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趣味故事(精选27个)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趣味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趣味故事 1
甲、乙—人进行如下的游戏:
取一块大巧克力,上面有5条横线,9条竖线。这些线将巧克力隔为60个小格。
甲先沿着一条线将巧克力掰成两块,吃掉l块(两块不一定相等);乙再沿一条线将剩下的巧克力掰成两块,吃掉1块。就这样两人轮流掰吃这块巧克力,直到留下一小格巧克力。最后留下一小格的为得胜者。
问:甲、乙二人能有百战百胜的'策略吗?
答出这道题不容易,不过可以先考虑简单的问题。如果巧克力是一长条,(如1×10格的)谁有百战百胜的策略?
显然,甲胜。因为他可以将。5克力掰掉9格,留下1格。
如果巧克力的分格是2×2的,那么先取的人就无法取胜了。因为无论他怎样掰,只能留下1×2格的巧克力。
总结一下,如果巧克力是2×2格的,乙胜。
如果巧克力是2×C格的(C不是2),那么甲胜。
再仔细思考,就可以发现:如果巧克力是正方形A×A格的,后取者胜;如果巧克力不是正方形的,则先取者胜。
因此,6×10格的巧克力,甲可以永远获胜。他的策略是:每次将巧克力变为正方形的。
数学趣味故事 2
数学天才高斯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数学趣味故事 3
阿拉伯数字的来源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数学趣味故事 4
八戒开了一家副食小店。一天,猴侄小猕猴来为家里打一斤醋。小猕猴来到师叔的小店,喊道:“师叔,打醋!”
八戒问小猕猴打多少醋。小猕猴说:“不多,就打一两。”
八戒吃惊地问道:“打一两醋干啥?”小猕猴说:“当然是吃呗!”八戒又问:“一两够吗?”小猕猴说:“不够,再打一两吧!”
八戒又问:“二两也不多呀?”小猕猴说:“那再打一两吧。”八戒又打了一两。小猕猴说:“还打一两,再打一两……”这样,小猕猴共计打了十两醋,也就是一斤醋。
八戒打完醋,说:“共计一斤醋,8角4分钱。”小猕猴不慌不忙地掏出8角钱给了师叔八戒。八戒接过钱,说:“不要耍赖,还差4分钱呢!”小猕猴问:“师叔,打一两醋多少钱?”
八戒说:“一两醋当然是8分4厘,4厘钱就舍去。收8分钱。”小猕猴说:“这么说来,一两醋就是8分钱了。”八戒说:“那当然。”小猕猴又说:“十两醋就是8角钱了!”
八戒说:“算得正确。”小猕猴说:“我给了你8角钱,你怎么说还差4分钱呢?”八戒无言以对,只好又亏了4分钱,望着小猕猴提着醋走了。
数学趣味故事 5
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的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数学趣味故事 6
有数学思维的煎饼侠
咕叽开了一家美味煎饼店。
这一天,店里来了三位买饼的顾客,他们急于赶火车,限定3份煎饼的制作时间不能超过16分钟。
几个厨师算了算之后都说无能为力,因为要烙熟一个饼至少需要10分钟(两面各需要五分钟)。
而店里的.只有一口锅,一次只可以放两个饼,那么烙熟三个饼就得2O分钟。
这时老板咕叽说话啦,他说:
“有一种方法,烙熟3个饼只要15分钟就行了。
如果谁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烙出3个饼,
那么谁就将获得煎饼侠的美誉。”
咕叽话音刚落,人群里站出一个小小少年,他把自己的想法一一道来
最后,厨师在他的指挥下真的只花了15分钟就烙出了3个香喷喷的饼。
三位赶火车的顾客兴高采烈的离开了咕叽的煎饼店。
咕叽为了奖励这个小少年,不但封了他“煎饼侠”的称号,并且给予他享受每日免费煎饼一个的特权。
数学趣味故事 7
有一天,唐僧等师徒四人一起去花果山摘桃子吃,没有过了多久,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人就非常开心得回来了。
这个时候,唐僧问:“你们都每个人各自摘了几个桃子呀”?
这个时候猪八戒非常憨厚地笑了笑说:“师傅,我今天就来考一考你吧,其实,我们今天摘的桃子是一样多的,我筐子里的'没有100个,假如每三个每三个地数一数,到最后会只剩下一个桃子,那你算一算,我们各自摘了几个呀”?
这个时候沙僧非常神秘地说:“师傅,我今天也开考一考你,我自己的筐子里的桃子假若4个4个地数,最后也还是会剩下一个,你说,我们每个人摘了几个桃子呀”!
最后,悟空笑嘻嘻地说:“师傅,既然两位师弟都考你了,那么,我也考一考你,倘若我5个5个地数,最后剩下一个,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摘了几个桃子呀”?
这个时候,唐僧非常准确且快速地就算出了答案,那小朋友们说,到底他们各自摘了几个桃子呀?
数学趣味故事 8
话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归来,来到郭家村,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大家都把他们当作除魔降妖的大英雄,不仅与他们合影留念,还拉他们到家里作客。
面对村民的盛情款待,师徒们觉得过意不去,一有机会就帮助他们收割庄稼,耕田耙地。开始几天猪八戒还挺卖力气,可过不了几天,好吃懒做的坏毛病又犯了。他觉得这样干活太辛苦了,师傅多舒服,只管坐着讲经念佛就什么都有了。其实师傅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要不是猴哥凭着他的火眼金睛和一身的本领,师傅恐怕连西天都去不了,更别说取经了。要是我也有这么一个徒弟,也能有一番作为,到那时,哈哈,我就可以享清福了。
于是八戒就开始张落起这件事来,没几天就召收了9个徒弟,他给他们取名:小一戒、小二戒…小九戒。按理说,现在八戒应该潜心修炼,专心教导徒弟了。可是他仍然恶习不改,经常带着徒弟出去蹭吃蹭喝,吃得老百姓叫苦不迭。老百姓想着他们曾经为大家做的好事,谁也不好意思到悟空那里告状。就这样,八戒们更是有恃无恐,大开吃戒,一顿要吃掉五、六百个馒头,老百姓被他们吃得快揭不开锅了。
邻村有个叫灵芝的姑娘,她聪明伶俐,为人善良,经常用自己的智慧巧斗恶人。她听了这件事后,决定惩治一下八戒们。她来到郭家村,开了一个饭铺,八戒们闻讯赶来,灵芝姑娘假装惊喜地说:“悟能师傅,你能到我的饭铺,真是太荣幸了。以后你们就到我这儿来吃饭,不要到别的地方去了。”她停了一下说:“这儿有张圆桌,专门为你们准备的,你们十位每次都按不同的次序入座,等你们把所有的次序都坐完了,我就免费提供你们饭菜。但在此之前,你们每吃一顿饭,都必须为村里的一户村民做一件好事,你们看怎么样?”八戒们一听这诱人的.建议,兴奋得不得了,连声说好。于是他们每次都按约定的条件来吃饭,并记下入座次序。这样过了几年,新的次序仍然层出不穷,八戒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去向悟空请教。悟空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你这呆子,这么简单的帐都算不过来,还想去沾便宜,你们是永远也吃不到这顿免费饭菜的。”“难道我们吃二、三十年,还吃不到吗?”悟空说:“那我就给你算算这笔帐吧。我们先从简单的数算起。假设是三个人吃饭,我们先给他们编上1、2、3的序号,排列的次序就有6种,即123,132,213,231,312,321。如果是四个人吃钣,第一个人坐着不动,其他三个人的座位就要变换六次,当四个人都轮流作为第一个人坐着不动时,总的排列次序就是6×4=24种。按就样的方法,可以推算出:五个人去吃饭,排列的次序就有24×5=120种……10个人去吃钣就会有3628800种不同的排列次序。因为每天要吃3顿钣,用3628800÷3就可以算出要吃的天数:1209600天,也就是将近3320年。你们想想,你们能吃到这顿免费钣菜吗?”
经悟空这么一算,八戒顿时明白了灵芝姑娘的用意,不禁羞愧万分。从此以后,八戒经常带着徙弟们帮村民们干活。他们又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喜欢。
数学趣味故事 9
取胜的对策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著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下面有一个两人做的游戏:轮流报数,报出的数不能超过8(也不能是0),把两面三刀个人报出的'数连加起来,谁报数后使和为88,谁就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才能一定获胜?
分析:因为每人每次至少报1,最多报8,所以当某人报数之后,另一人必能找到一个数,使此数与某所报的数之和为9。依照规则,谁报数后使和为88,谁就获胜,于是可推知,谁报数后和为79(=88-9),谁就获胜。88=9×9+7,依次类推,谁报数后使和为16,谁就获胜。进一步,谁先报7,谁就获胜。于是得出先报者的取胜对策为:先报7,以后若对方报K(1≤K≤8),你就报(9-K)。这样,当你报第10个数的时候,就会取得胜利。
蜗牛何时爬上井?
数学趣味故事 10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来。一只癞(lai)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太高了,掉到这里就只能在这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多年了,很久没有看到过太阳,就更别提想吃天鹅肉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喝足了水,就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
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着想着,它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在睡觉。它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地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需要用几天时间就能爬上井台吗?收起
数学趣味故事 11
一天,闲得无事,就在老家邻近的院子逛逛,恰好碰到一位老木匠(这位老木匠是本村的,我们都认识)在给一人家做木货。我们相互打了招呼。随后,老木匠用卷尺量一个木桶的底,量得周长为4尺。老木匠说:“吴老师,你是一位老师,我出个问题给你算算,刚才这只木桶的半径是多少寸?”我一时语塞,说:“老师傅,一时用口算算不出来。”
紧接着老木匠就一口报出底面半径约等于6寸4。我听到老木匠报出木桶的底面半径,一时很吃惊。
我在心里用公式C=2πr检验老木工的计算结果,感到很困难,就用纸笔检验:r=(C/2π)≈(40寸/2×3.14)≈6.37寸≈6.4寸。
结果与老木匠的结果只相差那么一点点,而老木匠的.计算方法是多么的快,又是多么的准确。
这时,我兴趣更浓,请老木匠说说他的计算方法。老木匠说:“就六个字:尺变寸,加六成。”原来老木匠的计算方法是这样:四尺变四寸,四六得二寸四(即4寸×0.6=2.4寸),共4寸+2.4寸=6.4寸。
随后,我又举了一例:如果圆周长为3尺,用老木匠的算法是:三尺变三寸(尺变寸),三六一寸八,共得3+1.8=4.8(寸)。
用公式C=2πr检验:r=(C/2π)≈(30寸/2×3.14)≈4.78寸≈4.8寸。
结果相差无几。这是为什么呢?
回到家里,我对“尺变寸,加六成”的算法进行了一番研究:
设圆周长为C,半径为r,用代数式来表示这种算法是:
r=(C/10)+0.6×(C/10)=16C/100,π=C/2×(16C/100)=3.125。
原来,老木匠把圆周率π当作3.125,尽管有误差,但算法简便,在估计半径时很实用。
数学趣味故事 12
小明是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有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呢?
于是他就去问他的.当数学老师的妈妈:0-9既然叫阿拉伯数字,那么肯定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妈妈对吗?
妈妈摇摇头,说:阿拉伯数字实际是印度人发明的。大约在1500年以前,印度人就已经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可以写成。后来,由于各国之间的接触,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它们很简单,于是在自己的国家开始广泛使用并且把他传到全欧洲。就这样,它们慢慢地就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种数字方面,起的作用很大,人们也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小明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妈妈,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呢?小明和妈妈都笑了。
数学趣味故事 13
白胡子老爷爷家的院子里,有一颗神奇的苹果树,每年秋天的时候,都会结出满树的红苹果,老爷爷把这些红苹果卖掉后,就可以在一年的时间里有钱花,这棵苹果树让老爷爷的3个儿子很眼红。
又是一年的秋天,到了苹果收获的季节,老爷爷病倒了,他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给要把苹果树给其中的一个儿子,但是真正要把树归谁呢,那就得完成一个计算。就是算出今年这棵苹果树可以卖多少钱。
老爷爷给的`题目是这样的:这棵苹果树结的苹果,优质的苹果每斤5元,可以卖55斤,剩下的苹果每斤4元,可以卖掉剩余的其中的一半,剩下的苹果则需要每斤3元出售,可以卖出12斤,请问今年的苹果可以卖多少钱?
老爷爷的这个问题难坏了他的儿子们,最终,还是没有一个儿子可以计算出来,主要的原就是儿子们一心纠结在怎样拥有这棵神奇的苹果树上,忘记了好好想想如何计算,最终,老爷爷用斧头砍掉了这棵苹果树,他告诉自己的孩子“因为你们从来就没有过问过我的生活,是这棵苹果树养活了我”。
解答如下:
5*55+4*12+3*12=359(元)其中4元每斤卖出的苹果重量是12斤。
数学趣味故事 14
小1字被大风卷上了天。他在空中翻了无数个跟头,头昏眼花,完全推动了知觉,摇摇晃晃从空中直往下落,危险!眼看小1字要摔下地了,说时迟,那时快,远处忽然飘来一朵白云,轻轻托住了小1字。
小1字躺在白云的怀抱里,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眼睛向下看:“这是什么地方?”
白云边往下落,边轻声地说:“这是一座美丽的数字城。”
“啊,数字城,真漂亮!”
放眼一看,只见:
“1”字大厦笔直的、高高插入云霄,那是数字城最高的大楼;
“2”字宫殿像一只小鸭子浮在水面上;
“3”字商场仿佛是只招风的大耳朵,倾听着最美妙的音乐;
“4”字大楼一幢接一幢,好似五彩缤纷的旗帜迎风招展;
“5”字写字楼住的都是商人,设计师把它巧妙地设计成“秤钩”形状;
住着体育裁判的“6”字体育馆被设计成“哨子”的样子;
那像把“镰刀”的`建筑“7”是为搬进城市的家书伯伯们盖的;
“8”字楼建筑得像个宝葫芦,是为最有学问的老师和科学家们设计的;
那高高大大像个捉飞蛾大网兜的是“9”字建筑,是有名的五星级大饭店……
啊!数字城这么迷人,小1字简直看呆了。
这时,从“1”字大厦里走出来许多“1”字,他们排成长队,手拉手,唱着数字歌……
1字像个小棒头,2像小鸭水中游;
3像一只大耳朵,4像小旗迎风飘;
5字像个小秤钩,6字像只小口哨;
7像镰刀握在手,8字像个宝葫芦;
9像一只小网兜,数字城里学问多。
小1字听着听着,突然,猛的一下子站立起来。
不好!白云一不留神,让小1字笔直地掉下来了。
数学趣味故事 15
每天,我们都会自觉地描字,因为这是我们和妈妈共同制定的寒假学习计划,每天的进度很快,所以,至今我们还差3页就描完了。
我觉得描字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它既能让我学会写所描的字,还能帮我练出一手好字。所以我才把它记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描字时,我会和妹妹来一场小小的'比拼。中间,她领先2页,我发现后,就每天比她早起10分钟,昨天中午,我把午饭拿到写字台上,吃一口,写一行,告诉你吧:这招可是跟苑子文和苑子豪(妈妈注:这是一对考入北大的双胞胎学霸)学的,结果我3天就追上来了,最终可以看出我已经赢了。
“姐姐,我来考考你吧!”我问:“考什么呀?”妹妹回答:“1页到底有多少个字?我已经计算过了,答案已经在我心里了,如果答错了,可要给我一块花样橡皮吆。”我胸有成竹地回答:“这有什么难的!每行是9个字,每页是10行,算式是:9x10=90(个)。”妹妹佩服地说:“答对了!我给你一块心形蛋糕橡皮吧!”我激动地说:“谢谢!以后我出了问题,如果你答对了,我也会给你花样橡皮。”
数学趣味故事 16
今天,我爸爸要从北京出差回来了,因为没有从北京直达泰兴的飞机,他只能乘到南京,于是我和妈妈便要到南京禄口机场去接他。我们只知道从北京到南京需要飞行1小时50分,我爸爸说:“他买了上午8点40分的飞机票,一早就赶到机场了,可不巧的'是今天由于天特将降大无雾飞机延误了3小时,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从泰兴到南京也要2小时呢,我们究竟几点从家里出发呢?我妈说:“要不然我们再打个电话给爸爸问他几点到南京,我们几点钟出发最好最好?”我一听,忙说:“妈妈不要浪费电话费了,算一算我们不就知道了。”于是我拿出笔和纸:
(1)8时40分+3时=11时40分
(2)飞行1小时50分
(3)到达时间11时40分+1时50分=13时30分
(4)从泰兴到南京2小时
(5)从泰兴出发的时间13时30分-2时=11时30分
“我知道了,我们必须在上午11时30分之前从泰兴出发才能赶在爸爸前面到机场。”妈妈看我高兴地说:“今天儿子替妈省钱了。”数学真有趣,可以帮我们解决非常多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趣味故事 17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明白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必须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一样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十分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光,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明白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十分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十分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之后“0”最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数学趣味故事 18
计算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人类初期的计算主要是计数。最早用来帮助计数的工具是人类的四肢(手、脚、手指、脚趾)或身边的小石头、贝壳、绳子等。中国有句古话叫屈指可数,说明人们常用手指来计算简单的数。
在美国纽约的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秘鲁出土的古代文物,名叫基普,意即打了绳结的绳子。基普是古人用来计数和记事的。传说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在一次征战中曾命令一支部队守桥,他把一条打了结的皮带交给留守将士,要他们每守一天解开一 个结,一直守到皮带上的'结全部解完才准撤退。
在没有文字的我国古代,人们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计数和记事。一件事打一个结,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办完了一件事就解掉一个结。
古人不仅用绳结记数,而且还使用小石子等其他工具来计数。例如,他们饲养的羊,早晨放牧到草地里,晚上必须圈到栅栏里。这样,早晨从栅栏里放出来的时候,出来一头就往罐子里扔一块小石子,傍晚羊进栅栏时,进去一头就从罐子里拿出一块小石子。如果石子全部拿光了,就说明羊全部进圈子;如果罐子里还剩下石子,说明有羊丢失了,必须立刻去寻找。
数学趣味故事 19
从前,有三个农民伯伯一起住进了一家旅馆,希望旅店的主人能够煮一些土豆来吃,说完之后就去睡觉休息了。当旅馆的主人煮熟了土豆,并没有讲他们叫醒,而是将土豆端在桌子上走了。农民伯伯和他的`土豆
一个农民伯伯醒来之后,就发现了桌子上的土豆,他数了个数之后,就拿走了三分之一,吃完就去睡觉了。不一会儿,另外的一个农民伯伯也醒过来了,但是,他并不晓得刚才已经有一个农民伯伯吃掉一些了。
于是,他也数了数,吃了三分之一去休息了。后来,第三个农民伯伯也醒过来了,他也以为自己是第一个醒过来的,于是也跟上面的几个农民伯伯一样,吃了当中的三分之一。
后来,他的同伴都醒过来了,看到桌子上还剩下8个土豆,于是就将刚才所发生的叙述了一遍,农民伯伯都笑了。那么,到底主人煮了几个土豆呢?
第三个农民伯伯在吃过自己的土豆之后,最后还余下8个,所以,他醒来的时候,显然是有12个土豆,而这12个土豆是刚才第二个伯伯留下来的,其实,这样一推算就看出店主总共煮了多少个土豆咯。
数学趣味故事 20
有一个土耳其商人,想找一个助手。有两个人前来报名,商人想测验一下这两人中谁更聪明。他把两人带进一间既没有镜子,也没有窗户,全靠灯来照明的房子里。然后商人打开一个盒子说:“这里面有五顶帽子,两顶红的,三顶黑的,现在我把灯熄掉,我们三人每人摸一顶戴在自己的头上,然后我把盒子盖上,点亮灯后,你们要尽快说出自己头上戴的`什么颜色的帽子。”说毕,就照着做了。当灯亮之后,两个人都看见商人戴着一顶红帽子。过了一瞬间,其中一个人说:“我戴的是黑色的帽子!”这个人猜对了。想一想,他是怎么猜对的?
想:应首先排除不可能的情况,然后一步步推出必然出现的情况。
解:猜对的人是这样推想的:一共两顶红帽子,商人头上已经戴了一顶红帽子,如果我戴的是红帽子,对方马上就能断定自己戴的是黑帽子。
我们都不能马上判断,显然对方和我戴的一样,都是黑色的帽子。由于他抢先一步,就猜对了。
更多数学故事之土耳其商人和帽子和其他相关复习资料,尽在数学网!请大家及时关注!
数学趣味故事 21
浙江有两个县,一个是观钱塘潮的胜地海宁,另一个则是距离它不远的宁海。它们名称中的两个汉字正好互相颠倒!这种现象在外国地名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其实中国这种现象还不是个别的,比如西安-安西(甘肃西部),武宁(江西)-宁武(山西),子长(陕西)-长子(山西),丰南(河北)-南丰(江西,有特产南丰蜜桔)。在我国几千个县里,类似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不少书法爱好者知道汉字里有“颠倒十三太保”的说法。原来,有13个常用字,把它们上下颠倒过来看,仍然是一个汉字,有些甚至和原来的字一模一样。这13个字就是:一,十,中,田,王,由,甲,口,日,士,干,非,車。它们的形状是完全对称的。当然如果你把“車”写成简体的“车”,一颠倒,就不是什么字了。
由此联想到现在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其中也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上下颠倒后保持原状的,它们是:0,1,8。
第二类是上下颠倒后互相转换的,例如:6和9。
第三类是颠倒后,面目全非的,例如2,3,4,5,7。
数学趣味故事 22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着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趣味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头数,有35个头;从下头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明白《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所以,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数学趣味故事 23
从来都不喜欢做家务的小明,终于在妈妈的威逼利诱之下,答应做一次家务,前提条件是做完这次家务,小明可以自己去商店买东西,并且买什么和妈妈无关,妈妈答应给小明10块钱,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小明不可以一次把这些钱花完。
小明接受了这个工作,快速的结束了自己的工作,从妈妈那里拿了钱就出门了,但是没想到遇到了一个麻烦的售货员。
就在小明买糖的.时候,售货员给小明讲到,你买10个糖块吧,每个0.5元,然后把这10块糖分给我们三个人吃,吃完后,我会给你几块糖作为奖励。小明一听,果断答应。可是就在小明分糖的时候,遇到了难题,10/3=3……1,这怎么分,在售货员的提示下,小明和其中一个售货员都吃了3块糖,提示的售货员发扬风格说,我就吃剩余的那1块吧。吃完后,售货员给小明3块糖作为奖励。
但是,走出商店的那一刻,小明意识到自己受骗了,不仅没有多拿到糖,还白白让别人吃了4块糖。
聪明的小朋友你看出问题了吗?
其实这个题目是很简单的一年级的趣味数学,小明只注意到10/3=3……1这个式子中剩余的1,没想到是在3的基础上剩余的1。
数学趣味故事 24
小伟在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对数字、数位和位数区别不清,作业经常出错,心里很着急。一天,邻居小花姐姐到他家来,他赶紧问小花姐姐:“数字、数位和位数有什么不同啊?”
小花姐姐想了一会告诉小伟:“数字是用来记数的符号。中国数字‘一、二、三、…… ’是常见的数字之一。除中国数字外还有阿拉伯数字‘l、2、3、……’等。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的`是阿拉伯数字。”
“数位是指个位、十位、……,同一个数字由于它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数值也不同。例如,在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时,同一个‘6’,放在十位上表示60,放在百位上表示600,等等。”
“位数,是指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比如,五位数含有个、十、百、千、万五个数位。”
小伟说:“这回我明白了。可还有一个问题,读数、写数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小花告诉他:“读数可以按照这样的口诀读:四位分级记数位,每级按照个级读,各级只读级名称,零在中间读一个,末尾有0都不读。写数时,你可以记住下面的口诀。”
写数应从高位起,
确定数位才动笔,
哪位是几就写几,
空位补0要牢记。
数学趣味故事 25
此刻人买狗,有些是为了看家防盗,有些是为了上山打猎,有些是为了侦查破案,有些是为了观赏消遣。古代人也会为了各种目的买狗。下方是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里一道关于买狗的应用题:
今有共买犬,人出五,不足九十;人出五十,适足。问人数、犬价各几何?
题目的大意是说,此刻有几个人合买一条狗,每人出5文,还差90文;每人出50文,刚好够了。问有多少人,狗的价钱是多少。
第一次每人出5文,第二次改成出50文,增加的'钱数是50-5=45(文)。
每人多拿出45文,刚好补足了原先短缺的钱数90文,所以人数是90÷45=2,
狗的价钱是50×2=100(文)。
答案是:共有两个人,买一只狗要100文。
《九章算术》里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几个人合买一件东西,拿出来的钱有时候多了(盈),有时候不够(不足),有时候刚好(适足)。这种算术题型很常见,至今还叫做“盈亏问题”或“盈不足问题”,保留了《九章算术》的传统。
数学趣味故事 26
有位渔夫,头戴一顶大草帽,坐在划艇上在一条河中钓鱼。河水的流动速度是每小时3英里,他的划艇以同样的速度顺流而下。“我得向上游划行几英里,”他自言自语道,“这里的鱼儿不愿上钩!”
正当他开始向上游划行的时候,一阵风把他的草帽吹落到船旁的水中。但是,我们这位渔夫并没有注意到他的草帽丢了,仍然向上游划行。直到他划行到船与草帽相距5英里的时候,他才发觉这一点。于是他立即掉转船头,向下游划去,终于追上了他那顶在水中漂流的草帽。
小学数学故事渔夫和草帽:在静水中,渔夫划行的速度总是每小时5英里。在他向上游或下游划行时,一直保持这个速度不变。当然,这并不是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例如,当他以每小时5英里的.速度向上游划行时,河水将以每小时3英里的速度把他向下游拖去,因此,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仅是每小时2英里;当他向下游划行时,他的划行速度与河水的流动速度将共同作用,使得他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为每小时8英里。
如果渔夫是在下午2时丢失草帽的,那么他找回草帽是在什么时候?
数学趣味故事 27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
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非常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
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非常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数学趣味故事】相关文章:
趣味数学故事(精选)07-01
趣味数学故事03-11
数学趣味故事03-12
【优】数学趣味故事03-12
(通用)趣味数学故事07-01
趣味数学小故事03-12
数学趣味故事[推荐]03-12
趣味数学小故事【推荐】03-15
数学趣味故事[精选15篇]03-12
【精品】趣味数学故事15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