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的传说故事

时间:2024-03-15 12:39:38 好文 我要投稿

(荐)黄山的传说故事9篇

黄山的传说故事1

  黄山,古代称为“天子都”,因为它雄伟秀丽,又神秘莫测,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

(荐)黄山的传说故事9篇

  到秦代,人们根据它的颜色又称为“黟(yī)山”。那么,后来为什么又改叫“黄山”了呢?据说是因为黄帝曾在此炼丹而得名。黄帝又称轩辕氏,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带领我们的祖先养蚕、制造舟车。时光飞逝,黄帝到了老年,可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办:河流需要治理,土地需要开垦,禽兽需要驯化等等。为了长生不老,多为百姓办好事,黄帝便派浮丘公为他寻找炼丹的地方。浮丘公走了三年才回来,告诉黄帝:“江南有一群高山,只因山上多是黑石,叫黟山,那里可以炼丹。”于是,黄帝带领浮丘公、容成子和一些臣仆来到黟山,垒石造屋,又砌炼丹炉,然后去采集炼丹所需的草药。

  黟山有七十二座陡峭的'山峰,有的地方连猴子也难上去,可轩辕黄帝却踏遍了每一寸山崖。到后来,所备的粮食吃完了,只能靠摘野果充饥,很多人忍受不了那份苦,偷偷跑走了,最后只剩下黄帝和浮丘公、容成子三人。他们经过九年千辛万苦的寻找,才采集齐炼丹所需的草药,又打了一眼井,掘开清冽甘甜的山泉,这才开始炼丹。

  三年过去了,原来准备好的柴快要烧完了,仙丹还没炼成,炼丹台附近的树已被砍光,浮丘公和容成子只得到远处去砍柴,黄帝一人看守炉火。黄帝把最后一块松柴填进了炉膛,浮丘公和容成子还没回来,眼看火势越来越小,一旦熄灭,将前功尽弃。黄帝便把自己的一条腿伸进炉里当柴烧,终于炼成了仙丹。这时浮丘公和容成子也赶了回来,把黄帝的腿从火里救了出来。三个人吃了仙丹,果然脱胎换骨,飘然成仙了。因为黟山是黄帝炼丹的地方,人们就叫它“黄山”了。黄山七十二峰中就有以三位仙人命名的轩辕峰、浮丘峰、容成峰。桃花溪中还有他们炼丹时用过的丹井、药臼。

黄山的传说故事2

  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传说,有年春天,诗人李白来到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声音惊动了狮子林禅院的长老。他走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位白衣秀士,风度潇洒,便上前施礼,请问尊姓大名。这位不凡之客原来是“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翰林。长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来用清泉酿制的米酒,还拿来一些文房四宝。长老急忙盛满了一杯酒,双手捧上,敬给李白。李白慌忙还礼,双手接过,一饮而尽。二人席地而坐,纵谈诗文,开怀畅饮。李白深感长老待人诚恳,意欲草书诗作相赠,以作答谢之礼。长老大喜,小和尚们忙着研墨的研墨,铺纸的铺纸。李白趁着酒兴,奋笔疾书。长老及小和尚们分别站两旁,目睹那遒劲的大字,赞叹不已。李白写毕,还有三分酒意,便将毛笔顺手一掷 ,那手笔翻翻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这才告辞长老而去。长老送走李白,回过头来,不禁大吃一惊,刚才李白掷下的毛笔已化成一座笔峰,笔尖化成了一棵松树,矗立在散花坞中。这就是如今见到“梦笔生花”。

黄山的传说故事3

  205国道乘车上,经过谭家桥、茶林场,上岭后,就是谭家桥镇留东村,再向前就是鹊岭了。这时就可以看到那公路环水绕行的大水面,就是有名的叫“留杯荡”,方圆有一平方多公里。天气晴朗,无风,水质澄净的日子,站在岸上,还能看到水底,隐隐约约有残垣断壁、房梁石柱。这水面名叫“留杯荡”,水底还有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却说这在唐代时,这里本无湖荡,只是一条砂溪,发源于它不远处的太平与绩溪、旌德交界处的天星洞一带高山峻岭。溪穿过名叫“兔屎坑”的村子向北流经桃树坑而入麻川河,因为这里庄稼难长,杂草丛生而多野兔有了这个村名。传说李白访胡珲上黄山后翻鹊岭回泾县,在岭头将军亭小憩,拿出随身带的酒壶酒杯喝几盅解乏。酒喝到刚有兴趣时,忽然袭来一股刺鼻的腥臊味,酒兴霎时没了,好不扫兴地起身就走,连酒壶酒杯也不要了。从那以后,村人觉得把村名改为“留杯村”,这比“兔屎村”好听得多。所以,所谓“留杯”,原是李白的酒杯帮了大忙。

  李白的酒杯帮了什么忙呢?就是留杯村开始富起来了,几年后,竟然富到腊肉当瓦、锅巴垒墙,可见其富了。中国有句古话叫“为富不仁”,留杯村人富了,却越富越吝啬,越富越忘了穷日子,越富对穷人越刻薄,对别人一丝一毫也不愿出手帮助、救济。串乡做小买卖的、卖艺唱书的.,到了这里,总是倒赔本、认亏吃,最后走人。走路经过的想讨口水喝,叫花子乞丐想讨口饭吃,全都没门,讨不到事小,有好多还少不了挨骂。

  留杯村人这般吝啬、刻薄的事传到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道:“当年凤仙郡糟塌粮食,朕都处罚他灯火烧断铁链后才给他下雨,这留杯村这等为富不仁,着实可恶。”刚好西海龙王敖广因触犯天条候旨待贬,玉帝就命他下凡查访此事。

  一天,留杯村人忽然见村中砂溪里有一只似鱼非鱼,似鳄非鳄的庞然大物,全村人像见了外国财,也不问好歹,是福是祸,一个个拿了快刀利刃去砍去剁,剐肉的剐肉,斫骨的斫骨,不消一刻,敖广的化身就只剩下了一副大骨架子了。敖广回到天庭哭禀此事,玉帝大惊!那下界留杯村果真如此刻薄吝啬,贪得无厌,打算马上派哪路神将去惩治。仙班中急急走出面慈心善的太白金星李长庚道:“陛下且慢,待老臣再去察看一番,看看实情如何,以体上天好生之德。”玉帝准奏,太白金星便下凡了。

  太白金星变成一个贫苦的老人沿街乞讨,果真如敖广所说,在村里从早到晚转了快一天,半粒米饭也没要到,还遭了许多白眼换了许多骂。来到村尾一家,只见黑漆大门,雕梁画柱下,正摆着一桌酒席,一个五十开外,脑门油亮,肥头大耳的人坐在席边。见金星来了,他肉眼凡胎,哪里识得。金星有意弄得肮里肮脏,他连说晦气,起身挥斥,驱赶金星。

  金星转了大半天,没见一个好心人,他不甘心,玉帝一旦惩罚下来,岂不连好人一起遭殃,他决心再察访到最后。他来到后门乞讨,只见一个做杂活的姑娘,赶忙起身舀了一碗香米饭递过来,金星三口两口便吃了,姑娘又递来一碗,前后共递了七碗,脸上始终不怨不怒,露出怜悯之色。金星笑笑感谢道:“姑娘心真好,我前天到你家村里要饭,你们那村里人都好,你妈还说到你。对了,依我看,你妈有病,会不轻,你该快快回家一下。”说罢,化一阵清风走了。

  那姑娘见金星化清风走了,又听他说自己妈妈有病,不是神就是仙,肯定是真的,会应验的,那得赶快回家。急急忙忙禀报了东家,收拾好衣服,急急忙忙回家了。

  姑娘刚爬上鹊岭头,坐在岭头亭子里小歇,只听一声巨响,顷刻狂风大作,山摇地动,铜钱般大小的雨滴密密匝匝的狂泼下来,下了五个小时,那小姑娘只得在亭子里过夜。第二天早上看山下,那留杯村早已是水乡泽国,看不到一间房屋了。

  其实留杯村成为“留杯荡”,才160多年。据清代光绪《安徽省志》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五月,太平山水大涨,有物如牛,逐波至牛皮荡口奔岸而出,芮姓村陷,毙二百余人。”那年留杯荡这片雨特大,造成山体滑坡,地壳陷落,下游桃树坑狭窄,水无法排放,一片汪洋,还向现在茶林场方向泻下,形成100多米高的漫坡大水。留下了这一段警世传奇。

黄山的传说故事4

  猴子观海也叫猴子望太平,猴子为何要望太平呢?这里面有个故事:原太平县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户叫赵德隆的书香人家。女儿名叫掌珠,生得聪明美丽。离仙源村不远的黄山北海深处有一个洞里,有个灵猴,在山中修炼了三千六百年,会三十六变。一天,灵猴见到掌珠生得俊俏,顿生爱慕之心。灵猴就变成一个白面书生,自称是黄山寨主孙广文的.公子孙俊武,于傍晚来到赵家门前,以天色已晚为由,要求借宿一夜。赵家老夫妇见他长得俊秀,衣着华贵,斯文有礼,便信以为真,高兴地留他住宿,并设宴招待。酒饮三杯后,孙公子便向老夫妇陈述掌珠的爱慕之情,央求纳为婿,发誓侍奉二老颐养天年。老夫妇一听这甜言蜜语,心中非常喜悦。经与女儿商量,掌珠对才貌双全的孙公子也早八分欢喜。次日一早,老夫妇回了孙公子的话。孙公子听了欢喜若狂,差点露了原形。灵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变成人,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去仙源赵家迎亲。掌 珠被抬到洞府,只见陈设富丽,宾客满座。夜深宴席散,孙公子被宾客拥入了洞房。一觉醒来,掌珠发现孙公子长了一身绒毛,大吃一惊。原来,孙公子酒醉,现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恼恨,乘灵猴烂醉熟睡之机,向外逃走,直奔家中。灵猴酒醒后,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惊逃了掌珠,便喝令众猴出洞寻找,追到山下芙蓉岭,也不见新娘的影子。灵猴自从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没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后的悬岩,坐在石上,朝着东北方向的太平县仙源村呆呆地望着。年深月久,便变成了黄山如今这一石景。

黄山的传说故事5

  排云亭前右侧,有二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晒,故名。“仙人晒鞋”和“仙人晒靴”,共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黄山左数峰的仙都观住着老道道玄和徒弟太清,松林峰上的紫霞宫里住着道姑炼玉和徒儿妙真。两座道 宫中间隔着一道 鸿沟-西海峡谷,加上道规森严,他们老不相往来。一年冬天,山中大雪,仙都观里断了火种,道玄只得叫太清到紫霞宫里去借火种。当太清来到紫霞宫里,就见到妙真,两人一见如故,谈起话来,非常亲热。从此,两人每天打柴、担水,便到一起谈心,渐渐地砍的柴就少了。 担的`水也少了。这样,事情不久都 被双方师父发现,他俩都受到师父的严厉斥责。还规定今后打柴、担水,以两峰交界的沟涧为界,越界了,就用道鞭、神杖打杀。此后两人在一起说话就很困难了。 一次,趁双方师父都下了山,便偷偷见面,并商定今后;太清在山门前晒靴,晒鞋来幽会。一天,两人正甜蜜幽会,不料双方师父突然回来,事情败露,他俩将要受到严厉惩罚。他俩想来想去,最后横下了一条心:“生不能在一起,就死在一起吧!”两人携起手,从悬岩上纵身一跃,跳进了波浪滔天的云海。太清晒的靴子和妙真晒的一双鞋子都没有来得及收,日子久了,都变成了石靴,石鞋,就是如今黄山的“仙人晒靴”和“仙人晒鞋”。

黄山的传说故事6

  宋代有位叫单福的石匠,想在家门口修建一座桥,可惜没有帮手,只有一位叫小姣的女子。小姣和单福修了好久可是还没有修成,小姣便在河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捐身修桥”,一位瘸子将这这座桥要用的石头运了过来,这位瘸子是八仙中的铁拐李,铁拐李又运来了一块硕大的石头,只听下面的'单福说:“石头够了。”铁拐李就驾着这个石头到处游荡,游荡到黄山,在此定居。

  小姣是个讲信用的人,她到处打听那位神仙的下落,一只癞蛤蟆蹦着过来说:“你在找谁啊?”“我在找一位叫做铁拐李的神仙。”“铁拐李,他早就和其他七位神仙去了蓬莱,打败了东海龙王,不知去哪了。”一听到铁拐李不知去向,小姣整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单福看了很是着急,便到处张贴启事,铁拐李看到启事后,变成了一个天鹅,飞到了小姣面前,告诉她:“啊,铁拐李现在在黄山,你快去找他吧。”小姣一听,马上启程去黄山。

  去黄山路途遥远,马都嫌累了,在路上歇着不动了,小姣只好把这匹马买了,卖了匹驴,骑在路上,结果到贵州(黔)这个地方的时候,驴,又被老虎吃了,小姣只好走路,不知走了多少天,走到了黄河的一条枝江,旁边就是安徽,小姣学着她爸爸那样,搭好了一座桥,通向了黄山。黄山十分峻峭,在山脉中,小姣只好用手和脚爬行着来走,有时脚和手都鲜血直流,可是小姣她决不放弃。终于,铁拐李看不下去了,他变成一只麻雀,给小姣带路,一只走到了他的家里,小姣和铁拐李结成夫妻,十分幸福的住在黄山。

黄山的传说故事7

  凡到过黄山玉屏楼的人,都必然要以迎客松为背景拍纪念照,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拿相机拍的人的右边悬崖边那一块老大石头——文殊台,却有一个十分美妙的佛教玄美故事和黄山高僧普门大师的来历传说。

  先从佛教文殊菩萨说起。佛经《文殊顺利涅磐经》说,文殊是释加如来佛的大弟子,原本是古印度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公子,看破红尘,弃家随释加牟尼学道,修成了菩萨。后来云游到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就成了文殊菩萨圣地。

  为什么在玉屏楼前,迎客松旁有个文殊台呢?原来文殊菩萨曾来黄山选择道场。来到玉屏峰上,见左天都,右莲花,纵目开阔,风云绝妙,打算在这里开山建寺。特别是峰前有巨石一块,简直是绝佳打坐处,随即走到石边准备打坐休息一会。谁知刚往上一坐,岩石就被坐陷下去尺把深,石下轰轰作响。文殊见状,觉得自己身重,此地尚不宜,立即拔脚就走。文殊的坐骑是青狮,他就把狮子峰作为他的永久宝座了。

  文殊来黄山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但玉屏楼处原来就有个“文殊院”,是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八月,由高僧普门禅师建。几兴几废,崇祯十年(1637)失火、咸丰十一年(1861)兵火,1952年冬失火,1955年才在原址起建了玉屏楼。

  普门法师是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黄山的,入主朱砂庵即后来的慈光寺,万历三十八年(1610)普门进北京找到万历皇帝明神宗,得到神宗皇帝、太后、皇后许多赏赐,于是有了起造文殊院的资金。

  普门禅师俗家姓奚,名淮安,陕西眉县人,在五台山出家。入佛门受戒后,为求证佛法,30多年间,奔波于五台与少林、太行、伏牛、普陀等名山禅寺。怎么忽儿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到黄山就没离开黄山呢?这有个神奇的故事传说。

  却说普门在五台,一天他参禅至深夜,似梦非梦,见两个童子飘然来到座前,道:“我等乃文殊左右的金童玉女,奉法旨特来请大师前往天下第一奇山,文殊古道场一游!”普门心中升起一股虔诚之意,当即随两童子腾云朝东南而来。须臾,只见一座奇峰叠起的大山,只听两童子道:“已到文殊古道场。”便一齐降落在玉屏峰前:“这里就是大师开创名山、弘扬佛法的胜美宝地。”普门一看,只见群山环抱、云光缥渺,前面还有一座天然岩石宝座,云光中仿佛见文殊跏趺的庄严宝相。童子指道:“这便是文殊菩萨打坐处。”普门对石座十分恭敬。童子又道:“这里也是你将来打坐修炼处。”说来也怪,普门对云光中石座上文殊礼拜毕,文殊妙相便不见踪影。两童子接着说:“请大师升登法座演说佛法,此岩是白云缭绕金刚体,紫石形成玉作基。”两童子左右扶持,普门毅然升座,眼前云涛汹涌,足下群山拱服,境界广阔,心底洁净,他想:“我能得此一片宝地,常年修行,虽在云山,也胜过极乐世界了。”正想着,突然被两童子用力一推,大叫一声:“不好!”惊醒过来,一身冷汗,佛前油灯正明,听时正交五鼓。普门回想梦中,如在眼前,心下暗计:两童子点化,我已不宜在五台山,应去寻找梦中仙山重开道场了。不久,即告别了五台,随身携带衣钵禅杖南行了。

  却说普门辗转数千里遥,拜过无数名山,没有一处能与梦中景象相合。一日来到黄山,挂褡朱砂庵(今慈光阁初始之名),庵主见普门仙风道骨,不同凡俗,提出请普门当住持。普门一心要寻找梦中仙境,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如果在此山寻到梦中仙境,修建佛家丛林,乃是本愿。”于是每天都身背干粮,手柱禅杖,攀岩越岭,拽藤顺葛。一日,过天门坎,爬小心坡,穿一线天,钻转身洞,猛一抬头,见一巨大苍松正在头顶,这气象已是不凡。待登上平台,见玉屏峰前狮、象二石左右分列,已是吃了一惊。回过身来,那文殊台赫然眼前,梦中景象成为现实,当即如醍醐灌顶,明证了因果。随即合掌对空,默默祝祷,然后如梦中一般登上文殊打坐处,打坐参禅,元神悠悠,又不同五台。心中默默立下大愿:以朱砂庵为丛林,于此处建文殊院为独修处。

  职工 “一线天”下,两峰之间,有一座长4米,宽2米的单孔石桥,原名断凡桥,后名渡仙桥。传说普门上玉屏,仙人在此点化伐松搭桥,后即在此搭建了石桥,留下一个美丽传说。

  找到了梦中福地,心下释然,认定募化扩建朱砂庵,创建文殊院。回到朱砂庵后,即应承了当朱砂庵住持,改朱砂庵为“法海禅院”,日渐一日,僧众渐多,名声远震北京皇宫。

  万历三十八年(1610)秋天,普门进京,参见了万历皇帝、皇太后和郑皇后,得到他们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塔和300两白银等厚重赏赐。万历皇帝又敕额“护国慈光寺”,法海禅院重新更名,逐渐成为黄山佛教寺院中的四大丛林之一。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普门即在玉屏峰下,修建起石墙体的文殊禅院,由晦昙和尚住持。普门自己虽为慈光寺住持,可是心中印下了文殊台,常来文殊院诵经参禅。文殊院成为慈光寺支寺。

  因为普门在五台山梦见了玉屏峰前文殊台和文殊妙相,所以文殊台又名“梦像台”。

  却说普门和尚不仅是个得道高僧,也是个棋艺高手,方圆百里喜欢下棋的都曾与他对奕,但都不是他的敌手,只有桃源水帘洞一个白猕猴,两下可以不分胜负。

  这年春天“谷雨”过后,黄山春色渐浓,风光渐美,游山的人多了起来,文殊院香火也兴旺起来。那徽州府的臧知府极好下棋,棋艺也算不错,曾找多人较量,对手里不乏高手,可都因为他是知府,都让他几招。那臧知府便眼里无人,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听说普门棋艺高超,就想跟他杀几盘。这天,带着一班衙役也上文殊院来了,派人传话,要和普门拼杀。那普门正在和白猕猴严阵对峙。那臧知府一看这局势,便心痒手急,一把就拉开了白猕猴,接着就杀。这种狂妄不礼貌行为,普门道行高深,心中也不免生憎,便让了一招。但那臧知府不但看不出这是普门的礼貌行为,反而出言不逊:“久闻法师棋艺高超,怎么就这样轻轻松松让本府轻取一局,哈哈哈。”那哈哈,那神情,分明又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普门微微一笑:“大人,此言谬矣。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赢我一局算不了什么,我可以请我师父出手。”臧知府环顾左右:“好好好,你师父在哪?请出来我好请教。”可心中暗道:他师父看来也是平常之辈。普门挥手一招,臧知府顺眼看去,只见那白猕猴早已跳到眼前,两眼对知府直闪直眨。那知府见是个猴儿,心中直冷笑:一只畜牲,能有多高志气。可是下吧,居然是与猴儿对手,不下吧,话已说出了口,只得硬着头皮。那白猴虽不说话,可那眼看臧知府,看普门神情,心中却透亮得很。棋子布好,局势一开,白猴儿可不知道讲面子,招招辣手,步步进逼,杀得臧知府节节败退,毫无反攻能力。不多几个回合,臧知府的“帅”就被钉在那里,死了一局。臧知府输棋却输不起面子,硬说猴子毛手毛脚,赖帐不算。不算就不算,摆局重开盘。第二局更惨,没几招,臧知府便被逼进死宫,动弹不得,像大蝦进了汤锅脸红心急。

  谁知那猴儿却唱了起来:

  知府下棋玉屏前,给脸不要耍骄蛮。

  盛气凌人不知丑,可笑牛皮吹上天。

  那臧知府连连惨败,心中窝火,正无处发作,这下抓到把柄,立即变脸道:“猴子说话,定是妖孽。普门不守清规潜心修道,却与妖孽为伍,坏了佛门清规。来人,与我将普门与妖猴锁了带回衙门审问治罪。”

  说时迟,那时快。衙役正待动手,只见普门拉起白猴“飕”的一声,便腾空飞往桃源水帘洞去了。臧知府恼羞成怒,下令放火烧山。可那山高,又无什么杂草灌木,火根本无法烧进水帘洞。于是又下令封山,要困死饿死普门和白猴。臧知府可真狠毒,一封就封了两个月,满以为普门必死无疑,便撤了封山衙役。

  普门的徒弟和山上山下僧众都以为普门已不在人世,谁知衙役一撤,普门便飘然回来,而且满面红润,身体康健。大家就问:“师父两个月来在那洞中吃什么?何以这般康健?”

  普门笑道:“我吃的这桃儿,喝的'就是这桃儿做的酒。”说罢,便从衣袋里摸出几个桃儿。大家一看,原来就是山中一种藤上结的,成熟了,甜中带酸,很好吃。又解下一个小葫芦,让大家尝试一下那酒的口味,果然味美无比。普门接着说:“这桃儿都是猕猴在桃儿成熟时采进洞的,贮藏过冬,又用这桃果酿酒,所以我才吃喝不愁。因为这果这酒营养丰富,所以我的身体反变健康了。”普门这话这事实,直让大家啧啧称奇,称赞不已。

  因为这桃是猕猴发现、采集、贮藏的,所以大家就叫它叫“猕猴桃”,酿的酒便叫“猕猴桃酒”。

  从那以后,普门便不食人间烟火了,渐渐人们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但却给黄山留下了许多佳话。

  黄山传说故事:罗汝芳与仙人观榜

  黄山后海,有许多奇景妙迹,像仙人峰上的关公挡曹,宝塔峰上的三尊大佛,骆驼峰下的天鹅孵蛋,书箱峰上的叠叠天书,无一不令人一见叫绝,百思而不得其解。尤其是飞龙峰上的仙人榜,传说更加神奇。

  仙人榜此景怎么看方便呢?从清凉台下北海,或从北大门进山,到“仙人铺路”处,抬头北望,飞龙峰有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片,如同悬挂在那悬崖峭壁上一般。石片微黄色,与周围的丹崖、石柱、青松、白云相辉映,显得格外突出。远远看去,那仙人榜平正光滑,上面好像刻着一行行篆书文字,若隐若现。而那字形似乎又古怪离奇,难以辨认。相传那是古代仙人游览黄山留下的神迹。

  更离奇的是,仙人榜正南对面宝塔峰下,有座巨大的石头形成的仙人,形貌岸然,衣冠楚楚,正昂首遥看那仙人榜,于是形成了这有名的、令人难解其妙的一处奇景妙境。

  这个名景却又有一个联系着真人真事的离奇故事。

  却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罗汝芳(号近溪),是嘉靖甲辰年(二十三年,1544)进士,钦点为宁国府太守。唐宋元明以来,黄山属太平,太平属宁国府,罗太守自是关心黄山。罗太守酷爱书法,松谷庵的匾额“东土云山”,就是他的手笔。罗太守又酷爱探奇走险。他早就听说“仙人观榜”的传说,既当了宁国府的太守,不能放弃探研“仙人观榜”奥秘的机会,谁知几乎丢掉性命。

  一次,罗太守因公来太平,公务余暇,自然少不得游览黄山,搜奇揽胜,曾两上黄山。罗太守是个学问家,公务、游览都不烦拢地方官员,只身与随从,背着干粮,带着银两,写有《重登天都峰》《观天都夕照》等绝句。

  《重登天都峰》绝句云:

  两拜天都峰顶峰,风云万派起虬龙。

  乘风便欲归天上,觅取蓬莱归旧宫。

  《观天都夕照》绝句云:

  云敛长空夕照开,黄金万叠拥层台。

  山灵可是还留客,我欲长歌归去来。

  可见罗太守十分爱黄山,对黄山的风物景观观察如此细致,描写如此传神,把自己的情感和黄山神韵融为了一体。

  罗太守游览黄山,心中总不忘“仙人观榜”。他作好了准备,也带足了银两,其他景观均可近观远望,唯这仙人观榜要下一番功夫。他先花钱请人买好杉木、毛竹,修好栈道、阁架,以便方便上下,把仙人榜所有地方都仔细考察到,揭出其中奥秘。谁知那榜上文字似有却无,若现却隐,罗太守费了不少功夫,刚刚辨认出个繁体仙字。忽然间,天昏地暗,飞砂走石,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霹雳一声炸响,把那“仙”字击去。那电火把仙榜周围烧得个乌焦巴黑,把那竹木阁架顷刻变为焦炭。罗太守站的位置离栈道不远,狂风大作之际,见情况不妙即踏上栈道,准备下来。刚上栈道两步,那阁架即如一堆焦炭一样,稀里哗啦塌了下去。罗太守顿时面如土色,赶紧下了栈道。神魂甫定,看那榜,颜色又如雷击之前一般模样,方信天机不可泄露,凡人岂可随便窥探天机。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去辨认仙人榜上的字了。

  黄山传说故事:有功不傲的胜虹桥

  从谭家桥北行,过了感梓里不远,就在黄帝源景区大门边,横跨麻川河的那座桥,名叫胜虹桥,是黄山区现存古石桥最长的一座,长117.2米,宽8米,高10米。为什么叫胜虹桥呢?因为他建有7个孔,象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一座石桥,怎么说它“有功不傲”呢?这里面有个人的故事。

  这桥建于明末清初,据谭家桥镇新洪村程氏宗谱记载,是清初康熙年间(1622—1723)感梓里程姓名程源的独个儿捐资建造的,一共花了7年时间,耗费银子10万两。

  这座桥不但是黄山区前身太平县历史上所造的最长的一座桥,又是个人捐资耗时长的一座桥;不但方便了麻川河这一带两岸的老百姓,更是太平南线与徽州、旌德交通的重要桥梁。鉴于这座石桥建成后的历史功绩,竣工后,地方上一致要求为他在桥上立碑。程源推辞再三,勉强立碑记了这一件事。在碑的两边还刻了一幅对联:“二山通佳气,一桥落彩虹”,说出了这桥沟通了黄山与九华山的“佳气”,描画了它的壮观气象。

  忽一日,来了一位须眉已然灰白的崔姓老先生,先托人捎话给程源,商谈买桥的事。程源觉得蹊跷,怎么会有人要花银子买这座桥呢?莫非有精神病么?

  正乱猜间,那崔老先生已经来到家中。一看,哪有精神病的样子,只见肤色红润,目光有神,面带微笑,举止大方。一见面,便抱拳当胸:“这位敢是程源先生吗?你独立捐资,造出此桥,其功大矣,其名彰矣。某薄有家私,愿以白银10万,买断此桥,先生允否?不过那碑可就要重新立过了。”

  程源是何等样人,所谓“听弦歌而知雅意”,尤其是那要重新立碑一句。程源当下热情邀引崔先生到正堂客座,命家人沏茶,又命备酒。那崔先生也不推辞,笑吟吟安然高座,看着程源安排指挥。程源轻轻唤过一个年轻力壮的家人耳语几句,那家人吃惊而迟疑,程源果断挥手令他退去。回头来重新招呼、寒喧,说些“久仰”的话,知道那老先生原来是甘棠崔家一得道高士。那崔先生复又提出买桥的事,程源无言以对,道:“这事好说,待会饭后,到桥上再议。”那崔先生也不谦让。酒饭过后,程源前引,去桥上面议“卖桥”之事。来到桥中段一看,那块五尺多高的大记事碑,已经碎成几块。二人看罢,相视一会,朗朗大笑。

  崔先生说:“先生果然高风亮节,性情透明,适才在先生府上,见先生之行动,我已了然于胸矣,可敬可敬。”

  程源道:“不才原无此心,乡间邻里盛情难却,一时糊涂。既已慷慨为地方解囊,何在一点虚名勒碑呢!且为乡里尽绵薄之力,当是程某责无旁贷之事,何足挂齿。多蒙先生及时点破,程某三生有幸。”

  从那以后,桥上的记事碑就没了,是程氏宗谱后来补记了。但太平县地方官府后来上奏朝廷,在桥南头建了“乐喜好施”石坊一座,直到1958年时拆毁。

  现在这座桥仍然发挥它的历史作用,不仅使“二山通佳气”,而且是黄山与安徽省会合肥之间103省道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津梁。

黄山的传说故事8

  相传,唐代玄宗爱妃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后,一缕芳魂即游到此处,岛上金童玉女,仙子神姑,将她迎宫“玉妃太真院”。不久,奉玄宗之命,四处寻觅贵妃阴魂的'道士亦风尘仆仆地赶到,并受贵妃之托请玄宗早日来此聚会。玄宗得知杨贵妃的行踪后,很快一命归天,魂魄来到这“蓬莱三岛”。同贵妃相见如故。从此,两人又在此过上恩爱的夫妻生活,终于实现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愿望。今人有诗云:“传说神奇信有无,太真曾此作仙居。唐皇遗使蓬莱境,钿盆情深盛泪珠。”

黄山的传说故事9

  黄山毛峰的典故传说

  黄山毛峰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历史名茶,产于风景优美的安徽黄山之间,成品茶外形细嫩卷曲,茶叶多毫,味醇甘甜,冲泡后香气四溢。其最早是创制于清朝的光绪年间。

  不过黄山茶最早可以的时期应该是在宋朝时期,当时的僧人们就有将喝茶用来提神用,因此他们就在黄山上自己种植上茶树然后自己采摘自己制作,然后泡茶来饮用,使得在打坐的过程中不会感到困。

  对于黄山毛峰来说也存在着这么一个传说,当时有个县官去黄山游玩迷路了,然后碰到一个老和尚,被带回寺中。老和尚请他喝茶,县官被该差说吸引,茶叶舒展,外形细嫩,香味四溢,喝起来滋味甜醇,老和尚告诉他是黄山毛峰。县官走后还带了一些茶回去,之后经过一番过程被皇帝叫去表演冲泡茶艺,皇帝看后很高兴,封他做大官,不过县官没有接受确跑到该寺院中当和尚去了。这就是有关黄山毛峰的传说了。

  最早的茶历史典故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下面就最早的茶历史典故做一详细介绍。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这就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茶了吧。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2、陆纳杖侄

  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以上就是关于最早的茶历史典故的介绍,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白芽奇兰与铁观音的得名由来

  众所周知不同的茶名字不同,得名方式不同,但各种茶的得名都有其特殊的含义,有的茶因其产地得名,有的因神话传说或者历史典故得名,有的因茶叶形状得名,有的因茶叶颜色得名等等。但是我们知道,由于传说或者典故得名的茶都能让我去细细品读其中的典故或者传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明成化年间,开漳圣王陈元光第28代嫡孙陈元和游居平和崎岭彭溪水井边时,发现有一株茶树,枝稠叶茂,其芽梢呈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茶叶发出自然茶香,气味似兰,清沁心脾,遂采其芯叶精心炒焙。不想制出的茶叶清香浓郁,冲泡后香气徐发,飘散出兰花的芬芳,抿上一口,满口清香,片刻即感清甘醇爽。因芽梢呈白绿色,带有兰花香气,故人们取名为白芽奇兰。

  相传, 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儿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问,找到梦中的条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条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取名“铁观音”。

  看了上面的几则典故是否觉得茶名的由来真是特别呢?其实还有很多茶的名字也是由于典故而来的,中国茶品种繁多,中国又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其中的神话传说典故故事很多,因此与茶有关的也会有的。

  武夷山茶与宗教因缘深长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门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种、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在左种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们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

  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曲,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林凤池赶考得香茗

  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

  相传,清咸丰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林凤池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进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相关链接:

  时隔二百五十二年后,“游子”回乡,问祖寻根。20xx年9月19日晚,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和之夜”晚会上,取自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的山泉水与汲自福建武夷山的山泉水交融一处,共同冲泡由台湾冻顶乌龙与福建武夷山大红袍拼配而成的乌龙茶,再续茶缘。两种茶叶水乳相融,其高香醇厚弥漫现场,令人难忘。

  福建武夷山是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则是大红袍的祖庭,而台湾名茶冻顶乌龙就源自该处。台南人林凤池来闽考试,携苗而归后,在台湾冻顶山引种成功,并逐渐被移苗广植,成为今日的冻顶名茶,武夷茶也就成为台湾名茶冻顶乌龙的“祖先”。

  在当晚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和之夜”晚会上,在梵音禅唱的背景音乐中,经过一道道禅茶的程序,冲泡出一杯杯汤色金黄、色泽鲜亮的茶汤敬献给在场嘉宾,大家饮后回味无穷,连声称好,台湾“慈航菩萨圣像护送团”名誉副团长真华长老则细品慢啜,不舍放下这凝聚两岸茶情的杯盏。参加文化节的四百多名两岸僧侣共同见证了这一茶情、茶缘。

  勐腊易武贡茶的典故传说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讲说讲说勐腊易武贡茶的传说。这还要说道勐腊的茶叶兴盛时期。回到清朝当时雍正当道第二年。大量的茶叶传流进了易武,形成茶林查寨相连的格局。当时的茶山上祸事不断以至于官方严禁客商入山做茶,直到雍正上位第十三年的才开始恢复茶商引茶的现象。

  当时的官员们将名满天下的普洱茶仙进了宫中。备受皇亲们的喜爱至此被列为贡品之一。乾隆上位第九年的时候普洱茶正式被列为入了贡茶的案册当中。

  易武对于贡茶极为有考究。在当时的茶农民间就流传这这么一句话:采办贡茶是最大的事情,但自己的事情再怎么忙也要放弃。以采办贡茶为主要。也只有贡茶的事情做完后,老百姓们才能开始上市卖茶。

【黄山的传说故事】相关文章:

黄山的传说故事03-15

民间传说故事03-11

杨梅的传说09-06

“年”的传说作文07-25

年的传说作文07-31

月饼的传说作文09-10

星星的传说作文10-05

月饼传说作文07-15

龙眼的传说作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