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的习俗

时间:2024-09-15 22:49:47 晓璇 好文 我要投稿

过小年的习俗

  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过小年的习俗,欢迎大家分享。

过小年的习俗

  过小年的习俗:

  一、小年吃饺子

  小年习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等,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

  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吃饺子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二、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

  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吃糖瓜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三、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小年地方习俗:

  1、浙江仙居

  小年到来,众多村民会忙于赶制热气腾腾的年糕,整个加工场内散发着糯米香味。新年临近,仙居城乡居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各地的年糕加工厂又为村民加工年糕忙开了。

  2、吉林

  商贩会在街头叫卖的传统节令食品——灶糖。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于是人民便敬献祭灶,意为用糖糊住灶王爷嘴,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

  3、湖北襄阳

  当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来,民间称“小年”,民间有祭灶和吃灶糖、灶饼的习俗。在当地马王庙街上,市民排队两个小时,只为吃灶饼。据了解,许多市民提前三天都已经预定灶饼,摊位当天排队加上预订能卖出近万个灶饼。

  4、河南许昌

  当地饭店员工会举行“祭灶”仪式。当腊月二十三一到,俗称“小年”,是人们吃灶糖、祭祀灶王爷的日子。

  5、辽宁沈阳

  农历小年时候,帅府内会贴春联、挂灯笼,用大红灯笼连接成一片红火的灯海,再现帅府当年过年时红红火火、吉祥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灯笼象征着团圆喜庆,过春节挂灯笼、贴春联的习俗也是为取迎祥纳福、吉祥喜庆之意,帅府还邀请著名书法家在小年当天现场书写春联,将福气和喜气送给游客们。

  南方小年吃什么:

  1、年糕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汇报工作。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4、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5、元宵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6、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7、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8、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小年的来历: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人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小年的习俗:

  1、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2、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3、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4、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5、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6、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习俗蕴含养生大价值:

  祭灶本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习俗,但是演化至今几乎只剩下吃灶糖这一项内容,说明在小年前后吃甜食有着深刻的养生道理。

  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解痉挛。冬季脾胃机能相对旺盛,因此吃甜食能很好地补充脾阳、调和脾胃气血,适当缓解脾胃运化负担较重所带来负面影响。脾胃的吸收、运化功能良好,人们才能在冬季很好地“藏精”,为来年春季预防疾病打下良好基础。

  老人和孩子由于脾气相对较弱,所以更有必要在小年前后适当吃甜食,给脾胃做一次按摩。

  澳门人过年的习俗: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大年三十晚,各家都要吃“团圆饭”,外出旅行的家人都要赶回家过团圆年。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

  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大年初一,待新年的钟声一响,人们就纷纷赶往妈祖庙,以争烧“头炷香”。早晨,各家吃汤圆、年糕,象征家事圆满,家人步步高升。午饭后,全家外出兜风、拜年。

  澳门人过年,除求得一些“好意头”之外,还有一些禁忌,如初一不能扫地,不然会扫走“财气”。如果非扫地不可的话,也要由外向内扫,以象征聚财。

  小年养生:

  养生要以“藏”为养生原则,早睡晚起,养精蓄锐,休养生息。首先不宜过度疲劳,运动上要避免大汗淋漓和激烈运动;心神要调和,不宜熬夜;控制情绪,不过分喜怒哀乐。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进补也有不同。因此,冬天进补前,最好找中医师先辩证下自己属于什么体质,千万不能补得太多、太乱。此外,在进补的同时,可以吃些萝卜、白菜、莲藕、淮山、木耳、甘蔗、土豆、板栗等清润食物,以防过补而滞,反而影响脾胃功能和吸收。

  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因为干硬、过冷、过热的食物都会损伤脾胃,不利冬天宜“藏”的养生原则。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橘子、猪肝、羊肝、莴苣、醋、茶等。

  冬天在睡前用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对身体大有裨益。因为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能起保健作用。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一般每日补水仍不应少于8杯,以小口多次喝温开水效果最佳。

  对中老年人来说,三九天还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多晒太阳,晨运宜在日出之后再进行,尤其是有“三高”或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以防血管遇冷而出现意外。头部、背部、脚部是保暖的重点部位,这三个部位受凉最易引发各种不适和疾病。

【过小年的习俗】相关文章:

过小年习俗03-02

各地过小年的习俗03-08

关于过小年的习俗03-04

过小年饮食习俗06-10

(集合)过小年习俗03-03

过小年习俗合集15篇03-03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03-03

(精品)关于过小年的习俗2篇03-04

过小年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