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环境问题

时间:2024-03-13 19:59: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1

  内容提要:20xx年以来中国银行业与保险业开始深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与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有关,今后银行保险的成长壮大,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规划出台具体的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放松银行与保险资本联合的限制、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以及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银行保险 业务管理办法 资本联合 金融监管 税收优惠

  从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于欧洲至今,银行保险经过30多年的成长和壮大,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全球性经济现象。国际上银行保险一旦进入保险市场,便得到快速推广和发展;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则是“起步晚,波动大”,且一直处于代理合作的初级阶段。20xx年以来新《证券法》、《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国务院“160号”文件以及《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出台和实施,为银行保险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股权渗透步伐也大大加快,中行、交行和工行等在入股保险公司方面走在前列,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等在参股和控股银行方面位于领先;中法人寿等银行保险合资企业悄然诞生;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等银行保险金融集团由来已久。

  当前银行与保险深度融合发展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金融管制不断放松的趋势有关,今后银行保险能否逐步成长壮大,也取决于未来中国金融业监管、法律和政策能否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金融环境。

  一、规划出台《银行保险业务管理办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银行保险的发展问题上,如果政府和行业自律组织能够审时度势,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中国银行保险的立法作出富有远见的规划,则将有利于银行保险向纵深发展。

  从中国现有的有关政策看,仍然缺乏关于银行保险发展的规划性文件,银行保险的基本定位、发展趋势等问题,仍然不甚明朗。目前监管部门所发布的规章多侧重于强制性的管理规定,没有对银行保险发展进行系统规划。笔者认为,国家未对银行保险进行规划,固然不妨碍市场主体的业务创新自由,但缺乏必要的规划也可能会使银行保险的发展走不必要的弯路,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调整也会因此而无所适从。因此,将银行保险的成熟做法和经验以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固定下来,可以为商业银行更好地跨业经营保险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规划工作中,既要规范目前业务的发展,也要指引未来发展。在这里,监管机构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重新梳理现行的关于银行保险的规章制度,检讨和发现原制度中的不足,并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制定《银行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当然在制定《办法》时,首先需要界定其所调整的银行保险的范围。目前,“银行保险”一词,主要是学术界根据英语词汇进行的翻译,具有一种典型的学术色彩。从广义讲,银行保险是银行或保险公司采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经营战略,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在正式的制度层面,中国的相关立法并没有正式使用“银行保险”这一术语。就银行业而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其所发布的有关规范性文件中,更多地使用“中间业务”这一术语,而在中国保监会所发布的有关管理规定中,也没有使用“银行保险”这一术语,从事保险业务的商业银行等被列为“保险兼业代理人”。这一方面表明监管层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对采纳“银行保险”这一术语尚有保留外,也表明中国目前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融合主要采取的是通过销售协议实现的代理合作模式。在实践中,“银行保险”的内涵也很难加以表述,不过大体可以从业务模式上分为: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以资本联合形式进行的银行保险业务,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以合同形式确定的银行保险业务。

  鉴于明确银行保险的内涵和外延是解决调整范围的基本前提,如果管理办法不首先解决这一问题,则很可能会减损监管的权威和效力。因此,《办法》必须首先对其调整范围作出明确界定。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资本联合直接涉及到新企业的设立或金融企业的并购问题,总体上属于金融市场的准入监管,应当由银行和保险监管部门共同对其市场准入问题进行审批,但是不论是以资本联合形式还是通过签订业务合同方式从事银行保险业务的市场主体,都必须遵循必要的市场行为准则。因此,模块化经营模式下,《办法》主要调整从事银行保险业务的任何模块主体(包括分解与集成商以及供应商)的业务资格、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对违法行为的处理等属于市场行为监管方面的内容。此外,行业协会在规划银行保险发展方面也要有所作为,银行业协会和保险业协会要在尊重市场创新、加强行业自律的前提下,在金融监管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共同制定和发布相关的规划性文件,既强调行业自律,又可以规划未来。

  二、进一步放宽银行与保险的.资本

  联合银行保险是金融服务融合、金融服务一体化框架下的一个概念,从部分国家的经营来看,允许银行业与保险业实行资本联合和渗透是推动银行保险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尽管在全球特别是西方国家放松金融监管、积极推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推动下,中国金融业正在许多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都确认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目前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融合还主要停留在销售协议的层次,银行与保险进行资本联合,在法律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应当指出的是,中国金融立法并非完全禁止商业银行进行综合经营,法律授权国务院在必要时候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可以批准金融业综合经营。在这一进程中,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修改和调整相关监管政策,破除阻碍金融发展的制度束缚,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银行业与保险业的资本融合。当然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并未经过充分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风险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大规模修改金融法律体系、确立金融综合经营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中国银行综合经营的实践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实践的不断深入,可以考虑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形态来实现银行跨业经营保险,在金融控股公司下分设银行和保险公司从事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机构可以侧重对其市场准入问题以及其作为金融企业形态的偿付能力问题进行监管。

  首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全国人大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对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形态、准入条件、组织架构、风险防范、利益输送、风险阻隔、上市交易、竞争等方面的问题作出系统全面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在法律框架范围内,由具体的监管机构对银行保险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予以规制。

  其次,结合银行保险销售协议模式发展的需要,可以由监管机构根据市场准入条件,采取个案审批的办法建立银行保险型金融控股公司,同时考虑到未来银行与保险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来进行银行保险经营的问题,银行、保险的监管机构应当联合起来制定并购办法,规范并购行为。同时,两大监管机构还要对同一金融集团内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构筑有效防火墙作出具体要求,在信息披露、关联交易、人事交流等方面进行规范性要求,防止风险的传染和对公众利益可能造成的损害。

  三、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

  现实中的银行与保险股权联姻,给现行的金融监管格局带来新的挑战,结合目前银行保险业务主78要通过合同合作和资本联合两种方式来进行的现实,监管机构必须对银行保险业务实施分类监管。

  1、加强对资本联合类银行保险的市场准入监管。20xx年10月16日保监会下发的《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以及20xx年11月26日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表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进行股权投资已经获得认可,当然,未来银行和保险的资本联合还可能以新设或并购方式来进行,还是会涉及市场准入问题。

  对这类银行保险,应当按照市场准入的标准来加强监管,此外,实现资本联合后的银行保险,也会涉及到偿付能力、内部控制和风险监管等方面的内容。

  2、加强合同合作类银行保险的市场行为监管。在不存在资本联系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开展银行保险业务,这种协议可能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保险公司要提供符合商业银行销售需要的保险产品,提供符合保险公司要求的高效优质的勘察、定损、理赔服务,双方还可能在人才交流、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所以对于这类银行保险业务,主要是进行市场行为监管。

  3、加强银行、保险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在中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银监会和保监会分别行使银行业、保险业的监管职能,但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日益融合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交叉性业务和产品,此外双方还可能在资本市场上协同对某种金融工具进行选择和运用。对于这些新问题,客观上需要不同金融监管机构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避免监管的漏洞和低效,所以在现行体制下,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显得非常重要。在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问题上,监管机构一方面要鼓励和促进业务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建立规范化的协调联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对新出现的金融业务及时界定性质和明确监管职责归属,不断完善监管的功能划分,共同加强对银行保险的监管。在合作的过程中,两大监管机构尤其需要重视完善非现场监管制度,为此,需要建立相应的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报表体系,将银行保险业务单列出来,有利于双方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协调和沟通,这样使监管政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可以不断积累银行保险的历史数据,为制定适应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四、实施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国外银行保险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税收因素对银行保险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商业银行出售的储蓄及投资产品,由于要缴纳所得税,产品吸引力远不及具有投资性质的寿险产品和养老金产品,因为银行销售的这些保险产品在保费支出和保险金给付上都可以享受减税甚至免税的优惠政策。

  目前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税收支持,银行保险的税收优惠问题在整个保险业税收安排的大背景下难以有所突破,因此监管机构应当继续争取有利于保险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银行保险的税收问题也要在整体税收安排的框架下进行考虑。要对整个保险行业从轻征税,进一步调整保险行业的营业税,适当降低营业税率,同时要按照险种不同实行有区别的税收政策,对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分别使用不同税率,对补充团体人寿保险和投资型人寿保险要实行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这样可以为商业银行向保险领域的渗透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税收优惠条件。

中国的环境问题2

  泰安小区的业主们,我虽然是咱们泰安小区的一名小业主,但我有很多话想对您说:

  业主们,我想说:请文明停车,不要乱停乱放。我至今清晰的记得,去年大年三十的清晨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在小区里跑步,听到有人在使劲儿按着喇叭,于是我循声跑去,看到一位叔叔坐在车里气得脸通红,边按喇叭边嘟囔着。我观察了一会儿,马上明白,原来这位叔叔有车位,但他回来时,车位被哪个不知趣的占用了,他只得把车停在两栋楼间的空地上。意想不到的是,当他一大早起来准备开车回老家过年,但他的车前边、后边、左边竟有人都停了车,右边是墙壁,他的车被堵得动弹不得。他只得反复鸣笛,可是,也许堵他的车主还在睡觉吧,按了十来分钟,一直没有人下来开,把这位叔叔气得咬牙切齿。我想说,没有车位的车主,您根本没有那个车位的使用权,您怎么好意思停别人的车位呢?还有,没有车位的车主,您停在路边等空地上时,尤其要注意是否堵着别人的车,不要光图自己方便,意停放。

  业主们,我想说:请保持环境卫生,不要乱丢垃圾。咱们小区每栋楼前都设有两三个生活垃圾筒,但总有一些人将生活垃圾放置在单元门口或垃圾箱附近,就是不愿再走几步往桶里放。有几次,垃圾堆在垃圾桶旁边,臭气熏天的,我以为是垃圾桶满了,走近一看,垃圾箱空空如也。有的甚至从自家直接抛出窗外,污染了地面,也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安全。唉,有好好的垃圾箱不用,非把垃圾乱丢乱放,太不文明了!

  业主们,我想说:请教育孩子,不要破坏花草树木。有一次,正是栀子花开的`时候,我去欣赏咱们小区的栀子花,可让人气愤的一幕出现了:四五个小朋友正在掐栀子花,有的已经掐了一大把。我心痛极了,忙过去劝阻:“花是给大家看你的,你们掐了,大家看什么呢?”我这么一说,几个小朋友只得走开了。

  泰安小区的业主们,以上的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降低了咱们小区的品味。如果您有这些不良行为,请一定改正。只有文明的业主,咱们泰安小区才能变成更和谐、美好的家园!(小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别具匠心地想到写信给自己小区的业主。其批评建议,态度诚恳,相信业主们看到后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中国的环境问题3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范围内各界的关注,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许多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由,利用起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在国际贸易中利用环保标准,环保标志,市场准入条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市场,这样严重阻碍了各国之间平等的贸易来往。中国何去何从,中国的企业又该怎样发展呢?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营销

  1 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实质

  “贸易与环境” 这一热点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当今环境革命时代发展变化的结果。人们对环境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环境问题刚开始的时候被认为主要是一国的国内问题, 应由一国的国内法来加以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 环境问题转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现行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目的就是努力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要求各国政府减少对贸易的限制和干预,削减政府对贸易的控制权。而国际环境政策的目的则是努力防止政策和市场失灵,预防贸易自由对环境保护的消极影响,保护环境则又要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贸易干预。环境保护者认为,为保护环境各国应毫不迟疑的采取一切措施,即使是在短期内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政府却担心环境保护的代价和成本会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可能是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意识以及利益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协调,必然导致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目的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给本来就不平衡的国际贸易格局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冲突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是以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为代价的,而发达国家却是以低于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经加工而成的制成品又高价卖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从中获得高额利润,发展中国家的消耗得不到补偿和维护,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

  (2)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比较宽松,发达国家的企业为逃避国内比较严格的环境标准而将国内限制或者淘汰的技术和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受到损害,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3)发达国家在世界环保市场中凭借其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利用环保标准、环保标志和市场准入条件等作为贸易保护的借口,形成一种隐蔽性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为发达国家的市场提供了巨大的保护伞,把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拒之门外。

  (4)环境因素正成为国际社会优惠贷款,国际投资,无偿援助的重要条件,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

  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了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的基本内容。

  (1) 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促进和推动。贸易联系可以使发达国家环保技术产生重要的溢出效应,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周期缩短。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环保产品和技术服务,不仅可以弥补技术开发的不足,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发费用,避免走弯路。

  环境保护是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开拓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向,居民对环保产品的追求客观上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以更清洁的方式生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绿化”,推动绿色GDP的增长;同时也会对国际贸易商品提出环境要求,拓宽国际贸易的内容,改变交换的方式,促使国际贸易的发展更有可持续性。

  (2)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国际贸易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很多低发展阶段的国家为了出口收益还不断的出口资源性产品,由于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反而形成出口越多,收入越少,环境质量越差的恶性循环。国际贸易导致了很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出口商品在消费时对进口国的环境造成破坏,出口商品在生产时对生产国的环境造成破坏以及污染跨境转移的问题。不同国家收入水平不同,从而环境标准、环境质量也有所不同,收入水平高的国家环境标准高,贫穷的国家环境标准低。环境标准的差异会使发达国家在寻找本国资金投入的同时,把许多污染工业转向发展中国家。

  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有关贸易的环保协定,依靠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为理由,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以认证、检验、检定、注册等方式对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建立一套技术性的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以达到限制进口,有效保护本国市场和产品的目的。

  3 中国国际贸易和环境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在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贸易壁垒并日益提高其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低标准的产品大量涌入国内,洋垃圾进口事件的屡屡发生便是很好的例证。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大量外资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上的不足。但是在外商投资建设项目中,我国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评估,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发达国家所设的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外贸出口行业如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等的出口总量、出口市场范围、出口增长速度、出口成本等方面均已产生较大冲击。这些发达国家要么通过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 使我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 要么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 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 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这些环境措施, 我们不可能一味地要求发达国家迁就对环境不友好的产品, 更不可能要求发达国家降低环境标准。促进发展中国家与环保产业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产品的价格未将环境成本计入在内, 资源也成了可以廉价出口的商品, 这不仅导致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环境贸易壁垒的羁绊, 而且也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因此, 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经济分析方法和政策体系, 加强对环境变化对资源、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影响的定量化研究, 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可更新再生资源的消长、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污染的治理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 逐步做到资源与环境的商品化、价格的合理化和消耗资源与破坏环境的有偿化, 实现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有效管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

  (2)大力推行质量标准制度和环境认证制度、完善法规政策, 健全完善环境制度。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质量标准和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而制定的,目前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获得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和ISO14000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推行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全程质量保障体系,使绿色技术标准贯穿于生产全过程,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体系认证,树立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 制定一套完善的、便于操作的、适合于我国国情又与国际衔接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办法, 通过切实的贯彻实施,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的环境问题4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程度也更高。20xx 年 8 月,我国的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城市发展试点工作,这为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中环境会计的实施和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空间。研究环境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进行分析和计量,同时进行会计处理并及时的披露相关信息,最终让社会大众全面客观认识企业环境会计。

  在国外,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起步比较晚,理论研究的落后也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发展。我国处于低碳经济的理念也就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随后低碳会计理论体系才得到了发展,同时社会各界从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方法、信息披露方式等方面研究了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实施的可能性。但是从总体来说,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的环境会计等理论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 低碳经济。

  20xx 年,在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认为低碳经济是一个经济形态的总称,包括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产业、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技术等[1],至此,英国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从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得到普及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改善节能减排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制度,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的目标,我国以此为目标也开始重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践行社会责任,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 二 )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就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衡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花费在能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费用,分析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绿色利润的最大化和资源的`优化利用。环境会计具有很强的全局性和政策性,并要求企业将环境会计信息准确的披露出来。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结合起来,通过价值管理,实践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环境会计的研究目标。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逐渐重视环境会计问题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还存在着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薄弱、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尚未建立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环境会计体系等问题。

  ( 一 )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薄弱。

  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励,企业发展压力增大,全面考虑环保支出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被削弱,所以,企业往往不愿意主动考虑环保问题[2].政府管理和惩治依然是促进企业关注环保的重要因素,政府也是环境资料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可以将这些信息充分利用起来,逐渐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企业很难从环境信息中获得收益,所以尚且不考虑环境信息对社会大众的作用。

  因此,多数企业都没有关注环境会计,也没有意识到自身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 二 ) 未建立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及其体系中存在的诸多的问题,例如环境会计目标不够明确,计量标准难以统一等。尽管部分学者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利用会计的方式来控制或者反映社会环境资源的使用情况,以此优化资源利用,实现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但是,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功能等多种措施的共同治理,仅凭会计这单一的手段很难实现该目标。与此同时,目前尚且没有科学的定量方式和指标体系,将货币作为计量基础的可操作性较差。所以,我国尚未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理论以及方法体系。

  ( 三 ) 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完善。

  我国主动参与和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还比较少,这主要是受到国家会计政策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纵使有少数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在方式、内容以及披露领域等方面也受到较多的限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准则依然是环境会计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经济社会中,只有少数企业愿意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同时其环境信息披露结果中,缺乏定量分析,可比性交叉,信息披露的可信度也有待提升。在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方面,部分会计信息难以用货币进行衡量,所以无法在财务报表中真实的体现出来,这也是限制使用者关注环境信息的一个因素。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对我国环境会计实施的几点对策。

  ( 一 ) 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公众参与。

  环境会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众以及团体的支持,需要不断提升各界的环境责任意识以及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提升从业人员的低碳环保意识,促进他们在工作中遵守环境会计准则,进行更加严谨的学科内容和范围界定[4].其次应该逐步将节能减排的任务从政府主体向企业主体转移,明确企业责任,保证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能够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最后是要将环境指标纳入会计系统中,为促进环境会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以及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

  ( 二 ) 建立健全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环境会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推广环境会计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应该按照环境会计对较多理论和方法具有依赖性的特点,利用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方式来解决该问题。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政府引导,组织该领域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鼓励相关人员进行研究,提升环境会计的理论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5].从另一方面来说,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会计制度,根据环境原则制定环境会计制度,提升环境会计的可操作性,方面相关人员掌握。

  ( 三 ) 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及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国家的立法机关以及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制定更加完善和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并不断实现相关准则的优化和完善,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构建统一标准。一要完善《会计法》等相关基础法案,将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列入会计法中,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环境会计的地位;二是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及其制度。完善和扩充企业会计报表体系,将环境相关内容确定为会计必须披露的内容;三要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形式,先利用文字叙述的方法将相关信息披露在附注中,再逐渐独立编制的环境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同时以文字描述作为说明;四是建立企业生态指标考核体系,定期对企业进行考察,将结果向社会公布;五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加强管理和审计,强化社会大众的再监督。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也逐渐成为未来经济发展形势和主要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追求能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目标。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进行环境会计发展和研究是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低碳经济作为研究环境会计的背景,是对现有理论研究的巨大创新,是一个新颖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因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李计坤 .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J]. 财会研究 ,20xx(12):15.

  [2] 武丽华 . 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会计研究[J]. 中国林业经济 ,20xx(10):16-18.

  [3] 刘宇会 , 于善波 , 梁启新 . 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环境会计:现状、问题与对策 [J]. 财会探析 ,20xx(6):156-158.

中国的环境问题5

  一、贸易与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世界的关注,一方面人们认识到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确实存在着冲突,另一方面学者们得出了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复杂关系的结论。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实际上代表了两种对立的价值观。提倡贸易自由化者认为世界经济的改善依赖于个体财富的增加,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反,环保主义者则更强调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BenedictkingSbury(1994)的研究并不认为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有直接的负面影响,而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失灵和政策失误。环境问题源于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而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能够影响两国商品和资源的价格、收入、生产和消费的模式等各个方面。也就是说贸易可以通过影响国民经济来影响生态环境。

  目前,主流经济学观点认为贸易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复杂关系,Grossman和Krueger(1991)把贸易对环境的效应分为三部分: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自由贸易扩大经济活动规模所带来的环境间接改善以及规模增长对环境所构成的直接损害。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意味着收益的增加,另一方面扩大了环境的外部性,意味着污染的增加。技术效应是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单位产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不断降低。技术效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二是可贸易清洁技术的采用。贸易改进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得单位产品的环境污染减少、贸易引致清洁技术的扩散使各国有体检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效应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积极的。结构效应是指贸易自由化使一国的产业结构更加适应其比较优势,最终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工。结构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原来产业结构与新的产业结构中各生产部门对环境总影响的差异。

  总之,贸易会对一国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产生综合复杂的影响,从而影响该国的污染水平。

  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分析

  (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环境问题现状

  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由贸易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由于发展中国家,资金相对匮乏,技术相对落后,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有效竞争手段,往往选择发展的是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自由贸易引起了废弃污染物的越境转移。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为了避免高昂的污染物处理费用或考虑到成本对竞争力的影响,一些企业将生活垃圾假借正常货物名义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第三,污染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在雄厚财力的基础上制订了严格的环保标准,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环境标准低,人力资本廉价等原因,因此,发达国家将在本国已经或者面临淘汰的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

  贸易发展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但对于发展总共国家来说,最初的贸易发展更是以环境损害为代价的。

  (二)传统贸易理论与发展中国家

  传统贸易理论的论证都是在一系列的假定前提下进行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有些假定是不符合当代发展中国家实际经济关系的。在实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农产品、初级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出口为主,往往将资源集中于少数几种产品,导致经济结构和外贸结构畸形,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环境污染加剧。事实上,初级产品生产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在初级产品生产的领域中比工业制成品领域中技术进步要慢的多,因此,贸易的技术效应就被压缩了。而技术不能同步提高使得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难度加大,环境破坏加剧。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社会成本与个别成本往往大相径庭,因此,比较优势理论所强调的个别比较利益一般来说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比较利益。如果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个别比较成本优势生产,发展中国家将成为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的奴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并且彻底失去贸易中的相对优势。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开展确实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改变,还促成了一些国家地区较快的经济增长。Chichilnisky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产权问题相对严重,使其与工业化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时更容易造成环境质量降。总的来看,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分配是不均的,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代价换来经济增长。

  三、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协调

  (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协调

  为了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国际社会共签署了200多项多边环境协议(MultilateralEnvironmentalAgreements,简称为MEAs),为了实现特定的保护环境的目标,多边环境协定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条款。其中,大约有30多项环境协定均含有贸易限制措施。目前涉及环境与贸易关系的国际合作主要是多边环境组织、WTO、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以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已从经济、政治、法律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将贸易与环境直接挂钩,通过限制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服务、技术等的进出口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1994年,GATT在乌拉圭回合的部长级会议上达成的《关于贸易与环境的马拉喀什决议》,决定在WTO中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将贸易与环境问题列为WTO的主要议题。WTO的基本原则是一方面继承关贸总协定的有关规则,另一方面在保护环境基础上推进自由贸易制度。据WTO统计,截止至20xx年6月14日,全世界约有30项多边环境协(MEAs)包含了与贸易有关的,旨在保护环境的措施。在WTO相关协议中,也有所谓的“绿色条款”,例如《关贸总协定》第20条、《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与农业有关的协议》、《与知识产权贸易有关的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等。

  为了实现贸易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WTO下设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求各国环境政策与贸易政策的“一致性”。贸易与环境问题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旦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被破坏,那么经济增长的前提就不复存在了,然而只强调环保不注重经济发展也是不符合人类基本需要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借助各种国际协调组织尽可能使贸易间各国环境政策与贸易政策协调一致。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的集体情况不同,各国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立场不同,而且发达国家是贸易规则的主要制订者,因此,目前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矛盾通过国际协作是很难彻底消除的。

  (二)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国内协调

  由于历史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环境标准较低,环境管制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完善自身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建立适宜的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管制。一是建立环境管制措施。无论是多边贸易协定还是多边环境条约都允许成员方采取适当的环境管制措施,为了环境目的对贸易进行限制。二是实行间接环境管制措施。间接环境管制措施即采用市场手段,按照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对国内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三是制定合理环境标准并严格执行。四是建立环境标志体系。环境标志也称为绿色标签(GREENLABLE)或生态标签(ECO—LABLE),是一个旨在促进实现环境政策目标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工具。

  实际上,贸易与环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最终目标都是提高社会福利。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自由贸易,而在于市场失灵和政策失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如果各国都强调必要的环境保护政策,使得这些环境成本能在市场价格中得到体现,那么就肯定能减少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环境的负面效应。

中国的环境问题6

  【摘 要】网络环境下动画创作传播发展迅速,对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意识形态具有重大影响。网络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使动画的创生发展和推广优势与缺陷并存,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面临本土坚守、产业链接、扩大受众、增进原创、产权保护五大核心问题,并应就此对相应的产业和文化策略进行优化。

  【关键词】闪客;拓扑;同步发行体制;中国元素;知识产权

  自网络诞生伊始,动画就利用此平台进行广泛传播,随着大众网络的迅速崛起,动画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迅猛发展,成为动画创作和发布传播的主流,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催生出许多新问题,对动画而言,网络已经由动画的艺术、技术、商品发展的辅助因素,转化成催生动画艺术形式,决定传播效果、验证技术实力,主导商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状,优势和缺陷并存。

  一、网络环境下动画传播的主要优势

  实时性强。网络传播迅速快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实现用户和信息的同步,对动画的传播推广起到了革命性的提升,数字化终端推广手段的成果是传统动画播放媒介远远无法达到的。

  兼容性强。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和传播不仅是专业动画创作机构的专利,动画创生的形势发生革新,草根阶层的“全民化”动画创作和传播成为可能,网络促生了大量独立动画创作人,与动画相关的自由撰稿人、跨界艺术家、网络闪客迅速崛起,促进了动画内容、形式、技术、文化、产业的全面爆发,极大丰富了动画艺术和技术的多元性。网络动画涉及的主题超越传统动画的创作模式,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和自由度。

  复制性强。数字化的复制、收集使海量的信息储存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复制甚至已没有鲜明的“原作”和“赝品”的区别。包括搜索、复制、压缩等技术的发展,使动画的资源无限放大,也使欣赏者时刻面临信息选择。

  开放性强。随着数字技术各种标准的确立,不同独立的网络系统都可以对接合并,互联、通信、出版、广电、销售、教育等网络相互融合,动画的播放和存储格式日趋便捷统一,网络环境下媒体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动画与娱乐、出版、广告、科普、教育等各种直接或衍生行业的联系越发紧密。

  互动性强。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欣赏或浏览的过程可以是非线性的,不同于传统动画播放由“点”到“面”的强制性的单向信息辐射,网络动画与漫画、游戏、广告等彼此交集,形成双向交流,参与和反馈的自主性提高,这种互动会直接影响包括动画创作本身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变化,从艺术、技术、商业多层面均有革命性的飞跃。

  二、网络环境下动画的主要缺陷

  艺术和文化品质的弱化。为了获取最大点击量而迎合大众的网络动画,高度注重娱乐和广告效应,对高品位文化功能的追求相对较弱,商业气息浓重,目标人群相对集中,对动画创作本身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更加急功近利,“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与“短、平、快”的网络创作习惯格格不入。过度强调感官刺激或强烈暗示广告消费的网络动画成为主流,积极发展感官享受型的创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部分严肃的文化思考,而观众对网络动画的欣赏基本上都是“一次性消费”,以大规模复制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网络动画实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强制性消费”。这种现象对动画长期的、健康的、多元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传播者的文化引导作用减弱。传统媒体对传播的内容、形式、受众的掌控力强,监管更加直接。信息的传统传播方式受到严格的审查过滤,传播者主动引导,受众被动接受。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的中心主导地位,相对强势。而处于海量、快速、多元的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所特有的“拓扑式”的传播模式,使处于中心地位的传播者的作用相对弱化,传播者的“特权”减少,网络传播的过程极为快速、复杂,评判标准更加多元,使媒介对文化的引导功能和效率相对减弱——传播中太需要网络环境中各环节的文化操守和品格自律。

  即时性创作普遍缺乏精品意识。网络环境下的动画资源丰富,鱼龙混杂,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在极力追求新、奇、特等极端效应的网络环境下,动画的创作和传播很难保持精品意识。与传统动画中的大制作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既缺乏美国动画电影工业体系那样大规模、长周期的产业战略,也没有日本动漫画同步发行体制那种长期共同服务兼顾循环的运营模式。网络动画大都是应对时尚热点话题的小制作,只有极少数长年坚持运作的动画品牌能真正形成气候。网络环境下动画创作和传播追求即时性的结果,造成“快闪”现象,长期如此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和不良的惯性选择。

  三、网络环境下中国动画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国际动画霸权环境中的本土坚守。虽然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愈加呈现出跨国界、跨文化、跨媒介的传播特点,但美日等老牌动画大国的产品仍然强势压制着中国动画。美国动画基于其强大的电影工业,产业形态高度发达,全球战略成熟;日本动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漫画基础上,动画产品依靠动漫画同步发行体制覆盖全球,后来居上的韩国、加拿大、东欧等国的动画也在迅速崛起。动画所具备的跨地域跨文化的特性正好符合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要求,动画强国的产品依靠网络树立了极高的品牌威信,其艺术风格、文化思想,甚至意识形态深入人心。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成为新的文化载体,中国动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动画产业链的缺失。中国动画产业链的缺失是一个老话题,中国的动画行业各环节相对孤立,其中最致命的是缺乏动画的知名品牌。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国动画行业大多成为强势国家的动画加工厂,远离原创、策划、推广,局限于规模化制作加工的中国动画人是动画行业中的廉价劳动力。中国的网络环境成为国外相关动画品牌推广的重要平台,中国的动画热潮其实是“洋动画”的热潮。中国动画在对先进国家动画产业链的模仿学习中艰难发展,而网络世界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中国动画起到客观的推动作用,也加速了洋品牌的普及,层层打压国产原创动画。

  动画的目标群体定位狭窄。长期以来,中国动画的受众目标定位在少年儿童,造成了中国动画普遍低龄化的现象。而国际上成人动画所占的市场份额高于少儿动画市场3倍,中国的成人动画是一个待发掘的领域,网络环境下的成人动画基本由欧美日所垄断,受各种现有条件和观念的制约,中国动画产业忽略了这块“大蛋糕”。

  动画的原创力低下。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面临巨大的竞争,网络的传播特性助长了模仿抄袭等“短、平、快”的动画创作形式,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创作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创作团队贫弱分散,缺乏长期的、精品的创作发展战略,甚至导致动画创作中,投机取巧者的生存状态好于创作者的恶性循环。中国动画长期以来面临三个老问题的争论,至今也没有解决:一是中国动画的风格问题,即中国元素的运用和发展;二是中国动画的产业链缺失问题;三是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问题。动画原创力的不足源于动画教育体系的严重失衡,甚至目前整个动画人才的培养模式都值得商榷。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原创力缺失的缺陷日益明显,恶性循环已经显现,中国动画产业大量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被优秀的国外动画所占据。

  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动画是一种创造虚拟产品的新兴行业,是以知识产权为灵魂的创意产业。动画的盗版问题长期制约着中国原创动画的正常发展,甚至对行业本身已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动画企业的创作积极性降低,模仿抄袭现象严重,导致恶性循环。网络环境下动画复制性强和开放性强的特点使动画的版权保护难度更高。产权意识的缺乏,一方面使动画的原创作品被模仿盗版,另一方面也使整个动画行业缺乏获取专利授权的眼光,从而导致各方面受损。国家在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约束非常有限,执行不力,中国动画行业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口碑差,商业自律亟待加强。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特别是原创作品的推广传播布满了荆棘。

  四、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发展策略

  完善以网络同时作为开端和终端的.动画产业链——产业策略。结合网络环境下动画的优势和缺陷,利用网络的传播特性综合分析,网络既是动画创作的开端,也是其产品终端,必须以此为基础,解决动画产业链完善、促进动画原创发展的问题:第一,加强以网络为核心的动画行业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网络动画创作灵活、便捷、快速、多元化的特点,鼓励原创,避免传统动画创作中的风险投入。第二,以网络的优势维护良性循环的动画产业链。网络对具有品牌发展潜力的动画至关重要。在国家建立大规模动画实体基地之后,具有实时、互动、兼容、开放等特性的网络化动画研发推广基地将成为补充和保障。动画行业真正利润的三分之二集中在衍生产品中,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最适合作为各种动漫衍生产品的纽带,起到链接和增值作用。第三,利用网络传播反馈的优势置入动画市场营销。运用网络参与动画的管理、企划,加强产业竞争,促成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政策引导和市场行为相互兼顾,通过网络促成各种媒体的跨界联合,打造精品,树立品牌。以网络反馈作为市场晴雨表,扩大需求和创作的层面。第四,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有许多特殊性,动画又是其中比较特殊的形式,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促成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规范和完善,从而提供网络环境下动画产业的保障和健康发展。

  加强网络对动画文化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引导——文化策略。增强中国动画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为应对国际动画霸权环境下中国动画的本土坚守,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网络对动画的引导功能。一方面,作为网络传播者的中心地位涣散模糊导致文化引导作用减弱;另一方面,作为人们重要信息来源的网络,绝不能成为恶劣文化自由滋生的发源地。如果文化成为不加节制的恶搞,会造成对整个文化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负面影响,除了政策层面之外,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和推广要有高标准的文化和道德自律。第二,坚持中国元素的动画创作方向。鼓励和推崇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元素动画及其衍生产品并不仅仅是官方的意见,也是中国动画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策略。对独具中国元素的动画内容、形式、技术、思想、文化的引导、提升、推广必须结合时代性和国际性,除了动画创作者本身需要继续努力之外,网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动画促进文化的跨界交流。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既是播放内容,也是传播形式,网络大大消解了地域性,动画作为跨文化、跨地域、跨媒介的艺术、技术和商品高度的综合体,非常适合作为文化的纽带,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是国际文化交流、融合的最佳载体之一。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发展迅猛,但也面临诸多问题,网络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使动画的创生发展和推广优势与缺陷并存,面对中国动画本土坚守、产业链接、扩大受众、增进原创、产权保护五大核心问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必须从产业和文化策略进行改善优化。中国动画的网络化发展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祝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健康、茁壮成长。

中国的环境问题7

  濮阳——中华龙乡,是一座温馨美丽的小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她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卫生城、文明城等称号。

  在城市的西环路上有条宽阔明亮的小河——濮水河。想起它以前的样子:河水像一面镜子,倒映着绿树红花,小鱼也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而现在这条濮水河已经快成为一条“黑水河”了,当我每次来到这条河边时,似乎听到河水爷爷的哭泣声,它在向我诉说着、抱怨着人们的不文明行为:“他们把手中的垃圾无情的抛在我的身体里,周围草地上的各种垃圾也随风飘向我……使我变得面目全非!浑浊不堪!”

  每当这时我就忍不住弯下腰捡起地下的雪糕皮、饮料瓶放进垃圾桶里。我知道我自己捡垃圾的力量在这么长的濮水河面前太微不足道了,但是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要保护环境,应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让每个人都热爱我们的'城市,热爱我们的家乡。难道有谁愿意回到“臭水沟”时代吗?

  相信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濮水河会一天天变得干净美丽起来的!

中国的环境问题8

  1、大气污染问题严峻

  20xx年,全国SO2排放量为2858万吨,仍处于较高水平,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汽车尾气造成大城市的NOx、CO、臭氧浓度超标,有发生光化学烟雾的趋势;颗粒物污染极为突出,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总悬浮微粒(TSP)超标现象。在我国部分城市,由于挥发性有毒有机物(VOCs)污染导致的癌症与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水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仍未解决

  七大水系、大中型湖泊及近岸海域水污染亟待控制。20xx年七大水系中只有12。5%的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Ⅲ级标准;131个主要湖泊中的绝大多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半以上达到富营氧化程度。

  3、危险废物管理和控制亟待加强

  20xx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1015万吨,其中近200万吨危险废物直接向环境排放,危险废物累计堆存量估计已达6。5亿吨。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成倍增长,已构成突出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4、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已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明显威胁

  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类激素、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的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已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5、城市生活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液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

  6、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二、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2、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xx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3、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三、中国环境问题如何解决

  1.正确认识我国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具体说,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

  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 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根据上述我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的发展。

【中国的环境问题】相关文章:

环境问题的作文10-12

环境问题作文10-13

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04-29

中国企业走向基业常青的八个问题05-06

解决孩子在幼儿园新环境不适应问题的方法12-20

中国,中国作文02-28

问题的作文09-23

我的问题作文10-15

高效中国绿色中国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