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29 18:54: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实录1

  探究教学在自然科学的课程中运用较多,对于注重情感熏陶、讲究体验感悟的语文学科来说,还没有形成积极的模式。笔者在阅读、作文、活动等课型中曾作过研究,主要体会是:小学语文探究教学应该巧设问题情境,比较遴选方案,体验探究过程,尊重事实结论,加强合作学习。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联想思维是典型特征,在讨论、争论、辩论、实验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很重要,这个体验往往带有独特的个人色彩,即使结论有失偏颇,也应该予以尊重。

将相和教学实录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十册第18课《将相和》教学实录为例,加以说明,展示讲读课型中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从读切入,初步感悟人物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生:蔺相如机智勇敢。

  生:蔺相如爱国。

  生:廉颇知错就改。

  生:赵王民主,能听大臣的意见。

  生:蔺相如手下人爱打抱不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除了阴险狡诈的秦王外,学生对文中其他人物皆有感悟,尤其是后两位同学独特的视角令人称道。但是对蔺相如的认识是概念化的、浅层的,尚需引导。)

  二、自主选读重点句段,引导感悟重点人物

  师:(笑)同学们的感受不少啊!蔺相如这个人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生:(微笑)好!

  师:我们把蔺相如与其他人对比一下,进一步感悟他的个性。同学们要抓住别人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读。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这段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如何提升学生对蔺相如的认识,是本课难点,老师没有硬灌输结论,而是让学生假定探究方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同时引导得出性格决定行动这一认识,实在可贵。)

  三、读读议议,从对比中感悟将、相、王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你们想把蔺相如与谁对比呢?

  生:与秦王比。

  生:与廉颇比。

  生:与蔺相如的手下人比。

  生:跟赵王比。

  生:跟赵国的文武大臣比。

  师:好,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再到一起讨论一下。

  (同学下位,重新组成学习小组,争论得很热烈。)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有相同感悟的同学下位,重新分组互动学习,看似散堂,实则一种大胆的探索。)

  师:同学们争论得很热烈,现在可以把感受对大家说说吗?

  生:(举手)我们组先来。

  师:这样吧,老师先出道题,哪个组答出,哪个组先说。

  课件出示: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生:这副对联中有四个人名,很有趣。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古代有个司马光,还有《百家姓》中有钟离宇文,长孙慕容句。

  师:小小年纪学问不浅哪!瞧瞧,蔺相如被人写进对联里,足见他大名鼎鼎啊!

  (借学生争先恐后的情境巧设谜团,引导学生认识了瑟字,为后文铺垫,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生:我们组讨论的是,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师:(故做疑惑)我怎么就没体会到呢?(板书:胆识过人。)

  生:(急了,补充)老师,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赵王怎么舍得给秦王呢?可他们都怕秦王啊!

  师:课文怎么说?要言之有理啊!

  (学生读课文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生:秦国以大欺小,经常发动战争。因为课文说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师:你很会说话!先说自己的看法,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秦国恃强凌弱,就像现在的美国,很多小国都怕他打。赵国也不例外。

  生:蔺相如愿意去秦国就不简单,说明他不怕。别人保举他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

  生:他胸有成竹,口头保证了两条:一定把璧送回来,而且秦国不会对赵国开战。这两条正是赵王和大臣们所担心的。

  师:说得好!你能带大家读一下课文吗?(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蔺相如是想了一会才说,说明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生:其实赵王他们也将信将疑,因为文章说只好派他去。

  师: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为什么还出使秦国呢?

  生:为了国宝呀!

  生:为国家的安宁、和平。

  师:说得好!你们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联系上下文看问题。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也体会到了蔺相如确实胆识过人,同学们体会到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这组学生很得意。)

  (这段教学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学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为其他组发言提供了示范。)

  生:我们组把蔺相如与秦王比,觉得秦王阴险狡诈,而蔺相如能洞察人心。

  师:洞察人心是什么意思?(板书:洞察人心)

  生:学《草船借箭》时学到的,指对人的心理很了解。

  生:在第一个故事中,写秦王一见到和氏璧就爱不释手(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因为没提防,才被蔺相如用计要回了璧。

  生:他要撞碎璧,是利用了秦王的贪心。

  (生读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

  生:要秦王举行典礼,是蔺相如的缓兵之计,因为秦王要讲究大国的外交礼节,所以蔺相如才跟他讨价还价。

  师: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

  生:想拖延时间。

  读课文: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生:蔺相如说您杀了我也没用,他抓住秦王想称霸天下的野心,因为统一天下要讲信用。

  师:(笑)你长大了可以做外交家。

  生:在第二个故事中,他逼迫秦王击缶,因为他知道秦王怕死。

  生读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缶。

  师:对呀!兵书上说知己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看来蔺相如不仅如人所言勇敢机智,在与秦王的较量中,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才取得斗争的胜利。

  (学生能把《草船借箭》的学法迁移到本课,是能力的飞跃。教师适时点拨,并且引用兵书上一句话,实为画龙点睛。)

  生:我们组把蔺相如跟廉颇对比,觉得廉颇这个人很孤傲,瞧不起人。

  生:说人家一个上卿竟用爬字,真不文明。都说封建士大夫讲究繁文缛节,我看并非如此!

  师:你也很孤傲,瞧不起那些士大夫们。(学生笑)你很有学问,能说说士大夫和繁文缛节是什么意思吗?

  生:士大夫就是做官的人,繁文缛节就是礼节很多。

  生:但是廉颇对赵国也是功不可没的。(读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生:我觉得廉颇比较爽快,像他这样一个高官能负荆请罪,也不容易啊!

  生: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呀,真要计较起来,吃亏的还是廉颇,他官小。

  师:(板书:宽宏大量)宽宏大量表现在哪里?

  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生:廉颇吃小亏,国家吃大亏呀!蔺相如见了廉颇就躲,正是为了赵国的安宁啊!

  生:特别是廉颇认错时,蔺相如能够出门热情迎接,做到这点可不容易,我要学他严格对己、宽以待人。

  生: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学生能批评廉颇不讲文明,要学蔺相如宽以待人,说明他们的情感已经受到陶冶。没有体验何来德育?人们常说语文教育要潜移默化,即此意也。

  生:蔺相如跟他的手下人对比更有意思。我们组觉得那个手下人很会讨好上司。

  生:(反驳)那个人并不是拍马屁、讨好上司,确实是廉颇错了嘛。

  生:我倒觉得那个人很有正义感。因为文章说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师:什么是正义感呀?

  生:正义感就是对的敢支持,错的敢反对。

  师:好,你们接着说下去。

  生:他毕竟是个小人物,只盯着小问题,把个人恩怨放在第一位。

  生:(附和)就是嘛,鼠目寸光。

  生:蔺相如实在是高瞻远瞩。

  师:高瞻远瞩这个词用得好。(板书:高瞻远瞩。)

  生:蔺相如是大人物,当然目光远大。

  生:他知道不团结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所以不跟廉颇计较。

  我们常提互动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语言的交锋、思维的碰撞、认识的升华、情感的交流,在这段争论中可见一斑。教师适时进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

  师:《将相和》是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蔺相如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们明白了为什么吗?

  生:(齐声)明白了!

  (学生明白了什么?教师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做任何小结,可是言已尽而意未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反复读书思考、讨论、争论、辩论,既认识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又学会了全面看问题。总之,这个片段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是探究教学的典型案例。)

  【点评】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本课例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一、读与评的思路清晰

  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

  二、读与评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以读带评,以评促读,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评是外化的表达。

  三、读与评收效显著

  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秦王恃强凌弱,骄横霸道,贪小便宜,怕丢面子。

将相和教学实录2

  第二段(讨论)

  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此刻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

  (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状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

  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

  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大臣商议决定不下,之后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先的议题。〕

  生:之后“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认为”在文中表示蔺相如对这件的看法、决定。这个词课后要求你们练习造句。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能够明白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寻根究底,不走过场〕

  同学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教师紧扣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指导。〕

  生: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什么意思

  师:“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明白,这不仅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状况下,蔺相如怎样反击

  〔学生不懂就主动提问,教师解释,有机渗透爱国教育。〕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

  〔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

  生:那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样明白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明白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样样,只好……”能够说明。我读到那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资料,并加上小标题(略)

  第三段〔揣摩〕

  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举例指导:(先指名读廉颇不服气说的.话)我读到廉颇这些话,就停一来想一想。廉颇说的三句话: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棗廉颇的确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不难看出他居功骄傲;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棗说明廉颇很不服气;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棗能够明白廉颇准备报复。

  请同学仿照举例的方法,围绕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这个中心边读边揣摩,允许在小组里“交头接耳”,“七嘴八舌”,互相启发。

  〔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再次举例示范。〕

  讨论第三段

  生:廉颇不服气,想报复,是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小李同学找到故事的起因,有道理吗

  生:(静默一会儿)这个说法不很完整,就应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引起廉颇的不服。

  师:大家认真想一想,廉颇不服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导看课文)

  生:真正的原因是蔺相如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生:我赞同这个见解。如果说是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蔺相如“完璧归赵”立功时,他怎样没有不服

  生: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爬到我头上去”就是职位比他高。这引起他的不服。

  〔教师一丝不苟,引导潜心会文,求得理解。〕

  师:认真读书分析,就不难理解。廉颇要给他个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我们继续从他们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境界。

  生: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对廉颇又是“避开”,又是……“把车往回赶”,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联系蔺相如的话能够明白,他不是怕廉颇,为的是不削弱赵国的力量,维护赵国的利益。

  生: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他并没有瞧不起廉颇,能正确对待廉颇的功劳。他认为如果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他一心想保卫赵国的利益,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质是高尚的

  生:这是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所以宁可忍让。

  师:是啊!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沉不住气,就容易闹不和。因此,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这种品质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

  〔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廉颇有错,之后他怎样样

  生: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能“静下心想了想”还认为自己“真不就应”。能够体会廉颇还能虚心思考别人的话的。

  生: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新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也说明他诚心认错的。

  师:荆条是古代一种鞭打的刑具。“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引导看图)说明他内心痛悔自己过错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图文结合得适宜〕

  生:“于是”和“亲自”两个词也能够说明问题。用“于是”连接下句说明知错就改,不迟延;“亲自”表示真心实意,非亲自去请罪不可。

  师:人都会有错误,但知错就改很重要。小吴读书很认真,对作者用心遣词能认真推敲。

  生: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连忙”、“热情迎接”表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蔺相如胸怀宽广。(学生插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祖国。

  他们从不和到又和好起来。他们最后和好,思想上有什么共同认识。

  〔深化认识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生:他们都能认识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计较个人得失。

  师: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精神,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我们学习这一课,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

  总结谈话

  点评

  朱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他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充教师包办代替或一问到底的教法。他重视指导学习方法,然后循法走路。

  《将相和》这一节课正是“揣摩、讨论、引导、点拨”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部份体现,是他理想境界的缩影。你看,课堂上学生们学得多么主动、活泼,两段文字分别用提出问题和直接从语句中体会的两种方法揣摩自学,必要时教师示范,学生能够“七嘴八舌”,互相启发。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紧各教材,一个词没有疏漏。学生能说的,教师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教师就启发深化;学生不懂的,教师要言不烦地讲;讨论走岔了,教师点拨一下就扭过来了,基

  本没有偏离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经过讨论,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重点训练项目得到训练了。教师虽然言语不多,但能教在点子上。他的奥妙在哪里他曾说“在培养的过程,教师像排练戏剧总是要指指点点,又要示范,又要矫正,不会像正式演出那样什么指点都不要”。是的,理想的境界,就是靠他日积月累的培养。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培养学生自学揣摩的独立阅读潜力。他既有长远的培养计划,又有分阶段训练的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课堂上构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此刻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资料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

将相和教学实录3

  第一板块 梳理文章 练习归纳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将相和》。大家已经读过课文,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生: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板书“廉”和“蔺”,讲解容易写错的笔画。)

  师:《将相和》是一个大故事,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什么?

  生:完璧归赵

  师:第二个故事呢?

  生:渑池会上

  师:你也用了四个字,很好。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渑池之会

  师:你的说法更好,加上一个“之”字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什么?

  生:负荆请罪

  (教师依次板书小标题)

  师:能不能针对“完璧归赵”提几个问题?

  生:为什么要把和氏璧还给赵国?

  生:谁让和氏璧回到了赵国?

  生:和氏璧如何回到赵国?

  生:和氏璧怎么会送到秦国去的?

  (教师随机板书:谁 如何做 结果 原因)

  师:我们学着刚才的样子再针对渑池之会提问。

  生:谁和谁相会?

  生:相会时做了些什么?

  生:为什么会在渑池相会?

  生:渑池相会的结果是什么?

  师:针对第三个故事可以怎么问?

  生:谁负荆请罪?

  生:在哪里请罪?

  生:请什么罪?

  生:如何请罪?

  生: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谁 做了什么 结果 原因

  谁 如何请罪 结果 原因 地点)

  师:请大家观察板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问题中都有人物,都有原因,都有结果。

  师:是的。所以当你在归纳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时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思考,组织语句。接下来,请大家从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同桌合作将其大意写下来。

  (学生练习)

  生:我写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很不应该,所以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最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师:如果你能把廉颇怎么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写出来,就更好了。

  生: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自己不顾国家的利益是不对的,于是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面前请罪,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蔺相如到底说了什么话呢?

  生:廉颇因为职位比蔺相如低所以不服气要和蔺相如作对。而蔺相如说,不能因为私人恩怨影响国家利益。后来廉颇觉得自己做错了,就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

  师:请大家把掌声送个这位同学。

  (学生鼓掌)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要为他鼓掌吗?

  生:因为他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还有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师:谁来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大意。

  生: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但是他看出秦王没有用璧换城的诚意,于是用自己的机智保住了和氏璧,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哪位同学来交流渑池之会的大意。

  生: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了羞辱赵王,叫赵王鼓瑟,蔺相如为了挽回赵王的面子,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

  师: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都能利用我们讲过的方法,将故事大意归纳得非常好。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特点。

  第二板块 比较句子 感受人物

  (学生朗读句子: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廉颇是怎样的人?

  生:廉颇对自己很自信。

  生:廉颇争强好胜。

  生:廉颇有些小气

  师: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

  生:我从“很不服气”这个词中感受到廉颇好胜心强。

  师:你依据文中字词谈感受,真不错。

  生:我从“战无不胜”这个词语中感觉到廉颇有些骄傲自大。

  生:我从“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中的“他”感受到廉颇的争强好胜。

  师:你对语言真敏感。这句话中多一个“他”和小一个“他”,读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

  (教师范读,学生比较。)

  师:类似的不起眼的字还有,请大家关注这个“爬”字。从这个字里,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可以感受到廉颇的不屑。

  师:是啊,蔺相如出身卑微,廉颇很瞧不起他。让我们带着这些阅读体会再读句子。

  (学生朗读)

  师:请大家再读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学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师:大家读这句话时,声音怎么变轻了?

  生:因为廉颇的话要读出不服气,所以读得响。蔺相如不愿意和廉颇发生冲突,所以要读得轻一点。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蔺相如有些胆小,竟然为了不和廉颇见面而不上朝。

  师:你的感觉很对。蔺相如不仅不敢上朝,他还怎么做?再读下面句子——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师:从句中找出描写蔺相如胆小的词语。

  生:我从“远远”中感觉,两个人离得很远时,蔺相如就已经害怕了。我从“赶紧”中感受到蔺相如当时很紧张。

  师:你分析得真清晰。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描写,因为它们能将人物特点表达出来。

  蔺相如真的是一个胆小的`人吗?请大家读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这话是对秦王说的,秦国当时是个大国,而蔺相如只是赵国一个小官。他居然敢这样对秦王说话,说明他的胆子并不小。再请大家读句子——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从这句话中你能感觉到蔺相如胆小吗?

  生:不能。

  师:非但不能,还能感觉他的胆子——

  生:很大。

  师:甚至连——

  生:死都不怕。

  师:再次读这些句子。

  (学生朗读)

  师:作者先是写蔺相如胆子大,后来又写他胆子小。蔺相如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

  生:我觉得蔺相如胆子很大。

  师:下面我来扮演蔺相如手下的小官,请同学来扮演蔺相如,解释一下胆大胆小的问题。

  (随机挑选学生)

  师:蔺大人,你连秦王都不怕,怎么现在会这样怕廉颇呢?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你太厉害了,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答了疑问。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对蔺相如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请大家再找出一些前后对比的句子,分析一下廉颇的特点。

  (学生找句子)

  生:我找到了“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前面一句写出了廉颇觉得自己错了,后面一句写廉颇高傲。

  师:如果能按照句子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来分析,会更好。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这句话写出了廉颇一开始自大好胜的一面。而后面的句子则让我们感受到他知错能改。

  师:你分析得真棒。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对廉颇和蔺相如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感受到一个人物身上存在着多种特点。

  再请大家读句子——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

  能否用关联词将这两句话连接起来?

  生: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所以廉颇很不服气。

  师:课后有道习题问我们,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现在你们看得出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是因果关系。

  师:因为蔺相如立功被封赏,所以引起了廉颇的妒忌所以第一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形成了因果关系,正是有了这层关系,三个故事也就能合在一篇文章中。这些结论都是我们通过仔细品读句子得到的。可见,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是阅读的一个好方法。

  第三板块 比较原文 拓展视野

  我还找到了这三个故事的原文,选了一段给大家看看: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学生结合注释自学)

  师:这段话与那段话相对应?(交流,出示相应课文)原文比课文多出了什么内容?

  生:多了“左右欲刃相如”。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旁边的卫士要杀蔺相如。

  生:还多了“左右皆靡”。

  师:请解释一下。

  生:旁边的卫士都退下了。

  师:为什么会退下?

  生:因为他们被蔺相如无畏的样子震慑住了。

  师:“相如张目叱之”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原文写得更为细致精彩。司马迁还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可以买王伯祥先生注译的《史记选》来读。

  最后留两项作业给大家,同学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个来完成。

将相和教学实录4

  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读到哪里,唉,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生:我读到这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师:(大屏幕出示这段话)廉颇一句话,破坏了赵国的和。再往下读,读到哪儿又让你觉得他们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里感觉到他们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师:为什么读这番话?

  生:因为蔺相如这番话有和好之意。

  师:蔺相如的话,始终保持这赵国的和。是吗?注意一个词,读“chéng乘机”。跟我读一遍。

  生:读词。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师:(大屏幕出示蔺相如这番话)两个人的语言,很不——

  生:一样。

  师:那我们就来细细研究。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一将一相的话,发现有哪些具体的'不同?作上记号,四人小组讨论。听清楚没有?开始讨论。四人小组。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谁先来?

  生1:廉颇处处为难蔺相如,而蔺相如却处处体谅廉颇。因为蔺相如知道如果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2:廉颇对蔺相如直呼其名,而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

  师:这是第一个重大的发现。(点击课件,“我廉颇、他蔺相如”与“廉将军”几字变红)在名字前面还加上“他”,“他蔺相如”读起来什么感觉?

  生:感觉就是很不尊敬蔺相如,很看不起蔺相如。

  师:他蔺相如,这样说合适吗?

  生:(齐)不合适——

  师:这时候的蔺相如已封为上卿,应该怎么称呼?

  生:(齐)蔺上卿。

  师:注意到了这个称呼,能把人物对话读好吗?同桌相互试一试。

  生:同桌对话。

  师:(半分钟后)哪一桌愿意表现一下?

  生1:指名一桌读。(有点结巴,其中读廉颇的孩子语气急,加了两个字)

  师:不错。特别是廉将军。但是不服气也不能乱加字。

  (全场笑)

  生2:同桌读。(还是不够流利)

  师:不服气也不能着急。(生笑)除了发现人称上大不相同,还发现什么?

  生:廉颇总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蔺相如的话中都是把廉颇放在自己前面。说明蔺相如是想和廉颇和好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师:(高兴地)读书就是这样,不能放过一字一句。(点击课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字体变红)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1:朗读廉颇所说的句子。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她还突出了一个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什么?

  生2:他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换来的!

  师:你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哎,他廉颇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渑池之会上,廉颇带着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只好放赵王回去的。

  师:老师还为大家带来这么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师有感情范读。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以勇气闻于诸侯。

  看来廉颇能够名扬四海,确实是因为他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再读句子。

  生:齐读廉颇说的话。(此时学生读得已较有感情)

  师:看样子,廉颇的话倒是实话。虽说是实话,可哪个地方总让我们感觉说得不太入耳,让我们听不下去?

  生:我觉得是这里: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为什么?

  生:因为廉颇就是个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为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记录不下)

  师:心不平则气不和。就是因为廉颇觉得自己能耐比蔺相如大而官位却比蔺相如小就如此耿耿于怀。蔺相如真的没有什么能耐吗?

  生:不是的。

  师: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以身护玉,机智而且勇敢。

  师:终于发现了廉颇的话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赵王挣回了面子。

  师:为赵王争回了面子就是为赵国——

  生:(齐)挣回了面子。

  师:廉颇重要,这蔺相如也重要。对赵国而言,两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话差矣。现在蔺相如说: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9个字你读懂了吗?

  生:正是因为廉颇在前线作战,蔺相如在后面出谋划策,赵国才不会受欺负。

  师:……

  生:我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就好像赵王的两只手。(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师:你体会得真深刻,他们俩就好像赵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对付秦国这样的大国,将相就必须要和。所以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和,国力就强,不和就弱。请男同学读廉颇说的话,女同学读蔺相如说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挺动情)

  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什么发现?

  生:廉颇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而蔺相如说自己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廉颇是口口声声我我我,而蔺相如说的是我们赵国。蔺相如以身护玉,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蔺相如如今避着廉将军,还是为了——

  生:(大声)我们赵国!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师:不知道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这番肺腑之言,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下来。

  (课件出示:)

  蔺相如的话传倒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

  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约3分钟)

  师: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

  生:(此处有4个学生进行了交流。孩子们写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顾着发愣而忘了记录。唯一的印象是楼老师反复提醒学生廉颇会称呼蔺相如为蔺上卿。)

  师:同学们写的,京剧中就有这么一段差不多。请欣赏。(播放京剧片断,内容为廉颇坦然认错幡然改悔。细心的楼老师还配上了歌词,但偶只顾欣赏忘了记录。)

  师:看了这段京剧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纷纷举手。

  师:都有感受那就不说了。一起来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廉颇、蔺相如所说的句子。(学生的齐读很有感情)

  师: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就不会有将相和。这一将一相,如果说蔺相如几次三番地让着廉颇,为的是——我们赵国,廉颇的负荆请罪也是为了——我们赵国。为了我们赵国,有了——将相和。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仍旧没有反应。

  师:同学们,下课。

  生:(恍然大悟)老师再见。

  师:老师课前答应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是这盘《将相和》的京剧光盘,请你们的语文老师再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欣赏。

将相和教学实录5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人物各自的完美品质和共同具备的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激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说、写潜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入手,直奔重、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师(问):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明白了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的。

  生2:我明白了“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他们之间有矛盾,之后又和好了。

  师(问):廉颇、蔺相如同为赵国大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矛盾?

  生(概括):廉颇认为自己为赵国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却只是一个文人,没有打过一场胜仗,只靠一张嘴,却爬到他的头上。

  师:廉颇是怎样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

  (课件出示1):(生说后出示课件后再齐读)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问):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什么?

  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

  生2:我读出了他当时十分生气。

  生3:我读出了廉颇想寻找机会报复,以除心头之恨。

  生4:我读懂了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居功自傲。

  师:大家各抒已见,说得很好,这段话中,哪个字最能说明他的情绪?

  生(齐):爬

  师:对啊!想当年,廉颇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一张嘴就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一肚子气呀,谁能读出他满肚子的气。

  生(读):略

  (评价:读得有感情,掌声送给他)

  师:同学们,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去,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

  生1:他们可能会闹翻。

  生2:他们的矛盾可能激化,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3:秦王可能会从中渔翁得利,一举消灭赵国。

  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不国了。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刻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有职责阻止这次灾难的发生。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师: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找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感悟人物形象。

  边读课文、边思考,说自己的看法。

  生述1: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幻灯出示2)句子:

  生述2: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必须要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功兵的理由。

  师:蔺相如说这话是在什么状况下说?

  生(预设):在赵国的君臣都很为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

  师: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

  师:不错,在危难之际,蔺相如能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此勇气,的确令人佩服!你们还从哪里感受到了他的勇敢机智呢?

  (幻灯出示句子3)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明白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这情形指什么?--(生: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绝口不提是什么意思?那也就是说换城是假的,骗璧是真的。课文哪句话照应了这点?大家读出(生读)--大家说秦王但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什么办法?(生读)说这块璧有点儿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这怎样能叫“骗”呢?这块璧原先就是赵王的啊,谁的行为才是骗呢?

  生(齐):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师:你们说得好,秦王不守信用,可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就应用哪个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板:勇敢机智]

  (师随机点拨:我们还可用足智多谋,随机就变等词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

  生:(幻灯出示句子4):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这柱子上。

  师:这段话哪个字最能体现他勇敢行为?(撞)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1:(齐),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2: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纷纷点头)

  生1: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评价:分析得有道理)。

  生2:我还感受到了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他舍不得这无价之宝就这样眼睁睁地破碎。

  师(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真是会读书的孩子,会读书的孩子是最幸福的。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生1:蔺相如会撞上柱子。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2:蔺相如会撞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师:大家想问题很周到。我们中国有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我们可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板:不畏强暴]

  生还会说:视死如归、不畏强权、临危不惧、英勇无畏。

  师:大家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课文还有个地方表现了他勇敢,不畏强暴?

  生:(幻灯出示句子5)

  蔺相如看了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此刻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真聪明!“缶”是古代一种乐器,蔺相如为什么必须要秦王击缶呢?

  生1:因为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就是侮辱了赵王;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流传给后人明白,这不仅仅侮辱赵王,也就是侮辱了赵国,有损国家尊重和民族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他是勇敢的。

  (师评价:你的心真细,也是一个小蔺相如)

  生2:蔺相如请秦王击缶是以牙还牙,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样的?(坚定)

  师:用坚定的语气读这段话。

  师: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

  生:因为廉颇带着军队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师:怪不得廉颇心理不服,渑池会上他也有一份功劳。

  师: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呢?生:齐(不是)那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有),那就出现了哪个故事?(负荆请罪)

  师:分析到这,我们也就明白三个故事的关系?谁明白?

  生:第一个故事是起因,第二个故事是发展,第三个故事是结果,它们构成了因果关系。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小组讨论)

  生:不计较个人得失,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师:何以晓得?

  生: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往回赶,还说:“秦王我都不怕……为的是赵国;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与他针锋相对。”

  师:说得好,话传回廉颇耳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清罚这一幕。

  师: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课件出示负荆请罪的图)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师:从这可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板:知错就改)

  师: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谁都对上后半句--将军背上能插荆。

  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

  师: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爱国)

  师:廉颇负荆请罪一向被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必须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大家讨论(指导生看图说出)

  生:廉颇来到相府门前,“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蔺相如忙向前扶起廉颇,说“廉兄何罪之有?快快请起!”廉颇叹了口气,道:“哎,我真是不就应,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和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蔺相如扶起廉颇说:“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只要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必须能富强起来。”廉颇听了连连点头。(其余学生略)

  (师:谁能评价一下刚才的同学)(生评价):语言流畅,条理清楚,都说到我的心坎里啦。

  (大家掌声送给两位同学)

  课件出示6: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什么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这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你们会说什么?请你任选一个主角说一说。(配乐)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生(百姓):我们赵国有这样的两位宽宏超多,一心为国的大臣,真是我们的福气呀!看来,我们以后就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生(秦王):真可惜,错过了一次好机会!本来我能够坐收鱼翁之利的,廉颇和蔺相如竟然和好了,赵王真是如虎添翼呀,今后攻打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啊!

  生(赵王):哈哈--我手下的将士竟有如此广阔的胸怀,只要有廉颇和蔺相如在,我们赵国怎不强盛?秦王,我们赵国不会再怕你了!来人哪!快昭两位爱卿晋见,本王重重有赏!

  生(属下)大人,你们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佩服,佩服!

  (师评价)大家想象丰富,说话合情合理,老师为你们骄傲)

  (师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1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么样的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这天,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们做人要心胸宽阔,不能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生:我开始很不喜欢廉颇,因为他居功自傲。但学了课文,我觉得廉颇这人挺好的,一个大将军能负荆请罪,多不容易啊!

  生:我觉得我们就应向廉颇学习,平时我们犯了错,总把职责推到别人的身上,连承认错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其实,一个人犯错是不要紧的。关键是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师评价:说得好!当你和他人发生磨擦时,请不要冲动,想这句俗语--宰想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情绪就会平称很多)

  生: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没有办不好的事。

  生:我懂得了“家和万事兴”,明白了人和国兴旺。

  (师评价:对!人民团结起来,国家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兴旺。一个班群众,一个学校,只有“和”的强大力量,它就更进长,更礼貌,更向上。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孩子们,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总结和布置作业

  1、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不仅仅能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更多的是能够提升我们的思想,把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指导我们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回去以后,把这三个故事告诉给家人和朋友听。

  2、以《我喜欢的历史记人物》为题,写200字左右的小练笔,写清楚喜欢他的原因。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将相

  廉颇

  (知错就改)

  和

  (爱国)

  蔺相如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顾大局)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实录6

  一、揭题导入

  师:话说蔺相如在渑池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心理舒服吗?

  从哪里可看出?

  先别急着告诉我。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不舒服

  师:什么原因?

  二、读廉颇,想产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他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出示相关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

  师: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战功赫赫

  师:读一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用我们刚学过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居功自傲

  师:廉颇不服,仅仅是这个原因吗?

  生:他觉得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

  师:出示句子:“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说这话时廉颇什么语气?

  生:看不起

  生:蔑视蔺相如

  生:不屑一顾

  师: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生:没有真本事

  师:廉颇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吗?

  生:很有理

  生:理直气壮的

  师: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读书,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会读书)

  三、读蔺相如,他该怎么做好?

  师:廉颇的话,站在蔺相如角度看,还那么有道理吗?

  生:思考

  师:自由读一读,有哪些破绽?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蔺相如立下大功,靠他的胆略,胆识

  生:是他以命相拼得来的,不仅靠一张嘴

  生:还需要脑子,有勇有谋

  师:如果廉颇再直率些,当着蔺相如面提出,蔺相如该怎么反驳?

  (体会蔺相如的性格)

  生:和气地说:我立下大功,不完全靠一张嘴

  师:事实上,廉颇没有当面说,蔺相如无法说清。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有几种对策?

  生:避

  生:写信

  师:这办法很棒

  生:谈

  师:很好的办法,用“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会两败俱伤

  生:那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渔翁是谁?

  生齐说:秦王

  师: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点、缺点。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师:古人把方法分为三等:好的为上策,坏的为下策,一般为中策。你觉得上策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下策是什么?有哪些缺点?

  生:我认为上策是写信,他可以避免面对面争吵

  生:我觉得是坐下来谈

  四、蔺相如的.对策

  师:蔺相如的上策打动廉颇了吗?自由读,找到答案。

  生:打动了,廉颇觉得自己很不应该

  师;蔺相如的那句话打动了廉颇?

  生:我之所以避着廉颇,为的是赵国的利益。

  师: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他可以有哪些做法?

  生;托人道歉

  生;写信说

  生:负荆请罪

  师:解释“负荆请罪”,那种方法最好?

  生:四人小组讨论优、缺点。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送礼物给他

  生:当面向他道歉

  五、廉颇和蔺相如闹了这么大的矛盾之后,为什么还能和好?

  师:从廉颇的角度分析。

  生: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

  师:从蔺相如的角度看。

  生:顾全大局,会退让

  师总结: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生:做错了事,要道歉

  生;道歉可以让朋友之间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六、布置作业:

  如果将相换成古代的诸葛亮或林冲,又会有什么故事,请大家新编《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实录7

  课前交流:

  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课件画面,看看你想到了什么词?

  (学生在音乐声中观察思考。)

  师:好,谁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生:我想到了历史名城。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有很多古代的建筑。

  师:那是哪,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说明没有仔细看,画面上有一行小字,知道这是哪吗?

  生齐答:西安。

  师:我就是西安的,西安这个地方可不一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来访问,第一站就来到西安。谁通过观察画面,还能再说个什么词,为什么?

  生:我想到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西安的历史很多,而且学到的知识很丰富,很有趣。

  师:非常好,应该说西安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很多,历史故事也不少。二是呢,我发现今天大家都有点严肃,一个个眼睛瞪着我,把我吓着,笑着说行不行,先给我笑一笑,我看看。

  (学生脸上露出一点笑容)

  师(笑着说):笑的有点假,发自真心的笑一笑,笑一下。

  (生在笑)

  师:还是有点假,可能是我没有雄老师长的那么好看,看着有点难过。

  (师生都笑了)

  师:谁再说说?

  生:我想到了美如仙境。

  师:美如仙境?

  生:因为我感觉前几幅图好象是神仙住的地方。

  师:我听了之后,心里就是用东北话说“贼美贼美的”。我就是从仙境来的。好了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希望一会儿大家发言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些,就和平常上课一样,别瞪着我,我胆比较小,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我没听清,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坐好了,我们准备上课!

  上课,师生问好!

  学习过程: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将相和”(师板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这时很不服气,他说,请大家看题目,请自己出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从这段话中读明白些什么?出声地读一读,开始。

  生: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反复地读一读,读明白些什么?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廉颇他很气愤,因为蔺相如是爬到比他的职位还高。

  师:非常好,谁能再补充?

  生:我感觉到廉颇很妒嫉蔺相如。

  师:为什么?

  生:他说“他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好,(指名补充)

  生:我觉得廉颇非常看不起蔺相如。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说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师:好,就靠一张嘴,谁能说一说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生:就是跟秦王交涉。

  师:好,还有谁来补充?(指名说)

  生:我觉得就是光会说话,一点武力都没有。

  师:对,廉颇觉得自己能当上大将军,那是脑袋别裤腰带上,一仗一仗实实在在打过来的,而蔺相如呢,就靠一张嘴皮子,这当官也太容易了。那谁来读一读廉颇说的这段话,怎么读呀,我看你长得高大威猛,很像廉颇,来,你来读。

  生: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非常好,我听了有一种不服气,还有一种酸溜溜的味道!

  师:你看把廉将军气的。谁再来(指名读)

  生:“我廉颇战无不胜”(读错)

  师:别急,慢慢来!。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嗯,廉颇气的,这样下去呢,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呢,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廉颇可是一员虎将,性子直,脾气大,现在心情还不太好,你们敢劝他吗?

  生:敢(小声)

  师:敢不敢?

  生:敢(大声)

  师:好,要想让这位战功显赫的老将军心服口服,我们先好好地读一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老师建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蔺相如和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作个比较,可以同桌一块读,一个人读廉颇的表现,一个人读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表现。通过表现,一个人读故事中其他任务的表现,通过比较,你们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现在把课文打开,同桌、小伙伴,现在自己放声地读,开始。

  生:读课文……(4分钟)

  师:读完了同桌可以说一说,你们读完之后的感悟和结果是什么,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互说……

  师:好,抓紧时间。

  坐好,我在这里头很高兴,第一,我觉得学得很投入。第二个我发现同学们是很聪明的。有的人呢,把蔺相如和秦王作了比较。那么谁来说一说,通过你把蔺相如和赵王作比较你有什么感悟。谁来说?(指名小伙子)

  生:我认为我把蔺相如和赵王作了比较发现赵王和蔺相如比较实在是太懦弱,就是他一接到秦王的一封信后就立即召集大臣们来商议,而实际蔺相如是非常机智勇敢,因为他想了一会儿就说了“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这样我觉得他非常机灵果断,他愿意拿璧到秦国去。

  师:好,谁来补充(指名说)

  生:我觉得蔺相如和赵王一比,我觉得赵王一接到信以后,那就是非常着急,而蔺相如就是处事不惊,在这种情况下能冷静下来思考。

  师:对,那么秦赵两国之间当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大家看书。

  赵王接到了秦王的信,他的难处是什么呀?谁来根据课文,结合资料分析分析(我希望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可以传话筒啊,你说完了,可以传给别人不要让我一个人跑啊)接下来要注意发言(指名说)

  生:我觉得赵国跟秦国和那个齐国中间,如果赵国不把那个璧跟秦国的城来换,秦国就会进攻赵国。赵国就会被打败,如果不送给他的`话,他就不会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所以赵王很无奈。

  生:我觉得当时大家都知道秦王要把和氏璧骗到手,他们正想不出办法,不答应怕他来进攻,答应的话又怕他交不出十五座城。

  师:好,非常好!你们二位可以当外交家了。给他舍不得,不给他,又怕挨打。赵王的处境用成语来说,怎么说?

  生:“进退两难“

  师:什么?

  生:进退两难

  师:对,进退两难。赵王接到秦王的信,其实不愿意,蔺相如又是什么反映呢?谁找课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别着急坐。蔺相如,你说让你去哪呢?

  生:秦国。

  师:秦国可是个虎狼之国呀!此一去凶多吉少,你为什么还愿意去?

  生:因为如果我不去,就是我们理屈。而我去了,他不交出十五座城,那就是他们理屈,所以我愿意去。

  师:说得非常好!(指名再说)

  生:我感觉就是因为蔺相如……

  师:(打断生语)不,你现在就是蔺相如,你为什么愿意去?

  生:假如我去的话可能把那个和氏璧搞破。假如我不去的话,国家会遭到攻击。假如送给秦国,那不就等于我们自己的国家吃亏了吗?

  师:对,我要换回和氏璧。他稍加思索却胸有成竹。谁来再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他那种胸有成竹、从容镇定(指名)。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蔺相如呢,让我们一起为他表一表决心。(老师读开头部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学生接读……)

  师: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这么一对比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赵王;遇事不慌、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和秦王比,你又有什么感悟呢?(指名说)

  生:我感觉秦王那人感觉特别贪,而蔺相如是一个特别机智勇敢的人。

  师:那么,在蔺相如到秦王这段话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蔺相如捧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出十五座城,现在璧就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捧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师:好,你能不能说一说这句话为什么能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生:因为我觉得他首先说他用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那就说明他一点也不怕死,他觉得为了国家做什么都行。而且他还非常能猜透秦王的心思。然后他知道秦王不愿意他把这块璧撞碎,所以他才这么说。

  师:嗯,谁来补充,对这句话还有新的理解(指名说)。

  生:我觉得蔺相如不仅机智勇敢黑体现在知道秦王肯定不会让他把璧撞碎的,毕竟……

  师:(接)他抓住秦王爱璧的心,是不是?那么你能不能像蔺相如一样来读一读这段话。咱俩合作一下,我来读作者叙述的话,你来读蔺相如。来,咱们俩一块啊。(师生互读)

  师:理挺直,但我觉得气还不够壮。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你来(指名读)咱俩配合啊。师读“他理直气壮地说”生接“我看您并不想……柱子上”

  师:好一个蔺相如,掌声鼓励一下。男生一起来就像他这样读(师生互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呢?(指名说)

  生读:“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那你能说一说这句话哪最能体现出他的聪明?

  生:这块璧本来没什么小瑕疵,他就说这块璧上有一个小毛病,让我给您看看,免得您以后,拿到后吃亏。

  师:那后来秦王你把璧给不给他?

  生:给。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这块璧真的有毛病的话,我拿十五座城交换以后我不就亏了吗?

  师:这个秦王的心理,你和蔺相如一样。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呢?(指名说)

  生读:“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师:这是个什么计法?

  生:这是个拖延。叫他好把这个璧送回赵国,秦王不给他十五座城。

  师:对,缓兵之计,是吧。以上大家的发言很精彩,不过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

  生:(齐答)蔺相如。

  师:那么大家看这个重点段,这段话其中有近150字是写秦王的,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秦王呢?请同座位同学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谁来给给王老师答疑解惑(指名说)。

  生:因为蔺相如已经想到秦王有什么反映,然后他说完话以后,肯定……

  师:你的意思是说秦王特别听话?

  生:不是,蔺相如已经料到秦王会有什么反映。

  师:料事如神是吧,谁来补充(指名说)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些话呢更加真实地表现出秦王被蔺相如逼得没有办法的表现,然后能从侧面能体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师:嗯,你可以当作家了。谁再来分析(指名分析)

  生:我感觉这个可以突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样会更加体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师:秦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贪婪(齐)

  师:阴险、狡猾,而且是大国之君。就这么一个人对蔺相如好像言听计从是吧,这就表现出了蔺相如的什么呀?非同一般,是不是?

  秦王越阴险狡猾就越能体现出蔺相如的非同一般,这种手法叫“反衬”。请大家再快速地读一读“完璧归赵”,看后面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看谁找得快。

  有没有,找到的请举手(指名读)

  生读:“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找的非常好,那么你没发现你读的这段话中有两个词特别有意思,找到了吗?找到了谁来说?(指名说)

  生:我觉得是“大大方方”和“只得”。因为“大大方方”则体现出了蔺相如理直气壮。“只得”我也体现出了秦王被逼得没有办法。

  师:谁大大方岗?

  生;蔺相如(齐答)

  师:秦王呢?

  生:只得

  师:只得怎么样呢?客客气气的。蔺相如是一个小国的使者,而秦王是个大国之君,蔺相如大大方方,秦王客客气气。你从这两个词能体会到什么呢?同桌再说一说。

  生:互说

  师:有同学已经举手了,有两个词(指名说)。

  生:我能看出来秦王很无奈,因为他一个小国的使者,能把你这个这么大的一个君王给压下去,让你给他客客气气的。而这里也能看出来蔺相如很临危不惧,而且不怕秦王敢对他怎么样,而且秦王也不会对他怎么样,而对待秦王照样大大方方的。

  师:嗯,那我就奇怪了,你把他杀了,不就完了吗?生这份气呢!(指名说)

  生:因为如果秦王杀了蔺相如的话,那天下人都会知道秦王是不守信用的。

  师:还有谁补充(指名说)

  生:我觉得要是秦王杀了蔺相如的话,他会在天下人面前失去诚信。

  师:对,这个蔺相如多厉害。(指名接着说)

  生:如果秦王冠把蔺相如给杀了,蔺相如就会把那个璧给毁坏掉……

  师:(喊停)看来你没有深入课文,这块璧哪去了已经?

  生:赵国(齐答)

  师:完璧归赵了是吧,这位同学再细心点啊,还有补充的(指名说)

  生:秦王把蔺相如给杀了的话──第一,秦王在天下人面前就没有信用了;第二,他也得不到那块璧了。

  师:你看,作者的表现手法多高明呀!蔺相如可真厉害,是吧!那么了解完“完璧归赵”的故事,你现在会怎样劝廉颇呢?廉将军哪,蔺相如完璧归赵不是靠一张嘴,靠什么呢?(指名说)

  生:我觉得他靠的是机智的头脑还有到处留神。

  师:(让学生把词语写上,然后再指名说)他靠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靠的是勇敢

  师:勇敢,来写上。还有谁要说靠的是什么?

  生:靠的是机智的头脑

  师:对,写上。还有谁要说他靠的是什么?(指名说)

  生:我觉得他靠的是智慧。

  师:“智慧”,很好。(再指明说)

  生:靠的是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冷静的耐心。

  师:“冷静的耐心”,还有谁要说(指名)

  生:我觉得靠的是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师:“临危不惧”写上,很好。完璧归赵以后,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什么呀?

  生:齐说“上大夫”,蔺相如升官比做电梯还快。

  师:过了几年,廉颇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不过遗憾的是廉颇没在场,是吧,廉颇在哪呢?

  生:边境。

  师:边境,带着重军是吧?老师想请你们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愿不愿意呀?

  生:愿意(齐说)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发言提纲拿出来,自己看看有什么疑问,有什么疑问,自己看看。

  有疑问的就举手。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老师给大家节选的《史记》的一段原文。(教师读《史记》原文):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师:现在同桌、前后位也可以自由结合,根据发言提纲结合《史记》的原文来讨论一下,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现在开始讨论。

  生:讨论中……(3分半钟)

  师:谁来讲一讲,我就是廉颇,老将廉颇,战功显赫,大暴脾气,谁敢劝我(有同学举手),你们和蔺相如一样勇敢,为了赵国的利益,顾大局,谁来讲?(指名讲,并要求看一看提纲)

  生:廉将军啊,在渑池相会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秦王不同意,蔺相如说“大王和我之间只有五步,如果你要是再不同意的话,我就过去跟您拼了。这时候,秦王两边的护卫带着刀被蔺相如给拿下,蔺相如瞪着眼睛对他们大声地说了许多。然后,后来秦王两边的护卫全部给吓退了,这时候秦王置于无奈击了一下缶。

  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别急,别急,咱俩同朝为奴,我有一事不明,秦王侮辱赵王的时候,你心情怎样?

  生:我心情不好。

  师:不好,仅仅是不好吗?能不能说说词?

  生:我很愤怒。

  师:你很愤怒,那你为什么不上啊?

  生:如果我上的话,我怕对自己生命造成危险。

  师:蔺相如上去了,你觉得蔺相如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生:他勇敢,临危不惧。

  师:对,很好。谁再来讲,就照他这样子,实话实说(指名说)就讲你准备的这个环节。

  生:廉将军啊,在渑池相会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经过是这样的:蔺相如看见秦王这样的侮辱赵王很生气,于是他想要是不让秦王听从赵王的吩咐,他得还一下。于是蔺相如对秦王说“请您击缶”,秦王说我是一国之君,怎么能为其他人击缶呢?蔺相如跪下说“请您随赵王击缶”,秦王说“我和赵王都是一国之君,但是我们的国家起码比他们的国家大,为什么要我随他击缶。秦王当时特别愤怒。蔺相如说”如果您再不击缶,我就跟您拼了。”这时,秦王左右的侍卫都拔出刀,想往前面冲,蔺相如大声说“谁敢跟我拼”于是他就叫他的左右侍卫都退回去了,秦王无奈击了一下缶。

  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非常好,我还有一个问题,我是廉颇,有问题请教诸位,蔺相如在逼迫秦王的时候底气很足,是不是?他哪来的这么足的底气呢?(指名说)

  生:我觉得是因为秦王已经先让赵王为他鼓瑟了,并且记录下来。要侮辱了赵王,蔺相如就觉得既然他这样侮辱赵王,我也可以这样侮辱秦王。

  师:理直所以气壮,是吧!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指名说)

  生:他侮辱了他们的一国之长,所以他很气愤,他必须要侮辱他的人也受一番气,让他尝尝是什么感觉。

  师:对,很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前看看。我现在作为廉颇,我有点不高兴了。还有个重要原因,他气很足,除了秦王理亏,还有我爱国,我要怎么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指名说)

  生:我感觉是因为他知道秦王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要不他不可能底气那么足,他还那么大声,那么坚定地说这种话。

  师:秦王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别望着我,我是廉颇。再往前看(指名说)。

  生:因为他想让秦王知道我赵王不是好惹的,我不怕你们。

  师:往前看。我这个老将军好伤心啊,在渑池会上,难道我寸功未立吗?(指名说)

  生:那个廉将军还在边境上等着呢,即使打起来,秦国的士兵可能准备也没那么好,可能也打不赢。

  师:对,是啊──人心齐,泰山移。正是赵国文臣武将的团结一心,蔺相如才有如此足的底气,是不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逼迫秦王的话(教师读“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学生接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阅读、感悟、探究,我们充分地体会到蔺相如能为赵国立下大功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嘴,这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之心,是过人的胆识和智慧。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之后,定然会明白。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课,同学们再见!

将相和教学实录8

  师: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战国时代的赵国。那个时期在赵国有两个威望很高、影响极大的人,一个是蔺相如[板书:蔺相如],这个人的姓不好写,草字头下一个“门”字,“门”里面一个“隹”字,这个字念。还有一个人,名望和地位不在蔺相如之下,他的名字叫廉颇。[板书:廉颇]注意这两个字的写法。廉颇是个大将,[在廉颇后面板书:将]蔺相如是个有名的宰相。[在蔺相如后面板书:相]这个故事是说大将军廉颇和宰相蔺相如起初感情不是那么很好,但之后一变而为感情很好的朋友。这篇文章主要是说他俩由感情不好而到很好,所以题目就叫做《将相和》。

  [板书:将相]。什么“和”?

  生:[齐答]和好的和。

  师:[继续板书:和]这个字的口字要写得靠下一点,凡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笔画较左边少,右边部分就靠下一点写[指板书:“和”字的“口”]。这个故事是怎样引起的呢?它的起因是由于当时闻名天下的一块宝玉“和氏璧”,[板书:和氏璧]哪个璧?

  生:[齐答]璧玉的璧。

  师:这个故事在哪里见过?

  生:《和氏献璧》。

  师:《和氏献璧》的最后两句话怎样说?[指名学生回答,以下凡不注明的都是指名回答]

  生:为了纪念和氏为这块玉失去双足而命名为和氏璧。

  师:这块玉之所以称为宝玉,不只是它玲珑剔透,质地精良,更重要的是这块玉在刖掉一个人的双足后,才被发现的,所以简称和氏璧。《将相和》这个故事怎样引起的呢?当时战国时期在中国境内分成七个大国,谁能说说是哪七国?

  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师:哪个国家最强?

  生:[齐答]秦国。

  师:人们当时提起秦国往往叫它什么?

  生:虎狼之国。

  师:虎狼之国[板书:虎狼之国],一方面说明他强,一方面说明什么?

  生:强暴。

  师:不讲道理。另一方面说明这个国家不守信用,对各个国家也有不同的对策。究竟是怎样样呢?看地图。

  生:近攻远交。

  师:远交哪些国?

  生:远交齐、楚、燕。

  师:近攻哪些国?

  生:近攻韩、赵、魏。

  师:和氏璧原先在楚国,之后落入赵国手中。秦国听说和氏璧落入赵国,便写了一封信给赵国送去,说愿意拿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赵王接到这封信就召开了御前会议,商量换不换。这是故事的开头,由赵王作主席,召开文武大臣会议。我们看是怎样处理的,文章一开头第一节就是。我们翻开书看一看[学生开始看书],看到决定之后就行了。看完的坐好[学生默读,读完后即自动坐好,约一分钟,大部分学生都已坐好,教师即开始讲课]。我们首先看赵王接到信很着急,召集文武大臣讨论很久,得出两句话。哪两句?[许多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送去不好,不送去也不好。

  师:决定没有?

  生:[齐答]没有。

  师:送去不送去呢?

  生:[齐答]没决定。

  师:讨论半天没有办法(用手势表示没办法)。怎样说?

  生:简直没有办法?

  师:送去不好,文章说明得很清楚。送去有什么不好?

  生:这是秦王耍的`花招,想把璧骗到手,但又不给城。

  师:秦王耍的花招但是是想把宝玉骗到手罢了。“罢了”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答]完了。

  师:“罢了”换两个字怎样说?

  生:[参差不齐地回答]而已。

  师:送了璧秦王就给城吗?

  生:[齐答]不给。

  师:送去不好,白丢宝玉。不送去有什么不好?

  生:不送璧伯秦王以这件事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师:不送璧怕秦王以这件事作为什么?

  生:[齐答]借口。

  师:[板书:借口],什么叫借口?

  生:不正确的理由。

  师:有理由没有?

  生:[齐答]有。

  师:[发现学生的回答不恰当,立刻重问一句]有理由没有?

  生:[齐答]没有[学生显然对这个词是不太理解]。

  师:没理由,假托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又是不正确的,这就叫做借口。过去讲过的《草船借箭》,周瑜想杀诸葛亮,限他三天造那么多箭,“造箭”是为杀诸葛亮的--

  生:[齐答]借口。

  师:对,这就是“借口”。赵国文武大臣争论了很久,简直想不出办法。以后呢?课文中单提一人,谁?

  生:廉颇,连那位百战百胜的大将军也拿不定主意。

  师:连那位百战百胜的大将军廉颇也拿不定主意,以后还差一句话……你们能不能补充?

  生:别人更甭提了。

  师:那别人就更甭说了,这是由赵王作主席讨论了半天也实在没办法。文章用哪四个字能够说明没有办法?

  生:束手无策。

  师:束手无策[板书:束手无策]。在大家束手无策的状况下--这种写法是为谁出场而写的?

  生:[齐答]蔺相如。

  师:蔺相如出现了,蔺相如出现之后有办法没有?谁能在这个地方之后念,念出这段[指名朗读]。

  生:[朗读]正在十分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一个官职很小的蔺相如,说他勇敢机智,找他夹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差人把蔺相如找了来,把这件事情告诉他,并问他有什么办法。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赵王说:“如果他不给城,怎样办?”蔺相如说:“秦王要求拿城来换宝玉,要是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要是秦国不给城,理屈的是秦国。两下比较,宁可答应下来,让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国身上。”赵王问:“谁能够担当这个任务?”他说:“大王若找不到人,我愿带着宝玉去泰国。如果泰国不拿十五座城交换,我就设法把宝玉送回来,保证完璧归赵。那时候我国理直,秦国理屈,秦国如果动兵,就更没有道理了。”

  师:结果蔺相如有没有想出办法?

  生:[齐答]有。

  师:“介绍”用哪个词?[指名推荐]

  生:推荐。

  师:几个字说明了蔺相如?--

  生:机智勇敢。

  师:[板书:勇敢机智]连同赵国大将廉颇和文武宫在内,讨论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把蔺相如找来,想了一会儿,比开会时间--

  生:[齐答]短。

  师:短时间就想出解决办法,怎样样?

  生:提出自己的主张。

  师:[板书:主张]主张什么?

  生: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

  师:不能不答应。蔺相如之后陈述自己的理由[板书:理由],他根据的是什么理由?念念这段话[指名朗读]。

  生:[朗读]蔺相如说:“秦国要求拿城来换宝玉,要是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要是秦国不给城,理屈的是泰国。两下比较,宁可答应下来,让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国身上。”

  师:两相比较,他用了一个什么词[用手势表示两相比较]?

  生:让理屈名声背在秦国的身上,这样解决了大家的什么顾虑?

  生:怕秦国发动侵略战争。

  师:我们不给送去,理屈的是赵国;送去,不给城,理屈的是泰国。比较的办法,要让理屈的罪名背在秦国身上。“宁可”理屈背在秦国身上,则不能发动侵略战争。我们看“宁可”,你们见过这样的句子吗?说一说。

  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师:还有--

  生:[有些紧张]宁可跪着--

  师:你说反了[等待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还答不出,其他学生纷纷举手]。谁能说?[又等待了一会儿,才叫另一个学生回答]

  生: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

  师:对了,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在几种状况下选取一种,蔺相如有几种方法?

  生:[齐答]两种。

  师:宁可送去璧让秦国理屈。之后蔺相如还提出他的结论[板书:结论],谁愿意念一念[指名朗读]。

  生:[朗读]“大王若找不到人,我愿意带宝玉去秦国,如果秦国不拿十五座城交换,我就设法把宝玉送回来,保证完璧归赵。”

  师:对,送去之后,如果秦国真的拿十五城交换,赵国交换不交换?

  生:[齐答]交换。

  师:如果交换成了,就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城入赵,璧留秦[板书:城入赵,璧留秦],两者加一个虚词用什么?[有个学生回答“归”,教师说“归”不好,又有人答“而”]对,而[在城入赵和璧留秦当中加一“而”字],不给城,完璧归赵[板书:不给城,完璧归赵]。我们也加一个虚词是什么?

  生:[齐答]而。

  师:不大适宜[有一个学生说“则”]。对,“则”,如果秦给城则璧给秦,不给城则璧归赵,这样做容易吗?

  生:[齐答],不容易。

  师:这当中当然有--

  生:波折。

  师:还有--

  生:斗争。

  师:要经过斗争,谁把这段念一念[指名朗读]。

  生:[朗读]蔺相如到了秦国,在王宫里大殿上献上宝玉,秦王只称赞宝玉好,绝口不提十五个城。他看秦王果然没有诚意交换,就上前几步,说:“这宝玉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秦王就把宝玉交给他,他捧着宝玉往后退,退,退,靠近柱子站定了,怒发冲冠,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没有交付十五个城的意思,所以我把宝玉拿回来,你要是强迫我,我的头和我手里的宝玉,就一齐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托着宝玉,斜看着柱子。秦王怕砸了宝玉,再三说好话,又叫主管人员拿了地图来,指给他看,说明把哪十五个城给赵国。蔺相如又想,秦王这是耍手段,假装要给那些城,就说:“和氏璧是天下著名的宝贝,赵王送出这宝玉的时候,礼节很隆重,以前斋戒五天。此刻大王也就应斋戒五大,还要举行授璧典礼,这样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想强迫蔺相如改变主意恐不可能,于是便答应斋戒五天,并且跟他约定日子,举行隆重的授璧典礼。

  蔺相如回到馆驿,明白秦王仍旧没有诚意交换,就叫跟他来的人,化了装,走小路把宝玉送回赵国去。到了举行授璧典礼的那一天,他大大方方的对秦王说:“秦国从来不守信用,我实在怕受大王的骗,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回赵国去了。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者到秦国去,赵国立刻就把宝玉送来。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要是先把十五个城割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住宝玉,得罪大王呢?此刻宝玉已经送回,你杀了我也没用!请你和你的大臣仔细商量商量吧!”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好好招待他,送他回国。

  师:还有几句再念一念。

  生:[之后朗读]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封他做大夫。

  师:[发现学生读丢了一个字,有的学生也发现了,便举了手,这时教师问了一句]封他做什么?

  生:[愣了一下]封他做大夫。

  师:什么?

  生:上大夫。

  师:这段课文证明蔺相如花了不少力量,也表现了他[指名回答]

  生:勇敢机智。

  师:别人[赵国其他官员]不敢去,他敢承担这么大的职责,挺身而出,他的对手是厉害无比、狡猾阴险的秦王。到了秦王大殿上,蔺相如的智慧表此刻什么地方?

  生:拿玉要砸的那个地方。

  师:第一次秦王接玉时怎样样?[停了一下,没让学生回答]秦王接了这块宝玉,高高地坐在当中的宝座上,两边排列着文臣武将和卫士,很是庄严威武。蔺相如一个人,双手捧着宝玉献给秦王,秦王只称赞宝玉,那里有一个很关键的字,什么字?

  生:[齐答]只。

  师:只是不提什么。

  生:[齐答]十五城。

  师:怎样说?

  生:[齐答]绝口不提。

  师:连谈都不谈,这是耍手段。如果商相如说你不给城,还给我宝玉,这样秦王会给玉吗?

  生:[齐答]不给。

  师:不但不给,反而会遭到武士的驱逐。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叫什么?

  生:随机应变。

  师:对,他说宝玉有毛病指给秦王看,接到玉后,退到柱子边,他很气愤。书上怎样说?

  生:怒发冲冠。

  师:[板书:怒发冲冠]冠是什么?

  生:[齐答]帽子。

  师:“怒发冲冠”是说生气时头发把帽子都冲掉了。[学生都笑了]没有这样的事,这是什么写法?

  生:[齐答]夸张。

  师:“怒发冲冠”是夸张的写法,表示十分愤怒。蔺相如干脆揭穿秦王的阴谋,你看他是不是莽撞的人?

  生:[齐答]不是。

  师:如果他拿不到宝玉,他绝对不撞,如果撞了怎样样?撞碎活该![学生活跃]他拿着玉这样一撞就和玉怎样?

  生:[齐答]同归于尽。

  师:当时秦王对他有办法没有?当时秦王能够让武士对付他,但怕他把宝玉砸碎,只好拿着地图对他说好话,蔺相如是不是一个只是能说会道的人?

  生:[齐答]不是。

  师: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秦王想让他把宝玉交出来,他不想交出宝玉,又想出什么办法来了?念一念书上怎样说的?[指名学生朗读]

  生:[朗读]“和氏璧是天下著名的宝贝,赵王送出这宝玉的时候,礼节很隆重,以前斋戒五天。此刻大王也就应斋戒五天,还要举行授璧典礼,这样我才敢献上宝玉。”

  师:和氏璧是块宝玉,是不能用金钱的价值来比的,这叫做什么?

  生:无价之宝。

  师:[板书:无价之宝]这块宝玉给秦王送去的时候,赵王以前怎样?

  生:斋戒。

  师:过去我们以前在哪里讲过?

  生:西门豹治水,讲过斋戒。

  师:斋戒的时候要沐浴,不喝酒,不吃荤,要恭恭敬敬。赵王既然这样,秦王也就应斋戒五天,举行授璧典礼,这叫什么?

  生:[齐答]受。

  师:秦王答应了没有?

  生:[齐答]答应了。

  师:他为什么答应?

  生:他明白蔺相如走不了。

  师:秦王想,早两天得到也能够,晚两天得到也能够,只要人走不了,璧也走不了,白添一块宝玉。结果蔺相如又发挥他的智慧,回馆驿后,让随从化装把宝玉送回去。他为什么要求用五天呢?

  生:能够保证随从带璧回到赵国境地。

  师:他是有意识的这样做,过了五天秦国追也追不上了,五天之后他再大大方方地承认。如果秦王讲信用,你要璧就把城先给我们。这时璧也不在了,你杀我也没有用,秦王只得好好款待他。为什么不杀他?

  生:杀之没用。

  师:杀了他也得不到宝玉,白白承担一个随便杀人的名声。秦王得了宝玉就完了吗?

  生:[齐答]没完。

  师:没完。他必须会认为赵国好欺负,要了玉之后,还会把城要回来。相如的机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维护了赵国的名誉。所以回去后赵王封他什么?

  生:上大夫。

  师:赵王封他做上大夫是对的;什么叫封?[没有学生举手]你们不明白?古代帝王奖赏他做官,给他名利地位叫做封[板书:封]。下课。

将相和教学实录9

  一、课前谈话

  由我的姓名谈开去。

  “百家姓”引出“张”;

  “玉”引出和氏璧的故事;

  “栋”梁之才引出文臣武将,点到其须和睦相处、同心协力国家方能富强。

  (借相识之机,利用教师姓名之资源用心挖掘,不但为本节课渲染出“中华文化”的氛围,已悄然为课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揭题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将者何人?武将,将军;相者何人?文官,丞相。和者何意?和好。题目告诉我们,文章要讲的是将军和丞相和好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再次明确预习要求:读通课文。读通了么?

  2、有无不认识的字?

  3、有没有不理解的词?

  抽查“瑟”、“缶”。(这样的名词易被忽略,特意详解且配图,用意也在了解点滴的中华文化,且让学生有进入古时之感。)

  4、文章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四、再读课题,质疑

  将相和,先有“不和”才会有“和”。那么将相究竟为什么不和?又如何和好?

  (由课题产生疑问进而产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的欲望。同时亦是借助课题扣重心拎主线,以便高效地学习如此长的课文。)

  五、默读全文,找到不和之缘起

  1、读到什么地方,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2、出示廉颇说的话。细读,导致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我(廉颇)头上去了。

  简介蔺相如、廉颇。再读,体会廉颇的“不服气”。

  3、是否确如廉颇所说,蔺相如没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而由宦官家臣一路升官到上卿?

  六、研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1、这两个故事里,蔺相如分别在几个不同的`场合说了话,请你们找出蔺相如说话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有感受写一写。

  2、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有感受的一部分,与和你有相同选择的同学组成小组,一起讨论、交流。

  3、汇报。

  (1)赴秦之前

  出示蔺相如说的话。从中读出什么?

  ──勇敢。“愿意”只身前往,而赵王和群臣无策,且秦国强大,秦王残暴;

  ──深思熟虑。“如果……就……如果……”,考虑周全。

  ──不辱使命。“一定”。

  (2)献璧之时

  (理直气壮一句)

  ──勇敢。无所畏惧。

  ──维护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人璧共存亡。

  (3)归璧之后

  手里没有了璧,处境如何?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

  渑池会见

  一身正气,为维护国家尊严愿以死相拼。

  几句均相机指导朗读。

  七、蔺相如只是凭一张嘴立功升了上大夫么?

  不是。凭勇气、智慧、爱国心。

  八、赞蔺相如

  秦庭搏命发冲冠,便使枭雄气血寒。为问书生真本色,千秋莫作等闲看。

  究竟蔺相如是否又仅凭一张嘴升至上卿,将相是如何由不和到和的,且待下节课分解。

将相和教学实录10

  一 教学实录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也是一篇老课文。听过好几位老师上这篇课文,总留给我相同的记忆:蔺相如有勇有谋,胸襟宽阔,一个坦坦荡荡的角色;廉颇一介莽夫,居功自傲,虽能负荆请罪,但总令人觉得他是起衬托作用的反面人物。

  而最近听一位老师上的《将相和》却彻底刷新了我的记忆。

  片段1:

  师: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负荆请罪”的画面,在座的其他同学都是小导演,指导台上小演员们表演时的语言,神态,动作。

  (生七嘴八舌议论。)

  生1:廉颇态度应诚恳,来到蔺相如的面前应单膝下跪,双手抱拳向蔺相如请罪。

  生2:蔺相如是一个胸襟宽阔之人,面对廉颇应弯下腰,双手搀扶廉颇。

  生3:蔺相如应说:“廉将军不必客气,只要你改过自新,我们俩齐心协力,必然会使赵国越来越强大。”

  生4:蔺相如起身相迎时应面带微笑,而廉颇应满脸悔恨之色。

  生5:廉颇是背着荆条来表示他请罪的诚意的,所以,我们应准备一个道具当荆条。还可加上廉颇背上荆条时的独白:我一生在战场上功无不克,战无不胜,忠心耿耿保卫祖国,可如今我真是罪不可赦呀!

  生6:(一语惊人)

  廉颇又没犯罪,为什么他得称自己罪不可赦?而蔺相如怎么能说廉颇应“改过自新”呢?

  片段2

  师:廉颇“犯罪”了吗?

  (又掀起了一个讨论的高潮)

  生1:廉颇虽没有犯罪,但这一切功劳也应是蔺相如的,假如他没有避而不见,廉颇就有机会让蔺相如下不了台,那不就构成犯罪了吗?

  生2:可毕竟没碰着,最多也只不过是廉颇脑子里有这个想法,又没有付诸于行动,最多也是犯罪未遂!

  生3:如果廉颇是个卑鄙小人,完全不顾国家的利益,打定主意与蔺相如过不去,难道非得与蔺相如碰面才可吗?像电视里的奸官,早用什么见不得人的奸计谋害蔺相如了。这说明廉颇心中还是顾着国家利益的。

  生4:廉颇“犯罪未遂”,可他有勇气对曾有过的坏念头负责,竟能登门负荆请罪,足可证明廉颇是个心胸宽阔的人,他能顾全大局,舍弃个人利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生5:他跟蔺相如平分秋色!我觉得应改一改两个人的台词。

  廉颇:蔺上卿,前不久我一时糊涂,险些铸成大错,是蔺上卿的宽阔心胸唤醒了我。有冒犯的地方,敬请原谅。现在请你用荆条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将军,你太客气。廉将军为保卫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你的勇猛一直令我佩服。今天,蔺某更是佩服廉将军的为人,相信赵国在你我的齐心协力下,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二 案例解读

  1人物形象从“灰色”走向“真实”。廉颇不再是一个陪衬,不再是一个莽夫的形象,其坦荡,磊落的一面也通过学生的思与辩日益得到彰显。真实的人物才是可敬的,可亲的,可学的。

  2 认识从“单一”走向“深刻”。学生对廉颇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知错就改”的简单的,程式化的,标原式的认识上,深刻的剖析与争论,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丰富了对人物的认识,使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 阅读从书本走向生活。课堂教学不再停留于书本里的阅读,而日趋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与生活之间的对话,交流,将学生生活的积累(特别是对人,对生活的积累)引进了交流对话,产生碰撞,碰出智慧,撞出真知,使内读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生活的气息,这是一种新的培养。

  4 言语从模仿走向创造。在思辩中,学生不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课文语言,而是籍话题创造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语言发展的又一个培养。

  三 教学启示

  纵观整个教学,老师的角色似乎可有可无,整个教学环节似乎那么随意,可就在这不经意之间,把整个阅读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还给了学生一个真实,这是好课所追求的境界。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新课程理念。

  1 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

  《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尝到合作,探究学习的甜头,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权,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充分地读,充分地思考,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可以随时发表意见。而这一堂课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请几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做导演,多么轻松有趣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能参与,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同学们在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自然而然地主动研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讨论甚至争论中真切地感受课文所包含的真实情感,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当然,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角地位,教师必须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在一定的时候,能够承认自身的过失与错误。

  2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新的《课标》对“体验”情有独钟,全文二十多次用了“体验”一词,与“体验”基本同义的“感受”一词也用了近二十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

  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似乎在许多师生心中都形成了一个定势:居功自傲的莽夫,唯一的可爱就在于能知错就改,但很少有更深入地体会这个人物身上的可贵之处。而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廉颇没犯罪,为何称他为请罪?面对这与旁人迥异的理解,老师并没有一棒打死,因为这是学生心里的疑惑,是他们独特体验的反映,这应值得尊重。这位上课教师很巧妙地抓住这一亮点,又把球掷给了学生:廉颇“犯罪”了吗?确实,从现代法律的角度来讲,他并没有犯罪,这也许是所有的教师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只觉得他是个反面人物,是犯错了。可学生经过讨论,在修改两人的台词时,在廉颇想“犯”又没“犯”之间发现了廉颇的可贵。他的内心深处也是以国家社稷为重,更不是奸诈小人,要不,他早耍手段谋害蔺相如了。更何况,他能放下尊严,放下骄傲,竟能登门负荆请罪,足可证明了他的伟大。对廉颇的重新认识,并没有降低蔺相如的形象,他能避而不见,致使廉颇没机会“犯罪”,又是何等的心胸!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并不代表着学生说的全都是对的,教师的角色并不是忙着点头:“说得好,说得对。”教师是一个信息源,是与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是蹲下来所谓的平等对话,而是站起身来平等对话,要注意把握好度。

  经过这样一个自主的,发挥个性的平等对话过程后,学生才真正找到了课文的真实,他们心中涌起的是对那些为国家利益而舍弃自己私利的英雄的敬佩,使学生的体验程度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深化,情感的深华和价值的提升。

【将相和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社戏》教学实录12-18

《台阶》教学实录12-18

《背影》教学实录12-07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03-02

《莫高窟》教学实录03-14

颐和园教学实录03-15

《故乡》教学实录03-16

《白杨》教学实录03-17

天窗教学实录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