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1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作者:李贺
朝代:唐朝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3]
译文
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黄金台:《上古郡国图经》“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注释
(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2)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3)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5)向:向着,对着。(6)开:打开,铺开。(7)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8)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9)塞土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10)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11)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一作“胭脂”。(12)临:逼近,到,临近。(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15)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16)报:报答。(17)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18)意:信任,重用。(19)玉龙:宝剑的代称。(20)君:君王。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2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3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4
【原文】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旧题之一。雁门,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太守,官名。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的大军家境,就像浓重的乌云压在城墙上,要把城墙压塌一样。守城将士严阵以待,他们身上的铠甲映着陽光,恰似散开的鱼群身上的鳞片闪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满天的秋色*里,传送着军号声声。历代牺牲的鲜血凝聚在一起,在晚霞中,变得更加庄重。
半卷红旗:指轻装急进的军队。
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声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响了。此句暗示战事惨烈,乃至战鼓都喑哑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报答君王招贤任能的心意,宁愿提着宝剑去战场,位君王献出生命。黄金台,《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玉龙,宝剑名,此代指剑。
【翻译】
敌军大军压境,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秋色*中,军号声声,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在晚霞中浓艳如紫。寒风卷动着战旗,轻装急进的军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为报答君王招贤任能的心意,宁愿提着宝剑去战场,位君王献出生命。
【赏析】
李贺(790-817),字长吉,唐代诗人。福昌(今河南弋陽西)人。终身失意,年仅27岁。他的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
本诗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球的里”,写进军的时令。“角声满天”,写进军的.好大场面和悲壮的气氛。“塞上”,指的是藩镇作乱的地方。“燕脂”,及即胭脂,指红色*。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黄金台”,典故,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经在易水东南铸一高台,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不惜以重金招揽人才。“玉龙”,指的是宝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是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5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全文翻译: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雁门太守行对照翻译: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6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
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
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上古郡国图经》“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2)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3)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5)向:向着,对着。
(6)开:打开,铺开。
(7)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8)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9)塞土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10)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
(11)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一作“胭脂”。
(12)临:逼近,到,临近。
(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5)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6)报:报答。
(17)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18)意:信任,重用。
(19)玉龙:宝剑的代称。
(20)君:君王。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唐代诗人李贺身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各地争战连连,唐朝中央王朝与地方割据政权时合时战,与少数民族政权也时有冲突,他的这首《雁门太守》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诗人李贺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7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2)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3)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5)向:向着,对着。
(6)开:打开,铺开。
(7)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8)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9)塞土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10)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
(11)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一作“胭脂”。
(12)临:逼近,到,临近。
(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5)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6)报:报答。
(17)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18)意:信任,重用。
(19)玉龙:宝剑的代称。
(20)君:君王。
翻译:
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
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黄金台:《上古郡国图经》“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赏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雁门太守行作文07-18
归雁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猛虎行原文及翻译02-27
从军行原文翻译09-27
东门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2-19
《却东西门行》原文及翻译03-10
豫章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对酒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