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故事

时间:2024-03-11 13:40:40 好文 我要投稿

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1

  话说古徽州有个偏远的村子,叫芽窝子庄。这芽窝子庄坐落在一个山坳里,交通极为不便。出山的路被一条小河拦住,小河虽是不大,但河水湍急,河上只有一条摇摇欲坠的独木桥,每年山洪暴发时,独木桥便会被洪水摧毁。这条河给芽窝子庄村民的出行带来很多麻烦。

民间传说故事

  芽窝子庄所依着的齐云山海拔很高,终年烟云缭绕。传说齐云山是一座仙山,山中藏着不少黄金,这些黄金被仙气点染,都活了过来,经常会幻化成为各种动物在山中漫步,如果能捉到这些动物,它们便会变回金子,那就发大财了。当然这只是传说,芽窝子庄的村民祖祖辈辈谁也没见过幻化成金的动物。

  芽窝子庄里住着一个叫陶铁的年轻人,与体弱多病的老母亲相依为命。陶铁已年近三旬,可还是找不到媳妇,不仅因为家境贫寒,也因为他有些懒惰,村里的姑娘没有愿意嫁给他的。这天,陶铁上齐云山打柴,打着打着便觉得累了,靠着柴堆就睡了一觉,醒来时天色已晚。看着自己身后那一小捆柴火,陶铁叹了口气,背上柴准备回去,忽然,他看见前方的灌木丛里有一只通体金黄的'母鸡带着一群黄灿灿的小鸡在觅食,陶铁心中纳闷:这里离村子很远,怎么会有家鸡跑到这儿来?而且这样金黄的鸡群村子中也是从没见过啊!

  正诧异,陶铁猛地想起齐云山的传说。他抑制住心中的狂喜,蹑手蹑脚地靠近了鸡群,这时母鸡发现了他,带着小鸡朝灌木丛深处逃去,陶铁情急之下,也不顾灌木伤人,纵身扑向落在最后的一只小鸡,尽管被灌木划出了一脸的口子,那只小鸡还是被他牢牢地握在了手中,陶铁感觉到手中的小鸡沉甸甸的,而且立即变成了一块硬实的东西。还没等陶铁细看手中的宝物,那只母鸡忽然扑了过来,冲着陶铁抓小鸡的手狠狠地啄了一口,陶铁顿时感觉手背一阵剧痛,即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开手中的金块,反而站起来去扑那只母鸡,母鸡连飞带窜很快逃得无影无踪。

  此时,陶铁慢慢地将手掌松开一条小缝,他看见了黄澄澄的金子露了出来。陶铁几乎是跳着回到了自己的家。回家之后,还来不及跟母亲一起高兴,他发现手背被母鸡啄的地方已经肿了起来,疼痛难耐。第二天一早,陶铁揣着金子跑到十几里外的镇子。的伤口已经开始发黑溃烂,他想赶紧去医馆看看,也想把手中的金子兑换成散碎的银两。到了医馆,陶铁还想以后到齐云山去捉那只母鸡,便没有说出实情,只是说自己被毒虫咬了一口。那些医馆的小徒弟们看了半天不明就里,最后把后院喝茶的老医师请了出来。老医师反复看了看,叫道:“哎呀,你这是中了金疾!”老医师赶忙问陶铁究竟是怎么回事,陶铁见已被看穿,只得和盘托出。

  老医师替陶铁清洗了伤口,又开了药方。陶铁去钱庄兑换了金子,跑回来抓药,伙计对着方子抓完药后,扒拉着算盘,说了一句:“三十二两银子!”陶铁一下子呆了,这正好是他在钱庄兑换的数目。他赶紧去问老医师为什么这么贵,老医师说:“你中的是金疾,用药自然非同一般,光是那犀黄一味药便值二十多两白银,也是你命不该绝,这药材是我当年给一家大户人家治病时偷偷藏下的,否则这天然犀黄你上哪去找啊!”

  陶铁感到分外郁闷,又心有不甘,抓药的时候让伙计把那每味药材的分量稍稍减了一些,这样他给自己剩了五钱银子。来到街上,他想用这五钱银子给自己买点东西,可是担心手背的伤势治不好还要再来买药,只得忍住了。陶铁虽然懒,却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最后只买了一份母亲最爱吃的桂花云片糕带了回去。

  陶铁回到家中,煎好药之后服下,疼痛顿消,伤口也开始愈合。没想到过了两天,伤口又恶化了。陶铁赶紧来到镇上找老医师求救,老医师数落了他一通,要伙计按照药方把上次所减少的分量重新给他抓一副,陶铁对老医师说:“我的五钱银子,只买了一份桂花糕孝敬母亲了,剩下的都在这里了。”老医师见他孝顺,就把药给他了。陶铁吃完这次抓的药,伤口才彻底痊愈。

  这件事通过医馆传遍了整个镇子,又传遍了整个芽窝子庄。于是镇上和芽窝子庄的人纷纷赶往齐云山,去寻找那幻化为鸡的黄金。人是去了一拨又一拨,却连鸡的影子也没看见,陶铁也跑了无数趟,也是毫无收获。这股淘金的热潮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终于平息了下来。

  好不容易熬过了这年冬天,陶铁的母亲又生病了。这次病得还非常厉害,家中穷得根本没有看病的钱,可把陶铁急坏了。他几乎跑遍了整个村子,也没凑够就医的钱。陶铁抱着母亲大哭:“妈妈,都怪孩儿懒惰,现在连给你看病的钱也没有挣到啊,孩儿无能啊!”哭着哭着,陶铁猛然想起上次捉鸡的事,也不管天已擦黑,拿上柴刀就出门了。

  不知走了多久,陶铁已经到了齐云山深处。天已经很黑了,好在天空挂着一轮满月,借着月光行走倒不是太困难。陶铁走累了,靠在树下休息,忽然听到树丛沙沙作响,探身去看,顿时吓得他魂飞魄散,朦胧的月光下一条比人腿还粗的金鳞巨蟒正悠闲地游弋着。陶铁腿都软了,趴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巨蟒却慢慢地向他的藏身之处滑了过来,陶铁眼看藏不住了,鼓起勇气拔腿就跑,没想到那巨蟒看到突然出现的陶铁也吓得不轻,赶紧掉头逃窜。电光火石之间,陶铁恍然省悟,拔出柴刀朝那条金鳞巨蟒追去,巨蟒速度极快,眼看追不上了,陶铁急中生智,将手中柴刀掷出,正斩在巨蟒的尾尖上,巨逃蟒跑了,却留下了被砍断的一小段金黄色的尾巴,在月光下熠熠生辉,陶铁过去捡起来一看,果然是一块赤金。

民间传说故事2

  话说三百六十行,盗匪也有分工,有“刚活”“软活”之分:拦路抢劫、占山为王这叫“刚活”;坑蒙拐骗偷叫“软活”,“摸金人”就是“软活”中的一种。

  摸金人专门绑架孩子,清末年间,冀北古镇老鸦庄接二连三发生了几起大户人家孩子被盗的案件,苦主应绑匪要求东拼西凑,付了几乎倾家荡产的大笔赎金后,孩子才侥幸归来。一时间,镇里的商贾富户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老鸦庄首屈一指的杨大户,三房夫人下饺子似的一连生下八个带把的,第九胎才是个千金,一家人爱得像得了无价之宝,取了个小名叫妞妞。这妞妞刚满五岁,站在地上,仿佛开了一朵小花。杨家生怕有个闪失,有心加强戒备,看着府里的下人哪个都难当重任,就决定请镖局的趟子手来看护妞妞。

  杨大户找的是老鸦庄排名第一的窦氏镖局,这家镖局自称是直隶河间府好汉窦尔敦的后人,以窦家闻名的气功、轻功和护手双钩见长。到了约好的镖师上工这天,杨府门前来了位少妇,管家正疑惑这是哪家女眷,来人点名要见老爷太太,见面后自称是窦氏镖局派来的。

  没承想对方派来个女流之辈,杨大户和大太太有些失望,但看少妇一身短打、飒爽英姿,显然是个练家子,也就忍着没说什么。再仔细一瞧,少妇屁股后头还跟着个六七岁的男娃。杨大户心想:啥时候保镖也讲究买一送一了?这是来护镖的还是来哄孩子的?

  少妇说男娃叫宝宝,她把妞妞和宝宝拉到一块儿,蹲下身子,贴在男娃的耳边嘀咕了几句,起身就要走。男娃舍不得少妇,本能地往少妇怀里拱。少妇抱起他安慰了几句,竟一个人扭头走了。

  杨大户一家人傻了眼,这才明白过来:合着面前这个丁点儿大的男娃才是镖局派来保护妞妞的?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相处了几天,杨家人发现,窦家宝宝竟是个哑巴!不过,他和妞妞倒是很投缘,两人到后花园里玩了几趟,妞妞就黏上了他。两个小家伙不知道背地里干些啥,手里老拿着树棍,一有大人经过,小手就往背后藏,似乎在遮掩着什么。

  杨大户坐不住了,他给女儿雇的是保镖,又不是玩伴,就派管家到窦氏镖局理论。窦家回话说,换人可以,但他们派出的是最合适的人选,坚持换人的话,万一出了什么差错,镖局概不负责。杨大户听了,不由得犹豫不决,事情就这么一天天拖着。

  这天,两个丫环陪着妞妞和宝宝在门口的石狮子边玩耍,听到卖酸梅汤的吆喝声,妞妞要喝,丫环就买来酸梅汤,四个人坐到对面的凉亭里喝起来。她们不知道,卖酸梅汤的大嫂是盗匪男扮女装的。妞妞和两个丫环喝了酸梅汤,相继睡倒。盗匪按捺住狂喜,等待着小男孩步她们的后尘,不料宝宝一直没有困意,黑漆漆的圆眼珠子瞅得盗匪心里发毛。原来宝宝虽小,毕竟是镖局里混淘的,打记事起就懂得不能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他把自己那份酸梅汤悄悄倒掉了。盗匪等了半天,最后只能放弃这次行动,拔腿溜了。这盗匪完全没想到宝宝是个哑巴,否则早下手了。

  丫环醒来后吓出一身冷汗,知道着了坏人的道,怕主人怪罪,就隐瞒了这件事。

  盗匪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过了几日,这天傍晚,杨家人正在后花园赏花闲谈,忽然听到“啊啊”的急促叫声,管家辨出声音来自三太太住的西院,道声不好,忙带着下人赶过去。只见妞妞被串在一根绳子上,拉到半空,宝宝两只手拽着她的一双小脚丫,两只脚也脱离了地面,嘴里呼喊着:“坏人抢人,坏人抢人……”嗓门大得震得空气似乎都在颤抖。

  一丈多高的院墙上隐约有个人头,看见人来,闪了一下,不见了,绳子也丢了,宝宝摔了个屁股蹲,妞妞顺势栽到宝宝身上。

  这盗匪的第二计,是两人搭伙,用绳索拴一个特殊的套,墙脚下立个人梯,另一个人站在他头顶上,把绳套像套马杆似的套到墙内小孩的腰上,再拉水桶般拉上来。宝宝和妞妞在墙角下玩得正好,发现不对时妞妞已经被吊到了墙腰。宝宝一个旱地拔葱,跃起够到了妞妞的两只脚。盗匪没想到小孩还有这一手,躲在墙外拽不动,正准备站到墙上方便使劲,大人们已经赶来了。

  其实,即便盗匪站上墙去也无济于事,宝宝是窦掌门的孙儿,天生神力,又练过童子功,只要盗匪缓一下,让他够上妞妞腰间的绳索,那就跟挂了个千斤坠似的,盗匪别想再挪动分毫。

  杨大户惊魂略定,派人去衙门报案。接着,杨家人从宝宝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得知,其实,宝宝不是哑巴,他天生嗓门奇大,有一次他母亲正在清点要押送的货品,他突然闯进去“嗷”的.叫了一嗓子,吓得母亲失手打碎了名贵瓷器,为此赔了客户一大笔钱,他也被臭揍了一顿。打那以后,他得了一种怪病,想说话也发不出声音,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都没见效。没想到刚才情急之下,居然恢复了正常。

  宝宝两次救了妞妞,杨大户十分感激,可他还有个担心:盗匪还没落网,他们两次失手,只怕不会就此罢休。

  这天,杨大户带着宝宝到窦氏镖局登门致谢,和窦掌门说了心中的忧虑。窦掌门叹了口气说,其实他把宝宝派到杨家,正是使了个诱敌深入的障眼法。镖局在杨家附近悄悄安排了一组观察哨,昼夜不停地蹲守,就等着盗匪往坑里跳。怎料人算不如天算,案发时蹲守的人犯了困,等府里的动静把他们惊醒,只瞧见盗匪逃跑的背影,追了十几里路也没追上……

  这时,宝宝突然拉了拉爷爷窦掌门的衣角,示意爷爷低下身子,然后凑在他耳边嘀咕了几句。窦掌门听罢,突然哈哈大笑,对杨大户说:“真是天助我也,看来盗匪落网有望了!”

  杨大户很纳闷,盗匪擅长化装,藏身之地又不明,所有线索都已断了,怎么还能落网呢?窦掌门却唤来手下的众镖师,让大家立刻去本城的各药局蹲守。见杨大户一头雾水,窦掌门笑着说出了原委。

  原来,当时盗匪松了绳套,宝宝落地时摔痛了屁股,气恼之下,他大喝一声,抓起地上放着的一个盒子,手腕一抬,施展弹指神通的技法,把盒子隔墙扔出。

  虽然宝宝的功力只达到入门水平,但也能做到震碎盒子,让里面的东西撒出。盒子扔出后,宝宝听到外面“啊”的一声惨叫,想必撒出来的物体落到了盗匪头上,随即,脚步声跑远了。

  盒子里装着什么呢?那里面装满了两个娃娃抓来的蝎子、蜈蚣、毛毛虫……宝宝刚入杨府时就是靠捉虫子斗架赢得了妞妞的好感,之后两人更是乐此不疲,每天都捉着玩,这是他们共同的小秘密……

  果然,三天后,有个左眼肿成馒头的男子哼哼呀呀地来到一家药局就诊,男子眼睛是被蝎子刺伤的。蹲守在药局的镖师和捕快现身查问,伤者正是流窜作案的盗匪之一,顺藤摸瓜,很快把他的其余四个同伙都抓了起来。

  宝宝的任务圆满完成,此后,他还是经常呆在杨府,杨家人注意到,宝宝不光会玩,性格中也有文静的一面,喜欢拽着妞妞到哥哥们读书的学堂边上听私塾先生讲课。妞妞对读书有了兴趣,人也比过去规矩了不少。杨家索性聘请宝宝做了陪读,窦家也希望出一个文武双全的下一代,当然没意见啦!

民间传说故事3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区别

  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都是民间文学研究的内容,二者是有些共性的地方,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从概念上看,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传说,因为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是口头创作中所有叙事散文作品的称。

  从分类上说,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风物传说。狭义的民间故事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从特点上来说,内容上,民间传说的人物传说是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或经历,表明人民对他们的评价。如帝王传说,从秦始皇到光绪,他们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还有著名作家、艺术家、工匠,及一些传统的、虚构的人物传说。这些人物传说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人物不管存在还是虚构都是有名有姓的、有具体的历史时间、背景。即使主人公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确有的人物,某些古代文献上,还若有其事地记载过。虚构的故事多来自古老的、传统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不停流传,无论有多少异文,其故事的中心情节和中心主人公的命运始终不变。如:干将莫邪传说、韩凭夫妇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白蛇传说等。民间故事里是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和虚拟的内容,它们的主人公大多没有确定的名姓,冠以老大、老二、老三;大姐、二姐、三姐;张三、李四、王五;老头子、老婆子。如生活故事里“长工、地主故事”、“巧女、巧媳妇的故事”、“呆女婿、傻儿子的故事”、“媒人的故事”等。

  民间传说内容广泛,塑造人物上是多种多样的,而民间故事中则存在着人物类型化。在民间故事中储存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阿凡提、巴拉根仓、阿古登巴、杜老幺等。这是各民族、各地区机智人物的代表,几乎成了当地所有机智人物的通称。

  传说的讲述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皆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民间故事的开头一般会用一些相对固定的语句,如:“很久很久以前·······”、“从前······”这是因为民间故事没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幻想性很大。

  民间传说是有着事实基础的;民间故事是幻想,幻想是民间故事的生命。

  民间传说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是民众的历史情感需要得到公开的表露抒发,传说中寄寓着人民群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历史评价,鲜明地体现着民众的历史感情。传说所及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传说有时讲的生动会让人有种错觉,误认为是历史,所以传说一般都具有某种确定的`历史性因素,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带有极强的个体感情色彩。如《杨家将》的传说,不清楚历史的就会把这个传说当成历史真实了。传说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是杨文广,而《宋史》记载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没有杨宗保这个人。而生活中我们拿后者来讲,会被大家笑话搞错了。杨家将被塑造成一门忠烈,表达的是民众的感情,但不能同历史等同。

  幻想,在民间故事中站着很重要的地位。神话、传说、童话中有很浓厚的幻想自不必说,就是在寓言、笑话以及生活故事中,也同样存在着幻想的成分。如阿凡提与国王的故事。在社会意义上,民间传说的创作动因是百姓的一种情感的表达。钟山川之灵秀,赋造物以神韵,依物取形,随类赋彩,这是传说创作的一般规律。它的产生和流传靠着共同的民俗信仰,这些传说在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基础上形成,又在传承中强化着民族凝聚力。

  民间故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民间故事是人民最初道德的教科书。民间故事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它有许多宣扬人的美德故事,诸如互助友爱、勤劳勇敢、诚实正直,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这些都给孩子以正面积极的引导,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有益的。而其中的那些上天入地、千变万化的故事又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之欲,催发他们的想象才能。

民间传说故事4

  冬至这天早上,蒲姑药铺的老板凌如亭照例起床洗漱一番,在药师神像前上了三炷高香,吩咐伙计看好铺子,就抱着自己刚满两周岁的儿子同惠上了街。

  今日是蒲姑城中的冬至“暖粥节”,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凌如亭带着儿子到德一楼喝了碗暖粥,又溜达着去了耍把式的地摊旁,看一个耍猴人在逗猴。耍猴的大约40岁,五短身材,瘦骨嶙峋,像几天没吃饭一样,手里牵的几只猴子也是饿得两眼发绿。

  看了一会儿耍猴,凌如亭内急,就把儿子同惠搁在一家小店的门槛上,急匆匆奔进了茅厕。谁知等他出来,却发现儿子不见了。凌如亭大吃一惊,急忙环视四围。一下子发现儿子正被那个耍猴的抱在怀里,正拿耱葫芦逗他呢。

  “同惠。”凌如亭赶紧抢过儿子,对耍猴的怒目而视。耍猴的尴尬一笑:“令公子一身富态寿骨,以后必定大富大贵啊。”

  凌如亭见耍猴人笑起来满身邪气。就冷冷地说:“一个小孩子,是贵是贱看他的造化吧。”说完赶紧抱着儿子走开,走到街角猛一回头,还看到耍猴人用古怪的眼神紧紧盯着他,看得凌如亭脊背发凉……

  三年后的一天,凌如亭正在坐堂诊病,伙计冲进来大叫:“老爷,不好了,公子被人偷走了。”“什么?”凌如亭惊怒攻心,差点儿晕倒。他踉跄着奔进后院,只见同惠的床上空空如也,而后院墙明显有人攀爬过的痕迹。“天哪!我的儿子!”随后赶来的凌夫人大叫一声,昏厥过去。

  月余过去,县衙的捕快搜遍了方圆几百里的地界,没有一点儿同惠的消息。凌夫人思儿心切,一病不起,凌如亭开头几日也是心急如焚,整天往县衙跑,督促捕快缉拿盗子恶人。可没过多久,他就冷静下来,不但照常坐堂诊病,每日还有闲情雅致到德一楼喝粥。凌夫人知道后便呵斥他:“老头子,你是不是傻了?咱们的儿子丢了啊!”

  谁料凌如亭却嘿嘿一笑,瞧左右无人,凑到妻子耳边说:“我没傻,咱们的儿子没丢,丢的是城东胡老三的儿子。”凌夫人摸摸丈夫的额头:“你发烧烧糊涂了吧?”凌如亭悄悄告诉她一个秘密:当年她产下同惠后,他请一位算命先生给同惠卜了一卦,大师说同惠五岁那年会有大灾,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把同惠送人,改名换姓,等躲过五岁时的那场灾祸,再把儿子要回来。凌如亭生怕妻子不同意,就瞒着妻子悄悄找到了城东的穷铁匠胡老三,当时胡老三的妻子正好临盆,生下的也是个儿子,凌如亭就给了胡老三百两银子,把同惠和胡老三的儿子掉了包。说着,他拿出张发黄的契约,上面果然有凌如亭和胡老三的换子手印。

  “什么?你说咱们养了五年的孩子是胡老三的?”凌夫人张大了嘴。凌如亭得意地点头说,果不其然,假同惠五岁时被人偷走,正好应验了算命大师的话。“我去瞧过咱们的同惠,还在胡家好好的呢。”

  凌夫人忧虑地说:“如果胡老三知道咱们把他的儿子丢了,他不还咱们的同惠咋办?”凌如亭冷哼一声:“大不了多给他些银子,如果他不还,我就和他打官司!”

  没想到凌夫人的担忧不无道理,胡老三听说他们的`儿子丢了,气得一蹦三尺高,指着凌家的人大骂:“除非把我的儿子找回来,不然别想要回凌同惠。”凌如亭好说歹说他不听,一怒之下,一纸状子把胡老三告到了县衙。不出半日,凌胡两家的官司就闹得人人皆知,本县县令姓马,断了半辈子案,还没遇到过这么荒唐的案子,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判决。

  逮天,县衙外人头攒动,挤满了来看热闹的百姓。马县令升堂,问凌胡两家有何要求,凌如亭先开口:“只要胡老三把我的儿子还回来,要多少钱都行。”胡老三则跳着脚大骂:“放屁!你们凌家把我儿子丢了,还想要回自家孩子,简直痴心妄想。”俩人一言不合,竟然当堂厮打起来。马县令让衙役把俩人分开,眉头皱成了疙瘩:“退堂。三日后再审。”说罢拂袖而去,老百姓也哂笑着议论而散,都说这下有好戏看了,连马县令都断不了,这案子悬了。

  却说胡老三气呼呼地回家后,把院门一关,吩咐老婆烧菜烫酒。三杯酒下肚,胡老三抱过儿子素了一口:“你是爹的好宝贝,我的亲儿子丢了,你以后就是我亲儿子。”酒足饭饱后,胡老三倒头大睡,胡老三的老婆则抱着凌同惠哼哼唧唧了半晌,三更时分孩子睡着,她就在灯下缝补衣服。

  不久,胡老三的老婆好像听到院子里有鸡扑腾声,她以为有黄鼠狼拖鸡,就拿了根木棍来到鸡窝前。没想到她还没站稳,就见一只猴子抓着一只老母鸡跳过了院墙。胡老三老婆吓了一跳,等稳下心神追出去,哪里还有猴子。她骂骂咧咧着回屋。刚想对胡老三说这怪事,却发现刚睡下的凌同志不见了。

民间传说故事5

  康熙末年,有个卸了任的武官,名叫吉玉僧,曾任守备多年。当年随康熙爷平定三番时,瞎了一只左眼,立下大功。卸任时康熙爷奖赏了他许多金银,并在他老家彰德府西给他盖了座府第,供他颐养天年。

  这吉守备虽说已过花甲之年,却身体硬朗,依然每天舞枪弄棒,骑马拉弓,威风不减当年,为人豪爽正直,很受乡人尊重。

  这一天,吉守备差家人请来当地颇负盛名的三个画匠为自己画像。这三个画匠是师兄弟,吉守备对三个画匠问道:“不知师傅们画一幅像要多少工钱?”三人答道:“画一幅最好的像须白银十两。”吉守备听了对三人说:“十两银子少了点儿,今天老夫出银五十两,你三人每人画一幅,画得不好工钱白搭,画得好的,也就是令老夫最满意的一幅,除得到五十两银子的工钱外,老夫另给五十两奖赏。你们准备一下,从明天开始用心地画吧。”

  第二天,大师兄开始为吉守备画像。吉守备坐在练武场中间的凳子上,如同一棵苍松一般。大师兄见院里摆满了刀枪棍棒,弓箭钩斧,知道这主儿是个练武之人,便一心一意地把吉守备画得威武雄壮。至于那只瞎眼睛嘛,当然也只好按人物肖像画的规矩,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大师兄画完后,让吉守备看了,吉守备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啥也没说。

  这一天,该是二师兄给吉守备画像了。吉守备特意拿来大师兄画的像,让二师兄看过后说:“简直是在揭老夫的短处。”说罢坐在椅子上让二师兄画。

  二师兄看过大师兄画的'像后心想:大师兄画的像十分标准规矩,无可挑剔,主人却不满意,猜想吉守备是对大师兄把他画成一只独眼有反感。二师兄心想:要想得到这一百两银子的工钱和奖赏,看来得动动心思、坏坏规矩。他拿定主意后,开始为吉守备画像。

  二师兄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地把像画完后,又着意修饰了一番,把吉守备画得二目传神,虎气威严,一看就是个纠纠武夫。两个时辰后,二师兄把改得无法再改的画像交给吉守备过目。

  吉守备看了二师兄画的像后,也是摇头叹息没说话。

  这天,轮到三师弟给吉守备画像了。三师弟来到院里,吉守备拿着两位师兄的作品让他看,并对他说:“一个是在揭老夫的短处,一个是虚伪至极。”

  三师弟听了吉守备的话后心里很为难:大师兄实事求是画一只眼睛,你说是在揭你的短处;二师兄画两只眼睛你又说虚伪;这可让画匠为难了。难怪人家一张画像要出百两纹银,这可是我这穷画匠半年也挣不到的工钱呀!

  吉守备在凳子上坐好,让三师弟画像。三师弟看到了兵器架上的弓箭后,心胸豁然开朗,顿时来了灵感,立刻胸有成竹地画了起来。一个时辰不到就将像画好,略加修饰后便交到吉守备手上。

  吉守备心想:你的两位师兄都是画了两个多时辰才画完,你怎么不到一个时辰就画好了,心里便有些不高兴。待拿过画像一看,见自己身穿战袍,腰悬箭壶,手拉硬弓,左手如推泰山,右手似抱婴儿,紧闭左眼在向远方的箭靶瞄准。那像画得既有形,又有神,吉守备看后满意地笑了。最后三师弟获得了一百两银子的工钱和奖赏,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民间传说故事6

  神垕东南大刘山中,有个地方叫吕沟,相传这是吕洞宾修道的地方。

  从前,吕沟绿草茵茵,松青柏翠,风景喜人。在吕洞宾居住的土洞不远,长着一棵牡丹花。每逢立春花开,那盘子般大的花朵,红艳艳的,迎风点头。花儿清香,十里八村都能闻到。吕洞宾喜爱牡丹的姿色,清晨傍晚常到花前观赏。如果花下有野草,他就细心地把野草拔去。如果天气旱了,他就从远处担来泉水浇灌。在他的精心料理下,牡丹一年比一年长得好,花儿一年比一年开得鲜艳。

  天长日久,牡丹得道成仙,修成了人形,成了一个绝世美貌的少女。离牡丹不远,有一棵千年老竹也成了精。这竹精贪恋牡丹美貌,生了邪念,每逢夜深人静,他就变成了一个浪荡公子去向牡丹求爱,常用恶言秽语调戏牡丹。这牡丹心比玉白,比冰清,痛恨竹精无耻下流,拒绝它的'要求。那竹精见牡丹不肯上钩,想起平日吕洞宾常给牡丹拔草浇水,认为牡丹是恋上了吕洞宾,心里暗暗恨起吕洞宾来。

  有天早上,吕洞宾又去给牡丹浇水。竹精变成一个书生来到花前,和吕洞宾相见,说:"这牡丹花多好啊?"吕洞宾随口答道:"是呀!贫道喜爱牡丹就是因为她美丽动人,清香芬芳。"竹精听见吕洞宾说出"喜牡丹"三个字,就到处传扬,说吕洞宾下流无耻,是个骚仙,自己说自己戏牡丹......

  牡丹痛恨竹精狠毒,血口喷人。她想:吕洞宾根本不知我已修成仙道,对我没有一点坏心,却遭受这样的不白之冤。

  在吕洞宾又去浇水时,她变成了一位少女。吕油宾见牡丹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又惊又喜,忙说:"仙姑得道,可喜可贺。"

  牡丹笑了笑,施了一礼,说:"谢谢道兄平日照顾,可你知不知近日有一些闲言碎语?"吕洞宾说:"贫道不出深山,不入人世,不知有些啥闲话?"牡丹把竹精多次调戏自己、散布恶言秽语对吕洞宾说了一遍。吕洞宾一听竹精不但说自己坏话,还想玷污贞洁的牡丹仙子,心中大怒,拔剑来到老竹跟前,一下把老竹砍为几截。

  吕洞宾斩了竹精,感到人言可畏,此地不可久留,就告辞牡丹,四方云游去了。

  吕洞宾走了,但是吕洞宾戏牡丹的故事却流传在人间,无法收回。其实是"吕洞宾喜牡丹",并不是"吕洞宾戏牡丹"。

民间传说故事7

  城郊有一座古堡,古堡坐落在寒水湖中央。听老人们说二战时,日本人曾占据古堡藏匿宝藏,但是最后却全部惨死在里面。自那以后,湖周围方圆几公里便被划为禁区。

  张翼是一支小有名气的探险队的队长。但是一年前,他们突然决定结束探险生涯。这次网友金斌邀请他们到古堡探险,张翼按捺不住,召集了人马还是去了。

  金斌见到张翼一行人惊疑了一下,说:“你们怎么只有四个人?不是还有个老五嘛?”

  老三瞪了他一眼,说:“老五有事,这次不参加了。”说着,他取下背包扔在地上,拿出了折叠的充气筏,他们划着筏到了小岛。正午到了,金斌提议先吃些东西补充能量。四妹说:“我们来个野外烧烤吧。”说罢,大家就各自找柴火去了。不一会儿,众人纷纷归来,却迟迟不见老三。大家有点惊慌,忙四处寻找,只听四妹尖叫一声:“你们看湖里!”只见老三的尸体漂在湖面上,这时一条巨大的鱼跳出水面把老三的尸体拖了下去。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这时四妹又尖叫了一声,指着背后的石头,只见石头上用血写着四个数字:“1245。”金斌吓得直打哆嗦。张翼对老二说:“我们赶快回去吧。”

  老二摇摇头说:“充气筏放了气以后被老三放进了背包,刚才一起沉下水去了。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四妹说:“可是这个1245是什么意思?”

  金斌站了起来,说:“我们一共五个人。少了老三嘛?”

  老二冷冷一笑,说:“既然回不去了,那我们就去古堡拿点宝贝再走吧。”

  说罢,大家一起进了城堡。城堡里黢黑一片,金斌拿出手电在前面开路,这才看清里面全是残破的蛛网和零星的尸骨。金斌忽然发出一声尖叫,然后再也没了声息。后面跟着的三人快步上去,只见小巷中空无一人,只有墙角刚转弯的地上有一个硕大的黑洞,正向外冒着寒气。四妹指着洞边的墙说:“看,又有血字!”墙上写着的“124”正往下滴着血水。

  四妹脸色苍白:“果然是这样,又少了一个数。”

  张翼指着洞口说:“这是城堡的下水道,通往湖里,谁掉下去都无法生还,大家小心。”

  剩下三个人燃起篝火,把带来的东西拿出来,狼吞虎咽地吃着。这时老二站起身向外走:“我得去方便一下。”张翼也站起来,摁亮了手电跟了出去。

  他们刚出去不久,就传来一声惨叫,紧接着,一个人影跑了进来,手里还抱着一只瓦罐。四妹尖叫一声。“是我!老二已经死了!”原来是张翼进来了。他说,老二正在大解的时候,被一块巨石砸中了,墙上又有血字。这次是“14”!

  四妹瘫坐在地上,说:“这一天终于到了,老五不会放过我们的!”

  原来,这个组还有一个编号老五的兄弟,去年他们去地下城市探险的时候,因为老二要带走里面的文物,遭到老五的制止,两人便发生了争执。老五被推下了深沟。四妹哭着哀求把老五救出来。可是,他们看老五头骨都摔碎了,就狠心放弃了。他们出来后,怕有人查询老五的下落,就再也没聚起来探过险。

  张翼凝视着四妹,忽然笑了,“死了的人绝不会是凶手,活着的人才是!”

  四妹刚点头,忽然觉得肚子一痛,低头一看,张翼手里那柄匕首正扎在她的肚子上。这时一个人突然冲进来,把四妹抱在怀里。

  金斌抬起头来:“你这禽兽。”

  张翼狞笑道:“我不杀了四妹,你怎么会出来呢?啊,老五!我不引你出来,又怎么能安心地私吞宝贝呢?”

  原来金斌正是冤死的老五,不过那次他有幸活了下来。头骨摔变形后去做了整形手术,从此化名金斌通过网络重新结识了他们,并以古堡为诱饵开始了复仇计划。他顺利打死了老三抛尸河面,故意装作老三掉进黑洞,造成死亡假象;又推下巨石砸死了老二。只是他没想到他还没对张翼下手,却被张翼看破了。

  张翼笑起来:“我每天都梦到你回来报仇,直觉告诉我你还没有死。果真,终于等到了这天。”张翼趁金斌不备一刀又捅进了他的.肚子。

  “还得谢谢你呢,老五,替我杀了这帮人正好省了我动手了。城堡里的宝贝就是我一个人的了。”张翼摸着手里黑乎乎的瓦罐贪婪地笑着。

  这时瓦罐突然冒出一股白气,张翼随即倒在地上,七窍流血而死。奄奄一息的金斌只说了一句“自作孽”后也咽了气。原来这里所谓的宝贝竟是当年日本人秘密制造的毒气弹……

民间传说故事8

  清道光年间,双山县有位姓李的大夫,大病小症可谓药到病除,附近村民都尊称他是“李神医”。

  一天下午,李神医正配一剂加有砒霜的外用药。他随手把用下的砒霜包好放在柜台上。

  这时,突然闯进来一个年轻人,慌慌张张地对李神医说:“我老婆她得了重病,李神医请……请您快点去看看吧!”李神医一听,立即随年轻人来到他家。

  夫妇俩以卖馒头为生,家里只有一间屋,十分简陋。一进门,只见床上躺着一个全身浮肿的`年轻女人,隆起的肚子大得吓人。

  年轻人痛苦地说:“她怀孕七个月了,突然得了这肿胀病,神医您救救她吧,我一辈子也不忘您救命之恩啊!”

  李神医仔细问了病情,摇摇头说:“病势很重,先服剂药看看吧!”

  李神医开了药方,年轻人又跟随他回到药房取药。

  李神医将配好的药放在柜台上,对年轻人说:“今夜喝下这剂药,如不见效,你就再请别人看吧!”年轻人听了,难过地点了点头,交了药钱,拿起药转身走了。

  第二天一早,李神医起床后突然想起昨天没配好的外用药,朝柜台上一看,昨夜给年轻人配的药仍放在柜台上,自己包好的砒霜却不见了。

  显然年轻人拿错了药。李神医只觉得天昏地暗,但事已至此,怕也无用了。他顾不上洗脸,急急朝年轻人家奔去,想看个究竟。

  当他刚踏进村口,就看见一帮人抬着棺材,后面跟着许多哭哭啼啼的送葬人。他全明白了,显然是病人昨夜喝下砒霜死了。

  李神医心存愧疚,因为自己粗心大意而害死了人,便来到县衙大堂供认自己害死一尸两命的罪行。县官一听是人命要案,就把他暂押南监,待事情查明再审。

  李神医坐监半个多月了,仍不见县官升堂理事,他问狱卒为何不理事。狱卒告诉他:“县官的儿子染了重毒,四处求名医问药都没用,现在快要死了,哪还顾得上升堂理事!”李神医听后本想自告奋勇去试试看,可自己刚因失误闹出了人命,心有余悸,便作罢。

  这日,狱卒告诉李神医说有人来探监,等人进来后一看,竟是那日来求医的年轻人和他患病的妻子。年轻人说,他妻子喝了李神医开的药后,第二天肿胀就消除了,等身体痊愈后俩人便带着礼物去感谢李神医,谁知到了药店却听到他投案的消息,便赶紧赶了过来。

民间传说故事9

  老人坐在那儿,透过疏落的苇丛,他可以看到大海。海很平静。刀片似的苇叶错落交护,把红的海果冻似的切成了数不清的三角形和菱形什么的。每个三角形和菱形都弹射出一颗又圆又大的血色落日。他觉得这幅画真是漂亮极啦。

  许多天了,老人一直坐在这儿琢磨这幅画。担心别人会说他神经兮兮的,老人还带了根钓杆。垂进海里的钩儿当然没有鱼饵。什么时候见过?在哪儿?这梦幻般瑰丽奇谲的图画。你记得吗?芦苇伙计。茂丛寂然不动。二十五年前?不是。肯定不是!

  那时候,他觉得芦苇大荡分明是一条伟岸的大鱼。

  闪电。飓风。炸雷。暴雨。狂潮。一切都没遮没拦。雨鞭抽打着芦苇大荡。苇丛腾粗陋着一派绿色的云烟。亿万棵芦苇随着狂风的'节律,仆倒又扬起,扬起又仆倒,尽情地炫饰自己那生命的柔韧与壮美。海天混沌迷蒙。正进行着创世纪般的伟大亲吻。帐蓬已被掀翻。他真索性赤裸着身子,也化作一根粗壮的芦苇。他看见大鱼摇头摆尾,拍打着鳍翼,溅起一路浪花。我只是一只小鱼崽儿;在这宏伟的鱼腹里,他觉得安全、踏实。在海上飘荡的渔船里,那种留在大鱼的腹腔里的安全感始终伴随着他。

  先前,他确实不曾有过如此宁静的黄昏。

  芦苇刚刚抽穗。雨后,苇丛浮动着一种粘乎乎、热烘烘的混合气息。他捏起一枚落叶。潮湿的泥土上印着叶片的脉络与轮廓,清晰而生动。世世代代,叶枯叶荣,生生息息。是我们骚扰了它们。老人仿佛听到了挖掘机的轰隆声。他的心怦然悸动。也许——明天就不会有这么一幅画啦。

  这时,两个长长的黑影遮住了那幅画。苇丛一阵骚乱。

  “这儿,怎么样?”

  “真不错。”

  “像不像《红高粱》?”

  “咯咯咯,你真坏!”

  “咔、咔”苇丛一片断裂声。

  老人张大了嘴,想喊,却哑然无声。苇杆亲吻,苇叶厮磨。苇丛一片悉索絮语。

  老人极力去追寻那幅画。什么也不去想,不去看。眼前一片金色的碎片。夕阳隐没了。大海蓝得幽深神秘。远处传来一阵挖掘机的轰隆声。他好一阵子惆怅。

  蓦然,那幅画又重新闪现了,只是多了一层朦朦胧胧的光晕。哦,这不就是我童年的万花筒嘛!这种发现的顿悟给了老人一种巨大的颤慄。他哭了。他完全沉浸进去了。一切声、光、色、味都消逝了。

  “你屁股上也有一块紫癜?”

  “你也有?”

  “左边。”

  “我也是左边。”

  “简直是爱的奇迹!也许是上帝的某种暗示吧!”

  两个长长的黑影又出现了,蛇一样盘缠着。老人的画在黑影里时隐时现。

  屁!老人想。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我的儿子知道吗?我对他说过吗?初春,苇滩一片嘎嘎叭叭的冰裂声。亿万苇锥儿锋刃般锐利着生机。它们气势汹汹,穿透冰凌,甩掉枯叶和泥巴。夜阑潮平时,可以听到新苇那嘎嘎叭叭的拔节声。一天夜里,哇——乌,襁褓中的儿子尖厉地哭叫起来。噢儿——噢,妻子梦呓般地拍打着。孩子愈拍愈凶。他伸进手去摸到了一个尖锐的苇锥儿,正有滋有味地刺扎着儿子那娇嫩的屁股。它居然能穿透折叠床、一层毛毯、两层褥子、三层尿布,在儿子屁股上留下了一块豆粒般的紫癜。这芦苇荡真不是人住的地方。妻子嘟噜着去掐苇锥儿。他拨开妻子的手:我睡这儿。凌晨,他也被苇锥儿刺醒了。他听到,回荡在芦苇丛中的一架架帐蓬里的,是连绵不断的啼号声。这一切,为什么都不曾对他们讲呢?

民间传说故事10

  民国年间,山西省洪洞县的洛桑镇外,有座破败的小寺院,那一带的人都叫它大佛寺。大佛寺里早没有了僧人,里面的佛像更是残缺不全,尤其是大殿上的.如来佛,竟然身首异处,佛头狼狈地滚落在地上。

  那一年,洛桑镇的乡下,有个叫吕通的小生意人,到洛桑镇上去做生意。路过大佛寺时,他顺便进去烧香。那年头兵荒马乱的,生意人只求外出时平安,吕通也不例外,想进大佛寺祈求平安。到了大佛寺的正殿,吕通一看,如来佛没头,不由叹口气说:“这佛都保不了自身完全,怎么能保了世人的平安?”他转身想走,佛也不求了。可走了几步,看到地上的佛头,又觉于心不忍,抱起佛头擦拭干净,把它端端正正放到佛肩上。左右看看,如来佛也算法像庄严了。做完这些,吕通在佛像前拜了拜,也没说祈求平安的话,就走出了大佛寺。

  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洛桑镇一带突发大水。吕通正在乡下的家里睡觉,忽然听到外面一片惨呼乱叫,原来河坝决堤发大水了。吕通顾不上穿衣服,摸黑开门向外就跑。水已经冲进院子里了,很快就涨到了吕通的腰间,进而淹到了他的脖颈,而且还在向上涨。眼看吕通有没顶之灾,吕通也以为必死无疑时,忽然见一个卷发庄严的大佛头从水中冒出来,把吕通顶离水面。这个大佛头顶着惊诧极了的吕通,顺水漂浮着,无论大水怎么汹涌疯涨,就是淹没不了佛头。

  第二天天明时,吕通发现自己竟然坐在一个圆圆的麦秸垛上,是乡下随处可见的麦秸垛救了他的命。

  大水退后,吕通独自出资,重修了大佛寺里的如来佛像。

民间传说故事11

  在湾里,鱼苗养到了小半斤,陈谷子就将鱼送到上游的水窝里,再养两个月。鱼瘦下一两,才能到案上。洗刷,刮鳞,修鳍,破肚,花刀,渍味,挂糊,软炸,红烧,哗—装盘,鱼尾还在轻摇,腮还在一开一合……来一口,软嫩鲜香,甜酸利口!

  湾,是袁店河的一处洄水湾,水缓,接了从袁店老街流出来的一道水,宜于鱼苗生长。水窝,距离袁店河泉源一二十里。石头为底,自然翻卷出水为岸。泉源下行一二十里,水渐大,到这水窝,汇聚一潭,水是山泉水,就比六七十里远的水湾里的水凉了许多,更清,更净。鱼到这里,吃喝就少了,倒吐,吐杂,吐得腔净肠纯。如此的鱼,再经陈谷子的手艺,好吃,绝对好吃。

  作为袁店河的一名大厨,陈谷子出名在于门活,就是上门做饭烹菜。那时候,水陆码头的袁店老街,各类饭店不下百家,有馆子帮、衙门帮和门活帮之分。陈谷子是门活帮,就是上门做饭烹菜。他有自己的专用炊具,一身白衣,包括头上的帽子,白白净净。出活时,主家派车马来接,至少两辆车,一车坐他,一车是炊具,主家更讲排场的,就出三辆车,一车在前开道,高头大马,铜铃锃亮,红缨飘摇,从街面走过,人人延颈“好!“

  陈谷子手艺好,在于艺全,在于用料讲究。唱戏的腔,做菜的汤。

  头汤,白汤,毛汤,清汤。清,见底;浓,乳白;味厚则挂唇。陈谷子取料广,罗汉山上的野山椒,袁店河里的水芹菜,都能上盘。选料严:同样是羊,同样春上的羔,腊月喂刀,可是放的羊脖子细,尾巴弯;用饲料喂的羊脖子粗,尾巴上一疙瘩坠地油。陈谷子一眼就看出来:“喂的羊活动少,肉松,不香,油不匀,都跑屁股上了……”炸熘羊排,陈谷子做得汁明肉烂,舌尖一顶,骨头就脱落。好吃。

  还有,陈谷子一手好白案。袁店河人口味重,以咸为主,好吃面:汤面、捞面、烩面、炸酱面、糊汤面、小面。有的人,一天两顿都不烦。陈谷子和面、擀面都是绝活儿。切面更绝,绸子上切面,长短粗细均匀,绸子上无刀口更无刀纹。牛肉拉面配的萝卜片,他切出来清白透亮,可以隔着萝卜片看《国文》课本上的字,拉出的面能穿针,入嘴又筋道耐嚼。

  袁店河习俗,年年正月初四晚上,男女老少都要吃酸醋面叶子,也都喜欢吃。软面,清汤,菠菜,陈醋,辣油,吃起来爽口,改一下过年的.大鱼大肉,刮油。酸醋面叶子关键在于面。人们都喜欢陈谷子擀的面,薄而不透,影影绰绰。袁镇长在这一天也不敢独用他的面。陈谷子把面擀好,家家户户可以来换、来买。有家小子换了面,把陈谷子的面用笼布包了,回家过街口,恰逢一匹东洋马昂然而来,慌张中,面掉地上,被马踩踏。接着又被后面跟上来的几个人跺了几脚。无奈,小子还是拾了面,回家下锅,面依然片片条条,不粘不碎。

  东洋马上有一人,是日本人驻南阳的一个大佐。他在这年的正月初四,从南阳城跑来,来吃酸醋面叶子。这人基本上吃遍了南阳,淅川酸菜,镇平烧鸡,南阳油茶,桐柏豆筋,博望锅盔,新野臊子,唐河肘子,白土岗辣子鸡。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这次,他不仅要吃面,还要喝袁店老街的糊辣汤浆面条,吃鱼,还要吃博望的老锅盔……

  面对这人,陈谷子端上了酸醋面叶子。那人要吃时,一个会说日本话的中国人赶紧上前,另执一小碗,从陈谷子端上的那碗酸醋面叶子里倒出些许,递到了陈谷子嘴边。陈谷子有些恼,呼呼吃了,碗摔在了那人面前:“滚蛋!”

  那人不恼,弹了一下溅在衣角上的汤水,看着陈谷子,一会儿,才让大佐吃。大佐吃了,点头,然后又摇头,伸出了小拇指。

  陈谷子让那人向那大佐说:饭要趁热,汤要趁烫,鱼要趁鲜……你要再来一碗吗?

  大佐说吃鱼。

  洗刷,刮鳞,修鳍,破肚,花刀,渍味,挂糊,软炸,红烧,哗—装盘,鱼尾还在轻摇,腮还在一开一合……形如元宝,软嫩鲜香,酸而不烈,酥烂不哝!

  陈谷子先尝了一口,看看大佐。

  大佐坐下就吃,把盘子的汤汤水水也舔了。

  陈谷子一直盯着大佐,看他吃完,就笑了。大佐也嘿嘿地笑,上马,出了老街,去博望,吃老锅盔。可是,就在袁店河边,大佐忽然身子一抽,摔下马来,口鼻喷血!

  大佐倒下时,眼中走过一串慢镜头:芦苇森严如壁垒,水波翻卷在怒吼,夕阳正红,摇摇欲坠……

民间传说故事12

  千里马和追风驹的故事

  在广阔的草原上,一匹千里马和追风驹正在比赛着……忽然,千里马感觉后蹄一阵刺痛,栽倒在地上。他仔细一看,原来后蹄扎进了一根刺,无法比赛。这时,追风驹并没有嘲笑千里马而是去帮助千里马找羊大夫。到了羊大夫那里,羊大夫对它们说里面有一根毒刺,必须拔出来才行。追风驹必须要千里马忍痛拔刺,千里马也不得不...

民间传说故事13

  热爱生命的故事

  热爱生命的故事李安然我常想,生命是什么?有一次,一只苍蝇在我的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我听着那声音,不由地拿起苍蝇拍朝它打去。真是不幸,因为我只是把它的'翅膀拍的成了一团,我蹲下来,观察它去干什么?我想它一定会放弃飞翔的能力,从此,在地上拖着沉重的翅膀慢悠悠地爬过每一步。然而,它并没有像我所想的那样,而是先把自己的翅膀...

民间传说故事14

  永康民间故事人物:胡公的传说

  红面胡公的由来胡公名则,字子正,虽然祖居永康胡库,却不出生在胡库。他的母亲因家贫难以度日,大肚彭天(方言)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有一天,她来到缙云静鹤,忽觉肚子疼痛起来。那时刚好是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时节。她就拖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地来到静鹤村边的凉亭上。刚刚坐定,胡公就呱呱坠地了。无奈胡公母亲,人在异乡,举目无亲。她只好自己做洗娘,剪去脐带,就把他抱到村边的那口池塘上洗起浴来。说也奇怪,三洗两洗,塘水变成温汤,红水染红了半口塘。不知不觉连胡公的面孔也染红了。据那里的老人讲,村边的那口塘,为了纪念胡公,塘里的水到现在还是半口红、半口清。胡公出生那天,是农历八月十三。因此,永康村村落落都要在这一天迎罗汉、上方岩,表示纪念。

  胡公得妻

  到过方岩的'人都知道,胡公身边还塑着个女人,她就是胡公的老婆田氏。据说胡公当日成佛,还是田氏帮的忙。

  有一天,胡公来到城里办事,走过一片水田时,忽听到有个女人在喊:“胡公救我命,胡公救我命。”胡公忙停下脚步朝四下里看,却没有半点人影。心里疑惑了一阵,就要迈步时,那声音又从水田里传来。胡公觉得奇怪,就脱下鞋袜走进水田去找。找来找去,只瞧见一只浑身雪白的田鸡(青蛙)。胡公越看越爱,就把它捉了,带着进城。等到他城里办好事情回家时,天色已晚了。胡公把带在身上的田鸡拿出来,放在手上反复地玩。正玩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田鸡“扑”的一下子从胡公的手上跳下地,呱呱地叫了一阵,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两眼直直地盯着胡公笑。

  胡公心里好高兴,当夜就和她成了亲。由于她是田鸡变的,所以就称她为田氏。其实,这田氏是天上的仙女,她爱慕胡公人好,特地下凡来助他成佛。在田氏的帮助下,胡公后来果然成了佛,在永康方岩受香火。

  胡公选名山

  胡公死后,升了天,被玉皇大帝封作神,让他在金华八县选名山,塑金身,享受人间烟火。

  胡公下凡回故乡,在金华八县选名山。选来选去,最后选了两处:一处是东阳的三都,山好、水好、洞也好,只是缺座天门;一处是永康方岩,天门、百步峻生得奇,可惜洞太小。到底选哪一处呢?胡公只好回天讨主意。

  玉皇大帝也为难,还是太白金星主意多,他叫三都的山神造天门,方岩的山神挖石洞,鸡叫为号,哪里先完工就选哪里。

  谁知方岩山神鬼主意多,他想:挖石洞费力又费时,定比不过,不如先把胡公金身塑一尊,到时不怕他不来住。三都山神性老实,马上动手运石块叠天门,边运边叠,干得很起劲。

  鸡叫了,方岩山神已将胡公金身塑好了。三都的天门呢?还欠两块石头。胡公无法,只好到方岩长住了。所以,直到如今,永康方岩还是有岩无洞。东阳三都则有洞无门。当初三都的天门只叠了三层岩石,所以人们又称三都为三层岩。

民间传说故事15

  在扬州城,最有名的大粮商有两家,城西的永盛行和城东的满仓行。两家平时相互为敌,比着在大街上摆粥铺,但两家的粥铺倒是救了不少吃不上饭的穷人。因为永盛行掌柜姓刘,满仓行掌柜姓马,人称“刘善人”和“马善人”。

  道光二年,刘善人又在城西大摆粥铺,一时间,扬州城的乞丐涌向城西,百姓们都交口称赞永盛行。马善人看形势对满仓行不利,也效仿永盛行,在东城大摆粥铺。

  这天,一个衣着破烂的老叟出现在东城粥铺前。他把瓷碗递上前,舀粥的小伙计盛完粥,老叟不小心把脏瓷碗掉到了粥锅里,小伙计呵斥道:“看你的脏碗,糟蹋了一锅粥,你们这些人,就配喝这样的粥!”说完,搅拌搅拌又盛起一碗。老叟一看,摇摇头到一棵树下喝粥去了。

  恰巧,老叟摇头被马善人看到,他走到老叟跟前,问道:“你这老叟,我施粥给你,你为何还摇头啊?”

  老叟一看是马善人,便道:“不瞒马善人,我看到小伙计给我只盛了半碗粥,我才把粥碗故意掉到粥锅里,目的是想让他把碗弄脏的那些粥再盛给我,讨粥的人不多,你们却只给半碗。可还没等我开口恳求,他就把我臭骂了一顿,弄得我不好再开口要了。”

  老叟喝完一口,看马善人没吱声,又说道:“恕老朽直言,我观察有一阵子了,看每个讨粥的.人,都只得了半碗,我不知道这是小伙计故意为之,还是奉主子之命。”

  马善人一听,不禁一愣。

  其实,老叟说得对,马善人还真是故意吩咐小伙计这么做的,他设施粥铺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救济穷人,而是为了与永盛行相抗衡,挽回满仓行的面子。这还不算,他用于熬粥的大米,都是些发霉长毛的底子货。

  马善人回过神来,刚要说话,只见老叟站起身,把粥给倒掉了,仿佛尝出了熬粥的米有问题。

  老叟擦擦碗,放到随身的布袋里,迈步上前,对马善人说:“明日,你到西城瞧瞧人家那粥吧。”

  第二天,马善人来到西城永盛行的施粥铺前。只见讨粥的大小乞丐排成了长龙,比自己粥铺前讨粥的乞丐多了好几倍。

  靠前的正是那个老叟,他领完粥,马善人才看到碗里不是半碗,而是满满一碗。看粥的颜色,就知道是上等粮米熬成的。

  马善人回到自家粥铺,吩咐伙计们也用上等大米熬粥。

  哪知,第二天,马善人看到自家粥铺前讨粥的人更少了。他又到了城西,才发现那里讨粥的比先前的还要多,且那个老叟仍然在。等老叟领完粥,马善人不禁傻眼了:永盛行不但用上等大米熬粥,还“讨一送二”,给每个乞丐发两个馒头。而且,发馒头的人不是米行伙计,正是刘善人本人。

  马善人头一蒙,直骂自己脑子笨,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招呢?

  正在思索,那老叟已来到他身边,对他说道:“马善人,老朽不是拐弯抹角之人,所以,我奉劝您一句,善举要出自真心,靠小伎俩必不长久。”

  马善人听完,知道老叟在奚落他,瞪了一眼,便转身悻悻离去。

  马善人边走边想,每次都输在刘善人之后,莫非永盛行有什么秘诀?于是,他决定派个探子到刘善人米店探底。

  终于一天晚上,探子听到刘善人在客厅里与一位客人说话,只听客人说:“当下米行不景气,得想个法子把最大的对手满仓行击垮,才能在米业上领先。”

  刘善人问有何良策,那客人道:“既然两家爱施粥,那您还在这施粥上做文章。您近期再施一次粥,这次不送馒头,既然米价下跌,我们就借此机会,送一包大米……”

  那探子听了,回去立刻报给主子。

  马善人一皱眉,明白了,此时南方正是暴雨天,运河水位上涨,交易多有阻碍。渐渐地,扬州城的大小米行存货变多,米卖不出去就发霉腐烂,必然造成价格下降,很多小米行纷纷倒闭,刘善人就是因为米价下跌才赠送大米。刘善人啊刘善人,这招我先用上,看你作何文章。

  于是,第二日,马善人又在城东大摆粥铺,每个乞讨的人不但给上好米粥,还送足足半斗的大米。

【民间传说故事】相关文章:

民间传说作文07-16

捉贼的民间传说05-02

泛滥的民间传说05-02

沾光民间传说05-02

度牒民间传说05-02

昭君出塞民间传说05-02

考媳妇的民间传说05-02

爱哭的刘备的民间传说05-03

神秘少年的民间传说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