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孔雀东南飞》教学
《孔雀东南飞》教学1
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学生顿时骚动)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学生进入了悲剧的氛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听课文录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铺垫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许多女生边听都流泪了)。
对文学常识稍加点拨,课本注释基本都有,强调“玉台新咏”“乐府双璧”补充乐府知识
一、“汉乐府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二、后来成为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问学生是否为刚才的.故事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非常感动。既然都感动了我就想请一男一女同学来复述故事,比一比谁复述得更令同学感动(当时没人主动来,于是我就讲了《读者》上的一个短故事说明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故事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来了,当然学生的兴致很高)
就着学生的故事为课文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出结构(以便学生整体上把握全篇)
教师小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韩凭夫妇,焦刘化鸟,梁祝化碟成为一幕幕爱情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为弗郎西斯与金斯基、露丝与杰克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孔雀东南飞》教学2
【背景与概述】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热情讴歌了高贵的爱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它语言优美、激情四溢,是一篇传世佳作。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品味语言,分析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性情思索人生,感受爱情的纯洁与高贵。
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我发现本首诗歌可讲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在内容方面可以分析刘兰芝的艺术形象,可以分析刘兰芝的反抗方式的选择,可以分析导致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还可以分析焦母变态心理;在艺术手法方面,可以学习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手法,可以学习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可以了解双线交替推进的情节推进方式,还可以学习本诗繁简得当的剪裁和铺排的写作手法。要想在短短的两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对本诗有一个从零点起步到深刻的认识,其难度是很大的。到底应该讲些什么?怎么讲呢?
新课改新课堂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把讲什么的权利全权放给学生,即学生想听什么,我讲什么。授课方式以学生自学──提问──研究为主。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探究热烈而踊跃,教师也从中受到启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并超越了预想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主要是了解诗歌大意,结合课下注解和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对诗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教师的任务一是帮助学生回答有关字词方面的疑难问题,一是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在下课之前,经过整理,我搜集到了以下问题:
1、古代妇女要讲三从四德,其中有“夫死从子”一条,为何焦母可以不听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听自己的呢?
2、焦母可以为焦仲卿纳妾,为什么一定要休了刘兰芝呢?
3、焦仲卿和刘兰芝可以私奔吗?
4、为什么不把刘兰芝假装送回娘家,说是探望老人,住几天,再接回去?
5、刘兰芝漂亮、温柔、贤惠,门户也不差,为何焦仲卿的母亲仍看不上她?
6、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还会有人提亲?
7、刘兰芝被休回家时自己发誓不再改嫁,而在哥哥的逼迫下她为什么又答应再嫁,可最后又投水自尽?
8、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吗?
9、焦仲卿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吗?
10、为什么焦仲卿、刘兰芝会对爱情这么奋不顾身,值得吗?
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很感兴趣。我布置的作业就是:4人小组就其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记录其中的3~4个讨论内容。其中尤其说明在回答第6个问题的时候,要有实例支撑,希望同学查阅资料。而对学生提出的第1个问题,在备课的时候,我也没有考虑到,因此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也马上投入到了二次备课当中。
第二课时的教学,就是由解决学生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入手,进一步深入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在这些问题中,有的问题比较浅显,属于个别学生看书不够仔细造成的,如第4题,有的问题属于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如第2、5、9题,这里就不再详述,只把我认为有新意、有特色的几个题目按讲课时的顺序介绍一下。
第1题,古代妇女要讲三从四德,其中有“夫死从子”一条,为何焦母可以不听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听自己的呢?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不令人满意,于是我适时抛出了我的答案:“同学们,在读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与人物》,阅读本文,应该可以给大家满意的答案。”此话一出,学生们马上拿出书来,带着问题速读起来。5分钟后,学生对此问题好像已经明白了。这时,我叫起了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问她是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的答案是:“第一,封建的‘孝德’,使焦母实施了对儿子的专横统治,使焦仲卿对焦母一直言听计从;第二,焦仲卿从小在性格强悍的焦母抚养下,逐渐形成了相对软弱的性格和服从母命的习惯,不到绝望之时,是不会公然违反焦母的意愿的。所以,焦仲卿只能听焦母的'。焦仲卿的性格如果象刘兄,那焦母就可能象刘母那样,只能听焦仲卿的了。”她的回答完美、精彩,把想提反面意见的同学说得口服心服,点头称是。
第3题,焦仲卿和刘兰芝可以私奔吗?对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很热烈的。有一个同学答道:“刘兰芝让我想起了祥林嫂。祥林嫂即使离开了鲁镇也是不可能活的。因为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容纳她的,不仅统治阶级不接纳她,和她同样阶级的人也是不能容纳她的,她自己也觉得自己有问题,因为大家都真诚的相信,当时的制度是对的,错的只是祥林嫂。而刘兰芝和祥林嫂在这一点上的遭遇是一样的。所以,焦仲卿和刘兰芝不可能私奔。”这个同学的答案结束了大家对这一问题的争论。
第6题,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还会有人提亲?请用你查到的实例来证明。一个同学回答到:“在当时的社会,再婚行为很普遍,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私奔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他的回答,和我查到的内容是一致的。我只是顺着这个问题往下延伸了一步:“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的。一直到南宋,‘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日趋严厉,三纲五常盛行,寡妇再嫁就是大逆不道的了。”
第8题,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说明学生思考问题已经是全面的、辨证的了。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虽然有了全面的意识,可受到眼界的限制,认识问题的深度还不够,只能限制在盲目的母爱、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上。因此,这个问题主要由我来给学生讲解。我结合第9题,焦仲卿的母亲是位好母亲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1、封建礼教的戕害。《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2、寡母畸形的“恋子情节”导致了焦母不能容忍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真挚热烈的爱情。这种悲剧,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礼教制度和家长制度的摧残下,已经多得不可胜数,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3、中国家庭的机制决定了中国的公公婆婆娶儿媳的目的是给家庭娶一个管家婆。
中国传统的家庭里,娶妻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对公公婆婆来说,他们为什么要为自己“娶媳妇”而不为儿子“娶老婆“呢?
给儿子娶老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要给祖辈及自己开创的家业选择一个靠得住的女家长,这样,是不是儿子的好妻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否忠于自己,是否忠于交给她的这份家业。一副庞大的家业当然要比去做一个好妻子重要的得多!这就是中国家庭娶媳妇的真正原因。
由于要交给她家业,由于要将她培养成一个未来的女管家,而她又是一个外来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防止她将来“篡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要对她进行考验与教育,只有在确认为是自家人后才放心将权杖交给她!
事实上,媳妇变成婆婆是由于家庭机制造成的结果。正如前面所言,家族娶媳妇是选择一个未来的管理者,一个未来的管家婆,她的职责就是为了将来做好婆婆。因此,一旦自己的儿子娶了新媳妇,她便自然又扮演起督察、教育、训练的责任了。……多年的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因此,中国的婆婆常以更严苛的眼光来要求新媳妇,而且常常愈是一个好母亲而愈是成为恶婆。
【教学效果】
课结束了,学生人人沉浸在焦刘的忠贞的爱情里面。我又布置了作业:“以‘美哉,刘兰芝!’或‘惜乎,刘兰芝!’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赞美性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言之有物。”用来检查本课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无论是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还是课后的小随笔,效果都是理想的,甚至超越了备课时希望达到的效果。学生由开始的“了解一点”发展到充分理解,产生共鸣。总之,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就成功在把阅读理解的权力完全还给了学生,是老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教后反思】
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里只从两个感受最深的方面进行总结。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高中生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交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阅读与鉴赏的教学也是如此,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单纯传授式的课文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它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何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反应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何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上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在一种群体的对话进程中,各种意见会相互碰撞、交流,学生的提问、质疑、反驳或批判,必然会形成对同一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这些理解往往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而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2、对话式教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授课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底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对话方法最有利于学生底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靠复述书本答案或教师的讲解内容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有论者指出,对话式教学,不是对概念或观点底认同,而是一种开放的、发展底教学佳境,它需要问题和干扰的出现,通过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观点和解释的碰撞、消解、转化,走向融合和升华,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在这里,问题和干扰不但不是教学中消极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对话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中应注意避免几种情况:一是设法回避问题和干扰的发生,让学生被动接受预设的对课文的确定解释;二是不能容忍学生对课文产生看来荒唐、其实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三是离开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概念化的解释课文,而不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品味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最后,对话式教学,不仅不是让教师不充分备课,反而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必须认真考虑要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
【困惑】
在探讨本文的悲剧结局时,不少学生谈到了刘兰芝死的不值得,明显得表现出对爱情的贬低,该如何面对、引导学生的这种思想?
《孔雀东南飞》教学3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4
教学目标
1、试着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悲剧的底因,即探究刘兰芝婆媳关系。
2、积累重要的虚词用法和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2、难点:
探究主人公悲剧的底因。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时数
共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搜集《孔雀东南飞》研究综述类文章进行阅读。
1、让学生预习、翻译、自学课文,自行识记生字、生词和字音,落实本文的重点实词“相、自、见”的用法和意义。
2、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或上网检索汉乐府的特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3、为学生提供几篇有关本课的教研文章,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了解研究类文章的写作模式。本教案系研究性学习方案,旨在培养学生自读习惯和探究意识。搞好预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尤其是古文。导语设计设计一:爱情是人类最美丽的情感,也是世界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诗经有之、汉乐府有之、唐诗宋词有之、明清小说有之,但丁笔下有之、莎士比亚笔下有之、巴尔扎克笔下有之、托尔斯泰笔下有之、曹雪芹笔下有之、琼瑶笔下有之,或悲或喜的爱情感动着人们。下面请看一首爱情誓言:《上邪yé》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梁祝化蝶、唐伯虎点秋香都是熟知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设计二: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学生试着解读《上邪》。
天啊!我想和您相亲相爱,要使爱情永远不衰竭。高山失去山头,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鸣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断绝!以爱情这个世界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引出课题;以古诗引出本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解题及文学常识请学生解说检索到的“汉乐府的特点”“汉乐府的特点”: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本诗开头两句(第一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本文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积累出习惯,习惯出能力,能力出成绩。模拟人物讲述情节幸福的爱情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请从模拟文中某个人物的视角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用现代汉语把《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讲给大家听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五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种划分法:第一部分(一至二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如有遗漏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第二种划分法: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整体感知情节,梳理文章的结构。拟标题就是锻炼学生概括能力。落实重要虚词用法请一、二、三组的同学结合具体事例分别归纳“相”“自”“见”的用法,请第四组的同学评判。要求学生列表比照记忆。文化常识积累“五更”知识具体见联系举隅表格也系积累生活常识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塑造是文学创造的重要任务,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请同学简要分析鉴赏文章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贤惠、知书达礼、多才多艺。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人格尊严。忍让既是美德又是缺点。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焦仲卿:大孝子,忠于爱情,有反抗精神。有懦弱和服从的弱点。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焦母: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委曲求全。“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焦仲卿:温情、软弱,愚孝,忠贞。抓住人物在文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来分析人物的心里及思想感情。深度感悟文本重点研究分析悲剧的底因,即探幽刘兰芝婆媳关系文中兰芝被休原因的字样: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孔雀东南飞》教学5
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6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先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许惆怅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一个人不妨多有几回犹豫
只要不再有这出悲剧
莫让那悲剧又重演
那悲剧又重演
眼前温柔的灵魂
岂不是梦中的倩影
为什么无可奈何
只当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几千年来的故事
竟不曾唤醒犹豫的你
为什么无可奈何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来了激情,议论纷纷。
(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为投入,理解也较为深刻,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个课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基础落实
1、通假字。
2、文言实词。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不作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温柔、贤淑、勤劳
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
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温情、软弱
愚孝
忠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专横跋扈
2、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以下是学生讨论的结果)
无子说(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更年期说
恋子说(焦母与仲卿相依为命,兰芝的到来,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恋大不如前)
妒忌说(兰芝太优秀了,做婆婆的与之相比,大为逊色)
讨厌说(兰芝是焦父在世时作主娶进门的,焦母一直不喜欢)
煎熬说(有道是“堂上交椅轮流坐,十年媳妇熬成婆”,但兰芝却不服焦母“管教”)
隔阂说(焦母在家很孤单,而兰芝不理解,只知劳作,婆媳间缺少沟通)
无行说(在焦母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者说(县令与太守公子均看上了兰芝,故对焦母施加压力)
另娶说(焦母喜欢东家贤女罗敷,并与之达成某种默契,故需休掉兰芝)
能干说(焦母担心儿子过于软弱,家里的大权会落到能干的兰芝手里)
门第说(焦母为仲卿前程计,想休掉无背景的兰芝,娶个门第高的小姐)
美色说(焦母担心儿子沉溺于兰芝的美色,胸无大志,耽误了仕途)
3、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存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们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可以说,焦仲卿彻头彻尾就没有反抗过,而刘兰芝虽说有反抗,但不是太明显。
两人最终的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两家的合葬有没有现实可能?
有可能:从焦家
没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刘兰芝不沿着课文叙述的路子走,还有他法吗?
2、和焦刘爱情悲剧极为相似的陆(游)唐(琬)却没有走上自杀徇情的道路,这是为什么?
五、总结收束
这首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强化《孔雀东南飞》中焦刘悲剧的震撼力,也使这一课文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结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
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曲,满含激愤,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千古悲音中,难以释怀。
六、作业交流
全文结束之后,布置学生选取文中最感兴趣或最有心得的一点,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教后】
1、本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先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再设计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作适时的点拨,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真正体现了新教法的“四性”:开放性、群体性、合作性、交互性。
3、课文分四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新课导入、基础落实一课时,研究探讨一课时,拓展延伸一课时,总结收束、作业交流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教学7
正如小燕子所言,这一首诗的内涵太多。如何让学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很难操作。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想了很多,但还是和第一课时一样,不得要领。我只在心中想了想大概要怎么上,还是没有教案,预计先要学生谈读后感受,然后从学生谈感受中阐述开去,顺势引导。但是这中间有太多的不可预料性,不知道会上成什么样子。在这种忐忑中开始上课。
师生相互问候。
师:昨天我们自由朗读了课文,并且谈了读后感受,跟着朗读磁带把全文读了一遍,熟悉了课文内容。我想请问大家,对诗歌的内容都了解了吗?
生答都了解了。
师:好的,只有在大家都了解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下面我想请大家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把自己读完全文的感想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生开始交流,讨论比较热烈。师走下讲台,倾听生交流,并回答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了好十来分钟,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展得很开,已经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心中甚是高兴。对下面的教学,也有点底了。
师停止讨论。
师: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听了一些同学的看法,觉得很好,那么,就请大家畅所欲言,把你心中所想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过了几秒钟,无人举手。我观察到一位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于是微笑着点出他的姓名,请他回答。
生:我觉得古代的人都不能自主自己的婚姻,都要听父母的,这很可悲。
我顺势问文章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点,学生翻书找到相关句子进行了回答。
生:焦母要焦仲卿把刘兰芝赶回去,焦仲卿就顺从了。
接着又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想。
几秒钟后,一生举手。
生:我觉得他们两人为什么要选择死呢?难道他们两个不可以私奔吗?他们完全可以逃出去,找个地方隐居,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没有任何准备,我相信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会不知道处理,幸亏在开始与学生交流时,听到了这个学生的疑问,所以我才不致惊慌失措。
师:你提到了一个问题,既然相爱,为何不争取一下,有哪位同学就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是因为古人很讲究“孝道”,焦仲卿不肯私奔,是为了尽孝,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后半生。
师:恩,说到了孝顺,有道理。
生:我不同意孝顺一说。如果说不逃走是孝顺,那么后来殉情也是不孝顺了。因为你死了,又有谁去照顾你母亲呢?逃走是不孝顺,殉情也是不孝顺,不如逃走,还可以保全爱情。
师:是啊,殉情也是不孝顺,那为什么不私奔呢?
生:我认为焦仲卿不逃走,是因为他还觉得有希望,他只是要刘兰芝暂时回家,希望自己最终能说服母亲改变主意。
师:哦,还抱有希望。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课文中有没有体现?
生:有。
师:你读读相关的句子?
生读:“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卿但还家去,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这两句话说明焦仲卿是想先把事情放一放,以后想办法说服母亲,再把刘兰芝接回来。
师:恩,说得很有道理,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
生:我还有个问题,课文最后写“两家求合葬”,我觉得焦仲卿的母亲在焦仲卿他们生前就不好好对他们,死后才想到对合葬,有点惺惺作态。
生:我觉得这是焦母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人死之后才觉得可贵吧!
师:这种生前不懂珍惜,死后才觉可贵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可不可能发生?
生:现实生活中有。
生: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事,就是有的儿女对父母不好,父母死后把丧事办得很风光,这到底是良心发现还是要面子?
师:是。生活中这些情况都有。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才会让人觉得真实。其实不仅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有这样的写法,外国的很多文章中也有这样的结局。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生纷纷抢着回答:《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是的,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与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的结局相似。罗与朱两个家族是世仇,但他们两个相爱了,最终因各种原因,两个人双双毙命。此时两家才化解仇恨,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这后面怎么进行的,记不大清楚了,问了几个学生,对这里也有点模糊,说是我到了这里,就说这些问题就讨论到这里,来谈谈焦母。于是大家就开始谈焦母。
生:焦母很专横。
师:从哪里体现?
生:文章第二段,刘兰芝日夜劳作,她还要嫌弃她。
师:恩,找得对。我们看,刘兰芝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说明她很勤劳,但是“三日断五匹”,“大人”还“故嫌迟”,这表明焦母对刘兰芝的要求。
生:太苛刻了。
师:对,太苛刻。
师:焦母是怎么评价刘兰芝的?书中原句。
生:“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
师:那刘兰芝是不是如此呢?
生:不是。书中有“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刘兰芝并不是不听婆婆的话,而是很事事顺从婆婆。
师:既然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摩西曾经在论坛上说讨论兰芝被遣原因是画蛇之笔。我本不想讨论,但已明显感到学生对这问题很感兴趣,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探讨一番。
学生开始讨论。
生:我觉得她是嫉妒刘兰芝,因为焦仲卿那么爱刘兰芝。
这个学生一说完,我就觉得惊讶,我没想到学生有这么强的猜测能力。
师:你分析得有一定道理。因嫉妒而生怨恨,嫉妒是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的女性都拥有的特点。
当然,有学生并不赞同嫉妒之说。
生:我猜测是因为她觉得刘兰芝的陪嫁太少了。
师:你如何得知?
生:文章没有说,但可能就是如此。
生:有可能是秦家有地位,可以帮助焦升官。
生:如果秦家有地位,那有什么理由嫁给焦?她不会选择更好的吗?
师:刚才大家提到了家庭地位。我想问问大家,焦与刘的家庭条件分别怎样?
生:焦是府吏,在太守衙门里任职,有升官的可能。
师:刘呢?书中有没有相应句子?
生:有。辞别之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从小生长在乡间。地位低下。
师:古人结婚很讲究。
生:门当户对。
师:焦母有没有相关句子?
生开始找。
生:焦决意自杀时有,“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我特别指出“贵贱”二字。
但马上又有学生质疑了。
生:既然看重贵贱,门当户对,为什么开始又同意娶刘兰芝呢?
这个问题一出来,马上令其他学生议论纷纷。我也很高兴学生有如此强烈的质疑能力,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结果。
有一位学生思考几秒钟后,马上站起来阐述自己的理由。
生:我有一个很荒唐的理由,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焦母嫌弃刘兰芝无后。
因为有的学生还在议论,可能没听清,我就把这个学生的说法重复了一遍。马上有学生笑了。也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我顺势引导。
师:我们文章中有没有提到焦刘的子女?
生答没有。有学生在下面开始说“无后为大”的话了。我抓住这一点,又说。
师:古人说“孝”,有这么一说,“不孝有三——”
学生跟着说,我就说很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
课上到这里,就下课了。
后记:其实讨不讨论原因我觉得并不重要,我想要说的是,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学生有了某种欲望,而且并不是特别不好的欲望,我们还是可以加以引导的。
这节课其实容量还是不大。我只是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学生讲到哪我就引导到哪,我觉得有点能明白李镇西老师上《致女儿的信》里说的要时时留意学生的发言的话了。
我明天打算让学生明白,其实所谓的理由都是“无谓”的,刘被遣是背了“莫须有”的罪名的,这才是令人伤感的地方。要让学生明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道理。要让学生体会到刘的悲剧的根源及文章悲剧意义。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悲凉,那么讲授本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有学生又问到文章为什么又写刘再嫁?如果按古代观念,被遣的女子还能得到“县令”“太守”的垂青,是不可能的。学生进行了探讨,也很成功。
《孔雀东南飞》教学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乐府诗歌的基本特点,把握重点字词,学会诗歌发的分析与鉴赏
过程与方法:实践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分析本诗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刘兰芝与焦仲卿忠贞的爱情给予肯定,对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婚姻制度给予否定。联系现实,在肯定这份忠贞爱情的同时也要明确生命是可贵的,要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
2、掌握乐府诗歌的特点
3、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诗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并了解乐府诗歌
2、熟读全诗,概括其主要内容,解决疑难字词
3、理清诗歌线索,划分层次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线索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从古到今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爱情的传说。说说你们知道的爱情故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明确“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爱情故事多以喜剧开场,以悲剧告终,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末建安中,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
二、介绍乐府诗
问题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那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乐府诗?
明确::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问题2: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长篇诗歌。《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那么《孔雀东南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三、熟读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解决疑难字词(纠正字音)
明确: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纤纤
踯躅
奄奄
2、二读课文,要求: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将全诗分层。(将学生6人分为一组,读完课文之后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东南飞”托物起兴
开端(第2段)刘兰芝自请遣归
经过(第3——12段)兰芝与焦仲卿离别
发展(第13——21段)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两人殉情
尾声(第32段)劝诫后人
3、再理清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要内容。(学生自己总结,要求线索要清晰)
明确:本诗以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发展为线索,依次写了兰芝遣归、夫妻话别、兰芝抗婚、两人殉情的情节,表现了两人对爱情的忠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义复词”及其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首诗歌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能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明诗歌发展的成熟。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全诗的故事情节,这节课针对诗歌中的人物,我们来分析其性格的特点。
二、人物分析
(一)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各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刘母五位人物中选择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刘兰芝:1、第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织……十六知礼仪”,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单罗衫”——心灵手巧,勤劳,聪慧
2、第九段“指如削葱根……精妙世无双”,第14、17段,兰芝回家后媒人络绎不绝——容貌美丽
3、第十段“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知书达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第20段“兰芝仰头答……”,从刘兰芝应对婆婆、兄长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断坚决
5、从刘兰芝拒绝其他说媒可以看出她不为荣华所动,忠于爱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第11段“誓天不相负”,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爱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蛮横无理,专横
刘兄:第19段“阿兄得闻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趋炎附势,冷漠
刘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爱惜子女,但本质上还是封建家长
总结:焦母、刘兄以及刘母都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在当时社会,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刘兰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则凡事都要听从兄长。而刘焦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性格使然。
(二)选取文中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兰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话别”、“刘兄逼婚”等,将其改写为短剧,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剧名称,小组合作,改写短剧并表演。
三、偏义复词
本诗中有些词语很有意思,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劳作休息,这里指休息
3、我有亲父兄父亲和兄长,这里指兄长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马嘶牛和马,这里指马
从这些词语的解释中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引出偏义复词)
明确:这些都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诗,分析本篇诗歌艺术特色
2、探讨本诗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乐府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晋时期又是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汉乐府有着自身的`特点。本节课就本诗的艺术特色我们来进行鉴赏。
二、鉴赏本诗
问题: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来鉴赏。针对这首诗,我们从其表现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小组讨论并归纳总结)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运用比兴手法。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以时间为顺序,表现出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第九段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应。文中多次出现前后呼应的诗句,如以“孔雀东南飞”开头,以鸳鸯双飞结尾,增强了诗歌的意蕴;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与后文刘母“十三教汝织……”相呼应,强调了兰芝的聪慧;刘焦分离时“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与兰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相呼应,表现出故事情节的转折。
三、讨论:联系社会现实,你怎样看待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是值得肯定的,况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两人都有封建家长逼迫,重新在一起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种看法,“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从本诗中可以看出两人婚姻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人,各自组建家庭。
《孔雀东南飞》教学9
[教学目标]
1、充分理解诗中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两大艺术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注意把握本诗以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3、学习体会本诗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4、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多收入相和歌辞 、鼓 吹 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横吹曲中,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二、探海导航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较通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上,以培养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首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刘兰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不幸命运,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诗以主要篇幅描写人物对话,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成就。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哪些主要言行表现出来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结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全诗共33节可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如图:
一. ①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二. ②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
③-⑥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三. ⑦-⑧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
⑨-⑩ 拜别阿母,有理识礼;
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
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
四.14-19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20-24、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5-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五.28-30、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1-32、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
六. 33、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四、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刘、焦之死?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划,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运用: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运用:配画示意。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运用: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六、名题讲析
1、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讲析: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自由自在
可怜体无比 古义: 可爱 今义:同情别人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奄奄黄昏后 古义: 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讲析:中国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好多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一个双音节词。书写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区别很大,要注意其区别。如“自由”“可怜”。此外,古代白话(口语)的一些词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书写相同但含义不同,也要能区别。如“千万”等。
七、风景剪辑
剪辑1:
《孔雀东南飞》一诗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人们从未怀疑过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实却是,这首产生于公元三世纪,最早被收入《玉台新咏》的长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典论》、刘勰《文心雕龙》到钟嵘《诗品 》,都从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毁誉不一。它的命运在近代开始改变,最先将它收入《全汉诗》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时期这首诗的地位发生戏剧性变化,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学运动倡导者均盛赞此诗。由于新文学运动者的倡导,它被纳入文学史家的研究视野,通过进人文学史和文学教材等途径,达到现在家喻户晓的程度。这首诗是在产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过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边缘进人中心,从隐性存在进人显性传统。
剪辑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合编的《孔雀东南飞》,……剧本由业余作者创作,业余学员演出,反映的是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礼堂公演即引起轰动, “观众多至千余人,竟有许多人牺牲了四个小时在那儿恭候开幕”。演罢《晨报》附刊上即有评论家总结这个剧的“问题”所在: “我看此剧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恋爱”。这个剧在当时多次上演,并传至东南亚一带,被认为是“事情真确,足以讽世”的社会剧。在当时一批问题剧中,它因三个特点取胜:一是内容特别契合当时反对封建家长制,追求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等主题;二是采用了大家熟习的传统故事,许地山观剧后说:“我们对倾动一时底女高师学生底创作孔雀东南飞,必不能沉默着容他过去;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本国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谓新剧不同”。三是在创作演出方面较成功贯彻“爱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在提到“爱美的”社会问题剧时指出, “当时女高师学生演出之‘孔雀东南飞’尤为出名”。此剧可称这批创作中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教学10
一、教学理念:
中学课本里有许多传统名篇。它们的魅力就在于能让你百读不厌,常教常新。我正是力图从这点出发来教《孔雀东南飞》的。本篇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所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征及多种表现手法,从“诗言志”的角度出发,了解刘、焦婚姻爱情悲剧及其原因,借助人物对话体察人物性格特征及人性美是教学目标;本篇文言词语不少,特别是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也必须掌握。从教学方法上,让学生读、感悟是重要手段,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关键。
二、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结构,了解了课文情节,特别学习了“相”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想象。请同学公布课后作业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练习,生2完成其他练习。
师生共同评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人物。我们知道刘兰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样的一般面孔,透国她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评:我在这里交代本课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学习诗歌不能离开“读”。只有通过读,我们才能体察到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本节课我就请同学读,读有关刘兰芝言行的语段,来感悟刘兰芝。
评:交代学习方法。
生读“十三能织素”段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
生2: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生3: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写出了刘的聪明颖慧
生4:本段还写出了刘的果敢刚强,这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可知道。
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4:我是从资料上得知的。(课堂有笑声)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师: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能实事求是,很好。这个问题我来讲。
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无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其二,她们更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而自请“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所以刘兰芝的这个举动着实可以表现她的刚强、果敢。生4的回答是对的,资料是告诉我们答案,但我们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有收获。
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只是最低级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收益。
师:如果从诗歌表现手法上,本段用了
生:赋
师:对,这里是赋,是纵的铺陈。
生5读“新妇谓府吏……久久莫相忘”段
师:本段可看出刘的什么?
生讨论,回答。生6:可看出刘对焦仲卿的依恋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实她首先不可能忘记这段情。
生2:可看出刘兰芝的痛苦之情、愤激之情。“人*物亦鄙”就可看出。
师:两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就应这样从诗句中品出人物的内心。
生7:读“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段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本段的内容。
生1:严妆
师:此时此刻的刘为何要“严妆”?严妆时又为何“事事四五通”?请同学们思考,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生5: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3: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讨论综合一下,这段描写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着、镇静,临阵不乱,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下面请同学齐读该段。
学生读书。
师:一个那个时代的女子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思考,同样可以讨论,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议论,发言。
生5:刘兰芝这里的严妆打扮可说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终,因为她进焦家时一定也是经过精心打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她的这种一丝不苟的遇事态度。
生9:刘兰芝这里的严妆也可以说是为焦仲卿。她的打扮体现了她的自尊,是为了知己而扮。
生10:刘兰芝的举动可以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时应有清醒的头脑,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11:刘兰芝的举动告诉我们,涵养对一个人很重要。
师:同学们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悟性很不错。课后可进行练笔。
评:既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能引导他们走出文本,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体现。该步骤正是想体现这种艺术境界。实施中基本达到了目的。
生读“新妇谓府吏……二情同依依”
师:本段中的磐石、蒲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生1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刘对爱情的坚贞。
学生读“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门”
师:难道该段对刘兰芝的描写也有作用?
生12:是的。
师:如何理解?
生12:我想,如果没有作用,那就应当删去。
师你回答得很对。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12沉默)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吗?
生:当然富有。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6: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为临别前他们曾有誓言。
师:所以这段铺张的场面——
生7: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她没有丝毫的贪慕虚荣之意,有的是对仲卿的爱和忠贞,这种爱和忠贞能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评:这步骤实施时有同学被卡了,于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然接受知识,接受感悟。这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常事。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评析了刘兰芝。从她的身上,我们多少有感悟,有启发。希望同学们课后写一篇随笔。这是第一。第二,《孔雀东南飞》早已搬上了戏剧舞台。能否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话剧的形式改编这篇诗篇。希望同学们尝试一下。
评:之所以布置这样的练习,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
三、教后记:
本篇诗作发表距今已遥远了。对于21世纪的学生,对那个时代发生的许多事自然会不可理喻。婚姻爱情悲剧一直是文学描写的一大主题。通过教学,让学生走进作品,能真正体会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因为学生是有灵气的,他们对作品的人性美、人格美有着相当敏锐细微的感受力。在“重点鉴赏”中,让学生从“新妇起严妆”那段精美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这样做,比单纯欣赏主人公的美更有意义。学生是有悟性的,他们说,兰芝的美是深有内涵的,不仅令人愉悦,也能促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珍视人生。综合能力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能发挥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
常想,语文教学要走出低谷,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的一大途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收益,要达到这个目的,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观念势在必行。或许我的这节课就是一个尝试。
《孔雀东南飞》教学11
全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将学生不懂的字音、字义梳理通顺。这一课除了个别字音比较难懂之外,一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的注释阅读去了解与掌握。在疏通的同时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篇朗读,理出层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读。虽然篇幅较长,但学生通过朗读加上老师对个别语段的点拨,学生基本可以弄懂文义。
第三课时是人物形象分析,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这节课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我的教学环节主要是:
首先让学生从全文中找出能表现刘兰芝人物形象的诗句,通过学生朗读初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再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人物的'悲剧结局。学生通过对文中诗句的分析,从不同侧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画出人物的形象。
《孔雀东南飞》教学12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位教研员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说当今语文教学中有两大问题:一是对现代文只求宏观把握,一是对文言文只求微观理解。意思是讲现代文,架空的分析太多,而对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不作讲解,对文中重要的信息不去辨别和筛选,因此对现代文的把握也是空的和虚的。对文言文则相反,往往只着重于字词串讲、句句翻译,而不去正确把握文意、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和鉴赏。根据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语文)》(以下简称“说明”)的要求,广大师生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越来越明确,这两个重要文件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仅从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出发,简略谈一下文言文教学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识记实词,为大脑语库储存财富
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这已是广大师生的共识。尽管《孔》是一首诗歌,识记、理解实词的意义还是应置于培养能力的首位。教师在备课时最好对文中出现的实词作一个量化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去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如识记“见、令、适、举、慎、渠、白、意、要、逆、谢、故、相、会、信、赍”等单音词和“伶俜、葳蕤、丁宁、否泰、作息、交通”等复音词,去理解“再拜、六合、黄昏、人定、五更、适”等古代文化常识。在讲课时应强调这些词语的语境义,有些词语在文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则应把握时机进行比较。如“适”字,文中出现三次:“始·适(出嫁)还家门”,“处分·适(按照)兄意”,“·适(刚才)得府君书”;如“举”,文中出现四次:“·举(举起)手长劳劳”,“·举(抬起)身赴清池”,“·举(开口)言谓新妇”,“莫令事不·举(成功)”。尤其是“相”字,文中出现十多次,须仔细分辨其读音和意义:就读音看,除了在“儿已薄禄相”中读xiàng外,其余均读xiāng;就意义看,在“枝枝相覆盖”等句中作“互相”,在“嬉戏莫·相忘”“还必·相迎缺“怅然遥·相望”等句中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以上三例句则分别表示动作行为趋向“我、你、他”各方,把称代方向弄清楚,词义也就基本把握了。根据《大纲》和《说明》的要求,掌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缺少它,就谈不上阅读文言文,也很难适应高考的需要。如对照高考文言文试题,即可发现历年试题中检测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大都可以从课本传统课文中找到依据,如“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1993年第16题)中“逆”字,与本诗中“逆以煎我怀”中的“逆”字同义;“刺诸县短长”(1996年第14题)中“短长”的偏义用法与本诗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相同等等。由此可知,识记、理解文言实词是阅读中最基本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是决不会放弃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的。至于培养的方式,则可以多样化,这里不再赘述。
二、把握诗歌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但是,如果把高中文言文教学只理解为字词句的教学,那就失之偏颇了,因为那样做恰恰忘记了语文教学的高层次的能力目标。《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对文言文《说明》强调考生要具备“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并能够“正确把握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会“分析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内容作出初步评价”。这些要求远远超出了字词句的范围。《孔》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中的重要标志。这首被称为“长诗之圣”的作品,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千百年来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其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极为成功,从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到重要人物焦母、刘兄、刘母等,无一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教授这首长诗时,除了让学生弄懂字词、丰富文言词汇量外,还必须通过分析、评价内容来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课文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如果只是停留在微观的“串讲”上,岂不可惜。这样,我们可以设计若干题目去具体地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典型形象。如:1.第2段刘兰芝自述,表明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对丈夫诉说苦楚后表白:“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她真的是自请遣归吗2.第3至6段写焦仲卿与其母对话,表现了焦仲卿怎样的性格特点?焦母是个怎样的人?3.第8段写刘兰芝反驳婆婆无理指责,表明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4.第9段详写刘兰芝理妆,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5.第10至12段,写兰芝告别婆婆、小姑和丈夫。对婆婆为什么说“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对小姑为什么会“泪落连珠子”?对丈夫则为什么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6.兰芝第二次婚嫁的原因是什么?她的母亲和兄长在此事中各起什么作用?诗歌刻画刘兄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7.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立即许婚,并在婚期逼近时迅速做好嫁衣。这些表现了兰芝怎样的感情状态?8.诗歌极力渲染太守家准备迎亲的豪华场面,对表现兰芝的性格起什么作用?9.兰芝、仲卿都忠于爱情,反抗压迫,以死殉情,但又各有不同的个性。试以两人以死殉情的情景,比较分析两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10.诗篇托物起兴的开头,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愿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学生至少有两点收获:一是较准确地把握了刘兰芝、焦仲卿等诗歌形象;二是知道了分析文章不是靠架空的干巴巴的几条筋,而是必须从具体内容出发,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去了解作者的看法和态度。尤其在对“刘兰芝主动提出‘遣归’”、“焦母对仲卿有无母爱”、“兰芝二次婚嫁前精心制作嫁衣”、“为什么双双自尽而不采取别的反抗方式”诸问题展开争论后,把分析引向深入,对诗歌形象的把握就更准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语言,理解写作技巧
学习古代作品,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习语言,当然,是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孔雀东南飞》而言,长诗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其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去学习:
其一,是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
古代优秀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这种特点,如《史记·鸿门宴》中记载刘邦、项羽、范增、樊哙等人的'对话,《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记载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人的对话,闻其声即可见其人,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第10至12段写刘兰芝告别婆婆、小姑与丈夫。对婆婆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在严厉的婆婆面前,刘兰芝抑制感情,违心自责,没有眼泪,没有哭诉,委婉地表达了对婆婆的不满,更深刻表现了她忠于爱情,万分不舍离开恩爱的丈夫。告别小姑时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则饱含着深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和重感情。最后告别丈夫时说:“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则不再像前面那样表白委屈、抒发怨愤,而是盼望丈夫早日来迎接,以免再生变故;并以蒲苇自誓,决心经受任何逼迫诱惑,忠贞爱情始终不渝。诗歌在通过人物语言塑造性格形象方面确实独树一帜。不仅刘兰芝的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而且其他人物如焦母的独断专行、无理刁难,焦仲卿的忠诚痴情、软弱顾虑,刘兄的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大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
其二,是语言的铺陈、比兴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如诗中有两段排比的句式:前一次是兰芝对丈夫诉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后一次是阿母询问女儿为什么被遣回家:“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从母女二人口中说出内容完全相同、词句基本一样的话,前者意在表明,自己自幼经过良好教养,嫁到焦家,辛勤织作,还遭婆婆无理挑剔,实感委屈,倍觉苦楚;后者则说明了,自己从兰芝幼年就对她进行良好教养,此时竟被遣回家,大出意外,疑惑不解。由此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此外,如诗篇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托物起兴,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更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愿望,“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鸳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松柏梧桐,已脱离了其外形所提示的意蕴,升华为美好的理想、悲惨的命运和执著的情爱这样更加深广的涵义了。
中学文言文课文,大都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不衰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学习这些作品的意义,从短期看,似乎只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以适应高考的需要。然而其长久的意义应该是十分深远的,那就是吸收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创造辉煌业绩。因此,我认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文言的特殊句式,更要充分利用每篇范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文学、写作等因素,以较快地提高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评析思想技巧、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对每一篇课文,选定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这样,通过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一定会切实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至终身受益。
《孔雀东南飞》教学13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有三首诗歌:《氓》、《离骚》和《孔雀东南飞》。每一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无论女子或男子,都经历过人生的大悲痛,面对现实,他们理智地作出最终的选择。
比如氓的妻子回顾当年热恋时,自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与心上人难舍难分;回忆盼嫁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用情之深,用情之专,有多少苦恼,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爱的人儿,竟然不仅“二三其德”,还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假设发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从弃妇对氓的称呼:用敬语“子”回忆两人热恋时的他,到语含轻蔑地用“尔”讥讽氓的占卜并不诚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称的“士”直斥氓虚伪的本质,可见她对氓的认识被弃后反而越来越深刻。于是,一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足以流传千古的教训,将昔日恩爱化作了一缕烟云;提及“总角之言,言笑晏晏”时残存的一点伤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绝决从眼角拭去!两千多年前,一位弃妇,在容华逝去,遭遇背叛后,为什么没有走上绝路?
比如屈原——当年楚怀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为小人“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至“朝谇而夕替”,突然坠入人生之深渊。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识别忠奸,小人“背绳墨”“竞周容”,楚国政治陷于混乱,楚国命运令人堪忧!他能不忧愤吗?满腹才华,一腔热血,一个无中生有的非议,竟让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吗?一向洁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无端的指责与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平之气渲泄,他甚至几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与忠诚!然而,他为什么没有在被贬斥后最痛苦的时候死去,而是在犹豫、思虑之后,决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坚守正道?
还有刘兰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个女子——让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驱遣回娘家的刘兰芝竟成了当地一个“香饽饽”,上门提亲的人趋之若鹜,且不是县令即是太守!当初怎么就让焦仲聊这个无名小吏娶到手呢?!刘兰芝的美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还有她“举世精无双”的`纤纤细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气质,再加上洁白的绸制腰带和闪烁的珍珠耳坠,更衬托出典雅之气。更可贵的是她从十三岁起,即“织素”、“裁衣 ”、“弹琴”、“诵诗”,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若非天质聪颖,启慧甚早,怎会如此多才多艺!难怪刘兰芝主动提出回娘家时,焦仲聊急忙央求母亲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发誓早日接她回家;听闻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气,专门向府里请假,跑去讥讽她变心,攀高枝。无非是爱之极深,要不怎会为她而死?以上种种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个高枝攀不上!然而,当刘兰芝被迫出走,对着小姑落泪时;回到娘家后,对母亲的哀告要固守爱情时;被逼再嫁无望重回焦家后,独坐房内长泣不已时——这位绝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贵,但守心中真爱更是令人动容!她思虑一天后“揽裙”“脱履”“举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静与决绝,简直令人震惊——以死捍卫爱的尊严——这是俗人庸士们绝没意料的。
《氓》中的弃妇意识到爱已逝去,负心汉不值得留恋,为其而死当然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时,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丧失理智。她坚强的活,就留下了继续爱的希望。
虽然屈原与刘兰芝都选择主动结束生命,但他们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对于以楚国的强盛作为生命价值的屈原,对于以享有真爱与尊严作为生存意义的刘兰芝,当他们的信仰被推毁,并绝无可能重新追求的情况下,除了死,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他们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与世俗的决裂,再无缝合的希望,又不愿随之沦陷,于是,死,就成了他们最后一次无望的抗争。
生命对于每一次人生体验无不带有伤痕。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伤痕累累的先人,从这些散发着沧桑感的作品中走出来,告诉他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从生命的体验中走出自我来吧。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这一个个古老而鲜活的人物都是当代青年们生命的参照。生命的价值无不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反思中。唯有不断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价值,并据此不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每一个生命才不是被简单地复制,才是独一无二的呈现。
从漠视生命到珍视生命,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充分利用这样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记,才能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绽放。
《孔雀东南飞》教学14
《孔雀东南飞》这部文学作品,是保存下来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爱情悲剧的骨架被亦柔亦刚之美填充着血与肉,极富浪漫主义的将“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结局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起兴开篇首尾呼应,紧紧地将读者的'心弦扣住,不仅让人欣赏“有价值的东西”的美,还让人忍受爱情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痛苦,是美与悲结合完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且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在教学时,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探讨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语段,自己先行朗读、讨论、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归纳。以下的教案为有顺序的,但实际操作由学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讨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并联系当时社会环境。设置探究课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他们可以不死吗?焦刘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吗?寻求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人物分析也追求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应该说,教与学是愉悦而有收获的。
《孔雀东南飞》教学15
◆设计意图
将古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改编为小话剧《刘兰芝与焦仲卿》并在课内演出。对这首诗歌的教学,通常的做法是:从词句的理解到层次分析;从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题的提炼以至于艺术手段的分析。本设计拟突破这一传统程式,将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的诗歌改编为直观性很强的舞台艺术,着眼于诗歌与话剧的特点,在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基于这首诗歌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关系,可以改编为戏剧冲突激烈的剧本。
2、导学生对话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编演的能力。
◆设计实施
1、改编要求。
(1)每位同学都要进行改编,然后分组讨论,各组选出组内的优秀剧本,并集思广益加以修改,作为演出的底本。(2)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除了把握词句意义外,对诗歌涉及到的偏义复词、文化礼俗、赋比兴手法等也需透彻了解。(3)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诗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对场景等的交代可用舞台说明。
(4)剧本的改编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剧本的布局谋篇。人物语言的润色上,都对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改编是写作能力的检阅。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对欣赏表演的同学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热闹”,而应看出“门道”,进一步对原诗进行思考,同时对诗歌、话剧这两种不同艺术手段在表现同一内容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比较。
(1)演出设主持人一人,负责演出进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学负责朗读舞台说明。
(2)剧本分为两幕四场。兰芝在焦府为第一幕,回到刘家为第二幕。按剧情分组表演。
(3)结尾部分的处理;配乐朗诵。诗歌原作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由于舞台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乐曲为背景音乐,殉情的刘、焦二人采用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象征。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部分,由一位朗读富有感情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中用低缓、压抑的语调来朗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飞天去不回,诚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用《化蝶》乐曲来移花木,使这首诗很难在舞台上表现的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结尾,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朗诵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诗开头的佳禽失偶,又表达出人们的美好愿望。朗诵时应尽量放慢节奏,配合好音乐的速度。如泣如诉的配乐朗诵,自然地将剧情推向高潮,让学生沉浸在音乐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艺术效果。
演出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问:刚才演出的小话剧中,主要人物有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爱情专一、敢于反抗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焦母和刘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别?
明确: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有清醒的认识,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对封建家长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较软弱。焦母体现的是封建家长的冷酷自私、专制暴戾和不讲道理;刘兄贪财慕势,是一个势利小人,体现了封建家长的庸俗和丑恶。
点拨: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深入理解主题: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造成的。对这各同类型的艺术形象,作者在塑造时注意了个性上的差异,这正是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说明:该问引导学生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以养成其细微之处留心的习惯,并进而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征。
提问:从诗歌中看,焦母“遣归”刘兰芝的理由是“无礼节”和“自专由”,但刘兰芝的表现并不是这样的,可见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测一下焦母“遣归”的根本原因吗?
明确:诗中说焦、刘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无孩子,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无后”可能是“遣归”的最根本的原因。
点拨:焦母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显然以封建礼教为准则,这样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
说明:这一问的社会意义似较深广,即使在当今,这样的封建观念仍然存在,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义。
【《孔雀东南飞》教学】相关文章:
孔雀东南飞作文08-03
孔雀东南飞作文[汇编15篇]09-07
《礼物》教学09-01
教学的作文12-11
校外教学作文07-23
白杨的教学札记02-27
《景阳冈》教学札记03-01
个人教学感悟05-05
口语交际教学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