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

时间:2024-04-10 18:44:38 好文 我要投稿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选自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比喻和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课时安排:全文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文中的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导学第二、三段,体会庐山的特点,掌握运用“总——分”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目标:

  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的联系,所处的位和作用,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初步认识“总——分”的段式。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词语、课文。

  (五)、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二、说教法:

  1、这一部分内容分别描绘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都是运用形象的修辞手法,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来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所以,我采用了“导学——自主学习”的学法迁移,使学生不但从语言文字中得以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直观教学法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易于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所以,我选用了幻灯机等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使学生入情入境,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又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3、为了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段内容不但描绘得情境美,而且语言也美,运用入情入境的朗读,能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领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会“渔”比会“鱼”更来得重要。在新的课改理念下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得法的学习方法指导,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把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根据课文分别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我运用了“读课文——找特点——说感受——感情朗读——写法指导——尝试背诵”的方法导读“千姿百态”的内容,然后学法迁移,学习“瞬息万变”的内容。这样,学生有法可循,乐于去学,既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又学会了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

  庐山的景色,那里有,有,有,尤其是,更给它。

  2、总体概括了对庐山总的感受怎样?

  【通过学生的回答,反馈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信息,了解学生在学新知识前所具备的前提。】

  (二)、诵读学文,体验感悟:

  1、导学第二自然段:

  ①、默读学文,这个自然段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②、为了介绍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又是怎样从那些方位具体的来进行描写的呢?

  ③、此时的作者身在庐山之上,感受如何呢?说说你最喜欢此时庐山上那个方位上的景色?为什么?用自己的情感,读出你的喜爱来?(个别读,评比读,集体读。)

  ④、小组合作探究,引领学生领会作者描绘庐山云雾时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总——分”的段落结构,比喻、拟人的运用。)

  ⑤、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背诵。

  ⑥、师生共同小结学习的方法:读课文——找特点——谈感受——感情朗读——写法指导——尝试背诵。

  【以上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导学”特点,使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又初步领会了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从中初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2、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运用学法迁移自主学习本自然段。

  ②、检查自学的情况,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3、过渡学习最后一段: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我们置身其中感受了“美丽”吗?如果老师让你们马上离开!你们愿意吗?(教师相机引导体会“流连忘返”)

  4、为什么庐山的云雾能够让人流连忘返呢?(师生共同对全文“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总结。)

  5、正因为庐山云雾的如此秀丽!所以,古往今来就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前去欣赏。诗人李白和苏轼就分别留下了《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的千古绝句。(师生共同欣赏)

  四、作业延伸:其实在咱们的祖国,像“庐山云雾”这样美丽的景色,就如同撒满夜空的星星一样多。说说你见到的美丽景色,并仿照“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下来。

  五、说教学评价:在本课的教学中,课堂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和表达为主线”的原则。既展开了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感悟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又让学生展开了思维,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层次明,结构清楚,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附:板书)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总分

庐山的云雾2

  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庐山的云雾》,全班师生收获颇多。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等语句加以文中的饿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庐山的云雾3

  年暑假我和哥哥来到庐山的含鄱口游玩。那一天,碧空清澄,大地如洗,大自然露出了美丽的容颜,我站在含鄱亭上四周望去,历历的青山,绿油油的庄稼,层层梯田上是一片茶树,连村庄的相间小道也清晰可见,绿油油的大地上,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忽然人群中发出“起雾啦起雾啦”的喊声,我举目望去,只见云雾从山底悄悄的漫了上来,一朵朵如云似絮织成了一层薄薄的轻纱,遮住了天,铺满了地,围绕了山,盖住了水,眼前的一切都只露出灰蒙蒙的轮廓,云雾还在一层一层的和聚上,越积越厚,汇成了一片云海,庐山成了茫茫雾海中的.一座浮岛,云雾忽聚忽散,时而像奔腾的骏马,时而像放牧的羊群,时而如腾飞的蛟龙……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这就是庐山有名的云海奇观,那云雾似海洋一般无边无际,游人们在云雾中溶入化出,仿佛身置仙境之中。

  啊,多么壮观的庐山云海。

庐山的云雾4

  一、说教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绘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壮丽河山的。

  本课我安排3个课时教学,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年段特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课后思考与练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披文入情,在读中赏,在品中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法迁移。学法:一找、二品、三读。“找”:找中心句;“品”:描写云雾特点的词句; “读”:有感情地朗读以至背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细细去欣赏那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画出来。(板书:千姿百态)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边读边看课文插图,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的语句,)

  a、品读。

  b、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庐山云雾还像什么?(板书:像……像……像……像……)

  3、了解“总起分述”的写法。(第三课时练习仿写)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的'喜爱之情;熟读背诵。

  5、总结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找、品、读。

  【以上教学,重点有意识地加强在读中感悟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让学生细细品、慢慢嚼,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思想感情的,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二)用以上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自学后汇报交流:

  1、“找”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板书:瞬息万变。)。

  2、“品”云雾“瞬息万变”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瞬息万变” (由学生板书:变成……变成……)

  3、“读”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这段教学给学生留下略读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运用学法自主探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每篇课文留下略读时间都是富有实效的选择。】

  (三)作业设计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词语,抄在“采集本”上。

  2、朗读、练习背诵。

  【目的在于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庐 山 的 云 雾

  (总起) (分述)

  千姿百态 像……像……像……像……

  瞬息万变 变成…… 变成 ……

庐山的云雾5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四、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觉到了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这句话,作者笔下的`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庐山的云雾6

  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如果去过的话,庐山秀丽的风景一定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你是喜欢“花径”还是“仙人洞”?我最喜欢庐山的云雾。也许你们听了会发笑:云雾谁没见过?不就是迷蒙蒙的一片吗?

  不,我所见得云雾别具一格,如梦似幻。

  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庐山脚下,抬头向上看,啊!真美!我感到眼前焕然一新:一座座山峰好似亭亭玉立的仙女,身穿翠绿的衣裙,轻盈窈窕,笑容满面的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们。

  汽车拉着我们,在银蛇般的山路上奔驰。到了半山腰,天突然变得黑黑的,是我想到了一首古诗“黑云压城城欲摧”接着,细雨落下来了。司机用利雨器左右摇摆,忙个不停。我向窗外望去,发现天色开始朦胧起来,感觉就像庐山披上了一件白色的纱笼,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来到山顶,奇怪,天气变晴了!蔚蓝色德天空展现在眼前,在天空的'衬托下,巍峨耸立的山就像强壮的小伙子,稳健的站在哪里,有一股阳刚之气。

  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变万化,神奇莫测,令我长久不能忘怀,我将永远记住这次经历!

庐山的云雾7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飘风荡漾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忽而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庐山的云雾8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成因,了解有关云雾的知识。

  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

  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准确、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庐山云雾形成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放映幻灯,欣赏庐山的优美风景,导入新课:

  庐山是我国也是世界级名山之一,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信同学们一定还能熟练地背诵出来。庐山不仅有喷雪如雷的银泉飞瀑,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还有俊奇巧妙的园林建筑,而它最吸引人的还是那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庐山的云雾像苍茫的海,像薄薄的纱,把庐山装点得虚无缥缈,如人间仙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不但可以带你领略庐山云雾的奇妙美丽,而且向你揭示了庐山云雾形成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二、师生共同探究课文:

  ㈠ 初读课文,了解庐山云雾的奇妙美丽,品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① 找出描绘庐山及庐山云雾的语段:

  庐山:平地拔起、雄伟壮丽、高耸入云、重峦叠嶂、雄奇挺秀;

  庐山云雾:红绿相间、绚丽夺目、隐没于一片云海之中,云雾飘荡、飘然而过、一股云流、一泻千米,倾注到深谷中……

  ② 找出使用的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也有像波涛起伏的连屏;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浓云如烟雾;淡云似的薄纱;好像一条瀑布……

  使用比喻的修辞,使对庐山及庐山云雾的描述更形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③ 朗读苏轼赞美庐山的诗,思考:

  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

  原因有二:一是庐山山势险峻,层出不穷;

  二是由于庐山在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日子里都被云雾掩蔽。

  ㈡再读课文,梳理有关庐山云雾的科学知识:

  ① 一般云雾的成因:

  是由低层大气里的水汽凝结而成的。

  ② 雾的种类:

  暖雾、冷雾、冰雾。

  ③ 一般山区云雾多的原因:

  山下气温比山上高,往山坡上升的空气湿度很快饱和,多余的水汽就凝结在灰尘上形成了雾。

  ④ 一般云雾的危害:

  阻碍废气的排散,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交通安全。

  ⑤ 除雾的方法:

  撒播干冰,喷洒液态丙烷,使用喷气引擎,播撒氯化钙。

  ㈢三读课文,找出文中使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① 列数字:

  每年平均雾天是一百九十五天,尤其以5月份雾天最多,平均有二十一天。

  用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庐山雾多的特点。

  ② 下定义:

  气温高于零摄氏度的叫做暖雾,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叫做冰雾。

  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了暖雾和冷雾的本质特征。

  ③ 分类别:

  把雾分成暖雾、冷雾两种,条理清晰。

  ④ 举例子:

  比如城市的工厂区也往往多雾,在没有风的天气里,城市里的雾常常经久地弥漫在空中,市工厂排出的废气由于雾的阻碍,散布在低层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具体地说明了雾的.危害。

  ㈣四读课文,看文章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衔接过渡的:

  找出文中设问的句子,思考其作用:

  ① 庐山为什么多雾?庐山的云雾又为什么那样变化莫测、景色迷离呢?

  ② 一般山区雾都比较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③ 云雾既然能给游览胜地增添优美的景色,为什么还要进行驱散云雾的研究呢?

  这些设问句都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三、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文主要介绍了庐山云雾的神姿仙态和它的成因,简单介绍了一般云雾的种类、危害、除雾的方法,把描写景物和说明事理有机结合,语言形象而准确。大自然真是一本值得认真品读的大书,既有如画的风景给我们美的享受,又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四、作业:

  在我们北方,冬天常常会出现大雾天气,根据你平实的经验积累,用一段话把你见到的情景和自己的联想写下来,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准确性。

庐山的云雾9

  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庐山的云雾》,全班师生收获颇多。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等语句加以文中的饿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庐山的云雾10

  《庐山的云雾》是我面向本校老师上的一堂公开课,前来听课的老师有20人之多,还包括学校的领导。这阵容真的是久违了,尽管事先我是做了准备的,但还是难免心理紧张。开始上课时,我几乎进入不了这个角色中,课堂上的一些小教学环节,我随意的删减和增加,结果有时候出现了一点语无伦次之感。后来的课堂上竟然还出现了一点电脑的小故障,这些都不是我上课前所能预料到的。一堂课就是在我这样的紧张和出错中结束的。

  课后,想想这堂课,真的是一堂不完美的课,或者说确实出现了很多小差错,也引起了我的一点思考。

  1、文中的一个字音混淆。“瀑布”的“瀑”的读音,我把“pò”和“pù”混淆了,另外,学生在读“系(jì)腰带”时,个别学生也把这个多音字读成了“xì”的读音,我也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都是我自身的素养不够扎实所引起,以后还必须加强这一点。

  2、课件运用出现了偏差。上到课快接近尾声时,突然电脑出现了一点小故障,这是我从来没有碰到的事,可我却不会当场处理,导致还有几个课件播放程序播放不出来,课堂环节也就到那出现了一点偏差。这时的我真的是心慌乱万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该做怎样的调整呢?我一边上,一边调整着我的教学机智。这一事件告诉了我,事先我应该多考虑一些的,更应该把上课的基本功练过硬些,尽管我的年龄告诉我不再是个青年教师,有些技能确实不如年轻的老师,就有如那个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我确实无法和年轻老师相比。但有一点,我很清楚,年轻教师,年老的教师,我们都是教师,我们的职责是一样的,对孩子应尽的义务是一样的,我不能亏待我的学生。所以,我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不断提高自己,而不能对自己放松要求来做事。

  3、最后的总结语中,我提到“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庐山很美,这儿还曾发生过一个美丽的故事,那是由郭凯明和张喻演的《庐山之恋》,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宋代的苏轼游览了庐山后都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时,我看见底下听课的老师在笑,我猜测他们一定是由我说的那《庐山之恋》引起的联想了。这是个爱情故事,跟三年级的孩子提及,似乎不适合。课后,我证实了一下,果不出我所想,老师们的“笑”确实因此而起。课后,有的老师还提醒我说,那儿不该这样设计。关于这一点,我真的有点自己的想法。谈到爱情的话题,我们难道就一定要在课堂上保持缄默吗?或者说避开这话题一概而不论吗?何况我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去故事梗概这内容啊。记得有一次,我在让学生课外延伸时拓展了这样一练习题:写出带有“月”字的成语。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里就有“花好月圆”,“花前月下”等词语,这些词语也跟儿女谈情说爱有着关联。事后我还曾与学生闲聊问及他们是否真懂这些词语的意思,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他们也并非一无所知的。难道理解这些词语,我们一定要放在一个适合他们的年龄段吗?其实,在我看来,有些东西的教育是可以潜移默化的,而不必要到了某个阶段才拿出来大张旗鼓的说教。一般的来说,孩子们都有好奇心理,有些成人的话题,你越不想让他知道,他越想去窥视,结果就因为小孩的幼稚而闹出了一些不堪,甚至未成年就做下了无知的事造成终生的遗憾。我更佩服在内蒙古开设的性课堂教育课,虽只是尝试,最起码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这个意识,对孩子加强性教育也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一个课程。而在我们看来,这可能是冒大不违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有些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只要对孩子无害,都是可以尝试的。

庐山的云雾11

  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感受它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句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产生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运用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庐山,继续一起:去感受(引导读)、去理解、去赞美——(生齐:庐山云雾)。首先,让我们听听一位游客游览了庐山后是怎么赞美庐山的?出示诗《庐山赞》 庐山赞

  你,是壮丽的庐山。瀑布是你的胸怀;云雾是你的风采。

  你,是令人心醉的云雾,云雾中荡涤着尘埃,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 九江的山间云,壮观的云海;好似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庐山之美丽,庐山之神奇,使人流连忘返。这真是,江山如此多娇!

  师:请你来读读这首诗。认真听思考:这位游客赞美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生反馈赞颂了庐山的`美丽神奇和对热爱大自然等。师板:美丽神奇

  二、学习第二段

  (一)过渡:

  我们课文的作者也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下面请打开课本109页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在作者心中,在你眼里哪一处的庐山云雾最美丽壮观最吸引人?(生:云海) 那就让我们先跟随作者去领略这美丽神奇的云海吧!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请放声读第5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庐山云海给你最初的印象?板:云海壮观 2、想亲眼目睹一下吗?请看大屏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美丽画面这种一边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段话里边哪一个句子值得你研究,会使你感到非常的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把这些句子划出来,然后再认真地读并仔细地去感受去体会。 师:有那些句子吸引你,值得你赞美的

  4、课件出示: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1)、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读的更好些吗?(指导) (2)、还有谁读懂了什么?(看图赞美)指生朗读,还有哪里不懂? (3)、理解“俯瞰”,作者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看见了什么?“茫茫”指什么?说明什么?“波涛起伏”是指? (4)、真可谓是“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怪不得清代一位学者在云海整整待了100天!对庐山云雾如痴如醉,恨不得“餐云”“眠云”。这是多么美丽壮观的庐山云雾啊,引读(每当雨过天晴齐)朗诵。

  师:还有那些句子吸引你,值得你赞美的

  5、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1)、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读的更好些吗?(指导) (2)、还有谁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更是绚丽动人”微风吹拂,你又看到了什么?彩练就是?为什么是仙女手中的彩练?在向我们招手呢!似乎在说?(出示看图赞美)庐山云雾色彩斑斓,真是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生试试朗读。指生读。生评价。指生读。 (3)、齐读。

  6、这集形体美、色彩美、流动美于一身得庐山云雾多壮观、多迷人!让我们师生合作来赞颂这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播放录像配乐齐读这段。(老师读一二句,学生读四到七句。)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老师引读:这样壮观的庐山云雾使我们如痴如醉,怪不得作者说:的确,庐山云雾(生接着读)瞬息万变,趣味无穷。你从哪儿看出她的这些特点?第几自然段?(第3自然段)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并去用心体会。板:瞬息万变

  2、出示: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1)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把这种体会读出来(拟人、比喻、排比)

  (2)比较句子:②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淡时,给山川披上了一层外衣。

  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你能读好吗?出示图片分男女生读。齐读。 3、还有哪句也是说庐山云雾变化快的?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庐山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对山镇古岭特别有感情,自由读第4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朝夕相处 多情

  那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牯岭的云雾的。

  2出示: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 (1)你感受到了什么?指生读

  (2)小结:是呀,她时而为云海托起,时而被云絮重裹,时而隐现于重云薄雾之中,时而为浮云掠洗,其面目变化多端,令人莫识,难怪古岭有“云中之城”之称。

  三、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板书总结全文。

  这多情、多变、多彩的庐山云雾使无数游客被折服。板书:多变多彩

  2、《庐山赞》的诗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请再来读读这首诗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自个儿再来读读这首诗。生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同学们,当你高兴时,不要忘记来到大自然,你会更加热爱生活;当你心情烦恼时,请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你会心情舒畅、豁然开朗;当你遇到挫折时,请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你会更勇敢地面对生活,在学习生涯中、人生道路上,让我们笑对人生吧!

  3、根据板书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庐山,领会了云雾的美丽神奇,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与云海的壮观景象,下面我们自己也来赞美赞美庐山的云雾?写一首稚嫩的小诗也行,或编几句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想用歌声表达内心地热爱之情更欢迎。(机动)

  4、总结全文:最后让我们同这位游客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吧!

  庐山赞你,是壮丽的庐山。瀑布是你的胸怀;云雾是你的风采。

  你,是令人心醉的云雾,云雾中荡涤着尘埃,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 九江的山间云,壮观的云海;好似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庐山之美丽,庐山之神奇,使人流连忘返。这真是,江山如此多娇!

庐山的云雾12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庐山)认识吗?

  生:(齐声读)庐山。

  师:你们听说过庐山没有?有人去过吗?

  生:我没有去过,但我爸爸去过,他跟我说过。

  生:我看电视时,知道有一个(座)山,叫庐山。

  生:我是看地图时知道庐山的。

  师:同学们背诵过很多古诗,有没有人是在诗中了解庐山的?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评:教学要有的放矢。摸清学生对庐山的了解为介绍庐山作准备。】

  师:同学们,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_长江边。毛主席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写的就是庐山。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都要去看一看。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师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评:这种“聚焦”式的出示课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它的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师板书:?)

  生: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

  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师板书:?)

  师:这两个问题,于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生:在书里找答案。

  师:有的同学可能想要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有没有这样想的?

  生:(齐声)没有。

  【评:简单的是最有效的。于老师只卖了一个“关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简洁!】

  师:好。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板书:幽谷、变化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也懂,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们,还是希望自己读书,联系课文去理解?

  生:我愿意联系课文理解。

  师:你们是学习的主人。——大家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能读出感情来最好。同时,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刚才提的两个问题和黑板上词语的意思。这些词语的意思一读书就懂,不要老师讲。学生自由读书,读得很认真。教师巡视指导,不断的给予以鼓励。)

  【评:学生读书时,于老师不断地在学生中间走动,或表扬,或点拨,或纠正错读。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关注着他。】

  师:读了几遍了?

  生:我读了三遍。

  生:我读了两遍。

  师:读得很仔细。于老师最担心的是同学们书读不好,谁愿意读第一段?(请一位同学读,读得很流利。)

  师:这两句话里面有5个生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学生自由读第一段。)

  师:读得真好。5个生字认识了吗?(生齐声:认识。)记住它们。请你接着往下读。(学生接着读书。)

  师:读得真好,正确、流利而且有感情。注意看,这一段有一个词。(师板书:尤其)“尤其”这个词,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特别”。

  师:“特别是庐山的云雾”。既然可以换成“特别”,那么“尤其”后面的话应该怎样读才有味道?前面的话应该怎样读?(师在“尤其”的前后加上“……”号。)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谁愿意读一读?(请一位同学读。)

  生:(读)“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师:好不好?

  生:(齐声)好。

  师:谁愿意再练一练?(请一位同学读,读得很投入。)

  师:一听就很神秘。他强调的是后面的“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他的语气读得很重,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一齐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齐读。)【评:抓住重点词“尤其”指导读书,既解释了词义,又揭示了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精巧!】

  师: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说“尤其是庐山的瀑布,更是雄伟壮观”呢?

  生:因为课题是“庐山的云雾”,主要写的应是云雾,而不是瀑布。

  师:噢,明白了,因为课题是“庐山的云雾”,所以他要特别强调云雾。谢谢你。刚才有好几个同学划出的不理解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这两句话“在山上游览……”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通过你们读课文的动作、表情、语气,我可以知道是不是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

  (学生读这两句话。有的站着,有的坐着。读到那两个词语,有些学生做起了动作。)

  师:我请三位做动作的同学到庐山来游览。(三位学生上来)(师指着黑板前说)这是庐山的小道,你们到这里来高兴不高兴?(三人齐声说:“高兴。”)那请你们笑一笑。(三人嘿嘿笑了几声。学生和听课教师见状哄堂大笑)这笑声怎么有点哭的声音,再笑一笑。(三人又嘿嘿地笑了几声)【评:相机让学生放松,方法巧妙。只有放松情绪,才能把学生的才能发挥出来。这方面,于老师是高手。这也是于老师挖掘学生潜能的奥妙所在。】看下面的老师,都在山下,我们在山上。游览就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随便走走,不要紧张。注意,山上山下到处是云雾。其他同学读书,请他们三位做动作。

  生:(齐声)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三人伸手向空中摸去)漫步山道,(三人慢慢地走,边走边看)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三人伸开双臂,上下摆动作飞行状)(听课教师中发出一阵笑声)

  师:做得好。我看你马上就要变成神仙了。“腾云驾雾”还可以怎么做?

  生:我觉得还可以像孙悟空那样。(说着模仿孙悟空打眼罩远眺的动作)(师生哈哈大笑)

  师:你刚才怎么没有做出来?大家再读书,让她做一做这个动作。

  (学生读书,女生做动作,逗得大家大笑。)

  师:我也跟着成为神仙了。她这样一做,我就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腾云驾雾。(说着,于老师单腿直立,手掌翻遮在额前,作孙悟空远眺状。)(师生哈哈大笑)在你们心里不是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齐声:是的。)这样就读懂了“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懂了吗?(齐声:懂了。)马上就要成为神仙了。看了他们表演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像,大家再读书,就会读得更漂亮。“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要读得美一点。【评:还概括的、抽象的词义为生动具体的动作,生动、形象,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这才是“阅读课”!】(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谁来读第二段?

  生:(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师插话:千姿百态,划这个词的同学请注意,下面的话就是解释千姿百态的。)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千姿百态”懂了吗?(齐声:懂了。)注意,我们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写的景象。请大家一齐读二三两句,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也就是要“过电影”。(学生齐读二三句,教师板画四座山峰。)

  师:你们脑海里出现没出现画面?(齐声:出现了。)我请四个同学,谁脑海里出现了“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的形象?(请两位同学)谁脑海里出现了“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的形象?(请两位同学)请你们在山峰上画出你想像出的形象,其他同学仔细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四位同学画,其他同学看。)

  【评:板画是于老师的“绝活”。这次,他让学生参与画,在画中理解了词义。真是“一画胜百言”。阅读就是“还原”,在于老师的课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师:懂了,从你们的画中,我看出你们读懂了,只是,你们的画画技巧还有待提高。再一齐读下面的两句。(学生齐读)这两句话的画面书上有。(边说边出示投影)(指着画面说)这就是云海,云雾弥漫整个的山谷像天边的大海;云雾遮挡了山峰,又像巨大的天幕。好不好看?(齐声:好看。)通过想像,通过观察,这一小节一定会读得更漂亮。读。(学生齐读这一节,读得很投入,很精彩。)【评:这叫以画促读,以想象促读。】

  师:放下书,谁愿意把这一节读给大家听?

  (请一位同学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好象来到庐山,见到了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13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了庐山。庐山的秀丽风景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我去了仙人洞,看到了险峰,云雾……但是给我留下印象很深的还是一片蒙蒙的云雾……

  我和爸爸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啊,多美呀!座座山峰好像一个亭亭玉立的绿衣仙子,手拉手站在那儿,笑着向游人致意,我们乘着汽车在银蛇般的公路上奔驰。

  车才行到半山腰,天忽然变得阴沉沉的,如丝的细雨落下来。这时,山上起了雾,迷蒙蒙一片。整个庐山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真给人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神秘感。

  雾越来越大,天地被一顶巨大的纱帐笼罩住了。浓浓的.雾之中,游人虽然近在咫尺,也只能听到声音而不见影。

  山谷中的小溪在我们脚下流淌,“叮咚,叮咚”小溪悦耳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着。

  我向前张望,寻找它的去向,它却钻进了雾里消失了身影。浓雾把空气浸润而清凉。

  我来到山顶,雨过天晴,淡蓝色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我向远眺望,不禁吃了一惊,难道我这是误入仙境?那对面山上的云雾几乎把山淹没了,隐隐约约露出一点山顶。

  云雾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浪涛一个接一个地滚滚而来,好像要把我们吞没。真是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仿佛传说中的八仙随时都会出现,乘着龙船在云海飞。谁知,更奇观的还在后头。转眼间,那云雾像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着,一阵风似的迅速向一侧移动,被它遮挡的大山立刻变得清清楚楚,以它雄伟的风姿展现在游人面前。

  “啊,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变万化,奇妙莫测,这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庐山的云雾14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庐山的云雾15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欣赏方法欣赏课文。

  2.积累词语,会用“刚刚……转眼间”、“最”、“特别是……更是……”,懂得比喻、拟人,对称等修辞的特点和运用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学会欣赏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准备

  分好小组,配乐两段,投影片七张(其中文字片四张),小黑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如果说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多变、多情、多彩”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那么,课文(庐山云雾)就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晶,任我们玩赏、品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半是仙境、一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出示幻灯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初赏课文。

  1.师配乐朗读(庐山云雾》(第三自然段),学生闭眼欣赏,体会美感。

  2.像这样美的景物、美的文章就值得我们去欣赏。今天,我们将要上一节语文欣赏课。

  3.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①词语、句式、段式、节奏

  ②划、议、读。

  三、分赏课文。

  (一)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生晶词赏句,用。。。标出好词,用一标出好句,并想一想为什么写得好?

  2.师生共同欣赏。

  (生漫谈,师整理)

  (1)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a.这句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b.训练。

  把句子补充完整:

  庐山云雾______,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

  春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____________。

  c.指导朗读。

  用惊叹的语气读。

  (2)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理解蕴意: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

  风起浪涌:想象海上风浪的景色,写出了雾来时的气势。

  飘飘悠悠:哪些事物也是飘飘悠悠的? 写出了雾去时的轻、慢。

  b.比读,体会节奏

  换成: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轻轻地飘呀飘。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披向了千重山川。

  c.指导朗读。

  男生读雾来时,雾浓时的句子,女生读雾去时,雾稀时的句子。

  小组赛读,站起来读。

  3.集体朗读及分读。

  4.谈欣赏体会,小结欣赏方法。

  读、划→议、读→评、读

  过渡:同学们,别留恋多变的云雾,那多情的云雾会更让我们忘情。

  (二)学生讨论欣赏(第四自然段)。

  1. 分小组按欣赏方法讨论欣赏。

  2.指名汇报欣赏过程。

  师整理板书:……时而……时而……

  ……一半(隐)……一半(留)……

  出示幻灯片: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庐山云雾

  3.评价讨论学习的汇报情况。

  指名一组感情朗读。

  4.集体朗读。

  过渡:同学们把多情的云雾读得多忘情啊!但等待着我们去欣赏的将是更壮观、多彩的云海。

  (三)学生独立欣赏(第五自然段)。

  1.独立欣赏。

  2.老师考查。

  (1)先填空,再照样子积累(找或写)几个词语:

  ①( )峰( )岭 (②) (③)

  ④( )( )云海 (⑤) (⑥)

  (2)填空:

  庐山云雾中(⑦)壮观的要算云海。

  每当(⑧),只见(⑨)。

  特别是(⑩),更是(11)。

  (3)用“_______”划出两个比喻句。

  出示幻灯片:像彩练,又如芙蓉

  3.指名朗读,师予以配乐。

  4.小结独立欣赏情况,总结分赏情况。

  欣赏课文不仅从词语、句式、段式;节奏等方面着手,还可看段落连接、开头、结尾、照应等。

  四、表现课文。

  (一)古人是用诗句、言行来表达对庐山云雾的热爱、赞美之情,今天的我们就大显身手,去用诗赞、歌赞、书赞、舞赞庐山云雾吧!

  1.学生发挥特长,表达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2.学生表现。 (配乐)

  (二)总读课文。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多变、多情、多彩的,但如果没有课文《庐山云雾),我们又怎能一睹庐山云雾的风采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庐山云雾》。

  音乐渐起……朗读声渐起……

  [教案述评]

  浙江省龙游县教委教研室 赖正清

  这是省“教坛新秀”一节汇报课的简录,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奇语——引入美的境界。学生落座,教师就用新奇的导语 为学生撩开了庐山云雾神奇的面纱:庐山云雾的特点是“多变、多情、多彩”,因而有千古吟诵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庐山云雾)真切描绘了这半是仙境、 半是人间的美景。教师还交给学生解读(庐山云雾)的一把钥匙玩赏、品味。这精心设计的导语 ,很快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妙乐——唤起美的体验。欣赏,必须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通感”,才会达到优化的`效果。范读“庐山云雾……一层飘逸的外衣”时,随着(春江花月夜)寻而幽雅恬静,时而清越悠然的乐声,学生闭眼聆听,想像体验,仿佛已经置身庐山,如风起云涌的浓雾,如轻纱飘逸的薄雾,在眼前瞬息变换。在学生写诗作画、酝歌酿舞之时,又以乐配之,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

  巧练——晶味美的意蕴。(庐山云雾)用词华丽,句式富有韵律,形象地描画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这种神韵的品味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参与方能实现。这节课通过各种巧练达到了这一目的。

  点划圈注。如配乐欣赏后的标划好词好句,独立欣赏时的划比喻句。

  填空补充。有晶味构词特色积累词语的填空,有晶味构句特色的补充,有品味谋篇特色的字词填空。让学生在补充和填空过程中细嚼慢晶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

  句式比较。在品味“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一段话时,教师先以”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轻轻地飘呀飘”为对比,体会课文原句格式对称、节奏整齐的韵律美。接着又故意顺势出示另一写得“更好”的句子与课文原句比较;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披向了千重山川。学生反复诵读后悟到;改句虽节奏整齐,但读起来少了飘逸之感,而课文原句短长错落,读“雾浓时”句短急重,读“雾稀时”句长舒缓,真有些飘飘悠悠的感觉。可见句式长短要看所描述的对象而定。

  讨论汇报。教师比较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活动参与,多次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积极活动,然后选小组代表汇报。

  个性表现。学生各有特长,对课文的意蕴也各有不同的体验。在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诗赞、歌赞、画赞、书赞、舞赞”庐山云雾”,使课文欣赏达到了高潮。

  情读——倾吐美的感受。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表情达意的作用。“欣赏”美文,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课堂上,学生多次以不同的方式情读课文,如乐读、演读、站读、较读、赛读、组读、齐读等。读还讲究一定程序:通读、划注、议论、解读、评价、情读。

  另外,欣赏的三阶段安排、最后总结点化方法,符合学习规律,还有救学过渡语的运用和板书设计 等都有许多独到之处。

【庐山的云雾】相关文章:

课文《庐山的云雾》的教学思考05-05

游庐山11-30

庐山的作文12-07

美丽的庐山作文12-26

庐山游作文11-20

庐山之旅作文07-31

庐山之行作文08-04

游庐山作文11-29

庐山之旅作文[经典]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