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课堂还给学生 推荐度:
- 把课堂还给学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把课堂还给学生精选(1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1
教学设计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始于教学内容的顺向思考,一种是基于标准的逆向思考。前者在“教学大纲时代”盛行,后者则是“课程标准时代”的新定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获得反馈。可以看出逆向设计较之版向设计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逆向教学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而非教材,强谓“用教材教”,而不是纯的“教教材”?二是对待评价的死点不同,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件评价过程因此,我们倡导逆向数学设计,这是实施“课程标谁”之后提出的'新思略它的主要程序是数师先将“课程标”换成“数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数学活动。
传统设计是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容易造成教学在学生能力发展培养上的低效。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逻辑上讲,逆向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其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之所以说它是逆向,是因为它与传统设计方式不同,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谁)出发开始设计活动。逆向教学设计关注的不是“我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是对教学的“换位思考”?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体会他们的需求、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依据课程标進准,制订切实的教学目标。根据标准和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2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能学会吗?”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
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对于艺术字工具栏上各个图标的功能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小手不停地操作着,变化着艺术字的形状、颜色,领悟着计算机神奇的功能,做出了一件件成功的,具有创意性的作品。
这次教学,学生始终处于在强烈的学习光趣中,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生动、形象的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社会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改革更加需要创新,信息技术是一门朝阳学科,它一兴起就在飞速地发展,它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大胆改革,积极投身于教改中,具有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教师不再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互相学习,获取知识。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我投入一“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千层浪”,使得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我鼓励学生“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因而引出了不同的学习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用“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的现代教育理念组织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
把课堂还给学生3
最近,一直在关注和反思体育课堂组织管理的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从本学期开始,每节课后都进行简单的反思,其实也谈不上“反思”,就是简单记录下本节课的组织方法以及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力争找到不同年级有利于孩子学习的好的组织方法。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是五年级一班的课,按照教学安排,主要教学内容是复习第九套广播体操。和往常一样,上课前就站在了操场上等孩子们,铃响以后,看到他们从教学楼走出来,远远望去,好像人数不是很多,并且体育委员也变了,等他们来到指定位置,问明白原因后才知道,有部分同学在班里办关于《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板报,还有的同学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留下了。其实,对于这种情况,自己也不是很奇怪,这个班级之前的课堂也很少来齐过,只是本学期才第二节课,就这样,心理还是有些不太习惯,况且每次人数不定,对于课堂组织管理,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想想,或许这正是对自己课堂管理应变的一种考验。于是还是以一种很平和的心态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在复习广播操之前,先玩儿了一个“大小西瓜、大小高楼、大小飞机”的游戏,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每个孩子都很投入。心想:“人数少,也有少的好处,比较好管理......”。还没等我思考完,又有几个同学走过来,喊“报告”。原来是个别的同学作业补完又下来了。因为队伍已经站好,我示意让他们站在最后一排,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陆续又有几个孩子过来。
游戏结束以后,开始复习广播操,按照课程安排,我先喊着口令,让孩子们做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孩子,特别是男生,根本不认真做,再三提醒,依然做不好。特别是后来来晚站在最后一排的.孩子。当时我在想:“如果这样练习,练再多,估计效果都不会很好,是不是可以换一种组织方法”。于是,我想到了分组,但又担心分组后,个别组的积极性不高,就不练习了,之前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又一想,反正集体练习效果不好,何不试一试。为了更好的组织,我给孩子们做出了以下要求:1、各组要有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练习;2、一组里每个同学动作都要到位,才算过关;3、最后来的同学为一组。最后我说告诉孩子们:“哪组先练好,哪组先自由活动。”
孩子们开始练习后,我开始观察,发现分组练习和集体练习完全不同,特别是女同学非常认真,好像觉得自己是做的最好的,其中一组还选出了2个组长,一个正面示范,一个背面示范,在练习的过程中谁做的不好,组长还把她叫出来单独练习。男生组也不甘示弱,其中一组一起喊口令练习,虽然动作不是很到位,但练习的那个劲头还是很足的。我特别观察了最后来晚的那组同学,一开始,他们没有开始练习,一直在商量谁当组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孩子们都想来试试当组长,但又没有那个信心,为了鼓励他们,我提出了你们可以选2个人来领着做,并且建议他们可以换一下位置,可以站在做的好的女同学旁边。这时候,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对着另个男同学小声说:“来吧,咱俩来当组长吧。”两个小组长先是安排位置,然后又带领大家练习,拿不准的动作还向旁边的女同学请教。一开始有个别同学动作不到位,在旁边女同学的影响下,最后都很认真做了起来。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完全没有听到铃响,都沉浸在分组练习中,最后我示意大家可以下课,下节课进行展示。
孩子们离开了操场,我陷入了沉思。虽然这节课是一节简单的广播操复习课,但从“陆陆续续下来同学”到“分组练习”,再到“不同组的各种表现”,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正像钟启全教授在《静悄悄的课堂革命》中讲的那样:课堂不变,教师不变;教师不变,学生不变,学校不变。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从课堂开始的,关注课堂,关注孩子们的不同表现,自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下是自己一点小小的感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4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这让我想起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估课上发生的一幕:当时,我在上《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一番激趣导入后,学生们开始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袋、酒精灯、火柴等材料,设计探究方案。
在四个学生汇报交流之后,我正准备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这时赵元龙站起来说:“老师,我在家里用纸螺旋圈和蜡烛也做过这个实验。”“哦,你是怎么做的?”我一阵愕然。这可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尽管打乱了我设计好的教学进程,但我还是鼓励他展示自己。“我用线吊着这个纸螺旋圈,放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空气受热了以后往上升,所以就带动螺旋圈旋转起来,我又换了一个纸片,纸片还能飞起来呢!”听到这儿,班里的.不少同学也来了兴趣,课堂秩序一下变得骚动起来。原来这孩子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这可是非常宝贵的生成资源啊,于是我充分表扬一番,又鼓励他:“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用纸螺旋和蜡烛发现了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再来验证一次吗?”
我的表扬和鼓励在孩子们内心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他们探究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面对赵元龙这一“意外”的风景,我没有局限于自己的教学程序,而是动态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案。在捕捉到了这份可贵的生成资源后,采用顺水推舟的方式,加以有效引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锁定在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既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师生的灵性得以热情飞扬。
把课堂还给学生5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将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实实在在的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下面我就“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解及工作经验,说几点看法:
一、 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科学的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发言、实践的比例要适当,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
二、 创设适当情景,诱发学习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些教学情景,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欲望,把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思考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例如:许多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用表演的形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点性的`文章,采用辩论的形式,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 组织讨论,集体参与
如果课堂上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面对的可能就是极少部分的人,大部分学生上课可以不用思考,学习效果很不好。因此我经常采用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小学低段的识字量大,识字课往往比较枯燥,我采用学生自学,比比谁记得快、谁记得牢、谁的方法好等办法,让学生分组活动。这样一来,学生都动起来了,知识学到了,课堂也生动了。对课文的分析,采用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与同桌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没读懂,喜欢那些句子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再全班交流,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了。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6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
(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学生的思维之所以这样流畅到位,主要归功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信任,归功于教师的敢放,只有教师的敢放、愿放,学生才会敢想、愿说。在开始的基础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能够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还学生个性,特别是还给学生独特感悟、自由表达的个性。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丁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上,教师关注最多的就是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每道题学生解答之后,教师都会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大胆亮出自己的想法,在每次的自主练习之后都会让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等,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学生在说中整理自己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思想,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3)还学生权利,特别是还给学生出错的权利、阐述个人见解的权利。
以前的课堂上,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还必须得答到点子上,答到教师的答案上,否则就不被允许或被冷处理。进行新课程改革后,这种状况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丁老师的课上,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教师不仅不会批评,反而能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如编用乘除法计算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的环节中,一位学生编了一道加法计算题,教师没有训斥学生,而是让该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全班同学帮助讨论,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中,同学们再次区分了用加法与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区别。
(4)还学生尊严。特别是还学生的思想尊严、人格尊严。
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往往不把学生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往往认为学生是啥也不懂、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往往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人格。在丁老师的这节课上,教师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有见解、主张也有情感、精神的生命,教师和学生平等进行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上的磨合,学生的人格在宽松亲切的情感氛围中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在朋友式的切磋中变得大气成熟。如在找一找、编一编我们身边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中,一学生编题中出现大象搬木头的情节,老师没有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挠有兴趣追问学生在哪见过大象搬木头的情景,学生说在童话书里见到过的,老师微笑默许。此处欣赏教师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接纳孩子的想法,保留孩子的意见,孩子们在老师的尊重中主动表现自己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精神也更显得勇敢、坚强。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贯彻主体性原则,学习者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和潜能。为此,教学活动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7
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听了一些课,年轻老师的多,说真的,比我上得精彩得多,但效果不见得比我好。所以,在语文组我一再表明观点:少讲。
少讲就必须改变观念。一、不必担心教学任务未完成。教学设计是死的,教学课堂是活的,锻炼学生思维是真的,提高学生能力是目的;二、不必担心知识点未讲完。一堂课最好只完成一个任务,强化一个知识点,贪多求全,反而是隔靴搔痒,蜻蜓点水,效果不好;三、少讲,就是让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学生先实践,老师后指导,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设想一下,如果一个问题通过全班讨论还做不出来,那还有必要讲标准答案吗?考场上一个学生还能做出来吗?老师能代替做答吗?
少讲就必须做好“导”的准备。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的自由阅读,也不是让学生无中心、无目的地争论不休,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里胡思乱想。而是把被不合理浪费掉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二、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辩论时,一定要有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作为教者,也是读者。作为读者,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己见;作为教者,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估计学生在阅读、思考、辩论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好“导”的准备。
少讲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一、必须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不能以答对一个题为目的,要以有清晰的答题思路为目的,要把各种不同题型在各种不同的'文体的各种不同位置的阅读答题方法思路传给学生,授之以渔。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应该创设适当的情景指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并认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是当前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贯彻主体性原则,学习者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才能充分挖掘学习者的智力和潜能。同时,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因为,你要做更多的准备,以免出不必要的糗。
把课堂还给学生8
这学期,我们学校发了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建构理想课堂》的书,看到还给学生这几个大字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话,他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他强调“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
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课堂上讲课文,我坚持讲前读、分析时读、讲完后读、老师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课后要求学生抽时间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这样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再加以阅读方法的训练就足以能够锻炼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话说,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样才能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自感自悟!
把课堂还给学生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就必须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引导和授课,与学生自学、质疑、讨论、发言的时间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答疑,严防教师包办代替,避免满堂灌。另外,教师要不断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比如形式多样的朗读、质疑、讨论、探究、辩论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底蕴的大舞台。
如教《羚羊木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第一课时:进行分角色朗读,由七位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即“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和旁白。告诉学生,朗读时要把握好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注意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
第二课时:让学生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把学生分成三个辩论小组,每小组由三位学生组成。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并叫他们到讲台上来表演。其他学生扮演“亲友团”成员,另选出一名主持人。由主持人组织辩论过程,教师作为参与者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整个课堂完全由学生来“主宰”。谁是谁非学生便了然于心了。
二、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
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的权利。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应面对全班学生,通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来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喜好,对学生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比如在课堂里,不要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关注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要关注个体差异,切忌“齐步走”,教师要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尽量不要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是不是给每一位学生都创造了发表意见、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是不是特别关注有个性的学生,促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健康发展?对“后进生”的关照有多少?否则,把课堂还给学生只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构建全新的`语文课堂
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获得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重点做好以下几个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对话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等等。
比如,我教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时,就搞了一个探索月球奥秘的知识竞赛活动。首先让学生提前两天做好准备。上课时,我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由一位学生来担当主持人、由一位学生来担当记分员、由一位学生来担当纪检员,以6人小组为竞赛单位进行竞赛。竞赛分为四个环节,分别进行必答题、抢答题、小组合作竞答题和风险题的竞赛。其中必答题和抢答题都是有关月亮方面的科普题;竞答题是有关月亮文化的题目,如月亮的雅称、带月的四字词语和咏月的诗词,在规定时间内以写得最多的小组为胜出;风险题是唱有关月亮的歌、讲有关月亮的故事,答错者要倒扣分。
学生的荣誉感极强、合作能力极强、自我表现欲极强。所以,在此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导演”,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整个课堂妙趣横生、美不胜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因为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才使这样的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加强课后反思与研究
要善于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景中的动态生成,最终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异彩。
每堂课下来,教师要多反思,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想一想这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这样上好在哪里,学生为什么对这堂课感兴趣。久而久之,一定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教师也只有多反思、多思考、多研究,才能更好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课堂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以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才能看到窗外美丽的风景,才能谱写出动人的教学篇章。
把课堂还给学生10
课堂教学就象一个舞台,它使“剧本”在老师和学生的“表演中”得以适时的演绎。在这一“舞台”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使得教师形成了满堂灌、满堂问的的现象,教师霸占课堂,即是“导演”,又是“主演”,置学生处于听众、观众的位置上,不仅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使得学生思维长期处在禁锢的状态,学生的思想得不到解放,智慧的火花更无从闪亮,更甚者,这种状态的长期作用,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处事态度,这也是我国教育的弊病所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摆脱“教师中心论”的阴影,扮演起新的角色,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变革。
前一段,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试验一种学生当主角的方式,值得鼓励。老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或课前,首先让学生将组织的知识在老师和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出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唱一回“主角”,学生当先生,还有一种好的副产品,就是课堂上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争论和辩论。我曾经听过好多次学生上的课,真的相当不错,感觉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能力、辩论的能力和展现的功夫,而且,通过学生在课下组织材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搜集、取舍材料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的'学生写的“教案”竟然有参考材料引用的出处、作者,还有教后记。这使我深受启发,就拿那引用“参考资料”的要求来说,我首次知道,已经是我在大学快毕业时写论文时候了。
无独有偶,今日看到一篇文字,讲的是,一个姓包的农民,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当记者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绝招呢?”他笑一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让孩子教自己——一句话道破了玄机,他说:“是呀,我小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那只能是笑话,但我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再去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作业,我弄不懂的就找他们问,他们弄不懂的就找老师问,这样他们又当学生又当老师,学习的劲头不知有多大,哪怕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也不动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慢慢地就到了全班第一名的份上”。这位父亲介绍说,孩子们见我在外面干了一天的活儿回来,还跟他们一样的学习,他们在学习上就不会有一点的分心和花心啊!不像有些人家的孩子,大人一边在搓麻将、打扑克,一边在吼叫着要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做作业,孩子们就是嘴上答应着,心里面也是憋着一股劲的呀。老实说,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大人们玩得快快活活的,却说不读书就会如何如何——那样只会把孩子弄糊涂。”
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你想,当他的孩子每天都要记着回家还要“教”他的父亲,课堂上能不用心吗?每天都想着如何让他的父亲听懂,这个学生能不去思维吗?每天都怀揣着一份责任,这个学生在学习上能不有责任心吗?当这个学生将学的东西把父亲教会,这个学生能不有幸福感吗?能不对学习发生兴趣吗?胡适说过:发表是最有效的学习,我想同样,让学生当一回先生,也是最有效的学习。
让学生唱主角,并不是对教师地位的否定,相反,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当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时刻处在鉴赏者、导播者、仲裁者、参谋者、询问者的角色中,在欣赏学生作品中得到一种幸福和快乐。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这一理念让教师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使其敢想、敢说、敢问,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型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教育是师生共同的生活。与管理者这一传统角色比较,未来教育更加强调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伙伴。一是由于朋友之间心理上的接受度更大,更容易达到心理的融合,体现真正的平等。二是未来的教学在形式上也将更倾向于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合作,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等,教师将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进行意义的建构。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
老师,请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吧!把精神生产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吧!
把课堂还给学生11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离开了反复的朗读,是强记,不牢固的;而反复朗读,是不断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大量篇章之后,多少次朗读、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很多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会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种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词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日常中在训练朗读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读3-5遍,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了避免学生自读单调,有时也会采取自读两遍后,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合作读的方式。
二、课堂上大量时间诵读。
只要是我觉得适合学生朗读的句子和段落,就引导学生朗读。尤其本学期的课文非常优美,因此,课堂上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加大了背诵量。课文中只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段落,我也鼓励学生全部背诵。不要求背诵的课文,只要句子优美,有益于学生习作的部分,我也要求孩子们背诵。我感觉我班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朗读已不成问题,只要稍一点拨,朗读感觉立马就能出来。背诵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也不成问题,每次只有两三个同学每背不太流畅,但也能背诵下来。没有特殊原因,一周我会布置三次以上背诵。现在学生们都习惯了,背诵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因此,我一直觉得孩子们的.潜力无穷,不要舍不得给他们压力。
三、充分利用早读与午读。
我自一年级起就利用早读时间,一字一句带着学生读课文,二年级时每篇课文范读,三年级与四年级的早读就由课代表带领全体同学从7.40-8.00齐读课文。我班的午读主要是《诗韵悠悠》诵读。自一年级开始,从无中断,每天1.20准时诵读。所以,我班学生(除张富杰外),1-3颗星古诗全部都能背过,并且学期中就能背熟。现在我还给学生补充了17篇名家文章,主要以散文为主,《诗韵悠悠》背诵一遍后,每天齐读一篇,每篇两遍。第一遍学生读的不流畅,每次都需要我纠正字音,但第二遍就能比较流畅、有感情的朗读下来。这些文章大多都是初中的文章,可他们两遍就能读成这样,有时也让我感到惊叹!
四、展示诵读,增强自信。
自《朗读者》开播后,激起了一波波的诵读热潮,我们也开展了《小小朗读者》的活动。每天中午《诗韵悠悠》诵读后,三名同学上台诵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从第一次上台孩子们不知如何开口,手脚发抖,下台长叹一声,到现在的上台声音洪亮,下台鞠躬谢幕,孩子们的自信不知提升了多少倍。本学期已上台展示了三轮,第一轮读作文一个自然段,第二轮三个自然段,第三轮自由组合小组(2-3人)读名家名篇中的一篇文章。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每天课间、中午都能看到他们排练的场景。第四轮,我要求他们背诵,可以选取名家名篇中的几个自然段。第五轮,我想让孩子们上台诵读自己写的文章,(下学期举行)。一开始可以是一个段落,慢慢再读整篇,读写结合起来。(期末的时候争取选取每位同学的一篇文章,编辑成册,这是我的初步设想。)每次学生诵读完后,全体学生集体评价。
以上几点,是我一直在做的,感觉成效也是较大的。因此,我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法宝,那就是抓住朗读时刻的快乐与沉醉。慢慢地,也许我们就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了,慢慢地,这也许就成了我们的语文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12
关键词:课堂情境;环境;教学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得好就会促进学生学得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但不管怎样,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而获得,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当然,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单个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个体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课堂情境中,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因而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教师的教学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
二、课堂环境的设置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主导,是外因。教师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愉快地教,学生专心地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注意听课,做小动作或打瞌睡等情况。怎样处理才能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
2.当学生上课走神时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
3.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时,不要训斥、冷淡,应耐心启发,诱导并鼓励学生答对为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负担,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课堂环境要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等,这些直接影响课堂功能的实施。作为教师,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积极向上的小环境——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合理地显现学习内容,促进课堂功能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教学法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具有一定的目标导向。(2)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3)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强调各种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性互动。(4)以团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小组活动的结果被看成每一名成员的成就——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实际上这一点是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一个基本保证。
实践表明,小组教学在下面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1)在学习小组中,个人的成功会带来团体的成功,进而导致团体内其他成员的成功,因而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可以产生比较积极的学习态度。(2)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感受自己对团体的贡献,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因而可以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信和自尊。同时,学生可以感受别人对团体的贡献,从而易于产生对别人的肯定态度,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积极情感,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孤独感,建立了较好的人际关系。(3)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各种交流与沟通的技巧,产生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能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也会提出问题的各种不同解决方法,因而可能会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中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都十分有利。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他们应该具有勤奋努力、独立自主、有毅力、有恒心、有信心、有责任心、具有创新意识等的优秀品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发展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培养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以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
总而言之,教师要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工作。就我本人而言,既要以人为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管理学生方面的能力,又要着重加强积累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在平素的教育教学中,既要讲究科学,又要谋求发展。首先,树立好"以生为本"的理念,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为人师者角色,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发挥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新定位,积极营造融洽、平等、民主、协商的课堂氛围,努力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新突破,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敢于创新和探究。其次,要在"教书育人"的职责上下真功夫,在实际细节上渗透体现,不断扎实工作,切实提高教研水平,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重塑教育者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无私奉献,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幸福校园。
把课堂还给学生13
今天,华东师大的孔企平教授给学员做了“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精彩报告。孔老师从实际入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的给学员讲授了什么是案例研究、如何进行案例研究、怎样进行案例写作、以及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等问题。 回顾今天的学习,除了学习到一些从未接触到的知识外,还解决了我以前的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其中特别有感触的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当前新课程研究的热点是有关“四基”的理论和“两能”的提法。“四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两能”是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交往的空间。其中,思考的空间尤为重要。
下面给大家呈现一个案例来引起我们的反思。“蔡金发的研究” 题目是:有一些孩子和一些匹萨饼。7个女孩平分2个匹萨饼,3个男孩平分1个匹萨饼。
A.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一样多吗?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B.如果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和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不一样多,谁分得更多一些?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测试结果分析:超过90%的.中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常规策略:每个男孩将分得1/3个匹萨饼,而每个女孩将分得2/7个匹萨饼。如果要比较1/3和2/7的大小,只要把这两个分数通分(1/3=7/21,2/7=6/21,7/21-6/21=1/21)或是把它们都转化为小数(1/3=0.33, 2/7=0.29, 0.33-0.29=0.04),就可知道1/3大于2/7。
只有大约20%的美国学生使用了这种常规策略。
相反地,绝大多数的美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非常规策略中的一种。
解法1: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另外三个女孩分另一个匹萨饼。这六个女孩中的每个女孩都与三个男孩中的每个男孩分得同样多的匹萨饼。但是有一个女孩没有分得匹萨饼。所以,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2: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每人分得的匹萨饼要少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3:7个女孩有2个匹萨饼,3个男孩有1个匹萨饼。女孩所拥有的匹萨饼是男孩所拥有的匹萨饼的2倍。但女孩的人数却不止男孩人数的2倍,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4:每个匹萨饼被分成4块。每个女孩分得1块,还剩余1块。每个男孩分得1块,也还剩余1块。剩下的1块必须由7个女孩再次来分,而另外剩下的1块只需要3个男孩再次来分,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这个例子表明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尽管常规的策略明显地非常有效并且易于应用到解决其他的类似问题,但是这种常规策略却显示不出什么创意。
相反地,尽管非常规的策略显示出学生思维上的创意,但这些策略几乎不适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我国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常规策略上的有效性,以及美国课堂教学在发展创造性数学思维上的有效性。我想,我们只有将这两种有效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趋于平衡。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很多时候为了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和交往的空间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类型按什么形式去做即可,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做题机械化、缺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和勇于探究的勇气。
我们知道“熟能生巧”,但不恰当的练习(量大、形式单一、不分层次)和讲授还会导致“熟能生厌”、“熟能生笨”。比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为了“省事”,有时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类型就用什么方法。还有在计算教学中,有时没有让学生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其实,我们只需把脚步放慢一些,给学生一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些交流和表达的空间,给学生一些猜测和质疑的空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孰能生笨”转化为“熟能生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给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做了一下诊断,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14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5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一、真诚,发自内心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始终抱有期望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三,紧扣教材不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战争的分析,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评价。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15
语文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新时期的挑战,新的形势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虽然语文教材的形势几经变化,但教学中的主体仍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在钻研教材和分析学生方面下功夫。
常规的语文教学,我们曾忽视了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没能让学生充分启动思想的机器,从而走了不少的弯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也是根会思想的苇草,而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既然人能通过思想而强大起来,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就该切实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这方面的潜力,通过深入思考学习并掌握知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挤占了他们思考的空间,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关于这一点,长期以来,也成了广大教育者探讨的热点。
早就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多次提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要进行双边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要活起来;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等等。但一落到实处,我们难免感到有点力不从心,认为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太多了,学生活动多了,老师讲的内容就少了;放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老师讲的时间就少了;区区四十五分钟,经得起这么三番五次的折腾吗?记得有一次教研室的几个同志听我的课,当时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讲的是“语病类型分析”,大量的举例、头头是道的分析,自我感觉还很不错,可听课的同志评课时说:“就是没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当时我听了还有点不服气,说:“这点也想到了,就是怕耽误时间。”在坐的几位老师也都有同感。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最后总结说:“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好像是耽误了讲课的时间,其实这样正好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可以让他们更充分地参与课堂,会把知识学活、学扎实、融会贯通。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而这种口头表达的过程也正反映了他们整个思维的过程。如果说课堂时间紧、没时间让学生说,那么,试想一想,学生哪有时间去积极思维、没有思维,谈何学生参与课堂,学生不能很好参与进来,老师讲的课还有什麽意义?所以这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有个成语叫‘对牛弹琴’,我们弹得固然好,但也要听听听众的反应。”诚然,平心而论,这确实是出力不讨好的做法。一上课,老师就滔滔不绝地把准备好的.内容毫无遗留地兜售给学生,自我感觉也真的不错,听出门道的学生倒也充实,笔记也作了几大张,但自始至终,学生充当了接受知识的机器。如果不给学生参与课堂思考的机会,这里边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然后给他们时间说出思考的结果,尽管有时不全面,甚至错误,那么经过老师的点评、分析,学生就会在纠正错误中提高认识,学到知识,培养了能力,印象也更深刻,记忆会更久远。这就好比一潭死水总不如不断激起朵朵浪花的潮水更动人。
有人说学语文更多的是靠感悟,就是这个道理。“悟”到的东西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感受出来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讲解过程替代学生的思考认识过程。所以课堂上老师不应唱独角戏,学生说得不好,读得不好,老师就急,一切都想包办,其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江苏有个洋思中学,每天前往考察的人络绎不绝,但真的到了那里一看也没发现老师有什么奇特的功能,只是有一点道出了个中原因:课堂上老师讲的很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他们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讲,当堂训练”。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悟,真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就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文本直接对话,让他们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体会。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掌握起了才更牢固。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认为高中语文课文篇幅长、学生功课繁多、作业繁重,而课堂上时间有又限,舍不得把时间给学生,怕学生一读就讲不完了,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只有读得充分,才会想得周到,悟得透彻。还有人只信奉讲读,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讲解,却不能相信学生自己会读懂,竟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只要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并适时地加以引导,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六部教学法”中,至少有四步纯粹是学生的行为,占了整个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他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吗?学生没有学好吗?课堂上,老师就好比牧羊人,他要把羊群赶到牧场上去,而“啃草、消化”的过程是别人万不可越俎代庖的。所以老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宏观控制课堂,引领学生去寻找肥美的“草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啃”、“消化并吸收”。
用心多读方能见成效。一次学校组织各科老师到省城听专家授课,我们抱着几分神秘慕名前往,要目睹一下专家是如何用金手指点石成金的,可结果出人意料,他无非就是让学生先读了一遍,然后问:“读出点儿意思没?”学生说:“没”。再读,然后又问:“读出点儿意思没?”学生说:“有点儿。”“既然有点儿了,就说说吧。”于是学生各抒己见,当然还很不完善。接着又读又问,直到下课。学生的体会随着一遍一遍地读而逐步加深,这就是读中思考的结果。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既然读就要用心去读,如果像小和尚念经那样有口无心,读一万遍也没多大成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建立在认真思考基础上,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感性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要大胆放开手,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给以精心指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感悟创新能力。这也正是时代的要求。相信吧!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定能创造出奇迹。
【把课堂还给学生】相关文章:
把课堂还给学生03-03
把课堂还给学生(优选)03-03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05-02
QQ课堂05-07
浅谈对课堂的认识:宁在厕所,不进课堂03-18
《叶公好龙》课堂反思02-29
高效课堂反思10-31
课堂上的笑声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