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课后反思

时间:2024-06-10 11:30:30 好文 我要投稿

小班课后反思[推荐]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课后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班课后反思[推荐]

  小班课后反思 篇1

  本次音乐活动——《小老鼠和大懒猫》音乐选自海顿的第94交响曲片段,音乐有较明显的强度与力度变化。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活动中结合故事、课件、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强度、力度的变化,并引导孩子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的变化来表现乐曲力度的变化。孩子在扮演小老鼠走路的时候,能分辨出音乐的轻重,根据轻重声音,他们一步一步有节奏地走,也给这个音乐很好的表现出来。通过本次的欣赏活动初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惊愕交响曲》中的“惊愕”,我可以在刚开始引出的.时候,铺垫词语“惊愕”;虽说有图谱的出示帮助幼儿理解整段音乐的结构,但是总体来说图谱的利用还是不够,可以与音乐配合;吃饼干的环节可以省略,用动作代替;在胸饰的摆放方面也需要我再仔细考虑,我是不是可以事先在教室里贴好或者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自己来撕取,这样一来也减少了幼儿注意力的分散。

  整个活动,幼儿的参与性很高,兴趣也很浓,我可以在以后的艺术教学中,多多开展此类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

  小班课后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与同伴玩类似双胞胎的游戏,提高一起走、跑、等活动。

  2、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体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就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老师:“小朋友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找到好朋友以后,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唱歌《找朋友》(音乐:找朋友)。”

  二、老师:“你们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

  幼儿:“找到了。”

  老师说:“你把好朋友介绍给老师好吗?”

  老师:“小朋友看到老师的大皮球了吗,这个大皮球是把两个好朋友连在一起,变成双胞胎玩游戏的,谁想来试试?”

  三、老师讲解游戏规则示范动作。

  第一种玩法:

  两个好朋友面对面抱在一起,把大皮球放在两人中间,双胞胎之间要朝同样的方向运动、大家的速度要相同,而且老师的大皮球不是很结实,小朋友之间要像双胞胎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皮球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把大皮球弄破。

  第二种玩法:

  两个小朋友背靠背,胳膊互相挎在一起,把大皮球放在两人中间,双胞胎之间要朝同样的方向运动、大家的速度要相同,而且老师的大皮球不是很结实,小朋友之间要像双胞胎一样紧紧挎在一起,皮球不能掉在地上,也不能把大皮球弄破。

  三、创新玩法。

  1、探索各种不同的玩法:齐步走、横着走、跳、跑、爬等。

  2、教师可听取幼儿讲述的不同玩法,并让幼儿进行示范,师生一起进行观察讨论。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做得很好,这就要求小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齐心合力、相互配合,在迈步时小朋友可以喊着口号,这样就能做到同时迈步,同时停止。

  活动反思:

  经过本次活动,发现幼儿对合作活动很感兴趣,他们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好朋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活动目标。但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区别于语言类活动,与幼儿的引导及探索不能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进行,使部分幼儿的创新活动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对活动的种类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此类活动的引导与面向全体幼儿的探索,还需要教师的多加思考与实践。

  小班课后反思7

  这是一首语言朴实、非常具有韵律美的儿歌,从这首儿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源于生活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句子简短、语言朴实又非常具有韵律美,这样的儿歌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小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小班教学,根据新纲要的.精神,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瓜类,喜欢念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美。2.能有节奏地朗诵儿歌,正确发音guā。

  活动开始我先出示小娃娃的图片,让他们和她打招呼,之后再用小娃娃的口气和他们说小娃娃要去菜市场卖瓜,让幼儿猜猜小娃娃会买什么瓜,启发幼儿说出自己吃过的、或在菜场、或在水果店里看到过的瓜。幼儿积极的回答问题,说出了很多的瓜。之后我完整的念儿歌,提出问题:小娃娃买了些什么瓜?幼儿每说出一个,我便在我的百宝箱里找出这瓜的照片贴在黑板上。我出示百宝箱时,幼儿显得很兴奋,注意力也很集中。每出示一张照片时,我便让幼儿念几遍这个瓜的名字,在念的时候我也注意纠正他们guā。我发现我不用每个瓜都让他们念,他们不常见的瓜多念几遍就可以了,不然时间久拖得有点长。在之前我也教给幼儿几种瓜,有前期的经验铺垫。因此,在课上我没有多的了解瓜的样子、形态。有些瓜幼儿没有听出来,我就又念了第二遍,让他们听听还缺了那些瓜,幼儿回答问题,我把这些瓜的照片有秩序的摆好。

  活动的第二部分,我跟幼儿介绍这首儿歌的名字叫《瓜娃娃》,我完整的讲诉这首儿歌,在念的时候把缺的图片给贴上去,让幼儿跟念两遍。这里整体念过于少了,应该再让他们多念1遍,再分角色念会更好,幼儿念的时候基础也会更深一点。之后我就让幼儿分角色念,男孩子先站起来念儿歌,我发现小班的幼儿对于性别还是不是很了解,再叫男(女)孩子站起来时,有些男(女)孩子都没有站起来,这里的时间有些空。在念的时候,幼儿对于常见的瓜还是能念出来的,对于苦瓜、菜瓜时,幼儿的声音就有些轻,我需要提醒一下,才能念下去。我还设计了让幼儿有节奏的的念儿歌就是让他们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多数的幼儿顾了念儿歌就不拍手了,拍手的声音也是稀稀落落的,节奏感并不是很强。在念第二遍之前我又提醒了一遍让他们把小手拍起来,但拍的还不是很有节奏感。

  最后,我提问,你买了这么多的瓜会给谁呀?幼儿就说给爸爸、妈妈、爷爷等,然后让他们自己拿着小篮子去送给我们的好妈妈,以此结束整节课。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幼儿不常见的水果,我可以在前期准备更多一点,这样学习儿歌时也会更容易一点。

  小班课后反思 篇3

  小班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与自身情绪的支配影响,小班孩子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数学这种抽象枯燥的内容,他们多为不易理解和兴趣不足,所以大多孩子对于数学的学习还需要对具体实物的探索和体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于孩子感兴趣的游戏之中,让数学活动更加趣味化、情境化、游戏化,通过与周围具体实物的交互作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将数学知识内化成经验,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孩子的发展。《一起去郊游》是“好伙伴”主题中的一个数学活动,主要是创设让孩子们排队、以“坐车”去郊游的情境中,区分出自己在队伍里的具体位置,辨别认清前与后。

  外出郊游是孩子生活中非常喜爱的,每次提到去春游,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记得很清楚。活动开始,我请请5个孩子模拟坐坐车的情境,许多不经常举手的孩子也积极的举起了小手。就此我也趁机表扬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举手的次数更多了。因为第一辆“车”为个别孩子的示范尝试,所以在选择这5个小朋友的时候我注意到5个孩子的日常表现,当我问道:“熙熙,请你站在宝怡前面;雨璇,请你站到浩文后面,他们都基本能正确的做出反应,一些未请到的孩子也被感染,情绪一直很积极主动,有时请到前面的孩子动作反应稍慢时,下面有些心急的孩子早就开始提醒他们了。

  借着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又马上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谁的前面是谁,谁的后面又是谁,在我的提示下,孩子们纷纷举手,要求孩子们用完整的话:“xxx的前面是xx,后面是xx”的句式进行表述。看到孩子们对“坐车”去郊游的游戏兴致很高,于是我又随机创设了一个集体操作游戏,让孩子们稍微改变了前后的位置方向,变成了4辆汽车,坐在第一个孩子就是汽车的驾驶员,将绳圈作为汽车方向盘,孩子表现的很开心。坐上“汽车”后,我引导孩子们观察xx前面坐着谁,后面又坐着谁?自己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随后,我请孩子们用“开火车”的语言形式表述“我的`前面是xxx”“我的后面是xxx”“我坐在xx的前面”;“我坐在xx的后面”;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个句式,给每个孩子都能有表达的机会,满足了孩子们想说愿意说的想法。

  当然,每次的活动都会有一些亮点与不足之处。整个活动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从孩子角度出发,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情境化、趣味性强的情境,寓教于乐。同时,我发现在活动中适当的表扬、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当然有亮点也会有不足,本次活动的最大不足就是细节方面还是不够到位,可以适当的给孩子安排一个与活动相关联的游戏活动可能对孩子的学习更有帮助,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巩固前后的认知,例如可以在体育游戏中前后做运动等等。活动的不足总会在反思中才能被发现,其实如果在活动前能够考虑的再全面细致些,那可能活动中的不足也会减少。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往往我们会忽视一些小的细节,也许我们多多关注细节会对我们教学带了更大的帮助。

  小班课后反思 篇4

  学前班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我根据活动目标,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在讲新课的时候,我采取邀请学生做游戏的'方式,开始课程。学生边做游戏,教师边提问,并在提问的过程中,渗透本课的基本句型“谁做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把有趣游戏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生活实际想出结果,慢慢的学生就会形成说完整话的思维模式,为学习其他句式做了铺垫。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学生对基本句式掌握的不牢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开始学习基本句式时,问题的设计、语句完整的训练,没能从学前班学生的实际出发,致使学生对句式理解不够透彻。还有就是,情景设计的连接性,和没能充分的利用所创设情景,导致学生,在后半节课的学习主动性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吸取教训,在备课的过程中,反复的研究教材,推敲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合理,并符合学生的实际。加强情境运用与教学相结合。

  语言教学的有效方法需要我们来创造,只要我们善于把语言变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在语言学习生活里尽情驰骋并乐此不疲!

  小班课后反思 篇5

  我园每学期的好课展示活动开始了。我今天上的是小班语言活动《水果宝宝去旅行》。设计这节课是希望通过儿歌欣赏,图片展示,游戏活动等活动来培养幼儿对诗歌的兴趣,发展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创编能力,体验诗歌和游戏带来的快乐。为了这一节课我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设计流程,编写教案,下载音效,选配乐,制作挂图,卡片头饰等,本以为是胸有成竹的,但今天上完了课心情并未感到轻松,在反复看了我的课堂录影及听取同事们的听课意见后,我对我的这节课作如下反思:

  一、活动准备不够充分。

  教授者对课堂状况应该有个预设,对幼儿的认知面应该有个预测。如我在问到“什么是旅行?”的时候,小朋友们都答不上来,最后在问几个孩子未果的情况下,我就自己作出了回答,这样明显地削弱了课堂的气氛,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也就是说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既没有预设也没有预测,只是重点备了教材而忽视了还要“备孩子”!“备孩子”就是对你教授对象年龄层次,认知层次应该有个很准确地了解,这样才能做到你抛下一个“包袱”他就能接得住,继而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而平时我们在和孩子交流关于旅行的话题时总是说“去哪儿玩的呀?”等等,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接触一些书面语,导致了认知面的狭窄。这是我要在以后的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加强的。

  二、环节需要多推敲,语言需要多锤炼。

  有人说教无定式,的确,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教学就是一种驾驭的艺术,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那么他的课堂就一定有非凡的气场!但这种驾驭是基于一个很科学的环节设定而说的。比如说我今天这堂课的游戏活动就没有设计好,事前我也没想到孩子们在拿到胸饰后就站在那悄悄谈起心来,孩子们(活动主体)注意力的转移导致游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假如我这样设计:先不给他们挂胸饰,而是先引导他们念儿歌,选择念得好的声音响亮的挂胸饰玩游戏那情况就肯定不一样了。

  一个拥有超强驾驭能力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也是超强的,每句话都不累赘,每个问题都击中要害。而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我的语言有些啰嗦,太多的“嗯,呀”等象声词。有些地方过度不自然,比如在导入西瓜爷爷的卡片时就很含糊地带过了,如果换成这样:出示了火车图片后就问“火车是空着的,要想让他动起来必须有人来开呀,那他是谁呢?”,然后亮出西瓜的图片,贴近火车的驾驶室,再问“西瓜爷爷开火车去干什么呢?”,然后就顺理成章地导入第一句儿歌“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这样一来干净利落,毫无赘述,环环相扣,紧密流畅。

  教育就是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进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到这些存在的不足,做到充分备课,注重环节的科学紧凑性,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语言方面的锤炼,争取做个有超强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师!

  小班课后反思 篇6

  哗啦啦,下雨了!幼儿虽然抱怨下雨的日子太没劲了:不能出去滑滑梯,不能奔跑,不能出去散步。可是他们却爱往雨中跑:接着雨滴、踩着水坑等等。对雨是兴趣昂然、情有独钟。我利用孩子这个兴趣点,设计了《和雨约会》这个活动,让孩子撑着雨伞,穿着雨鞋,通过听、看、摸充分体验听雨、看雨、玩雨的乐趣。从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和雨约会》就是引导幼儿在雨天里寻找快乐。而孩子们也常喜爱雨天,上个星期的一天,下着雨,孩子们看着外面的雨多想出去玩,可是我没准备好让孩子们拿雨伞、雨鞋,放学我让孩子们准备好雨天里用的用具,星期二拿来。到了星期一这天,天色特别好,孩子们问:“老师你让我们带雨伞,干什么呀?又不下雨。”“先保密,等会儿会下雨的”孩子们一听,都来劲了。我在食堂里准备好水管,接好水龙头,准备“人工降雨”。

  活动开始,孩子们带上雨伞,穿着雨鞋,来到室外。“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孩子们一口同声地说:“晴天”。接着“人工降雨”“看,天下着什么?”孩子们欢呼起来:“下雨啦,下雨啦。”“你听到了什么?”“哗啦哗啦” “淅沥沥”“滴答滴答”……“雨落下来时像什么?”孩子们睁大着眼睛仔细地观察,有的说“像长长的线”有的说“像头发”还有的说:“像面条”等。“雨落在哪里?”“雨落在雨伞上”“雨落在草地上”“雨落在房子上”“雨落在大树上”……“被落到的地方变的怎么样了?”“湿了。”新新说“雨下在脸上真舒服”。涛涛说“凉凉的”。“看看小草、小花、小树在雨里是什么样子的?”“很开心,长大了”“让我们一起用手去接一下雨,会有什么感觉?”孩子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湿湿的、凉凉的`”。这时还看见有的孩子在踩水坑,水花溅起来了,他们高兴地笑着,叫着,有的弯着腰,突然喊起来“看呀,像镜子,水坑里也有一个我。”“看呀,雨落下来,地上像开了一朵朵好看的花呢?”……他们兴奋地交流着谈论着,发现着。

  《纲要》在教育与发展之间坚持了“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本次活动在大自然课堂教学中,以及“雨”是“人工降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高了,在活动中通过提问有效地引导了孩子利用各种感官,去看雨、听雨、接雨、踩雨,充分体验了下雨天的乐趣,从中了解雨的特点,感知天气的变化。让每个孩子能亲身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在雨中寻找自己的快乐,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且孩子和我的交流更加地直接与自由,他们的行为不受拘束、不受干涉,距离也更近了。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在“人工降雨”中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知的欲望,使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了解了雨,也培养了孩子们乐于观察、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还使孩子们在快乐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经验,在雨天里感受到了更多的快乐!

  小班课后反思 篇7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 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的而要讲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而我在上《唱歌比赛》的时候,我在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经发现有幼儿开始把注意集中在挂图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其实现在来看,其实一般讲第一遍的时候,以不用直观的教具为宜,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小班课后反思 篇8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对妈妈的独特感受。然而,这种感受是模糊的,不自觉的。形象生动的故事能够使幼儿的这种感受鲜明生动地在心中体现出来。这个活动的目标:幼儿能有意识地注意妈妈的特征;能结合自我的感受来描述妈妈的典型特征。

  整个活动的目标基本都能够达成,孩子们很愿意表达对妈妈的`特征描述,虽然表达有局限,多为头发长短,喜欢吃的东西。在活动中,小朋友都能进取的投入到活动中,在倾听故事时每个孩子都是十分的专注。

  孩子们的思维是广阔的,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但他们同样具有欣赏美的本事,听教师讲的故事十分的生动趣味,在听故事的同时就等于在欣赏声音的美、语言的美、肢体动作和神态的美,孩子们在听我把妈妈弄丢这个故事时能如此投入认真的倾听。

  我认为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十分的投入,我十分用心的讲好故事,我采用不一样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把故事里面不一样的心境和表情都展现出来,在讲到妈妈不见了,我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表现出着急和焦虑的心境,在找到妈妈时,会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欢乐之情,整个故事牵动着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真正在领悟故事的资料,大部分小朋友都能十分认真的倾听并准确的回答教师的提问,在讲述完故事之后,我请孩子说说自我妈妈的特征是什么

  很多孩子都能大胆的叙述自我的妈妈的特征,孩子们会告诉教师妈妈长什么样貌,细到头发,有没有眼睛,有没有背包包等等,孩子们十分活跃的举手发言,有些本事较强的孩子还会模仿故事中说到妈妈的笑。

  经过这节课,让我明白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在孩子的课堂里,要孩子们专注的倾听,必须把故事讲的生动趣味、栩栩如生、富有童趣,从孩子投入的表情中,让我明白想要孩子投入,教师必须自我先融入其中,为了孩子,我必须会继续加强语言艺术的训练,争取以后能够做的更好的。

  小班课后反思 篇9

  今天这堂语言课上下来总结以下问题:

  在教师的教态以及语言方面:

  1、教态比较拘谨,当做到小树叶飘飘或者各种动词,如躺、坐、藏等,教师的动作放不开,起不到很好的演示作用。

  2、教师语速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点快,需要放慢一点,以迎合小班幼儿的发展需要。

  3、教师的口头语较多,如:是不是,好不好等。这种口头语是最好不能出现在课堂上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问题一般都是“假问题”,不存在回答的必要性,因为一般情况下,幼儿都是会给予肯定回答的。教师的提问应有一定深度,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应富有艺术性,并不如小学教师甚至中学教师那样,幼儿的理解力是有限的,从一定程度上用符合幼儿理解的话去与幼儿交流是必要的。

  在材料的选择,课件的制作方面:

  1、我首先出示的是一幅秋景图,加上三片树叶和三个小动物,当流程上到什么时便出示什么。但是发现,如果叶子首先就在树上,当随着文意慢慢飘落下来时树叶也可以跟着飘落下来,而不是从旁边再去拿一片树叶,这样会更好,这样的一幅秋景图便具有了动态的效果,小班幼儿对于动态的图会更有兴趣。

  2、在游戏环节的时候,可以少制作一些道具,请一组幼儿先上来表演给大家看,而不是毎组都发,材料太多教师对于整个课堂的控制会变的很低。

  在整堂课的流程方面:

  我选用的课的流程是分—总的形式,但对于文学欣赏这类的课应该选用一些总—分—总的形式,并且将优美的配上音乐的散文作为贯穿始终的.一个重点来交给幼儿,散文欣赏注重的是完整欣赏,而我上的课的形式有点像是在上故事课,或者是儿歌课。

  先来说说我上的课,我先是由谈话引出秋叶飘落,接着都是通过问题的形式一一引出“树叶落在哪,树叶碰到了谁,说了些什么,”三个场景如出一撤,当有动词出现时,便叫幼儿一起来做一做。到三个场景都结束时,再完整欣赏散文(制作的ppt),这样一来,就如同看图说话,没有了散文欣赏原有的艺术性。

  通过听课,以及讲评,我了解到散文欣赏应是完整欣赏为先,接着再分段欣赏,最后可以再完整欣赏,但分段欣赏的时候也要注意应该是将散文优美的背景音乐始终环绕在整堂课之中,而不是将其截然分开,这样一来,幼儿对于散文这种特有的文体可以加深认识,在最后的游戏环节时可以先请一部分幼儿起来跟着音乐游戏起来,再集体一起来游戏,避免了幼儿的无目的性。

  小班课后反思 篇10

  一、教学前的思考:

  课程的来源是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蔚斗分园幼儿宣传画特色教学的要求,以教研促科研,我们蔚斗分园在学期初就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磨课研讨与交流,按照各课题的要求在每月由一位教师进行磨课,在磨课中反复进行修改和提升,让教师们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园本课题开展的有效性。我作为小班组的成员之一,首先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段特点,在设计和开展幼儿宣传画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考虑小班幼儿的美术总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宣传画的教育目标。那么,怎么样的宣传画教育才能是符合幼儿的呢?实践证明,只有将绘画和语言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真正地感受到宣传画的教育意义,才能使幼儿获得有效的收获。

  二、小班幼儿的`发展: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小手的肌肉发展还没有完全发育完整。所以,我在开展幼儿宣传画《国庆节》的教学活动中,既要考虑让“幼儿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又要从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照顾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发展,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针对这个现象,我在开展幼儿宣传画活动中,主要是通过课件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国庆节的热闹场面,认识国旗,从而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后的自我评析:

  在进行此次教学活动前,我在网上收集了丰富的图片,比较充分地考虑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教学中幼儿出现的反应,我能够及时有效地作出回应。总体来说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流畅和顺利的。但是也存在着不足和缺点。在导入环节中,我给宝宝们出示的图片北京天安门,好多幼儿都没有去过北京天安门,没有直观的生活经验,看得比较少,故幼儿说不出来,只有个别幼儿知道是我们的首都。接着,我又引导幼儿再仔细看看北京天安门上还有什么?帮助幼儿提升对国旗的认识,了解国旗是红色的,上面有五颗星,一颗大四颗小。然后,在幼儿了解了国旗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画国旗。最后,让幼儿讨论:如何去告诉弟弟妹妹这是国旗?国旗上面有五颗星?这个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已经对宣传画有了一个初浅的认识。

  四、教学后的反思:

  ①教师要善于选择幼儿喜欢的教学内容。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认为只有“从孩子的需要入手”,才能把“孩子是活动的主体”这句话落实到实处。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虽然抓住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将幼儿放在了主体的教学位置上,在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和交流中,鼓励幼儿人人能够拿着自己的绘画作品,去告诉弟弟妹妹,虽然幼儿是第一个作为一个哥哥姐姐,要主动与陌生的人交流,个别胆子小的幼儿会出现退缩,但是他们还是会和同伴一起勇敢地拿出图画作品,给弟弟妹妹看,着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相信孩子们在第二次的宣传中,一定会有所进步的。

  ②教师要精心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形式。

  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容易随兴趣而转移,只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才能调动、激发他们的兴趣。那么,由于我出示的课件和图片很美,一下子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幼儿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然后,我有以自身的情感、语言等提示和感染幼儿,激发幼儿对祖国的情感,对国旗的尊重。总之,我所设计的教学形式比较符合幼儿实际情况和现有水平,让幼儿说一说、画一画,使幼儿的情感、兴趣得到了满足,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够到”的内容,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

  ③教师要周密考虑各环节对幼儿的发展是否有促进。

  一个成功的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精心的设计与考虑。(是否兼顾了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是否幼儿对活动感兴趣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较好地把握,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活动中,从观察——理解——感受——体验——交流中,感受艺术活动的美,激发幼儿再次活动的兴趣,此次活动主要是围绕幼儿的特点和生活经验而开展的,在说画悟画中,感受绘画作品的画意。总之,我们教师平时要多善于观察、多思考、多去了解幼儿,时刻做一个有心人,将新《纲要》的精神切实地贯彻到自己的实践工作当中去,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小班课后反思 篇11

  玻璃球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东西,那么用玻璃球能画画吗?怎么画呢?孩子们都非常的感兴趣。

  活动一开始,我便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来导入活动。通过结合幼儿自身的实际情况,我说:“现在天气冷了,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漂亮的棉衣戴上了漂亮的手套,小熊也想要一件漂亮的棉衣和一双漂亮的手套,我们来帮帮他好吗?”孩子们都兴奋的说:“好。”这一环节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然后我又出示自己的范画让幼儿欣赏,引导幼儿在欣赏范画的过程中感受美并激发他们创作美的欲望。但是当我出示了范画后问道:“这件衣服漂亮吗?”时,孩子们的回答竟然是不漂亮。是啊,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衣服上这些乱七八糟的、五颜六色的线条看着确实不美,需要我们老师给与其一定的审美引导。但是,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我又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来跟他们讲解这由各种杂乱线条构成的抽象美了,于是我便说:“哦,你们觉得不美啊,可是小熊可喜欢这样的.花衣服了,我们再一起帮他做几件好吗?”他们都说:“好。”在这一环节中,我想如果我能事先有所准备,可能便能更好的接住幼儿投过来的“不喜欢”的这个球。

  而在接下来的幼儿操作环节,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由于没有人手一个的盒子,所以幼儿只能分组轮流操作,这使得整个活动出现了较多的等待时间,到最后才轮到的孩子都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其次,由于现有的盒子太大而使得衣服变得很小,弹珠蘸了颜料放进盒子里很难被滚到衣服和手套上,而且由于盒子大稍微滚一滚弹珠上的颜料就都被盒子吸过去了,使得我们得不停的换弹珠,这就更加延长了活动时间。最后没办法,我只能让孩子们每次操作的的时候一下多放几个弹珠进去,这样总算滚到操作纸上的几率也有所提高了。

  通过本次活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以后若再开展此类活动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得保证有充足的活动材料后才能开展,如人手一个的盒子、足够的玻璃弹珠等;其次盒子不应太大,比操作纸稍大最适宜;最后,颜料调的不能太稀,太稀玻璃弹珠上很难滚上颜色,这样也就大大影响了滚画的质量。

  小班课后反思 篇12

  小班下学期语音常教研组“一课三研”的课题是谈话活动“各种各样的糖果”,我上的是二研课,现将我的课反思如下:

  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带孩子逛超市,有意识得带孩子们看糖果柜台,观看糖果的品种,并品尝糖果的味道,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糖果到幼儿园。在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孩子们对糖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走进了糖果的世界。在课前一段时间,我经常带孩子们品尝糖果,每天带孩子们品尝一种口味或一个品种的糖果,逐渐地扩展了幼儿的视野,他们对糖果都很熟悉,能说出很多糖果的名称和味道,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先以欣赏糖果画(将各种各样的糖果根据颜色、外形组合成一幅画,有太阳、白云、各种各样的花等)的形式激起幼儿的兴趣,给幼儿以视觉上的冲击,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看到这么美的画竟然是用糖果画出来的,而这些糖果又是他们平时吃的牛奶糖、泡泡糖、棉花糖、橡皮糖、瑞士糖……孩子们的话夹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然后,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人手,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并注重以幼儿为主体,多渠道地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了解各种糖果的特性。 通过活动中“逛糖果超市”、“买糖果”、“摸糖果”、“猜糖果”、“尝糖果”等环节,让幼儿初步感知糖果的颜色、形状,通过摸来感知糖果的硬、软,通过品尝知道糖果的不同味道,还知道一些很有趣的糖果,如口哨糖、泡泡糖,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

  让幼儿吃糖果是他们最高兴的事,每个孩子的脸都像糖果一样甜甜的,他们通过吃糖果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并十分愿意将自己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又是孩子们最爱吃的糖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糖果的不同品种、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小班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小班课后反思03-31

小班课后反思大全9篇06-09

幼儿园小班课后反思06-09

草原课后反思03-16

《春雨》课后反思03-17

安全课后反思03-13

《坐井观天》课后反思03-15

《草》课后反思03-11

《背影》课后反思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