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1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2.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辩证法的理论形态。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别;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5.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6.规律的客观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意义。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质特征及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8.实践和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9.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
10.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1.两种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上层建筑;国家的起源、本质、类型。
14.社会形态的涵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5.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作用。
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的结果;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17.资本原始积累;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及影响;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本条件;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所有制和所有权的涵义及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趋势;资本循环的形式和条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规律;工资的实质;利润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17.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8.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垄断的形成;垄断和竞争的关系;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作用;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张的原因、基本形式、后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
19.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必然性。
20.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和形式;无产阶级革命共同发生论和数国或一国首先胜利论;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质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考试类型及比例
1.考试题型:简答题、论述题
2.比例:简答题(90分);论述题(6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内容均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五、主要参考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考研政治课中属于基础学科,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性的严谨。作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分析能力的典型学科,其基本概念、原理、范畴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至体系,均为命题者命制综合性较强的分析题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反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从测试学的角度看,只要我们对该学科的关键原理加以梳理,并分析近年来试卷结构,不难看出,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思路,即:掌握宏观框架+认知三点+熟记重点原理+历年真题练习。如此,方能实现对教材“读薄用精”、事半功倍的复习目的。
1.掌握宏观框架
事实上,每一章以及每一节的`标题构成了整个政治学科知识点的整体框架,这个框架基本上是由基本概念搭建起来的。所以同学们浏览完第一遍后,合上书本自己回顾一下这些框架,看看自己是否能搭建起这个框架,如果能,那证明总体上领会了这些知识点的逻辑结构,可以展开下面的复习计划。如果不能,也不要着急,本来原理就是需要领会的,在回顾过程中遇到“卡壳”时回到书本重新领会,直到顺利搭建完这个框架为止。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争取用自己的话将领会的内容表述出来,说出来也可以,写出来也可以,其中写的过程正好能够锻炼将来在考场上的答题能力。
2.认知三点
从对近年来考研政治试卷结构分析看,整体可以分为已考点、为考点和新增考点,而已考点则占据本学科试卷结构的大半江山。同学们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进入这一轮复习的考生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已经有了较为扎实地掌握,此时应侧重于知识点的深化理解和系统把握。思考已考点和为考点,即通过对已考点及历年真题的思考,分析其今后命题的角度;未考点即相对于以前考纲而言的未考点和相对于新编教材中的未考点。对相对于以前考纲而言的未考点,应着重于思考其有无继续命题的知识点;对相对于新编教材中的未考点,应重点加以认知。这是命题的重点。重点记忆重要的已考点和未考点。通过熟练的认知,夯实基础,而不是仅仅在技巧下功夫。如此,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熟记重点原理
复习政治有一个必要的步骤,在考纲出来后,大家要在通读教材或辅导资料时,对照考纲进行知识点的标记。如何标记知识点和做好笔记,是有技巧的。不能习惯性地标注所有的相关段落,要突出重点、难点,以不同的色笔划线以作区别,同时要以知识点为重点做详略不同的笔记,不能只抄写原理。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还应该制作简单的图表,比如理论框架和知识细节,都可以在笔记中体现。
4.历年真题练习
同学们可以需要熟悉一下真题的风格和难度。这有利于寻找与真题接近的模拟题。做模拟题的时间最好是按照考试正常时间进行,严格要求。因为接近于真题的模拟题都属于市面上模拟题中的精品,因此要好好珍惜,首先,同学们要对近10年的真题进行分析和把握,可先在规定时间内做历年真题,然后认真分析出错的题目,仔细找出原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3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B.世界本质上是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3.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世界是“感觉的复合”
C.世界统一于精神
D.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4.物质范畴是()。
A.世界观的基石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辩证法的基石
D.一切哲学的基石
5.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7.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8.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9.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0.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主观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11.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C.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2.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存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1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4.时间和空间()。
A.是独立存在的运动形态
B.是一种先验的认识形式
C.是抽象思维活动的产物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15.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是()。
A.生物运动
B.思维运动
C.社会运动
D.人工智能
16.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相对静止就是()。
A.绝对不动
B.暂时不动
C.运动的特殊状态
D.永远不动
17.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典型命题是()。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
D.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18.“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
A.一维性
B.顺序性
C.持续性
D.珍贵性
19.“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
A.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20.在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
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B.否认物质运动的存在
C.设想没有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D.设想不占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21.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存在性
B.物质性
C.实践性
D.客观性
2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质量互变的观点
C.辩证统一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3.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A.本质和必然的关系
B.现象和偶然的关系
C.直接和主要的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4.中国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25.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26.“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A.机械的条件决定论
B.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C.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D.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27.对于事物的联系,唯心主义者的主要错误在于否认()。A.联系的客观性
B.联系的普遍性
C.联系的条件性
D.联系的多样性
28.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是()。A.不可把握的
B.确定不移的
C.不确定的
D.既确定又不确定的
29.新事物是指()。
A.在时间上新出现的事物
B.具有新特点的事物
C.发展完善的新事物
D.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
30.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
C.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
D.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
31.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A.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
B.运动是事物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
C.运动是事物量变,发展是事物质变
D.运动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32.辩证矛盾是指()。
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
B.主观上发生错误
C.不同事物的对立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33.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整体性和部分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3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思维中的前后一致
B.事物之间的共同点
C.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
35.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
A.相互依存的性质
B.相互渗透的性质
C.相互贯通的性质
D.相互对立的性质
3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B.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C.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D.条件和根据的关系
3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推动事物的量变
B.实现事物的质变
C.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D.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38.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维持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C.规定了事物向对立而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实现事物质变
39.唯物辩证法认为,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A.根本性原因
B.不可缺少的条件
C.决定性因素
D.动力和重要源泉
40.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4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是()。
A.矛盾分析的方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割裂了矛盾的()。
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B.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联系
D.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联系
43.主要矛盾是指()。
A.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B.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C.在矛盾双方中居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在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4.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内部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5.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中坚持()。
A.两点论
B.均衡论
C.重点论
D.一点论
46.事物的质是指()。
A.事物自身的同一性
B.保持事物存在的数量界限
C.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性
D.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47.质与事物的存在()。
A.是直接同一的
B.不是直接同一的
C.在—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分离
D.有时直接同一,有时不直接同一
48.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范围
D.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
49.量变是指事物()。
A.非连续的变化
B.渐进过程的中断
C.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D.矛盾统一体的分解
50.质变是指事物()。
A.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渐进的、连续性的变化
C.突破了事物的度的变化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51.《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A.质变优越于量变
B.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C.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52.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会导致()。
A.庸俗进化论
B.冒险主义
C.激变论
D.诡辩论
53.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
54.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中()。
A.进步的方面和落后的方面
B.正确的方面和错误的方面
C.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
D.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和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55.辩证的否定是()。
A.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B.周期性和回复性的统一
C.直线性和曲线性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56.唯物辩证法认为,因果联系是()。
A.所有时间上先后相继的联系
B.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
C.事物之间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D.事物之间必然和偶然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4
摘要:生活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 人们学习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 进步的空间越来越大, 终身学习变得越容易与便捷, 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再是阻碍学习的原因, MOOC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络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 为爱学习和会学习提供了更好的自我培训, 与传统课程事先准备好相关课程内容不同, MOOC集结大量资料在线上的不同网站进行传播, 再将各种资讯分类成方便读取的网页和通讯报导, 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世界各大名校的先进资源, 这种开放式的网络课程很好地实现了高端知识的交换, 让人们随时随地随处通过智能设备联网学习, 更好地体验互联网的丰富与便捷。
关键词:MOOC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育;
互联网为教育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MOOC作为探索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先驱,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即16号文件)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即5号文件) 的精神, 全国各高校需开设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MOOC课程通过网络学堂, 结合老师的视频讲解从基础原理、基本知识、以及科学理论等各个方面更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意识形态, 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学习,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规律, 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 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发展和推进带来新思路[1]。
1 整合资源, 提高网络教育素养
MOOC作为开放式的教育平台, 注重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合作与推广,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开设, 课程信息包括时长、内容类型、分类负载等, 并针对证书要求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 不断的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更好的激励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精华。
2 理论课程先进化, 课程内容时代化
根据思想政治在线教育课程的现状, 在保持课程的独特性与目的.性的同时加强和坚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 以具体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坚持学术理论的严肃性, 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由对敏感的政治理论问题妄加议论与批判;实事求是, 客观准确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不为先入为主的概念和个人感情影响学生, 将实践与学术统一才能很好的实现理论学术知识的应用[2]。
3 了解目标授课对象
MOOC的学习动机基本来自学习者对自我提升的推动力, 有数据表明, 目前每8个新增的学习者中, 就有一个人来自中国, 此数据还在不断增加;由于MOOC独特便捷的师生沟通方式, 使得越来越多有强烈学习欲望的00后开始利用MOOC提前学习大学课程。作为新型在线教育模式的代表, MOOC课程教学结合教材以及其他内容以配合不同学习者的目标为目标, 与国际顶尖大学合作, 用不同语言授课, 并且MOOC正逐步建立起与国内企业的合作, 让更多的精品课程出现在MOOC平台上, 满足不同个体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教育正在得以实现。
4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MOOC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一种开放式的高效教育模式, 能有效的帮助学习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未来, MOOC将加大投入开发精品课程, 加强师资培训和平台的宣传推广, 在实践中探索更新的教育理念, 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勇, 崔议文, 陈艳慧.陈光基于MOOC“幕课”理念的研究生思政类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xx (21) :268-270.
[2]李雪.慕课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探究[J].科技展望, 20xx, 26 (29) .
[3]温丽娟.基于翻转课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 20xx (9) :73-74.
[4]马立平, 范岩.微机原理课程的MOOC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xx No.253 (1) :128-131.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5
在组织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第十四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学习。通过老师讲授、自学方式,学完了第一单元的基本内容,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通过学习,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阐述了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是一个完备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概括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其理论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3、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它阐述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及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和党的建设学说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折。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当时,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普遍开展起来,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日益高涨,俄国成为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于俄国和世界革命的具体实践,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学说。
1、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列宁分折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本质和经济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3、列宁依据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几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无产阶级建党的学说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理论,都有新的重大建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要在实践中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和推动工作
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和推动当今社会的进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当今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目的。马克思在自然唯物主义和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在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提出的以经济平等和政治民主为根本原则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这都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及社会主义理想的内核(根本原则),我们应当继续坚持和发展;而对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应当结合当今社会环境和条件及社会状况,去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切不能搬用其僵死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6
3.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3.2.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
3.3.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答:(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3.4.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第一,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第二,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第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3.5.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们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2)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第一,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例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是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似地符合价值,这就为人们制定价格政策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可能。第二,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第三,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例如,我国在建国初期,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由于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我们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6.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答:(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为例,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三,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3.7.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有秩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必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8.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1)杰出人物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他们的作用必然受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制约。(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7
一、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对翻转课堂开展了研究,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关于“翻转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他创立了“同伴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学习,学习的方式为看视频或者阅读文章等,然后提出问题。而教师则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课堂答疑,并根据疑问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以此来搜集和开发学习材料。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Talbert教授主张把知识传授放到课前,把知识吸收环节放到课内的这种翻转式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早的实践者是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他们在20xx年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和接受了翻转课堂的方法和理念。20xx年1月30日,举办第一个翻转课堂“开放日”,向参观者呈现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目前,翻转课堂在美国很受欢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被认为是正式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可汗学院是一个非营利性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余部教学视频,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翻转课堂在我国也引起了重视,实际教学试点逐渐增多,但影响力较大的试点多分布在京津、泸宁、重庆和广州等几个地区,而且以中学和中职学校为主。走在全国前列的是重庆市聚奎中学,它是“全国第一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策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他们运用多种方法实现课前学习与课堂互动。20xx年3月,南京市九龙中学开展了首轮包含文理六门学科的教学赛课,采用家校新干线、自主学习单、知识框架图等方式,在无线网络平台电子白板、微课程以及短视频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二、“马原”课的研究现状
“马原”课是全国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必修和公开课,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完成“马原”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然而,这也正是“马原”课教授的难点所在。“马原”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难免枯燥,兴趣不高。有调查指出,在最主要的学习动力问题上,50%的文科生和36%的理科生选择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各33%的文理科生为了“完成学分”学习本课程;7%的文科生、21%的理科生将“考研取得好成绩”作为学习动力;10%的文理科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习“马原”课的学生存在着功利主义色彩,这就使教学目标产生了偏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产生现状的原因较多,比如: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师素质方面存在欠缺。“马原”课程所选教材为教育部统一编写,然而,面对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教材在内容上难免会陈旧、脱离社会且缺乏时代性。同时,教材的'内容说教感较强,理论性较强,难免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在书中难以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求职等实践相联系。部分“马原”课的教师理论功底差,在教学中缺乏广度和深度。另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调查指出,教学方法单一也是使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比较认可以教师教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马原”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
针对诸多弊端,“马原”课的改革势在必行。把“马原”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根据掌握的资料,目前,尚无公开文献显示大学进行“马原”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教学的实例。传统教学模式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理论在课堂上进行传授,知识内化则在课后让学生通过作业等形式来完成。而翻转课堂的模式完全颠覆了传授教学模式,知识传授是在课下完成,主要方式是通过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共同讨论吸收。这样,就在不减少基本知识传授量的基础上,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实践相结合,降低了理解难度,可以保证知识被完全理解。首先,理念的转变。翻转课堂模式是把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要转换思想,“马原”课不再是教师主讲,而是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通过提问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讨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而小组讨论的形式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等思想品格,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传统教学是以“马原”教材为主,按照教学大纲逐章按部就班地讲解,偶尔会穿插实例。翻转课堂则不同,学生在课前运用视频等方式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课上不仅仅是消化教科书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以实例为主进行讨论,而这些实例基本上都是与学生密切相关,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考核方式的转变。“马原”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概念和理论的考察,基本上是纸质的考试形式。所以,学生在考前会死记硬背,理解不深刻。而翻转课堂则不是以此为主要考核方式。它是通过对学生能否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主,并设置场景,让学生分析与解释,或是通过论文和实践报告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就让学生成为了主动的探究者,其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会得以提高。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8
一、概念要准确,切忌含混不清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在掌握经济基础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二、观点要全面,切忌片面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
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要记住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记住基本概念的定义,要记住基本原理包括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思考问题。如果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没有记住任何概念和原理,怎么能够思考问题呢?这与没有记住数学的公理、公式无法解数学试题试题一样。所以要学好马克思主义不是要不要记忆的问题,而是如何记忆的问题。我们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一是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本课程课程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教材的“绪论”中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我们想提醒自学考试应考者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理论也是无用的;但是离开理论,只罗列实际问题,就事论事,不作理论分析,也不算是理论联系实际。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种表现;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这两种倾向我们都要防止和反对。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9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B.科学社会主义 D.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广延性
C.可知性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持续性 D.客观实在性
4.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C.事物性质的变化 B.事物位置的移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6.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
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
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8.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9.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事求是
10.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
11.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
C.具有思想意识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1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
1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
15.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16.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C.生产关系
1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18.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C.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1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0.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B.具有宗教信仰 D.具有语言文字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交换关系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活和生产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10
马克思是一个很伟大的思想家,他在年轻的时候确立了远大的理想与解放全人类的事业。他与恩格斯一道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在我看来真的是如同金子一般可贵和闪亮。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观察社会,并进行社会实践所得出的重大理论。
他预见了很多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后来历史确实印证了他的思想伟大之处,比如资本主义的巨头垄断以及经济大萧条。当然,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马克思出生在二百年前的德国,长期分裂的状态呼唤国家统一,相较于工业化程度高,工业革命进行彻底的英法等国,德国不得不抓紧了追赶他们的步伐。
中国与当时的马克思的生活环境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并且中国革命是在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革命会在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但是它并没有。以农奴制为基础的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政府。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没有什么人的话永远是真理,真理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我认为正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循环过程。
正是在结合基本国情的条件下,我们伟大的毛主席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寻求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伟大论断。我们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遭受了巨大损失,南昌起义让我们意识到,十月革命不能在中国复制。如果说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华盛顿,那么邓小平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的林肯。两位伟人,为现在的中国打下了基础。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正是他引导的国内的思想讨论,让我们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一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一件利器。矛盾法分析社会以及辩证性的思想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确实是一门科学,确实是值得每个人去捧读的,但是书本上的思想也是人类想出来的,我们必须对它进行纳新除旧,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它才有现实意义,才能真正的让它为人民服务。并且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才能了解的理论,也可以是每个共和国公民都了解的著作。科学的化繁为简,这是一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11
1.简述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者。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依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既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实践发展的光辉结晶,也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一种当代形态。它荟萃了资本主义向社会转化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精华,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实践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丰富着自己的理论内容,改变着自己的理论形态,展示着自己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哲学的最初产生意味着人类理性思维从神话思维中和一次历史性超越,标志着人类认识视野的极大拓展和思维层次的革命性跃迁,是人类智慧负着哲理层面的一革命性提升。哲学可以说是名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与其它科知识一道构成人类和知识体系。而哲学作为最宏观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激励和向导的作用。哲学流派中凡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和本质,思维、意识、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的都 是唯物主义;相反则是唯心主义。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反映进步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唯心主义则代表保守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就社会历史基础来看,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依赖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状况及其发展水平,唯物主义与往往处于历史的上升和进步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系。人类的发展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复杂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人们坚持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而这样造行往往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辨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对自然科学和概括,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强调以唯物主义方式人道地,实践地改造世界。它主张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想互联系运动变化和不断发展的;应当从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去把握事物。人类的发展也需要这种种观点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的光辉结晶,是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13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B、辩证思维的方法
C、实用主义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C)。
A、科学性
B、革命性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D)。
A、运动的'绝对性
B、本质的可知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客观实在性
12、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B)。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4、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D)。
A、客观性
B、有限性C、可知性
D、相对性
15、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A)。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1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19、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A、人的心灵活动的反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2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A)。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
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
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
2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D、实践观点
25、真理是(C)。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D)。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7、“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8、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B)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0、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D)。
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A)。
A、物质生产发展史
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
C、理性思维发展史
D、思想关系发展史
32、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D)。
A、社会的上层建筑
B、人口因素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3、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4、经济基础是(D)。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B)。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面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历史的原动力
3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C)。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37、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阶级斗争
B、社会基本矛盾
C、科学技术
D、精神文明
3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B)。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39、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C)。
A、复杂劳动决定的
B、具体劳动决定的
C、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抽象劳动决定的
40、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B)。
A、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
B、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C、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D、两种不同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14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历史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 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 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日趋激 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 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 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当代适用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 一种具有开放性和 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 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 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 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 今仍是指导全 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 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 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 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 历 史影响。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 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 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 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 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 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 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 P26-27、P29)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 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 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 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 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 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 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 思想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15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很多同学考研复习的拦路虎,尤其是其中的哲学部分,让很多同学望而生畏。但是马原部分难归难,该学的还是要学会。按照历年大纲的要求,马原部分在试卷中的分值是24分左右,也是考研政治试卷难度最大、丢分最多的部分。我们的政治名师冉彦老师认为,马原部分的学习必须要循序渐进。在当前阶段,主要是进行基础概念的梳理和逻辑框架的构建。具体来说,冉彦老师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明确该部分内容各章节考核的方式和题型。
马原部分总共有八章,其中第一章是总论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章既然是总论部分,考核方式只能是选择题,单选和多选都有可能,但是绝不会出分析题。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宜粗不宜细,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就可以了。这里冉彦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点,也是常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分别是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所以从第二章到第八章,是分别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具体来说,第二章到第四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五章和第六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七章和第八章是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是马原部分分析题的着眼点。冉彦老师提示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于第二章到第四章,尤其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既要理解,还要记忆。第二章主要讲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这两部分内容是每年考研政治不论是选择题还是分析题都重点考查的内容,必须要高度重视。第三章是认识论,侧重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以及人们处理社会实践需要坚持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认识论部分也是历年考查频率最高的内容之一,同样需要高度重视。第四章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的,同学们把握相关的概念就好。第五章和第六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也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第七章和第八章是科学社会主义,仅仅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冉彦老师指出,马原部分内容很多,但是真正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的,主要是考分析题的部分,即第二章和第三章,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有重点,集中精力拿下这两章节,就抓住了马原部分的主心骨,也就能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高分。
二、必须掌握马原部分的重要概念。
尤其是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的相关概念,才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很多同学有一个误区,认为哲学部分是很灵活的,只要理解了就行,不需要死背概念,这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呢?因为在阅卷的过程中,阅卷老师会根据你答题的内容判断你专业的程度,这是一个印象分。而且考研政治大纲中的考查目标中有一项,就是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冉彦老师指出,哲学固然是灵活的,但是忽视了基本概念的掌握,既不符合考研政治大纲的要求,也很难在分析题中得高分。为此,冉彦老师给大家整理出哲学部分必须掌握的以下概念: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5、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6、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7、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8、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10、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11、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12、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13、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14、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5、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7、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8、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9、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20、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1、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22、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冉彦老师强调,以上22个基本概念需要同学们在春季基础阶段认真掌握。
三、重视对马原部分历年真题的分析和解读。
冉彦老师指出,自20xx年考研政治改革以来,马原部分的政治经济学的很多内容都删掉了,增加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的考查,所以同学们在基础阶段看看最近三年的政治真题就可以了。冉彦老师强调,三年以前的真题有相当一部分对于现在来说是超纲了,在没有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暂时不看。
总之,冉彦老师认为,马原部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对考核方式的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掌握基本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熟悉历年真题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相关文章:
图像记忆的原理03-06
空调工作原理05-05
轻触开关的工作原理05-01
肌肉锻炼原理是什么12-12
磁场的产生原理及基本特点12-23
咖啡因减肥的原理04-28
论杠杆原理作文12-11
快速阅读的方法原理是什么02-28
地面插座的工作原理及价格是怎样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