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08 10:58: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篇1

  第一课时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师: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是荷塘世界,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是他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则是一个曾经十分荒芜的园子——地坛。请同学们用十分钟时间读一读课文。

  师: 请根据节选说一说史铁生的经历。

  生1: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忽然患了截瘫。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和出路,就经常到园子里去思考,母亲也给了他很多安慰和帮助。在母亲去世之后,他终于发表了小说,并且不断获奖,碰撞开一条写作之路。

  师:讲得很好。第一部分初读有些杂,我们需要理出一个线索,这是以事件或是以明显的时间先后为线索的吗?(生:不是)

  生2:我认为是以地坛为线索,走进地坛、亲近地坛、感悟地坛。

  师:有道理。不过我认为地坛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感情和思想,他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也有一个变化轨迹,请大家尽量用文中的话表述一下。

  生3: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师:很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坛是作者的再生之地,找出写地坛的一个关键句。

  生4: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里等待了四百多年。

  生5:我认为那句只是引出地坛,能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学生大都同意后者,教师(板书这句话):荒芜在哪里?为什么又说不衰败呢?(打出第三段的幻灯片)

  生6:荒芜很明显嘛,是说它显得很破旧;至于不衰败是说里面的动物,哦,还有植物很有生机。

  师: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荒芜除了残破之外,还跟人们对它的态度有关,当时的地坛无人重视,不管是官方还是百姓。(有学生说,对,人们上下班抄近路才去呢!)说它不衰败是因为它的内里各种生物充满生机,它丢掉的只是——,见学生回答有难度,教师提醒:剥蚀的是什么琉璃?淡褪了什么朱红?学生从“浮夸”、“炫耀”中马上找到了答案,它只是失去了虚荣、浮华。

  教师出示幻灯片:具体说一说,地坛对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7:地坛至少给作者提供了一个逃避的场所、思考的场所,我觉得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 身影,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灵魂。

  生8:我认为地坛也有创伤,这能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

  师:你说得真好!地坛昔日有何等的荣华,连皇帝佬每年都去祭拜!现在无人关注,而且还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静、安详的呆在那里。作者自己的磨难跟地坛的沧桑相比真是渺小的。

  生9:我认为园中的花草和虫子对作者的态度变化很重要。

  师:是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教师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你感兴趣的句子。

  生10:我喜欢写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

  生11:我注意到蜜蜂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蚂蚁的稳和作者的烦躁不安形成对比。

  生12:我注意到蝉蜕,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

  师(掩不住脸上的喜悦):我真想为你鼓掌!

  生13:我也注意到蝉蜕,但我想到的是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学生鼓掌)

  生14:我注意到露珠。它在叶子上滚动、聚集,然后继续滚动,再聚集,露珠就越来越大了,大到叶子不能承受时掉下,如果这时有阳光,那就太美了。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

  师:说得很好。我想问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窸窸窣窣的声音?(学生发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给学生一点回味的时间后再交流)我认为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长的声音呢?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

  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虽然不能一一对应说蚂蚁教会作者什么,蝉、蜜蜂教会作者什么,看了一下露珠便如何,但几年的观察、思考还是会影响作者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在解释“不能理解园子的人肆意雕琢它,但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时候,作者用了六个譬如,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生15读)

  师: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和前一段相比如何?

  生16:我觉得这一段写得更大气,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写的是蚂蚁、瓢虫、蝉、蜜蜂。(有学生窃笑)

  师:我请那个刚才笑的学生发表一下高见。

  生17:我同意他说的.大气。但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过一种“小资”的生活;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不少学生在点头)

  生18: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

  师:是啊,一个是宠辱不惊,一个把死当成必然降临的节日。它们是生命中的长者、智者。(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略)

  第二课时

  师:第二部分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我所指的不仅仅是事情。

  生19:母亲让我去地坛,为我担忧,去地坛找我。

  生20:应该是送我去地坛,而不是让我去。

  生19:我觉得送儿子是很一般的,但那样理解儿子不限制他去,就十分难得了。

  师:我看有道理。找我的部分是十分感人的,大家推荐一个朗读那里最强的同学读一下。(学生21读,众人鼓掌)

  师:读这一段,你想到了谁?我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一个男人,他蹒跚着为儿子买橘子(学生中有人小声说是朱自清的父亲,还有人轻轻地背起《背影》);另一个是我的母亲,在我出去读书时,她在家里吃了很多苦,受过很多委屈,但她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在打电话时连一个字也没有提过。说说你家的情况吧,我觉得提到父母我们没有什么羞涩可言。

  生22(一个男生):作者的母亲找他却不让儿子看见,懂得为儿子着想;我的妈妈却不会为我着想,总是唠叨。我放假在家时她一天能打七八次电话,我没有办法,就把放电话的房间锁起来。

  生23(一个十分文弱的女生)站了起来:我认为他太过分了。我的姐姐在杭州工作,我的爸爸在欧洲,半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我妈一个人在家,很孤独的。我每天都给我妈打电话,虽然每次都要等很长时间,虽然只是说些平常的事情,但我听得出我妈有多高兴。你不能只让妈妈为你想,你为你妈妈想过吗?

  生24:我曾经告诉过妈妈,什么时间我肯定不在寝室,不要打电话。前天我有病,八点就回到寝室,刚回去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

  师:这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应吧。母爱的很多内涵,作者当时并没有理解,一个原因是自己年轻、心里痛苦;另一个原因是母亲的爱是默默的、不张扬的。不张扬的爱的表现形式太多了: 可能是你酣然入睡时,她加上的毛毯;可能是你大汗淋漓时,她送上的手巾;可能是你误入歧途时,她无情的责打;可能是你心神不定时,她轻轻的叹息;也可能是你日常生活中,(看了看生22)她不停的唠叨。请学会感受那不张扬的爱。

  师:这一部分回忆母亲贯穿着什么心情?

  生:痛悔。

  师:我忽然想起白居易《长恨歌》的句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不知道唐玄宗能否真到这种程度,但我敢说史铁生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父母还都健在,也许他们不能给我们很多钱,但他们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回报父母的爱要及时啊!第一步,你要懂得父母那不张扬的爱。(播放歌曲《懂你》,几个学生悄悄地擦着眼泪)

  师:我们还是回到课堂中吧。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生:根据片段记忆设想出来的。

  师:这种设想在生活中写作中都很重要,能说说吗?

  生25:在生活中有了设想才能理解母亲的不张扬的爱;在写作中如果不设想就只能写母亲如何送我、有时候找我,就不很感人了。

  师:说的好,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作文中要敢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家不妨尝试一下。我们再想一个大问题,两个部分,一个写地坛,一个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生26: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师:很好。虽然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抽象的,但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下面还有一些时间,让我们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一首小诗,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在三岁时就夭折了,这是一首悼念诗,听我读一读。

  也许 ──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学生久久地沉浸在悲哀而优美的意境中,教室中一片肃静。)

  (几分钟后)师:今天大家要回家,写一封给母亲的信吧。再见!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篇2

  师:上课

  师:三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有一天,在我上课之前,一位学生跑到我的办公室来,跟我说:老师,我无意中看了一篇电视散文,被它深深感动了,并流泪了。一年前的暑假,我在北京,也是为了这篇文章,独自一个人跑了很远的路,专门去看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

  生:地坛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多媒体显示),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生:(朗读作者简介)

  师:好的,请坐。

  简介中尤其要注意最后一句:他的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

  大家看一下这张黑白照(多媒体显示),时间很长了,是史铁生做知青时的照片,那时的他还是四肢健全。

  注意左边的黑体字,大家要注意,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因此,史铁生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贯穿了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感受作品,跟随作者一起去解读生命。

  从他的简介经历之中,你会发现他作品的特点,正如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作者苦难心路历程的再现,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可以算是一篇自传性的散文。大家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关的背景信息,有吗?

  生:第三页

  师: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生:他等着我出生,然后……

  师:这个句子我们仔细看一下,有一个定语很关键,是……?

  生:“最狂妄”

  师:是,“最狂妄”的年龄应该是20几岁吧,你怎么去辨析“最狂妄”这个词语,它跟儿童时代或年老时候失去双腿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的理解是,如果很小时候失去双腿,那时对人生志向不明确,没有很强的想要事业成功的欲望感,而且适应生活比较快;老年的话,那时,事业已经成功了,那时失去双腿的话,和现在年轻相比,在感情上不会太强烈,就是说,事业已经成功的话,失去双腿,对他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且年纪大了,会比较想得开。现在这个年龄的话,失去双腿,等于前途一片黑暗,突然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师:请坐,分析得很有道理。也就是说,比较三个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失去双腿对他人生的打击是最大了。

  那么作品里面介绍到的“自传性散文”信息,除了这个句子,其他还有吗?

  生:第4页

  师:读出这个句子来

  生: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

  师:这里他说到,在这篇散文里,引用了另一篇小说中的一句话。

  师:大家在第7页里,也可以看到一个句子:在我的小说第一次发表的时候……

  师:因此,我们大家如果去读自传性散文的话,可以从文章里面找到相关的作者背景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师:我这里有几张去年在北京拍的地坛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多媒体显示图片)。公园里的景色怎么样?如果把它与文中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相比,一样吗?( 多媒体显示问题一)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刚才的照片里面是芳草青青,书上写的是荒草一片。

  师:我拍的地坛是生机盎然,然而作者在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怎样?你找到了吗?

  生:第3页第3段。

  师:读一下

  生:四百多年里,它……(暂停)

  师:这么好的语句怎么不读了?读下去啊!

  生:它……

  师:(板书)坍圮。这个字念什么?

  生:tān pǐ

  师:我们在理解这些句子时,可以抓住几个关键词。

  生:剥蚀……淡褪了……又散落了

  师:嗯,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大家对这句话含义不太陌生,就是在作者描写的景物里,已经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他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破败

  师:因为景物比较破败,那他当时的心情状况会怎样?

  生:失魂落魄,课文中有的。

  师:对了,文中第一次写到的景物描写是,十五年前无意中进入这个地方,他当时双腿残废,是最失魂落魄的时候。

  师:在破败荒芜的景物里,其实还夹杂了另一种景物特征,渗透着另一丝情感,发现了吗?

  生:苍幽、茂盛、自在

  师:这些词语让你看出了什么?

  生:生机

  师:课文的景物描写,除了这个地方,还有吗?找到了的话可以站起来读读。

  生:第4页第3段:……

  师:写地坛园子里的景物,还有吗?

  生: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师:你把最后一句读了,前面一句是不是景物描写啊?

  生:是

  师:大家数一数,小院子里有好多小动物,有蜂儿、蚂蚁、瓢虫……,你们再看黑板,第一次景物描写的感觉是“破败”。那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想?这里的景物变成了——

  生:生机盎然

  师:刚才不是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们感觉到他心里有一种什么变化?

  生:对生活有了一点希望

  师:或者是说对生命有了渴望。其实,我们从这一层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希望,要不然,他老是呆在园子里,如果想不开,就不好了。

  师:类似的景物描写句子还有吗?

  生:第4页第一句: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师:这里怎么样?

  生:这一句话象征了史铁生心中的希望。

  师:他希望越来越大,太阳也越来越红,是吗?(师微笑)

  师:还有吗?

  生:第5页第二段第8句开始,有七八个特写镜头都是。这时候开始,他的思想开始出现了转折,他有了奋斗的目标,他要努力地活下去。

  师 :具体是哪些语句,能不能读给大家听听?

  生: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师:这里写了几个片段啊?

  生:6个片段,即6个特写镜头。

  师:从这些景物中,我们能感觉到他对待生活要怎样活下去?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已不是从“生机”或“破败”等表面层面去写了,我们对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要从语境角度去理解。大家看这六个片段之前的一句话: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师:这道出了自然怎样的一种特性?

  生:自然亘古不变。

  师:是不是自然永恒,他从自然的永恒中,也悟出了一点,他要怎样地活下去?

  生:坚强地活下去。

  师:对,坚强地活下去。 他也感觉到了一种生命的渴望。其实,作者在这个院子里来来去去,整整有多少年?

  生:十五年。

  师:那么在这十五年里,他每天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吗?(多媒体显示——问题二)

  生:发呆

  师:发呆十五年有收获吗?

  生:有。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师:你把课文中的一段话读了一下,其实,我们稍微概括一下的话,他在这个园子里思考了人生的一个问题——

  生:生的问题,死的问题。

  师:还思考了什么问题吗?

  生:(沉默)

  师:那么你赞同刚才读到的那些观点吗?能理解吗?

  生:赞同。(微笑)课文中说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师:嗯,或许,生死对大家来说可能还是一个很遥远的问题。那么大家看看,作者还在思考什么问题?

  生:怎样面对生活。

  师:也就是怎样——

  师生:怎样活下去的问题。

  师:那怎样活下去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解决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解决了?

  生:——噢,没有解决。

  生:(大笑)

  生:他可能要活多久就想活多久,书上有这句话。

  师:那他总的方向性有吗?

  生:应该有的,否则的话——(支吾)

  师:你觉得他会怎么活?

  生:他应该有信心,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样,以后在人生道路上就不会半途而废。

  师:这是你从文章中感觉到的,是吗?好的,请坐!

  师:我们大家想想,他应该究竟怎样活?

  师:史铁生在他领悟了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后,包括生命中最不堪忍受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这时,他慢慢地越出了自身的范围,开始去关注身边的人,这第一个关注的人便是他的母亲。所以,我们可以看看他如何写他的母亲。

  师:文章的第二部分,时时处处散发着朴素又真挚的母子深情。或许,里面的一个句子让你很感动,也或许里面的某一种心情你也曾经有过。请大家找出来,并用心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多媒体显示——问题三)

  师:你们自己跟父母沟通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看看作者跟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1:第七、八页之间,有三处:① 母亲已经不在了。

  ②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③ 母亲不能再来园中找我了。

  第一处,写出了母亲已经不在的事实。第二处,可能是一种强烈的希望,怀念母亲。第三处,写出了以前母亲对他的爱,与他相依为命,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在生活上教会了他怎样活下去。

  师:这个同学找得很好,思考方式也很好,把相似意思的句子找出来进行比较阅读,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师:还有吗?

  生2:第6段倒数第二行:①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③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感人,每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都会像他母亲一样,恩——

  师:慢慢说,母亲会怎么样?

  生:只要自己的孩子有一点点的危险,母亲就会拼了命去救他。

  师:嗯,很有感触,能不能联系自己谈谈?

  生:很多的。

  师:能不能随便举几个例子?

  生:忘记了。

  师:有没有特别让你感动的事?

  生:一时想不起来了。

  师:你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能感动就好!也许是一时激动,语言无法表达了,也许这是你和母亲之间两个人的秘密,是吗?(师微笑)

  生:点头!(微笑)

  师:还有吗?

  生3:第7页第3段: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我的感觉是要把两个“只是”、“只有”读成重音。

  师:你刚才已把它们读成重音了,我们都听到了,有什么用意吗?

  生:这两个“只是”、“只有”反映了史铁生失去母亲的那种非常悲伤的心情。她来世上,“只是”为儿子担忧,就说明母亲心里想的全都是儿子,没有想其他事情。在“我”四十九岁时母亲去世了,说明了母亲在有生之年不是非常的可以享受生活,而是非常苦难的日子。

  师:就是当他有成就的时候,她却已经不在人世了,而且,在她母亲在世的时候,作为儿子,有时对母亲也不是那么孝顺、体贴;等到母亲不在时,想孝顺、体贴,已经来不及了。鲍明浩同学的这种解读方式也很巧妙!请坐!

  师“还有吗?

  生4:还有下面一句:“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生:就是在母亲去世后,他特别地感到,希望母亲能多活几年。这句话写出了他非常希望母亲多活几年,他为了母亲能多活几年,甚至可以跟世界作对,跟上帝作对,这就表明了他对母亲形成的爱是——

  师:很强烈的爱,是吗?

  生:对,非常强烈的爱!(生齐鼓掌)

  生5:还有第6页第一段。

  师:大家一起看一下。

  生: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

  师:怎么不读了?

  生: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但是。这里母亲的爱也如山一样,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母爱(大笑)。

  师:原来是情感要喷涌而出了!(师微笑)讲得很好,又很流利。大家也看到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我想知道我们同学对父母的感觉怎么样?有没有父母很疼爱你,而又不理解你的情况?

  生:没有

  师:那说明我们同学跟父母相处、沟通得比较好。我刚才听到下面个别同学在说“有”——就是虽然疼爱却不能理解沟通的情况还是有的。如果母亲只会疼爱而不懂得去理解,那么这种爱会让孩子变得喘不过气来,是不是啊?

  生:是——

  师:在这里,大家感觉应该还是比较羡慕他有伟大的母爱。“伟大的母爱”这几个字虽然通俗,但在这里感觉到有分量,对吗?

  师:这种描写还有吗?别的同学也要有所得呵。

  生6:第6页。“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我觉得这里说明了母亲的一种关心、担心,表现了一种真挚的毫不张扬但绝对是很深厚的那种爱。

  师:你有两个词语用得很好:“毫不张扬”但却非常“深厚的那种爱”。这两个词语概括得很好。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触?

  生:有

  师:能不能透露一点?

  生:因为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大笑)

  师:这种感情能体会到,太多了,那我们课后交流吧,好吗?请坐。

  师:早上我在7班上课,一个同学说,他每个礼拜六下午放学回家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有一次,他心里很震撼,很想流泪。我问为什么?他说,那种感觉跟文中的母亲很相似。他的母亲也是在大门口等着他放学回来。好象他不久前跟母亲吵过架,但那次他看到母亲在大门口盼望儿子归来的那种期盼渴望的眼神时,心里非常震撼、非常感动。我不知道我们的同学有没有过这种感受。

  生:有的。

  师:刚才还有谁举手要发言啊?

  生7:第7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师:很短的一句话。

  生:是。首先,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概括,“这样一个母亲”我认为是一个既能理解儿子又疼爱儿子的母亲。一个母亲可以是很主观地去疼爱自己的儿子,但却能在精神上或者其他什么事情上又能理解儿子,比如前面一节写到的,“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这句话就是好象说,母亲是在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样。

  师:嗯,有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很幸运。其实,你们母亲也一样,母爱都一样,是不是?只不过他处在特别困境、逆境中的时候,这种母爱表现得特别明显,是吗?请坐!

  生8:第9页最后面,“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说明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我,她对我的爱就像一条无形的线一直牵着我,一直在后面担心着我的安危,所以,母亲——(支吾),(学生窃笑)。

  师:慢慢来,不要急!

  生:母亲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就像我母亲一样。我到奉化来读书,其实母亲也是很想到奉化跟我一起来住(学生窃笑)。但是,工作的需要,没办法来。

  师:虽然你母亲最终留在了家里,但是你仍能感受到你母亲那份强烈的爱,对吗?

  生:是。她以前好几次跟我提起过,但为了生活、工作,也没有办法。

  我感觉他的母亲跟我的母亲差不多,所以,我的母亲也很伟大。(师生鼓掌)

  师:那是肯定的。这位同学能联系自己的经历,分析得很到位,很好!

  师:嗯,大家看到,文中有很多地方能引起我们的感触,还有吗?刚才举手的哪位同学?

  生9:第7页。“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同学都在说母亲对儿子的爱,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儿子对母亲的爱。

  师:从这个角度考虑,另辟蹊径,很好啊!

  生:原文有“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的句子,这就是上帝的考虑,因为母亲活得很苦,让母亲早点进入天堂,也是对的。(生大笑)

  师:别的同学都是从母亲对儿子的爱角度来谈,你换个角度,文中作者史铁生虽然在这之前,可能对母亲的爱细细地品味没有那么多,但在母亲去世后,他也感悟到对母亲的爱也是很强烈的,是吗?

  生:对!

  师:请坐。当然,还有一点,文中写到:(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这样一想的话,他自己心里可能也能够想得开点,要不然的话,就是要把悔恨和内疚积聚在心里了。

  师:还有吗?

  生10:第8页第1段。“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那时,应该说她找不到我的话,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那就可以直接找到我。

  师:那我倒要问一下,她为什么不直接叫他的名字?

  生:因为她不想让她儿子知道,她对儿子是默默地爱。

  师:那种爱的感觉是很默默无闻的,是不是?

  生:就是——(支吾),我也说不清楚了(学生窃笑)。

  师:对这伟大的母爱,复杂的爱,可能一下子难以全说清楚,但你能感觉到,是吗?

  生:嗯。

  师:请坐。其实,这位同学刚才读的地方,后面还有一句: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看到“背影”,我们大家应该会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不过他写的不是母亲,是——

  生:父亲。

  师:父亲也好,母亲也好,父母的爱是一样的,对不对?

  师:同学们划出的这类语句还有吗?

  生:还有(轻声)

  师:因时间关系,还有的话,课后再交流,好吗?

  师:大家再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这里母亲她那种无私的爱,母亲坚强的意志和母亲坎坷的命运,以及自己带给母亲和母亲自己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让作者在逆境中活得更加坚强,这其实也正好回答了——

  生:(教师手指板书)第三个问题。

  师:就是怎样活的问题,那怎样活呢?

  你看了第二部分后,你感到史铁生会怎样活?

  生:他一定会勇敢坚强地活下去。

  师:这正好强烈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所以,史铁生他从困境走向成功,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地坛和母亲伴他同行,可以这样说,地坛是她内心的放纵,而母亲是他情感的归宿,地坛和母亲都是他精神的支柱。

  所以,我们大家刚刚找的也好,读的也好,感受的也好,都很精彩!

  最后要送给大家一句话,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黑人领袖说的,朗读了,这话就是你们的了。

  生:(齐读)“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马丁·路德·金

  师:记住这句话了吗?

  生:嗯!

  师:今天的作业:

  请大家从“苦难”、“生死”、“母亲”三个词语中选一个为话题写一段话,要写出你对它的深刻理解。

  师:下课!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篇3

  导入新课。

  师:史铁生是一位不幸的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活得最狂妄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于是在他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凉、冷落的古园,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在这个古园里浸泡了十五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思考的结晶。节选的课文一共包括两个部分,写自己,写母亲,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

  听课文朗诵。

  切入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完成填空,分析史铁生心理变化历程:

  双腿残废后,找不到出路,失魂落魄,焦躁不安,地坛曾经富丽堂皇(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富丽的玉砌雕栏),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雨后,如今破败了,但园内的草木依然茂盛得自在坦荡,太阳依然亘古不变,园子显得很沉静,他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历史的沧桑与悠久,心灵渐渐平静下来。

  师生共同完成填空,把握史铁生心理曲线。

  辅导与思考: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生1:平息心中燃烧起来的对命运之神的怒火。

  生2:人是在挫折中不断长大的。

  生3:你将从我身上感悟到些什么呢?

  生4:人生难免有我这样破败的时候,但自然总是生生不息。

  生5:对着空空的裤管,我希望你能对他说:没有你,我依然能站起来。

  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到文章中去读。我们再来读一遍第三段。

  师:史铁生残废之后,焦躁不安,失魂落魄,悲观失望,他从有四百年沧桑历史的地坛中,从苍劲的古柏树身上,从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中,从亘古不变的太阳和宇宙里,读懂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获得了灵魂上的安静。失魂落魄的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已趋于平静,这就具备了细心观察园中的昆虫草木的心理基础,加上他又不能自由活动的生理原因,因此,园中的一只昆虫,一片叶子,一滴露水,都能深深地感染他,打动他。

  下面学习第五段:先读书,找出中心句。然后分小组问答,再举行全班问答。比一比,看谁问得精彩,看谁答得精彩。

  学生分小组互问互答。

  全班交流。

  生6:(1)为什么说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

  生7:既是遭遇不幸,更主要地是被击昏了头。

  生8:“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如何理解?

  生3:前一个指“现实”,后一个指逃避现实的“精神世界”。

  生9: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没有同学回答,解铃还须系铃人呀,你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

  生9:我想一是焦躁,二是同病相怜,三是你们有什么活头,我又有什么活头。

  师:你思考得很深入,一二三点都很有道理。实际上,精彩的答案往往是属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的。

  生10:(4)蚂蚁想透了什么?

  生11:实际上是写史铁生自己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10:“疾行而去”有什么含义?

  生12:想好了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作者有时想到了生活的出路,也有一种“疾行而去”的狂热。

  生13:写“瓢虫”象征着什么?

  生5:我觉得这是在写作者的思考状态:想累了,歇一会儿,忽然走神了。

  师:想象精彩。

  生14:“蝉蜕”?

  生8:这可能是写作者思想斗争的: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蝉蜕”,一种新生,痛苦之后的新生。

  生15:露水一句的含义?

  生16:露水生命短暂,但也有它的坦荡,也有它的辉煌。

  生3:史铁生在痛苦中挣扎,好好地活下去的念头,终于压弯了软弱、颓废、沮丧的“草叶”而放出万道金光。

  师:精彩!

  生:还写出了作者的精神幻觉。我们在精神发呆或特别专注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

  生17:为什么能听到草木生长的响?

  生18:是用心听到。因为平静下来了,感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可爱,有这样的心理基础,他才能听到。

  师:大家的表现可让老师平静不下来了。可是,史铁生需要平静,我们也需要平静。马克思也说,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下面让我们平静下来齐读第五段。

  师:下面我在大家问答的基础上,谈谈我个人对这些写景的理解。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烦,头脑发热,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内心里爆发出万道光芒。总之,痛苦,飘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种生的欲望,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实。

  也可以这样看,自然充满变化。人生如此,草木昆虫在变化中发展、生长,那么,自己的苦难也是充满变化的人生中自然的事,苦难之后,新的生机的降临也是自然的。

  总之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使史铁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地坛还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中这样写道:

  (配音乐、幻灯,示范朗读“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师:这六个譬如,就如同六幅画,看到这六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生7:对第一幅,我想到“夕阳无限好,‘正因’近黄昏”;也让我想到坎坷是灿烂的,对于强者来说。

  生19:对第四幅,我想到了老师刚才说的两句话,那个获诺贝尔奖作家的和马克思的。

  师:哦。是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的,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马克思说的是: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

  生20:我也想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

  生21:我想的是第二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引发对生命的惆怅、伤悲、思考。

  生2:第六幅:秋风扫落叶,落叶却飘摇歌舞,坦然安卧,使我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大家联想都很好。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是这样,能够激发读者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高水平的阅读也应该是这样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

  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总之,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

  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

  另外,我认为这一部分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写的是史铁生在人生不幸中所体味出的,人生真正的一种沧桑之味。不管我们怎样理解,总而言之,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地坛成了史铁生无言的母亲。

  下面总结一下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的外化。

  最后老师提一个寓言故事,说掉在枯井里的驴子,主人无法救它,只好埋它,结局可能是什么呢?

  生12:爬了上来:驴子把埋葬自己的土块变成了提升自己的阶梯。

  生22:悲观绝望地死去:主人都不要我了,我还有什么活头。

  生23:主人都没有办法了,我还能怎么办!

  师:让我们齐读“把埋葬自己的土块变成提升自己的阶梯”,作为精彩一课的精彩结束吧。

  本堂课思路和主要内容均来自来自湖北省水果湖中学戴厚文老师,瑾以致谢!

  编辑短评:本教学实录很生动,读之如同亲临教学现场。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师生对文本把握得非常精准而深刻,凸显了文本的人文内涵。表述的语言也很优美、流畅。只是对文本语言的直接感知少了些。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实录03-02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03-05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实录03-06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实录03-02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实录03-03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通用]03-06

《荷花》教学实录03-02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