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1
宋代有位叫单福的石匠,想在家门口修建一座桥,可惜没有帮手,只有一位叫小姣的女子。 小姣和单福修了好久可是还没有修成,小姣便在河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捐身修桥”,一位瘸子将这这座桥要用的石头运了过来,这位瘸子是八仙中的铁拐李,铁拐李又运来了一块硕大的'石头,只听下面的单福说:“石头够了。”铁拐李就驾着这个石头到处游荡,游荡到黄山,在此定居。 小姣是个讲信用的人,她到处打听那位神仙的下落,一只癞蛤蟆蹦着过来说:“你在找谁啊?”“我在找一位叫做铁拐李的神仙。”“铁拐李,他早就和其他七位神仙去了蓬莱,打败了东海龙王,不知去哪了。”
一听到铁拐李不知去向,小姣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单福看了很是着急,便到处张贴启事,铁拐李看到启事后,变成了一个天鹅,飞到了小姣面前,告诉她:“啊,铁拐李现在在黄山,你快去找他吧。”小姣一听,马上启程去黄山。 去黄山路途遥远,马都嫌累了,在路上歇着不动了,小姣只好把这匹马买了,卖了匹驴,骑在路上,结果到贵州(黔)这个地方的时候,驴,又被老虎吃了,小姣只好走路,不知走了多少天,走到了黄河的一条枝江,旁边就是安徽,小姣学着她爸爸那样,搭好了一座桥,通向了黄山。
黄山十分峻峭,在山脉中,小姣只好用手和脚爬行着来走,有时脚和手都鲜血直流,可是小姣她决不放弃。 终于,铁拐李看不下去了,他变成一只麻雀,给小姣带路,一只走到了他的家里,小姣和铁拐李结成夫妻,十分幸福的住在黄山。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2
郑公钓矶相传为元代高士郑玉垂钓处。郑公钓矶位于温泉景区汤泉左侧溪畔,实为一巨石,长方形,依溪而立。
郑玉,字子美,号师山,元代歙县郑村人。弃举于业,博究六经,教学乡里,门人甚众。朝廷授以翰林侍制、奏议大夫之职,他看破官场恶浊,以身体有病托辞不受。朱元璋起兵抗元,郑玉自恃清高,不参与政事,潜心于黄山、白岳之间,以写诗著文为乐事。曾载书入黄山祥符寺苦读,讲学之余,常竹冠野服,一童抱琴,一侍持纶,倘佯山水间。其性高洁,清淡飘逸,为时人所重。著有《师山集》、《周易纂注》、《春秋经传阙疑》等书,在黄山留下不少石刻题记和赞誉诗篇。朱元璋攻下徽州府,有人罗织罪名隐害郑玉、他的'学生鲍深听说后,一面让自己的儿子代其人狱,一面通知郑公逃脱。郑玉于心不忍,挺身就擒,视死如归。
当明军要处死他时,他穿戴整齐,从容自缢而死,以全节义。清歙人张廷净有诗凭吊:“片石铭垂钓,遗踪缅郑公;官徒传侍制,身自托渔翁;襟怀千古上,事业一竿中;篆留高风迹,靖国仰忠魂。”后人对郑玉的怀念,主要缘于他品德的高尚。钓矶有石板引桥可登其顶,矶上刻有“黄山仙境”四字。今人有诗赞其石曰:“如楼巨石近汤池,子美当年作钓矶。风雨沧桑经几度,年年春色人新诗。”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3
猴子观海
猴子观海也叫猴子望太平,猴子为何要望太平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原太平县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户叫赵德隆的书香人家。女儿名叫掌珠,生得聪明美丽。离仙源村不远的黄山北海深处有一个洞里,有个灵猴,在山中修炼了三千六百年,会三十六变。一天,灵猴见到掌珠生得俊俏,顿生爱慕之心。灵猴就变成一个白面书生,自称是黄山寨主孙广文的公子孙俊武,于傍晚来到赵家门前,以天色已晚为由,要求借宿一夜。赵家老夫妇见他长得俊秀,衣着华贵,斯文有礼,便信以为真,高兴地留他住宿,并设宴招待。酒饮三杯后,孙公子便向老夫妇陈述掌珠的爱慕之情,央求纳为婿,发誓侍奉二老颐养天年。
老夫妇一听这甜言蜜语,心中非常喜悦。经与女儿商量,掌珠对才貌双全的孙公子也早八分欢喜。次日一早,老夫妇回了孙公子的话。孙公子听了欢喜若狂,差点露了原形。灵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变成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去仙源赵家迎亲。掌 珠被抬到洞府,只见陈设富丽,宾客满座。夜深宴席散,孙公子被宾客拥入了洞房。一觉醒来,掌珠发现孙公子长了一身绒毛,大吃一惊。原来,孙公子酒醉,现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恼恨,乘灵猴烂醉熟睡之机,向外逃走,直奔家中。灵猴酒醒后,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惊逃了掌珠,便喝令众猴出洞寻找,追到山下芙蓉岭,也不见新娘的影子。灵猴自从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没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后的悬岩,坐在石上,朝着东北方向的太平县仙源村呆呆地望着。年深月久,便变成了黄山如今这一石景。
蓬莱三岛
相传,唐代玄宗爱妃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后,一缕芳魂即游到此处,岛上金童玉女,仙子神姑,将她迎宫玉妃太真院。不久,奉玄宗之命,四处寻觅贵妃阴魂的道士亦风尘仆仆地赶到,并受贵妃之托请玄宗早日来此聚会。玄宗得知杨贵妃的'行踪后,很快一命归天,魂魄来到这蓬莱三岛。同贵妃相见如故。从此,两人又在此过上恩爱的夫妻生活,终于实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愿望。今人有诗云:传说神奇信有无,太真曾此作仙居。唐皇遗使蓬莱境,钿盆情深盛泪珠。
黄山毛人
黄山毛人即是白猿,属长臂猿,传说已久。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八《神异》载:唐大历中,黄山石门峰下,有毛人至山下,为人所杀。其妻至,知夫已亡,号啕哭之而去。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公元762780年。说明一千三四百年前,已见白猿,且性别可区分。宋绍兴六年(1136),岳飞率军经黄山,留诗云:登崖越险涉丛荒,喜遇群猴俯首降。中有白猿能练武,前来向我索刀枪。说明唐宋以来,黄山白猿颇为活跃。明万历十八年(1590),杭州黄汝享在莲花峰见白猿,有诗云:皑如山上雪,皓然山中翁。山僧拍手笑,大声呼猿公。猿公笑不答,踞石看孤松。玩世世亦玩,狙智将无穷。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江西靳治荆看到两只白猿向天都绝顶攀登。说明一直到清代,都有人见过。黄山旧志有载:形状似猴,有须,前二足长,有长尾,其臂通,大于猴,与猴异,能以手相接缝崖上下。又常在莲花峰腰,或独游诸峰之顶,不与众猴为伍,踞石如雪,普门(创慈光寺、文殊院的名僧)呼为雪翁。出没不多,见之很少,山僧将为神猴。如今白猿已难见。老药农或说已绝种,或说黄山太大,白猿玄乎。可能居于悬崖深壑有意避开世人,当今的隐士。
但黄山白猿却又留下与人相遇的故事。清康熙时宣州著名文学家施闰章《矩斋杂志黄山事》载和州人戴无忝从文殊院去天都峰遇猿群事:将至顶,坐憩。不片刻,群猿骤至。二大猿须长而白,若老人状,群猿环老猿坐稍远。戴若以杖驱之,因猿众路险,故静坐未动。猿渐逼,有窃杖者,有牵衣者,戴合眼若弗知;有捋须、摩顶、曳耳者,座弗动。良久,老猿长啸,声若裂石,猿群应声而云。戴无忝幸亏未动,否则性命恐难保全。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短文《猢狲酒》,说白猿通人性,可与人和睦相处,愿供人驱使。大意如下:康熙甲辰(1704年)春,学士曹洛禋游黄山,一天误入云峰洞,见一长须老人,自言姓周名执,是明朝总兵,已于洞中隐居一百三十多年。因为猿翦除虎害,故与融处。周执以猿采的松子、酿的猢狲酒给曹充饥解渴,又为引见一长须白猿,白猿正以手执书,琅琅诵读。曹告知文殊院高僧雪庄,二人复至洞,老人与猿不知去向。
还有传说白猿能知恩报德,行义助人。相传明代石门峰下有一石室,为一白猿居处。忽一异物强占此洞,白猿斗不过,只得忍让。后访得一高僧,驱走异物,白猿愿让前洞于高僧,自己居后洞。一日一探险者至,高僧与猿热情邀饮。又传唐天宝四年(745),苦竹溪茶农张茂禧,于谷雨第二天入山采茶,回程迷路,又饥又渴,疲惫痛苦不堪,一白猿毛色如雪,引他入洞,给他果子充饥,又指点回家路径。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4
半山寺前仰观天都峰腰老人峰上,有一石如雄鸡,头朝天门坎,振翅欲啼。半山寺路侧岩壁上,刻有“空中闻天鸡”五字。 这块巧石还伴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古时候,黄山紫云岩下的小溪两岸,居住着银妹和金哥两户贫苦人家。金哥与银妹天天结伴上山挖药采茶。天长日久,两人难舍难分。一天,双双来到小溪边,金哥吹起了竹笛,银妹唱起了山歌。
不料这日天上的玉皇大帝也在游览黄山,听到银妹那百灵鸟般的歌声,便心想娶她做妃子。金哥和银妹分手回到家后,玉帝派的天兵天将就来到银妹家,告诉银妹说,玉帝要娶她为妃,银妹死也不从。第二天,银妹和全哥刚要成亲,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兵天将降到屋中,抢了银妹就走。金哥追到老人峰上,已不见银妹踪影,便对着天门喊叫银妹的名字,连叫七七四十九天,突然一阵风雨过后,金哥变成了一只大金鸡,抬头高叫,声音直冲九霄。那悲苦凄厉的.叫声,震塌了天门,只剩下一边门坎,就成了如今看到的“天门坎”。那金鸡也随着化成了一块巧石,终日朝着银妹走过的天门。
这就是如今看到的那高大的金鸡永远望着天门坎的奇景。今人有诗赞曰:“天外飞来翅未收,峰前玉立几千秋。雄姿不怕风和雨,日对天门叫不休。”
【黄山的神话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神话故事03-15
神话故事作文(通用23篇)11-18
短篇神话故事(通用10篇)03-08
中国神话故事精品(15篇)03-15
游黄山09-06
夏天的黄山09-23
美丽的黄山10-29
游黄山作文09-16
黄山的传说故事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