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评课稿(精选6篇)
评课稿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总结,那评课稿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评课稿(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评课稿1
《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方法。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读,所以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去读,因此,我设计分三步读。
第一步:朗读,这是读的最初阶段。
在指导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让他们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诵读,这一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朗读节奏及情感,这一步我先范读,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中,边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
第三步:悟读。激发学生深思,由作品生发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在前面学习和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评课稿2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自学提示(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评课稿3
这学期第一篇课文《想当一棵树》,孩子们都很喜欢。这是一首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的现代诗,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诗歌语言洗练,节奏抑扬鲜明。学习时,我精讲第一节,导学第二节,再引导学生自学三四节,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了诗歌分行排列的格式特点和诗歌的韵律美,从“沉默”“姿态”“雅量” 和 “幽默”这四个描写树的特点的词语中,感悟到了诗歌所蕴含的深意:我们也要学着做这样的一棵树,一棵沉默的(脚踏实地)、有姿态的(刚强正直)、有雅量的(乐于奉献)、幽默的(乐观开朗)树,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理想,就能天天向上,长大长高。
由于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前四节结构相同,学生易于模仿,于是,在学习完诗歌后,我要求孩子们仿写诗歌,进行本学期的第一次练笔。我没有给学生很多的压力,只要能写出某种事物的一个特点就行,仿写出一节就可以,最好能给自己的诗歌配上图画。布置作业时,我问了一下情况,这是学生第一次学着写诗,看得出有些面有难色。我鼓励他们,要他们写完后选一节书上的'诗歌一起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判断哪一节是自己写的。孩子们有些兴奋,但有的没自信,嘀咕着:“那肯定写得好的是书上的,爸妈肯定一听就知道了。”“那可不一定哦,说不定你写得比书上还好呢。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一切皆有可能’哦!”我给他们打气。孩子们被逗笑了,似乎没那么畏难了。作业布置下去了,我有些担心,也充满期待。
今天,作业交上来了,情况比我想象的好,有很多学生写得很不错,他们想象丰富,语言简练,颇有诗歌的韵味,有的想当一颗小草,有的想当一片云,有的想当一支蜡烛。都领会了借物喻人的写法,画也颇有意境。我非常高兴,在班上表扬了这些小诗人,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后面的练笔中表现更好,并说要把他们的诗歌放在网上供全班同学欣赏,他们很高兴,争先恐后要求帮我打字,我欣然应允。
从这一次练笔情况看,习作训练中不要给学生太多要求与压力,产生了畏难情绪,他们就不愿意动笔了。老师和家长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敢写,乐写,相信只要愿意动笔写,坚持写,就一定会写得越来越好。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当中,我觉得随文练笔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我会坚持下去。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评课稿4
有这样一个故事:我记得那年冬天,父亲想弄些柴火,他找到了一棵枯树,就把它锯了下来,到了春天,他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的嫩芽。于是他说:“我真的以为这树已经死了,冬天里树叶掉得精光,而且光秃秃的树枝也不断往下落,好像一点活劲都没了,但现在我才知道,它确实是活着的!”他看着我,接着说:“孩子,不要忘了这个教训,决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决不要在闷闷不乐时得出消极的结论。更不要在情绪很坏时,做出重大决定。耐心的等待吧。冬天会过去,春天也会再来的。这个故事也许很平淡,但至少对我和我的学生却产生了良好的教益。
班上学生姜磊,聪明调皮自制力差,经常打架抽烟不完成作业,还不时顶撞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依然固我,学习成绩也差,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家长对他失望,我也渐渐对这块“顽石”失去了耐心。班上的流动红旗就因为他打架扣分而花落他班,为此集体荣誉感很强的班干部们集体找到我要求“修理”他,我当时忙没有表态。
中午照例去班级巡视,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教室里班干部和同学们口诛笔伐用斧钺般的言语在声讨着姜磊,你就是害群之马,过街老鼠,你是我们班的耻辱…黑板醒目的标题——流动红旗被谁偷走了!再看看讲台前的姜磊红着脸低着头,一副很羞愧很无助的尴尬样子,就差戴高帽挂大牌了,说不定还真来个现代的喷气式呢?我不忍再看下去。
班干部和同学们的做法是不人性的但用心是好的,你不能批评他们也不能表扬纵容这种做法,姜磊一改过去的桀骜不驯不仅是因为众怒难犯,更说明他内心深处还存留着荣誉感和上进心,我很同情他但又不能表扬他,这样棘手的问题我还第一次碰到,该如何处理这场危机呢?我处在两难的境地。
危机冲突往往蕴含着契机!这时我想起不久前读到的一篇文章《不要在冬天里砍到一棵树》忽有所悟,于是我平静的走进教室,用手势终止了即将升级的群众运动,让姜磊合班干部们回到座位上,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们一起讨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场面还挺激烈的`,班长说:尽管我和同学们对姜磊很有意见,但听了故事后还是觉得听对不住他的,其实他也有很多优点,他主动维修卫生工具,带病参加越野比赛,而我们习惯性地盯着他的缺点,而没有发现他的优点,在他犯错误时我们没有宽容理解帮助引导他,而是雪上加霜残酷打击,不是把它吸纳在集体之内,而是把它排斥在班级之外,今天的表做法就是在用刀斧班的言语在砍伐他,我在这公开向他道歉!班干部和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起来向姜磊道歉!姜磊的眼眶里噙满了感动的泪水。
从那以后,班级空前的团结,姜磊的表现越来越好,班级每月都获得先进班集体流动红旗。一年后这个一直在中下游徘徊的姜君豪出人意料的考上了高中,他特意来告诉我,敬畏庄重的脸上写满了感激,腼腆地说:“老师,谢谢你没有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
我会心的一笑,一句知心的话语也许胜过万钧雷霆,一声亲切的呼唤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一个动人的故事能滋养感动冬天里受伤的心灵,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的滋养,那样的尴尬场面该如何面对,那个受伤的心灵又该如何得到慰藉。
所以作为班主任,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时,要冷静地分析其中所蕴藏的教育契机,寻找最好的切入点,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引,而不是驱使,用充满智慧的导引给学生的心灵洒下阳光满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获得智慧。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评课稿5
本文虽是一篇阅读课,但会让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上课时,我是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教学的:
一、抓住叙述的线索
本文寓意深远,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
二、抓住题目理解课文
先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三、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1、“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
2、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评课稿6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二是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三是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抓住题目理解课文
在教学本课的开始,先抓住题目理解课文。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评课稿】相关文章: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评课稿03-02
杨氏之子第二课时评课稿(精选6篇)04-01
我成了落汤鸡作文12-21
我的第一课作文11-09
我做成了笔筒作文10-10
我做成了什么作文11-20
我变成了“巨人”作文11-10
我变成了大树作文11-16
我变成了仙女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