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

时间:2023-12-18 21:07:46 好文 我要投稿

【实用】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5篇

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1

  1、半径

【实用】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5篇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⑤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2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得电子、被还原

  2、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即M+n(化合态)M0(游离态)。

  3、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

  (1)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

  (2)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从其矿石中还原出来,得到金属单质(粗)。

  (3)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

  4、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H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5、 (1)回收金属的意义:节约矿物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2)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3)回收金属的实例:废旧钢铁用于炼钢;废铁屑用于制铁盐;从电影业、照相业、科研单位和医院X光室回收的定影液中,可以提取金属银。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Na、、Mg、Ca、S、C、F、B、Br、Sr 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浓缩海水 溴单质 氢溴酸 溴单质

  有关反应方程式:①2NaBr+Cl2=Br2+2NaCl ②Br2+SO2+2H2O=2HBr+H2SO4

  ③2HBr+Cl2=2HCl+Br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来。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4)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H2O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证明含碘的现象: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2I-+H2O2+2H+=I2+2H2O

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3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2.按官能团分类

  (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又:链状烃和脂环烃统称为脂肪烃。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2)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碳原子不仅可以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形成

  长短不一的碳链和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所以有机物种类纷繁,数量庞大。

  2.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概念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①碳链异构:由于分子中烷基所取代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正丁烷和异丁烷;

  ②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在碳链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1-丁烯和2-丁烯;

  ③官能团异构:有机物分子式相同,但官能团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如乙酸和甲酸甲酯;

  ④给信息的其他同分异构体:顺反异构,对映异构。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1)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①烷烃

  烷烃只存在碳链异构,书写时应注意要全面而不重复,具体规则如下:成直链,一条线;摘一碳,挂中间,往边移,不到端;摘二碳,成乙基;二甲基,同、邻、间。

  ②具有官能团的有机物

  一般书写的顺序: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③芳香族化合物

  取代基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具有邻、间、对3种。

  (2)常见的几种烃基的异构体数目

  ①―C3H7:2种

  ②―C4H9:4种

  (3)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方法

  ①基元法

  如丁基有四种,则丁醇、戊醛、戊酸等都有四种同分异构体。

  ②替代法

  如二氯苯(C6H4Cl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将H替代Cl);又如CH4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新戊烷[C(CH3)4]的一氯代物也只有一种。

  ③等效氢法

  等效氢法是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的重要方法,其规律有:

  a.同一碳原子上的氢等效;

  b.同一碳原子上的甲基氢原子等效;

  位于对称位置上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

  研究有机化合物一般要经过的几个基本步骤:

  (1)用重结晶、蒸馏、萃取等方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离、提纯;

  (2)对纯净的有机物进行元素分析,确定实验式;

  (3)可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

  (4)可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确定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和各类氢原子的数目,确定结构式。

  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2.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1)烷烃命名

  ①烷烃命名的基本步骤

  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②原则

  A.最长、最多定主链

  a.选择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b.当有几个不同的碳链时,选择含支链最多的一个作为主链。

  B.编号位要遵循“近”、“简”、“小”

  a.以离支链较近的主链的一端为起点编号,即首先要考虑“近”。

  b.有两个不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则从较简单的.支链一端开始编号。即同“近”,考虑“简”。

  若有两个相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而中间还有其他支链,从主链的两个方向编号,可得两种不同的编号系列,两系列中各位次和最小者即为正确的编号,即同“近”、同“简”,考虑“小”。

  c.写名称

  按主链的碳原子数称为相应的某烷,在其前写出支链的位号和名称。原则是:先简后繁,相同合并,位号指明。阿拉伯数字用“,”相隔,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用“”连接。

  (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①选主链:将含有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作为“某烯”或“某炔”。

  ②编号位: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③写名名称:将支链作为取代基,写在“某烯”或“某炔”的前面,并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

  (3)苯的同系物命名

  ①苯作为母体,其他基团作为取代基

  例如: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生成甲苯,被乙基取代后生成乙苯,如果两个氢原子被两个甲基取代后生成二甲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可分别用邻、间、对表示。

  ②将某个甲基所在的碳原子的位置编为1号,选取最小位次给另一个甲基编号。

  四、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步骤

  2.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元素分析

  ①定性分析

  用化学方法鉴定有机物分子的元素组成

  ②定量分析

  将一定量有机物燃烧后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并测定各产物的量从而推算出有机物分子中所含元素原子的最简单整数比。

  ③李比希氧化产物吸收法

  用CuO将仅含C、H、O元素的有机物氧化后,产物H2O用无水CaCl2吸收,CO2用KOH浓溶液吸收,计算出分子中碳、氢原子在分子中的含量,其余的为氧原子的含量。

  (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①原理

  样品分子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到达检测器的时间因质量不同而先后有别质谱图

  ②质荷比:分子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的比值。最大的数据即为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分子结构的鉴定

  (1)结构鉴定的常用方法

  ①化学方法:利用特征反应鉴定出官能团,再制备它的衍生物进一步确认。

  ②物理方法: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

  (2)红外光谱(IR)

  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分子时,不同官能团或化学键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3)核磁共振氢谱

  ①处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氢原子在谱图上出现的位置不同;

  ②吸收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成正比。

  4.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确定

  (1)元素分析

  ①碳、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测定

  最常用的是燃烧分析法。将样品置于氧气流中燃烧,燃烧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用吸水剂和碱液吸收,称重后即可分别计算出样品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氧元素质量分数的确定

  (2)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规律

  ①最简式规律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无论多少种,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物中元素质量比例相同。

  要注意的是:

  a.含有n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与含有2n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酯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b.含有n个碳原子的炔烃与含有3n个碳原子的苯及其同系物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②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有机物

  a.含有n个碳原子的醇与含(n-1)个碳原子的同类型羧酸和酯。

  b.含有n个碳原子的烷烃与含(n-1)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

  ③“商余法”推断烃的分子式(设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a.得整数商和余数,商为可能的最大碳原子数,余数为最小的氢原子数。

  b.的余数为0或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氢原子数时,将碳原子数依次减少一个,每减少一个碳原子即增加12个氢原子,直到饱和为止。

  5.有机物分离提纯常用的方法

  (1)蒸馏和重结晶

  (2)萃取分液

  ①液――液萃取:利用有机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将有机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②固――液萃取:用有机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有机物的过程。

  (3)色谱法

  ①原理:利用吸附剂对不同有机物吸附作用的不同,分离、提纯有机物。

  ②常用吸附剂:碳酸钙、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等

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4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⑴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υ=△C/△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以mA+nBpC+qD而言,用A、B浓度的减少或C、D浓度的增加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间必然存在如下关系:

  VA:VB:VC:VD=m:n:c:d。

  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的限度: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所进行的程度,就叫做该化学反应的限度。

  ⑵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没有停止。

  ③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④变:当条件变化时,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发生变化,反应限度也发生变化。

  ⑶外界条件对反应限度的影响

  ①外界条件改变,V正>V逆,化学反应限度向着正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②外界条件改变,V逆>V正,化学反应限度向着逆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降低反应物的转化率。

  3、反应条件的控制

  ⑴从控制反应速率的角度:有利的反应,加快反应速率,不利的反应,减慢反应速率;

  ⑵从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角度: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抑制不利的化学反应。

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5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6.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12-18

化学高中的知识点12-18

化学高二水平考知识点精选12-18

高一政治走进国际社会知识点12-18

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知识点04-26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12-18

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12-18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2-18

高一知识点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解析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