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1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这篇课文是我们教研组选定的一课三讲的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就一致认为: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抓住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来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教学中,我着重进行了“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为主的教学安排。
读写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读写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合理想象,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
照理说,这部分的教学本应该成为这堂教学中精彩的一笔,然而学生的回答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精彩,他们对老人的感悟还没有达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说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是那么朴素,词语是那么贫乏,很难调动听者的情感。如果他们深入理解的话,那么说话的内容应该是很感人的?上完课我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挠了学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所以语言自然贫乏。曾在窦桂梅老师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温度是人的血液,那么广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则是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要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窦老师又讲道“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被我忽视的且尤为重要的关键——“变化”,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
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2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我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我指出了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
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王老师也希望六(1)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师生作为共同的学习者,用丰富多元的理解构建了本课的精神家园。
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3
语文课就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风格。同一篇课文,你的切入点不同,教学思路就完全不同;即使切入点相同,但不同的老师,课堂上所呈现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自己的课堂该何去何从,虽然听了不少课,校内校外的,听完后也是觉得真好,可是真要自己去选择用哪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常常还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随着不断的学习、实践,慢慢地摸索到了一点门道:读写结合,以教材中的课文为母,写作为子,随文练笔,有法可依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曾经在《小学语文》中的一篇文章看到这样一段话“随文练笔设计成三大类型:
其一,理解性练笔,适用于把文本当‘经典’‘名篇’处理;
其二,主题性练笔,适用于把文本当用件处理,从多角度来表达内容与思考,目的是明确’写什么‘;
其三,表达性练笔,适用于把文本当作‘范文’处理,把最具典型而适合学生的言语表达形式或写作知识当作学生仿写的对象,包括仿词、仿句、仿篇等,目的是提升’怎么写‘的能力。”
从这里我知道随文练笔不单单指仿写,还有其他的。但是有时在备课的时候自己会落入一个怪圈,觉得一篇文章没有什么可仿写就不能做到读写结合了,甚至担心课堂效率会很低了。好比今天的这篇课文《唯一的听众》,全文没有典型的知识点,没有典型的言语表达形式,但是它所传递的情感却非常的真挚感人,给人以鼓舞。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来说,这是篇人文味较浓的文章,因此感受情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应该是本课的重点。那这样的文章又如何同时做到读写结合呢?这是比较困扰我的地方,现在的教学要求每课有一练,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老师累,学生乏,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可以说是低效率的课堂。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从老人这位听众入手,引导学生从老人的神态、言行的描写来体会老人对“我”的爱护与鼓励,从而使学生懂得鼓励给他人带来的价值。然后将选文时删除掉的那一段以展开想象的方式进行补充,以达到练笔的效果。
课堂上,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应该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我所提的问题,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学生,而是我教学上一直难以跨越的一个坎:做好铺垫,突破难点。在赏析老人的神态描写时有三处同时写到“平静地望着我”,我提出来两个问题:
1、为什么老人要一直“平静地望着我”?
2、第三处“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在前面没有做好铺垫,强化老人忍受我“锯床腿”般的声音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心和爱心,所以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泛泛而谈,尤其在第二问题全班竟出现静默的状态。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只能草草地将自己提前准备的答案分享给大家。情感的渗透不充分,对作者的内心感受就把握有偏差,所以在最后的练笔中孩子们天马行空,什么都有,但好的是没有偏离作者表达的主线。在这堂课中做得较好的是课堂容量适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在练笔后补充了文中删掉的那一段,配乐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省略号也好,文字也好所带来的文学魅力。
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种进步,慢慢来吧,时间的沉淀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自己。
【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作文07-12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03-07
唯一听众作文12-12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集锦3篇]03-07
唯一听众作文15篇[集合]12-22
《白杨》课后反思12-19
长城课后反思03-11
窗前的气球课后反思03-01
(热门)《白杨》课后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