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知识点【优选】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1
1、中和热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盖斯定律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5、燃烧热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2
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3
第一章氮族元素
一、氮族元素N(氮)、P(磷)、As(砷)、Sb(锑)、Bi(铋)
相似性递变性
结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5个原子半径随N、P、As、Sb、Bi顺序逐渐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弱
性质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
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最高化合价+5,最低化合价-3单质从非金属过渡到金属,非金属性:N>P>As,金属性:S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酸性:HNO3>H3PO4>H3AsO4>H3SbO4 与氢气反应越来越困难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稳定性:NH3>PH3>AsH3 二、氮气(N2) 1、分子结构电子式:结构式:N≡N(分子里N≡N键很牢固,结构很稳定) 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所以收集N2不能用排空气法!) 3、化学性质:(通常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只有在高温、高压、放电等条件下,才能使N2中的共价键断裂,从而与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N2+3H22NH3N2+O2=2NO3Mg+N2=Mg3N2Mg3N2+6H2O=3Mg(OH)2↓+2NH3↑ 4、氮的固定: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天然固氮 三、氮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 N2O—笑气硝酸酸酐—N2O5亚硝酸酸酐—N2O3重要的大气污染物—NONO2 NO—无色气体,不溶于水,有毒(毒性同CO),有较强还原性2NO+O2=2NO2 NO2—红棕色气体(颜色同溴蒸气),有毒,易溶于水,有强氧化性,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3NO2+H2O=2HNO3+NO2NO2N2O4(无色)302=2O3(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鉴别NO2与溴蒸气的方法:可用水或硝酸银溶液(具体方法及现象从略) NO、NO2、O2溶于水的计算:用总方程式4NO2+O2+2H2O=4HNO34NO+3O2+2H2O=4HNO3进行计算 四、磷 白磷红磷 不同点1.分子结构化学式为P4,正四面体结构,化学式为P,结构复杂,不作介绍 2.颜色状态白色蜡状固体红棕色粉末状固体 3.毒性剧毒无毒 4.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溶于CS2不溶于水,不溶于CS2 5.着火点40℃240℃ 6.保存方法保存在盛水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相同点1.与O2反应点燃都生成P2O5,4P+5O22P2O5 P2O5+H2O2HPO3(偏磷酸,有毒)P2O5+3H2O2H3PO4(无毒) 2.与Cl2反应2P+3Cl22PCl32P+5Cl22PCl5 转化白磷红磷 五、氨气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液化(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1:700) 2、分子结构:电子式:结构式:(极性分子,三角锥型,键角107°18′) 3、化学性质:NH3+H2ONH3·H2ONH4++OH-(注意喷泉实验、NH3溶于水后浓度的计算、加热的成分、氨水与液氨) NH3+HCl=NH4Cl(白烟,检验氨气)4NH3+5O2===4NO+6H2O 4、实验室制法(重点实验)2NH4Cl+Ca(OH)2=2NH3↑+CaCl2+2H2O(该反应不能改为离子方程式?)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气,同制O2收集: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检验: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容器口(试纸变蓝)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容器口(产生白烟) 干燥:碱石灰(装在干燥管里)[不能用浓硫酸、无水氯化钙、P2O5等干燥剂] 注意事项: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影响氨的纯度)或塞一团用稀硫酸浸湿的棉花(吸收多余氨气,防止污染大气) 氨气的其他制法:加热浓氨水,浓氨水与烧碱(或CaO)固体混合等方法 5、铵盐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分解,与碱反应放出氨气(加热)。 NH4Cl=NH3↑+HCl↑(NH3+HCl=NH4Cl)NH4HCO3=NH3↑+H2O↑+CO2↑ 1 Na+的焰色+的焰色 黄色紫色(隔蓝色钴玻璃观察) 2 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钠漂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响,反应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3 能与Na2O2反应的两种物质 H2O、CO2 4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 NaHCO3 5 碱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反应 (无法置换金属) 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H2↑ 6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较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7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NaHCO3加热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生成NaHCO3 原电池正、 负极的判断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根据电极质量增重或减少来判断。 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 (6)根据有无气泡冒出判断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 本节知识树 原电池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 一次电池 (1)普通锌锰电池 锌锰电池是最早使用的干电池。锌锰电池的电极分别是锌(负极)和碳棒(正极),内部填充的是糊状的MnO2和NH4Cl。 (2)碱性锌锰电池 用KOH电解质溶液代替NH4Cl作电解质时,无论是电解质还是结构上都有较大变化,电池的比能量和放电电流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它的电极反应如下: (3)银锌电池——纽扣电池 该电池使用寿命较长,广泛用于电子表和电子计算机。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为KOH溶液。其电极反应式为: (4)高能电池——锂电池 该电池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一种高能电池。由于锂的相对原子质量很小,所以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极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使用寿命长。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概念: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叫做原电池。 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的移动,即形成电流。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 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 (2)原电池装置的构成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简易记法:负失氧,正得还。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依据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①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由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而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二者是相反的。 ②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原电池的正极通常有气体生成,或质量增加;负极通常不断溶解,质量减少。 (2)原电池中离子移动的方向 ①构成原电池后,原电池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原电池的负极移动; ②原电池的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一、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 (1)电极材料。两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其它导电性(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2)两电极必须浸没在电解质溶液中; (3)两电极之间要用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说明: ①一般来说,能与电解质溶液中的某种成分发生氧化反应的是原电池的负极。②很活泼的金属单质一般不作做原电池的负极,如、Na、Ca等。 二、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一般来说,较活泼的或能和电解质溶液反应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但具体情况还要看电解质溶液,如镁、铝电极在稀硫酸在中构成原电池,镁为负极,铝为正极;但镁、铝电极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时,由于是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失去电子,因此铝为负极,镁为正极。 (2)根据外电路电流的方向或电子的流向判断:在原电池的外电路,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内电路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化学反应判断:原电池中,负极总是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因此可以根据总化学方程式中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 (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原电池工作后,若某一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该电极得电子,该电极为正极,活泼性较弱;如果某一电极质量减轻,说明该电极溶解,电极为负极,活泼性较强。 (6)根据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判断:原电池工作后,如果一电极上产生气体,通常是因为该电极发生了析出氢的反应,说明该电极为正极,活动性较弱。 (7)根据某电极附近pH的变化判断析氢或吸氧的电极反应发生后,均能使该电极附近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因而原电池工作后,该电极附近的pH增大了,说明该电极为正极,金属活动性较弱。 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准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是书写电极反应的关键 (2)如果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失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一定错误。上述判断正负极的方法是一般方法,但不是绝对的,例如铜片和铝片同时插入浓硝酸溶液中, (3)要考虑电子的转移数目 在同一个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数必然等于正极得到的电子数,所以在书写电极反应时,一定要考虑电荷守恒。防止由总反应方程式改写成电极反应式时所带来的失误,同时也可避免在有关计算中产生误差。 (4)要利用总的反应方程式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而两个电极反应相加即得总反应方程式。所以只要知道总反应方程式和其中一个电极反应,便可以写出另一个电极反应方程式。 四、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原电池原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化学电源: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以及高能燃料电池,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的作用不可代替,大到宇宙火箭、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到电脑、电话、手机以及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加快反应速率:如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用纯锌生成氢气的速率较慢,而用粗锌可大大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这是因为在粗锌中含有杂质,杂质和锌形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 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一般来说,负极比正极活泼。 防止金属的腐蚀:金属的腐蚀指的是金属或合金与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发生化学反应,使金属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而消耗的过程。在金属腐蚀中,我们把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形成的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又分为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一层薄薄的水膜,里面溶解了少量的氧气、二氧化碳,含有少量的H+和OH-形成电解质溶液,它跟钢铁里的铁和少量的碳形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铁作负极,碳作正极,发生吸氧腐蚀: 电化学腐蚀是造成钢铁腐蚀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用更活泼的金属与被保护的金属相连接,或者让金属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接均可防止金属的腐蚀。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OH)3——红褐色沉淀Fe(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Cu2++2e-→Cu 1 常用作金属焊接保护气、代替稀有气体填充灯泡、保存粮食水果的气体 N2 2 在放电情况下才发生反应的两种气体 N2与O2 3 遇到空气立刻变红棕色的'气体 NO 4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5 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 NO2 6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NH3、HCl 7 NH3喷泉实验的现象和原理 红色喷泉 8 NH3的空间结构 三角锥形 9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10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3 1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淀粉 2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油脂 3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蛋白质 4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淀粉、纤维素、麦芽糖 5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是乙酸 6有毒的物质是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 7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 8能发生水解的是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 9能还原成醇的是醛 10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乙烯 氧族元素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O2 2、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SO2(颜色可复现)、Cl2(颜色不可复现)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SO2 4、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难挥发 5、检查肠胃用作“钡餐”的BaSO4 6、检验SO先加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 7、某溶液加入盐酸产生刺激气味气体,该溶液中定含有: 8、引发酸雨的污染物SO2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一)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当把PbI2固体放入水中时,PbI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PbI2表面上的Pb2+离子和I-离子,在H2O分子作用下,会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反过来在水中的水合Pb2+离子与水合I-离子不断地作无规则运动,其中一些Pb2+(aq)和I-(aq)在运动中相互碰撞,又可能沉积在固体表面。当溶解速率与沉淀速率相等时,在体系中便存在固体与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关系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一种动态平衡,其基本特征为:(1)可逆过程;(2)沉积和溶解速率相等;(3)各离子浓度不变;(4)改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平衡移动。 2、溶度积的一般表达式: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该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用符号sp表示。 3、溶度积的影响因素: 溶度积sp的大小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它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但是,当温度变化不大时,sp数值的改变不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室温18~25℃的常数。 4、溶度积的应用: (1)溶度积sp可以用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当化学式所表示的组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时,sp数值越大的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2)溶度积sp可以判断沉淀的生成、溶解情况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移动方向。 5、溶度积(sp)的影响因素和性质: 溶度积(sp)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离子浓度的改变可使平衡发生移动,但不能改变溶度积,不同的难溶电解质在相同温度下sp不同。 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的sp越小,溶解度越小,越难溶。例如: sp(AgCl) >sp(AgBr) > sp(AgI),溶解度:AgCl) > sp(AgBr) > sp(AgI)。 6、溶度积规则: 在一给定的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浓度商(Qc)和溶度积(sp)之间存在三种可能情况。 (1)Qc=sp此时难溶电解质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溶液是饱和溶液。 (2)Qc>sp溶液中将析出沉淀,直到溶液中的Qc=sp为止。 (3)Qc 说明: 浓度商(Qc)是非平衡状态下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所以Qc值不固定。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可以运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进行解释。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和溶度积规则可知,改变溶液中离子浓度,可以使沉淀溶解平衡发生移动,实现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沉淀的溶解与生成这两个相反的过程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离子浓度的大小,控制离子浓度的大小,可以使反应向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1)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沉淀溶解的唯一条件是:Qc (2)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产生沉淀的唯一条件是:Qc>sp。常用的方法:在难溶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适当沉淀剂,设法使构晶离子的浓度增大,使之满足Qc>sp,促进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就会生成沉淀。 2、沉淀的转化: (1)定义:使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种难溶电解质,即把一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称为沉淀的转化。 (2)实质: 沉淀转化的实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来说,对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容易转化为溶度积较小的难溶电解质。一种沉淀可转化为更难溶的沉淀,难溶物的溶解度相差越大,这种转化的趋势越大。 (3)方法: 沉淀的转化常用的方法:在含有沉淀的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其与溶液中某一离子结合成为另一种难溶电解质的过程。例如: 在ZnS(s)中加入CuSO4溶液可转化为CuS (s)沉淀。 在FeS(s)中加入到Cu2+、Hg2+、Pb2+等重金属的溶液可转化为CuS (s)、HgS (s)、PbS (s)等沉淀。 1、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3、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SiC>Si(因为原子半径:Si>C>O). 4、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5、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6、氧化性:MnO4->Cl2>Br2>Fe3+>I2>S=4(+4价的`S) 例:I2+SO2+H2O=H2SO4+2HI 7、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8、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 9、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0、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等]; (5)是否发生双水解。 【高二化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二化学知识点12-19 高二化学知识点(经典)03-04 (精选)高二化学知识点03-04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03-03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12-19 必背高二化学知识点03-03 高二必背化学知识点03-04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03-04 高二化学必考知识点梳理03-04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最新03-07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4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5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6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7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8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9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10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11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12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13
高二化学知识点 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