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后反思

时间:2024-03-23 20:07:43 好文 我要投稿

数学课后反思15篇(通用)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课后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课后反思15篇(通用)

数学课后反思1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课本主题图用游乐园的方式呈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是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多媒体课件呈现主题图,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接着有学生说:分数。又问你是怎么猜的?怎么想到分数的?生1:我看到了分西瓜。生2:我看到了分饼。学生通过主题图中呈现的分东西的画面能想到分数,说明学生对于分数已经有一点生活经验,只是缺少系统。在此基础上,我又用课件出示:2人平均分4个月饼,每人分几个?(2个)。怎么没有分数?继续展示分月饼的过程,使学生直观感受: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1/2个;再通过折纸加深理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其含义;通过提炼语言使学生更加明确。接下来让学生动手表示出1/4就很容易了。学生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含义后,再比较两个分数(几分之一)的大小就不再是难题。学生不但能够比较出大小,而且能够从几分之一的含义进行解释。

  本节课有以下不足:认识1/2时,我让学生通过折纸表示1/2,折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并分别表示出了1/2,比较:每种图形形状大小都不相同,怎么都能表示1/2呢?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示出1/2,这样不仅可以展现孩子的个性,还能促进学生交流,更能加深对1/2的理解。

数学课后反思2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实例计算,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使学生在计算中发现,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形归纳运算法则,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本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本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存在差异,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但还有些学生在将减法转化为加法时,总弄不清该减去哪个数的相反数,有的甚至把被减数也改变符号,特别是减去一个正数时,往往又再加上该正数,如误解— — = — + 。因此,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完善。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有专家对新课程的专题分析讲座;对课例的讲解;也有课堂实录,通过学习,收获不少,受益多多。现将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理念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有意义的.学习能诱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为了使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首先学习材料必须是有意义的,也就是使学生感到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对生活实际和数迷的发展都是有用的。

  三、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相研究。学生通过在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大胆发表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日常的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有个性的过程。

  四。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从重功能。

  五、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总之,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为此,需要教师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数学课后反思3

  课时

  1课时

  设计人

  陈雪原

  教学目标设计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级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 操作法:通过操作人民币,初步感知人民币,认识人民币。

  2、 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各种面值的热民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 谈话导入。

  二、 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观察情境图

  2、提出数学问题

  三、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你存了多少钱”。

  从了解本班学生的存钱罐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由情境图回到现实中来,一本班同学的存钱罐为素材开展学习活动。

  提出的问题:

  你存了多少钱?

  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你存了多少钱”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1、首先是策略问题,即怎样才能知道存了多少钱,面对这么多钱怎样数。

  2、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面值不同的人民币,引导学生先分类,将面值相同的人民币放在一起。

  3、夹流自己辨认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方法,可以从人民币上的面值、正反面的颜色、图案等方面进行辨认。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出示第一个红点问题“你存了多少钱”。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存了多少钱,面对这么多钱怎样数。

  生:给人民币分类。

  生:交流自己认识的人民币

  师:教师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2、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

  4、认识乐园、角、分的基础上,组织兑换人民币的活动,如:“1角兑换多少分?”“1元兑换多少角?”从而得出1元=10角,1角=10分。

  5、结合统计表中的数据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你存了多少钱”。在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要注意充分展示学生的发现。在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后及时组织自主练习,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第一个红点问题“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旨在引导学生对2元及2元以上人民币进行认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

  自主练习第1题是认识现在流通的不同面值、版别的人民币及兑换人民币的题目,其中大面值人民币的'认识是重点。练习时,教师仿照此题设计出更多的活动,尤其要重视“你还能怎样换”这个环节,提高联系的灵活性。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收获体会,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生:兑换人民币。

  师:组织交流1元=10角,1角=10分。

  师:引导解决“你存了多少钱”这个问题。

  生:解决问题后交流。

  师:出示第二个红点问题“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

  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

  生:自主练习

  生:交流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

  我的存钱罐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人民币的面值有:1分 2分 5分

  1角 2角 5角

  1元 2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课后反思

  由于人民币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在生活中对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是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地、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系统的学习有关人民币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后反思4

  今年三月份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时,史红桃老师带领我们数学班学员开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专题研修,先由两位老师讲《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之后老师们互相交流评议。大家都觉得小数概念的引入不够理想。回来后我也积极进行了探索,觉得以名字引入效果较好。

  教学内容:

  义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17—118的例1、例2及相关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体会小数的含义;初步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法。

  2.通过自学尝试、合作讨论的形式展开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注意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1.教具:投影仪、若干明胶片、米尺;

  2.学具:仿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人民币学具若干,直尺一把。

  案例分析:

  1.复习铺垫,启发思维。

  ⑴说一说以下各图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出示阴影图)

  ⑵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元=()角

  评析:复习分数的知识,为搜集、准备有效的信息,诱发知识间的正迁移,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你在家时妈妈怎么喊你?(小名××),在学校大家又怎么喊你呢?那你有几个名字?(两个)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像×××同学这样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板书课题:小数。

  评析: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几乎每一位学生在家中都有小名,因此,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全体学生都踊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和现实感。

  3.认识小数。

  (1)教师出示1米长的尺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用分数表示,应是多少米?(板书1/10米)。在生活中为了便于使用,又把1/10米,写成0.1米(板书)读作零点一米。就像×××同学,你在家妈妈叫你××,在学校大家又叫×××一样,实际上还是同一个你。

  评析:由直观引入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小数产生于生活之中

  (2)自学尝试,分组讨论。如果是5分米,你能不能用与上题相同的方法说一说?学生思考后分组讨论,各组组长召集小组同学讨论,并推选出代表说一说本组的想法,通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说“5分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表示是5/10米,用小数表示是0.5米”。

  评析:学生的尝试,不仅仅是对小数的进一步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一次再创造行为,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类推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希望大家予以指导!

数学课后反思5

  数学活动比较枯燥,所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经常机械性的学习,学习不够主动。为了让幼儿能更主动的学习,更深入的掌握数的概念,我们总是绞尽脑汁,但效果往往不大。而《点心屋》这一活动,结合主题我们周围的人,将带有情境性的数学游戏贯穿始终,利用了幼儿所喜欢的点心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一开始就对活动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幼儿按包装袋上的数字包装相应数量的饼干,巩固了孩子们对9以内数的.认识,轻轻松松地学会了按9以内的数量分类。教学内容的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游戏化是本次教学活动的特色之一。

  分析:

  新《纲要》中特别强调了幼儿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科学领域中也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在本次活动中,以包装点心为主题,通过参观点心屋、包装点心、送点心等情节,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把教学目标寓于游戏之中,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探索,使孩子学得开心、学的快乐。

数学课后反思6

  今天的教研课轮到了我。昨天下班时组长告诉我准备一节数学复习课,内容就是考一张期末复习卷,课上讲解。于是我利用第一节课时间,进行了测试。因为内容较多,答题时间为60分钟,所以只能挤占早自习和课间各10分钟。监考时,就感觉学生的答题状态不好。也许是孩子坐的时间太久了,略显疲惫了吧。

  第二节课,同事洋帮我评完了试卷。从成绩看,效果的确不怎么样。超过90分的共5人,计算丢分很多,还有十几人没答完卷。课间时间,我调查了一下,同学们一致认为,最难的是填空的第8小题。全班只有三人答对。于是上课伊始,我就讲解了这道题。讲完后,又进行了练习。

  这节课的原则就是,学生能会的,学生讲,实在不会的,我再讲。应该说,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课后反思如下:

  一、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评完试卷后,我就发现有几道小题很简单,错的`很少。所以,课堂上,这样的题就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内没有错的,就互相说说算理,加深印象。还真不能小瞧了这些孩子,不一会儿就搞定了。各小组间暗中较劲,生怕自己组落后。最令人欣慰的是,组长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哪怕讲会一道题也是收获。

  二、关注学生,做到了眼中有人

  有些稍有难度的题,全班对的不多,但有几个孩子还是能说明白算理的。这样的题,就让孩子来当老师。还别说,讲得头头是道。两个孩子各讲一遍,这道题就敲定了。然后,我直接检测两个小老师的教学效果(口头出同种题型,找学困生答),还别说,一点不比我差。

  三、归类练习,便于形成知识体系

  课上,我指挥同学们将同类知识集中起来学习,这样便于对比思考,更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比如,有关几何图形的题,填空,选择,判断,集中在一起,学生只要明确了其中一道题的算理,其他就迎刃而解了。

  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在涵到黑板前讲解习题(面积相等,底也相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是18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高)时,她将面积设成40平方厘米,底设成5厘米,求出高,发现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就此得出原题中,平行四边形的高应该是9厘米。她讲完后,我及时引导同学们总结涵的这种算法。我还发现,在小组合作时,醇在给同桌讲题时,也用到了这种假设法。我又再次引导孩子们总结了这一方法。

  五、评价只是口头上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整堂课的评价只是我偶尔的夸赞,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往往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如果评价跟得上,我想,学习效果一定比这好。

  另外还有一点,我也意识到了,就是我只注重了方法的引导,而忽视对知识的理解。

  整堂课下来,我只讲了一道填空题,其他的都放手给了孩子们。经过我的及时抽测,感觉效果还不错。一堂课四十分钟,就这么轻轻松松地下来了。这样上课,不累!

数学课后反思7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自认为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我认为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已不再只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应成为一种教学的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把尊重学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学生“天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帮助学生补充他人不完整的叙述,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

  改变了以教师为出发点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交往关系,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主体结构。

  2、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

  整节课,我并没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反复验证的方法学习新知,还给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明确目标激励、情感激励

  巧用导入激励,教学媒体激励,评价成功激励,多样练习激励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积极性,取得了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和谐发展的良好效果。

  4、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

  我们说教材是死的,但教学却是活的。我努力做到把握教材、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巧设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用活教材,将教材内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使原教材中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活”问题。不足的是,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细致,前后时间安排上还可更好一些。

数学课后反思8

  “本节课课堂教学严谨,进行的紧张而有序,老师的教态自然,有一种亲和力,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这是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常常体会到教师上课光有激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灵活机智的运用课堂资源,教学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去反思。并应用于下次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通过《 6 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渗透阗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和新知识的应用 。所以,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体现这一理念头。

  1 、情景教学法:

  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小鱼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的”教学情景。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去解疑,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游戏教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摘苹果”、“数蚂蚁”、“送信” 3 个教学小游戏。即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教师是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的功能。

  3 、合作交流法。

  以“同桌互相帮助,完成表格”为合作交流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知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4 指导学生学习。

  1 、指导学生观察小鱼,合作讨论,填写表格,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

  二、教学不足。

  无论是多么严谨,多么有激情的课堂教学,都是有缺陷的,有人说:“教学就像维纳斯一样,都是有缺陷的艺术。”这节课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

  1 、对突发事件处理的不够好,教学机智不灵活,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学生自主编写乘法口诀时,我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你能不能用 6 的乘法口诀,编一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应用本课所学知识编写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 6 × 5 - 7 等于几?这是模仿我前面的 6 × 4 - 3 提出来的,和我预设的不一样,因此,我马上拿出事先预备好的习题,如:( )十二、五六( )、 4 × 6= ( )等习题,继续练习下去。

  2 、数学课应该是严谨有趣的,在本次教学中却忽视了数学书的作用。

  本节课进行的紧张而有序,从头至尾学生和老师互动的非常好,高潮迭起,也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别是我出示蚂蚁图片时,有个小朋友错把 2 条触角当成了腿时,说蚂蚁有 8 条腿。全班哄堂大笑,我马上又请另一位小朋友帮忙纠正那两条是触角。最后确定一只蚂蚁 6 条腿。练习题设计的有梯度,层层渐进,可是从头至尾学生都没看过一眼教科书,书始终是教学的载体,完全脱离了书本,忽视教科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 ,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 创设充满激情的课堂 , 还需要教师的机智去完善课堂教学 .

数学课后反思9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但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讨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多媒体传统教育教学手段

  上学期,我也有幸参加全学区教学交流活动,我也做了一节课数学课,五年级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备课,制作课件,熬了几夜终于完成了,上课时,由于奔走于黑板与计算机之间,特别课件制作上长方体的六个表面的在大屏幕的展示,不是那么的清楚,特别求各个面的面积由于学生对于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一目了然,一时也反映不过来,我只好反复地讲,学生觉得烦躁,结果我讲的嘴干舌燥,学生糊里糊涂,后来学生对我说:“老师,你今天的课没有以前的的精彩”这一节失败的课引起我反思。

  一、重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虽然电脑辅助教学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媒体手段和教学方式已经过时或无效,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仍然必不可少。恰当地使用现代媒体,能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产生积极影响。

  如果本节课让每一个小组拿一个长方体,长方体在实际生活应用很多,药盒、纸箱等等,在小组里讨论能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讨论,交流,很快的本节课的教学的教学重点被解决了。虽然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实践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但我们又要注意它的工具本质,它只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直观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生搬硬套,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因而代替教具、学具、磁带、投影等教学手段,它们既有本身的优势,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都不是万能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例如,几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课前可让学生收集身边的立体或平面图形,课中让学生通过实物的摸、看、观察来感知;复习课中的.整理和复习,可让学生自主整理。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它,又不能完全依赖它,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及教材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其各自独特的作用,扬长补短,适当选择,不可为新而新。

  二、机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更加被动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某些教师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曾经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自说自话,教师顿时手忙脚乱,学生哄笑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数学课后反思10

  这一课,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有点难,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它。

  其实分数对学生来说,早就不是陌生的知识了,已经会读,会写,知道大概的意思,会一些简单的运用了。今天,我直接出示了例题,前三个图学生说分数很准很到位,因为那是把一个物体或是一个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几份,第四个分数是把一些图片来平均分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而这正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明明涂色的是二个图片,为什么不是三分之二?”“这里是把六个图片平均分成了三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是三分之一”“这里的几分之几和图片的个数有关系吗?和什么有关系?”,“和平均分成了几份?取了其中的几份有关系”,我认为这里强调分成的总份数和取的份数是分数意义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反复地讲,起到了强调重点的作用。

  在练习时,我一直抓住这个重点,每做一题,都要二个以上的学生讲一讲理由,或是同座位两个人互相讲一次,在讲的过程中,学生会说了,慢慢理解了分数的关键所在,逐渐把分数的意义深化为个人的知识, 这就是所谓的.内化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是三分之二小时”,这题让学生说出这里的分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有点难,是个难点,第一个学生答道: “把一节课看作单位‘1’”,第二个学生就答对了,“把一小时看作单位‘1’”,然后我又请好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不到位或是不准确的,请其他学生来再说,这样的教学,学生理解得较好。

  “在直线上画出表示各分数的点”这题确实难,课堂练习时,错得不少,我感觉讲的时候也比较吃力,也不知学生理解得怎样?由于下课时间到了,利用下课的几分钟,忽忽结束了,看来得找时间补一补这一题,还剩下第五题没有解决,也得找时间解决,课堂作业也没来及布置。

  总的来说,这节自我感觉,上得还算成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重点突出,学生基本会说分数的意义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节省时间,在课堂上完成课堂作业。

数学课后反思11

  教师在备课中经历了学习新课标,探讨新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制电脑课件等艰辛的过程。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实际教学中“表演”成功,收获很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巩固应用,体验成功—开放训练,拓展思维—小结反思,布置作业。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导入,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动机。探讨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学生经历了利用旧知计算温差,对比观察,发现、总结、验证规律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生共议例题,两轮比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有理数减法法则。趣味数学题的设计,培养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生参与设计精美的钟表时热情十分高涨,较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利用数学知识有服务于生活。作业“超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反思小结,浓缩知识要点,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

  通过本节课,使我深深感悟到实施新课标,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活动来看,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形式看,学生口答,笔答,抢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好朋友间探究等形式多种多样,气氛活跃,积极性高。比较充分的体现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天地。

  回顾平时教学,虽然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实际教学中却经常不知所措。今后应继续钻研,不断探索。

数学课后反思12

  《文具》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会读、写6~10各数;会用操作、画图等方法表示数量在6~10的物体个数;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数量,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一、数一数、连一连。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学生在数数的时候,点着数,并且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有序的.数。以及连线必须用铅笔、直尺这种常规作图工具规范作图,培养规范作图的习惯。

  二、想一想、做一做。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习用不同方式(摆小棒、画图、手势)来表示数,经历从具体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实物、图形与数字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多说一说。但由于我低年级教学经验的不足以及我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不够了解,导致只浅浅的让学生口头表达了,并没有动手操作。

  三、描一描、写一写。此环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符号与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先描一描数的书写方法和结构,再试着写一写。写数的技能需要日积月累,以及学生的手指肌肉还处于发育中,所以,我并不着急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多好,只要方法学会,认识,会写即可,可以慢慢练。

  自评:

  由于我常年教高年级,所以我在课堂上比较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表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不足之处:一年级新生刚入学,课堂常规还没有完全熟练,低年级数学课如何上,如何饱满又有趣,我还完全没有找准思路和方法,所以还需要多研究,多思考。

  作业设计:

  找找生活中的6、7、8、9、10.

  作业指导:

  让学生经历“数出实物的数量——用图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数字表示数量的多少”的过程,加深抽象的数字与生活经验的自然联系。

数学课后反思13

  送走了一届毕业生,今年又迎来的新的一届一年级的新生。而今年的苏教版教材也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我也在新教材中感受新的教学方法的思考。

  今天上午的教学内容是《认识6-9》,出示主题图后(图片附下)。

  我问学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于是学生举手回答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图中有个小朋友在玩套圈……

  生2:我看到有5个小朋友在排队等着玩套圈!

  生3:我看到还有一个老师!

  生4:我看到这个小男孩套中了4个圈!

  生5:我看到了有9个长颈鹿!

  ……

  五分多钟过去了,还有孩子不断的踊跃举手想说他们的发现,但是我发现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今天的教学目标,今天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数字6,7,8,9,而学生说的数中,很多都没有6-9,而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最后,我只好给学生提醒,你能找出跟今天要学的数字有关的数学信息吗?这样启发以后,学生才基本能领悟了我的意思,回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的范围内来。

  下课后,我便汲取了这节课的语言上引导的不精确的地方。到了另一个班级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带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我便是这样的引入教学的。

  师: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新的数字朋友6,7,8,9.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在图中找到数,6,7,8,9,并用它们来说一句话吗?这样改变了问题的'问法,让问题具有指向性,学生很快便能说出:

  生1:我发现有6个小朋友在玩套圈游戏!(数字6出来了,呵呵!)

  生2:我看到一共有8个圈!(数字8出来了)

  生3:我看到一共有9个长颈鹿!(数字9也出来了)

  但是这时,学生没有关注到7,因为7没有相对集中的图示。于是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

  生4:我看到这图上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一共有7个人。(数字7出来了)

  ……

  至此,我问题所要的答案全部出来了,而且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是在数字6.7.8.9上,没有偏离教学目标!让下面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下午,我在办公室读特级教师徐斌的《无痕教育》一书,正好读到到里面的一节:问题设计巧方能学得活!

  里面提到这样的一段:老师的问题过于笼统,没有指向性,学生怎么能有数学思考呢?这样的数学课不如说是语言文字训练课!

  是啊,如果教师的问题提出的能更明确一点,学生就能在问题的情境中有效的捕捉数学信息,然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教学案例的反思,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提出都要精心的设计,并反省一下,这个问题提出有没有什么意义?对我解决教学目标有帮助吗?能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吗?有了这样的反省,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后反思14

  《列代数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只是在习题中渗透。这是一个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及某些数变化规律。

  一、注重过程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解读》中关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有这样一段阐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所以我想有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回答时暴露其思维过程。

  我是这样导入的:

  片段1:

  1、尝试当一回词作家;下面是一首歌词,你能把这首歌词补充完整吗?

  1 只青蛙1 张嘴,2 只眼睛 4 条腿,1 声扑通跳下水;

  2 只青蛙2 张嘴,4 只眼睛8 条腿, 2 声扑通跳下水;

  3 只青蛙3 张嘴,6 只眼睛12 条腿,3 声扑通跳下水;

  n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声扑通跳下水。 答案:n、 2n、 4n、 n

  设计意图:这首儿歌反映了青蛙的只数和青蛙的嘴数、腿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后它们之间的关系更简明了,通过儿歌,促进了这次探究活动,加深了规律性的认识,既复习了上节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又有利于引起这节课的引入。

  师顺势利导: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量关系,都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下面请大家来做一做。

  2、填空:

  (1)某种瓜子的单价为16元/千克,则n千克需要 _____元;

  (2)小刚上学步行速度为5千米/小时,若小刚到学校的路程为s千米,则他上学需____小时。

  (3)钢笔每枝a元,铅笔每枝b元,买2支钢笔和3支铅笔共需_______元。 答案:16n 、 、 (2a+3b)。

  设计意图:借助于一些学生熟悉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为引入代数式的概念作准备。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

  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才能有利于理解和让学生感兴趣,

  三、蕴涵情感和数学简洁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简洁美的享受,如座位安排中有一定的规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中也有一定的规律,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素材。

  这一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简洁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数学简洁美。

  本节课采用导学案的方式,主要讲解代数式的基本知识,并在具体情景中讲解列代数式的方法和简单的求值.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逐渐熟悉代数式的表示方法,并培养符号逻辑思维能力.以具体的事例引入代数式的`概念,既形象又浅显易懂.通过两个探究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自己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指导学生在变化中探索规律,培养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总结,理清本节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

数学课后反思15

  育人教学,不仅是教的过程还是学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再学习的过程。昨天我们学校迎来了又一次的全县讲课比赛的机会,我本着学习的态度来到了初二三班的教室,这节课教学环节清晰,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情境生动有趣,能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进而联系实际、运用到实际。同为青年教师,在听了徐老师的课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徐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有许多方法、方式是值得我学习的。

  1.教态亲切自然,备课充分,语言清晰流利,特别是课堂语言的运用都恰到好处。

  2.“先学后教”是我这次听课感触最深之一。老师指导学生先通过自己的预习来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增加学生的兴趣、自主性,又使学生学会了自我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指导讲解,使学生更深刻、更准确的掌握了知识。体现了“126的教学模式”。

  3.边学边练,当堂掌握。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学生是这节课的主角”是我这次听课感触最深之二。老师在这节课中起到了指导、引导的作用,除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徐老师还把解题的思路,方法告诉大家,使学生学会了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随后学生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生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唱或演或辩论或演讲,这些形式都是自己创作的,学生感兴趣,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转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小组合作体现的很是充分。”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方向的`指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运用这种理念,努力创造自己拥有的灵动生机的生活课堂。课本是死的,知识是活的,方法也是活的。这些好的方法,不是原样照搬就能达到效果的,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老师,需要不同的授课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结合自己的特色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数学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课后反思03-11

《白杨》课后反思12-19

《坐井观天》课后反思03-15

草原课后反思03-16

《春雨》课后反思03-17

《背影》课后反思03-12

《周长》课后反思03-13

安全课后反思03-13

长城课后反思03-11

《草》课后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