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3 12:57:01 好文 我要投稿

《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经典【5篇】

《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经典【5篇】

  1、认识21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2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四、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五、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2

  (课前热身:《谈天说地》环节,学生根据课外搜集的新闻等进行课堂交流,本课因为和课题相关的缘故,三个学生所展示的题目多为仿生学类的课外知识。)

  一、词语导入,检查预习。9:27

  板书课题:蝙蝠与雷达,学生齐读

  展示生字词,学生拼读

  荧光屏 揭开 苍蝇 敏锐 避开

  飞蛾 蚊子 捕捉 蝙蝠 铃铛 障碍物

  师:荧字是后鼻音,要读清晰;障字是后鼻音,再读一遍。

  生按照老师要求再次齐读。 9:29

  师:要掌握词语,会读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谁愿意上台来写一写?

  生321、232上台书写。

  师:书写时要注意坐姿,听写的过程中注意笔画笔顺。

  词语:敏锐、障碍、铃铛、苍蝇、捕捉、避开

  学生书写后,全班齐读所听写的`词语。

  师:黑板上两个同学的书写让你满意吗?

  321:障字的左耳刀写得太大了。

  师:同学们在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坐姿,注意笔画笔顺,尽力把每一个部首写清楚。 9:32

  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这些生字词在书中的位置,请同学们快速查找。

  师生交流以上词语所在位置。 9:35

  二、交流资料,切入课题

  师:课前教师布置了同学们查找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现在来交流。(师出示蝙蝠与雷达的图片)

  321:我知道有关蝙蝠的寓言

  师:今天先不来研究寓言故事,请坐。

  121:我知道吸血蝙蝠。

  352: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361:蝙蝠是一种夜行动物。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一种夜行动物?

  361:因为他夜间飞行。

  师:综上所述,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你们对雷达又了解多少?

  342: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子机器。

  161:雷达可以根据电磁波往返的时间测得阻波物体的距离。

  171:雷达装在飞机上,可以测得前方是否有障碍物。 9:39

  师:课文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可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翻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蝙蝠与雷达是什么关系?2、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3、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和雷达身上得到启示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学生快速阅读。 9:44

  三、研读文本,探究关系

  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到底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372: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

  师:对于这个回答大家满意吗?

  生:满意。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蝙蝠有什么本领?

  251:蝙蝠边飞边发出超声波,在夜里找到蚊子。

  师:哪一个自然段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

  322: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段落(第三自然段)

  师:人们怎样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421: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师:这是一份表格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完成表格前把第四、五自然段好好读读,边读边完成。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不要把原文抄写下来。9:47

  学生阅读段落,完成表格。教师收集了五张有代表性的表格。

  实验顺序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完成后师带读第四、五自然段。

《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3

  第一课时

  ●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师:(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生1:蝙蝠是一种动物,它白天睡觉,夜里飞行。

  生2:蝙蝠长得像老鼠,它是哺乳动物。

  师:真棒,看来你们对蝙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

  生3:雷达好像是跟飞机有关。具体做什么用的我就不清楚了。

  生1: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是帮助飞机在夜间飞行的。

  师:大家回答的很精彩。那么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师:现在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师:好,刚才大家读的很认真,我们来看看你是否真正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师:大家要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范写生字,并让学生写两遍)

  ●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师:生字我们先看到这。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1:本文主要讲了,科学家根据蝙蝠的飞行特点,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的事。

  师:好,你简略的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2:本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找到了蝙蝠的飞行特点,然后根据它的飞行特点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事。

  师:不错,你又加入了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好了,请大家再读课文,看看科学家的三次试验都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每次试验的结果和试验的结论分别是什么?

  (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生自己填写。

  师:当你填好后,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师,好了,我们找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生:第一次试验时,科学家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这说明蝙蝠飞行不靠眼睛。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好,第二次试验,谁来说

  生:第二次试验,科学家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耳朵有关。

  师:说得很好,第三次试验谁来说?

  生:科学家把蝙蝠的`嘴巴封住,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嘴巴有关。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精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从“终于”一次中知道了科学家成功揭示了蝙蝠的飞行奥秘。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谁还说说?

  生:我从“反复研究”这个词中看出,为了揭示蝙蝠的飞行秘密科学家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师:你抓得也很准确。科学研究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断的探索才能成功。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师:先拿出一张纸,听写本课生词。

  (学生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师: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大家请看课件,边看边小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播放Flash动画课件)

  生:蝙蝠在飞行时,它的嘴发出一种声波,这种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就反射回来,传达给耳朵,蝙蝠就调整了自己的飞行方向。

  师:这种声波是?

  生:超声波。

  师:好,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蝙蝠飞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它的耳朵听见后就调整飞行方向,使它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师:你说的真好,很具体。大家自己低声说一遍。

  (学生自己说)

  师:好了,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飞机飞行时,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播放Flash动画)找同学说说

  生: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荧光屏上看到后,立刻调整飞机的飞行方向,飞机就能在夜间安全飞行了。

  师:你叙述的真具体。谁还想说说?

  生:飞机夜间飞行靠的是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荧光屏上看到后,就可以调整航行方向了,飞机就能在夜间安全飞行了。

  师:你说的更具体了。真好!

  请看下图,蝙蝠幅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读懂了,我们来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生回答。

  ●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师: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生:我们要关注各种小动物,可以从它们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一些东西,服务人类。

  师:你说得真棒!那谁知道人类从哪些生物身上获得了启示,发明了一些东西?

  生:人从青蛙的眼睛特点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根据蜻蜓发明了飞机。

  生:根据鱼发明了轮船。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真好!如果你们细心观察,也许你也会发明一些东西,服务于人类。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希望大家多观察,多探索,你一定会有很多发现的。

  作业: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下次检查。

《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4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蝙蝠吗?

  学生纷纷回答:见过。

  师:蝙蝠长的什么样子?你了解哪些有关蝙蝠的知识?(指名回答)

  生:蝙蝠的头和身体长得像老鼠。

  生:蝙蝠是哺乳动物。

  生:蝙蝠是靠嘴巴发出超声波来引导飞行的。

  (PPT1:三幅蝙蝠图片)

  师:这是老师搜集的蝙蝠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幅是蝙蝠飞行时的图片,这一幅是蝙蝠在干什么?

  生纷纷回答:休息。

  师:对,蝙蝠休息的时候都是将自己倒挂起来。

  (PPT2:雷达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生齐答:雷达。

  师:对,你们了解雷达的有关知识吗?(指名回答)

  生:雷达是靠发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生:雷达在使用时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生:雷达被应用于军事、天文、航空、航海等领域。

  师:(边板书边介绍)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两只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

  第二环节:字词教学

  (PPT3:课文中的生词)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词。(指名读)

  两名学生分别读词语。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在读词语的时候,有一个词都出错了,是哪一个?

  生纷纷回答:清朗。

  师:他俩把这个词和哪个词混了?

  生齐说:晴朗。

  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共同之处?(指名回答)

  生:都可以用来形容天气。

  师: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指名回答)

  生:晴朗是指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没有阴天下雨。清朗是指又清爽又晴朗,包含两个意思。

  师:解释得非常准确,大家明白了吗?记住不要再读错。

  师:屏幕上,显示红色的是本课的生字,请大家认真看一看,你觉得那个字我们使用或书写容易出错,可以举手给大家提醒一下。(指名回答)

  生:“捕捉”的“捕”书写的时候不要漏了上面的点。

  生:“荧光屏”的“荧”要和“晶莹”的“莹”区分开。

  生:“横七竖八”的“竖”要和“坚硬”的“坚”区分开。

  生:“揭开”的“揭”右下部分里面是个“人”,不要写成叉(Χ)。

  师:对,“揭开”的“揭”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不要再多写一竖。下面我们一起边说笔顺边书空一下,书空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笔。

  学生边书空边说笔顺,第一遍将“人”的第二笔说成了“捺”,教师纠正应演化成“点”,学生第二遍书空。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写字纸,写两个“揭”字。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书写及握笔姿势)

  师:今天我们主要练习这一个生字,课后我们在写每一个生字的时候都要这样认真仔细。

  第三环节:课文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指名读课文,每人一段)

  几名学生分别读课文。

  师:刚才这几名同学读得都很流利,说明大家预习的不错,大家有没有听到读错的地方。

  生纠错。

  师:对,在阅读时,我们要尽量看仔细,避免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

  师:另外还有几个词语的读音,我们要纠正一下,第一自然段里“接着传来隆隆声”中的“隆”应该读二声。上学期《观潮》那一课,我们学过的。“科学家做试验”中的“试”是四声。第五自然段“没头苍蝇似(shì)的”不能读成“sì”。以后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师:下面,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指名回答)

  生:第二自然段里,“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生:第八自然段,“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PPT4:出示文中直接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二、分段研读,深入体会。

  1、第三自然段

  师:看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指名回答)

  生:蝙蝠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能给人类带来启示。

  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己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蝙蝠飞行的特点,你认为那个词最合适?

  生纷纷回答:灵巧。

  师:你觉得那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蝙蝠飞行时的灵巧?(指名回答)

  生: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生: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他也能灵巧的必开。

  师:在这两句话中,哪几个词语的使用让你更能感觉到蝙蝠飞行的灵巧?(指名回答)

  生:“无论、从来、即使…也、极细”这些词语更让我感觉到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你找得真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重读这些词语,这样能更好的读出蝙蝠飞行时灵巧的感觉。谁想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PPT5: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关键词为红色)

  一名学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利,不过,蝙蝠飞行时的灵巧,我感觉不明显。谁想再来试一试。(指名读)

  一名学生读。

  师:这样读不错。

  师:看了这段文字,大家结合我们的生活想一想,大部分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如果能够灵敏地分辩前方的障碍物,说明我们哪个器官敏锐?

  生齐答:眼睛。

  师:对,过去的科学家也有这样的猜测。

  (PPT6: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

  2、第四、五自然段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猜测和疑问,和科学家们一起来解开这个奥秘!请大家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试着填写一下这张表格,也可以在书上圈划出答案。(PPT7:表格)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生齐答:三次。

  师:谁能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介绍一下第一次试验。

  生:科学家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上许多绳子,然后在绳子上系上许多铃铛,最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生:科学家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系上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第二个同学把结果也说明白了。现在让我们将第一次试验概括地填写在表格里。谁想来概括试验方法?

  生: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绳子上挂上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师:说得对,还能说得简单概括一些吗?调换一下语句的顺序也行。

  生: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

  师:很好,我们就把你说的这句话填写在表格里,大家在书上把重点词句划出来。(教师在PPT表格中即时呈现答案,下同)

  师:试验结果怎样?

  生: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那么第二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呢?还要按照顺序来介绍。

  生: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系上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概括一下试验方法。

  生: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

  师:试验结果?概括地说。

  生: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现在我们再看第三次试验,我们直接概括。

  生:试验方法是: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试验结果和第二次试验一样,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写这三次试验的详略安排。第一次试验作者用了一整段文字来写,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却放在在一个自然段里来写,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三次试验呢?

  生:因为三次试验有相同的地方,如果反复写显得罗嗦了。

  生:第一次试验详细介绍清楚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相同的试验条件了,所以没有必要再重复写,就应该略写。

  师:你俩说得好,那么我们今后在类似的习作中也要学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合理地安排作文的详略。

  3、第六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请大家齐读一遍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试验证明,人们前期的猜测是错误的,蝙蝠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们来看看配合这个词,在这里应该怎么理解呢?

  生:我觉得就是共同完成。

  生:字典中的解释是: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

  师:蝙蝠飞行时,少了嘴巴和耳朵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行,所以我觉得本文中“配合”这个词,除了有“共同完成”、“分工合作”,的意思,还强调了“缺一不可”。

  4、第七、八自然段

  师:蝙蝠究竟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七自然段,了解一下。

  生自由读文。

  师: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生:科学家从最初的发现,到最终有所创造,这其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能经过无数次的失败。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一点的?

  生:“反复”、“终于”这两个词。

  师: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运用,往往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从大自然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往往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师:老师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过程进行了一个简单动画演示,请大家看一看。

  (PPT8:模拟演示)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调整自己的飞行。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看着演示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指名回答)

  两名学生分别讲述。

  师:我还了解到,蝙蝠的耳朵特别敏锐,它能够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屋等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多么神奇啊!现在让我们用佩服的语气在来读一遍第七自然段。

  生齐读。

  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指名读文。

  师:谁能看着动画演示,说一说雷达工作的原理。(指两名学生回答)

  两名学生分别回答。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我们弄清楚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工作的原理,那么,蝙蝠和雷达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做下面这个练习。

  (PPT9:课后题填空)

  学生自己填写。指名回答填写内容。

  生: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生: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三、知识拓展,激发阅读、探索兴趣。

  师:像本文介绍的这样,人类通过研究动物或植物,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械服务于人类,这一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在书本44页的资料袋中有对仿生学的简单介绍,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文。

  师:除了从课文和资料袋中了解到的内容,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发明创造?

  生:人们通过对鱼的研究发明了潜水艇。

  生:人们从鲸的身上得到启示,设计轮船时仿照鲸的形体,提高了轮船航行速度。

  生:人们从鲨鱼身上得到启示,模仿鲨鱼皮肤制作的高科技泳衣,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游泳速度。

  师:看来,大家了解的这方面的知识还真多呢!课下,希望大家更多的阅读科普书籍,也留心观察身边的生物,也从它们身上得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吧!同学们再见。

《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生2: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生3:《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

  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

  生1:《太阳》

  生2:《赵州桥》

  生3:《自然之道》

  生4:《月球之谜》

  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板书:语言)

  生2:在《太阳》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

  生3: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板书:方法)

  生1: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师:什么关系?

  生2: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

  师:对,这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板书:内容)

  说明文的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我们已经了解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重点体会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品读语言。

  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生:做了三次试验。

  师: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你是从哪部分看出来的呢?

  生: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试验内容。

  生:读文理解。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大屏幕出现表格)

  生:四人结组、读文、填表。

  师: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

  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

  师: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

  生: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

  生1:第一次试验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和眼睛无关……

  师:你谈的还是所填内容,谁能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

  生2:科学家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横七竖八拉满了绳子、挂了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它飞了几个钟头,结果一个铃铛也没响,由此我们知道蝙蝠飞行不靠眼睛。第二次试验是塞上蝙蝠的耳朵,让它也在这样的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证明蝙蝠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是封上蝙蝠的嘴巴,蝙蝠还是到处乱撞,说明蝙蝠飞行和嘴巴有关。

  师:从你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你超强的说话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

  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

  生1:我知道,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师:读出来。

  生1: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

  师:你们还了解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师:是什么,请读出来。

  生2: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3: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3: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点课件)再读。

  生3: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3: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为什么?

  生3:没有想好。

  师:再想想,谁来帮忙?

  生4: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

  生4: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

  生5: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6:少了“配合起来”。

  师:(点课件),再读。

  生6: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觉得哪句好?

  生6: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

  生6: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6: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划出来。

  生1: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生2: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想到了什么?(师边听边画示意图)

  生1: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谁再说说?

  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

  师:你真会想象。大家看,随着同学们的想象,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已画出来了,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

  生:都举起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

  生齐说: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

  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

  生(齐):科学家。

  师:怎么发现的?

  生1:通过实验。

  生2: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师: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出示课件),谁来读?

  生1: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生1: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师:读出来。

  生1: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

  师:谁再读?

  生2:读这句话.

  师: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2:“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读出来。

  生2 、生3:依次读句子体会。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

  生4: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师: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生(齐):要准确。

  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齐读句子。

  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

  生(齐):雷达。

  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师:你的眼光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我们来一次脱口秀,根据我的提问,同学们想出答案就大声喊出来,我们赛一赛谁反应快,答得准。开始!(师边提问边画括号)

  师: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 )?

  生:荧光屏。

  师:蝙蝠的嘴相当于雷达的( )?

  生:天线。

  师: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向但与雷达发出的( )?

  生:无线电波。

  师:显而易见,蝙蝠相当于( )?

  生:雷达。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谁上来填一填?其他同学对照七八自然段,看一看他们填的是否正确。

  生1、生2填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师放课件)

  生:观看课件。

  师:谁来配合动画说说你看到的内容?

  生1:蝙蝠在夜里飞,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电线反射回来,蝙蝠躲开了。两架飞机一块儿飞,飞机发出无线电波发现前面有一架飞机,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就躲开了。

  师:你很有勇气!谁能再详细地描述一下?

  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正自由地飞行,它嘴里发出了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电线后,超声波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知道前方有电线,就灵巧地避开了。两架飞机相对航行,飞机的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飞机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明白前方有飞机,所以顺利地避开了。

  师:听了你的介绍,我们豁然开朗。学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生1:科学家太不容易了!

  师:你很体贴。

  生2:我觉的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师: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

  生3: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

  师:你学到了方法,很会活学活用。

  生4: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家只研究蝙蝠,而不是从别的小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师:谁来帮帮他?

  生:因为蝙蝠在夜里飞得很灵敏。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三自然段。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生1: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蝙蝠飞行很灵巧。

  师:读出来。

  生1:再读体会。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

  生2:蝙蝠的飞行本领很大。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2:读句子体会。

  师: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

  生3:读句子体会。

  师: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

  生4:读这句话。

  师: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看大屏幕,谁再来读?(“还能、而且、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等词变成红字)

  生5:再读句子体会。

  师:你又体会出什么?

  生5:红颜色的词语要重读。

  师:说明什么?

  生5:这些词很重要。

  生6:我觉得这些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什么特点?

  生6:准确、科学。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词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谁再来读一读?大家体会。

  生7:再读句子,其他同学体会。

  师:你真是个朗读能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准确与科学,更让我们深深领悟了这小小蝙蝠的超凡本领。正是它的这种能在夜间飞行的本领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才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和无数次的研究,才揭开了它探路的秘密,从而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航的安全问题。

  (三)、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1: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

  生2:由动物的爪子得到启示,发明了挂钩。

  生3:由青蛙眼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4: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一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

  (师播放课件,生边看边说)

  师总结: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

  课下,就请你们在资料袋中发现蛙眼和电子蛙眼的奥秘,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与说明语言,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题目是《蛙眼和电子蛙眼》。下课!

【《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蝙蝠与雷达》教学实录03-12

《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02-28

《蝙蝠和雷达》课文03-04

《台阶》教学实录12-18

《社戏》教学实录12-18

《背影》教学实录12-07

《春晓》教学实录03-06

社戏教学实录03-09

村居教学实录03-09

称赞教学实录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