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3-01 09:28:3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1

  原文阅读: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 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 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 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翻译译文或注释: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 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 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 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 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 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2

  【题解】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重耳在流亡十九年后回国即位,并赏赐流亡时一直追随着他、为他出谋划策的人。其间,别人都居功邀赏,唯介之推“不言禄”,晋文公也就没有想到他。因此,介之推曾一度产生了情绪上的波动,后通过与其母的交谈,坚定了自己的思想,最终隐居山林,直至生命终结。晋文公为弥补自己的过错,并抚慰心地善良的人,特封绵上为介之推的祭田。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晋文公赏赐曾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提爵禄的事,爵禄也就没有给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这实在是上天安排哪,而那几个随从他逃亡的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决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为止。

  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就把绵上作为他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心地善良的人。”

  【赏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文公返晋,众臣争相请赏,正是反映了这种追求名利的世俗思想;而介之推“不言禄”,超脱了纷争之外,可见其境界是高人一筹的。然而,当众人论功封赏、文公考虑欠周,把介之推漏赏时,实际上也发表了一番议论,即反映了其对争功邀赏者的鄙视,也表达了他自己的愤慨不平。其母见微知著,针对儿子心理三番设问,意在考验儿子是否坚决。人物的思想心理便在其三问中逐步展现出来。先是语气激烈,有埋怨情绪;接着语气缓和,有为难情绪;最后态度明朗,不言禄求显,决意归隐。文章不足二百字,却把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笔法新奇,值得称道。需要指出的是:介之推的归隐是儒家型的归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形象具有一定代表性,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正直和清高。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3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释

  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赏:赐有功也。

  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

  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置:立。

  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

  诬:欺骗。

  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

  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

  蒙:欺骗。

  盍:何不。

  怼(duì):怨恨。

  尤:罪过。

  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田:祭田。

  志:记载。

  旌:表彰。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梦微之原文翻译及赏析12-20

赋得自君之出矣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塞翁失马原文及翻译12-08

《江南》原文及翻译09-02

南辕北辙的原文及翻译09-02

咏史原文翻译09-28

对雪原文翻译09-27

对酒原文及翻译12-19

《观潮》原文及翻译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