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导学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落日的幻觉》导学案,欢迎大家分享。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1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学会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注意观察落日,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获取一些知识和道理。
【知识链接】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自主学习】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幻觉()吟咏()绮丽()
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3、第①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3、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3、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4、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拓展延伸: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课堂小结: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课堂练习】
1、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如果你是种子,;如果你就是你。
2、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3、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
4、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落日的幻觉答案
预习检测:
1、jué yín qǐ yān bó yān
2、出于李密的《陈情表》形容年老垂死,只剩一丝微弱的气息,好比太阳快要下山了。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3、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集中在第2小节,具体见下表。
3、重点研读第4、5两节。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合作探究:
1、主要是感情上的原因,夕阳总让人联想到人的死亡或事物的没落,让人感到美好的事物只有短暂的存在。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总分关系。前三段主要写日落的壮观、绮丽的景象,并说明这些景象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后四段具体分析产生每种幻觉景象的原理。3、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4、如:“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无不”双重否定,强调了人们的赞叹之情。
“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的说明了落日的变化。
拓展延伸:1、光的折射现象、光渗现象、背景衬托、眼球特点问题、光的直斜射问题等。2、落日变近、落日变凉等。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课堂练习
1、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2.A
3.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一住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凛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4.(1)原文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人们对日出的喜爱。
(2)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法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过程设想】:
一、看一看 进入情境
由几幅图片引出“幻觉”这一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从而引入课题。
二、读一读 提取信息
1、猜题:看课题,同学们想从文中了解到关于落日的幻觉的哪些知识呢?
(问题预设:1、落日会产生哪些幻觉?2、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
2、听读。落日的幻觉是怎样的呢?老师为同学们找到了一段视频资料,一起来欣赏。(出示落日视频)老师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但作者黄天祥比我技高一筹,他选择了用生动的文字来描述这奇异的落日景象。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种幻觉?边听边圈点批注出你所找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学法点拨:
提炼主要信息的方法1、找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 2、关注标志性词语 。 3、结合语段内容抓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自读:自由朗读课文4—7段,圈点勾画出说明“落日幻觉产生原因”的信息。
4、交流信息。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勾画的信息。以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解说员身份,解密落日现象的科学道理,从而明白“落日的幻觉是怎样产生的”这一事理。
出示学法点拨:
1、先找出落日景象的原因,再摘取关键句,结合自己的语言解说,不可全盘照抄课文。
2、不妨先将要点写在纸上,在小组内共同探讨。看谁解说得更成功更精彩。
三、说一说 理清顺序
1、明确事理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文章阐述的.“落日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事理。
日落时的景象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仪器观测证明没有变大
2、梳理顺序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作出小结,形成整体印象。
四、品一品 探寻美点
师:课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文中有两个自然段被我们忽略掉了,是吗?(学生答第一、三自然段),我觉得这两个自然段无关紧要,删掉它们行不行?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一自然段生动的语言特色,从而自然引入对第二自然段的赏析)
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尝试为精彩生动的文字做读书批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第2自然段,去感受和体味文字之美。
(由课文第一、三自然段的作用分析引出对第二自然段的品味,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点写作的技巧,学会在说明文里适当的穿插生动的描写。)
学法点拨:
可以尝试着从表达方式、赏字和修辞等方面对精彩的语段进行批注。
五、写一写 学以致用
落日的幻觉绮丽壮观,日出的景象同样美不胜收。请运用本节学到的一种或几种写法,写一段有关日出的景象。
附教师的下水习作:
凛凛的晓风掠过地面,夜的幕布悄悄地从东方被揭开了一角,大地朦朦胧胧,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薄纱。不久,天空泛起了一点鱼肚白,熹微的晨光伴着声声鸡啼轻盈地从远处走来。远方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的溪水喃喃私语。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只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霞光给山峦,树梢、河流披上了一层瑰丽无比的锦缎。淡淡的云絮,此时也成了绚丽多姿的丝带:浅紫的,淡蓝的,粉红的……如画的美景,怎能不让画中人驻足、神往啊!
六、课堂小结: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擦亮自己的一双慧眼,用心灵去观察,靠知识去探求,用文字去表达,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
板书设计略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3
教学目标:
1、品读描述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资料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述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带给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述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述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述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资料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务必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设计:
学生自读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教师板书小结。
(见板书)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
1、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四、课堂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完成相关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紫光变扁变大
落日
原理: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折射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5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个视觉小游戏:请好好数数图中有多少个小黑点?图2中红线与蓝线哪根更长?图3,位于中间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个更大?
刚才的小游戏中,我们眼睛看到的与实际不一样,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落日”。今天,我们就随黄天祥先生一起去探索落日的奥秘。
二、赏落日、绘落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落日图,注意仔细看,认真想,看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树稍上的落日、湖边落日、大漠的落日、海上落日)欣赏了四个画面,谁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一下?(提示:可从颜色、形状、看后的感受方面去说)
三、检查预习。
课前布置了预习,下面我要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如何。(出示课件)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根据说明的对象、说明的目的,可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课件)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落日的幻觉)谁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四、自主学习,弄清落日让人产生了哪些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说明对象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注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1、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2、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划、作标注。3你发现文章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读完思考,完成导学案中表格练习。
从表格中我们发现,课文先写了落日让人产生的幻觉,再写产生幻觉的原因,前面是现象,后面是本质,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根据说明文写作顺序,本文是按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五、合作探究。
本文的说明方法灵活多样,第一段中,作者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了李密的《陈情表》中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下面我们小组来合作探究4-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组间巡视指导。交流学习成果。
六、揣摩语言。
作者在写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成因,很有说服力,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很有讲究,下面我们来看几组句子。
这样替换行吗?
1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2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
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红色的字去掉行吗?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一般来讲”表“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下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少于清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不能删除.
通过以上句子的探究,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严密。
七、拓展延伸。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美丽的落日景象背后竟隐藏了这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美丽的自然现象呢?(彩虹、海市蜃楼)
2、眼见果真为实吗?(课件)
假如你是“走进科学”栏目的解说员,你能解释下列所看到的现象吗?
3、学生谈收获。
八、作业。
1、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课下观察日出的情景,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2、对于太阳落山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课文中没有解释,请同学们下去后查找资料弄明白。舒全鑫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6
教学目标:
1、说清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体会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
4、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图一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黄天祥的科普说明文《落日的幻觉》。
一、初读感知。
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2.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3、、字词积累。
蕴含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坠落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三、学习新课。
1、明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明白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
2、赏幻觉。
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落日的景象?
3、析幻觉
仔细研读4567自然段,找出日落的幻觉产生的原因,填在下列表格中。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像这篇文章,先写落日的幻觉,再阐释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说明顺序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品语言。
请大家速读课文,可以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或准确严密的语句,也可以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体味这些句子或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删除法:删除这个词语或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味表达效果的变化。
1.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该句能否删去一般来讲,为什么?)
不能删去,一般是指通常情况,“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但不包括特殊情况(如暴雨后,空气非常清新,烟尘就少),这样说明则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如果删去的话,就变为“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显然这样太绝对太肯定,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2. 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该句能否删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此句运用比喻说明,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如果删去,则不能写出落日的具体形状,语言也显得平淡无味,所以不可删去。
根据教学情况,指导学生运用替换法,品味语言表达效果。(适合各类文章)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句中的“无不”改为“都”,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能,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而都是表示一般的肯定,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所以不可替换。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句中的“可惜”改为“但”,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可,可惜不仅有转折的意味,而且带有感情色彩,让人深感遗憾这种紫光不多见,而但字则无此感情色彩,仅仅表示转折,所以可惜要比但字好,不可替换。
5、悟幻觉。
由落日的幻觉,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的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四、拓展延伸。
课文在分析了落日的现象及原理后就结束了,看起来结构似乎并不完整,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感悟,尝试着给课文加上一个结尾。
五、课外作业。
课文没有交待“落日变大”的原因,请你根据你所了解的课外知识,利用所学的课文
知识补写其原因。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认识到眼见不一定为实。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不要被幻觉所迷惑。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如果生活没有了幻觉,我们的人生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所以,我们既要不被虚幻得表象所迷惑,又要充分享受虚幻带给我们的美丽景象。在美丽中快乐,永远做一个幸福的人。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7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本文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本文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你能试试吗?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3.感悟落日之美,培养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体悟幻想和想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导入课题,并就课题《落日的幻觉》简单阐述,形成学生对于文本的第一印象。
诗意导入:唐代诗人杜牧在《西江怀古》里说:“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今天,我们不妨也来做做这万里沙鸥,弄弄这夕阳落日,看看能不能也弄出诗人情怀出来。
二、初读理思路。
幻灯出示初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先描写落日的景象,再解释幻觉的成因,引导学生把握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观落日之景。梳理作者所描写的落日景象,并整理到学案表格的第一列。(培养学生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赏落日之美:
无论落日的形体还是颜色,总之一个字——美。那落日之美究竟美在哪里?以“落日之美,美在 ”的句式用课本上的词加以概括。幻灯出示美读要求,学生美读文章的第一二两个自然段。
感受壮观、绮丽、神秘、迷人之美。穿插学生美读文章,体悟作者对落日的喜爱之情。
思考把落日之美写得如在眼前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表达方式中描写的运用和说明方法中摹状貌的运用会让说明文形象生动。
引导体会落日的忧伤之美,引导学生归纳:引用古诗文可以让说明文充满诗情画意,具有可读性。(拓展延伸,还知道哪些描写落日的古诗文)
师:无论是凄婉还是绮丽壮观。落日总是那么美,同学们来感受下。旁白:从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落日总以其千变万化的美触动着诗人词人的情思,也触动着我们的心弦。可以,这样美丽的落日,居然是幻觉啊。可是科学总是科学,无论你信,还是不信,真理总在那里,不哄不骗。(幻灯片展示落日图集)
四、析落日之幻:
师:在研究落日幻觉之前,我们先得做些准备工作。因为初二的我们,对于物理学的相关常识应该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导学案知识链接,充实你的知识背囊。(生浏览导学案相关内容)
小组汇报,至少三名同学,合作汇报。
师就表格提出两个问题:①分析前两列顺序不同的缘由,体会说明文中说明顺序的运用;②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师归纳:叶圣陶老先生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那如何能把说明文说明白呢?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依照一定的说明顺序,使用相应的说明方法,还要选择相应的说明语言。前文我们说了,除了生动形象之外,最根本是——准确、严谨、周密。
味说明之言。教师展示语言例句,学生分析。
五、味落日之理
师: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落日之美。如果你是农民的孩子,或许你也会在某在农忙的.黄昏之时或者放学的路上,看到地平线上这轮美丽的夕阳。她那么美,那么耀眼。可它,竟然是幻觉。静心默读文章,你是否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或者,你可以写一写。
学生思考或者动笔写。中心点:要有科学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
师反面示例月亮的图片:生活中不仅需要科学,还需要想象和幻想。
六、课堂小结:
师小结:有时候,真相是一种幸福。可有的时候,真相也是一种残酷。所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我们用知识和科学为自己的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也用想象和幻想为我们的文学和生活涂抹更美好的色彩。
亲爱的同学们,在这微冷的初冬之日,愿你拥有这个季节最美的那轮落日。
下课后,请同学们依据六年级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写一则简单的小品文。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清楚明了。
下课。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9
预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语句信息,初步形成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阅读,欣赏重点语段,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
预做学情分析: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科普性的事理说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注意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作者是全国科普记者协会会长黄天祥,以一颗热爱科学、积极从事科普宣传的赤诚之心,为广大青少年朋友写下了这篇科普短文。本文介绍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接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文中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如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可以引导学生不必深究这些术语,而主要是了解幻觉及其成因即可。
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落日的幻觉应该特别感兴趣,这是学好本课的一个积极因素,但很多同学可以只注重形象上的离奇,对其成因,往往会不加重视与探索,其中所含的一些术语,也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这会影响学生深入文本,无法做到体会事理说明的特征。因此,可以借助图表法,从“幻觉”入手,将幻觉和成因直观地显示出来,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和科学的理性认识。
预想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预想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预构教法与学法导航:
预构教法:
1.图表法。通过视觉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幻觉的情境。借助填写图表,对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梳理,从而系统地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要说明方法,引领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文,形成初步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拓展阅读法。选一些描写落日现象的`文段,拓展学生阅读的层面。
预构学法:
究因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落日的幻觉”原因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从而把握落日幻觉的科学原理,激发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和兴趣,了解一般事理说明文的写法特点。
预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演示文稿(含幻觉图片一组),课外阅读文段四个。
学生准备:
预习全文,查找有关术语的意思,划分全文的段落。
预计课时:
一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幻觉。
下面请同学们来观察两组图片(课件出示),思考:在第一组图片中,中间的两条竖线线段,哪条更长?在第二组图片中,中间的圆,哪个更大?明确:其实线段是一样长,圆也是一样大,但因为和周围环境的对比关系,就显得不一样长、不一样大了。这种视觉现象,被称为幻觉。今天,我们就和科普记者黄天祥一起,来体验一种落日的幻觉吧!(师随机板书课题,作者。)(设计说明:用图片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幻觉”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幻觉”,结合生活体验,进行阅读,生动形象,也富有情趣。)
第一组第二组
二、初读感知,理幻觉。
1.学生自读全文,注意读通顺,完成:概括出文中所写落日的幻觉。
(明确:1.颜色深黄、殷红,2.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3.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4.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5.太阳好像变大了。)
2.再次通读全文,要求读流利,完成:给全文划分段落。
明确:1~3段,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设计说明:通过整理,让学生对落日的幻觉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为下文赏析做铺垫。)
三、美读体验,赏幻觉。
指名读文1——3段,要求读得有感情,思考:
通过阅读,你发现了落日美在哪些地方?(提示:从颜色和形状等方面说)
(明确:(1)色彩之美,如“深黄、殷红”、“紫光”等,绚烂多彩;(2)外形之美,如“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形态丰富;(3)变化之美,如“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太阳好像变大了”,神秘莫测。
(设计说明:采取美读的方式,引领学生欣赏落日之美,从情感上为下文的理性分析打下基础。)
四、归纳方法,析幻觉。
指名读文4——7段,要求读出句中停顿,完成:
1作者说落日的种种现象是“幻觉”,其科学原理是什么?请完成下面表格: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绮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3、掌握有关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2、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筷子变折”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筷子变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形成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
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出示幻灯片)--落日怎么会是扁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幻灯片)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出自晋李 密《陈情表》,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学习一篇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板书)
提问:那么这篇课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这篇文章怎么安排结构?
--开头引用诗句(问:引用的作用?)--描述落日景象--过渡段--阐释原因
明确:结构清晰,为我们将来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文章的重点放在对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的阐释上,我们就来阅读这个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的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变大)
以表格的形式提问文章内容,
锻炼口语表达:作者说明了落日产生( )的幻觉,是由于( )形成的
四、说明文的语言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一般比较平实,但可以适当采用描写成分。例如第二段,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出示幻灯片)
日落前--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
日落时--接近地平线时,缩身变扁
日落后--周围伴有灿烂的晚霞,背后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会出现紫光
五、写作意图(出示幻灯片)
原来这么美丽的夕阳和斑斓的蝴蝶的翅膀也都是我们眼睛的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很多。当你面对这些现象时,是不是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养成质疑的习惯,多思考,多探究,找出事物本身的真理。
六、拓展训练
1、课堂练笔--描写一段日出时的美景(出示幻灯片)
教师读范文,学生写后进行点评
2、诗词积累--描写日出的优美诗句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 刘禹锡 《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明朝 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 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乡思》
七、作业
作业:文中提到落日看到起来好像并没有变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原因。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呢?
板书设计:
现象: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幻觉)
日落
本质:光线散射 光线散射 人眼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 未说明 (原因)
波光长短 大气层密度不同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相关文章:
落日的幻觉反思03-01
落日的幻觉课堂反思02-29
落日的幻觉反思[优秀]06-10
落日的幻觉反思总结通用06-10
秋天导学案03-02
《论语》导学案03-14
《草》导学案03-14
《秋天》导学案12-17
《凉州词》导学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