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经典4篇)
《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1
第一课
一、导入
师:阴晴雨雪,风云变幻,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飘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求答案。(板书:看云识天气)
二、介绍说明文知识
师:这是一篇说明文,也是我们初中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说明文。我们有必要强调一下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请同学们根据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有关说明文知识的材料,(课前材料中,包括以下几点知识: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的诠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来回答屏幕上显示的几个问题。
师(屏显):什么叫说明文?
生:以说明为表达方式,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师(屏显):说明文的分类?
生: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为标准,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师(屏显):一般来说,说明的顺序有哪些?
生: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师(屏显):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
三、理清文章结构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屏显: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写到哪些云?这些云可以分为哪两类?文章的第二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章除了写到看云识天气外,还写到根据什么来识天气?3、把全文分成几个部分为妥?)
(生自读文章,思考问题约八分钟)
师:现在开始交流,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来。先看第一个问题,这里有仨小题,谁来回答?
生:文章写到的云有八种: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薄云,一类是低而厚密的云。第二节总领了第三、四、五节。
师: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老师想要追问一下。大家说,这八种云昌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由高到低。
生:由薄到厚。
师:这两种说法都对,其实,这两种说法里,有相通处,为什么呢?薄的,轻盈,自然飘在高处,厚的,沉重,自然处在低处。不过,结合我们刚才学到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要论起说明顺序来,这由高到低叫——
生:空间顺序。
师:这由薄到厚叫——
生:逻辑顺序。
师: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同一种现象,看的角度不同,归类也可能不同。好,现在咱来看第二个问题。
生:文章除了写看云识天气外,还在第六节中写到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师:云的光彩现象,有几种?
生:晕、华、虹、霞。
师:首先咱来考虑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写这些,有没有离题啊?
生:不离题,因为这些光彩与云是紧密相连的,云彩云彩,密不可分。这些光彩都是云上的光彩。
生:不离题,其实前面的薄啊厚啊,是从云的形态角度来说的,这里晕啊华啊是从云的光彩角度来说的,还是一码事儿。
师: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第三个问题了。
生:全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节,总写天上的云;第二部分,第二、三、四、五、六节,分写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总结性的话,也可以分为一部分。
生:我有不同意见,那就是第二部还可以一分为二,把第二、三、四、五节分为一部分,写的是根据云的形态来识天气;第六节单独分为一部分,写的是根把云的光彩来识天气。
师:两种分法都有道理,不过,我以为把全文分为四部分更精细些,感觉上条理更清楚些。
四、精读段落
师:文章的第一段文字特别美,所以我们拿出来好好学一学,先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请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生:第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生:最后一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师:“一山不容二虎”,究竟是哪一句啊?请以量服人。
生:我认为是第一句。因为这一段一共才五句句,中间的三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话展开的。“有的.像”,“有的像”就是在说云姿态万千,“有时”,“有时”,“刚才”、“一霎时”就是在说云变化无常。
师:那咱们来看看末句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末句更多的是启下。
生:还有点题作用。
师:这段话里,我们要探讨四个标点符号的作用,它们是分号、省略号、引号、冒号。
生:这里有四个分号,因为这里都在举例子,都是比喻句,都是云的姿态,所以都是分句,用分号。至于省略啊呢,是列举的省略,表示还有很多种姿态,不一一枚举,
师:其实,要没这个省略号,上面的“姿态万千”就名不符实了。
生:“招牌”一词用上引号,是因为在这里是有特殊含义的,意思是“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里的冒号,就是起解释作用的。
师:为了学习更有参与感,现在咱们试着帮作者一个忙,把文中的一句“还有的像峰峦,像何流,像雄狮,像奔马”这四个“像”也展开着写一写。
(生写)
师:请展示大家的成果。
生:有的像峰峦,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师:哇,这句话好熟悉呵?
生:这句话来自文章的第五节,那里写到积雨云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文字。
师:拿来主义啊!有没有“中国制造”的?
生:有的像峰峦,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有的像河流,蜿蜒曲折,伸向天边;有的像雄狮,咆哮天堂,威武异常;有的像奔马,飞扬四蹄,急速前行。
师:这文章的最后一段最杂,咱们也来学一学。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内容。
生:写了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
师:好像不尽于此吧?
生:写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情况,还要靠天气预报。
师:也不尽于此。同学们,其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内容,真是有一点难度,因为,这段话里没有中心句。感觉内容很杂。现在咱们就来好好理一理。我们看一共有几句话?
生:四句。
师:第一个句话讲的是什么?
生;云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师:云?大家看,这句话里的“这”指的是什么?
生:看云识天气。
师:所以,准确地说,这句话是说——
生: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师:也可以说是为什么要看云识天气。再来看第二句话,在写什么?
生:学会看云识天气的途径。
师:也可以说是怎样才能学会看云识天气。再看后两句,那在写什么呢?
生:作者指出,看云识天气有其局限性,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师:这两句话搁在这儿,有什么用啊?
生:作者推卸责任啊,万一有人因为看云识天气看走了眼,就说是要以天气预报为准。
师:作者客观地说明,看云识天气毕竟有其局限性,必要时,还是以天气预报为准,因为气象台里有更精准的仪器设备,更具有可靠性。好,现在我们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吗?
生:作者告诉我们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学会看云识天气的方法,并指出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师:“三合一”啊,概括得不错。
四、布置作业
师:这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思路,学习了重点段落,学习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可谓收获多多。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些练习题。
作业本第1至7题
第二课时
五、事物特点
师: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抓住其特点。文中定到八种云,这八种云分别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分头研究。我们班有三十二位同学,依学号为序,每四个同学文中云的先后准备一种。比如第一至四号同学准备卷云的特点,第五至八号准备卷积云的特点,依次类推。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分头准备)
师:我们来交流。谁行说?
生:我是卷云,卷云的特点是最轻盈、站得最高,很薄。
六、说明方法
师:这堂课,我们主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说明方法在这篇文章中的运用。先来复习一下,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说明的方法有哪几种?
生: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列图表。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寻找作者在文中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待会儿我们交流。
七、写作特点
师:再来探讨一下这篇说明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筛选信息,抓文本的主干。
2.掌握文本中使用的拟人、比喻、排比等的修辞方法。
3.领会拟人、比喻在文本中的用处,并学会运用比喻手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由于是借班开课,又是下午第四节,先说了些题外话)很抱歉,让大家辛苦了。(学生:没关系,老师,你上课吧。)谢谢,那么我们开始上课了。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有这么两句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句诗写出了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同时也说明人类与天气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判别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云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板书)
这篇文章比较简短,只有七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先给各段标上序号。
我来朗读全文,朗读时请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句子进行说明。
教师朗读课文。
读完,提问:从文章中找出关键性的句子说明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什么?
生1.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识别天气的变化对我们人类有着重要意义。还有吗?
生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句话,天上的云变化无常,那么如何通过他们来识别天气的变化呢?
生3:第二段:“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底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很好,这句话告诉我们该如何识别天气:薄云,大多是天气晴朗,底且密的云大多是阴雨风雪天。还能找出别的句子吗?
生4: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师:很好,云不同,天气也会跟着不同。(板书)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的关系。薄云,天气晴朗, 底而厚密的云, 阴雨风雪
生5:还有第六段: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师:(板书)光彩不用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由于时间有限,这堂课我们将只讲第一部分内容: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一共介绍了多少种不同形态的云?它们分别叫什么?
生6:我只找到四种,它们是: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师:好的,四种了。哪位同学继续补充?
生7:还有卷层云。
生8:还有高层云和积雨云。
生9:还有雨层云。
师:好的,八种云我们都找齐了。下面,我们将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介绍这八种云,例如卷云:“我叫卷云,是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同学们可以商量一下,选出其中一种云来介绍。(1分钟后)现在,我们按照云的排列顺序,一个个地往下讲。可以适当地进行联想,或对语句稍加变动。
生10: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就是我,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师:了解你的特点吗?
生10:我很薄。
生11:卷云如果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就成了我——卷积云了,我好象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由于缺水,所以我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师:缺水,这个词用得好。这也是卷积云的特点。
生12:我叫积云,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我们常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生13:我是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生14: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就是我——卷层云。
生15:如果卷层云向前推进,越来越厚,看东西朦胧不清,这时他的名字就叫高层云,也就是我了。
师:卷层云是怎么向前推进的?
生16(大声):来势汹汹。
师:是不是?
生(齐):不是,是慢慢地。
师:对,请继续。
生17:云越来越厚,越来越低,天空都被严严实实地遮盖了,这就是我了,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生18:我是积雨云,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天空中首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我了。
师:好的,八种不同形态的云我们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已一一介绍完毕,请问,刚才我们介绍的方式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拟人。
师:请同学们与原文作个比较,你更喜欢拟人的方法介绍还是书中的这种……叫……的方法呢?
生(齐):拟人。
师:那请思考,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生19:更形象生动。
生20:让我们记得更牢,也更容易记住。
生21:理解起来也不那么困难了。
师:拟人的手法有这么多的好处,将来你看书时若有理解较困难的地方,就可以试着采用拟人的方法了。对这八种不同形态的云的介绍,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我们找出几句来分析一下比喻的作用。
生22:卷云丝丝屡屡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可以看出,卷云通常是单独出现的,颜色是白的,羽毛和绫纱说明它轻盈,绫纱说明它薄,透明。
生23:卷积云是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象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鳞波说明有层叠起来,比卷云要厚一些。而且说明它的皱纹比较多。
生24:积云像棉花团似的,这说明积云的样子是一朵朵的,比较厚,颜色也是白色的。
师:好,我们就分析这三句吧。使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呢?
生25:很形象,可以把各种云的样子、形状都表现出来。
生26:如果不采用比喻的话,就很难表达清楚,比喻又形象又生动。
生27: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师:大家说得很好。课文中,除了这里使用了比喻之外,还有一处地方比喻用得相当的精彩,知道是哪一段吗?
生(齐):第一段。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一段。
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段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还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下面我们来做一练习,请同学们看课后练习二: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运用四个比喻组成排比句式,后面有两小题,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道进行仿写,可以合作进行。(离下课时间只有8分钟了)
生28:我选第二道。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星星,像月亮,像太阳,像……还像字。
(解释一下,星星,月亮,太阳说明亮的范围越来越大,字是霓虹灯上有字,应该说,这个比喻用得实在不怎么样。)
生29:我也说第二句: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星星,像眼睛,像彩虹,还像太阳照耀下的片片鱼鳞。
师:最后这句用得好,片片都在闪光。
生30:我选第一道。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参天的大树,像骆驼背上起伏的驼峰,像蜿蜒盘旋的蛇,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为她鼓鼓掌。
生鼓掌,还有举手的,但时间已到,老师只能抱以歉意。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还学习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学生补充:还有排比),对,还有排比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采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入脑。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只能介绍前面部分,后半部分将由你们的语文老师来完成。非常感谢同学们。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反思:这是一堂职称评审课。朗读课文时还比较紧张,读完两三段后情绪逐渐平定,读完时已镇定自若了。看来稳定情绪,朗读课文是个好办法,既给了稳定情绪的时间,也使课能继续下去。这堂课开始的提问不太理想,也许学生对筛选信息比较陌生,再加上初一学生刚接触此类文章,不容易接受。用拟人的方式作自我介绍,开始学生比较新奇,但由于准备不足,语言的表达基础不是很好,同时有八种云需要表达,内容显得太多,所以后面几种云的介绍明显有勉强迹象,但碍于公开课而不得不做做样子,所以我要谢谢同学们。后面部分我比较满意。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没有能够展开就收手,是这堂课的败笔。总的来说,这堂课是不成功的。
《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3
师:中国有句俗话叫“天有不测风云”,意思是“天也有不能预测的时候”,那么用逆向思维反过来思考就成了“天气一般都能预测”。确实,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够预测天气了,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经验总结成了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谚语并做个游戏──找朋友。我这里有谚语的上半句,下半句已经分到了你们手上。我们就来找一找谚语的下半句各是什么。(背景音乐:《找朋友》)
第一组:天上钩钩云。
生:地下雨淋淋
师:好,请手里拿着这句谚语的同学到第一组就坐。
第二组:早上乌云盖。
生:无雨也风来
师:是吗?我们来看一看。正确。请手里拿着这句谚语的同学到第二组就坐。
第三组:乌云接日头。
师:下一句是什么呢?
生:半夜雨淋淋
师:同样请这些同学到第三组就坐。
第四组:西北开天锁。
师:再来看看这一组。
生:明朝太阳大
师:请到第四组就坐。
第五组:朝霞不出门。
师:这个简单,下半句是什么?
生:晚霞行千里
师:请到第五组就坐。
第六组:有雨山戴帽。
生:无雨便是风
师:对吗?再想想。
生:无雨云拦腰
师:对了,请这些同学到第六组就坐。
第七组:日晕三更雨。
生:月晕午时风
师:这组猜得最快,请他们到第七组就坐。
第八组:日出胭脂红。
生:无雨便是风
师:刚才这些同学早就等不及了,现在终于轮到他们,请他们到第八组就坐。
师:好,现在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相互配合。下面我分配一下任务:请①②③号的同学代表小组发言;④号同学是这个学习小组的组长,组织好合作学;⑤号同学是记录,要求记录下小组讨论的内容,给发言的同学参考;⑥号同学计时,安排小组活动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现在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任务,请认真完成。
师:我们看到古人是那么聪明,已经能将天气情况编成简单的谚语。我们当然也不甘示弱,今天我们也来看云识识天气。(出示课题)我们虽然没有古人那么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老师。是什么?
生:书。
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书中介绍了哪几种云?(抢答)
生:卷层云、卷云、卷积云、积云、积雨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
师:哦,一共八种。那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呢?请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并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出来,然后找到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它的主要特征。当然可以小组合作一下,不过我们先请小组长把这八种云家族的成员分别带回去。
生争先恐后上台挑选云。
师:现在可以小组活动了,五分钟时间完成。
师:(击掌以示时间到)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来听一听云家族的自我介绍。哪一小组先来?
生:我是“雨层云”,我又矮又胖,穿着暗灰色的外衣,太阳、月亮见了我都要躲藏起来,我在天空出现时就表示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了。
师:原来你会带来雨雪,难怪是灰蒙蒙的。你有什么只要特征呢?请2号同学补充。
生: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
师;请用一两个词概括。比如暗灰色、密布。我们再来听听另一种云的介绍。
生: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师:原来你是这样形成的。下面请2号同学概括一下主要特征,像什么?
生:山。
师:下一个谁来介绍?
生: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师:谢谢卷层云的'提醒。那你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生:像毛玻璃。
师:好象有人提反对意见了,到底是毛玻璃还是别的什么?
生:应该是绸幕。
师:哦。那我们马上请急着要说的“毛玻璃”来介绍一下自己。
生: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师:我想这么一介绍,大家对他的主要特征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毛玻璃”,不需要2号同学补充了。还有几位云家族的成员没有介绍过自己,我们也来听一听。
生:我是……(介绍略)
师:听了那么多云的自我介绍,我们对这些云所预示的天气已经很清楚了。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听天气预报,今天我们也可以当一回小小的天气预报员,根据云图自己来预报天气。预报之前也需要小组合作准备一下。因为既然是预报,事先肯定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云,所以只要在非常熟悉每种云预示的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准备好大致的预报纲要就可以了。预报时要尽量模仿天气预报员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也是5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开始。
师:现在是气象服务时间,想要了解未来的天气趋势吗?让我们来听听天气预报。
生:海南岛的上空出现了一片积雨云,积雨云……(介绍积云的特点),那里马上就要下雷阵雨,请出门的朋友带好雨具。
师:这位预报员的知识非常丰富,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云的知识,可听起来不太像天气预报。有没有同学再来给我们示范一下?
生:上海上空偶而飘着几多积云,晴空万里,气温23~27℃。人体舒适指数:2级,气温适宜。穿衣指数:2级,短袖衬衣。旅游指数:3级,适合外出游玩。
师:这样的天气预报非常清楚,很人性化。还有没有同学想试一下现场预报窗外的天气?
生:……
师:这位同学很有主持人的气质,好象带我们到户外现场讲解了天气情况,语言也很亲切,让人很愿意听。
师:听了那么多介绍,我们发现天上的云真是变化多端,很奇妙。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你发现过吗?它们预示了什么天气?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
生: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
生:蜻蜓低飞要下雨。
生: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
生: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师:我还知道一种古老的盐巴占卜术,将盐巴丢到火中,发出劈啪声的预示好天气,可以远行;而没有声音的就象征天气变坏、风雨将至,盐巴警告人们应该呆在家中,等风雨过去再出门远行。
师:有这么多可以预示天气的现象,你们想过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或者有没有什么疑惑?我就有一大堆的疑惑?这些现象真的准确吗?为什么能预示天气?我们是不是不用天气预报,直接看它们就可以了?你们也可以把疑问提出来。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解决,下课后,学习小组可以继续活动,相互协作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我们还要把这节课上“细心观察、专注思考”的学习方法继续用下去,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小事物,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并用最精彩的话将其记录下来。我们到时来看看谁的发现最新鲜、描写最生动有趣。
师:好,这节课先到这里,下课。
《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4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举手]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好。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好吗?
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
生:有,cloud!
师: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生:把“云”字的繁体“雲”。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生:有“雨”字。
生:和天气有关。
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二: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第1段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段文字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好。
师:好在哪?
生1: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还有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一些词语用得很好。
师:你能不能说说哪个词语用得好?
生2:“招牌”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形象的写出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个句子,可以说这样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来表示你对本段语言的评价。如: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学生动手写句子,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选择“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我喜欢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2:我选择“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我喜欢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三:课堂游戏
在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这后,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师:[示例]“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生1:Hello,大家好。我常常是扁球状,排列很匀称,我中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如果你远远地看我,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大家猜一猜我是谁?
生:[齐声]高积云。
生2:我常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出现,有时我成一种美丽的光圈,里层是红色,外层是紫色,我常常是大风雨的征兆。人们也常常议论我说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你们可知道我是谁——
生:[齐声]晕
案例分析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由学习主体的自主体验而发现的。教师的作用变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促成者,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命令性的任务去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教师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引导、点拨、调控,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即定的目标展开,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其次,本案例中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
旧有的说明文教学常是学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面面俱到,按部就班,机械繁杂,教者吃力,学者厌烦。本案例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力求删繁就简,避熟就新。首先,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再次,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情,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模仿、加工、游戏、创造,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最后,但不足这处也是明显的:(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结课甚至有些仓促。(2)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得课堂不够流畅。(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看云识天气》课堂实录03-12
朱泳燚《看云识天气》原文(七年级上册)03-05
《火烧云》课堂实录03-13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新识的作文10-01
秋识的作文11-15
三识大冰作文07-19
王戎识李作文09-13
《项链》课堂实录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