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的故事

时间:2024-10-15 11:32:25 美云 好文 我要投稿

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19个)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童话,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童话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孝亲敬老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孝亲敬老的故事(通用19个)

  孝亲敬老的故事 1

  一个老太太92岁了,早年丧夫,自36年前二子三女各自独立之后,她就轮流着在各子女家过活,原来是每家家都差不多十天左右,各个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对她很好,时间长了,她就过多地在二女家住下了 ,二女婿是个工人后来当个小官,靠工资生活,并不富裕,比其它几个略有不如。但老太太就是觉得二女婿贴心,心理更安稳,住的时间长了二女婿把老太太的.生活习性都掌握,虽然没有多好的,但口味大都是随着老太太转的,一起生活了一年又一年,二女婿把父母都送走了,照顾老岳母的生活还是照旧。日复一日,简单的生活过了36年了。老太太依然健康。

  孝亲敬老的故事 2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在少年的时候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 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孝亲敬老的故事 3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孝亲敬老的故事 4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的'时候,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的时候,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与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亲敬老的故事 5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在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 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在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 6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试设想,一个对父母长辈出言不逊、举止不雅的人,能成为爱国成才、奉献力量的人物吗?古今往来的名人贤士,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请听下面两则故事。

  一则是“方观承千里探亲”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己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另一则是“冯玉祥买肉孝父”的故事。

  冯玉祥将军不仅是个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旧社会当兵是个苦差事,当兵的经常发不上军饷,逢五排十还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亲念其年幼身弱,总想方设法给儿子凑几个小钱,让他买个烧饼充饥。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里日子艰难, 父亲又伤了腿,正需补补身子。但如果不要这钱,父亲会生气。于是他就把父亲给的钱一个不花,攒了起来,过些天再把自己平时省下的一点饷钱凑在一起,到一切的一切,无限的无限;

  孝亲敬老的故事 7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与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是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是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与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孝亲敬老的故事 8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孝亲敬老的故事 9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题记

  敬老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老人,则是话题中不曾褪色的字眼。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可经常从电视新闻中听说有人撞了老人跑了;路人看见老人摔倒置之不理。我就常想,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美德真的消失了吗?

  可前几天看见的一幕幕,让我心头暖暖的。那天放学,看见一位中年男子正骑着自己的单车,往前行。突然!一位老奶奶停在了街道的中间,她正在捡地上人们乱丢的塑料罐。那位中年男子看见了,慌张得立即把单车的车头转向右方,摔倒在地上。那位老奶奶吓得魂飞魄散,也跌倒了!

  那位中年男子不顾自己的伤,立即爬起来,去看看那位老奶奶有没有受伤。中年男子看见奶奶的膝盖受伤了,马上撕烂自己的衣服角边,给老奶奶包扎。包扎完后,中年男子扶着老奶奶起来。关切地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的伤还疼吗?”老奶奶轻声的说:“不疼了,谢谢你啊!”中年男子说:“那就好,那就好。老奶奶,对不起喔!是我太不小心才差点撞到了您。真是对不起啊!”

  老奶奶见这位中年男子这么诚恳的向自己道歉,并对他说:“小伙子,您不用向我道歉,因为我自己也有错的地方,我不该在路中间停留那么久的.,真是不好意思啊!”中年男子见这位老奶奶没事了,就把自己的自行车扶起来,问:“老奶奶奶奶你家住在哪里啊,要不我送你回去怎么样?”老奶奶欣慰地说:“不用了,谢谢你的好意!”

  就这样,这位中年男子就消失在老奶奶的目光之中了。可这一幕却久久地萦绕在脑际。尊老爱老敬老,就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孝亲敬老的故事 10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之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孝亲敬老的故事 11

  从前有个家庭,只有一个老母亲和一个儿子过活。母亲做饭儿子种田,母亲把全部精神都用在疼儿子上,做好饭等儿子来吃,一边给儿子擦汗一边给儿子端饭,中午把做好的饭送到地头,晚上帮儿子洗脚,老母亲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儿子,可是儿子并不满意,老是觉得母亲做的不好,时常打骂母亲。母亲有时候心里也有气,可就是舍不得骂儿子。

  有一次他耕田到地头休息时,看到地头一乌鸦窝不只什么原因落到地上,那老乌鸦和小乌鸦他都认识,可不知为什么那老乌鸦行动困难,小乌鸦正衔着一只虫子送老乌鸦的嘴边,不知道为什么那老乌鸦没有接住虫子掉到地上,小乌鸦赶忙衔起来再送到老乌鸦的嘴边。这一幕布让这个儿子心惊了,想起母亲的好,再想想自己对母亲的不好,真是虫兽不如。

  从此番然醒悟,决心做个孝子。当他回到家把热水瑞到母亲前并把母亲的双脚放进水盆的.时候,母亲泪水流下来了,儿子的泪水也流下来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 12

  开学初,听同学们讲市区的公共汽车换了新款式,我决定周六去体验一下。

  下午3点多,我到楼下的公交车站等候。不一会儿来了一辆崭新的公交车,车上的“请前门上车,后门下车”这几个字特别醒目。上了车,我发现车上并没有售票员,司机身旁多了一个小箱子,用于装卖票的钱和刷卡,车里的'空间明显大了,显得特别宽敞,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座椅整齐地排列着,仿佛微笑地对着人们说:“欢迎光临”。

  过了一会儿,下一站到了,上来一位老太太,她的背弓得像只单峰骆驼,脸上布满皱纹,一双干枯得像竹杆的手紧紧地抓住车上的竖杆,显得有点紧张。这时本来热闹的车厢突然安静下来,就连刚才还在吵闹的小孩也停了下来,大家可能都在思考:是否要把位子让给这位老奶奶呢?大约过了十几秒,有一位叔叔站起来,面带笑容地对老太太说:“老人家您年纪大了,请坐吧!”,“谢谢!”老太太听了连忙道谢,“不用谢”叔叔微笑地回答,顿时车上所有人都投来了赞赏的目光。车子开动了,车厢内又重新响起孩子们快乐的歌声,大人们也欢快地交谈起来,一切显得那么的融洽、祥和。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这些点点滴落终将汇入奔腾的历史长河,优良传统才能发扬光大、世代流传。

  孝亲敬老的故事 13

  一老太太三个女儿都出嫁了。老大老二家都开厂子,相当有钱,老三是个教书的,生活较差。老太轮流地在三家生活,老大老二家不用说吃的用的都是很好的,只是有几次老太无意中发现老大家把又大又好的`水果留出来自己和孩子吃,只给老太吃有虫咬的,或有伤疤的;老二家常常一家子去吃馆子,回来把剩菜带回来给老太太吃,老太太苦日子过贯了舍不得扔东西,往往上次拿来的还没吃完,下次又拿来了,这样在老二家都是吃剩饭菜。

  到了老三家,老三一年到也舍不得去下馆子,这一次来了个同学,家里又没有一样菜了。本来他家里准备的菜就很少,两口子一商量决定下回馆子,三女儿用自行车带着孩子,三女婿用自行车带着老太太和同学起来到一家小饭店。三女婿和同学恭恭敬敬请老太太坐在中间,老太太很少在外边吃饭,这阵仗还不太习惯,更让她不习惯的是,每上一个菜女婿都是先夹给岳母然后在和同学孩子一起吃。

  时间长了,老太太就只住在三女儿家,很到那两个这住了,过年了两个女儿和女婿都开着好车带着礼物来请老太太,可是老太太偏偏只愿意挤在三女儿家。老大和二家都说老太太偏心。

  孝亲敬老的故事 1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扶人反被骂”等新闻频频出现。甚至有人调侃:现在谁还敢扶人?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敢!”并不是我想当这个冤大头,而是“他”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上午,我刚上完兴趣班,因为口渴而叫妈妈给我买了一瓶饮料,就在这时,一幕发生了:只见一个老奶奶因为体力不支摔在了地上,不一会儿,老奶奶上面围满了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把她扶起来,我正要上前,却被妈妈拦住了,妈妈朝我轻轻摇了摇头,我知趣地退了回来。忽然,出现了一个白衣男子,快步走到了老奶奶身边,把她扶了起来,对老奶奶又捶背又按摩的,比老奶奶亲孙子还要亲,正当大家认为老奶奶即将行骗时,相反,老奶奶千恩万谢,甚至老泪纵横。

  事后我问那位年轻人:“你就不怕她坑你?”他反问道:“你要钱,还是良心?”我顿时愣住了。

  的确,生活中确实出现过许多这样的事,扶还是不扶?确实成了许多人的.选择题,“要钱还是良心?”这句话将永远提醒着我!

  孝亲敬老的故事 15

  有一次,我和几个好伙伴说说笑笑地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前面一个老奶奶摔倒在地。我们都停止了说笑,都看着老奶奶,而老奶奶也用无助的眼神望着我们。正当我们想从老奶奶身边绕过去时,突然,老奶奶有气无力地说:“好孩子,拉我一下,我站不起来了。”过说过伸出一只黑乎乎的手来,另一只手撑着地想站起来。我们几个我看看你,你看看我,谁都不想伸手去拉那黑乎乎的.手。这时,不知谁大喊一声:“要饭的,真脏!”接着我们一哄而散,都跑开了。

  我跑了十几步,回头看见一个身影,伸出有力的臂膀,拉起了坐在地上的老奶奶,并把她扶到了路旁,叮嘱了几句,便转身走了。当看到这一幕时,我呆了,一股悔恨的心情涌上心头。心里默默地说:“老奶奶,对不起!请您原谅我这不懂事的孩子吧!”而扶起老奶奶的高大背影,留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记。

  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每想起这件事,我都告诫自己:我们要尊老敬老爱老,不光是嘴上说说而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这样我们才能把尊敬老人的优良品质代代相传。

  孝亲敬老的故事 16

  尊敬老人,孝顺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理应当要继承和发扬这优良传统。

  我的爸爸妈妈就是一个孝顺的`人,他们经常会对我说:“做人要诚实讲信用,要勤劳,更要尊敬老人孝顺老人。”我的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离我们远,平时都很难见一次面,只有到节假日,才能回去和他们小住几天。虽然平时少见面,但是妈妈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问一问他们过得怎么样。

  今年暑假的一天妈妈打电话给外公外婆时,听说外公病了。而且还挺严重的,突然,不会说话,走路也难。只看见妈妈听了消息之后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第二天就匆匆赶回去,不顾一路奔波,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到医院去,帮忙照顾外公。在医院里陪着外公做好多检查,一会儿做心电图,一会儿做核磁共振,一会儿跑上一会儿跑下,忙得不可开交。外公住院的那段时间,妈妈可辛苦了,每天就是医院到家,家到医院地跑,晚上还在医院陪到很迟,也睡不好觉。

  那段时间,妈妈都瘦了,看着妈妈忙碌的身影,我心想:“我要像妈妈一样做一个孝顺的人!”

  孝亲敬老的故事 17

  孝,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们都是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华夏文明尊老爱老这一优良传统。孝敬老人不能只是嘴上说说,更要用实际行动来关心我们身边的老人,尽可能为他们着想。

  记得那次,我放学坐公交车回家,看就一个小妹妹由妈妈带着,和我一同上了公交车。车上非常挤,几乎站不住脚。小妹妹一上车就紧紧抓住栏杆不肯松手,生怕被人们挤摔倒。

  ”嗤“伴随着声响,到站了。人们犹如退去的潮水,纷纷涌出公交。坐位多出两个,小妹妹拉着妈妈的手坐在座位上。

  这时,前门开了,上来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太太。小妹妹见了,立刻站起来,给老太太让出位子,说”:老奶奶您坐。”说完,自己坐在了妈妈的'腿上。“好好好我坐,小妹妹这么小就这么懂事,真乖!谢谢你!”老奶奶咯咯地笑着,慈祥的脸上条条皱纹挤在一起。她摸了摸小妹妹的头,坐到了座位上。小妹妹笑得比花儿还甜“不用谢。”她看看妈妈又露出了花儿般的笑容。

  公交车上的小妹妹虽然娇小,但她却又那么伟大。她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尊老爱幼的这一优良传统。同学们,行动起来,用行动去关心我们周围的老人吧!

  孝亲敬老的故事 18

  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为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孝亲敬老的故事 19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

  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10年天下会大乱。

  13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

  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孝亲敬老的故事】相关文章:

孝亲敬老的故事03-09

孝亲敬老的故事(精)03-14

孝亲敬老的故事15篇03-14

孝亲敬老作文07-18

孝亲敬老的作文07-25

敬老孝亲作文10-11

孝亲敬老作文(热)04-07

[优]孝亲敬老作文07-20

关于孝亲的故事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