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后一课课后反思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课课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一课课后反思1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重点语句,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课外作业与课内教学的整合与延伸。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以致于教学活动没有完整实现。
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时间多,而韩麦尔先生则匆匆而过,甚至连分析后的板书都没顾上写,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前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还从同仁那里学到了许多:如教师提问的指令应简单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力求自然顺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来追问与总结……
总之,一堂公开课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课课后反思2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示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同学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同学,造成满堂灌,费劲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身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优秀教案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身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自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置: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同学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同学足够的考虑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七年级同学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同学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同学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方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外表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发明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同学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只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同学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沛,但没真正备好同学,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同学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发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同学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课后反思3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xx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
【最后一课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课后反思03-11
最后一课02-28
《白杨》课后反思12-19
《背影》课后反思03-12
《周长》课后反思03-13
安全课后反思03-13
《草》课后反思03-11
长城课后反思03-11
《坐井观天》课后反思03-15
草原课后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