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原文翻译

时间:2024-02-29 17:04:45 好文 我要投稿

江上原文翻译(通用15篇)

江上原文翻译1

  江上望皖公山

  李白〔唐代〕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译文

  奇特的山峰,奇特的'云,相映成趣,满山的秀木郁郁葱葱,秀色无边。清爽无云的皖公山,巉峻陡峭的山岭,特别中我心意!独自一人在沧江上游玩,整天都提不起兴趣。但是由于钟爱此山,如何才有求取仙法的途径?皖公山,我已经对你倾心,但是,还不是流我在这里的时候。我们签个约定:等我丹药炼成,我将在此地归隐,陪你,永远陪你!

  注释

  ①《唐书·地理志》,舒州潜山县有皖山。《太平御览》:《汉书·地理志》曰:皖山在灊山,与天柱峰相连,其山三峰鼎峙,叠嶂重峦,拒云概日,登陟无由。《山经》曰:皖山东面有激水,冬夏悬流,状如瀑布,下有九泉井,有一石床,可容百人。其井莫知深浅,若天时亢旱,杀一犬投其中,即降雷雨,犬亦流出。《方舆胜览》:皖山在安庆府淮宁县西十里,皖伯始封之地。《江南通志》:皖山,一名皖公山,在安庆府潜山县,与潜山天柱山相连,三峰鼎峙,为长、淮之扞蔽。空青积翠,万仞如翔,仰摩层霄,俯瞰广野,瑰奇秀丽,不可名状。上有天池峰,峰上有试心桥、天印石。瓮岩状如瓮,人不可到。有石楼峰,势若楼观。②扬雄《校猎赋》:于是天清日晏,颜师古注:晏,无云也。陆游《入蜀记》:北望,正见皖山。③太白《江上望皖公山》诗:“巉绝称人意。”“巉绝”二字,不刊之妙也。④《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⑤甄鸾《笑道论》:《神仙金液经》云,金液还丹,太上所服而神。今烧水银,还复为丹,服之得仙,白日升天,求仙不得此道,徒自苦耳。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江上原文翻译2

  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翻译

  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

  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注释

  走马:奔跑的骏马。

  倏忽:很快地,忽然。

  槎牙:形容不齐的样子。

  变态:改变形态。

  杂沓: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微径:山间小路。

  缭绕:回环旋转。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

  欲与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

  创作背景

  嘉祜四年(1059年),苏轼从眉山赴汴京途中,途径荆州,乘船江行,看到两岸的群山心中充满不尽的喜悦之情,其中被巫山秀美艳丽景象、巍峨的气势所吸引。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以多维多角度地描写船行之速,来表现诗人当时的奇趣盎然。

  赏析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

江上原文翻译3

  《江上》诗歌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诗歌翻译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给远去的笛声吹送,

  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江上》诗歌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还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给人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上原文翻译4

  原文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翻译

  此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阴暗,江上顿时给人沉沉的感觉。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吴楚一带,秋意盎然。而两岸山峦经秋意的感染,树叶也被秋霜染成金黄,那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飘忽在秋水之上。树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归,时起的雁声萦绕在天宇之间,萦绕在人们心头。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景物:空中,雁鸣阵阵,江上,白波涌起,四面,烟雨迷蒙,地上,落叶萧萧,多层面的渲染,秋的韵味就显得浓浓的足足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和效果。此诗一、二两句,就给人开阔辽远之感:吴头楚尾,是春秋时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里,地域辽阔,山水相接,烟雨迷茫,江涛奔涌,此境此景,诗人非常激赏,足现其心胸之开阔,意境之开朗。三、四两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时间、环境,更随意点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黄叶构成的秋江图,简洁洗炼,蕴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然典雅,长髯白衫的先觉圣明凌虚于浩淼烟波之上,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江上原文翻译5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古诗简介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翻译/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赏析/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2]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江上原文翻译6

  江上丈人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江上丈人者,楚人也〕长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国人。江,古书中作为对长江的专称。丈人,对老年男子的敬称。据《史记?伍子胥列传》,此人是个渔父。。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谗言而杀害了伍奢。楚平王,名居,春秋时楚国君主,前528—前516在位。费无忌,楚国大夫。伍奢,楚平王时作太子太傅。费无忌造谣说太子不好,平王杀了伍奢。,奢子员亡〔奢子员(yún)亡〕伍奢的儿子伍员逃走。楚平王杀伍奢之前,恐怕他的儿子伍尚、伍员报仇,叫伍奢写信把两个儿子都叫回京城,假说儿子回京就赦免伍奢的罪。伍尚兄弟料到此信不足信,商量之后,伍尚回京,伍员逃走。结果伍尚和伍奢一起被害。伍员逃往吴国。,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购员甚急〕悬赏捉拿伍员很紧急。,自恐不脱〔不脱〕逃不脱。。见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因〕于是。,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献〕奉送。。”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得伍员者爵执(guī)〕捉到伍员的人,封以执的爵位。执,楚国最高的爵位。,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手中所持的一种玉器。,金千镒〔金千镒(yì)〕(赏给)一千镒金子。镒,重量单位,等于二十四两。,吾尚〔尚〕尚且,还。不取,何用剑为①〔何用剑为〕干什么要这把剑呢?为,表疑问语气的助词。?”不受而别。莫知其谁〔莫知其谁〕莫知其为谁,不知道他是谁。。

  员至吴,为相〔员至吴,为相〕伍员到吴国后作了国相。意思是作了大官。,求〔求〕访求,寻觅。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每食辄祭之〕每逢吃饭就祭他。辄,就。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其唯江上丈人乎〕怕是只有江上丈人吧?其,表示推测语气的助词。?”

  韩康

  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京兆霸陵〕长安东面的一个县,属京兆尹管辖。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于长安市中,口不二价〔口不二价〕卖商品不说谎,不还价。者三十余年。时〔时〕那时。有女子买药于康,怒康守价〔怒康守价〕不满韩康坚持所定价格。,乃曰:“公〔公〕你。敬称。是韩伯休邪,乃〔乃〕竟然。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欲避名〔我欲避名〕我想不让人知道姓名。,今区区〔区区〕小小的,一般的。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何用药为〕还卖什么药呢??”遂遁〔遁〕逃走。入霸陵山中。

  公车〔公车〕传(zhuàn)车,驿站公用的车。汉朝应朝廷征聘的人由公家用车转送。连征不至。桓帝〔桓帝〕东汉桓帝刘志,公元147—167在位。时,乃备玄安车〔玄(xūn)安车〕带着礼品,驾着安车。玄,黑色;,浅绛色:都指丝织品。安车,一种小车,可以安坐,是优待老年人的车。以聘之。使者奉诏造康〔奉诏造康〕奉皇帝的命令到韩康那里去。,康不得已,乃佯〔佯(yáng)〕假装。许诺。辞〔辞〕谢绝。安车,自乘柴车冒晨先发①〔自乘柴车冒晨先发〕自己坐着柴车冒着清晨的寒气先出发了。柴车,粗劣的车。。至亭〔亭〕秦汉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是最低的地方行政单位。,亭长以韩征君当过〔韩征君当过〕韩康要从这里经过。征君,被皇帝征召的人士。,方发人牛修道桥〔方发人牛修道桥〕正在征调人和牛修理道路和桥梁。,及见康柴车幅巾〔柴车幅巾〕乘坐柴车,只(用绢一幅)束头,不戴冠。,以为田叟〔田叟(sǒu)〕种田的老头儿。也,使夺其牛,康即释驾〔释驾〕卸下牛。释,解下。驾,驾车的牲口。与之。有顷〔有顷〕过了一会儿。,使者至,夺牛翁〔夺牛翁〕被夺去驾牛车的老人。这里句子有省略。乃征君也。使者欲奏杀亭长〔奏杀亭长〕呈报朝廷杀掉亭长。,康曰:“此自老子与之〔此自老子与之〕这本来是我给他的。自,这里是本来的意思。老子,我老头子,韩康自称。,亭长何罪?”乃止。康因中路逃遁〔康因中路逃遁〕韩康借机会半路逃走。。以寿终〔以寿终〕平平安安地直到老死

  《高士传》两则选自《高士传》。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安定朝那人(现在甘肃平凉)。西晋文学家。《高士传》所记载的人物主要是一些避居山林、不慕荣利的隐士。

  江上丈人〔丈人〕对老年男子的敬称。《史记·伍子胥列传》说是个渔父。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谗言杀害了伍奢。楚平王,名居,春秋时楚国君主,前528—前516年在位。费无忌,楚国大夫。伍奢,楚平王时做太子太傅。奢子员亡,〔奢子员(yún)亡〕伍奢的儿子伍员逃走。伍员即伍子胥,员是名,子胥是字。楚平王杀伍奢之前,恐怕他的儿子伍尚、伍员报仇,叫伍奢写信把两个儿子都叫回京城,假说儿子回京就赦免伍奢的罪。伍尚兄弟料到信里的话不真,商量之后,伍尚回京,伍员逃走。结果伍尚和伍奢一起被害。伍员逃往吴国。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购员甚急〕悬赏捉拿伍员很紧急。自恐不脱。〔不脱〕逃不脱。见丈人,得渡,因〔因〕于是。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献〕奉送。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珪,〔得伍员者爵执珪(guī)〕捉到伍员的人,封以执珪的爵位。执珪,楚国最高的爵位。金千镒,〔金千镒(yì)〕(赏给)一千镒金子。镒,重量单位,等于二十四两。〔何用剑为〕干什么要这把剑呢?为,表疑问语气的助词。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莫知其谁〕不知道他是谁。

  员至吴,为相,〔员至吴,为相〕伍员到吴国后做了国相。求〔求〕访求,寻觅。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每食辄祭之〕每逢吃饭就祭他。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其唯江上丈人乎〕怕是只有江上丈人吧?其, 表示推测语气的`助词。

  韩康〔韩康〕东汉民间医生。

  韩康,字伯休,京兆〔京兆〕西汉京都长安的行政区划名,在现在陕西西安一带。霸陵〔霸陵〕长安东面邻近的县名,属京兆尹管辖。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于长安市中,口不二价〔口不二价〕卖商品不虚报价,不让还价。者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买药于康,怒康守价,〔怒康守价〕不满韩康坚持所定价格。乃曰:“公是韩伯休邪,乃〔乃〕竟然。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欲避名,〔我欲避名〕我想不让人知道名声。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何用药为〕还卖什么药呢?遂遁入霸陵山中。

  公车〔公车〕传(zhuàn)车,驿站公用的车。汉朝应朝廷征聘的人由公家用车转送。连征不至。桓帝〔桓帝〕东汉桓帝,名志,公元147—167年在位。时,乃备玄安车〔玄(xūn)安车〕带着礼品,驾着安车。玄,黑色;,浅绛色,都指丝织品。安车,一种小车,可以安坐,是优待老年人的车。以聘之。使者奉诏造康,〔奉诏造康〕奉皇帝的命令到韩康那里去。康不得已,乃佯许诺。辞〔辞〕谢绝。安车,自乘柴车冒晨先发。〔自乘柴车冒晨先发〕自己坐着柴车冒着清晨的寒气先出发了。柴车,粗劣的车。至亭,〔亭〕秦汉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单位。亭长以韩征君〔韩征君〕即韩康。征君,被皇帝征召的人士。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方发人牛修道桥〕正在征调人和牛修理道路和桥梁。及见康柴车幅巾,〔柴车幅巾〕乘坐柴车,只( 用绢一幅)束头,不戴冠。以为田叟〔田叟〕种田的老头儿。也,使夺其牛,康即释驾〔释驾〕卸下牛。释,解下。驾,驾车的牲口。与之。有顷,使者至,夺牛翁〔夺牛翁〕被夺去驾车牛的老人。乃征君也。使者欲奏杀亭长,〔奏杀亭长〕呈报朝廷杀掉亭长。康曰:“此自老子与之,〔此自老子与之〕这本来是我给他的。自,这里是本来的意思。老子,我老头子,韩康自称。亭长何罪?”乃止。康因中路逃遁。〔康因中路逃遁〕韩康借机会半路逃走。以寿终。〔以寿终〕平平安安地老死。

  江上丈人重道义,施恩不图报,更不妄求富贵;韩康则视名利为敝屣,避之惟恐不及。他们都具有传统的理想人格,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的高德义行的推崇和宣扬。

  阅读时,想一想:江上丈人为辞谢伍员的“千金之剑”而说的一番话,妙在哪里?关于韩康的两个故事的戏剧性分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江上原文翻译7

  原文:

  江上

  宋代: 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译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注释:

  江水漾(yàng)西风,江花脱晚红。

  漾:吹过。脱:脱下。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被:让。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江上原文翻译8

  【原文赏析】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解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

  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

  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韵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江上原文翻译9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代·范仲淹《江上渔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赏析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平。

  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江上原文翻译10

  望江南·江上雪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赏析

  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展现在眼前不是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天色已晚,渔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时,他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个世界决绝。柔美婀娜的柳丝固然给生活增添了诗意,但世上如果没有坚挺的胡杨,这份诗意也将荡然无存。李纲,就是那坚挺的胡杨,民族的脊梁。

江上原文翻译11

  作品原文

  江上渔者①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④看一叶舟⑤,出没⑥风波⑦里。

  作品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作品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创作背景

  范仲淹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他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作品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江上原文翻译12

  江上吟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古诗简介

  《江上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能充分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特色。

  翻译/译文

  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箫管之乐在船的两头吹奏着。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黄鹤楼上的`仙人还有待于乘黄鹤而仙去,而我这个海客却毫无机心地与白鸥狎游。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并悬,而楚王建台榭的山丘之上如今已空无一物了。我兴酣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注释

  ⑴江上吟,李白自创之歌行体。江,指汉江。此诗宋本、王本题下俱注云:一作“江上游”。

  ⑵木兰,即辛夷,香木名。枻,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汉成帝与赵飞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其木出昆仑山,人食其实,入水不溺。”木兰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⑶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⑷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斛,古时十斗为一斛。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

  ⑸妓,歌舞的女子。

  ⑹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下临江汉。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⑺海客,海边的人。《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⑻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离骚》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⑼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台榭,泛指楼台亭阁。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著名。

  ⑽兴酣,诗兴浓烈。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山岳。

  ⑾凌,凌驾,高出。沧洲,江海。

  ⑿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汇入长江。汉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赏析/鉴赏

  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一方面,诗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

  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这是经过细心体会后的符合创作实际的看法。

  虽然在后世或许是因为什么“载妓随波任去留”又或者是“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消极观点的原因,这首诗未被选入课本之中,名气也不如将近酒之类的名篇,但也是李白三四十岁的大成之作,它相对中规中矩,但磅礴流畅,犹如大江之来,一气呵成,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豁达的心态,睥睨天下的磅礴气势,读过此诗,让人久久沉静在作者营造的恢弘之境中。

江上原文翻译13

  原文:

  江上阻风

  清代:宋琬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译文: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睡醒起身心绪无聊,闲倚着舵楼,西望瞿塘水路悠悠,前程未可酬。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风险浪惊船阻江上,客思洒清泪,一夜西风吹白浪头,愁白游子头。

  注释:

  睡起无聊倚舵(duò)楼,瞿(qú)塘西望路悠悠。

  瞿塘:亦作“瞿唐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赏析: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讼,冤始尽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前两句直抒胸臆,“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精神无所寄托的真实写照。舟行瞿塘峡,风大浪猛,水流湍急,诗人被阻停留于此,百无聊赖的以昏睡来消磨时光,睡醒之后更加无聊,于是倚靠在舵楼上眺望:瞿塘峡山势险要,壁立如削;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遥遥西望,漫漫长路,不知何处是尽头!诗人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险恶漫长:自己无故被人诬告下狱,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诗人不禁一阵惊惧惶恐。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同时妙用夸张;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发,把长江拟人化,手法新奇!

  诗人远离家乡,想到家中的妻儿,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滴落江中,化作滚滚的滔天巨浪咆哮着、怒吼着似乎发泄着心中的怨愤。一夜西风,流更急,浪更大,仿佛长江也被风浪所阻。江水翻腾,浪花雪白;诗人伫立风中,白发飘飘,触景伤情,心有戚戚:故园之思,羁旅之愁,仕途之苦......,种种复杂的情感“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诗人的`身心与长江融为一体,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诗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满江的白发吗!

  本诗用语奇丽,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

江上原文翻译14

  柳营曲·江上

  烟艇闲,雨蓑干,渔翁醉醒江上晚。啼鸟关关,流水潺潺,乐似富春山。数声柔橹江湾,一钩香饵波寒。回头贪兔魄,失意放渔竿;看,流下蓼花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烟雾笼罩下的小船自在悠闲,雨水批湿的蓑衣又被风吹干,渔翁酒醒时江上天色已晚。听鸟鸣叫,流水潺潺,乐趣恰似严子陵隐居富春山。轻轻摇着船儿驶过江湾,寒波里垂下关够鱼饵。抬头贪看月亮,不留神放开了鱼竿。回过神来,看那小船已顺流而下,荡进了蓼花滩中。

  注释

  柳营曲:越调曲牌名。

  烟艇闲:此句写烟水之中小船静静地停泊着。

  关关:鸟和鸣声。

  富春山:关名严陵山,汉严子陵曾隐居耕钓于此,上有子陵钓台。在今浙江桐庐县西。

  兔魄:月亮。

  蓼(liǎo)花:蓼是关种水边生长的植物,花如穗,有红有白。

  赏析

  这首散曲是借自然景物来表现理想主义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的关则例证。曲中所写的渔翁,实际上是个科场失意的文人。失意后,他退隐江滨,但却不能割断蟾宫折桂的欲念,因而在强作闲适的同时,心灵上又挤压着沉重的苦闷。

  首句勾画了关幅渔翁孤舟闲漂图。小船自在消闲,蓑衣雨湿风干,渔翁饮酒睡醒,表明看来确是关派悠然自得的气象。但仔细体味,渔翁冒雨自炊,饮酒就醉,醉则昏睡,醒则漂归,既无渔钓之意,又无赏景之心,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他胸中凝聚着难以解脱的苦衷,不然不会独自借酒浇愁、整天沉湎醉乡。

  船上饮酒,醉醒已是傍晚,但闻啼鸟声与流水声交织在关起,清脆悦耳,其乐趣不减当年严子陵隐居富春山。“啼鸟关关,流水潺潺”、“数声柔橹江湾,关钩香饵波寒”,俱是清丽流美,宛然仙家境界。但此曲的渔翁仍未能不食人间烟火,“回头观兔魄,失意放鱼竿”,便显示了生活现实所给予的创伤。前时写“渔翁醉醒江上晚”,是力图表现他旷放自在的关面。如今看起来,他的“醉醒”,也不无愤世嫉俗的.激烈意味了。

  欧阳修有《渔家傲》词,下阕有句云:“醉倚绿阴眠关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此曲的结尾,很可能是受到了欧词的启发。船儿不是关直那么听话的,只要主人意有旁骛,失了操纵,便只受水流摆布。“看,流下蓼花滩”,因为贪看水中的月亮,关不留神握渔竿的手松开了,只能眼睁睁望着渔竿从蓼花滩上漂下去。这表现了渔翁“失意”的深重程度。不过作者仍把小船留在蓼花滩关带,不曾送入红尘,那么渔父清醒过来,重新提起渔竿,“乐似富春山”,是不成问题的。或许“流下蓼花滩”的对象,也可释为“鱼竿”,如宋王庭珪《江亭即事》云:“江水磨铜镜面寒,钓鱼人在蓼花湾。回头贪看明月上,不觉竹竿流下滩。”但观此曲,解作小船“流下”更胜。

  这首曲中的“渔翁”是文人化了的。在元曲中,“隐逸”与“叹世”是关枚硬币的两面,此曲作者不过想把这两面都写到而已。清李调元就很明白这关点。他把自“数声柔橹江湾”至“流下蓼花滩”六句,统统视为“他人不能道也”的俊语。(见《雨村曲话》)

  此曲解开关般闲适小令关味沉醉山水之乐的纱幕,真实地表现出科场失意文人在不得不隐逸山水时内心所压抑着的痛楚,坦诚深切,读来确有令人耳目关新之感。

江上原文翻译15

  原文:

  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宋代:贺铸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译文:

  江上的荻花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就好像是故意捉弄给人平添许多愁思。那西沉的太阳,恹恹地在落下去,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从天际飞来的两行新雁,也愈飞愈远,江上这一叶扁舟就要载着离人远去。

  别离时我常常担心你离我先去,只有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烦忧。今天晚上,我还能亲眼看着你;到了明天,你的模样就只能留存我的心里;到了后天啊,我只能紧蹙双眉无尽的思念你。

  注释: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萧萧:形容风声。做弄:犹捉弄。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上片以江边送别所见的景物烘托别离时的愁绪。下片进一步分写别前、别时,别后的心理活动。这首词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只四十八个字,便将别离的愁绪倾诉得相当充分,很有感染力。透过悲切凄清的'愁绪,可以感受到送别人与远行者之间深挚的感情。

  上片以江边送别所见的景物烘托别离时的愁绪。饯行的酒席大约是设在江畔,只见江上芦苇都已开满了白花,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那无可奈何地随风晃动的姿态,萧萧瑟瑟的凄切声响,好像是有意做弄出许多忧愁的样子,给已经愁肠百结的离人平添了许多愁思。抬眼望去,那西沉的太阳,恹恹地在落下去,只剩半根竹竿那么高了;那从天际飞来的两行新雁,愈飞愈远,飞往南方的老家去了;眼前停靠着的这一条船,就要载着词人的朋友(也许是心上人)别去了。

  下片进一步分写别前、别时,别后的心理活动。词人说:我们之间的别离一直是我担心的事情,我常常怕你离我先去。眼下,别离,无情地来临了,在这即将分手的时刻,只有拼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烦忧。今天晚上,我的眼前还是一个活泼泼的你;到了明天,你的模样就只能活在我的心里;到了后天啊,想你、念你而又看不见你、喊不应你,我只能紧蹙双眉,忍受无休止的离愁的煎熬了,这怎能不教人心酸肠断呢!

  这首词没有采用夸张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只四十八个字,便将别离的愁绪倾诉得相当充分,很有感染力。透过悲切凄清的愁绪,可以感受到送别人与远行者之间深挚的感情。

【江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江上原文翻译02-29

江上望皖公山原文翻译02-28

江上原文赏析02-27

江上阻风原文赏析02-28

江上原文赏析15篇【热】02-27

灵台原文翻译09-13

对雪原文翻译09-27

咏史原文翻译09-28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