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习反思

时间:2024-05-03 18:47:35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学习反思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学习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学习反思

小学学习反思1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针对自己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分别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网络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作用

  网络环境指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和学习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利用各种教学平台、学习软件和网络数据库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过程。网络技术和信息具有及时、互动、知识丰富、图文声色并茂等特点,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容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根据匹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直观教学成为小学教学的主要原则。电脑多媒体的使用,为直观教学原则的贯彻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以图片、录相或动画的方式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难以观测的知识可视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

  2、知识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供大量翔实的资料,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关信息,从而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的深入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维持。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的“自主”唤醒和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训练掌握认知策略,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网络环境下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

  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为小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但由于小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们都融合进角色之中,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

  2、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

  针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能“全权”下放,"袖手旁观",照搬成人的学习模式,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利用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网络环境中有着海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教师逐步失去了以往占有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可能再依赖现成的教参把有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敏感地捕捉信息并进行有效地分析、判断、整理、归纳、评估、加工、传递和创新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通过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我发现学生的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他们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小学学习反思2

  小学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有着许多根本性差异:首先,常规教学是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学习对象,教学活动均受大纲和教材的制约,其教学活动是以接受教材提供的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注重知识及信息的积累,讲究知识体系和学习的系统性,其接触面相对较窄。而研究性学习则受研究对象的牵引,根据课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汲取相关知识,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注重其系统性);注重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收集信息。其次,常规教学活动中学生相对被动,其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示范在前,讲解在先,学生模仿、识记随后,考试划学习直接的主要的压力或动力,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或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强,由于课题是学生自选的,面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情景惧相关信息,寻耱解决总是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但不是孤立地、自我封闭地学习相反,它需要良好交流研讨的氛围,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它还需要一种良好的的竞争环境,来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积极迎接挑战的一种心态。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还应注意做好组织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以两张课桌为单位,每四人为一组,即便于课堂

  上组织讨论交流,又能确保分工合作的效率(人太多,个人的发言机会、工作量就减少,且易于出现滥竽现象;人太少,信息交流量太少,不能形成研讨氛围)

  此外,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如无法预料学生在汇报课题时会提出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信息材料;无法预料其他会对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更无法预知他们会作何答辩。这就要求指导老师除预先熟悉该组研究课题以外,能在课堂上对各种分至杳来的观点、信息、问题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境做出尽可能恰当的调整和反应。这是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它要求指导老师无论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情境,都能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种信息、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衡量;引导他们不断研究课题,并把每一组课题研究中个人行为衍化成全班学生均能普遍得益的收获。

  从这个角度看,衡量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是否时时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目标。

小学学习反思3

  本课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注意力分散情况而设计,因为不少学生在平时上课或学习中总会开小差,分散注意力,所以想通过注意力训练的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因为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所以课堂内容是根据理论知识而设计注意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感悟、领会道理,再通过训练活动掌握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集中注意力知识和方法的目的.。

  通过游戏来教育孩子,让学生在玩中学,趣味性强,学生乐于接受,但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因为虽然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但做完以后,如果教师没有较好的引导,学生就只会停留在玩游戏而没有任何的获得。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游戏后分享有重要的意义,而教师引导语言不同,学生的接受也会有所不同,在试教过程中,同样一个游戏:“听公交车上下车故事,回答问题”,我在游戏后直接问学生“这个活动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回答,即使有学生回答也是没有答到重点。在后来的试教中,我尝试慢慢引导学生,先是让学生回味游戏“为什么第一次问题大家都能答出来?”学生答完后再提问“为什么第二次问题大家都很难答出来”学生回想游戏过程也可以很快回答,而这时再提问“从这次体验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学生能够很快就总结感受得到答案,然后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去明白如何改变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所以说教师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引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课内容只是对注意力知识的一个简单介绍,控制注意力需要平时的有意训练和习惯地养成,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注意力知识,从而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提高平时的学习效率。

小学学习反思4

  【内容提要】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和成人不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准确,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我们从错别字这一有效资源启航、在读错中挖掘文本内涵、让学生在尝误中培养承挫能力,探因求果,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让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错误 资源 小学生 语文学习

  什么是“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

  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错误。我们教师对待错误往往像“洪水猛兽”一样,恐惧、厌恶与排斥是根深蒂固的。老师们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错误可谓是恨之入骨。因为它阻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我们对学生的错误处置都稍偏简单。或表情冷漠,或斥责批评,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随着错误的没有根治,年级逐步上升,错误也与日聚增,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学生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错误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所伴随生成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征必然是谨小慎微、害怕出错。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由此失去了矫正失误和新发现的快乐。

  学生学习总是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而尝试、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错。叶澜教授就曾断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差错,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将学生在学习产生的错误资源化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因子。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错误资源化研究在数学领域研究开发较早,研究也较鼎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效果自然是很明显的。特级教师华应龙多年研究“差错资源化”,他主张“课堂因差错而精彩”,让学生从“误”到“悟”。他还说“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笔者就小学语文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资源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探索与研究。

  一、追本溯源──从错别字这一有效资源启航

  学语文,错别字的出现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不会写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写时亦然。于是,像“已经(以今)”“再接再厉(励)”“难道(到)”“炯炯有神()”“琴声()”“今天(令)”“考试()”“武松()”这样的错别字也便屡见不鲜。

  【反思】

  庄子曾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

  透过错别字看其成因。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客观又有主观;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等等。从我们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印象不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均主导着学生的识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绝大多数是有意注意起主导作用。可有时是“有心插柳柳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因为在有意注意中,学生不易持久,因而对一些字印象不够深刻,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在脑中留下的印象比较淡薄,第一印象记不牢,所以时间一长,学生便形成思维定势,容易写错别字。

  2.心里浮躁动机不明确。“态度决定一切。”这是一个哲人说的一句话。是啊!一个人的心境,左右着人的一切。学写字的时候要求“写字认真心要静。”作为年龄小、好动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有多少学生能安稳地坐一堂课,能静下心来用良好的心态认真完成一次作业呢?于是练字的时候是一种字体,写作业的时候又是一种字体,即便是低年级学生也是如此,课外作业是无法与课堂作业媲美的。大多数同学写起来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笔走龙蛇、龙飞凤舞。

  3.不求甚解。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

  4.负迁移影响。布鲁纳和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普遍存在着迁移”。在学习活动和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以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如“安徽(微)入场券(卷)”。这样的错别字并非均发生在同一人身上,大家或多或少地拥有自己的一些“专利”。

  5.强信息的干扰。电视等媒体影响,也是导致学生错别字产生的根源。一些店牌、标语、广告、通知、启事、“牛皮癣”……对学生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影响。如标语“大力发(展)生产。”;饭店里“歺(餐)厅”、“鸡旦(蛋)”;电视蚊香广告──默默无蚊(闻)的享受;停车场招牌:“仃(停)车场”……

  6.年级段教学持续性的失调。低年级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而从中年级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精力转向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生字在老师的眼里只是上山途中的小石块,搬开了就不影响行程。因而短、平、快的识字方法,节约了时间,为分析理解课文提供了便利,然而,识字应得的时间被占,它展现给人们的便是火候不到,错别字层出不穷。

  二、曲径通幽──在读错中挖掘文本内涵

  【案例】:《水》教学片段

  让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当生读到“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湿润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生:老师,他读错了!他把“润湿”读成了“湿润”。

  师:也是的,可不还是这两个字吗?不碍事,没什么区别。

  (生一阵沉默)

  生:反正我觉得他和书上读得不一样就是错了。

  师:会不会是作者写错了呢?你们同桌研究一下,看过究竟谁错了。

  (生同桌讨论)

  生:我们认为作者没写错,是他读错了。虽然是同样的字,可调换了位置意思发生了略微的变化。“湿润”偏重于“润”,“润湿”偏重于“湿”。

  生:我们还认为表达的效果也发生了变化。“润湿”是表示水刚经过,脚板所占水分不多,而“湿润”不光湿了,而且湿透了,湿的程度比较大。你想想,一勺水四个人洗澡,能让每个人的每个部位都湿透吗?

  生:我来补充,在当时严重缺水的情况下,“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也不允许母亲那么“奢侈”。“润湿”更加体现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

  师:是啊!看来作者是匠心独运,遣词造句如此准确到位,我们怎能马虎对待呢?来,让我们把这句话齐读一下。

  【反思】

  精彩可以预约,但没有预约的精彩更让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学生一句“老师,他读错了!”启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在探究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从简单读错词中揭开了文章的深刻含义。在人们惊奇他们洗澡的新鲜,眼中不乏含着晶莹的泪花,在俨然一笑之后,心中顿时感到一阵酸楚和苦涩。

  体会准确用词。母亲用水窖里打起的一勺水,为四兄弟洗一次“淋浴”。水从头顶缓缓滑过全身,“抚摸”过每一寸皮肤后,直到润湿脚板,“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教者引导学生正误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堂上,因为一个词学生读错了,只要把读错的地方改正,然后继续上课,这也未尝不可。但在学生大声指出后,教者不是简单地予以制止,而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表达各自的见解,师生互动,研究作者的遣词,体会其匠心,学生受益良多。巧妙地开发利用了这一资源,确是精彩的一笔,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反映。

  三、暗渡陈仓──让学生在尝误中培养承挫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受理解和认知能力的限制,有个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即所谓的内化过程,在内化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知识盲点和认知缺陷,这是需要从反面依靠“错误”来充分暴露,有些知识甚至于“非错而不能树正,非错而难以求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做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尝误原理”,多创设一些错误情景,让学生去尝试错误,以增强对知识的体验、理解与巩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案例】

  结束了课文教学,进行了一份练习。其中有要学生修改“成分残缺、词序不当”的病句。让学生修改好练习中的四个病句后,我把卞学生的造句作业中的一句抄到了黑板上:“我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仿佛就要飞起来。”

  师:这是我们同学自己写的一个句子,认真读一遍,你能发现什么?(好半天,学生还是默然无语。)请再认真读读句子,一字一字读,好好想想。

  生1:我发现后半句少了叙述对象,应该加上“这只蝴蝶”。(或许是因为刚练习修改了“缺少叙述对象”病句的原因,学生的思考还是在“对号入座”,但是已经触及到问题所在了。我暗暗地高兴。)

  师:你是第一个有自己发现的人!你把它加进去读一读。

  生2:我发现这样改还是不对,读起来感觉很罗嗦,前后重复了。

  生1:那就在后半句前加上一个字──它。

  生3:如果这样改,那这一个句子就有了两个叙述主体,前面是我,后面是蝴蝶。叙述对象就不统一了。

  师:刚才老师一直没有发表意见,但并不等于老师没有观点。我为同学们能自己发现问题而高兴,更为你们能找到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观点而高兴。对于改病句而言,刚才同学们这样改是可以的。但不是最好的。其实,只要在前半句改两个字就行了……

  生4:我画的那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仿佛就要飞起来。

  师:这个句子不是苏老师想出来的,是我们一个同学在造句中写的。虽然只要改一两个字就好了,但是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因为我们经常写类似于这样的病句,所以要是不好好读,不仔细想,就很难发现问题。再来看两个同学在这次周记中写的句子。师抄句子到黑板上:“1、昨天,我放学跟同学去打乒乓球。2、昨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竟然下起了雨。”

  生5:第一句是词序不当,应该改成昨天放学,我跟同学去打乒乓球。

  生6:第二句缺少成分,应该改成“昨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天竟然下起了雨。”

  生7:昨天放学时,天竟然下起了雨。

  师:下面让我们自己找到并修改作文中的病句。

  生自由寻找、修改。

  (交流时,学生的桌面上,有的放了作文本,有的摆了周记本;有自己的本子,也有别人的。他们“源源不断”地找到了病句,其修改方法也”层出不穷”,这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意料之外的是:一连几天,学生乐此不疲,有的甚至大有“不改尽病句誓不罢休”之气概。我不敢断定学生以后的作文中就不会出现病句,或者病句的现象一定会减少,但是就这样一次教学而言,它的收获还是“沉甸甸”的。)

  【反思】

  1.留意、发现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并将此作为教学的资源,比到参考资料中寻找典型的病句让学生修改,更能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起到有效促进的作用。(这是否是一种所有教师都可以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的最好途径?)

  2.在某些时候,引导学生确立一种自我学习的意识比教会他们掌握一种方法要重要得多!

  3.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我们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充分注意了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4.“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教师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是一种资源看待的时候,在纠正错误中,向学生反馈错误,达到深化教育功能,真正起到变废为宝,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着实为教学服务。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在学生的错误中挖掘智慧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错误的潜在教育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在纠错中,把学生错误的原因找出来,分析其潜在的认知结构上的不足与错误,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这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小学学习反思5

  一、激励交往热情。

  合作学习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另外采用小组互相评价,激发组际之间的竞争意识,营造组内的互助合作氛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因此,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一年级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回话重说。所以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想好再说,学生经历内部语言的加工再外化表达,就可以逐渐把话说明白。还有"认真听"的培养,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这样应用多种方法,逐渐让学生形成听的习惯。为了使小组合作交流有序有效,我们可以要求小组成员商量、安排学习伙伴的发言顺序,引导学习小组的伙伴互相评价。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此,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在这方面许多实验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有条件的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给予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一年级学生收集图片资料的好习惯。由于每个学生收集的途径各不相同,收集的质量也有差异。班级教学时教师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收集资料的快乐。还有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交流,如"你知道大海的哪些故事?""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叫声?"学生在交流中再现生活积累,促进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改造。此外互读、互说、互问、互评、小组表演、小组游戏等都是学生交往的机会。只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小学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小学学习反思6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小学学习反思7

  深挖教材出内涵,学以致用更重要

  李素英老师讲述的是六年级语文的群文阅读。课程的主旨是拓展教材,深挖思想,同时让孩子们学会独立阅读的方法,本节课一开始,李老师用复习第一单元内容课文题目,印象最深、启迪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过渡到三篇课外延伸文章中,读文之始,先教方法。

  1.浏览 知大意,指名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问题浅显,每人都有回答的机会,及时指出简短概况的要求。

  2精读《野草》,带着问题去读,提问难度加大,学生须动脑思考,师点评,鼓励为主,总结野草的特点,联系身边有这样品质的'人,生指出留守儿童不放弃学习,有所建树,这个例子极好,应该加以阐发。

  3学以致用,梳理阅读方法,指名说一说步骤,学生用自己的话提醒自己该怎么做,以学生学习为主题的课堂主人公显现的很成功。略感不足之处是读的太少,应该读中悟,悟中读,让没有明白其中道理的同学在读中理解文意。

  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

小学学习反思8

  这是一节综合音乐课,由南师大附小尹润萍老师执教。听完我们与会的老师们都发出了由衷的感慨:“上的真好!”而我不禁又思考起来了,她的哪些地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节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在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说、听、唱、玩、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最后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该课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游戏与音乐的紧密结合。

  始终把音乐放在重要的位置,游戏、动作、情节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例如:教师把整节课的时间设计成了有意思的五块:听《运动员进行曲》走进运动场。在音乐的氛围中创设运动场这一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对不同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和音乐的表达产生初步的联想;听赏《乒乓变奏曲》让孩子们觉得在观看一场乒乓球大赛。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孩子们从音乐中找到了打乒乓时球发出的节奏型,并在跟着音乐律动时感受到音乐在不断地变化,在老师的又一次指引下,孩子们发现音乐的变化来自节奏型的变化而不是速度,从而揭示了又一个音乐知识“变奏曲”的含义。

  接下来的环节是本课的重头戏:学唱新歌《拍皮球》。教师则巧妙地将它设计成让学生来参与运动,拍皮球。只见老师拿出了一个皮球,当场边拍边唱,让学生立刻就掌握了歌曲的节奏;紧接着让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节奏做拍球的动作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听赏活动,部分孩子还真的边听边拍了球,这又一次大大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个环节是让学生去参加比赛了。教师将《拍皮球》的歌词换成了《拔河》的歌词,并让学生看了视频。孩子们马上感到了音乐的力度有所变化了,于是在演唱时立刻就表现了出来。这里教师有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啦啦队有节奏的呼喊声,并做了两声部的练习,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孩子们正全身心地投入在音乐游戏中。

  最后一个环节被设计成了“载誉归来”。视频歌曲《五星红旗》,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将,体会当国旗升起时激动的心情。孩子们当时庄严肃穆、激情暗涌的场景现在还浮现在我的脑海了。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比教师单纯的说教要有力得多!

  二、用音乐来解决音乐的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节课一系列的听赏学唱活动中,教师始终没有离开音乐去泛泛而谈,而是让学生将心中的疑问都放到音乐中去寻找,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与能力。也正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听赏感知,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即兴创造力都在这节课中有了很好的.展示和发展。

  例如:在让学生找出《乒乓变奏曲》中音乐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分别作了节奏和速度的对比。起先学生都认为是速度在变化,这时教师让学生找到两段音乐的主题节奏先拍一拍,孩子们突然发现速度根本没有变化,那是什么让音乐旋律听上去好象快了呢?学生的好奇心上来了。这时教师让他们再感受了一下节奏型,孩子们这才发现原来同一个主题只要将节奏型作改变,即使不改变速度也会让人觉得情绪有所变化了。这时教师才揭示了这是“变奏曲”的特点和含义。将复杂枯燥的音乐知识融入有趣的音乐游戏中,用音乐的形式来解决音乐的难题,是尹老师教学的又一大特色!

  三、舒展自如的教学风格深入人心。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观摩研讨会,无论是谁多少都会有些紧张的。我相信尹老师肯定也有这种感觉。但是在整个一节课上我们却谁也没感到她紧张、拘束,相反她舒展自如的教学风格,与孩子们玩到一起的自然和谐让我们心生敬意。我想,只有一个真正热爱音乐、尊重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才会在课堂上忘记紧张、抛开拘泥,跟着音乐、跟着学生,似乎她已不是一位老师了,而是孩子们的伙伴、指挥、队长,这样的教师才能产生最具魅力的教学。

  四、缺憾,是难能可贵的财富。

  当然,没有一节课会是十全十美的,这节课也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而尹老师的遗憾,会是我经后教学中难能可贵的财富。

  1课中教师的评价还是不够及时。音乐教学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艺术不容说教,审美不容灌输”,这节课中应该说

小学学习反思9

  考试的前一天,我给自己订了个考试目标:英语100分,数学90以上,语文跟数学一样。

  第二天,老师们就把成绩改出来了。上英语和数学课时,老师就把成绩发给了我们。我一看英语98分,数学87分,语文还没有发给我们。看了英语和数学都没有达到目标,语文肯定也很不好。

  英语失分是因为,刚开始我就写笔试部分,过了一会儿,笔试部分做完了,一边检查,一边等老师来讲听力部分。心想:这么长时间了,老师怎么还不来讲听力呢?一看听力部分原来是口语部分,就飞快地写起来,等我做完后赶快检查,发现了一道错题时,正好时间到了,卷纸被收走了,都怪我反应慢,我真想狠狠地打自己几拳。

  数学上失误的原因,一是概念没有背熟,在概念题上失去了分数,在下一个学期末我要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的,而且会灵活运用。二是粗心大意,没有把题看仔细,得数算错了,我以后要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

  一想起语文,我猜想是我作文上扣分最多,拉拉画画的,剩下就是基础部分失去的分。针对这次考试的失误,我订了下学期语文的计划:字体漂亮,书面整洁,多看课外书,扩大阅读量,多积累优美词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这次考试后,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做到:学习过的知识要多复习,还要做到预习,学习要积极认真对待……

小学学习反思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笔者所在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施课改已近五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们从陌生到好奇、认同、尝试,又从熟悉到困惑、研究、再实践。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里已“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然而,还有些教师仍处于“量”的积累之中,未生成“质”的飞跃。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技巧运用不到位、掌控不自如,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为此,作为教研员,笔者近来听课后都要与老师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进行合作研究和共同反思。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

  1.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诉说:

  “小组合作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多次尝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我将全班分成15个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每组都有推选的或指定的组长。我要求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针对问题一起思考想法解决,细心倾听和热心帮助别人发言,使小组学习在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中进行。但是孩子们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全班有5个小组出现这种情况,合作学习就不能顺利开展了。”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指导困难。我班共有60名学生,编为15个学习小组,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时间少则5分钟,最多12分钟。在我深入到一个组指导时,其他没几个组在继续进行,每次指导3组就得‘收兵’了。从学生的课桌上慢慢直起腰,我已满头大汗、口干舌燥,无奈地望望班里的学生,除了刚被指导的那个小组的学生在看着我外,其他小组学生都各忙各的,好不尽兴。”

  2.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诉说:

  “知道合作学习很重要,想多尝试,让学生从中受益,使师生双方都喜欢它,可往往事与愿违,当我提出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后,教室里便一片嗡嗡声。”

  “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有的组只有一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

  “二是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有的组乱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有的组围绕主题说不了一会儿就跑到题外,借机扯闲话,到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吱吱唔唔、结结巴巴,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是听着听着就霸权。当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语言霸权者马上予以反驳,直到那位同学无话可说为止,甚至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恶语相加,不会协调,于是告状声四起,破坏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表现”

  笔者多次听课时的观察: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习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似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了,似乎两三次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是一堂“课改课”了。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

  时间不充足,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只过十几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启促”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合而无质。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再少,不是给小组合作学习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就是给教师一个警醒,这样合而无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必要安排吗?

  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表现有二,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无获,难道主体突出就势必要主导淡出吗?

  5.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的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高效吗?

  二、 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老师们的思考和对策

  1.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教学过程展开、科学评价运用等全程把握。合作过程既提倡小组的‘共学’,又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既不能干预过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对策: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真要动一番脑子,他们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慢慢来,要从头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以表演的形式做了示范。”

  “我邀请3位学生走上讲台,4人围坐讲桌四周。我说:我们4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老师来当组长,我们一起学习,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看,一会儿评一评我们学习得好不好,开始!”

  “当我发现1个学生一直没说话,她平时就不爱说话,我就对她说:于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好我们听你的,说得不好我们帮你,来!试试吧!于娜抬头看了看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快结束了,我对全班同学说:现在请大家评一评我们4个人学习得好不好?各小组都动起来了,有的还在交头接耳,有的已经发表评论了。”

  “二组组长说:刚才你们一起学习得很愉快!”

  “五组组长说:伍维松遇到了困难,大家都帮他想办法,这点很好。”

  “一听组长这么说,我赶紧因势利导: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学习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等待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去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很重要,大家想想对不对?请继续评一评。”

  “三组组长说:老师,我还发现你们小组四个人都说过话了,不像我们组,李玫不敢说话,我们要她说她就是不说,王硕要抢学具,我们劝也劝不好。”

  “我又深入引导:看来你很想让李玫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很想把合作学习搞好,对李玫和王硕,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就像我们三个人帮助于娜一样,尤其是组长更应该带头这样做,相信他们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习的。其实,老师刚才要大家看一看、评一评我和3位同学合作学习,就是要大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争抢、不能吵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今后的小组学习我们就这样做,能做到吗?”

  “能!声音洪亮极了。”

  “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像伍维松啊于娜啊,当他们有了一个可以归属可以信赖的学习与合作的小组,学习的需求可以及时在组内得到满足,减少了班级群体的压力,也间接解决了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那些较为出色的孩子则在学习活动中懂得了帮助别人,更明白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更趋健康。”

  3.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叶老师的心声:

  “听了她俩说的,反思平时做的,我想到了小组评价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一直在讲要重视孩子们的发展性评价、全程评价,而小组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些希望能在全体同学面前发言而展现自己的孩子,便会将眼光内投,提高自己在组内的学习质量,以期得到小组的良好评价。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学效率也好,因材施教也罢,在大班额的集体中,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笔者与老师们的反思和共识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即异质分组。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7-8人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对合作只有浅层次的理解,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动”、只有合作学习的“形”而没有合作学习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合作学习可以是多边互动的,合作学习的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对象也可以是多维的。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从以前的“大包大揽”到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学习的导师”包含“知识的引领”和“活动的组织”两个方面。前者即给小组分好工或指导小组分好工,协调好各小组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促进小组研究活动能够持续进行。后者即启发和点拨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式,指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活动时间安排、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参考价值的合作程序,都是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学生见此定会惊讶,惊讶于老师的介入,那样悄然无声、水波不惊,惊讶于老师的技能,那样超凡脱俗、炉火纯青。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学生惊讶和奇怪的是心目中居高临下的老师怎么也会像一名学生那样去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他们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兴奋是激动。学习路上多了老师这名特殊伙伴的陪同,他们不再寂寞,不再无助,也不再灰心。这时的老师与其说是一名伙伴,不如说是一股力量,给了他们不竭的研究动力,伴随着他们走向成功。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习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更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开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就更具多维性和互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而且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可见,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学会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合作学习的涵义,已经学会从合作学习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习的现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6月版。

  2.张行涛、李玉平著《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xx年11月版。

  作者简介:

  陈瑛,女,1956年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数学教研员,从事数学教研工作十年。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5篇,获省级市级一、二等奖论文9 篇。20xx年以来,领衔国家级课改实验课题子课题的实验;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两书,撰写其中书稿6万余字;在市、区作各类讲座14次,各类培训50多课时,听课指导近千节,指导几十节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成功教学或制成光盘公开发行,指导12篇优秀教案分别被人教社出版的1-4年级各册数学《新课标教案》选用,指导十几位教师及青年教研员的论文在国家级获奖和发表。20xx年被评为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芜湖市课改实验先进个人,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基层实验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学学习反思11

  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克服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差异带给教学带来的困难,有助于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从而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合作学习倡导“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英语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小组合作学习有许多优点,尤其是增加了学生使用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欠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另一些较为消极的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喜欢做听众,渐渐地他们对一切语言活动表现得冷漠。

  2、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活动和思考。有的小组没有时间展示自己的成果,没有成就感,渐渐地对活动就失去了兴趣。

  3、有些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虽然对对话很感兴趣,但由于词汇量及表达能力的限制,他们乘老师不注意时干脆用中文进行讨论,最后请组内英语水平最好的学生进行汇报。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但效果是不理想的。

  4、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只注重讨论结果,不注重讨论进程及对个体的关注,使得讨论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小学学习反思12

  新课程标准下习作教学之路该怎么走,该怎么教?这是困扰我多年的话题,我多次深入村小亲自听习作教学之课,感触颇深呀。现我就谈谈我对小学习作教学粗浅的反思:

  我还依稀记得我教小学三年级时第一篇习作是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虽然上课我进行了指导,学生也试着说了,但是等到作文交上来,真是惨不忍睹,与自己想象中的距离相差太远了。一次作文下来,在我当时的眼睛里,没有一篇是像作文的,“猫尾巴长的”、“前言不搭后语的”更多的是不知所云,几乎有百分之八十多的作文要重写。我想,这是第一次习作,可马虎不得,我就再上一次,非让他们写好不可。破天荒地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不但给学生看了人家写的介绍课余生活的文章,还针对学生的题材进行提问,让他们把这些问题串起来就是作文了。这样又一轮下来,还有将近2/5的人写不好。怎么办?是坚持不懈地让他们再写再改吗?我犹豫了,因为这样二度指导下来,我已经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再指导学生还是写不好呢,会不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于是我就给这些作文放行。

  反思:那时我个别指导学生作文时,学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到底什么是作文啊?”他们很困惑。第一次作文,我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其实学生的作文是在练习实践中逐步提高的,不能操之过急。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习作水平和课标的习作要求,用平常心来看待学会的习作。其二在作文前缺少铺垫,其实一开学就应该指导学生参加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课余活动,让他们记录下来;下课有意识的跟学生进行谈话,了解熟悉他们的课余生活,这样上起习作指导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

  学生作文不会写,怎么办呢?那就从写日记入手吧。为了提高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我还通过定期评比的手段,每周一评,这样肯定可以增强他们写日记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励学生有意识的提高日记的质量。写日记就相对比较宽松,内容和形式以及文字的数量上我都不会给学生定什么框框,只要能写就好。出现转机是在第二单元的观察作文阶段。吸取了前一单元习作教学的教训,也想起教研员曾经说的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所以在上本单元第一课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记录生活。第二天的日记交上来,我不禁喜上眉梢,因为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不能的方面去观察,有的观察了树叶,有的`观察了蜗牛。我马上抽了一段时间,让写得好的学生上台读他们的日记,我在边上评议每一篇习作的优点。问他们这次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他们说昨天科学老师带他们在校园里观察过了。哦,原来是这样,观察前进行观察方法指导很重要啊。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每天都有不少的观察日记被表扬到,终于有不少学生恍然大悟:“哦,这样就是作文啊!”有一天我还没有开始看学生的日记,有学生悄悄地告诉我:“老师,杨冬冬带了一个鸡蛋到学校。”“带来干什么?”“我也不知道。”等我改到他的日记,我终于明白了他的用意,他从电视的“不可能的任务”中看到不借助任何辅助用具,鸡蛋也不能有任何损坏,让生鸡蛋立起来,自己进行了实践,把过程记录了下来。最后还写着:“我知道有很多同学都不会相信的,我带了鸡蛋,会做给他们看的。”对这样认真的学生,我能拒绝吗?于是又有了欢声笑语的一堂学生展示欣赏课。

  既然讲到了鸡蛋,我又告诉学生:“你别看鸡蛋这么容易碎,可任凭你是怎么样的大力士,你就是没办法把它捏破。”是真的吗?学生睁大了眼睛。“我们班谁的力气最大?”“刘帅——”刘帅也兴奋地举起了双手,大声说:“我不信!让我来!”结果尽管他捏得面红耳赤,呲牙咧嘴,还是奈何不得,只好作罢,心中暗暗惊奇。其他的人也惊呆了。我说:“回去试试看吧,最好能找到原因哦。”这样有全家谁也捏不破的,也有被四岁的弟弟捏破的,成了大花脸的,日记就异彩纷呈了。

  就这样,慢慢的,学生就有了许多的习作素材,慢慢地,他们就喜欢上了写日记。偶尔有三五天没有布置日记,学生就主动央求:“老师,今天的家庭作业就写日记吧!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写了。”听到学生这样的话,我怎么能不开心呢?

  反思:在这一阶段,我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恐怕就是:一不提写作文,转向日记,让学生有什么写什么;二把写作和生活联系,写实在的事情,写想表达的感受;三是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在展示中鼓励优秀学生,带动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四是评价以鼓励为主,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怎么样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自己优秀习作的舞台,在展示中鼓励优秀学生,带动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平时教学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怎么样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丰富自己的习作内容。

小学学习反思13

  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出去看看,出去听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一年前我听课是站在门槛外面,如今再听就已经站在门槛上啦。今天听了市级优质课评选,感受颇多,收获颇多!

  四十分钟的讲台风采是靠之前无数个四十分钟换来的,老师搞好“三备”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备教案,设计好教学是前提。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亮点。练习课和复习课的特点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之基础上再摘“圣果”,看起来不新鲜,不有趣,但是老师设计好了仍然有意外之收获。这八节课给我的印象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置于密切的生活实际中,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位置与方向》一课,利用学生对市区周围的熟悉,让学生当导游领着“游客”们去参观大润发、凤凰广场等地方,一个学生的导游介绍让去全场老师拍手叫绝,语言表达能力确实不错。此环节设计不但结合生活实际复习了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正是教学所倡!还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一课,老师利用自己是蒙阴人引出旅游景点蒙山,学生当然想去这样的地方游玩,老师趁机带领他们走进蒙山。一路上设计了有关知识让生解决,如首先是拿到通行证“门票”,计算门票的周长,旅游地点当然少不了“路牌指示”,以防迷路,师又在此做文章设计题目(此题目比上一题难度加深),最后登上蒙山顶峰,又有新的问题等候解决,一路饱览美景,问题层层加深,学生玩的高兴,学的轻松,一节有趣的练习课不知不觉过去了。如此等等,确实实现了其一教学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照此,还会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吗?!

  其次,备教师自己,锻炼好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是关键。有的老师平易近人,有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有的老师语言简练有序,动作干练,始终不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老师慷慨激昂,异常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不管什么风格,组织好学生乐于学,最重要。如徐老师,话不多,声音也不大,他始终面带笑容,偶尔来两句幽默的鼓励,仿佛和学生已是相识很久的朋友,生也放松了心情,积极性非常高,师对学生的反应也很会调控,整堂课轻松愉快,学已致用。我很喜欢也很佩服徐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在某节课上,课件出了点小问题,教师该怎么办?这时就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可以幽默的说一句:“课件真调皮,和同学们玩起了捉迷藏!”,或者现场换个问题让生思考,等等。既调节了气氛,又缓解了课件问题带来的课堂空白。备自己,就是要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可能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教育机智,是每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需要用心研究的一门功课。

  最后,就是备学生,让学生当好课堂的小主人是核心。学生是各异的,学生的思维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问题可能引出十几种回答,我们要考虑好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并思考出应答策略,给与适当肯定或评价。学生自控力也是有强弱之分的,有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搞些小动作,这就需要教师想到应对高招,让其认真听课,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老师抛出去的问题没有换来学生的满意回答甚至不会回答,而这个问题又是讲解下一个问题的关键,该如何办呢?这也需要教师组织好引导性的语言,唤起孩子们的活跃。

小学学习反思14

  说起合作学习有人认为一年级的孩子还太小,自己还管不了自己,什么都不懂,根本不会合作。其实,专家研究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幼儿阶段,儿童对合作选择的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通过与同伴合作解决,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合作本领。学习和游戏是相通的,我们也要教会孩子在学习中的合作,帮助孩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回顾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识字学习中的合作:

  1.找生字词:同桌对照一下找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一起读读生字所在的句子,商量一下该怎样组词正确。这是最简单的合作,孩子们都愿意去做,且都有能力做,可以说是简单的合作热身。

  2.学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以后,同桌你读一个,我读一个,如有不对的地方给对方纠正后再让对方读一读,读完后同桌交换读。这个过程即是认识的过程又是检查监督的`过程,这是要求稍高一些的合作学习。

  3.去掉熟字读生字: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说说这些字是怎么记住的,然后互相读给对方听;或小组内说说科学记字的方法。

  写字中的合作:

  一、同桌一起空写田字格里的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字经验,如果写的一样就说明正确,如果不一样讨论一下错在哪里?)

  二、同桌把生字卡片上自己认识的词语读给对方听,即巩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词,又互相补充了对方认识。

  三、小组互相监督平时的读写姿势、纪律情况、发言情况等,周五班会上学习习惯互评打分。

  阅读学习中的合作:

  1.同桌对照一下自然段序号标注的一样吗?不一样的找一找问题在哪儿?

  2.同桌每人读一个自然段,不正确的地方马上给对方纠正,然后再读这个地方。

  3.小组内每人读一个自然段,不正确的地方纠正后再读。

  4.小组内分较色朗读,小组长分好工。(为今后真正的小组合作打基础,树立小组长威信)

  为了让学生尽快学会合作学习,我把竞争也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快速记住汉字,在合作与竞争中正确阅读课文,在生生的互相帮助和提醒中不断进步,这样的上课效果甚佳,我发现所有学生合作学习的这一刻精力是高度集中的,思维得到最大发挥,记忆也特别牢固。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思维火花竞相绽放,创造潜能得以发掘,个性品质得到培养,真正达到教师授之以渔、学生收之以鱼的成效。

  实验这段时间,我的真正感受是:我要坚持下去,尽快让合作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低年级的学生不是不应该合作学习,而是合作学习的习惯应该从低年级抓起。

小学学习反思15

  这一个综合学习,给我的感触很大,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学习三教学反思。每一部分的内容,同学们都给我的惊喜是不同的,但我更多的感受却是有一种收获的感觉。虽然现在是春天,但我收获了——因为我播种的季节是九月。

  也许有很多老师都想,教给学生什么?我也常想,孩子们真正急需要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理解力、感悟力、发现力等等,而且还有学习的兴趣。为此,兴趣、能力和自信就是我在每一节课,每一分钟都在为之努力的目标。

  综合学习从某些方面给我的努力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让我为之欣喜。

  第一题,“我的采蜜集”,当我放手让学生想开去时,学生不再仅限于模仿课本上的词条,而是积极主动的告诉老师,“我还联想到……”学生的发言包罗万象,甚至超出我的准备。

  如,由书上的“眉目头绪有了头绪和骨肉亲人骨肉情深”等想到:胃口=食欲或食量。比如“我今天胃口不好”;胃口——比喻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如“他对画画不感兴趣,打球才对他的胃口。”;胃口——欲望。如“他的胃口很大,竟然想一人独吞所有的粮食。”等词组。又想到: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蜡烛;护士=白衣天使;解放军=长城、祖国的守护神;环卫工人=城市美容师、保洁员、辛勤的劳动者;记者=无冕之王、绯闻制造者等名称,教学反思《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综合学习三教学反思》。又想到:“眼睛——心灵的窗户”等事物。听着他们的发言,我由衷地笑了。

  第二题“读读背背”中,学生能够在课前按照要求全部查找出书上词语的意思,这样大大保证了教学的底线工作。这也再次说明了,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对于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的提示,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由词语想到人物,涉及到的面较广。

  第三题“漫步书林”通过让学生观察书上的画面和提示的语言,展开想象,编写故事。这是我们班的强项,不用启发,已是神情激奋。同学们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看到的故事。有甚之还把自己的感受也写进故事中,真的好感人。这时让学生看我们的《童年书架》中的内容就显得尤为恰到好处。(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到下课结束时,只有一个学生进行了汇报,未能对学生推荐书目。)

  从一个综合学习中,我惊喜的发现,我的学生发现力、观察力、类推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在迅速的发展。我非常高兴,学生的收获就是我的收获,我为学生的成长由衷的自豪和高兴。真心的祝愿: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快乐中提高能力,在快乐中展示自己。让他们真正相信自己“我能行。”

【小学学习反思】相关文章:

学习的反思03-13

学习反思范文03-09

学习的反思【必备】03-14

学习数学的反思03-15

语文的学习反思03-15

学生学习反思03-04

最新学习反思03-09

初中学习反思03-10

期中学习反思03-15

语文的学习反思【优】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