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情故事

时间:2024-07-15 19:08:48 好文 我要投稿

古代爱情故事(热)

  古代爱情故事 篇1

  不知道走了多远。也不知道离心怀揣的明天还差几个日月!因为我追不上内心的向往的冲动,总是在路途中数着经过的站台!而这样我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我忘记了我的起点,我的归宿。我的前方。就这么一直走着,我迷茫了!我不知道我得在哪个站台下车!我只能用内疚的道别方式去跟明天去打招呼。心,你也许也再徘徊,你也许在向往有个不凄而美的句点,你也许每天向我提出了无声的`控诉。

古代爱情故事(热)

  但心,我并没有忘记那个追求的本真,我也再期待那个不凄而美的句点,我在努力寻找着,我在你的深处埋下了无数的期许。今天我并没有丢掉前往明天的车票。

  只是,太多的无奈,太多讲不出的所以,让我不敢去奢侈的区面对那些期待,回归生命的本真。

  我承认我把自己藏得很深,我的昨天,今天,明天,我走过得路。压得履步艰难!我不是拿不起放不下,有的角色你就得在这个舞台好好表演,直至幕布落下的那一刻!因为这个戏份就叫责任!

  路途再远,我重没有丢下我起点的风景。我知道我的背后是什么!我知道"背后"在默默的提醒我该失去什么。但我不甘心,我甘心舍弃我“不凄而美”的期待

  走得很远,没有太多的补给,但我重来没有后退。因为我在寻找你。寻找那个不凄而美的期待!我很高兴我没有怨恨这场旅程,我很高兴的坚韧。我很满足兄弟们的支持。一切都懂得,!

  今天没有那个不凄而美的期待,但我在寻找,我并没有退出这场生命。相信明天的丽江会如传说中的不凄而美。。。希望这个句点是个完美的谢幕。

  古代爱情故事 篇2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该戏曲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有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芳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男主角张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赶考,也路过普救寺。普救寺曾是则天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本是欣赏普救寺美景的.张生,无意中见到了容貌俊俏的崔莺莺,倾心不已。

  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寺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自此,两人渐生情愫,彼此爱慕。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

  崔莺莺性格刚烈,宁死不从。危急之中夫人声言:“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张生飞书求援,终于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看到这些,丫鬟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毕竟离多聚少,张生慢慢相思成疾。一日,抱病**来见莺莺,莺莺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

  然莺莺非铁石心肠,仍爱着张生,故又借探病为名,常到张生房中与其幽会。老夫人见莺莺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终得求证,老夫人也颇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考取功名。

  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张生终于考取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郑恒却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莺莺听后伤心欲绝,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决定择吉日完婚。

  一切机缘巧合之后,真相大白于天,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古代爱情故事 篇3

  《敫桂英》

  书生有才,但贫穷,无亲无故。名妓敫桂英爱才,自己赎身下嫁。每天养着他,教他读书,助他考取功名。三年后,书生—朝金榜题名,就不要桂英了。桂英身死,找钟馗告状,索了负情郎君的`命。

  《女驸马》

  书生有才,也是家道没落,无亲无故,只能找娃娃亲投靠。女家也是嫌贫爱富,结果女孩子念旧,重情义,也很有才,离家出走,用男的的名字考上状元。一盘波折后,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男的白捞了个官做。

  古代爱情故事 篇4

  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是我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啦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啦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啦。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啦,她想起啦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啦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古代爱情故事 篇5

  《牛郎织女》

  牛郎很穷,放牛的而已。他可能具有一些普通劳动人民才有的品质,老实、诚恳、傻。织女是天上的神仙,美丽而高高在上。但是织女硬是看上了牛郎,私自下凡嫁给牛郎,还生下—双儿女。还有一头神奇的老牛,—直帮忙他们违法乱纪。

  《天仙配》

  董永更惨,穷到卖身为奴。从黄梅戏里看,他更傻,傻到一截土路被七仙女挡住就过不去。七仙女美丽无双,又有仙法让老树说话做媒,还有六个神仙姐姐帮忙,个个貌美。结果董永同志三年的打工生活,三天即告结束,夫妻双双把家还。

  《白蛇转》

  一个又笨又蠢容易上当又不负责任的书生许仙。一个千年等一回死死追随丈夫痴心不改的白蛇,美貌与法力超群,还有一个铁姐妹青蛇,虽然恨得要杀了许仙,但还是服从白蛇的意志保护许仙。

  《追鱼》

  书生家破,人穷,去投娃娃亲。富裕的`牡丹小姐一家嫌贫爱富,翻脸不认,走投无路。千年的鲤鱼精看上书生,变做牡丹与之相恋。最后要包公来断,一群虾兵蟹将变成包公来捣乱,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真的是传奇啊。

  古代爱情故事 篇6

  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孟姜女孩子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大石上来回走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

  孟姜女庙后殿之后,有大石一块,上面有几个石窝窝,传说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脚印。石上还刻有三个大字---"望夫石"顺治八年山石道白辉所书。凡到此的游览者一般都要在望夫石旁留个影,以寄托自己的.美好的愿望。好像只有这样才不枉孟姜女庙一行。

  古代爱情故事 篇7

  西厢记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等,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安葬,中途道路遇阻,暂住于河中(今永济)普救寺。一天,准备赴长安赶考的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因雨滞留在河中。在游普救寺中与莺莺相遇。为了追求莺莺,张生借宿于普救寺。一天晚上,张生见莺莺正在园中烧香祷告,隔墙的他便趁机高声吟诗一首。莺莺知道吟诗者是张生,便回诗一首。一去一来,以诗为媒,彼此感情徒增。

  守桥叛将孙飞虎因贪恋莺莺的美貌,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便许诺:“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事毕,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莺莺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深夜来到了张生书斋,与张生私订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最后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却造谣谎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的乘龙快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人们代代传颂着这个爱情故事,因为人们始终向往与追求着纯洁不变的爱情,并且在心里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破境重圆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陈国为隋所灭,陈后主叔宝的嫔妃、亲戚都被虏掠进宫,其中有陈叔宝的妹妹枣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也就是陈国的乐昌公主。

  由于杨素破陈有功,加之乐昌公主才色绝代,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中,赐为杨素小妾。杨素,字处道,在辅佐隋文帝杨坚结束割据,统一天下,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而且文武双全,风流倜傥。在朝野上下都声势显赫,颇著声名。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又贪图乐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宠爱,还为乐昌公主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两心相知,情义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曾流着泪对妻子说:“国已危如累卵,家安岂能保全,你我分离已成必然。以你这般容貌与才华,国亡后必然会被掠入豪宅之家,我们夫妻长久离散,名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梦中神会。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断我们今世的这段情缘,你我今后定会有相见之日。所以我们应当有个信物,以求日后相认重逢。”说完,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掠进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将你的半片铜镜拿到街市去卖,假若我也幸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去打问你的消息。”

  一对恩爱夫妻,在国家山河破碎之时,虽然劫后余生,却受尽了离散之苦。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终于赶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吃喝已罢,徐德言向老者讲述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颤索索两半铜镜还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声……卖镜老人被他们的夫妻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让他们夫妻早日团圆。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诗这样写道: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更是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府中上下都为徐陈二人破镜重圆和越国公杨素的宽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叹不已。在欢庆的感激之情。宴罢,夫妻二人携手同归江南故里。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长恨歌

  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于公元745年被册封为贵妃。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贼后面,我们看到玄宗甚至动用了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这使得他们的爱情洽谈室不可单纯,并最终敌不过政治: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玄宗匆匆出逃,发生马嵬兵变,杨贵妃被赐死,就算是皇帝也挽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的性命。他们的爱情虽以悲剧收场,但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那样,“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爱情,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皇帝与妃子之间的感情,上升到了真正的爱的层次,这也是后人广为传颂其爱情故事的原因。

  尾生之信

  庄子曾经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过这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而一个小小的尾生仅凭坚守那个或海誓山盟或漫不经心的约定,“抱梁柱而死”名留青史,似乎显得那么另类而离经叛道。尾生的故事起初是盗跖作为反面例子讲给孔子听的,“尾生溺死,信之患也。”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的变迁,才有少许人渐渐认识到尾生重情守义明信的可爱与可敬。于是便有了“常存抱柱信,岂登望夫台?”的感叹,于是便有了“安得抱柱信,皎月以为期?”的浅唱,于是便有了“风波若未乖前约,一死何辞更抱桥。”的低吟。而今,又有几个人能够记得尾生、理解尾生、欣赏尾生、愿做尾生呢?

  凤求凰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为“淫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这之后还有一个事件值得一记: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终使相如回心转意。

  古代爱情故事 篇8

  陆游 唐婉——千古怨词《衩头凤》

  陆游是南宋的著名诗人,他不仅留下了九千多首优秀的诗词作品,还留下了一个凄美动人爱情故事。陆游和唐婉是表兄妹,二人从小一块儿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陆游20岁的时候喜结连理。结婚之后,他们俩人十分相爱,可是偏偏受到陆游母亲的强烈反对,最终母命难违,一纸休书休了唐婉。

  尽管二人被迫分散,却都余情未了。无奈,分开之后又各自成家。若干年后,陆游到沈园游玩,偶遇唐婉,唐婉差人赠以酒食。陆游感伤不已,于是写下了哀婉凄绝的《钗头凤·红酥手》。唐婉听说之后,也填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相和,感念于和陆游的恩爱,最后郁郁而终,而陆游也开始了漂泊半生的北上抗金之路。

  沈园是陆游和唐婉新婚燕尔常去游玩之所,陆游去沈园游玩可见是感念前情,唐婉又何尝不是?她对陆游一往情深,沈园也必定是她常去之地。因此二人的偶遇只会激发出他们更深的情感。陆游在后来写了一些列名为《沈园》的诗词,也足见用情至深。虽然二人没能最终白头偕老,可这一段沈园佳话也成为了青梅竹马最好的诠释。

  刘秀 阴丽华——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光武帝刘秀是南阳新野人,他出自布衣之家,自小家里就很穷。而阴丽华则是名门闺秀,刘秀少年时经常跑到自己的姐夫邓晨家里。邓晨与南阳大族阴式来往甚密,刘秀就是通过这层关系认识了阴丽华。

  阴丽华长相非常美丽,给刘秀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刘秀来到长安求学,无意中看到执金吾盛大出行的场面时,说了句非常著名的话: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秀在立下昆阳之战的大功之后娶了朝思暮想的阴丽华。这是的刘秀既要南征北战,又收到更始帝刘玄的.猜忌,所以,阴丽华选择在这时候嫁给刘秀也说明了这个女人的不一般。果然,新婚仅仅三个月后,刘秀就带兵出征。

  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朝,当了皇帝。按照他的意思,是要立阴丽华为后。不过阴丽华力辞后位。一来他没有生皇子,而另一位妃子郭圣通生了;二来郭圣通的亲属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力郭圣通为后对稳定刚刚建立的东汉朝廷意义重大。最终郭圣通被立为后,而阴丽华却得到了刘秀的心。

  不过,等到朝廷稳定之后,刘秀还是废了郭圣通,立阴丽华为后。阴丽华逝后,与光武帝合葬原陵。虽然刘秀征战一生还当了皇帝,可他与阴丽华缱绻一生的爱情故事依然被很多人津津乐道。

  纳兰性德 舒穆禄·雪梅——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朝著名词人。他出身高贵,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作为重臣明珠的长子,本来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可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不仅如此,他还生性多情,从小就和自己的表妹彼此爱慕。他表妹十四岁那年,父亲遇难,母亲去世,她只好寄居在舅舅纳兰明珠府上。年少失去双亲的舒穆禄·雪梅恰似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纳兰性德见她楚楚可怜的样子,经常呵护她。俩人便一块儿读书、一块儿长大,自然也就日久生情了。

  待到舒穆禄·雪梅长大后,却被召进宫里,这一下让纳兰性德手足无措。进了宫的女人任谁也无能为力。纳兰性德为了能入宫见到他,甚至割掉了辫子伪装成和尚。痴情的雪梅知道再无可能和表兄共结连理,吞金而亡。纳兰性德得知后,也欲喝毒酒殉情,不过后来被救活了过来。

  可能纳兰性德明白了过来,知道珍惜眼前人,于是才有了他和卢氏的美满。不过,纳兰性德还是在31岁的时候郁郁而终。

  古代爱情故事 篇9

  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的封国。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相传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最终哭倒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古代爱情故事 篇10

  1,生死与共---------小宛和冒襄

  冒襄(1611—1693),字辟疆,自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襄生于官僚家庭,其父冒起宗为明崇祯朝大臣,官至佥都御史。冒襄自幼聪明,生性敏慧,仪貌出众,举止蕴藉,吐纳风流,他早负才名,精于音律,长于书法,诗文俱佳,得晚明文坛领袖董其昌、陈继儒的赏识。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明季他又以风节文章领导复社,主盟文坛,名列“明末四公子”之目。卓绝的修养,得天独厚的际遇,使其享有盛誉。

  才自清明志自高,冒襄有过人的才艺,十岁能作诗文,十四岁刊行诗集,十六岁中秀才。他聪颖勤学,博通经史,下笔千言,但科举道路都不顺利。主要是因为其见解与权贵不合,结果六次参加乡试,仅两中副榜。后来“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康熙中复以山林隐逸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冒氏负才使气,轻财高义,刚毅沉稳,疾恶如仇,眼界甚高,终身无涉足官场。

  冒襄温文尔雅,崇尚名节,才气横溢,风流倜傥,与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并称“明末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冒襄雄才大略、英豪气概领一时之秀,官僚家庭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他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领导复社、几社,主持东南文柄,“励经济,修名节,不以功名势利为念”。一心想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南京时经常高朋满座,诗酒唱和,高谈阔论,以天下为己任,大有不可一世之概。这也是明末文化的一大特征。

  崇祯三年(1630年)他首赴南京乡试,因病阻场,结识了复社名流张溥、杨廷枢,由此加入复社,并参与领导事宜。后在秦淮大会东林遗孤,参加起草《留都防乱公揭》,抨击阮大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国。

  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冒襄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过了这场灾难。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隐居的他,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

  在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他曾自述:“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表达了他不事二姓的遗民心态,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他曾在如皋抚养抗清志士遗孤二十多人,其中包括“明末四公子”陈贞慧的儿子陈其年、方以智的儿子方中通、方中德,安徽戴本孝兄弟,魏大中的孙子魏允楠等,陈其年在如皋冒府生活长达八年之久。他们的生活、交游费用全出自冒氏。冒襄在秦淮为复社子弟讲学,场面可观,堪称盛会。冒襄还曾在灾年施粥赠药,接济灾民达九个多月。

  这既说明冒襄讲义气,重友情,忧国忧民,也说明他拥有丰厚的财富。由于冒氏本人从小养尊处优,缺乏创造财富的本领,父亲去世以后,开支不减,家境日渐衰落,以致他晚年靠卖字为生。入清后他不愿仕进,终日诗酒自娱,不应鸿博之荐,晚年结庐隐居,是其政治信念的体现。所以他的风节文章在海内深孚重望。他的逝世被世人誉为“东南故老遗民之流风余韵于是乎歇绝矣”。

  才子和佳人结良缘,冒襄不仅是热血书生,还是风月场上的翩翩公子,据说其人“姿仪天出,神清彻肤……举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可见冒襄魅力无穷。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不胜枚举,而大才子冒襄的情感故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冒襄来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在闲谈中,他听到方以智、侯方域对小宛赞不绝口,不禁对这位传说中的冰清玉洁的“冷美人”大感好奇。小宛,名白,字青莲,又名宛君,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容貌秀丽,气质超尘脱俗。董氏名与字均同于李白,是因仰慕唐代大诗人李白而起的。她与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八人,被时人誉为“金陵八绝”“秦淮八艳”。

  小宛生于南曲青楼之中,其母陈氏为南曲歌妓,其父董旻为门下清客。小宛自小聪颖,八岁时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学诗、习画、作戏、操琴,十三四岁的时候,琴样书画莫不知晓,诗词文赋样样精通。15岁时做的《彩蝶图》,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小宛还自幼爱读屈原的《离骚》,杜少陵、李义山的诗以及花蕊夫人,王珪宫的词;并编有记载古代才女事迹的《奁艳》一书。小宛不但才思敏捷,通诗达词,精琴工画,擅长昆曲,而且善于食经茶道,小宛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美女。

  风流才子冒襄自然十分渴望结识这样的佳人,尤其是在科考失意之后,更想舒解心中的郁闷,于是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小宛,可惜她外出了,几次都无见着。直到准备离开金陵的前夕,冒襄由方以智引见,终于得以与小宛在苏州半塘相晤。当夜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冒公子只好隔帘相望,称赞小宛可谓是“香姿玉色,神韵天然”。冒襄自我介绍后,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

  冒公子果然是异人!异人!”之后小宛话语不多,冒襄见她娇弱不堪,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却使小宛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宛其实早已经从李香君处听说了冒襄的才名,和许多秦淮女子一样,她心中企慕不已。自从那一次见面后,她便开始了对冒襄的期盼和含而不露的追求。虽然小宛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但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后来众人才知道,风流多情的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于1641年“订嫁娶之约”。然而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陈圆圆被国丈田弘强买而去,送进了宫中。他遍寻陈圆圆不着,一时心情抑郁,怅惘无及。于是与朋友一道乘舟夜游,竟然鬼使神差地又来到了小宛的门前。

  第二次冒董相会,小宛正在病中,也是斜卧床头,只是上次带着淡淡的笑容,这次却是满脸的凄怆,一副心力交瘁的样子。冒襄大有同病相怜之感,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见她病体虚弱,冒襄几次提出早早归去,小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告别。小宛告诉冒襄:“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爽。”没想到冒公子的神采风姿竟然能起到药石所不及的作用。

  这次相会小宛向冒襄表达委身之意,然而小宛的这一番款款深情,冒公子确是始料不及的。冒襄借酒醉敷衍过去,第二天匆忙告别。小宛无奈之下只好说:“既然公子要走,我都梳好妆了,就一路送送你吧。”这一送,就一连送了二十七天,从浒关走到北固,冒襄也一连回绝了她二十七次。到了金山的时候小宛指江发誓说:“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这样几次三番,相送相追,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情感愈来愈浓。

  《影梅庵忆语》中,冒襄偕小宛同游金山、苏州、杭州,登金山时,“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可谓轰动一时。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九年。夫妻二人时常弹琴和唱,吟诗作对,游山玩水,真是一对神仙眷侣。

  小宛来到冒家后一洗铅华,尽心尽力服侍冒襄家人,事事亲力亲为。冒襄的母亲和正妻也都很喜欢她,不但如此,小宛还要负责督导冒襄的两个儿子读书,算是兼任家庭教师,小宛虽然生性温柔,但看来却是非常有管理才能的女性。她到冒家之后,日常琐事都是由小宛一手操办,井井有条。可谓是冒襄的贤内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宛有一手过人的厨艺,据说现在扬州的名小吃“董糖”和“董肉”是小宛发明出来。人们把小宛列为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冒襄自称在与小宛共同生活的这九年里是“折尽一生清福”。

  短暂的幸福宁静生活很快过去了。甲申之变后清军南下,冒襄一家不得不辗转逃难。明亡后冒家生活艰难,冒襄大病了三次,全靠小宛悉心照顾才保住了性命。冒襄患病,都是小宛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顾。他后来回忆道:“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这种劳累的生活,最终吞噬了小宛年轻的生命。

  在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一代名妓小宛病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二十八岁。冒襄作《影梅庵忆语》二千四百言以哭之,家人和亲友都哀悼不胜。

  2,陆游与唐婉-千古悲情《钗头凤》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

  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禄、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

  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

  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故乡,故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

  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她本可以拥有更美好的恋情和回忆。人道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如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者番同。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封建礼教摧毁了陆游的纯真爱情,但它无法阻止陆游对爱情的想往和歌唱。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无力回天,只能把一怀愁绪、一腔悲愤倾泄在于事无补的词中。一首《钗头凤》挽回不了陆游的爱情世界,但它成了千古绝唱。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

  古代爱情故事 篇11

  霍小玉是唐朝的歌舞伎。霍小玉的父亲原是唐玄宗时的霍王爷,父亲死后,母亲带着霍小玉流落民间,做了歌舞妓,卖艺不卖身。十六岁那年,喜欢上了李益的诗,据说诗是这样写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给弄潮儿。”当时李益状元及弟,正在等待官职。长安城中,才子佳人初初邂逅,一见钟情,说不尽的`缠绵,道不尽的缱绻。

  而后李益负心,霍小玉重病将死,长安城人人皆知,有一黄衫客,路见不平,将李益架到了霍小玉门口。霍小玉抱病起身,泼酒在地,以示覆水难收,然后,说出了那句凄厉的诅咒——我死之后,必成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古代爱情故事 篇12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亻加呸右)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啦“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啦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啦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古代爱情故事 篇13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啦高官,却抛弃啦莺莺,酿成爱情悲剧。亦相传为元稹假借张生的自传体小说或故事。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古代爱情故事 篇14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是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粉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扫帚,轻轻地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到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口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读《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凉,才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主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彩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也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戚夫人如失魂魄…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幻想一旦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对戚夫人施以酷刑,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像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则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古代爱情故事】相关文章:

古代爱情故事07-15

在古代作文10-04

古代经典语句03-14

回到古代作文02-23

古代宫廷故事06-22

穿越古代作文08-14

走进古代作文08-09

古代感恩故事07-01

穿越古代作文【经典】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