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实录

时间:2024-06-11 08:23:30 好文 我要投稿

《爱莲说》教学实录

  《爱莲说》教学实录 篇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爱莲说》教学实录

  生(1):课本注释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 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 xiǎn,不读 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 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 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 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 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

  (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

  (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

  (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教学实录 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来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香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bu,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我国文人的笔下赞莲的有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荷尽已无遮雨盖”)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请同学做好准备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见预习提纲: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生:蕃(fán)多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鲜(xiǎn)少

  四.解析课题,明确目标 

  1、解题《爱莲说》及周敦颐

  (1)本文的体裁是“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抒发感情

  谁来说说“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论说或谈谈喜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等下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

  (2)出示作者图片,简介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衬托烘托主题的方法

  3.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板书:

  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运用衬托烘托主题

  3.批判追名逐利世态、追求高洁品格

  五.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全文(朗读可借用录音带或由学生录音)

  水陆草木之(的,助词)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予谓[认为] 菊,花之隐逸者[隐居的人]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

  莲是花中的君子哎,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该]乎众矣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少了  

  六.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

  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③、由一个代表口译全文,其他认真听,并指出其错误,予以矫正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七、品味赏析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品行端正

  味道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小黑板上,并配以出荷花的图片)

  小结: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但它不沾染污秽,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李白的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充分展示了了荷花质朴、自然、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荷茎里面通透,外形笔直,不爬藤牵蔓,不岔生旁枝,展示了荷花豁达的胸怀、端正的品行香气远播,沁人心脾莲花笔直地站在那里,只适宜远远地观赏,不可任意地去玩弄,显示出莲花的清高和庄重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生:《荔枝蜜》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用菊花、牡丹作衬托,突出莲花的美好品质,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2.文章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呢?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板书:

  爱莲说周敦颐

  陶渊明菊(正衬)隐逸者

  世人牡丹(反衬)富贵者

  予 莲君子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白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官场后对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色彩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唐诗中有这么一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那位同学知道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唐白居易《买花》意思是:一从深色的花,相当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唐朝刘禹锡也赞誉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趋炎附势、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之隐逸者的象征,它虽然也孤傲高洁,但它是避污泥而洁,出世以求洁,对污浊的尘世采取的是消极逃避的方式莲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身处尘世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相比之下,菊花便稍逊一筹所以不愿象陶渊明一样,逃避现实的矛盾而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牡丹色彩绚丽,娇艳妩媚,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作者也不愿象世人一样去趋炎附势,追求富贵他愿意自己象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浊的尘世中,坚贞不屈的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高洁的品行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八.归纳小结写作特色

  a.托物言志,借物抒情b.巧用衬托,突出主题c.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九、再次听朗诵录音,加深理解,学生齐读,当堂背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二、三道题目并作答

  问题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问题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爱莲说》教学实录 篇3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实录本课实录随文附有有名师评析。查看本课资料合集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本来想讨论最后一个问题的(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惜没有时间了,而且在课堂上也没布置这个作业。:(其中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我进行了一些修改,毕竟学生的语言没有那么流畅,不过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

  余映潮评析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以上为导入部分,我感觉把握的比较准确,既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又很自然的引出了课文。现在想起来,其实如果作为引入的模仿文,找一篇思想意义更积极一些的或许更好--当然这是高要求了。〕〕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爱莲说》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03-08

《莫高窟》教学实录03-14

颐和园教学实录03-15

《故乡》教学实录03-16

《白杨》教学实录03-17

天窗教学实录03-19

《成功》教学实录03-12

松鼠教学实录03-12

《回声》教学实录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