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后感

时间:2024-03-16 14:45:11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论语》后感

  读《论语》后感 篇1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读《论语》后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读《论语》后感 篇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了。

  由此我想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源于此。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说英语让学生通过观察领悟,去理解意思,教授一个单词时进行短语句子扩展,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说,发散学生思维。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发式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使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的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读《论语》后感 篇3

  在学校教科室举办的以“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月”活动的号召下,校园里形成了一股读书热潮,在这种的浓郁书香氛围里,我们组选择了以论语为主题的读书计划,我选择了《论语是用来养心》的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受,就像作者在封面上写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古今、中西,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和事都能随手拈来,运用于掌,悉数汇入对《论语》的阐释中,汇为香气,养身且养心。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及其弟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记得上学时,背诵着课文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懵懂着背着论语里的句子,似懂非懂。而作者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叙事写理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拉近了我们和圣贤之间的距离,他的`许多独到的见解,让人感受到阳光的力量,突然间心里明亮了许多;他的养心论语,没有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的细腻、规矩,但却大气、真实。《论语是用来养心》分了学者的人间情怀。学而、构建一个理想国。为政、道德赛场外的裁判。八佾、和仁德比邻而居。里仁、灯塔上的瞭望者。公冶长、桃李灼灼璨其华。雍也共六大章,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论语》中一些语句的含义及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与历史典故。

  在“学者的人间情怀。学而”中,作者把孔子的情怀与为人解读的深刻、透彻。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吧。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能够如此强大;书中还提到,为学是为了悟道,体仁,明德,终至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学的宗旨和归宿。学什么?首先在孝,懂孝才能知礼,知礼才能达人,有仁在而天下守份,社会才能安如磐石。这几句话就道出了论语的精神精髓,说的真好,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就要不断读书学习,丰富自己,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我想无论是孔子他老人家还是作者所想表达的意义就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智慧,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现代人建立真正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就该像孔子那样,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理念,做一个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读《论语》后感 篇4

  在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过去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读《论语》后感】相关文章:

春读的后感08-05

读《青鸟》后感03-22

读《匆匆》后感12-12

读《童年》后感03-11

读《窃读记》后感10-18

读《堂吉诃德》后感03-07

读《格列佛游记》后感03-07

读幸福了吗后感03-02

读《人鸦》后感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