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堂实录

时间:2024-09-04 11:56:58 智聪 好文 我要投稿

《背影》课堂实录(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课件,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那要怎么写好课件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背影》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背影》课堂实录(通用15篇)

  《背影》课堂实录 1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课文,把握文意)

  建议学生这样概说课文:

  概说全文的主要内容;概说文章的行文脉络;概说你认为的课文重点段落的主要内容。

  活动方式:请每个学生从上面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对课文进行概说。(用五六个句子对课文进行概说。注意对课文第六段的概说。)

  学生思考,交流

  A.你知道了些什么?

  B.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知道文章写了 ”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老师课中小结:这是一篇追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平常。那是作者追忆1917年,丢了职赋闲在家的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分别的时候的情景。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那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朱自清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为社会的黑暗日趋窘迫。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境遇艰难的现实。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来的,不仅是简单的父子之间的伦理之爱,也暗含着一种时代之难和心灵之痛。

  纵观本文,父亲的背影总共出现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和第四次,分别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虚写”,而最真实的背影,是作者坐在车厢里,看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是出现的。

  (品析:教学内容:概说课文,把握文意;教学角度:概括内容;概说脉络;概说重点段落;教学手法:学生思考,师生交流)

  速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顺势切入课文第六段,进行精段品读

  (1)建议大家这样朗读(朗读训练)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关于父亲“背影”的故事;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的结构层次,以这一段中两次背影分层次朗读;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中的感情抒发。

  (2)请学生从下面的话题中自选内容研读课文第六段

  话题: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背影

  师:如果把“背影”比作一块情感的通灵宝玉,那么,它的两面都写着爱。请问写的是什么?

  生:一面是“父亲爱我”,一面是“我爱父亲”。

  师:知道这两种爱是比较容易的,但更重要的是知道它们是怎样表达的,这是我们探究的重点、难点。

  此文很妙,就在于作者重构了一个具有强烈视感效果的焦点场景,形成了一个动人的文学意象——“背影”。而且这个“背影”又将“父爱”与“爱父”两种情感统一在一起。

  为了作理性深入的分析,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背影”产生的客观条件是什么?也就是说卖橘子的货摊在什么地方?

  生:卖橘子的货摊在“栅栏外”,与车厢有铁道相隔。

  师:那么父亲怎样才能买到橘子?

  生:须穿过铁道,要跳下这边月台,还要爬上那边月台。

  师:“背影”是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生:是父亲上那边月台时的背影。

  师:假如像我们今天常见到的情景:列车旁的月台上有流动购物车,父亲顺手买了一兜橘子从车窗递给儿子,还会有书中所写的“背影”吗?

  生:没有的。顺手买一兜橘子,就使这行为很平淡,不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刺激。

  师:所以说是车厢与橘摊的空间位置构成了产生“背影”的客观条件,它增加了买橘人的行动难度。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一般来说付出了较大努力得到的东西让人觉得怎么样呢?

  生:难忘、甜蜜、喜悦

  生:付出较大努力得到的东西让人倍觉珍贵,须加倍爱惜。

  师:难度增加了价值。我们再从父亲的情况看,假如父亲像你们年轻的体育老师那样三十几岁,又身强力壮,身体利落,穿着也利落,能轻快地跃身跳下,能轻快地纵身上跳,那么,还会有文中所写的“背影”吗?

  生:没有的。父亲条件愈好,上下月台越不成问题。

  师:所以文章极写父亲攀爬能力之弱,显示攀爬难度,这样,文章的情感力量会怎么样?

  生:父亲条件越差,上下月台难度越大,文章的情感力量也就越发的集中和强烈。

  师:综上所论,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总结——空间位置与人物行为及其自身条件的矛盾性蕴蓄着浓浓的父子情。由此大家明白叙述空间的作用了吗?

  生:故事的空间影响事情的性质。

  师:所以,写作有这样一条原则:利用空间条件与事件相关元素的关系塑造人物,创造故事。比如,创作一个下河救人的故事,在十来米深的'唐山陡河与不到两米深的小河沟有区别吗?

  生:当然,在陡河要难得多。

  师:所以,我们要树立“空间意识”。

  下面我们再从儿子这面看“背影”。从儿子这面看“背影”,看见的仍然是父亲,但我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这是一种写作艺术——从儿子看到的父亲的样子中看儿子的心理——以描写对象的情状显示描写者儿子的眼神,其效果是“一石二鸟”。具体说父亲是怎样去买橘子的呢?儿子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尽量用书中的摹状语句表述。

  生:穿“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过铁道,“慢慢探身”,下到这边月台下边,然后在那边月台边“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这样具体,这样传神,说明儿子是怎样看着父亲的?

  生:说明儿子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父亲的举动。

  生:我感觉好像儿子和父亲一起使劲儿。

  师:这一瞬间,儿子心中的骨肉亲情被激发开来,这是对父亲的一种认知。他深切地感受、理解了父爱,所以才会有情至深处、不由自主的“流泪”。同学们要记住——认知是情感产生的条件。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明白其中的缘故,就会有相应的情感。“背影”描写很具体,间接写出儿子心理很专注。甚至还写出儿子对父亲心理的体验。文中写父亲买橘子回到车上怎么说?

  生:看见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师:“心里很轻松似的”是说父亲的心里感觉,儿子怎么知道?

  生:“扑扑衣上的泥土”,这本身就是父亲的一种轻松的动作,从这样的动作里,可以看出父亲买来橘子好像做了一件大事情之后的轻松。

  师:这些描写,其实就是儿子对父样的认知——从外表到内心。在整个买橘过程的描写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准确使用摹状词,比如“攀”、“缩”、“蹒跚”、“左倾”、“努力”,等等,都是在极力体现这橘子来得怎么样?

  生:不容易。

  师:“不容易”是文中的原话,我们用一个字怎样来概括?

  生:难。

  师:是的。用“难”来体现“心”。整个“背影”都围绕这个“难”字写。为了体现“难”,甚至还着意写父亲的穿着。他穿了什么?

  生:“大马褂”、“布棉袍”,这样的衣着为上、下月台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师:是的。写什么都有目的。这买橘子本来是一个平凡之举,那么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呢?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工笔画一般细致入微的描写,从父亲的衣着形象以及一连串的动作,走、探、穿、爬、攀、缩、倾、抱等,每一个动作那都像电视特写慢镜头一般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那说明父亲买橘子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而是费了不少的周折。几个小小的橘子,包含着浓浓的父爱。

  这是第一个“背影”。文中还写了第二个“背影”。第一个“背影”突出了“难”的动作,第二个“背影”体现的是什么呢?

  生:第二个“背影”体现的是“难舍”的情。

  师:凭什么这样说?

  生:“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这才回到车里。这说明“我”一直注视着父亲。

  生:一个人走进人群里,我们盯着看,有时看不到了,过一会儿,就又看到了。不见了,又见到。反反复复,直到最后消失在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

  生:那个“再”字很传神,传出“我”对父亲的关心。

  师:这就是“难舍”,目光依依远送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不见长江天际流”。循着第二个“背影”,让我们诠释一下本文标题——《背影》。“背”,一个意思是“脊背”的“背”,一个意思是“离”。“影”,这里应该解作“像”。“背影”者,父亲渐渐去我而背之像也。这样的“背影”里蕴涵的是什么?

  生:人走远了还在看,难舍之情非常明显。

  父亲为儿子,多为难的事都不在乎,也因为儿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背影看,满目含情地在人群中苦苦追寻,这通灵宝玉般的“背影”,自然就永远铭刻在儿子的心田上,悬挂在儿子的记忆中,让他一面体味着“父爱”,一面释放着“爱父”。

  四、教师进行小结:

  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亲买橘。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那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那叮嘱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关怀备至;那流泪,又流泪的叙述,表现着作者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意。总之,这一段都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处处表现了作者的感动之情。

  【品析】教学内容:段落精读;教学角度:朗读——概括——分析——小结;教学手法:朗读法(体现目标的不同,体现层次的区别);概括法(概括内容和内部层次);分析法(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我是于漪和余映潮尊师的忠实的追随者,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力图体现些许他们的教育思想。

  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的色彩,必须要立足并扣住文本,回归本色。还要使学生在阅读、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让语言学习和人文精神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因文悟道,因道悟文”,从而实现文道统一。

  对话过程中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我不是“一言堂堂主,我是“发言首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首席”的职责就是:营造对话氛围——使对话在宽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组织对话过程——使对话在有序和有效的状态下进行;调控对话方向——使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 。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不能传授知识,因为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们要把握“到位”而不“越位”的原则。)】

  (3)回扣与顺联:

  这一次的阅读任务是进行“回扣”和“顺联”。 “回扣”即回头扣住课文的开头部分,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顺联”即顺势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父子相恋的真挚情感。从而使全文的教学形成一种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格局。

  建议学生这样探究:

  回扣:从对背影的描写回扣课文的二、三段,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

  师:如果就单纯地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故事会这样感人吗?

  生:父亲已经年老力迈了。

  生:父亲的身体肥胖。

  师(引导):不错,父亲的体胖和年老力衰都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外在的原因,联系课文二三段,看看有没有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呢?请同学自由朗读二三段

  生:(沉默。)

  师(启发):我们不妨回忆一下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

  生:母亲去世,悲痛,丧母的悲痛。

  生:家境不好。

  师(引导):是啊!母亲去世+家境不好,真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丧母无论对于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种切心的痛,都是一种难以抚平的伤。

  师进一步引导:除此外,父亲此时还面临怎样的境遇?

  生:父亲的失业。

  师:不错,失业意味着什么?

  生:已到老年!没了经济收入。

  师:我们的父母也可能面临失业,但并不一定是进入老年了啊!是失业不是退休!

  师:是的,没了工作,直接面临经济支柱的坍塌,失业就将面临家庭经济的危机,无钱维持生计。我们来看看文中具体的语句。

  生:(第三节)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师: “变卖典质” …… 就是把家里的东西典当出去换钱用。那就是倾家荡产啊! 大家想想看,父亲经受着丧母的悲痛,失业的悲哀,家败的无奈,它们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在父亲的身上,压在肩负一家老少生养之责任的脊梁身上,他的心情是悲酸苦楚的,甚至是无助无望的,此时的背影该是多么沉重啊。在这种情况之下,父亲却并没有忽略对儿子的爱,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可见,二三两段对表现父亲爱子之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开头为整篇作品设置了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有力地烘托了父爱的崇高。

  师:我们读《背影》的结尾。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照应了开头,两年不相见,心里很想念,自然就期盼相见。

  生:我觉得文章写完了,但事情没有完。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盼相见,但不知什么时候。

  师:“唉”的一声长叹,留下思念,留下期盼。这是一个没有完结的结,此时打在了作者的心灵之上,让他纠结痛苦;也永远地打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之上,让我们唏嘘慨叹!从“背影”里,我们应该懂得什么叫“父子之爱”,由此理解我们生活中的骨肉亲情。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和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上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课文理解的情感氛围。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教学真正视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实践证明,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品析、交流他们极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是这一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五、总结全文,归纳收获:

  回顾所学,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

  趣味学习活动

  请学生就xx与xx这个话题对课文进行发现。

  如:开头与结尾

  我与父亲不想见已经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学生进入课文,进行横向联系,进行探寻。

  比如:父亲与儿子——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黑色与紫色——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内疚与思念——

  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见面!

  少年与老年——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实写于虚写——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教师顺势引出下面的内容:

  简叙与详叙

  课文第二段,简叙,用几句话就写了一件事

  课文第六段,详叙,用很多话写了一件事

  教师讲解:简叙与详叙(详略)的处理,在这篇文中里也显得很重要,在一篇记事类文章中显得很重要。在这篇课文中,作为简叙的段落,介绍家境,突出背景,表现心情,进行铺垫;作为详叙的段落的作用是突现场景,描绘细节,表现人物,抒发情感。如果没有略写,详写的内容就显得不自然;如果没有详写,课文就没有动人的细节,没有故事的味道。所以,详写和略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反思】

  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扣住文本不架空文本。任何一个环节的设置都不离开读文章。三维目标的体现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融合在一起,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心灵体验,课堂上既有对学生评点方法的引导,更有对于阅读文章方法的传授。将这三个环节定位为读文、读人、读自己。方法上的指导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背影》课堂实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来唱,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亲更深沉,含蓄而使你感受不到,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背影》。

  师:朱自清其人、其文,同学们已经不陌生了,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是的,上学期我们就已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对《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今天的学习同样会给同学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师:这篇文章的课题是《背影》,那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请思考这些问题,朗读过程中如有生字词,请划出来,并查字典解决。

  生:纷纷朗读课文,边读边作标记(约五分钟)。

  五分钟后

  师:读完课文,刚才的思考题已经解决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生1:这篇课文一共三次提到背影,第一次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是在父亲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在父亲和我分别时我看到的背影。

  生2:一共有四次,除了刚才说的三次外,在文章最后一段,也提到了父亲的背影"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确实,这篇文章一共四次提到背影,而且,注意是提到"背影",每一次背影的提及是不完全一样的,请同学们再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生1:第一次:想背影

  生2:第二次:看背影

  生(七嘴八舌)第三次:别背影,第四次:思背影

  师:概括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背影",通过细小的`具体的事情来写背影的,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发现,哪一次的背影写得更具体。

  生(异口同声):第二次的背影

  师:那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第二次的背影,请一位同学来把第6小节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1)请用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2)为什么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

  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将你们所划出的具体描写背影的句子齐读一遍,然后根据文中的描写用你的学习用品模拟出父亲去买桔子的路线,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生:学习小组模拟、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边模拟边介绍

  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我们小组用笔袋当用月台,用两支铅笔作为铁路,父亲在给我买桔子的时候,先从这边月台慢慢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然后去买桔子。

  生:我们小组还有补充,就是从这边月台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文中有很具体的描写,是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然后身子向左边微倾,然后再爬上去,从这些爬月台的描写,更能看出父亲买桔子的艰难。

  师:第二小组同学模拟介绍的更具体,更形象,说明同学们已经深入理解课文了,确实,父亲的行动更令我们关注,"探"、"缩"、"倾"这些动作能体现出父亲买桔子的艰难,由此,你们能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

  生1: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2:父亲给儿子买桔子的行为倾注了分别时的深沉的爱。

  师:正是这样,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的独特发现,选择了"背影"最佳表现角度,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显出了父爱的深沉,博大,他的行为是这样的,父亲的语言更具朴实、简洁,请找出文中父亲的语言,仔细揣摩他的深意。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生2: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生3:进去吧,里边没人

  生4:这些话反映了父亲对我的安慰,比如说第一句话,其次,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我已经是20岁的人了,但父亲还把我当成小孩子,帮我买桔子,叮嘱着我,牵挂着我,从这些话中都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有道理,能深刻地领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那么,文中的儿子理解了吗?,儿子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领悟的呢?

  生: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三、布置作业:

  生活中,岂止是母爱,父亲,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得珍贵,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出你的亲情之爱,450字左右。

  《背影》课堂实录 3

  我们常说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厉的。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父爱却是绵长的的,以至“我”读父亲的来信时,热泪盈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感受那份绵长而温暖的父爱。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出课文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送我上学时为我艰难买橘的故事,表达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为生活劳碌奔波,晚境却很颓唐的故事,说明旧中国世态炎凉。

  生:文章讲述了“我”家庭遭遇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工作也交了卸。

  生:课文以背影为主线,四次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与子之间相爱和相怜的故事,和子对父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生:我觉得文中还透着淡淡的哀伤之情。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文中几次提出“我”哭了,因为祖母的去世;因为看到父亲的艰难的买橘;因为不舍父亲的离去;因为读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老了,而“我”这不孝子却不能在身边侍奉,内心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师:你说得很好。可见你课前预习很深刻。在四次哭时的感情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第一次是“我”看到家庭遭遇变故伤心而哭;第二次是“我”为父亲的买橘感动而哭;第三次是因为怀念父亲,痛怜父亲老境父亲的颓唐,无人照顾,深深的自责而落泪。

  师:是呀,为人之子,为人之父的朱自清在写此文时,真是内心感慨良多。课文几次写流泪,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背影》,课文几次写了“背影”,在文中圈画出来,并说说那一处最让你最感动。

  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边读边圈画,并进行批注。(几分钟后)

  生:课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

  师:这四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生:第一次出现在第一段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给读者留下悬念:第二次出现在第六自然段,父亲买橘时的背影。第三次还是第六段,是“我”和父亲分别时的背影;第四次出现在课文最后,读到他的来信后又再次想起他的背影。

  师:非常好。请坐,概括得很具体。在四次背影描写中。你最受感到的是哪一次呢?

  生:第二次。

  师:好,下面我们就直接学习第六段,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来读第六段。

  生齐读第六段,对在感情的处理方面,美文朗读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融入文本。

  师:在描写父亲买橘的背影时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

  生:作者着中于衣着、动作的描写。写衣着突出颜色“黑”,写动作抓住(穿、走、探、爬、攀、缩、微倾)。

  生:我以为好抓住了人物的神态描写。从“蹒跚”可以看出。

  师:说得很好。下面老师想请人来复述父亲买橘的过程。(学生小声在下面复述)指名学生复述。

  生:父亲送我上车之后,又跟我说去买几个橘子,吩咐我不要乱走动。我看见他戴着黑皮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快擦干眼泪,为了不被人看见。我看见他抱着橘子往回走了,看见他过了铁道后,我赶快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师:复述得很具体,从刚才的复述中,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如果让你给这一节拟定小标题,你会怎么拟呢?(学生思考,师巡视)

  生:父爱深深。

  师:你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

  生:买橘送别。

  师:从主要事件理解。

  生:甜甜的橘子

  师:这个标题拟得好。请继续。

  生:沉甸甸的橘子。

  生:沉重的橘子。

  师:为何是沉重的橘子呢?说说你的理解。

  生:因为它饱含父亲对我沉甸甸的.关爱,而我以前还嫌弃他说话不够漂亮,嫌弃他唠叨,自以为聪明过份,因此这里也有我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师:很好,你分析得很具体,那么作者拟定的题目是什么呢?

  生:背影。

  师:谈谈你对这一题目的理解。

  生:“背影”是全文的线素,它象一根线,把父亲给予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串联起来。

  师:很好,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

  生:文中四次出现背影,但作者只着重刻画第二次背影,为后文写自己多父亲的感念之情做了很好过度。

  生:先写作为大学生的我,对父亲的讲话不漂亮而插嘴,“其实我那年已经二十岁”完全可以独立,对父亲所行为从不理解到感动,到后来理解父亲、感激、思念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师:是的,父亲买橘的背影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才让作者感慨万千。

  师:想象一下,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为我买橘送别的?

  生:父亲很忙,本来说好叫一个熟识的茶房照顾我,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但最终还是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终于还是决定自己送。

  生:父亲在自己失去了母亲,丢了工作,又奔波劳累的寻找工作之余来送我,可见父亲对我的爱之深。

  师:当时父亲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认为是忧郁沉重的。

  师:说说你理解。

  生:我从“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看出来的”,加之祖母去世。

  师: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背影,你会怎么形容。

  生:沉重的背影。

  生:艰难的背影

  师:很好,抓住了动作的艰难。

  生:勇敢的背影。

  师:说说你理解。

  生:父亲明知道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很艰难,大他为了给远行的儿子买橘解渴,为了照顾儿子,他勇敢的爬上月台,买回橘子,然后感觉是那么轻松,这正是慈父的表现。

  师:的确“儿行千里父担忧”,你们是理解很深刻,无论我们长多大,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孩子,是他们呵护的对象。我也知道在座的很多同学,就在不久前,刚刚送走远去他乡打工的父母或亲人,临行前的叮咛,期盼,一定不少。此时此刻,在你们是内心深处,我想一定涌动着对父母依依眷恋和深深的感念。我想,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话语想对自己的亲人说,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感恩,浓浓的思念,和真挚祝福,对远在他乡的亲人说一句话。好吗?我说开始,大家一起说。一、二、三。(学生大声说。)(此时学生杂乱的大声说,但对于学生来说,此时与父母一别,那又将是长长的思念,许多学生此时已热泪盈眶。)

  《背影》课堂实录 4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对吗?

  生:对。(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师:这些故事里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那么,哪位同学来和我们说说自己的故事呢?

  生1:我原以为爸爸是不爱我的……。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爸爸非常爱我,记得又一次……。(贴近生活,学生都有话说)

  师:很好,几位同学幸福地说出了他们自己的故事,也让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幸福。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深沉的父爱”,体会那份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板书:《背影》)

  二、了解作者

  师:《背影》的作者是谁啊?

  (学生都预习过,自然知道)

  生:朱自清。(齐说)

  师:好,谁了解朱自清的,说说看?

  生:我知道他字 佩弦,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春》;

  师:好,还有么?

  生:他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散文家;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看大屏幕——

  朱自清(1898-1948),字 佩弦,原名朱自华,扬州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曾在清华大学读书、任教过,他是民主战士,他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课文

  师:刚才我们有同学说,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春》,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背背看?

  生背诵开头几段。

  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优秀作品《背影》,看看这又将是一篇怎样的美文?

  师:先请大家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生听课文朗读后。

  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一共提及了几次背影?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提,没有好的朗读、没有语感还怎么领会文意。其次,朗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泛泛而读。)

  四、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

  师:读完了,并能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举手是一种反馈)

  (同学们都举手了,几乎都能回答。)

  师,我们一起说文章一共提及了几次背影?

  生:四次。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看哪四次?(请一位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回答此问题。)

  生:第一次,开头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94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好,在文中把这些语句划出来,然后试着用几个字来概括说一下?第一次是 的背影,第二次是……

  生:第一次可以说是,难忘的背影;第二次是看到的背影;第三次是分别的背影;第四次是思念的背影。(同时板书)

  师:文章一开篇就提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生:点题。

  生:给人以悬念。

  师:对,不错。开篇提出来,这是在点题,那么,我们看结尾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这是首尾呼应。(学生的思维敏锐、活跃)

  师:好的,那么贯穿其中的呢?

  生:也是背影。

  师:这叫什么?(我给学生提示)

  生:以“背影”为线索。

  师: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的结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在此时来讲解文章结构是恰到好处的,有助于他们认识结构,更有助于他们指导其写作。)

  生在下面自由回答。

  师: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全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例子,我们除了学习文章的思想、情感,也要在文章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思路。

  师:我们再来看看文章中一共出现过几次流泪?

  生:四次。第一次是“看见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是“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第三次是“我的泪又来了”,第四次是“在晶莹的泪光中”。

  师:他回答的正确了吗?

  生齐声回答:正确。

  师:好,这位同学看书很仔细,我们掌声鼓励。

  生鼓掌。

  师:老师看看下一次掌声要鼓给谁呢?请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来说第一次是 的眼泪,第二次是……

  生:第一次可以说是,悲伤的泪;第二次是感动的泪;第三次是惜别的泪;第四次是思念的泪。(同时板书)

  师:这位同学回答怎样?

  好!生共同答道。

  师:掌声鼓励。

  师: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先发现“我”第一次流泪与第二次流泪有何不同?

  师:“簌簌”是什么意思?

  生:纷纷的样子。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很多;

  师:那为什么会很多呢?

  生:因为伤心;

  师:第一次是伤心之泪。家中祸不单行的遭遇,回家又见到满院狼藉的情景,自然眼泪簌簌而下,这是多;而“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次呢?为什么很快?

  生:因为,我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一幕一下子震颤了我,使我领悟到了父亲的这份爱,于是“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的流泪说明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爱。是的,同学们我们知道爱是双向性的,正当我们在被爱包围的时候,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回报!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朱自清,当他的父亲对他是如此的挚爱,他领会到了么?他有反向的爱过父亲吗?请同学们在文章里找找看?(多媒体显示问题)

  生1:有,我发现了。当父亲抱着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这个“搀”字真诚表现了“我”的感念之情。

  生2:还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的运用,表明我的难过、悔恨。

  生3:我来补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说明“我”一直铭记着他的“背影”。

  师:很好,从这几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又是一次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的最好诠释!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橘子,不顾危险,不惜自己的身体,在文中一些动词中体现着浓浓的爱子之情,很让人感动。可是这篇文章在入选教材时,有一些因为这一段话,认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孩子面前树立了坏榜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多媒体显示)

  (学生讨论、交流)

  生1:这篇课文主要表述“父爱”的主题,其他的可以忽略,再说孩子二十岁了,且已经上大学了,这点是非还是分的出来的。

  生2:我认为父亲应时刻给孩子做好的表率,就算是好心做错了事,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

  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自己很好的看法,远超出了老师的预想,非常好。老师自己也比较赞同第一位同学的看法。我们回去完成一道作业题:写一篇200字的作文,写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下节课我们在课堂一起分享。(多媒体显示作业)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背影》,感悟了亲情。知道了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走,除了母爱之外,还有一种坚强、深沉而又无言的父爱,让我们深深感动。再此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享受亲情的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它,回报它,永远记住爱的双向性!下课!

  《背影》课堂实录 5

  师: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你们有没有感动,请举手

  师:没有感动的举手——刻薄点说,两次都不举手说明你那个…好吧,哪个呢,下课再说吧

  生:第六段,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他嘱咐我路上要小心

  师:平常的句子能看出感动,不容易

  生:课文最后一句

  师:恩,那么大年纪,想到这些,可见父子情感之真挚

  生:走了几步又回头,依依不舍

  师:细节写出了父亲的爱

  生:第四段,茶房……再三叮嘱

  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你很主动,主动的同学是优秀的。连不感动的同学也很快主动了

  生:第六段,蹒跚,说明父亲很努力才买了橘子,但是回来,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

  师:你真是个读书的孩子,你注意到了很轻松的样子,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与什么相关

  生:背影,都与背影相关

  师:或远或近,都相关,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高大?

  生:不高大,肥胖,衰老的……

  师:衣着呢,不许看书,直接回答

  生:黑色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棉袍

  师:走路的动作呢

  生:蹒跚

  师:课文围绕它写,那么怎么去感受这个背影呢?大家看这幅插图,这个插图能不能表达这种情境?屏显父亲翻月台图

  师:如果配文字,应该是哪些文字。

  生:他两手攀在上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师:你们圈画出最能表现父爱的词语,教师开始读……

  生:蹒跚……艰难……照应前面的肥胖等等

  师:换“徘徊”行不行,恩,这个是内心活动,不是动作

  生:向左微倾……吃力

  生:攀缩吃力

  师指着屏幕上的插图:这幅图师两手向上攀?

  生:是

  师:我生气了,怎么读书的,这是攀么。(动作示范了一下,借助黑板)

  师:这是攀,还是爬?。所以画的不好,你们要敢说。

  生:倾字好……很不容易

  师:我就读出了“不容易”,你们大概是没有做爸爸的缘故(众笑)。

  教师板书不容易

  师:如果没有问题,那么是不是可以下课了。如果背影渐渐是写一个穿着……的父亲,在……给儿子买橘子……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那就上完了。

  生:为什么前面写那么多,为什么不直接下买橘子,攀月台

  师:有问题比主动更优秀。大部分同学写人喜欢写眼睛,为什么他写背影不写眼睛,假如要描写眼睛,会是什么样的眼睛

  生:应该是眼睛很小的,胖子嘛

  师:更应该关注眼睛的内涵

  生:慈祥

  师:还能读出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不错

  生:还有精明,因为年轻的时候干过许多大事。

  师插嘴说,真正干大事的人往往不精明。众笑

  生:深邃

  生:疲倦,因为家里的事比较多

  师:疲于奔命,困倦

  生:依依不舍,想留下但必须要送走的感觉

  生:还有悲伤

  师:能读出作者没有写出的东西是很难的。我们看看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哪些信息对理解本文有联系

  屏显:1915年,包办婚姻,儿子生气——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擅自改名,父亲生气——917年父亲实业,家庭困顿,父子别离——儿子1920年到南方工作-1921年儿子由杭州到扬州工作,父亲代领工资,儿子辞职离去——1922年儿子回家,父亲不让进门——1923年儿子回家,父子无言,儿子再次离开----1924年作者写小说暴露家庭矛盾,——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去之期不远),儿子在泪水中写“背影”——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1945年父亲去世。

  生:1917年,父子别离

  生: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去之期不远)

  师:还有没有跟本文有联系的

  生:1928年……父子和解,因为这篇文章

  师:好,以后你们和父亲吵架了,就写一篇文字,就和解了。(众笑)

  师概括:父子之间有很深的矛盾,有距离,哪位同学能在文中看出父子之间的距离

  生:第五节,聪明过分。说话不漂亮,不满意,暗笑他迂,觉得父亲是白搞

  师:现在的孩子也认为父母比较落后

  生:第五段第六段,父亲叮嘱我小心,不要着凉,买橘子,而我话特别少,客套

  师:很硬,不亲切,言辞之间有点远,想找机会逃离老爸

  生:第四段,渡江玩了一天,游逛

  师:无所事事,游逛勾留,玩了一天,大家想想,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你还去玩了一天。这说明父子之间有距离

  生:从第六段,爸爸你走吧,其实车开动还有很长时间

  师:找机会赶走,不腻父亲,表面心理的距离。这个矛盾,最后有没有解决,谁是主动的

  生:爸爸

  师:从哪里看出来是父亲示好

  生:买橘子

  生:第四自然段,踌躇了一会儿,不去送也可以的,他是借这个想拉近距离

  师:读书一定要注意变化的地方,尤其是心理变化的地方。其他还有没有表达爱的方式

  生:全部句子都放这儿,一个也没有拿走

  师:每一代人爱人的方式也不一样,中国传统的父亲是胃炎的,今天都被母亲夺走了。父亲是不说“我爱你的”,是用行动表达爱,

  生:叮嘱茶房,踌躇……

  师:文章中最强烈地表达爱的`句子,同学们还没有找到

  生:本不要去,一定要去

  生:……很轻松似的……那边来信,尽到父亲责任,后来又惦记,路上平安

  师:还有更深厚的,继续

  生:终于忘了我的不好,惦记我的儿子,越来越关心,惦记……变化了

  生:第二段,事已至此,……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生:第五段,夜里警醒些……不要着凉

  师:爸爸一次次表达,儿子有没有理解

  生:没有理解

  师:开始没有,最后有没有理解

  生:理解了,在泪光中理解了

  生:第七段,少年出门,做了很多大事,独立支持,不容易,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师:老……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理解了他为什么会发火,哪个词儿最能

  生:自然,因为那么不容易,发火是理所当然

  师:几个自然,两个……不容易所以自然而然就控制不住,刚才,“泪光中”的眼泪,你们理解四次流泪能不能都表明充分的理解……第一次因为是祖母死,第二次第三次是买橘子,最后一次是文末

  生:不能说是充分理解,这两次买橘子流泪还只是感动,不是理解

  师:再看看父子关系的屏幕图。为什么说前面两次不能说充分理解呢

  生:如果理解了就不会到杭州去到南方去,

  师:对吗,如果理解了,文章就说不定写于1917年,应该是1925年写的吧,父亲给儿子写信,打开了冰冻,但是文章还没有写……看这封信,“我身体平安……大去之期不远矣,”

  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生:平安,大去不远,又说快死了……

  生:信是1925年写的,其实二十年后才去世

  师:那么哪句是真话,身体平安,这种矛盾的心理有点意思,为什么又说大去之期不远,既表达了对儿子的爱,又希望能得到儿子的关爱,示爱,也是示弱,然后就得到了爱,写了这篇文章,父亲老了就喜欢他牵挂他

  师:不容易啊,还有那些地方说明父亲不容易

  生: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工作没有了

  师:还有那些,说明不容易

  生:父子关系不太好

  师:都说父爱如山,那么我们在后面加一句话,父爱如山一样……

  生:沉默生:沉重生:严苛

  师:生活中从眼睛里读出父爱是容易的,但是从背影中读出父亲的爱是不容易的。你们如果有一天从背影里读出了爱,那么你就真正懂了什么是爱。

  感言:每次听黄厚江老师的课,总是不由得想起了著名的话剧演员朱旭,老戏骨在电影《变脸》里的表演简直无可挑剔。黄老师的课只能用已臻化境,炉火纯青来形容。大约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轻松,幽默,如坐春风。课堂节奏把握无与伦比。幻灯片内容简洁,来回使用,四两拨千斤……

  另:用猜测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的手法,也有点类似于补白手法,一证。

  《背影》课堂实录 6

  师:从结构的角度,我们来读读《背影》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教师领头)我与父亲12……

  生: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

  师:这一段放在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生:总领全文,开篇点题。

  师:PPT展示作文开头方法——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师:再读读结尾,近几年来12……

  生: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生:照应前文,点明主旨。

  师:总结作文结尾方法——照应前文,画龙点睛。

  (PPT)写作启示——开头要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结尾要照应前文,画龙点睛。

  师:再读第一段(生读),这段着重写了什么?哪几个字要重读?

  生:开篇点出“背影”,强调“最不能忘记”。

  师:文章4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哪四次?

  生: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师:这四次背影中,哪一次背影最不能忘记?

  生: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师:对,这也就告诉我们在选材时要围绕什么来选材?

  生:围绕中心选材。

  (PPT)写作启示——选材要突出文章中心

  师:如果单纯地描写父亲买橘子,故事会感人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1:望父买橘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我们在前面了解了他们家当时悲惨的境遇,在那样的环境下父亲那样做确实很感人。

  生2:前面的内容都是在铺垫。

  师:恩,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观察第二段和第六段,看看写了几件事?

  生1:第二段,用几句话写出了几件事。

  生2:第六段,用很多话只写了一件事。

  师(PPT):

  简叙:介绍家境,突现背景,表现心情,进行铺垫

  详叙:动人的`细节描写,便于抒发感情,增强故事的味道

  师:在写作过程中,朱自清除了写父亲买橘子看到的背影这件事情外,还写了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生: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我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

  师:写得很细致吗?

  生:没有,都是一笔带过,非常简略。

  师:所以,这里提醒我们在叙事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详略得当。

  (PPT)写作启示——叙事要详略得当。

  师总结:整篇文章的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起来看看。

  (PPT)(第1段)轻点一笔——开篇点题

  (第2—3段)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第4段)穿插一笔——烘托蓄势

  (第5段)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第6段)详叙一笔——突出主题

  (第7段)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PPT)写作启示——记叙文写作模式

  师:看下面这段话(PPT展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父亲的两次背影,儿子的流泪,只因为——

  生1:因为父亲老了,他那么吃力那么努力地帮儿子买橘子,只因为心里的爱啊。

  生2:因为他太感动了,感动于父亲本可不做却做了的事情。

  生3:因为父亲走了,儿子对父亲舍不得。

  师: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受——感动于父亲的背影。

  (PPT)写作启示——写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写“父亲”背影的时候朱自清怎么来刻画父亲的?读下面两个句子。

  (PPT)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生:齐读句子。

  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征?

  生:都用了带颜色的词语。

  师:颜色上又有什么不同?

  生1:父亲的穿着颜色很暗,而父亲怀里的橘子却是那样的红,就像冬天跳跃的火。

  生2:拿父亲自己衣服的颜色与给儿子买的朱红橘子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

  生3:父亲衣服的颜色是冷色调,而朱红的橘子是暖色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问父亲为什么要穿着暗色的衣服?

  生:因为祖母死了,家中刚办完丧事,不适合穿鲜艳的衣服。

  师:恩,冷色调的衣服尽显家中的凄凉,父亲的窘境。

  师:朱红的橘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就像寒冷冬天里跳跃的火苗,给人温暖的感觉。

  师:同时,在扬州话中橘子跟“局气”谐音,代表好运气的意思,所以父亲给儿子送橘子又希望——

  生:希望把好运气带给儿子。

  师: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惨境的父亲,却始终想着自己的儿子能有好运气,多么感人。

  《背影》课堂实录 7

  一、 导入

  师: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来唱,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亲更深沉,含蓄而使你感受不到,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背影》。

  师:朱自清其人、其文,同学们已经不陌生了,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是的,上学期我们就已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对《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今天的学习同样会给同学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 整体感知:

  师:这篇文章的课题是《背影》,那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请思考这些问题,朗读过程中如有生字词,请划出来,并查字典解决。

  生:纷纷朗读课文,边读边作标记(约五分钟)。 五分钟后

  师:读完课文,刚才的思考题已经解决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生1:这篇课文一共三次提到背影,第一次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是在父亲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在父亲和我分别时我看到的背影。

  生2:一共有四次,除了刚才说的三次外,在文章最后一段,也提到了父亲的背影"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确实,这篇文章一共四次提到背影,而且,注意是提到"背影",每一次背影的提及是不完全一样的,请同学们再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生1:第一次:想背影

  生2:第二次:看背影 生(七嘴八舌)第三次:别背影,第四次:思背影 师:概括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背影",通过细小的具体的事情来写背影的,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发现,哪一次的背影写得更具体。

  生(异口同声):第二次的背影 师:那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第二次的背影,请一位同学来把第6小节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

  (1)请用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

  (2)为什么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

  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将你们所划出的具体描写背影的句子齐读一遍,然后根据文中的描写用你的学习用品模拟出父亲去买桔子的路线,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生:学习小组模拟、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边模拟边介绍

  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我们小组用笔袋当用月台,用两支铅笔作为铁路,父亲在给我买桔子的时候,先从这边月台慢慢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然后去买桔子。

  生:我们小组还有补充,就是从这边月台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文中有很具体的描写,是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然后身子向左边微倾,然后再爬上去,从这些爬月台的描写,更能看出父亲买桔子的艰难。

  师:第二小组同学模拟介绍的更具体,更形象,说明同学们已经深入理解课文了,确实,父亲的行动更令我们关注,"探"、"缩"、"倾"这些动作能体现出父亲买桔子的艰难,由此,你们能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

  生1: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2:父亲给儿子买桔子的行为倾注了分别时的深沉的爱。

  师:正是这样,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的`独特发现,选择了"背影"最佳表现角度,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显出了父爱的深沉,博大,他的行为是这样的,父亲的语言更具朴实、简洁,请找出文中父亲的语言,仔细揣摩他的深意。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生2: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生3:进去吧,里边没人

  生4:这些话反映了父亲对我的安慰,比如说第一句话,其次,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我已经是20岁的人了,但父亲还把我当成小孩子,帮我买桔子,叮嘱着我,牵挂着我,从这些话中都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有道理,能深刻地领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那么,文中的儿子理解了吗?,儿子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领悟的呢?

  生: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背影》课堂实录 8

  师:提起父亲,你会想到什么样的词句?

  生:坚强、勇敢、伟大、心胸宽广等等。

  师:假如你的父亲给你写信,会写些什么?

  生:他一定会鼓励我好好学习。

  生:肯定是让我在家听话,听爷爷奶奶、老师的话,否则会揍你。

  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父亲给他写了一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了这封家书,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反复读这封书信。

  生:我觉得这不像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倒像是一位陌生人写的,充满了请求之意。

  生:读出了一种悲伤之情,写下这封家书的人,心情一定是极为沉重的。

  生:我觉得父亲写下这封家书时,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既不希望在远方的儿子为自己担心,又希望儿子能够重视自己。

  师:你说得很好。有一句老话: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父亲又何尝不是担忧呢?

  生:父亲一边说自己身体平安,一边又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他是在宽慰儿子,又非常想见自己的儿子一面。

  生: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似乎在对儿子说:我们能否再见一面,你原谅我吧!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读出了父亲信中的那难以言述的话语。一个有新思想的儿子,一个有守旧情怀的父亲,他们之间的矛盾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种种的恩怨,让父子两人天各一方。而今,当儿子收到父亲那无法说清却又感怀于心的家信时,他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生:我不由得流下泪来,想起了他的种种好处来。

  生:作者说,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既表明了自己想与他再相见的情感,更有一种对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一种愧疚。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一封家书,勾起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也让儿子对父亲的种种过往烟消云散。父子没有隔夜仇,分隔太久的父子,通过这一封家书,让往昔温情的一幕浮上眼前,那是怎样的一幕呢?

  生: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生:应该说是车站送别,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一幕。

  生: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背影。

  师:请同学们将作者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而不是身影呢?

  学生读相关“背影”语段。

  生:作者描写的是父亲离开我买橘子的过程,他看到的就是父亲的背影,所以用背影显得很真实。

  生:背影让人读起来很有感情,而身影缺少这样的感情。

  生:背影给人一种越走越远的感情,而身影没有这样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通过作者的描写,给我们的感受是父亲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只能看到父亲的背影。

  生:身影给人的感受是就在我们身边走来走去,而背影给我们的感受就是离我们远去,再也回不来的感受。

  师:买橘子,还有再回来的时候,但在人生路上,离开了,还会再回来吗?

  生:我明白了,当作者看到父亲说大去之期不远矣时,便想到的是父亲离开时的背影,既是一种真实,更是暗含着一种生离死别的意味。

  生: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既有一种珍惜更有一种不舍。

  生:对于他们父子二人而言,曾经一定有过很多很的不愉快,但随着父亲的老去,彼此互相原谅。

  生:我觉得描写背影意味深长得多,不仅仅是父亲的渐渐离去,更是背后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了。

  师:确实,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父亲遭遇到了哪些不幸?

  学生阅读,找出并感受。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

  生:对于父亲而言,他承受了太多太多的不幸,但他从未将这一切告诉给自己的儿子。

  生:对于儿子而言,他有了自己的儿子,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生:我觉得作者通过背影,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无限的爱意,也看到了父亲的艰难,特别是我自己也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之后,这种情感更为明显。

  师:确实如此。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父亲的代名词是坚强、勇敢、博大、宽厚,但他们也有泪水,有了酸楚,只不过他们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看到,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与我们渐行渐远。将我们温暖的目光回望,相信你也能看到自己父亲满是爱意的“背影”。

  《背影》课堂实录 9

  一、导入新课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也不全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这是网上流传甚广,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一篇文章,大家看过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学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散文《背影》,看朱自清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速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a.读过文章之后,你了解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b.本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

  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4: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

  生5:我觉得文章特别令人感动。

  师:同学们都很有自己的见解。对这篇文章,你还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吗?哪四次背影,你能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三、合作探究

  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

  问题举例:

  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特定的角度?

  2.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

  4.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放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父亲买橘子那样费劲,为什么还坚持自己去,不让儿子去?

  7.文章为什么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的那么详细?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所提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多与“背影”有关,我们就从“背影”入手分析,好吗?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为什么要详写父亲的背影?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请大家紧靠这些问题,再看课文,深入探讨。

  学生分小组继续探讨。

  全班交流。

  生1:文章以“背影”为题,是因为“背影”是文章的线索。

  生2:还因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文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详细?

  生:望父买橘的背影。

  师:哪位同学能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点名学生朗读,找出后全班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生1: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

  生2: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生3:这是一个凝铸着父爱深情的背影。

  师:为什么背影凝铸着父亲的深情呢?你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

  生4:“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蹒跚”表明父亲腿脚不灵便,还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很不容易。

  生5:我认为“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

  生6: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段描写除了写父亲的动作,还写了什么?

  生:衣着。

  师: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

  生1: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生2: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生3:父亲的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

  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背影写得这么详细了吗?

  生:背影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师:你总结得很好,背影浓缩着父爱深情。儿子看了父亲的背影,有何反应呢?

  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这么感人,可作者的语言有华丽的辞藻、有生动的修辞吗?

  生:没有,语言朴实,但特别感人。

  师: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朴实而感人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并作点简要的分析吗?

  生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怕我太伤心给我的宽慰。

  生2: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父亲细心的'照顾我,不辞辛劳。

  生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为我想得很周到。

  生4: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考虑再三,还是放心不下我,决定亲自送我。

  生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亲的背影刻在我心里,我对他有着深切的思念。

  师:文章正是运用朴实的语言,展现父子间的深厚情意。

  师: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师: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四、自由实践,把这节课的收获加以整理。

  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发现?

  生1: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

  生2:我知道了一些日常小事,看似很平淡,但细细体会,能感觉父母对我的爱。

  生3:写文章要详写那些最能突出中心的细节。

  生4:文章的语言不一定要辞藻华丽,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得很动情,很感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背影》,感悟了亲情。让我们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下课!

  《背影》课堂实录 10

  一、简述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是那个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默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话题)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请问本文的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

  生: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点题的作用。故曰点题的“背影”。

  师:你是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无道理。

  生: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令普天之下所有华夏儿女都感动的“背影”,摧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可以看出你很激动,朱自清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举动已深深地感动了你。

  生:老师我可以对李航同学的发言做点补充吗?

  师:当然可以。

  生:我觉得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动外,还会有一丝的后悔或遗憾;因为二十岁的他当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有“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后,定会有自责之意。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见解独到。我想朱自清先生是应该有遗憾或后悔之情的。

  生:我觉得此时朱自清先生感动之情淹没一切。因为这是他平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的存在。

  师:但我们不能否认朱先生此刻内心十分复杂,会有一点点遗憾懊悔之意,你们能理解接受吗?

  生:可以。

  师:谁能说说第三次出现的“背影”。

  生:我认为这是惜别的“背影”。朱自清在顿悟到父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将分别格外依恋。

  师:分析很精彩。

  生:我认为此处惜别的“背影”,写得非常精妙,作者把它放在人流中来写,距离由近到远,视线由显而隐,但感情却愈来愈浓,没有用浓墨重彩,只用白描手法,却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想像空间,这是一种很成功的空白艺术。

  师:你这是侧重从艺术手法角度理解。

  生:我认为作者此时心情应该很悲酸痛苦,特别是想到父亲找工作的前景时,更会为父亲担忧。这样父亲怕儿子路上有闪失担忧,儿子为父亲的前程担忧,从中我们能体会父子深情。

  师:你的分析更深刻,触及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认为第四次出现的“背影”,是思念中的“背影”。是完成形象定格,令朱自清先生永世难以忘怀的“背影”。因为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所以此处更是感人至深。

  师:你的分析,令老师感动,此刻,你是我的老师。

  生: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我想朱自清此时会有强烈的回家看看的心理,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父亲则更想看到儿子。但生活就是这样,难以如愿,再多的思念也只能融入晶莹的泪光中。

  师:我想到一个成语“锦上添花”,你的分析更进一层,可谓“锦上添花”。

  师:我有点疑惑,难道四次“背影”作者是平行分配笔墨的吗?

  生:不是。

  生:作者详写的是望父买橘的“背影”,因这一情节感人至深,所以详写。

  师:我明白你说的意思,谁还能进一步谈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材料安排的详略与否,与文章中心有关。这一情节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最能突显中心,所以理应详写。

  师:任何文章都是由材料构成的,那些与中心联系最紧密的理应泼浓墨重彩。此外还有一点决定这一情节得详写,看谁能答出来。

  生:因为从这一情节中,作者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第一次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其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要详写。

  师:对。这正说明将后三次“背影”的顺序颠倒是不适合的。道理李明同学已说得很清楚。

  师:同学们,难道没感觉到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很特别吗?

  生:说来也奇怪。一般表现一个人物,都有正面描写,都有音容笑貌,可本文留给我们的.却是“背影”,我想这个角度很独特,算是独辟蹊径吧!

  师:是的,这是个新视角。

  生:我认为这个新视角之所以能成功,也就是“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这是一位身体肥胖的、步履蹒跚的父亲,爬月台留下的,其中的努力、费力、艰难的情状可想而知,实在令人感动。

  师:仅有独辟蹊径的精神,角度还不够,还必须有真实的、感人至深的内容做支撑,否则就会华而不实。

  生:听了同学和老师的讲解,我感受很深。我以前写作都是前人走过的老路,没有创新,让人读来一眼看穿来龙去脉,直来直去,不会设置悬念,给人回味的空间。

  师:我想对每个人的启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收获,这种独特的手法技巧我们能学来,也应该学会。但更重要的是认真观察体会生活,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来。否则再高的手法技巧,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老师,我有个建议,今天的作业就模仿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表现父子或母子深情,好吗?

  师:当然可以,我没意见,同学们以为如何?

  生:好!(齐声)

  (三)触及主旨,情感升华

  师:你们写父亲或母亲,是要表现父子或母子深情,那本文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我认为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是本文中心,无非就是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只是一个方面,尽管是主要方面,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儿子对父亲的爱。也就是说,表现父子深情。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老师我有个疑问,我们常说严父慈母,可文中的父亲更多的是像一位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自己的儿子,这岂不是对严父形象的糟蹋。

  师:你说的“糟蹋”,言之过重了,但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提出的问题很深刻,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我也有同感,我总觉得这一父亲形象少了一点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

  师:我保留意见。

  生:我认为这一“慈父”形象的背后,有阳刚的一面。比如父亲的这句话语“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语气坚定,有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师:你明确而创造性地表达了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注意语气。(生齐读)

  师:很好,读出了坚定乐观的语气。

  师:你们说得丰富多彩,认识深刻,所提的问题,也很有见解,希望你们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多媒体播放《父亲》,师生齐唱)

  师:同学们,普天之下似乎只有母爱无边,但我要告诉你们:寰宇之内仿佛更有父爱永存,真是“可怜天下父亲心”呀!而“父母的心”,其实就是伟大的无私的爱。让我们把这种伟大无私的爱传递下去,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下课!(大屏幕出示)

  三、点评:

  马波老师的案例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令人回味的优秀案例。

  从教学全过程来看,全课教学思路开阔,步骤明晰,布局合理,交流充分,手法多样。导语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设计独具匠心。内容分析紧紧围绕“背影”这一文眼设置问题,重点突出,难点启发引导很讲技巧,有很强的调控能力,面对学生的疑问,毫不惊慌,耐心讲解,以理服人。既走进课文,深挖教材承载的语文信息,又走出语文课堂,积极向外拓展延伸,特别是结尾上升到中华传统美德上来,更是锦上添花。齐唱《父亲》是活动形式的变化,也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刻表达,真是说得好听,不如唱的动听感人,使全课教学余味犹存。

  一句话,全课可谓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值得细细品味,好好咀嚼。

  《背影》课堂实录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学生自学,布置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题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本文中的父子情深,继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3、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设想】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代表的散文,半个世纪以来它以浓浓的爱子之情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今天的孩子或许较难体会。大多文章都歌颂母爱,而本文抓住父亲独特的视角——背影来写。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不漂亮的语言,而这一切均关乎于爱。教学本文,我们主要体会文章中深深的父爱和当年的感受和写作文章时的感受。

  【教师准备】

  查找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讲话,导入新课

  xx同学的课前讲话把我们带到了真情的世界,是的,有人说,高山是巍峨的,但比高山更巍峨的是父亲;大海是宽容的,但比大海更宽容的是母亲。现在有这样一个父亲,他虽没有如山般巍峨的身材,但他却把无私的爱,倾注到了儿子身上,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着20岁的儿子,让人不禁感动。这个父亲是谁呀?(生答)对了,这就是朱自清的父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背影”中蓄含怎样的深情。

  指一生介绍朱自清(《春》中已提到)

  生: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绿》、《春》。

  师:朱自清大家都很了解,下面老师再给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文章的写作插曲。父亲为子送别发生在1920年,朱自清时年20岁,在北京大学任教,写作《背影》在1928年,28岁的他在清华教学。当时朱自清收到父亲的来信,受到信中一句话的触动,(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禁落泪,想起那幕动人的往事,于是创作了《背影》。当父亲读到《背影》时也洒下了眼泪,几年后辞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饱含深情的《背影》。

  (字词已经解决)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师: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完成这篇纪实散文的阅读。

  指名朗读,师范读1、2段。

  师:从大家的朗读中你都听到了什么呢?

  生:我听到了父亲给儿子买橘子。

  生:我听到了父亲是个胖子。

  生:我听到了儿子起初不理解父亲,后来理解了。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儿子为什么后来理解了父亲呢?

  生:因为他感受到了父爱。

  师:他说的好不好啊!

  生:好。

  师:是的,大家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刚才的朗读再次领悟到了文中的深情,这就是两个字——(生)“父爱”,(板书)四个字——(生)“爱子深情”。Good!那父亲的爱子深情是通过什么事,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呢?请再次默读课文。

  2、默读课文

  师提要求,生完成。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理解的词句。

  (3)自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句子。

  师:文题是《背影》,仔细阅读,你会发现“背影”贯穿始终,我们一起来看看。(师生合作,板书,行文脉落)

  开头破题 点出

  事情经过 引出 父

  望父买橘 刻画 背影 爱子情深

  父子分手 惜别 父子情浓

  结尾抒情 照应

  生:老师,其实父亲为儿子不光买了橘子,还做了许多事,这些都表现了爱呀!

  师:你说的不错,那你说说都做了什么?

  生:照看行李;和脚夫讨价;结我拣定坐椅,铺好大衣;嘱茶房照顾我,嘱我小心。

  师:说的不错,提到大衣,你能看出爱吗?

  生思考,一生答:能,大衣是“紫毛大衣”,而父亲是“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一毛和一布相对比,父爱不用言说。

  (掌声)

  师:父亲的爱无时无处不在,而在作者眼里,真正体会到爱是——

  生:车站送别,父亲买橘子时“我”看到父亲的蹒跚的背影。

  师:说得太好了,此时的他感受到父爱了吗?从哪里看出的?

  生:感受到了,从作者的泪。

  师:谁能复述一下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呢?

  生:复述。

  师:是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送儿子送别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呢?这就要与家中的境况相联系,请找出相关词句。

  生勾画,作答。

  祖母去世,你差事交卸,祸不单行,变卖典质。

  师:在如是境况,父亲为儿子做了那么多,儿子的感觉又如何呢?作者思想的前后认识有何不同?

  生:先前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迁”,觉得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后来悟出父爱,最后有了感恩之心。

  师:那这里的“聪明”是什么意思呀!

  生:是反语。

  师:对了,其实是对自己不懂父爱的言行的深深自责。

  三、精读品读

  师:同学们,读一篇文章,抓住主要的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说学《背影》记住3个数字就OK了,你信吗?

  学生诧异。

  师:是的。(并板书4、4、5)

  生:(恍然大悟)啊,4指4次描写父亲背影。

  生:4指作者的4次流泪。

  师:那5呢?

  生:父亲说的话。

  师:Very Good.

  板书

  4次 父亲背影

  4次 作者落泪

  5次 父亲话语

  师:快速在书中寻找,锁定目标“4、4、5”。

  生勾画,作答。

  生1:“背影”1段“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

  6段“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7段“……又看见他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生2:“落泪”2段“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

  6段“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我的泪又来了”

  “我晶莹的泪光中……”。

  生3“父亲的话”2段“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4段“不要紧,他们运河不好”。

  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大家找得很好,请大家合作探究一下,每一句话的作用,生合作探究,完成板书。

  生:背影有对父亲的思念,有细致的刻画,主要是第6段,通过动作、外貌描写刻画背影。

  师:再次把我们带到第6段,请注意动作及外貌描写,将父亲的慈爱艰难与努力描绘出来,表达了父亲的深情。

  生:落泪是因为难过,伤心,惜别,感动,内容不一,主要还是第6段。

  生:父亲的5句话朴实无华,但看得出父亲的坚强,对儿子的牵挂及不舍,一句话,父亲爱子之深,却不去表达。主要还是第6段。

  师:我为你们鼓掌,你们说得太棒了,大家都注意了第5、6段送行,刻画背影的详写,而奔丧,在南京勾留略写,目的何在?

  生:为突显中心服务。

  师:Good!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点,突出中心的要详写。

  有人说,20岁的大男孩要父亲那样照顾吗?20岁的大男孩那么好流泪吗?我很怀疑。你是如何看的呢?

  生齐说:不怀疑,放在那种环境、家境下,就能理解。

  四:总结全文

  (背景音乐《懂你》)

  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感动了半个世纪的中学生,今天我们读透了父爱,读懂了父子深情。而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深爱我们呢?那厚厚的茧手,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整日劳作不知疲倦的身影……我的同学们,我的朋友们,朱自清父亲因其“背影”而不朽,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写点什么送给我们的父亲(母亲),送给大家一首满文军的《懂你》,希望你能读懂你的双亲。

  音乐弱渐,布置作业:天下的爸爸妈妈都是一样的,朱自清的父亲因为儿子的作品《背影》而不朽,课下让我们也动笔写一写,看看你会捕捉到怎样的细节。

  下课,师生问好。

  板书

  4次 父亲背影 怀念 刻画

  4次 儿子落泪 伤别 感动

  5句 父亲话语 朴实 饱含爱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整体把握内容从理清全文脉络入手,精读品析课文从内部细节分析。

  2、文章所流露的真情是重点,作者的心理变化也不容忽视。

  3、教学本文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学生配合得也不错,我自认为没有辱没这篇经典文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的。

  《背影》课堂实录 12

  师: 同学们,有时候写信往往比说话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 作家朱自清与父亲两年没见了,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父亲的来信,这封信勾起了他对很多往事的回忆 。 同学们,如果朱自清要回复这一封信,他该怎么写呢?带着这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 清的散文 《背影》。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一找体现父子情感的词语或者细节,并用横线标记出来,时间 4 分钟,开始 。

  (师板书“背影 ”“父 ”“子 ”,生读课文 。 )

  师: 好,时间到了 。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 容,进一步体会一下自己画出的句子,然后代表朱自清给他父亲写一封回信,就写在老师刚才发给同学们的信纸上 。 好,现在开始 。

  (生写信 。 )

  师: 好,时间到,不管你写了多少,都要先停下笔 。 接下来,请同桌之间交换阅读,相互学习一下,可以修改 。

  (生阅读并交流 。 )

  师: 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要敢于表达 。

  (生继续讨论交流 。 )

  师: 好,现在我们请这位同学念一念他写的信 。

  生: 爸爸,您好!谢谢您为我做了那么多 。 那次,您为我买橘子的过程我都看见了 ,您攀爬月台的背影,让我十分感动, 我写这封信是希望您能原谅我 。 谢谢!

  师: 能不能把信后边的内容也一起念完?

  生: 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

  师: 很好,请坐!我们请他的同桌点评一下他写的信 。

  生: 我觉得他写得还可以,如果能把对父亲的歉疚写出来就更好了 。

  师: 哦,很好!这位同学对同桌的要求还挺高啊!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能在独立阅读后有这样的体会和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 。 刚才,我在观察同学们写信时,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像这位同学一样,在信中都提到了难忘的那一幕,还有父亲的背影 。 现在,我想继续提问这位同学,父亲的背影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文章哪个段落详细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生: 我是从课文第 6 自然段读到的 。

  师: 哦,很好!这段主要写了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事情 。

  师: 事情?请注意,刚才我们说的是儿子看到的是父亲做什么事情时的背影 。 再清楚表达一下可以吗?

  生: 这段主要写了父亲为儿子攀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 。

  师: 这下准确多了 。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父亲的这一背影呢?

  生: 因为作者看到这一背影时流下了眼泪 。

  师: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背影,竟然让儿子流下了眼泪?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来一次深情朗读 。 请找到第 6 自然段第 3 行,“走到那边月台 ”,一起来读一读 。

  (生集体朗读课文第 6 自然段第 4~11 句 。 )

  师: 好 。 谁来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背影?

  生: 我读出了一个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很努力地爬月台的背影 。

  师 : 他 提 到 一 个 很 关 键 的词 ——努力。 这说明父亲爬月台时怎么样?

  生: 很辛苦。

  生: 很不容易。

  师: 也就是说,非常艰难。

  (师板书“艰难”。 )

  师: 这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的不容易吗?

  生: 我是从“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看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抓住了作者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生: 动作描写 。

  师: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能体现父亲的艰难吗?

  生: 父亲的背影是蹒跚的,而且父亲是一个胖子 。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不仅抓住了父亲腿脚不灵便这一特点,更重要的是,他还由父亲的体型特征看出了父亲的不容易 。 看着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背影,儿子流下的泪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生: 感动 。

  (师板书“感动 ”。 )

  师: 刚才同学们只从两三句话中就感受到了儿子的感动,这正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文字简朴但情深意长。 大家再想一想,儿子的泪除了感动还包含什么别的感情吗?

  生: 我从第 7 自然段还看出了他对父亲的思念。

  师: 很好。 这位同学从第 7 自然段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但是,刚到火车站时儿子有这样的感情吗?

  生: 没有。

  师: 文中第几段写了儿子之前的表现?

  生: 第 5 自然段。

  师: 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大家看一看儿子的表现。

  (师朗读课文第 5 自然段第 7 ~10 句。 )

  师: 同学们,你们能从老师读的内容中,找出一个表现和儿子流泪的举动正好相反的词语吗?

  生:“暗笑”。

  师: 你从“暗笑”这个词看出了当时儿子对父亲有怎样的感情?

  生: 儿子不理解父亲。

  师: 很好,请坐。

  (师板书“不理解”。 )

  师: 正是父亲这一艰难的背影,让儿子发生了从不理解父亲到对父爱有所感动、有所体会的转变。 同学们,再想一想,这时候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已经足够深了吗?

  生: 是。

  生: 不是。

  师: 有分歧,不要紧!我们继续读文章,以加深理解。 我们先看文章第 1 自然段,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

  师: 好。 请同学们注意一个字——“不”。 大家想一想,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辅助体会这个字。 比如,他不听我的话,主动者是哪方?

  生: 他。

  师: 这里,儿子与父亲不相见,主动者是哪方?

  生: 儿子。

  师: 为什么儿子会两年之久都不去见父亲呢? 这得从儿子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后的第六年说起。 当时,已经工作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了矛盾,于是离开家北上工作,并且有两年之久没去见自己的父亲。 这时,一件事情的出现让他们之间的状况出现了转机。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生: 父亲来信了。

  师: 好,我们再看第 7 自然段。这封信到底写了 些什么?我们读一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9 句。 )

  师: 刚才,同学们有一个字没有读准。 举“箸”提笔,“箸”是筷子的意思。 继续读。

  (生齐读第 7 自然段第 10 句。)

  师: 请注意“我读到此处”这个句子。 父亲写来的信可能有很多内容,但这几句却让儿子出现了“晶莹的泪光”。 联系信的内容,大家想一想儿子为何会流泪。

  生: 我觉得是因为信中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让儿子想起了之前父亲为他做的一切,并很后悔当初自己没能为父亲做些什么。

  师: 儿子后悔了,儿子开始反省了,是吗?儿子是怎样反省往事的呢?我们看第 7 自然段前 6 句。 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 )

  师: 刚才她有一个字没读准,家庭琐“屑”。 对她刚才读的几句话,你们有怎样的理解呢?同学们可以结合注释讨论一下,前后左右交流后发表意见。

  (生讨论交流。 )

  师: 好,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 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当时父亲眼见家庭衰落而情郁于中,所以遇到家庭琐事便容易发怒,结果父亲和儿子便有了不可避免的摩擦。

  师: 很好,请坐!这位同学结合注释能得到这样的理解,真的非常棒!这几个句子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儿子已经理解父亲,大家找找看。提示一下,这个词出现过两次。

  生:“自然”。

  师: 这里的“自然”是什么意思?

  生: 应该;应该是这样;应当。

  师: 儿子是又过了多少年才获得这样的`感悟的?

  生: 两年。

  师: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真正理解了父亲。

  (师板书“理解”。 )

  师: 现在,儿子终于理解父亲了。 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之前为什么会有同学提到儿子对父亲有愧疚之情了 。 文章第 5 自然段中,哪个句子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生:“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儿子的自责?

  生:“太聪明 ”。

  师: 聪明本来是赞美人有智慧的,这里怎么会有自责的意味呢?

  生: 我觉得,这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嘲 。

  师: 很好 。“聪明 ”这个词,在这里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反语使用的。 反语,就是反过来说话,常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 父亲的这一封信,让儿子回忆起了父亲那充满爱的背影,唤醒了 作为儿子应该感恩并报答父亲的良知。 这位同学体会出来了,大家做一下笔记。

  (生做笔记。 )

  师: 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儿子看着父亲的来信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 我觉得,儿子最想做的是再与父亲相见。

  师: 你是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感受的?

  生: 我是从“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两句中读出来的。

  师: 这位同学找得很准。 这两个句子很有意思,标点都是什么?

  生: 感叹号。

  师: 这两个句子,感叹的语气应该怎么读?是读出遗憾、失落、无奈,还是别的什么?

  生: 我觉得要读出强烈的语气。

  生: 我觉得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师: 好。 这说明,儿子理解父亲之后是非常迫切且坚定地要去看父亲。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强烈的愿望读读看。

  (生读。 )

  师: 儿子最想见到的是父亲,正是父亲的背影唤醒了 儿子报恩、 尽孝的良知。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八年来,父亲一直用他的爱深深地关怀着儿子,但年轻的儿子并不理解,直到他看到父亲那艰难的背影,才有所体会,但理解还不够深,直到多年以后,儿子才最终全部理解父亲的付出。

  (师一边总结一边板书“爱”。 )

  师: 同学们,看到这个板书,你们觉得什么才是父子情?谁来说说?

  生: 我觉得,就是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

  师: 那儿子呢?

  生: 儿子能够理解父亲。

  师: 太好了!父亲关爱儿子,儿子理解父亲,这就是父子情。

  (师板书“情”。 )

  师: 纵使时间流逝,尽管家庭变故,哪怕偶尔争吵,就算暂时分别……这些都统统不能阻断父子之间的感情。 看到这样的父子,我们不禁要说这真是父子情——

  生: 深。

  (师板书“深”。 )

  师: 太棒了!现在,请大家把你们的感悟写到信中。 老师相信,现在你们完全可以代表朱自清给父亲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了。 同学们可以对前面写的信作修改。

  (生修改信,师点击课件播放感人的轻音乐。 )

  师: 有同学还在奋笔疾书,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由于时间关系,现在我们请一位已经写完的同学念一念他那读懂了父子深情的信。

  生: 爸爸,您好!近来如何?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我知道您在内心是爱我的,我也爱您!我真希望能与您见面,过去是我不对,我不理解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儿子以前的无礼与无知。 祝您身体健康!儿子,一九二五年七月 。

  (生鼓掌。 )

  师: 从第一封信的懵懂感知到现在第二封信的深刻认识,他对课文、 父亲、 儿子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也很深刻。 其实,这封简单的信,也寄托了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深深感动。 同学们,对于这节课,我曾想过很多种结束的方式,但我最满意的还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同学们只有自己去观察和体会,才会更懂得爱。 所以,老师改编了一首小诗 《见或不见》,想送给大家。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用心体会!

  (屏显《见或不见》;师生伴着轻音乐合诵。 )

  你见,或者不见 父亲就在那里,不去不离 你念,或者不念 父爱就在那里 ,不偏不倚 你想,或者不想 时间都在流逝 ,不言不语 你懂,或者不懂 父亲永远站在你的身后,不舍不弃 去父亲的怀里 或者 让父爱住进你的心里 默默 相守 时常 忆起

  师: 同学们,父爱如此,母爱亦如此!课后,请同学们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 老师相信,那些深埋于你们内心的父母的背影,也一定会让你们深深感动!让我们一起理解父母,感受世间最美的真情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背影》课堂实录 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导语:《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纪实性散文,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份的《文学周刊》上,它的发表使朱自清声誉鹊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的高年级学生看到从“工”字厅走出的朱自清,会情不自禁地向一年级新生介绍说:“瞧,他就是写《背影》的朱自清!”那时,朱自清因为他的《背影》而成了清华园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背影》究竟写了什么,何以有如此魅力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背影》这一课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划出不懂的字词

  (读完课文,师生共同完成如下工作:)

  生字:交卸(xiè)奔丧(sāng)差使(chāi)琐屑(xiè)颓唐(tuí)蹒跚(pánshān)踌躇(chóuchú)

  生词:祸不单行——不幸的事连续发生亏空——欠人钱物

  发之于外——把情绪表现出来妥贴——合适,恰当

  师:我们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拦路虎”那么,让我们再来通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一:本文写了哪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哪一次?

  生:本文四个地方写到“背影”,第一段写难忘“背影”,第六段两次写“背影”,结尾一段追忆“背影”,其中重点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问题二: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用了哪些动词?请在书上划出来,大声朗读并体会这些词语的作用

  生:在书上划出“戴”、“穿”、“探”、“爬”、“攀”、“倾”等动词

  ——这些动词逼真地刻画出父亲的“背影”形象

  师:问题三:课文中第二、三段写祖母去世及父亲失业的文字是多余记述吗?

  生1:不多余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是为刻画父亲爱子情深的形象作铺垫父亲在精神打击、经济拮据的双重困境中,对儿子照顾还那样细心,这就更使儿子感动

  生2:作者写这两段并不是有意要作铺垫,只是客观地记述当时的事实罢了这两段是后面“车站送别”的背景和原因,必须写要是没有父子同时奔丧回家,同时起身北上,哪来的“浦口送别”?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有道理本文的二、三段或许不是作者刻意为之,只是出于叙事的需要写上了但客观上对送别场面起到了铺垫和烘托的作用

  问题四:你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文路吗?

  生:开头先点出“背影”;中间再回忆几年前父亲送我的前因后果,并仔细描画出送别时父亲的“背影”;最后又回到现实,叙述写作的起因,追忆父亲的“背影”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把课文的文路用图表示出来:

  父亲爬铁道时的背影

  家境困顿父亲混入人群中的背影父亲来信

  难忘“背影”再现“背影”

  结语:这节课我们主要扫除了阅读障碍,理清了文路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为此,请大家课后完成下面的作业:

  《背影》这一课里写的事情发生在1917年,这正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请同学们利用互联网或历史教材,查找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资料,了解那一时期青年人反抗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热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重复叙述”切入,对课文思想内容做深度解析

  2、学习课文语言简练、结构严谨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重复叙述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背影》,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1: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生2: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忏悔

  生3: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困苦

  生4:透露了父子之间的不和谐

  师:几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背影》这篇课文丰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最容易懂得,但又最不易懂得刚才大家谈的前三种理解,课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而第四种理解,课文中表现得不很明显,但的确存在,现在,我们重点来讨论这一点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子之间的不和谐?试着找一下

  生:课文中有几处心理描写,比如:“其实我那时已二十岁,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儿子嫌父亲啰嗦,想自己独立办事

  师:说得有道理这几处心理描写,事实上构成了一种意义上的重复重复叙述是一种修辞现象,重复某种东西,常常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比如某个人在你的生活中很重要,你可能会多次想起他,念叨他;再如,上课时老师认为是重要的地方可能会重复讲述,多次强调;同样,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会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重复某种东西,我们通过分析这种重复表述,基本上可以见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背影》中作者自我心理的几次重复描述可以看出作者不满足于父亲的安排,而追求个性独立、争取实现自我价值的一面

  课文中还有对父亲行为的几处描写,请大家找出来,体会一下这些描写是否也构成重复叙述的效果

  生:课文中讲父亲跟脚夫讲价钱时,没有儿子插嘴的余地;写儿子争着要去买橘子时父亲不肯;父亲去买橘子时又吩咐儿子不要走动等等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父亲绝对的支配地位,儿子没有半点自主权在父亲面前,二十岁的儿子只有听话的份儿,不得反抗,反抗了也没有用

  师:这就是重复叙述造成的效果由上面两组重复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儿子面临顺从父亲和张扬个性的选择冲突以及内心矛盾,这种选择痛苦与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人追求解放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上节课的课后作业是让你们查找新文化运动的有关资料,找得怎么样呢?

  生1:我从网上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请来了德先生、赛先生,青年人追求独立自由,渴望冲出封建家庭,挣脱父辈的束缚

  生2:我看过巴金的小说《家》《家》就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人对封建家长的激烈反叛

  师:《家》这部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五四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都反叛旧家庭,但这种反叛并不彻底《家》里的觉慧在他祖父去世时,表现得极其哀伤事实上知识分子在反抗传统时,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他们的内心往往是矛盾和焦虑的《背影》的作者朱自清也面临这种痛苦,这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境遇

  生:从《背影》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写这篇文章的这篇课文是作者在看了父亲来信后写的,当然,课文主要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之情,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处理与父亲的关系上,有许多矛盾和痛苦写《背影》可能会减少一些痛苦吧?

  师:是的,文学作品的写作往往是作家释解情感的一种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背影》的写作使朱自清得到了一丝心灵的宁静看来,每个同学对《背影》的理解都不同有的看出了其中的父爱,有的体会到了“儿子”的忏悔,有的读出了时代的动荡,人民生活的困苦,还有的感觉出了父子之间的不和谐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一篇伟大的作品永远处在一个解读的过程中,《背影》之所以美名远扬,就是因为它恰到好处地记录了一段真实的感情,这种感情引发一代又一代人思索晚辈与长辈、继承与发展、认同与反叛这样永恒的话题《背影》意蕴丰厚,为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提供了可能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你们将来对《背影》可能会有更多的体悟

  师:《背影》不仅思想内容丰厚,而且它的表现手法也很有特色下面我们通过两个问题来学习本文的艺术特点

  问题一:找出课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谈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语言有何特点?

  生:父亲说了五句话: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五句话非常简洁,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单独抽出来看,这五句话很平淡,但放在文章的情景中,却很感人

  师:不仅父亲的这五句话非常简练,《背影》全文的语言都有这个特点:简洁、质朴,没有铺陈、渲染,也没有华丽的词藻

  问题二:这篇文章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生:全文一共七个自然段,首尾两段内容较少,但前后照应中间五段插入回忆,内容较多

  师:这样就形成一个两头尖、中间粗的“梭子”型结构这样的结构给我们以严谨、优美的感觉,是吗?

  结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背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下面还有些时间,你可以做课后练习,也可以讨论有关问题有什么疑问,可个别跟老师、同学交换意见下面是这节课的课外作业:

  1.重复是一种语言手段,它是指作品中某些东西不止一次地反复呈现,每次呈现之间可能约略相似但又有变化重复的类型很多,有词语重复,事件重复,结构重复等,这些重复往往具有特别的意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此已有了感性认识,课后请从你学过的课文或看过的作品中找出重复叙述的地方,进一步感受重复叙述所造成的特殊效果

  2.朱自清的《背影》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台湾女作家三毛、大陆作家张承志都写有散文《背影》,取材、立意与朱自清的《背影》有相似之处,请大家找来读一读,感受一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背影”现象。

  《背影》课堂实录 14

  1、、识释字词

  (1)“差使、狼藉、簌簌、蹒跚

  交卸、奔丧、典质、赋闲

  颓唐、琐屑、举箸、惨淡

  情郁于中、触目伤怀”

  (2)有时当堂背诵开头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是他的背影”,背最后几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能与他相见!”

  2、“朱家人”

  师:《背影》写到了朱家几个人?

  生:两个。一个是父亲,一个朱自清。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三个。还有一个祖母。

  生:祖母死了。死了也算。

  生:祖母不是朱家人,不姓朱。

  师:将来你出嫁了,男朋友说,你不是他们家的人,你同意吗?

  师:写到了朱家三个人,就对吗?

  生:四个,还有朱自清的儿子。课文后面“他还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师:真精彩!是否写了朱家五人呢?“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有一位名叫“朱红”的妹妹卖橘子呢!

  生:“朱红”是颜色。

  生:还有一个茶房。

  师:这四人,实际是四条鲜活的……

  生:是四条鲜活的生命。

  幻灯打出:

  一个家庭

  两个祖辈

  两个父亲

  两个孙子

  三个儿子

  四条生命

  3、“感悟生死”

  师:这四条生命,分成四种类型。

  幻灯打出:

  生命的链条

  已逝的

  将逝的

  壮年的

  未来的

  生:已逝的生命,是祖母;将逝的生命是父亲;壮年的生命是朱自清;未来的生命是朱子。

  师:孩子们,你们属于哪种生命类型?

  生:未来的生命。

  师:我属于哪种生命类型?

  生:韩老师是壮年的。

  师:我五十多岁了,还属于壮年的,真高兴!你们是鼓励我。实事求是说,我五十多岁了,实际应属于哪种生命类型呢?请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语言告诉我。

  生:你是将逝的。

  师:将逝,是什么意思?

  生:将逝,就是快死了。

  师(故作愠怒)你才快死了呢!我本来挺高兴,属于壮年,你说我是将逝的,我多么痛苦!

  当然,你们说的是实话,我痛苦也得接受。

  孩子们,你们的生命也属于将逝的,想想,有没有道理?你们肉体的生命,会不会永远活在世界上?

  生:我们也会离开世界,不会永恒。

  生:跟刚出生的婴儿比,我们也是将逝的。

  生:五十多岁的人,比十二三岁的先死,但是,我们,跟刚刚出生的婴儿比,我们的生命,也是将逝的。

  师:世上有没有永恒不死的肉体生命?

  生:所有肉体生命,都将逝。

  师:从每人生命的开端,就开始了生命倒计时。你们也属于将逝的生命。终究有一天,你们也会离开世界,离开繁华、热闹,每个人都必定跟这喧嚣、纷纭的世界告别!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日升日落,电影大片,春节晚会,网络新游戏等等,统统跟大家无关了。孩子们,想到这,你们是什么心情?

  生:我恐惧。

  生:我难过。

  生:郁闷。

  生:伤心。

  4、“泪水祭洒生命”

  师:朱自清在本文是什么心情?

  生:朱自清伤心。

  师:从哪看出朱自清伤心呢?

  生:他流泪。

  师:流了几次泪?

  生:流了四次泪。

  师:第一次流泪,在哪里?

  生:(读课文)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师:朱自清泪水为谁流?

  生:泪水为祖母流。

  生:为祖母死伤心。

  生:祖母死得太早太快了。所以流泪。

  师:请读第二次流泪的文字。

  生:(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每读到关键词,师就让“咀嚼”。)

  师:怎样走到铁道旁的?

  生:蹒跚。

  师:从蹒跚,能读出什么?

  生:年龄大了,是一位老人。

  生:走路缓慢,看出是老年人。

  师:从“慢慢”和“探”,能读出什么?

  (师用动作表演“蹒跚”、“慢慢”、“探身”。)

  生:看出父亲年老了。

  师:说具体。

  生:年老了,走路就慢。

  师:探身呢?能否读出父亲是高个矮个?腿长腿短?

  生:矮个,腿短。

  生:腿短,他要试探。

  师:为什么用“探身”,不用“纵身”?

  生:探,是小心翼翼。纵身,会骨折。

  生:骨头老了,纵身腿会骨折。

  师:蹒跚,慢慢,探身,都强调什么呢?

  生:都强调父亲腿脚老了。

  师:还有哪些词需要注意,需要“咀嚼”?

  生:(读课文)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找到“攀”、“缩”、“倾”、“努力”咀嚼。师抓住黑板上沿,示范“攀”、“缩”、“倾”、“努力”动作。)

  生:攀,表明父亲矮个,攀爬月台,十分用力,吃力。

  生:两脚“缩”,身子“倾”,说明尽力、吃力、费力、乏力。

  师:哦,年老力衰,也就是说,朱自清流泪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生:是看到父亲年老了。

  生:父亲老得太快。

  生父亲老得太早。

  师:父亲衰老得太早太快,上下月台都不容易,朱自清感到太意外,感到太不忍心。所以,伤感流泪。这是流泪的最具体、最根本的原因。

  师: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这些词,共同指向、共同表达了,一个什么字呢?

  生:老。

  师:父亲老得早、老得晚呢?

  生:父亲老得太早。

  师:父亲老得快、老得慢?

  生:父亲老得太快。

  师:也就是说,老,是朱自清流泪的真正原因。人生,这一辈子,就是一场场风霜雨雪,一个个春夏秋冬,父亲遽然间,匆匆间,就一下子老了。朱自清心里分明觉得,去年或前年,父亲还是一个壮年,一个中年,怎么今天,匆匆间,突然就变成老年呢?上下月台,都那么艰难了。朱自清不能接受,不能忍受,不敢深想。于是,泪泉奔涌。

  师:从朱自清对父亲的描摹,我们得出生命什么结论呢?

  生:生命太脆弱,经不起时间消磨。

  生:生命太短暂,奶奶说死就死了,父亲说老就老了。

  师:肉体的生命并不坚强,它非常脆弱;肉体的生命并不永恒,它非常短暂。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推敲、咀嚼词语,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朱自清第一次泪水,是为“祖母的死”而流;第二次泪水,是为“父亲的老”而流。

  幻灯打出:

  第一次流泪、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

  师:按过去所有人的理解,都说《背影》第二次流泪,是因父亲给朱自清买橘子,而感动得流泪。这对不对呢?

  生:父亲买橘子,朱自清当然会感动,但不至于流泪。

  生:我们的父亲也给我们买很多东西,疼我们,我心里感动,但,起码我不至于流泪。

  生:同学们的意思是说,爸爸为儿女服务、疼爱的事太多,儿女心里当然感动,但不至于流泪。

  (教师提醒注意文中两个细节,都是爸爸为儿子服务的事,“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父给朱自清“拣定坐位”,紫毛大衣是父亲做的,这都是父亲疼爱、服务于朱自清的细节。这里,朱自清是否流泪了?不但没流泪,还笑父亲迂呢!)

  师:父亲生活里疼爱、服务于儿子的事情,多不多?

  生:像买橘子、拣定座位、做毛衣,这种疼爱、服务儿子的事,生活里经历得太多,朱自清习以为常,心里会感动,但不至于流泪。

  生:男儿有泪不轻弹嘛。

  师:那种说第二次流泪,是为父亲买橘子而流泪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流泪的真正原因就是,大家总结的,看到、觉察到父亲苍老太早,衰老太快;遽然间,匆匆里,父亲已是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已不可能回到身强力壮的中年、生龙活虎的壮年,这,才是朱自清流泪的最根本、最深层、最具体的原因。

  生:时光不能倒流。

  生:生命太脆弱,生命太短暂。

  生:奶奶死得早,父亲老得快。

  师:第三次流泪的描写在哪里?

  生:(读课文)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这里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怕再也见不到父亲了。

  生:即使能见到父亲,但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师:为什么?

  生:父亲已是将逝的人,风烛残年,见一次少一次了。

  师:朱自清此时有没有不吉利的想法?

  生:也许有,父子一别,也有可能是最后诀别。

  生:从买橘子上下月台看,父亲已风烛残年。

  师:用一字表达,父亲怎么了?

  生:父亲走了。去了。

  师:读第四次流泪的文字。

  生:(读课文)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此时,朱自清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父亲信里的话,回答。

  生: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用两字。

  生:大去。

  师:知道为什么流泪了吧!流泪的原因,仍然是感觉父亲生命如何?

  生:感觉生命脆弱。感觉生命短暂。

  师:父将大去,生命脆弱。

  幻灯打出:

  泪水祭洒生命

  第一次流泪、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

  第三次流泪、父亲去了

  第四次流泪、父将大去

  5、“生之脆弱、生之短暂”

  师:本文主题,是什么呢?

  生:生命脆弱和短暂。

  师:孩子们,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也是一个短暂缥缈的过程。正如你们所说,匆匆间,遽然间,奶奶说死就死了,爸爸说老就老了。生命,就是如此短暂,如此脆弱。令人感伤,令朱自清落泪。带着这种感伤,我们一同读下面的文字。

  生:(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发现跟《背影》的文字,有什么相同?

  生:都流泪。

  师:《匆匆》和《背影》,其实是一个主题!说的都是生命流逝,时光匆匆,生命死去不复活,老去不复春。两文都感伤落泪。《匆匆》是朱自清从自己身上看到生命和时光的流逝,不可回转,那么,《背影》呢?

  生:《背影》是从祖母和父亲身上,看到了生命流逝,一去不复返。

  师:两文主题一脉相承。《匆匆》的主题并非简单的“珍惜时间”,《背影》主题并非肤浅的“父子情深”。两文主旨,都是生命短暂、脆弱,不可恒留;光阴匆匆,稍纵即逝,不可久驻。

  师:过去90年,把《匆匆》《背影》分开理解,一个仅理解为珍惜时间,一个仅理解为父子情深,是肤浅和简单的。总结为“珍惜时间”,“父子情深”不算错,只是太肤浅,理解成“生命脆弱和短暂”,也就是“生与死”才更深刻。只有深深懂得“生与死”,才能理解“父与子”;只有领悟“生与死”,才能领会“父与子”。不懂“生与死”,怎懂“父与子”?!

  6、“夫之背”“父之背”

  师:我是一位父亲,也是儿子,还是男性。

  看我上半身,请说出,上身哪一个部位,最能体现男人特征。

  生:肩膀,男人肩膀宽大,能担重东西。

  生:胳膊,男人胳膊粗壮。

  生:手,男人的手宽厚有力,能干体力活。

  生:背,男人的背特别强壮,能扛重物。

  生:腰,男人的腰粗壮有力。

  生:喉结,只男人才有。

  生:请只留一个部位,居于上身核心,最能体现男性特征。

  生:背。

  师:说出理由。不能因我们学《背影》,你就说“背”。

  生:背,在上身核心,是力量中心。

  生:背,是肩膀的基础,男人肩膀的力量,靠背支撑。生:腰部力量,通过背,传到肩膀和手臂。

  (幻灯打出粗壮有力的黑体字“背”,“背”字在屏幕上“顶天立地”。)

  师:男人,用背,背负重量。汉语有词,叫“肩背”或“腰背”。背在男人上身核心,腰背相连,肩背相接。背,真是男人的力量中枢。男人的力,靠腰背调节。而力量,又是男性区别于女性的特征。男性背的宽窄,厚薄,挺弯,最能体现男人的力量的大小、强弱。

  最原始的人性,女性选择配偶,往往注重背,因为,拥有宽大、厚实、挺拔背的男性,是劳作的结晶,这样的男性,在丛林世界,最能冲锋陷阵,抢到更多猎物,给女性和孩子最多安全感和物质保障。女性眼中,男性的厚实、宽大、挺拔的背,最有魅力。充满力度的背,最具雄性魅力。这是基于原始人性的心理学、人类学的依据。所以,背,是男性雄性魅力所在,是男人大丈夫象征,父亲的象征。

  师:能否说出一个含“背”的四字成语?体现男人雄性风采。

  生:虎背熊腰。

  师:把这个成语放到标题里。朱自清的父亲,在本文里,是虎背熊腰吗?

  生:父亲年轻时,肯定是虎背熊腰的。

  师:课文里的朱自清父亲呢?

  生:是弯腰驼背。

  师:放到标题里。

  生:背影,就是,曾经的虎背熊腰的身影,变成了弯腰驼背的身影。

  师:背,如果读阴平,与“负”组词,背负,二字等义。善负之人,方为夫;善负之夫,方为父。身强力壮的“善负之人”,才堪称丈夫;只有身强力壮、勤奋劳作、能养活老婆孩子的“善负之夫”,才堪作父亲。

  (板书“背、负、夫、父”)

  背=负=夫=父。

  由此,回到标题,背影,不妨解为“夫之影”,“父之影”。

  7、“温暖、背债、背井离乡之影”

  师:大家都让爸爸背过吧!说说爸爸的背,给你什么感觉?

  生:厚实。

  生:温暖。

  生:安全。

  生:踏实。

  生:宽大。

  师:朱自清心目中,父亲的背,是否也是这种感觉?

  生:人人都对父亲是这种感觉吧。

  师:会唱一首歌吗?(师生同唱)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师:蜗牛,是谁呢?

  生:蜗牛是爸爸!

  师:蜗牛是父亲的象征。

  生:爸爸拖家带口,就像蜗牛。

  师:房价很高,你们家贷款买房子,爸爸还背债呢?课文里,朱自清父亲是否背债?

  生:(读)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父亲背债了。

  师:请读这段文字。

  生:(读)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师:请用一个含“背”字的四字成语,概括?

  生:背井离乡。

  师:请解释。

  生:父亲背井离乡,离开家乡扬州,外出打工。

  生:此时在南京送儿子,仍是在南京谋事,还是背井离乡。

  师:朱自清本人,是否也是背井离乡呢?

  生:也是背井离乡,到北京读书。

  师:把“背井离乡”放到标题里,解释“背影”。

  生:两个男人背井离乡的身影。

  生:两个父亲背井离乡的身影。

  生:一对父子背井离乡的身影。

  8、“背运的、即将见背之影”

  师:请读三段文字。

  生:(读)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师:、根据这三段,说出一个带“背”字的北方俗语。

  生:走背字儿。

  生:背运。

  生:点儿背。

  生:朱家走背字儿,三重悲剧,祸不单行,祖母死,父亲下岗,家里还借债。

  师:把这种理解,放入标题解释。

  生:朱家走背字儿的影子。

  父亲背运的影子。

  朱家点儿背的影子。

  幻灯打出八个字: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师:见背,就是大去的意思。朱自清是清华大学古典文学教授,肯定非常熟悉这句话。朱自清写《背影》的原因,是收到了父亲的信。信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读到此句,会非常自然想到这句话。于是,提笔命题——《背影》,“见背”的身影。不能否认朱自清真有此意。

  师:请总结,“背影”标题,可以有几种理解。

  生:(师生共同总结)

  第一,身强力壮的大丈夫之影。

  第二,拖家带口、背负重任的父亲之影。

  第三,虎背熊腰的身影,在岁月中变成了弯腰驼背的身影。

  第四,父亲背债的身影。

  第五,一对父子、两个儿子、两个男人,背井离乡找工作、读书的身影。

  第六,背运、走背字儿的影子。

  第七,即将见背大去的身影。

  9、“幻灭、虚在之影”

  师:我们再来看“影”字。先请朗读《匆匆》的文字。

  生:(朗读)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生:《匆匆》也写到了“影”。

  师:《匆匆》写“影”,《背影》以“影”为标题。朱自清还有文章也以“影”为标题,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实际是“荷塘月影”,通篇写各种“影”。朱自清众多散文里,写“影”的几十处。这些都表明朱自清对于“影”非常敏感。“影”是朱自清最感兴趣,最激起内心波澜的事物。

  师:《背影》里的“影”有什么含义呢?请读几句诗。

  幻灯打出:

  “《毁灭》

  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

  什么影像都泯没了,什么光芒都收敛了。”

  师:这是朱自清成名作长诗《毁灭》中的几句。这里,我们可以读出、悟出,影,就是一种意念和感觉的东西,是一种虚幻,一种缥缈,一种无常的虚在。

  回到《背影》,能否悟出朱自清先生的意念,就是,背,是一种肉体的、躯体的活生生的实在,影是一种虚在、虚幻、空无、转瞬即逝的影像。

  “背”之“影”,就是肉体、躯体生命,哪怕存活百年,也是转瞬即逝,变成虚幻影像,这是实体、肉体生命的无常。甚至一切物质世界都是影,都是虚在。

  不妨进一步推想,由“背”到“影”,所概括的,就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就是肉体、躯体生命,甚至物质世界,走向到虚无、虚幻的过程。

  师:《背影》和《匆匆》里,什么东西变成虚无、虚幻了呢?

  生:奶奶的死,生命变成虚无、虚幻了。

  生:父亲的青春和壮年,也变成虚无和虚幻了。

  师:《匆匆》里,“我的八千多个日子”,也变成虚无、虚幻了。这些,统统都是“影”。

  人活着,就是肉体的、躯体的“背”,或虎背熊腰,或弯腰驼背;死了,就是虚幻的“影”,虚幻朦胧,短暂缥缈。人生的过程,就是,由“背”一步步走向“影”。

  幻灯打出:

  “生之背,死之影,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师:、孩子们,朱自清爱祖母、爱父亲,铭心刻骨地希望他们生命久长,希望青春和壮年长在。然而,祖母生命不可能久长,父亲不可能青春壮年长在。

  你们看,《背影》究竟写什么呢?是写“父与子”,父子情深呢,还是写“生与死”,感叹生命的脆弱、短暂和虚幻呢?

  生:是“生与死”。

  师:不懂“生与死”,怎懂“父与子”。欲懂“父与子”,先懂“生与死”。懂得“父与子”,才懂“生与死”。

  10、“走入朱自清”

  师:天堂里,也许朱自清爷爷听我们的课呢?

  幻灯打出:

  “孩子们:

  我的《背影》发表近87年来,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欣慰,谢谢孩子们!

  朱自清”

  师:这是朱爷爷的在天之灵,发来的短信。

  生:(读)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祖母的生命,我父亲的青春,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背影》课堂实录 15

  第一部分读“父”

  师:同学们,我们形容成熟男性的美,常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生:帅!

  生:高大威猛!

  生:智慧通达。

  生:身手矫健。

  生:临危不乱。

  ……

  师:但我们今天在《背影》中会看到另外一个中年男人,也许和大家的期待不一样。请大家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大家思考—— —(屏显:《背影》是一篇写的散文。)

  师:请自由说说吧。

  生:我觉得,《背影》是一篇写父爱的散文。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就是写父亲对作者的爱。

  生:写爱,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

  生:我模模糊糊觉得也有一些好像不是爱。

  师:那我们就按照大部分同学的第一感觉来,先说爱,说父亲的爱,说父亲。

  (屏显:读“父”。)

  师:最集中写父亲的爱的是哪个段落?

  生:买橘子那段。

  师:那我们先聚焦这个段落。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很有名,这个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有特点的形象了。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屏显。)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父亲的爱。

  师:好!但全篇文章表现的都是父亲的爱吗?请你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爱。

  生:伟大的爱。

  师:“伟大”太抽象也太笼统。

  生:无私的爱。

  师:比“伟大”好。涉及到爱的特点了。但还是比较空。再加把油!表达出此时此地此境的爱的特点。

  生:那……表现的是无微不至的爱。

  师:“无微不至”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父亲为“我”挑选座位是无微不至,为“我”照看行李是无微不至,千叮咛万嘱咐是无微不至,决定买橘为“我”解渴是无微不至……但此刻,描写的是买橘的过程,父亲是孤身一人爬月台,他对谁无微不至呢?

  (生迷茫,低头,答不出来。)

  师:孩子,不着急。请你读这段文字。勇敢点儿。

  (生读。)

  师:这段文字,是写父亲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吗?

  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

  师:所以,不能用无微不至。我们走路,是稳稳当当地走。而父亲是——

  生:蹒跚地走。

  师:我们是一脚踏上月台,可父亲是——

  生:爬。

  师:不仅仅是“爬”啊!他怎么爬的?还有哪些动作?他用两手——生:攀。

  师:如果是身手矫健的你,你不用攀,只需要拉。他的两脚——

  生:向上缩。

  师:锻炼过引体向上的人就知道,脚向上缩,说明——

  生:特别特别费力。

  师:父亲的身体——

  生:向左微倾。

  师:孩子,感受到了吗?因为太用力,父亲的身体已经快要失去平衡了。而且父亲的身材——

  生:很肥胖。

  师:他还穿着——

  生: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师:他的穿着轻便吗?

  生:不,很臃肿。

  师:其实,父亲的这个穿着相当于当时的正装。穿着很庄重的衣服去爬月台,会让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狼狈。

  师:这样的身材,这样的穿着,这样的动作,父亲是怎样去爱的啊?是无微不至地去爱吗?

  生:是努力地去爱。

  师:努力!真好!这个词语比先前的“伟大” “无私” “无微不至”都好,但是,感情色彩还不够。非常努力,努力到最高程度叫什么?

  生:竭尽全力。

  师:对啊,孩子,这是竭尽全力地去爱啊!竭尽的不仅是金钱,还有体能啊!买橘子,本来是一件平常事,但是,因为各种客观的原因,于父亲,成了一件需要竭尽全力才能完成的事,所以,它就感人了。孩子,你自己来总结一下。当朱自清看到这个背影时,他看到的是父亲穿着的──生:陈旧臃肿。

  师:也就看到了父亲生活的——

  生:困窘艰难。

  师:也就看到了父亲行动如此吃力背后是身体的——

  生:衰老和疲惫。

  师:他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年轻的英气勃勃的父亲,而是一个——

  生:老年的父亲。

  师:老年的暮气沉沉的父亲。而这位父亲——

  生:竭尽全力地去爱儿子!所以,作者感动得流泪了。

  师:真好!这位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进步很大。咬文嚼字就是这样,不要只给人物贴标签,戴帽子,而要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请同学们在其他地方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你看出了父亲的爱。请特别关注那些最细微的细节。

  生:他用紫毛大衣给“我”铺座位。

  师:可是他自己却穿着什么呢?也穿毛大衣吗?

  生:布棉袍。

  生:他给“我”选的位置是靠门的位置,为“我”考虑非常周到。

  师:事实上那时“我”已经多少岁了?

  生:20岁。

  师:是大人了。可是,父亲还这样细心。

  生:父亲对“我”很关心,分别的时候,他嘱托“我”路上要小心……

  师:孩子,你用错了一个词语。不是“嘱托”,是——

  (生看书。)

  生:哦,是“嘱”。

  师:这两个词语看起来差不多,可是情味却大大不同。“嘱托”是对——生:茶房。

  师:“嘱”是对——

  生:“我”。

  师:“嘱托”是叮嘱加上——

  生:托付。

  师:对,托付,把孩子拜托给别人。所以,在临别时,对茶房是既“嘱”又“托”。在第3自然段,对茶房是什么呢?

  (生看书,寻找。)

  生:“再三嘱咐”。

  师:那个时候还不是分别的时刻,所以“嘱咐”,还没有“托”。但这个词语前加上了“再三”,你看出了什么?

  生:父亲对茶房说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放心。

  师:对。这一遍又一遍就是爱啊!临别时刻,对“我”,则是“嘱”了。“嘱”和“嘱咐”有何不同?

  生:“嘱”感觉更亲切。

  师:想象一下,父亲叮嘱“我”的内容——

  生:很多很细致。

  师:父亲叮嘱“我”的神情——

  生:很温和,很耐心。

  生:也很急切。怕说不完。

  师:父亲叮嘱“我”时跟“我”的距离——

  生:他和“我”隔得很近,不厌其烦,絮絮叨叨。

  师:孩子们,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子女,才会有真正的“嘱”。所以,明白了吗?不能把“嘱”读为“嘱托”。

  (生点头。)

  师:真好!同学们读书很仔细。

  在字里行间,到处都有爱。来,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

  (屏显。)

  爸爸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爸爸的爱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不帅不酷却模糊了我的泪眼爸爸的爱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儿子的身上自己穿的却是布马褂布棉袍爸爸的爱是那靠门的座位千挑万拣啊一路上都牵着爸爸的视线爸爸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迟缓一点儿也不矫健爸爸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生朗读。)

  第二部分读“子”

  师:前面的讨论同学们很努力,很仔细,很深情。现在,我们往前一步。如果《背影》写的是父爱,那么,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我们也要咬文嚼字,从字里行间来体味。

  (屏显:读“子”。)

  生:他当然不理解。文中比比皆是他不喜欢父亲的爱的文字。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

  师:好。语感很好。我们再来读。琢磨一下,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什么情绪。

  (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师指导朗读。)

  生:作者很烦父亲,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生:在作者的眼里,父亲不英俊,不能干。总之,他不想跟父亲呆在一起。

  师:我想跟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头脑里,从我第一次读《背影》就有了——

  (屏显。)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师:这是第4自然段的开头,写的是“我”的`行程。我一直觉得,这些交代根本没有必要存在,完全可以省去。你们怎么看?联系前后文先自己想想,然后再跟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比较难,有讨论的必要。

  (生读书,讨论。)

  生:我们也觉得可以省掉。可要可不要。或者用更简单的一句话就交代了。

  生:我不同意。这句话后面的一句是“父亲因为事忙”,父亲忙,可是“我”挺清闲的。我觉得这形成了对比。

  师:好棒!能够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和后文结合起来分析,这是非常高超的能力。你这个思路非常好,继续说。

  生:第2段说,当时祖母死了,父亲又失业了,家境非常惨淡。

  “我”都落泪了。可是丧事完毕之后,“我”就轻轻松松和朋友一起去“游逛”,“勾留”了一日,可见“我”并不太紧张难过。可是父亲的状态却跟“我”完全不一样。他是在“忙”。

  师:能够关注到这个“忙”字非常了不起。结合前后文想想,父亲可能在忙什么?

  生:忙找工作。

  生:继续处理祖母的丧事。我家办过丧事,非常麻烦的。

  师:当时朱自清家的经济状况几乎面临崩溃了,父亲是几头忙,焦头烂额啊!他有理由不去送儿子吗?

  生:有!

  师:他起码是可去可不去的吧?还有哪些事情是他可做可不做的?

  生:所有的事情他都可做可不做。毕竟这个儿子这么大了,都读北京大学了。

  师:20岁,确实够大了!“我”可送可不送。请用“……可……可不……”说。

  生:叮嘱查房可叮嘱可不叮嘱。

  生: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

  生:讲价钱可讲可不讲。

  生:选位置可选可不选。

  生:铺大衣可铺可不铺。

  师:但是,所有这些有一万个理由不去做的,父亲都做了,而且,做了,儿子还不高兴,还不喜欢。现在你想想,《背影》难道只是一个讲“父爱亲情”的故事吗?

  第三部分读“父”与“子”

  生:我觉得,这篇散文虽然确实写了爱,但是不像其他写爱的文章那样温馨。我读了觉得很沉重,总觉得还有些另外的东西在里边。

  师:有同样感觉的同学,也可以说说。

  生:就是觉得阴沉吧,特别是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你读读第一句。

  生:“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师:你能够尝试着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吗?加上再读,你更能体会父亲的沧桑。

  (生思考,沉默。)

  师:“近几年来,父亲和我”——加上关联词。

  生:“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师:真好!同学们,请就这样齐读。

  生(齐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师:读出了什么?

  生:悲哀,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

  生:痛苦,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无法改变现状的痛苦。

  生:走投无路。

  师: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受过中国最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也曾经驰骋官场和商场,做过许多大事。但是,如今他们虽然都──生:东奔西走。

  师:但是,家中光景还是──生:一日不如一日。

  师:虽然当初父亲曾经鼓励“我”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事实上却是天有——

  生:绝人之路啊!

  师: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中国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理解吗?

  生:不理解。所以他才老埋怨父亲“迂”。

  师:父亲和朱自清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很纠结的。大家来读读最后朱自清父亲的那封信。细读,琢磨这封信有什么不同寻常。

  (屏显。)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朗读,默读。)

  生:这封信到处都是矛盾的。

  开头说自己身体平安,最后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是啊。还不止一处矛盾,矛盾的地方多着呢!

  生:举箸提笔不便是因为膀子疼痛,这和死亡好像不沾边啊!

  生:我感觉父亲很想念儿子,但似乎又不想让儿子太看得出来。

  师:你的语言感觉很敏锐。你从哪里感受到这点呢?

  生:父亲说话矛盾,有点儿遮遮掩掩的。想强调自己身体不好又不想让儿子着急,想见儿子又不好明说,就是那种味道。

  师:有同感啊!我也是为人女儿,远方的老家还有老人在。我每一次打电话回去问安,老人总是反复强调自己身体好,甚至包括他们已经在病床上的时候还是这样。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一个父亲,居然跟儿子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是匪夷所思的,是一定另有隐情的。

  而且,我一直在想,父亲既然都说出自己“大去之期不远”这样严重的话来了,为什么最后不用感叹号而要用句号呢?

  生:他是在装轻松,掩饰自己的想念。

  师:同意!其实父亲的“大去”是在近二十年之后了。他如此写,显然是因为内心情感的复杂。孩子们请看——

  (屏显。)

  《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生默默看完,均感慨。)

  师:这就是秘密!同学们,现在你读懂这封信了吗?这封信中藏着什么?

  生:藏着父亲的纠结。

  生:他想念儿子,想说又不好意思说。

  生:他自尊又自卑。

  生:他在用这样的方式主动跟儿子求和。

  生:有点儿欲说还休的味道。

  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一言难尽啊!王老师是在人到中年之后,才明白为什么一开篇朱自清会这么写——

  (屏显。)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师:我想,从惜墨如金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朱自清不直接写“我与父亲分别已两年余了”,“分别”不是更精练吗?后来我明白了,哪里是想见就能够见的问题,“不相见”三个字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欲说还休啊!

  (屏显: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

  师:孩子们,结合你的学习和感悟来说说。

  生:我觉得是“不敢相见”,矛盾太多了。

  生:我觉得可能是“不愿意相见”,过去的伤害太多了。

  生:也许是“不能相见”,没有相见的勇气。

  生:我认为还是“不相见”三个字最好,最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说白了反而不好了。

  师:朱自清父亲的这封信直接促成了《背影》的写作——

  (屏显。)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现在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了解了这么多,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背影》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除了亲情,除了父爱,你还能说出点儿其他的感悟吗?

  (屏显: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

  生:我还读出了爱是艰难的。

  生:我还读出了人生的苦痛。

  生:我读出了男人的不容易。

  生:我读出了爱是一种忍耐。

  生:我读出了爱的无言。

  ……

  师:下边是老师的一点儿感悟,希望给你们一些启示——

  (屏显。)

  背影

  身处乱世的凄惶家道中落的伤感母亲离世的悲凉事业衰颓的辛酸父子生隙的隐痛送子远行的牵挂年事渐高的颓唐死期将至的惶恐

  一个时代的风雨飘摇一个家庭的凋零没落一对父子的情感战争一个男人的事业败退

  (屏显。)

  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

  师:这篇散文,很浅,也很深。

  经历越多,懂得越多。同学们,慢慢地去悟吧!

  【悟课】

  和学生艰难地对话

  这是我上得很艰难,但也极有成就感的一堂课(两个课时)。同时,也是这些年来我在课堂对话探索上的一个高潮。其中,有两个片断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片断一:关于理解爬月台一段父亲的爱的特点。

  说实在的,这次对话当时真是让我差点儿“汗涔涔而泪潸潸”了,很吃力,很艰难,耗时也很多。后来回味,觉得特别有意义。这个环节也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因为它真实。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体制化”了,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早早地学会了娴熟地应用一些概念化的词语,比如伟大、无私、生动、形象等等。这些词语,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成为了他们分析课文回答问题的“钥匙”,其流弊之深,危害之大,相信每一个老师都深有同感。要矫正,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避重就轻,必须和学生“较真”。什么是“较真”,较真就是强力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手把手地去帮助他们咬文嚼字。重新打钥匙,亲自递拐杖,搀扶着学生在文本中去走一遭。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是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

  片断二:关于对《背影》主题的进一步认识。

  于我而言,这个教学片断的价值在于急中生智,以学生的回答为抓手,既深化了学生的发言,又顺承推出自己的教学设想。我以为,分析父亲的信和展示朱自清父子的矛盾,是解读《背影》的关键。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孩子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背影》之爱的非同寻常:爱是担当,是责任,是无私,是奉献……爱同时也是误解,是等待,是妥协,是包容……《背影》的价值,并非写出了爱的伟大,而是写出了人性的不完美和爱的不完美。让孩子通过《背影》初步感受到父爱的艰难,父子情怀融合的艰难,比单纯地说爱更有意义。

【《背影》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背影》课堂实录03-03

《背影》课堂实录(合集)03-13

《背影》课堂实录[优选10篇]03-03

《背影》课堂实录【范例10篇】03-03

《背影》课堂实录(通用15篇)09-21

赵州桥课堂实录12-18

称赞课堂实录12-19

《春》课堂实录03-16

《太阳》课堂实录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