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割席断交的故事
割席断交的故事1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
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割席断交的故事2
管宁,是东汉末年有名的隐士,他在辽东隐居了三十多年,三国时的魏文帝曾请他出来做官,他一直不肯答应。
管宁年轻时,曾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名叫华歆,他们在一起种地,一起读书,过着很平淡的生活。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地里锄草。忽然,管宁的锄头挖在一块坚硬的`东西上,发出很响的声音。管宁以为是块石头,就把它挖出来,却原来是块黄灿灿的金子。管宁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块金子,顺手捡起来丢到了地边。
华歆听见了响声,扭头一看,见是块金子,忙跑过去把它拾了起来,脸上露出了贪婪的神色。他正要把金子收起来,却看见了管宁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顿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又看了金子两眼,只好把它又丢到了地上。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坐在书房里读书。那时候,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他们俩坐在一条席子上正读着,忽然从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有一位当官的乘着马车路过,前呼后拥,十分气派。
管宁只顾读着书,根本没有听见外面的吵闹声。而华歆却读不下去了,他忍耐不住,就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他看了好一阵,直到那位当官的走远了才回来。
华歆坐下以后,心里却还是静不下来。他忍不住对管宁说起刚才那位官员来,说他的场面是如何阔气,气派是如何大。他说得眉飞色舞,脸上流露出非常羡慕的神情。
管宁听着,心里非常厌恶。他这时已看清了华歆的真实面目,知道他向往的是荣华富贵,与自己的志向完全不一样,就拿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成两截,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从今以后,我们互不相识!”
“割席断交”又作“割席分坐”。
割席断交的故事3
成语故事-割席断交,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比喻朋友绝交。
【注音】gē xí duàn jiāo
【出处】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解释】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朋友绝交
【相近词】割席分坐
【同韵词】削肩细腰、山不厌高、笑中有刀、瓦解冰消、朽木难彫、杀人如蒿、满腹牢骚、薄利多销、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喜溢眉梢。
【英语】severe relation with afriend
【成语故事】汉朝末年,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两人性格不一样,管宁读书刻苦,不贪慕富贵,华歆行事浮躁,羡慕荣华富贵,渐渐地管宁厌恶他,就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
割席断交的故事4
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俩总是形影不离,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睡觉,相处得很融洽。
一次,他们一起在菜地里锄草。突然,管宁的锄头碰到一个坚硬的东西,发出“当”的一声。管宁非常奇怪,用锄头拨了拨旁边的泥土,在黑黝黝的泥土中,出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东西。管宁蹲下身发现是块黄金,说道:“我当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一锭金子。”接着他继续干自己的活,好像刚才的事没有发生一样。
“什么?金子!”在远处干活的华歆扔了锄头跑了过来,捡起金块捧在手心里仔细地端详着。管宁看着华歆的样子,带着责备的口气说道:“钱财是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的,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该贪图不劳而获的东西。”华歆听了,嘴里说:“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手却还捧着金子,一副舍不得丢下的样子。管宁一直盯着华歆,华歆不好意思了,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丢下金子干活去了。但是,华歆心里还一直惦记着那块金子,时不时地看上几眼,干活不再像之前那样带劲了。管宁看了看他的样子,也没再说什么,只是暗自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突然外面沸腾起来,敲锣打鼓的声音夹杂着人群看热闹时吵吵闹闹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走到窗前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是一个达官显贵乘轿经过这里,轿子旁边跟随了一大队佩带着武器的随从,威风凛凛,非常有气派。管宁看了看,又坐回席子上继续看书去了,毫不理会外面的热闹,似乎外面根本没有发生什么一样。但华歆不一样,他完全被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趴在窗子上看不清楚,便干脆丢了书,跑到大街上跟着人群认认真真地观看着车队。
管宁看着华歆的所作所为,抑制不住内心的失望,叹了一口气。等到华歆回来后,管宁就用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但决绝地说:“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不适合做朋友。从今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一刀两断。”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两个人没有内在精神上的默契,只是表面上非常友善亲密,这样的朋友无法真正地沟通,可以说这根本不算是朋友关系。只有与自己志趣和奋斗目标一致的人在一起,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想法,而与志趣和目标不相同的人在一起,往往话不投机半句多。
一个志趣不同的人,是很难理解自己的理想和行为的。所以志向各不相同的两个人,最好各走各的路,不要在一起,免得两个人互翻白眼,冷眼相对。
割席断交的故事5
成语名称:割席断交
成语拼音:gē xí duàn jiāo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朋友绝交。
实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席:坐席,草席。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割席断交的成语故事
汉朝末年,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两人性格不一样,管宁读书刻苦,不贪慕富贵,华歆行事浮躁,羡慕荣华富贵,渐渐地管宁厌恶他,就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
割字开头的.成语
割席断交 割须换袍
包含有割字的成语
割须换袍 划粥割齑 割席断交
割席断交的故事6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甚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故事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关德行。事情很小,确实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
华歆拒金品德高尚
管、华二人「割席」之后如何呢?前述故事中「因小见大」的「大」,即日后二人的作为、抱负、成就等等究竟怎样呢?这些问题之所以耐人寻味并吸引著人们亟欲穷根究底,实乃管、华二人日后的发展与「结局」,关涉到当初的「割席」是否确能「预见」未来?是否确能折射出二人终生的成败得失?
《三国志.卷十三》之《魏书十三》载有《华歆传》。据此传,此人后来成就为一个了不起的栋梁之才,以至三国时期的大人物如袁术、孙策、孙权、曹操等,都曾先后相邀其出山为官,并委以重任。魏国建国以后,华歆又先后在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担任要职,官至相国、司徒。然而,华歆虽身居宰辅高位,却严于律己。他的廉洁清贫是世所公认的,史称他「素清贫、家无担石之储」,以致魏文帝听说后感动不已,下诏说,现在宫中的饮食是美味多样的,而华歆官为司徒,却以蔬菜下饭,这太说不过去了;特地赐给他御衣,并且给他的妻子儿女全部做了衣服。传记中还记载著一则「华歆拒金」的著名故事。当初,华歆受天子之召,离开孙权去京城任职时,宾客好友前来相送者逾千人之众,赠送给他几百金的钱财。华歆当面都不予拒绝,却暗地里给各份礼金都写上馈赠者的姓名,临别时,他召集各位宾客,诚恳地说:「我本不想拒绝诸位的好意,然因单车远行,所载礼物太多,会因财宝惹眼而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所以只好将所载礼物给各位留下了。」于是照单发还。此举不仅清廉,而且「策略」得很有分寸。宾朋无不叹服其道德人品。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管宁割席》中华歆拾金「视之而掷」的细节。看来,管宁当年的小题大做,是很值得怀疑而站不住脚的了。
欲让官管宁更显襟怀
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他曾上书天子,劝谏其「留心治道」而减少「征伐之事」;他听说战事征役频繁「颇失农桑之业」,又上书恳请重视农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这些强农固本、富国安民的政治见解,在今天读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故尔史书称道他「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歆「红火」之后对待旧友管宁的态度。《华歆传》写华歆官至司徒时,将管宁当作品德高尚、卓尔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举荐;华歆官至太尉时,又上书欲「让位」于管宁。由此可见华歆对管宁当年「割席绝交」的过分之举,非但没有耿耿于怀,挟嫌泄私,而且以极其大度的胸怀,出以公心,举贤荐能。华歆其人之德行高洁亦由此可见一斑。顺便提及,《三国志》中《管宁传》称管「心怀道德,胸藏六艺,清静谦虚,廉洁清白」,足见管宁也确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交友勿苛「断交」须慎
窃以为:《管宁割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从细节入手,以「见微而知著」为著眼点,作为封建士大夫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的文本,仍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参考意义的。「见微而知著」虽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须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以一眚掩大德」,这才是冷静客观、宽容大度的交友态度
【割席断交的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的故事03-09
冬天的故事02-15
难忘的故事02-17
雨后的故事02-17
汉字的故事02-18
孔子的故事03-11
蚊子的故事03-08
熟能生巧的故事03-09
象棋的故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