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故事

时间:2024-11-21 18:56:11 嘉璇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精选10则)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蒲松龄的故事。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精选10则)

  1.蒲松龄赴宴

  蒲松龄中了贡生回来,心里很高兴。虽还没有中举,也算是个“候补举人”了。亲戚都来贺喜的时候,蒲松龄接到了新上任的淄州县官的请帖,请他明天赴新官上任的喜宴。

  几十年来,蒲松龄从不赴新官上任的宴请。今日一见请帖,倒是欢喜起来。也就答应送帖的衙役,明日准时赴宴。

  这新上任的县官,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是苦熬了几十年,才考中进士当上知县的。五十出头的年纪,比蒲松龄小了20岁。

  第二天,蒲松龄到了宴会厅一看:在座的全是县里的财主和秀才,也有稀稀朗朗的几个举人,足有三十来号人。宴会开始,衙役们先抬上两坛“状元红”。他一看这酒,就知道不是本地生产,是从外地买的名贵酒。“三班”“六房”斟满酒,端上菜,县官起身拱手说:“列位才士、东家,下官来此,请多行方便。今日特备水酒一杯,不成敬意。来,共干一杯?"众秀才们也都起身,端起"状元红"一饮而尽。一起咂摸咂摸嘴儿,拱手说:"蒙大人恩典,好酒?好酒?"县官看大家一饮而尽,心里也挺高兴。可看到蒲松龄那里,只见他咂了一小口儿,就把酒杯放下了,也不拱手致谢,只是低头沉吟。

  县官一看,心想:此中定有道理。便自己另斟一杯,端着走到蒲松龄的跟前,说:“蒲兄,这酒如何?”“苦涩。”“这状元红是天下名酒,人人都说好,怎么苦涩哪?”“这酒来之苦涩。是富人家送的吧?”“不错,下官上任,本县富户祝贺,送酒两坛,特请大家来一起享用。”“大人应知无功不受禄。无功受禄则为贿赂。行贿者如无求于大人,何必行贿?平日说吃了人家嘴软,使了人家手短。日后,如涉官司,行贿谋私而理歪,大人何以对之?顺其歪理则不法。这样,百姓冤不能伸,理不能直,如何治天下?大人岂不就成了赃官了?做官不为民作主,满腹才学总是零。所以,我说这酒味儿是苦涩的?”县官一听,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时,一个衙役过来拉了拉他的袖子,说:“大人,酒喝光了,酒兴正浓,您看怎么办?”县官随即从衣袋里摸出一锭银子,说:“这是在京临上任时领的一点俸禄,到街上打点白酒,请客人们尽欢吧?”不大工夫,又来了白酒三坛。揭盖一饮,就不是状元红那个滋味了。众客为了不抹面子,都小口儿抿,只沾沾嘴唇,不比先前那个场面了,也没有拱手的了。

  蒲松龄一见,可来了劲。他大叫衙役:“拿大碗来。”衙役拿来了饭碗。只见蒲松龄一连骨突突喝了三大碗。七十多岁的人了,喝完把胡子一摸,哈哈大笑着说:“真好酒,天下第一美酒。”又向秀才们拱拱手,说:“列位知道这酒的名吗?”半天没人放声。“这叫清明酒。是咱县太爷,用自己的俸禄,买酒招待列位。它不是列位方才喝的那种贿赂酒--状元红。”就这工夫,只见那些袍儿帽儿的富户,都一个个地溜跑了。秀才、举人们没走,倒是痛痛快快地又喝了三坛酒。

  酒宴散后,这位县官闭门三天,也不问案,也不出门,只是在屋里打转转,琢磨蒲松龄这话中的道理。

  听说,这县官官做得清明如水。临卸任时,蒲松龄死了。他嚎啕大哭,挂冠出了城门,百姓也泪汪汪地送行,边送边问:"大人为官清正,今日升调本是好事,为何大哭起来?"县官擦擦泪,边走边说:"官职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师教导,却是痛心的大事啊?""谁是恩师?""本县蒲圣人,松龄先生。"这县官叫什么名,没传下来。

  2.灯下读诗

  淄川城的东边有一个蒲家庄。村子四周被垂柳环绕,村外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不远处是蜿蜒起伏的群山。1640年,蒲松龄就出生在这个山青水秀的村庄。

  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某很有学问,却没有取得功名,后来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买卖并不兴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没钱请老师,父亲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几个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明,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

  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

  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还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抄录了很多古人咏雪的诗歌。

  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会,渐渐地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后来,他的诗写得十分出色,和小时候下了功夫很有关系。

  3.三次第一名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加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为在这以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龄参加的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施闰章。他不喜欢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题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样,有些文学色彩。

  那天,天刚刚亮,考生们排着队进入考场。考场有士兵把守,严密地监视着考生,这气氛真是令人紧张。

  蒲松龄从容进入考场,领了试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这时候,考场的院门已经上了锁,一阵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场内一片肃静,只有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走来走去。

  作文的题目是《早起》。蒲松龄看了题目以后,不禁有些犹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写,只能把文章写得死板枯燥,就对不起这道好题了。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按自己的心意,写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儿们早早起来,去朝廷争权夺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来,跑到富贵人家,奉承拍马。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笔写起来。一篇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试成绩如何呢?蒲松龄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为施闰章非常赞赏他的文章。施闰章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好像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芬芳,把当时人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这两个字上面。读了这样轻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随意游玩的乐趣。

  后来,施闰章见到了蒲松龄,非常喜欢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蒲松龄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4.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

  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

  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很多钱。后来,那个人好不容易捉住一只又大又凶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悲惨哪!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写成动人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

  后来,他真的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分的。

  5.蒲松龄驳权贵

  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是刚直不阿,满腔正气。

  一天,蒲松龄身着布衣应邀去一个有钱人家赴宴。在席上,一个穿绸裹缎的矮胖商人阴阳怪气地问:“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总也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

  蒲松龄微微一笑,说:“对功名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已经弃笔从商了。

  另一个满身绫缎的瘦高的官吏故意装出很吃惊的样子说:“经商可是挺赚钱的。可蒲先生为何衣着平平,是不是血本无归呀?”

  蒲松龄叹了口气说:“唉!大人您说得不错,真是未卜先知呀,我最近跑了趟登州,碰上从南洋进来的一批象牙,许多都是用绫缎包裹,也有极少数用粗布包的,我原来以为绫缎包的会名贵一些,所以就多要了些,只要了少许粗布包的。可谁料带回家一看,咳!绫缎包的竟全部是狗骨头,粗布包的倒是真正的象牙。”

  权贵们听后心照不宣,一个个毕恭毕敬,默默无言。

  大道理:

  蒲松龄面对权贵们的讽嘲,巧用比喻,将自己比喻成象牙,而那些权贵自然就成了狗骨头。

  6.蒲松龄落第不落志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7.坎坷功名路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蒲家祖上曾做官,到蒲松龄的父亲蒲盘时,开始还读书,后来因为家穷,下海做生意了,他有5个儿子,蒲松龄排行老三。

  蒲松龄从小跟着父亲读书,19岁考秀才,特别顺利。当时他的一篇答卷纵横议论,发挥得酣畅淋漓。主考官恰巧是爱才若渴的学使施愚山。这位施大人为人通达,见到蒲松龄的答卷,非常欣赏,立即将其拔为头筹。随后,蒲松龄连着三场,乡里、县里、道里都是第一名。这事轰动了十里八乡,让蒲家人脸面上着实增光。

  在一般人看来,这位青年才子一定前程远大,谁料想此后蒲松龄竟然在科举考试的泥途上一路受挫,再也没能前进一步!其中几次落榜都很意外。一次,他第一场的答卷相当出色,考官极为欣赏,甚至内定蒲松龄为头名人选,不想蒲松龄突发急症,无法继续参加考试,前功尽弃。他那满心的怨怅之情可以想象。还有一次更离谱,蒲松龄费尽心思从当官的朋友那里求来一份推荐信,觉得考官一定会照顾他几分,心里一高兴,文采大发,只顾洋洋洒洒、笔走龙蛇,却没想到有一处写得超出了格式规定,这在当时被称作“越幅,要被取消考试资格。蒲松龄得知后如五雷轰顶,惊愕、茫然、痛悔,最终也只能沮丧而归。

  40多年间,蒲松龄一共参加过十几届科考,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垂头丧气而归。逢发榜之日,他就像领受酷刑一般煎熬,最后还是被落榜的大棒当头打下。每当这时,他都会咬牙切齿,发誓再不去赴考,可3年过后考期一到,他心里又蠢蠢欲动,忘记了落败之痛,兴致勃勃地打点行装出门应考……就这样,翻来覆去,好像被放在热锅上来回烙烤一般,让蒲松龄的人生变得无比凄惨。

  尽管一再受挫,直到年过六旬,蒲松龄对带给自己如此苦痛回忆的科举考试还是不肯放弃。他的老妻实在看不过去了,毅然出来劝阻,对丈夫说:“你还是省省吧!如果命里有这个福气,能够考上的话,现在都该做到司道阁老了。从今往后,你就不要再去碰钉子了!蒲松龄终于冷静一些,想想妻子的话,的确有道理,从此才不再应考。

  8.贫贱夫妻情

  一个读书人,若不能考取功名,就无缘进入仕途。蒲松龄的日子一直过得相当困窘。为了糊口,他长期在外坐馆(担任老师、文书工作),帮一些乡绅人家训导子弟,替东家代办书信文笔之事。家里面奉养老人、抚育孩子的辛劳,就全托付给妻子刘氏了。

  蒲松龄18岁即与刘氏成婚。刘氏出身于读书人家,贤惠明理。大家庭里不乏人际关系上的烦恼,蒲松龄的两个嫂子为人刻薄蛮横,经常挑起事端。刘氏一向宽容忍让,连蒲松龄也对妻子的胸怀叹服不已。但由于婆婆一再夸奖三儿媳贤淑懂事,嫂子们心怀嫉妒,一再蓄意寻衅吵闹。蒲松龄的老父实在忍受不下去,只得为几个儿子分了家。嫂子们都争抢好的房屋田地,刘氏静默在一旁听任发落,结果落到蒲松龄名下的只有老家农场里的20亩薄地和3间草屋,地处荒凉,屋子连门都没有。从蒲松龄小说中对“悍妇的描绘与奚落里,我们可以体察到两位蛮不讲理的嫂子,带给蒲松龄的那份苦涩无奈的感受。

  蒲松龄的生活本就贫困,分了家后越发困难,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刘氏一个20来岁的少妇带着幼小的孩子住在陋室荒圃,白天野狐出没,夜晚狼入猪舍。刘氏常常彻夜纺纱,以保护牲畜、孩子。就这样,她抚养大5个儿女,用一个女人柔弱的双肩,为蒲松龄分担了生活的重担。蒲松龄娶得如此一位贤妻,还算是他人生中一件幸事。

  蒲松龄30多岁时,父亲去世,赡养老母的重任落在他的头上。他穷到“家徒四壁妇愁贫。但痛苦中,蒲松龄却不失幽默,他有篇文章叫《祭穷神文》,里面写道:“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情分,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我是你护院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难道我们是缠绵的情人?

  9.一生常为客

  蒲松龄一生大半时间在外客居。他先后在数个乡绅家坐馆。外出最远的一次是30多岁时,在昔日同窗、宝应(今隶属于扬州)知县孙蕙的衙署里帮办文案。蒲松龄与孙蕙同龄,两人关系不错。但后来孙蕙进入官场,日益冷漠蛮横。他喜好享乐,购买了一班歌女姬妾,把这些薄命女子视同玩物。淳朴多情的蒲松龄很难接受孙蕙的作派。尤其孙的一位小妾青霞,美丽多才,擅长诗词,人又单纯柔弱,在嫉妒她的众妻妾间处境艰难,郁郁寡欢,最终落花飘零,不到20岁就死去了。蒲松龄心中痛惜青霞“明珠暗投的悲剧命运,自然会格外反感孙蕙的无情,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蒲松龄坐馆时间最久的是在本县一个毕姓人家,居然一连任职30年。东家毕际有是一位退职知府,为人谦和厚道。蒲松龄与毕际有相处融洽,心情愉快多了。毕家几代为官,宅院建造得体面、气派,有敞亮的主建筑“绰然堂,还有幽雅的私家园林“石隐园、藏书丰富的“万卷藏书楼。在这样一个可暂且依栖的世外桃源里,蒲松龄远离俗事煎熬,拥有读书、写作的上好环境,对他的吟诗作赋以及小说创作自然颇有帮助。

  当然,对于毕家来说,蒲松龄也是一位很难寻觅到的人才。毕家官绅亲友很多,每逢客人来访,有这么一位有学问、谈吐不俗的先生出来相陪,会给主人挣回不少面子。所以毕家对蒲松龄十分倚重。

  在这里,蒲松龄也得以结识了一些官场人物。最著名的是身居高位的大诗人王士禛(音同“真)。王士禛为人谦谨,对蒲松龄这个科场失意人嘘寒问暖,让他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更为难得的是王士禛独具慧眼,在蒲松龄所有亲朋好友都不看好其小说创作之时,对《聊斋志异》赞誉有加,一再来信借阅,圈点评论,还为小说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这份知遇之恩让落寞的蒲松龄终生感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或许由于王士禛太喜爱文采洋溢的《聊斋志异》,民间竟然出现一种传说:王士禛出千金高价,想向蒲松龄收买这部小说的著作权!其实这是冤枉王士禛了。此公一向品行端谨,严于律己,不会做出这等夺人所爱的事。不过,想收买聊斋的,历史上倒是真有其人,他就是山东按察使俞成龙。此人出身武夫,却喜欢附庸风雅,一再想结交蒲松龄,请他去自己的府里做客,还力邀他当自己的幕僚。原来,俞成龙阅读了《聊斋志异》手稿后,十分喜爱,就想花点儿银两,将其据为己有。蒲松龄当然不肯割爱,辞谢离开。

  在毕家任职10余年后,毕际有去世了,蒲松龄想回归家园,毕竟自己的几个儿子也亟待父亲教导,妻子独自一人,已经承受了太多辛劳。但毕夫人与毕家长子都恳求蒲松龄继续任职。蒲松龄出于不忍,又留了下来。当时想着过渡一阵子,等毕家长子成熟一些就辞工,没想到这位毕公子为人天真,处世能力不强,娶亲后孩子又接连出世,于是蒲松龄又承担了教育毕家第三代的任务,结果在毕家居然坐馆30年。直到年届70岁,才苦辞东家,解职归来。

  10.文坛留美名

  蒲松龄一生虽仕途不通,却有大量诗文作品传世,最具成就的当然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如鲁迅所言,这部横空出世的小说杰作,融合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两大流派,既有唐代传奇的细致摹写,生动翔实,又有魏晋志怪的诡异超凡,怪诞飘忽。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让读者如同亲见;一段段故事扑朔迷离,充满悬念,扣人心弦。在蒲松龄笔下,中国悠久的小说艺术,无论写实流派还是谈神说鬼一脉,都被发展到一个极致,达到创作的高度成熟。

  《聊斋志异》的一个突出主题是对科举弊政的声讨。《叶生》写考生叶某在科场一再受挫,失意而亡,命终之后却并不知自己已死,仍然心系科场,游魂眷恋,居然能够伸笔答卷,喜获功名。然而这毕竟是“假荣华,如何能当真。当他满怀欣喜归来,向妻子报告好消息时,妻子的反应却是“掷具骇走,并正告他:你既然死了,就不要再来扰乱亲人!叶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可悲处境,长叹一声,奄然而灭。这样的作品读来真令人悲从中来。蒲松龄以生动的笔触摹写出落第士子的绝望之感,让我们看到科举制下的文人是如何置身于精神上的炼狱,万劫不复。

  《聊斋志异》的又一亮点是抨击腐朽的官场文化。《促织》的故事让人酸楚,皇帝喜欢斗蟋蟀,官府就强派民间进贡。百姓家的小儿不小心放走蟋蟀,竟因恐惧而投井!《席方平》、《梦狼》都是挞伐败落政治的力作。郭沫若有两句话评《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众所周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塑造了众多生动传神的女性形象,让人难忘:纯真爽朗的婴宁,柔弱聪慧的青凤,侠义善良的红玉,忍辱负重的珊瑚,刚烈坚强的商三官,狐女、花仙……她们潇洒诙谐,聪明活泼,善良美丽,才华谈吐每每令男子自愧不如,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的欣赏、赞誉和同情。《聊斋志异》里的恋情描写也格外美丽动人,连城与乔生,贺生与瑞云,王子服与婴宁……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生憧憬,让整部作品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除了这部小说,蒲松龄在通俗读物方面也有许多成果,他撰写了大量的俚曲、日用杂书等,都体现出他的一片济世之情,对百姓充满关切。

  对于蒲松龄这样一位富于才情、思维敏捷的小说家,一生停留在社会底层的人生体验,可以说是最终成就了他。今天,我们从为富贵堕落的孙蕙,安度闲暇、不思人间疾苦的毕际有,以及身居高位、多所顾忌的王士禛等古代社会所谓“成功人士的经历来看,他们的创造力、生命力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抑制。这就是体制带给个人的精神束缚,而他们本人却浑然不觉。蒲松龄虽然极力追求,但终生都没能进入体制中,这让他一直保有了自由不羁的民间心态、充沛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批判力。他以练达的文笔,通过丰富的文学想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将长久形成的心中积郁释放出来,给世人以振聋发聩之感。这对蒲松龄来说,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蒲松龄的故事】相关文章:

蒲松龄故居作文07-29

当谢霆锋遇上蒲松龄作文07-04

蒲松龄《狼》作品翻译07-31

经典的故事【经典】06-08

经典的故事03-09

新年的故事故事09-06

价值的故事07-11

玩笑的故事08-11

铅笔的故事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