盒 印台盒的长边)

  再次加深,那你们的手臂大约几分米?(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

  (4)做一做习题。

  总结:手指记忆法。

  板书设计:

  五指记忆法。

  《毫米的认识》 篇41

  教学内容: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

  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

  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三:练习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四:

  1 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 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毫米的认识》 篇42

  一、 听故事录音导入

  (1)师:(录音)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1 米 = ( )厘米

  二、 探索实践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出示10厘米的彩条)你估计这根彩条有多少厘米?量量是多少厘米?

  师:10厘米就是1 分米,也就是1 分米=10 厘米 (板书)

  2、认一认,画一画

  (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分米有多长)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同桌互相看一看,(学生画一画1 分米)。

  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分米?

  (手机、插座的边长、软盘的边长、粉笔长……)

  3、体验:

  (1)(出示20厘米的彩条)量量是几分米呢?

  问:30厘米、80厘米是几分米呢?

  推想: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看着米尺数一数几分米是1米?板书:1米=10分米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全班交流)

  量一量课桌的宽是多少厘米?接近几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几分米?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分

  米)用手比划1米、1 分米、1厘米有多长,分米是比米

  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毫米

  1、师:看一看“数学书”的厚度,你估计它有1厘米吗?1 角硬币的厚度呢?

  师:长度不到1厘米用什么作单位呢?就需要比它更小的单位“毫米”计量

  2、小组学习

  (1)(出示放大的尺)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2)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 1厘米=10 毫米

  3、实践:(1)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5~6毫米

  (2)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1 元硬币的厚度:2毫米

  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呢?(学生拿出1元硬币或一张卡,用摸一摸,捏一捏,这个厚度大约一毫米。)数出10张纸,量量厚度是多少?

  想一想: 哪些东西的长度或者厚度可以用毫米来作单位?(测量降雨量、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

  4、看书:

  (三)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出示课题)现在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做一做,一个学生比画,其余学生点评比画得是否正确

  2.“想想做做”第2题

  (1) 让学生看图写出两幅图的测量结果

  (2) 交流:图中橡皮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回形针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做,集体讲评

  4.“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先观察找出最长的线段

  (2)再分别用尺量一量,反馈结果。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说说米、分米、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吗

  《毫米的认识》 篇43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时,安排了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和宽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系。

  2、在层层深入中建立长度观念

  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在测量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估测的活动贯穿教学活动之中,在实际测量长度前,都先让学生进行估测,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

  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毫米的认识》 篇4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学生准备:纸条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冲突

  1、情景引入,激活旧知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同学们爱看《西游记》吗?孙悟空本领高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课件出示)。接下来孙悟空要表演几招,仔细观察,看金箍棒的长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件: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

  师:想看看真的金箍棒吗?你们说“变”,老师把它变出来。

  师:看这根一号金箍棒,估计一下,它有多长?(学生回答),课前老师作了精确的测量,它的长度是1米,1米还可以说成是—100厘米。【1米=100厘米】

  师:金箍棒又变短了,估一估这根金箍棒有多长?我们来测量一下。选一生上前测量,同时说说测量方法。

  2、借助旧知,引发冲突

  师:最后变到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举小金箍棒)想不想动手测量一下它的长度?

  师:下面拿出纸条尺和这根小金箍棒,两人一组进行测量,看谁量得又快又准确。一生利用展台测量。(生动手量,汇报:不到1厘米)师: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能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单位?

  (需要找一个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

  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见到了吗?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

  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同桌两

  人商量一下,然后在纸条尺上画一画。

  画完后,展示两、三组不同的。再用这两、三组不同的尺子量同一根金箍棒的长度,学生试读。

  师:同一根金箍棒怎么读出来不同的长度?(画的格大小不同,即画的1毫米长度不同)所以,为了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对1毫米作了统一的规定,为了方便测量,他们又把1毫米放在了尺子上,想看看吗?拿出塑料直尺,仔细观察,看与刚才的纸条尺相比有什么新的发现?(每个厘米间分成了很多小格)

  师:科学家也是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新单位——毫米,它用字母mm来表示。【毫米mm】

  师总结:你看,我们刚才采用的分小格的方法竟然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真是不简单,可见,大胆的猜想和尝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一)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师:接下来用铅笔尖在你的尺子上指一指1毫米,指给同桌看。选两生上前指,也可以用笔画一画。

  师总结:厘米之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2、找1毫米的物体

  师:下面拿出1分钱硬币,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1毫米)你能借助这枚硬币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说说有什么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对学生没提到的物品,教师加以展示。如:银行卡厚度、光盘厚度、刀片的厚度、尺子的厚度等。

  3、画几毫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毫米,下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5毫米的线段,5毫米是几个小格?

  再请大家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10毫米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数的过程)

  老师把同学们的发现记录下来:【1厘米=10毫米】

  4、用毫米测量

  师: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认识了毫米,我们就能精确测量出这根小金箍棒的长度了,大家再动手量一量吧。

  学生量完后汇报:7毫米

  (课件出示:曲别针的长度)

  (二)认识分米

  1、认识1分米

  师:接下来请大家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这儿还有一根金箍棒,它的长度是1分米【分米dm】,我们把1分米的小棒和10厘米的纸条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

  2、找1分米

  师:谁来说一说直尺上从几到几是1分米?

  你能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吗?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纸杯、直板手机、磁带盒、口香糖盒、固体胶棒等。

  3、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量出,2号金箍棒长20厘米,是几分米?

  1号金箍棒长1米,它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并且说说你的想法。

  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毫米和分米,【补充课题】它们同米和厘米

  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你能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吗?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长度,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但注意:动作要轻,能做到吗?(让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2、师:知道了这些长度单位的大小,我们在表示物体的长度时,

  就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看看生活中人们是怎样运用长度单

  (课件:生活处处有数学)位的。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

  中学生课桌高度为6分米左右,椅子高度为4分米左右。

  (一)认识毫米

  同学们爱看《西游记》吗?孙悟空本领高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它能长能,它变了像你们准备的币的度,你们能测量一下吗?

  测量之前我们先来究一下尺子,我们学米,你们能够上找出一米吗?能用手比划一下吗?量量吧

  怎么样?几米?不够1米吗?

  那怎么办?(有学生可能会说出毫米)

  我们再来看看尺子上的第一个米,看一下都有什么?(看课件)

  再量币度

  活动:量一量新书的度,并记录

  画一画

  算一算

  (二)认识分米

  1、认识1分米

  师: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一个员,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分米,同学们找出你准备的细绳,

  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

  2、找1分米

  师:谁来说一说直尺上从几到几是1分米?

  你能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吗?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纸杯、直板手机、磁带盒、口香糖盒、固体胶棒等。

  3、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量出,2号金箍棒长20厘米,是几分米?

  1号金箍棒长1米,它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并且说说你的想法。

  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毫米和分米,【补充课题】它们同米和厘米

  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你能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吗?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长度,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但注意:动作要轻,能做到吗?(让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2、师:知道了这些长度单位的大小,我们在表示物体的长度时,

  就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看看生活中人们是怎样运用长度单

  (课件:生活处处有数学)位的。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

  中学生课桌高度为6分米左右,椅子高度为4分米左右。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把米尺的长是1()

  一把米尺的长是10()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

  教室的门高约是2()宽约是8()

  《毫米的认识》 篇45

  一、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直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3、提高学生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1·知道毫米、分米这二个长度单位

  2·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难点:

  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四、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五、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还记得吗?(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做好学习的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1.认识毫米①出示课件

  ②通过课件教学,让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用直尺上的毫米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预计学生不难发现: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平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习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近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我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小结:因为各国习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的认识》 篇46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取了新知,体会了测量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单位。通过学生用手比划、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测量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测量能力。

  《毫米的认识》 篇47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认识毫米

  1. 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看谁找到得多?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 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吗?(课件)为什么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明确毫米的作用,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 1cm=10mm

  [设计意图:在观察、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究毫米与厘米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学习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同时掌握分米与厘米的进率。]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 1m=10dm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设计意图:通过把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使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一个整体认识,进一步巩固了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用手指来表示长度单位,利用较形象的东西辅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淘气的日记(课件)。

  20小学生关于年4月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2个同学之间讨论评议修正。

  五、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习。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毫米的认识》 篇4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习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习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在习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习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习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习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毫米的认识》】相关文章:

认识的作文11-12

比的认识反思03-22

如何认识自我意识如何认识自我03-15

如何认识自我03-15

认识你自己06-27

(精选)认识你自己06-27

认识观作文10-09

认识自我作文07-25

认识自我作文(经典)05-08

认识自己作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