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课堂实录

时间:2024-10-10 19:30:08 林惜 好文 我要投稿

《陈情表》课堂实录(精选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学实录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情表》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情表》课堂实录(精选8篇)

  《陈情表》课堂实录 1

  师:(出示李密服侍祖母的图片朗读《晋书。李密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

  生:孝

  师:你怎样理解孝?(学生自由回答)

  师: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就是是对父母尽责尽孝。

  师: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

  生:忠

  师:孝子忠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生的追求,但忠和孝似乎天生有矛盾。

  叫做

  生:忠孝不能两全。

  师: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麻烦。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来叙述(学生叙述,老师补充)。

  师:情前面加上哪一个修饰词你认为最恰当?(有学生加了恩情、私情、感情、孝情、忠情、亲情)

  师:这么多的修饰词,要李密做出选择,那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关键还是两点,忠和孝之间做出决断,陈情表陈的就是在忠孝之间非此即彼的痛苦挣扎的苦情。至于如何陈情,就是方法问题。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八字真经,动之以情

  生:晓之以理。

  师:那李密是什么人?是什么身份,注意文中的注解

  生:在蜀地当官,任尚书郎。

  生:现在蜀国灭亡了,成为亡国奴。

  师:是个级别不低的公务员,只不过现在暂时下岗待业了。历史记载李密相当有辩才,可以在国务院外交部工作,是个人才。

  师:晋武帝是怎样一个人?从称号来解读

  生:是很厉害的皇帝,讲武力、暴力、比较狠。

  师:这是司马家族的传统,险诈狠毒。史载,他的爷爷司马懿诛曹爽“支党皆夷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老爸司马昭之心

  生:路人皆知。

  师:一方是对前朝还有眷念的臣子,一方是猜忌心很强的现任的主子,杀戮和血腥似乎迫在眉睫。而一张陈情表用文字拯救了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怎样说比说什么或许更为重要。

  师:表是写给皇帝看得。假如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说我拒绝圣意,我不当官,我要赡养祖母。这样是否可行?

  生:杀头,抄家。

  生:绑起来,押到京城。等候发落

  师:这就是皇帝龙颜大怒

  生:后果相当严重。

  师:所以第一节你打算怎样写?

  生:不要直接写,要绕开写,先扯其他的内容,慢慢来。

  生:要充满真实感情,因为皇帝对你有疑心,起杀心,写出自己很弱小,渺小,还有真实。

  师:中国人一向同情弱者,而外国崇拜强者,这就是文化有差异。

  生:最好把自己写的很苦,最苦,引起皇上的同情,

  师: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李密的确很苦,怎样写自己的苦难?

  生:按照时间写,从小父母亲去世。

  生:不对,是父亲去世,母亲改嫁。

  师:原文怎么说,(学生找出),为何不直接说父死母嫁?这样多简单,

  生:这是讳饰委婉的说法,因为这对年幼的李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师:往事不堪回首,但现在必须回首。母亲改嫁这样的不可外扬“家丑”都说出来了,这就是直接向皇上表明我的是真诚的。还有吗?

  生:身体很差,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是不是夸张吧。

  师:可能是缺钙吧,老师认为不是说不会走路,可能是不能参加剧烈的体育锻炼,属于上体育课要请假的这一类学生。当然这样写更能突出自己的命

  生:苦。

  生:门衰祚薄,家庭不发达

  生:古代讲究人丁兴旺,子孙多人口多,就是福气多,家族旺旺。

  师:这是家族的不幸。还有不幸吗?现在的不幸?

  生:祖母病重,需要照顾。

  师:注意其中的“婴”的解释。

  生:缠绕。

  师:这也好理解,婴,小孩嘛,是最容易缠人的,只要你手中有零食。

  师:归纳起来,层层反复渲染自己的四大不幸,正所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个不幸。按照李密自己的归纳是

  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命运不好,

  师:但上苍没有完全抛弃李密,幸亏有一位伟大的祖母。读一读(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师:当年幼的李密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我们的老祖母总是那样慈祥、那样坚定的告诉他,勇敢、坚强。不要害怕 不要慌张。有奶奶在,别怕,是李密听到最温柔,也是最温暖的声音。

  师:我们归纳一下第一段,陈述的自己的身世苦,隐含着祖母对自己的抚养的辛苦。没有明说推辞就任,而是绕了个大圈子,动之以情,博取武帝的同情,为后文奠定了基础。那第二段是继续绕圈子还是直奔主题呢?(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李密而言,怎样的时机中说是个问题,万一时机把握不当,操之过急,后果很可怕。第二段的的关键句是

  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师:何为进,何为退?

  生:进就是出来做官,退是赡养祖母。就是忠和孝的矛盾。

  师:当官好啊,现在考公务员多热闹,很难考。而李密接二连三拒绝皇帝送上的官,三次邀请,三次拒绝,读一读三次邀请(学生朗读、注意其中的察、举、拜、除、逼迫、急于星火等词语)

  师:读一读三次拒绝原因的.句子(学生朗读,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则刘病日笃。)

  师:呵,你以为你就是诸葛亮,需三顾茅庐啊,所有的理由看起来很充分,但在皇帝面前这些都不是理由。君要臣死,

  生:臣不得不死。

  师:君要臣做官,

  生:臣不得不做官。

  师:司马家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极力拢络当时的名士。当时的司马昭想拉拢竹林七贤中的 第一帅哥才子嵇康,而嵇康却跑到河东避居起来。司马昭想请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他不仅不领情,还跑到荒郊野外去打铁、种菜。你说结果如何(停顿)咔嚓一下完了。这些李密是知道的,李密在文中直接表示想做官,的确很想做官。做梦都想做官。哪一句?

  生:臣欲奉诏奔驰。想赶快跑到皇帝那儿。

  生:是心里想做而事实不能做的纠结,没有完全彻底的拒绝皇上的意思,为自己也留了退路。

  师:“奔驰”二字真好,活画出了一个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上奔走效劳、忠贞不二形象。这就是陈情表的比较委婉和高明之处,不至于让帝王动怒。这一段还是绕着说,含蓄精当,三次婉拒显孝情。

  师:假如晋武帝正在上班,下面是文武百官,看到这份表的这些段落,他第一反应是什么?他会怎样对百官说?(学生可以模仿,有学生说被李密的孝心感动,也有学生说帝王无动于衷)

  师:情感上的感动或许会有,但皇帝毕竟是皇帝,是不容易轻易就被感动的眼泪稀里哗啦的人。因此不但要在情感上打动帝王,更要在道理上说服君王。第三、四自然段侧重于道理上的层面。找出说理的相关句子。(学生找出说理的句子:圣朝以孝治天下,一句。少仕伪朝,两句今年四十有六,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进节于陛下日长三句)

  师:第三段有三个很重要的关联词,把整段文字巧妙而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哪三个?

  生:伏惟、且、但。

  师:用现代语翻译这三个词(学生翻译)

  师:关键落在哪个词?

  生:但,表示转折。前面是说理,“但”后面才是要点。

  生:歌颂皇帝的英明,圣明。拍马屁。戴高帽。

  师:这些老师也喜欢。历史武帝是历史著名的孝顺皇帝,他的父亲司马昭去世后,武帝亲自服丧三年,你可以说他作秀,但三年作秀也并不是容易的事。他对臣子的孝的行为也十分重视(出示世说新语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翻译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 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当时的社会的舆论是孝子大流行,都是道德楷模。李密一说“孝”,皇帝真的笑了。这样说理就是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还有继续说理的。

  生:直接讲明自己的生活做官的经历,说自己做官纯粹就是发财富贵,并不是所谓追求清高和节操。

  生:继续歌颂皇恩浩荡,自己受宠若惊。不敢有非分之想。

  师:这些都是实话实说,刚才说重点落在但字以后,这几句应是很动感情的句子,动情点嘛。很有画面感,诉说祖母卧病在床的困苦的情景。朗读体会。

  师:所以这一段的最关键的最想表达的一句是

  生: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师:这一节李密巧妙的运用关联词,情理结合,融理于情,表明了自己两难选择,进一步消除了皇上的疑情。尤其是工整的对仗,文情并茂的描写,一气呵成,更加增加了感人的力量,我们要无限的相信发自内心的文字的力量,文章的结尾才水落石出,水到渠成,最终点明了上表的目的,就是四个字?哪四个字?

  生:愿乞终养。

  师:提到了一种鸟。

  生:乌鸦。

  师:为何提到乌鸦。

  生:这是比喻,乌鸦是很孝顺的鸟,人也一样,孝顺长辈。

  师:又提到了两个数字?

  生:四十四,九十六。

  生:对比手法,表明效忠皇上的日子长,赡养祖母的日子短。

  师:四十四岁在古代也不算年轻了,甚至可以说年老了,但妙的是和九十六一比较,那是相当的年轻,为自己服务的时间很长。也可以让皇上高兴,真好。这节中的比喻和对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奇效。当然,李密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冷血的晋武帝能深受感动,一方面发自内心地对李密的境遇表示怜悯,也许愿意接受李密的请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处于帝王之位的晋武帝也会为之掬同情之泪。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做出同意的举动,也是合乎情理的。但一方面,也许出于政治的考量,用宽容大度来笼络天下的人才,特别是一些被边缘化的前朝的人才,李密毕竟是个人才,还是个孝子。这一则表中,没有失败者,他们都是胜利者。这是文学的胜利,这是孝心的胜利,这是真诚的胜利。

  《陈情表》课堂实录 2

  师: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汗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师:请大家注意注音和句读。(师伴随如泣如诉的音乐朗诵课文)

  (此处老师声请并貌,投入朗诵,强烈的感染了在座的`学生和听课老师,颇有韩军老师朗诵《大堰河》之风度)

  师:历史的风云已经消散,让我们回到今天。一起我们学过《出师表》,这里的“陈情”是什么意思?

  生:陈述自己的感情。

  生:陈述事情的理由。

  师:既然是“陈情”,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有“陈情”的目的。大家看两个问题: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一个学生读前两段,其它学生齐读后两段。)

  师:读的时候大家有个怎样的小疏忽?

  生:四十有(u是第四声)四。

  师:臣少(四声)多疾病。伯叔(次序不可以颠倒)。矜(in)悯愚诚。感情变化的基调要注意。

  师|:在什么情况下陈情?

  生:“欲奉昭奔驰。实为狼狈。”

  师:“日”“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

  师:陈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愿乞终养/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生读--臣密言:。未曾废离)

  生:为了打动皇帝。

  师:幼年的我与他人有什么不同?

  生:有很大的波折。

  师: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

  生:

  师:李密: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伯叔兄弟皆无,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师:见,舅夺母志,不行,婴,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讨论意思)

  师:一个九岁的残弱孩童,在年迈祖母的拉扯下一天天长大。他每次出门,祖母都要牵挂着他。她的容貌为孙儿而衰老,她的。在夕阳的余辉中,留下两行浅浅的脚印。这样的画面大家都能看到吗?

  生:能。

  师:那么晋武帝也能够看到。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

  生:我不同意。

  生:我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

  师:看来第一段就打动了这位女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

  师: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理之所在。

  生:“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您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而我正是要尽孝。

  生: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师: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假定时日,忠孝之间的矛盾最终可以化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是可以都解决的。

  师:再请两个皇帝说说现在道理分析之后,你会答应他了吗?

  生:现在我同意了,因为他的话有情有理。

  生:我本来是同意的。现在我当然更加支持他了。

  师: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师:有很多词语成为今天的成语,例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我们在读了之后,写一篇《我读〈陈情表〉》。

  总体评价: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基本功扎实,能够进行非常有表现力的朗诵,极富感染力;善于点拨,循循善诱;课堂语言洗练。问题是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对一部分背景的介绍放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这样更容易理解“陈情”的处境,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另外,在课堂下课铃响过之后,应该立刻结束课堂,而没有必要把自己事先准备所有内容都讲解完。再者,老师说的还是太多了些,表演意识太强,应该纠正,应该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人地位上。

  《陈情表》课堂实录 3

  一、导入新课

  师: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昨天我们已经将本文字词作了疏通,今天我们就来赏读文章。先切大家把课文齐读一下。

  二、朗读课文

  生:(高声朗读全文)

  三、赏析课文

  师:课文标题中的“表”是什么?

  生:是一种文体。

  师:对。这种文体一般写什么的?

  生:是臣子写给君主的一种文体。

  师:那好,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我们应该搞清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谁陈情?

  生:李密。

  师:李密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李密,生于224年,死于287年。西晋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张广祥编写。

  师:谁来结合课文有关文字补充?

  生: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改嫁,依赖祖母刘氏抚养长大。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师:正因为李密以孝著称,才被他人推举为孝廉。

  师:第二个问题:向谁陈情?

  生:晋武帝。

  师:他是什么人?

  生: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师:他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

  生:李密有才华呗。

  师:仅仅这个因素吗?

  生: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司马炎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师:对。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张广祥编写。

  师:第三个问题:陈什么情?

  生:向君王上书请求辞官的衷情。

  师:也就是“辞不就职”。为什么不就职呢?

  生:祖母年岁大,需要人侍侯。

  生:祖孙相依为命,做孙子的不能对祖母不闻不问。

  师:对。课文也是这样说的。不过,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吧。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古人说,一臣不事二主。就象一女不嫁二夫一样。(生笑)魏晋时期的士人更是看重气节。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张广祥课堂实录。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张广祥编写。

  师:好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是--

  生:忠与孝的矛盾。

  师:对。忠孝不能两全时,你就得舍孝而全忠啊。我句个例子,电视剧《汉武大帝》看过吧?

  生:没有啊!

  师:里面有个情节。晁错推行削减诸侯的政策,受到众人的排挤,但是晁错仍然不改心志,为此他的老父亲从老家赶到京城,劝说儿子别搞了。晁错说,不搞不行啊,不搞刘家就不能坐稳江山。老父亲说:刘家稳了,我们晁家就不稳了,你还是听我的吧。晁错说:不行。老父亲生气了:你就不听我的啦?晁错跪下,流着泪说:忠孝不能两全,我选择忠!最后老父亲痛苦地离开,投水自杀--当然,史书写的是吃毒药而亡。这件事告诉我们,忠孝不能两全时,你就得舍孝而全忠啊。那么,李密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呢?--且不管它!张广祥编写。

  师:第四个问题:怎么陈情?

  生:(不做答)

  师:想想看,如果你不想去做官,该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劝说的效果?

  生:情,动之以情,以情动人。

  师:对啊。但是,光靠情恐怕还不够,还需要--

  生:理,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师:对啊,那么李密有没有采用这两个手段呢?

  生:用了。

  师:再想想,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动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生:先动之以真情。

  师:是的。李密在文章里就先煽情,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第五个问题:陈情结果?

  生:文章没写,但是我们猜测应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师:猜得不错。看看练习一的楷体字(读),看来有辩才的李密取得了理想的目的。那么,我们就具体来赏析一下课文,认识李密是怎样陈情的吧。

  师:第一段写的什么内容?

  生:写悲苦的身世。

  师:有句话在全段中起总摄作用,哪句?

  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师: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生:没爹没娘,体弱多病,与年老多病的祖母相依为命。

  师:我看,可以概括为四大不幸(生笑):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他的悲苦身世,你们为之感动了吗?张广祥编写。

  生:感动。

  生:不感动。

  师:唉,你们这些没有感情的东西!(生笑)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但作者用的是非常精炼的文字来叙说的。中间很多的内容是需要靠我们的想象去补充、去填空的。你想想那个“孤弱”而可怜的孩子,没爹没娘的,在几乎绝望了的情况下,被老祖母抚养了,就这祖孙俩,度过了多少“零丁孤苦”的岁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啊!这八个字中有多少内涵。你用想象去填补那“零丁孤苦”的细节吧!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孩子饿了、病了,哇哇直叫喊着,上哪儿去觅食寻药啊?还有旁人的冷眼,旁人的欺侮,老祖母靠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独立支撑着?张广祥课堂实录。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家啊!这是人性的表白!在这表白的后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母爱的伟大。我想,只要晋武帝还是个人(生笑),听了李密诉说的“四大不幸”,也会引发恻隐之心,唏嘘不已吧;你们如果还是个人的话,难道就不能感动吗?如果我们不能从这样的文字里读出细节来,当然就不可能读出感动来。你们啊,既要用“心”读,又要学会读!知道了吗?

  师:第二段什么内容?

  生:写什么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师: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生:一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二是“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三是不断催促。

  师: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生: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师:一方面是老祖母需要他奉养,一方面是晋武帝在召唤他,这种进退两难的心情你们能够感受到吗?

  生:能够。

  师:真正能够吗?本来,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作者的今天。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那样的时代里,你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你也不能完全属于你的家庭,你不能完全为自己作主。还有一个全社会的家长要主宰你的命运,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都在他的操控之中,阳光雨露都是皇家的恩典,你就在这样恩典的“沐浴”之中。因此,你首先得效忠于朝廷,你首先得做“王臣”,得是一个奴才,然后,你才能做一个孝子,才能报答你的祖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说,一方面需要李密做个正常的.人,具有人性的正常的人,一方面需要李密做个奴才,具有奴性的奴才:唉,做人难啊!张广祥课堂实录。

  师:心情虽然很矛盾,但是从本段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还是李密的态度坚决。

  师: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于是用起陈情的第二手段,就是--

  生:晓之以理。

  师:“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生: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师: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生:“本图宦达……岂敢盘桓。”

  师: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也是一个俗人,也想追求功名利禄,但是实在身不由自啊。老祖母确实需要我去奉养晚年,而孝,恰恰正是你所倡导的啊。这样就表达了对晋武帝的忠诚和感谢,打消晋武帝的疑念,又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真是有理有情。

  师:但是,忠和孝的矛盾还需要解决啊,不能因为奉养老祖母就不讲究孝啊。那么,文章的最后,李密是怎样解决矛盾的呢?

  生:先尽孝后尽忠。

  师:对啊。李密真是聪明绝顶,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对矛盾。在他看来,忠和孝并不是对立的,我可以先尽孝,再尽忠。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晋武帝又怎么能够不接受呢?张广祥编写。

  师:最后我们小结一下。全文围绕“辞不就职”而展开,对晋武帝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最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的说,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全文感情真挚,融情于事;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语言上,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最后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

  《陈情表》课堂实录 4

  师:由诸葛亮的《出师表》导入。(温习旧知,引出新课)

  初中学过《出师表》,《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陆游在《书愤》中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板书:陈情表李密)

  师: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作业,通过学案了解了文体特点,知道了学习目标,初步解决了字词问题。同学们先一起交流,有问题先在小组解决,解决不了,再质疑。

  师:有哪些疑问。

  生:没有。

  师: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期功、终鲜兄弟、洗马

  师:学习古文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学案我们已经了解了文本的文体知识,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首先巩固文字知识,其次进一步走近文本本身,体会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挖掘它的一些内涵。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我读第一段,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二、三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教师评价:寻|蒙国恩注意中间的停顿

  全班齐读有些快

  师:思考问题:李密为什么要向皇上陈情?(结合背景,用原文回答)

  幻灯片出示背景资料

  学生甲:有两个原因,一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要侍奉祖母;还有一个就是“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国家已经灭亡了,亡国之臣不能侍奉新朝君主。

  学生乙:晋武帝篡权才夺得皇帝,李密有文化、清高,看不上晋武帝的做法。

  学生丙:“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李密想要先侍奉祖母,再尽忠。

  (教师引导:李密最想做什么?他遇到困难了吗)

  师:赏读文章:在两种情感中,让作者进退两难。一边是想要愿乞终养,供养祖母,一边是皇上催促去做官,告诉不许。在这两难的境界,李密本人一定会想,我用一种怎样的方式,能让皇上理解我的做法,博得皇上的理解。所以李密采用了一个最好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四个人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自然段,讨论:它用什么情打动人,用什么理来明人,争取列出你们讨论这个自然段的情和理的线索,用最精炼的语句概括。再讨论一下,你们共同认为,你们选的这个自然段哪一个语句最能打动你,最让你产生共鸣,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学生甲:第一段,作者说他的家庭不幸,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情感,这是动之以情。“而刘夙婴疾病”,祖母身体不好,在孝道上应该尽孝,不能离开,在感情上也不愿意离开。最能打动我的语句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不离不弃。

  学生乙:第三段,李密想要留下来侍奉祖母,就需要一个理由说服皇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晋武帝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方法,李密想要留下来侍奉祖母,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以刘日薄西山”祖母将李密抚养成人,李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他要留下来侍奉祖母,直到终年。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知恩图报。

  学生丙:第四段,情是“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是对皇帝的忠情,“报刘之日短也”体现李密的孝心。理是“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从古至今以孝为先,既然以孝为先,就应该留下来,照顾祖母。

  最能产生共鸣的一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都有反哺之情,更何况我们人呢?

  师:练笔悟情:把我们意犹未尽的感受诉诸笔端,用文字表达我们的情感。

  请大家选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情境描写,一个场面、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细节均可,自行设置一定情境,展开想象,进行生动的描述。

  学生甲:“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刘氏在病榻上已经躺了几天了,她不断呻吟着,因疼痛额头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李密一刻也不敢离开,他用一只手轻轻拍抚着刘氏,一边用毛巾拭去她脸上的汗珠,盛汤药的碗随意的被摆放在床头。血丝已经布满这孝子的眼,这是爱与痛的交织。愿太阳的马车能为这赤子之心而停留,洒下自然的圣水滋润这真挚的心。

  学生乙:祖母躺在床褥上,气息微弱,我知道她已是挂在西山的.残阳。但她曾经用灿烂的阳光照射着我的童年,陪我一同成长。现在阳光依旧在我心中,永存的将是温暖,即使不久之后她就不在人世。

  学生丙:“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鸟有情,木有根,我李密亦如鸟木。日转星移,谁无容颜之变,谁无体弱之虚,只求我用我的一生陪她颐养天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听到你们发自肺腑的文字,我知道李密的感恩不仅温暖了自己,而且感动了你们,这一刻,幸福之花,在我们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教师小结:通过听、说、读、写,我们深入的赏析了文章,作者运用情理交融的手法,将他所说的情和所要阐述的理完全融和在一起,情和理达到水x交融的程度。这让我想到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词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的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来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情的力量。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在这堂课上,老师见证了你们心怀感恩的心,相信你们会用感恩的心为父母端杯茶,为他们捶捶肩,为他们努力到最好。会把发自内心真诚的爱回报给我们的父母长辈。

  《陈情表》课堂实录 5

  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刚才我们在课前看了幻灯片,现在我们一起读,“读《出师表》不下泪者”,预备——齐!

  学生齐读幻灯片导语。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陈情表》。(同时板书)我们先来齐读这篇课文。臣密言:臣以险衅,预备——齐

  学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看这些字的读音,并且齐读。

  终鲜( xiǎn ) 兄弟 期功(jī )强近 常在床蓐( rù)

  岂敢盘桓( huán ) 庶刘侥( jiǎo )幸 门衰祚(zuò)薄

  学生齐读。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课文,现在问大家,是谁在陈情?

  生:李密 (板书)

  师:李密何许人也?

  学生回答。

  师总结: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师:那么他在向谁陈情啊?

  生:晋武帝 (板书)

  师:晋武帝又是谁啊?

  学生回答。

  师总结: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师:李密向晋武帝陈什么情啊

  学生回答。

  师总结: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师:他又是如何陈情的呢?

  学生沉默。

  师:好,我们来具体看文章,先看第一段。集体读。

  学生集体读第一段。

  师:先问大家,李密家境怎样啊?

  生:不好。

  师:怎么不好啊?书上怎么说的?

  生:臣以险衅,夙遭悯凶。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生: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师:那李密到底遭遇了那些不幸呢?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

  学生齐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师:这是有关李密父亲的,那他母亲呢?

  学生齐读: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师:我们把有关他父母的遭遇,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师:李密的父亲怎么样了?

  生:死了。

  师:李密的母亲怎么样了?

  生:改嫁了。

  师:那李密的亲戚怎样啊?

  学生齐读: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这几句话,比较长,但句式相当整齐,语气通畅。我们再读一遍。

  学生再次齐读。

  师:那李密靠谁来养活啊?

  生:祖母。

  师:那他祖母一定很有钱啦!

  生:不是。

  师:怎么不是啊,书上怎么说的?

  生: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师:那么这段我们大家想想,李密在陈什么情啊?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难离之情 (板书)

  师: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向晋武帝要个官当,好奉养祖母啊?

  生:不是。是想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自己不去当官。

  师:回答得非常好。李密本不想出仕,但皇帝能不能得罪啊?

  生:不能。

  师:那李密该怎样向皇帝说明呢?好,我们再来看第二段,一起读。

  学生齐读。

  师:朝廷给李密哪些官啊?

  生: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师:孝廉、秀才是不是官职啊?

  生:不是,是那时选拔人才的途径和名称。

  师:在汉代采用的是选举制度。选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朝廷或地方官员看中了谁,直接提拔,这叫 “选”;一个是地方官员看中了人才直接向朝廷举荐,这叫“举”。汉代的选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和后来投票决定人选的选举方式不一样。这里的“孝廉”指孝顺而品行正直,这里的秀才指的是优秀人才,和科举制度时期的.秀才也不一样。孝廉和秀才,是当时选举的人才的等级。地方官向晋武帝举荐李密,是对李密的器重,而李密因为祖母无人供养,而怎么样?

  学生齐读: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师:地方官的推举,李密不应命。那皇帝给李密什么官啊?课文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师:结果呢?

  学生齐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师:如果你是皇帝,你能不能答应李密的请求啊?

  生:不能。

  师:那李密又是怎样陈述自己的情怀的呢?

  学生齐读: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师:好,那我们知道了这段李密在陈什么情啊?

  学生回答。

  师:总结。“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为难之情 (板书)

  师:这里,李密陈述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无法出仕的现状。那晋武帝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不高兴!

  生:因为名节而不肯当官。

  师:那李密又是怎样打消晋武帝的这种疑虑呢?我们来看第三段。齐读!

  学生齐读第三段。

  师: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想,假如李密仅仅是写了上面的两段文字,会给晋武帝留下什么印象?

  生:李密以家事为重,轻慢皇权。

  师:回答的非常好。假如仅仅是前面的两段,会给晋武帝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不仅不能得到宽恕,甚至还要引来杀身之祸。而李密在写了这篇奏章以后不仅仅得到了晋武帝的理解,还获得了丰厚的奖赏: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我们看看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首先,李密说了晋朝的治国之策,是?

  学生齐答:以孝治天下

  师:有关以孝治天下的事,李密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师:晋武帝真是皇恩浩荡啊。那些旧朝的臣子,都受到了礼遇,得到了朝廷的怜悯抚育。我李密孤苦尤甚,更应该受到特别的恩惠。李密尽孝心,顺应当时的潮流,符合晋国的国策,虽是个人私事,却也是以自己的行动忠实地实践着晋国的国策。这本身就是忠于晋武帝的表现。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误解,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相当重要的一点,自己不出仕做官,不是因为要保守名节,而是确实有难言之隐。李密是怎么表白的呢?

  学生齐读: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师:李密不是一个不识抬举的人,他对晋武帝的器重充满感激。这在第二段中也有表露,是哪些句子。

  学生回答: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师:除了这一句,还有很多的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沐浴清化”中的沐浴,“寻蒙国恩中”的 “蒙”和“恩”。这样的感激,化解了晋武帝心中的怨气,让晋武帝龙颜舒展。在此基础上,李密进一步强调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状,进一步打动了晋武帝那颗冰冷的心。大家读一下,李密是如何说的。

  学生齐读: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师:这一部分中,李密陈述两层意思,一是对晋武帝的忠,一个是对祖母的孝,而忠以孝为载体,忠具体实践于孝。此情此景,苍天可鉴,人神共知。那这段表达李密什么情啊?

  学生回答。

  师:总结。“更相为命,不敢废远” 相依之情 (板书)

  师:我们可以想想,晋武帝读到这里,会不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啊?

  生:会

  师:好,我们齐读第四段,看晋武帝有没有同意李密的请求。

  学生齐读。

  师:李密向晋武帝提出什么请求啊?

  学生齐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师:这样的意思,文中还有表述,大家找出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师:在提出这样的请求之前,李密说了一句很合情合理的话。李密是怎么说的呢?

  学生齐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师:在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之后,李密再一次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学生齐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师:那这段表达李密什么情啊?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爱之情 (板书)

  师: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本课,第一段在陈“难离之情”,第二段陈“为难之情”,第三段陈“相依之情”,第四段陈“忠爱之情”,而苏轼却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为人必不孝!”那么这些情又和孝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情都是以孝为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孝,李密早就去做官了……

  生:第一个难离之情呢,就是因为孝敬祖母,所以才不去做官;第二个为难之情呢,按说起来,一个男儿应该为国家尽忠,但是正是因为要为祖母尽孝,所以才感到忠孝难以两全,这也是孝情啊;第三个相依之情呢,是在陈述他不去做官的理由是和祖母有相依为命的感情,这也体现了孝情;第四个呢,忠爱之情,李密尽孝道是在相应国家号召,也是爱国表现,所以也体现了孝情,所以看似没有说要尽孝,但是每段都体现了李密对祖母的孝情。

  师:说的好不好啊?

  生:好!

  师: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再次大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

  学生齐读!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陈情表》课堂实录 6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自己动脑、动手尝试,学生们对词语的意义了解得更加清晰,对工具书的使用也更加熟练;学习讨论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词语及意义的理解。

  学生通过预习总结出难解字词如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期功强近,茕茕孑立,除臣洗马,猥以微贱,责臣逋慢,刘病日笃,犹蒙矜育,宠命优渥,日薄西山,更相为命,臣之辛苦,生当陨首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语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学生汇报预习结果,教师点拨,并适时加以扩充整理。

  (三)诵读课文,梳理文意。

  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起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齐读。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齐读不易表现感情。

  教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在已经对文章感情基调有所把握的情况下,从第二段里找一节,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学生读:“诏书切峻……实为狼狈。”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

  教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

  教师: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请一位学生诵读第四段。

  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得出结论: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附:板书

  陈情表

  李密

  陈情于事,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陈情表》课堂实录 7

  师:上课前我先向同学们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宝安区新安中学语文老师,今天非常有幸地认识各位。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生:(齐)起立。

  师:(鞠躬)同学们好!

  生:(鞠躬)老师好!

  师:请坐。(略停顿)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投影1:《陈情表》,李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两篇非常著名的“表”文,一篇是我们初中学过的——(部分生答:诸葛亮的《出师表》),另一篇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晋朝的李密的《陈情表》(师指示屏幕)。古人曾说过读这两篇“表”的情形:读《出师表》你如果不哭,你这个人就不——怎么样?猜一猜。

  生1:不忠!

  师:(师指手示意)有同学说出来了。那么,读《陈情表》不哭的人就——怎么样?(生齐答:“不孝!”)非常好!同学们能够猜出来。那么,《陈情表》到底是怎样一篇作品,李密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看一看:1700年前三国时期的蜀国有一位大臣,他生下来六个月时父亲就亡故,到了四岁时母亲就改嫁,长到九岁的时候,注意九岁是一个什么概念?他还不能够走路。九岁读几年级啦?

  生:(大部分)读三年级啦!

  师:对,三年级啦!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他还不能够走路,会怎么想?大家注意啦,李密九岁是不能够走路的!是他的祖母刘氏一手把他养育成人,长大以后做官做到尚书郎,现在中央的部级领导啊。他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从来没有分离。不久,魏国灭掉蜀国,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晋武帝司马炎这个时候征召李密入朝为官,你要到我这个新朝廷来做官。那么,我们想,一边是年迈病重的祖母,一边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李密将做出何种抉择,一篇《陈情表》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下面,同学们听一听老师读这篇文章。听的时候老师有要求,大家注意,有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字的读音要注意。我刚才看了同学们的预习,做得很好。对照注释,边听边标出有疑问的读音的字。第二个要求:注意老师读课文的语气、停顿。如果老师读的时候,你有感觉的划一根斜线。第三个要求:全文一共四段,对每一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或者原文,文章里的话进行归纳。明白吧?(生点头示意“明白”并做好准备)

  (师范读,生对照课文做听读记录并试着归纳段落大意)

  师:好,同学们又回过来,我们读前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个读音,有什么问题?有吗?

  生:(大部分)没有。

  师:在语气、停顿上有一些什么想法?有吗?

  生:(大部分)没有。

  师:好!我们进入第三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四大段我们怎么归纳?刚才老师说了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文章里的话进行归纳。第一段,看看哪位同学?(师巡视)好的,我请这位女同学。

  生2:我想用原文的第一句话归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师:好的,用这一句,这八个字,对吧?(生2:对的。)好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更好的看法?哪一位?(师巡视并等待)真的是这八个字是最好的吗?这位同学也可以再想一想。男生,来一下,师大附中的同学。

  生3:“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师:(疑问地)“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注意,我们说的是整段内容的概括。大家再认真地想一想,比如那位同学说的“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我们想,下面的内容哪一些是“闵凶”?还有一些内容能不能概括进去呢?(师等待片刻)那好,老师给你们来想一个,比如说“夙遭闵凶”整体概括起来就是他遭受不幸,原文里有一句“门衰祚薄”与之回应,就是说他“家门”怎么样?(停顿片刻)总体来说就是“家门不幸”。而从最后两句我们看出祖孙二人是“相依为命”。从整个段来说,同学们刚才说的“夙遭闵凶”应该没错,但还有没有更好的?老师跟你们的概括不一样,等一会看投影,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民主一点。我们看第二段。第二段哪位同学来?(师巡视)我看同学们的.座位上都有自己名字(同学都自制一个名字小纸牌立在桌上)好像领导开会时一样(生笑),那我叫这位庄同学。

  生4:我觉得第二段主要是皇上要召李密去当官,但是“我”为了照顾祖母的病不想去。

  师:你说的非常好!是用自己的话说的,我现在想你用文章里的话来说。朝廷一直想召李密去做官,是召一次还是好多次?这你应该看得明白(生点头),说明朝廷对李密怎么样?

  生4:(迟疑地)重视啊!

  师:重视,非常重视,还不是一般的重视。那么,你接着说,李密怎么就不能去了?能不能用原文回答,李密为什么不能去?

  生4:因为“刘病日笃”。

  师:(赞叹地)好极了!所以第二段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用了原文中的四个字,我们再把刚才这位同学前面说的朝廷对李密特别好也用四个字,就是“朝廷优礼”,“优”就是“优秀”的“优”,“礼”就是“礼节”的“礼”,对不对?就是对他非常的好。能不能这样概括呢?(生点头)但是祖母刘怎么样?(稍停顿)“刘病日笃”,太好了!我准备再找一位同学来说说第三段。你看,我要求的都是八个字,省之又省即精神。哪位同学再来?(师巡视)有的同学的名字写得特别的小,我看这位同学——周少聪,少年就很聪慧。(生笑)

  生5:“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师:“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能不能再概括一些?难道这一段就用这几句话概括?前面的内容好像跟这几句有区别喔?你再说说?

  生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我认为应该是这里。

  师:应该是这里,你的感觉是蛮好的。但老师说不能用那么长,越短越好,比如说你就在前边你刚才说的选四个字,后边再选四个字。实际上用八个字真的能把这一段概括得蛮好的,我们都来动脑筋,好不好?

  生5:孝治天下,不能废远。

  师:(惊喜地)“孝治天下,不能废远”,你实在是太高明了!我看了那么多参考资料,我也把它概括为“孝治天下,不能废远”,我认为这八个字非常精辟地把第三段概括好了,说明我们少聪真是“少聪”!(生笑)我再请另一位同学说说第四段。刚才是男同学,女同学行不行?我让前边这位小女同学,洪晓萍,有请。你说说看?

  生6:我觉得第一个是“愿乞终养”。

  师:“愿乞终养”,(惊喜地)绝!还有一个,再想想?

  生6:(犹豫地)然后后面那个是?

  师:后一个我给你提示一下,可能用原文回答就不是很漂亮,要概括一下。

  生6:(微笑地)我也这么觉得。

  师:你也这么觉得,那么,我们感觉是相通的,很好(生笑)。你说说看?

  生6:……

  师:我提示一下,“愿乞终养”是养谁啊?

  生6:祖母。

  师:祖母。他说先要把祖母养老送终,然后再去?

  生6:报国。

  师:再去报国。忠君报国,还要孝敬老人,你想一想,我不说了。

  生6:应该是……(犹豫地)先……

  师:好极了,说吧!先怎么样?

  生6:……

  师:(等待,片刻点击投影)好,你不用说了,看大屏幕。唉呀!我发现你马上就要说出来了,已经把“先”字说出来了!我们一起把这绿色的四个四个字读一读,我起个头,第一段“家门”读——(师生齐读屏幕显示:第一段、家门不幸,相依为命;第二段、朝廷优礼,刘病日笃;第三段、孝治天下,不能废远;第四段、愿乞终养,先孝后忠)。我发现你们真了不起,除了第一段刚才我们比较难受,但我们是由难到易,越说越好。可以这样说,我们师生共同把它总结出来,现在把它放在大屏幕上。我们为什么先要这样做呢?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把握《陈情表》的内容。

  《陈情表》课堂实录 8

  师:由诸葛亮的《出师表》导入。(温习旧知,引出新课)

  初中学过《出师表》,《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陆游在《书愤》中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板书:陈情表李密)

  师: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作业,通过学案了解了文体特点,知道了学习目标,初步解决了字词问题。同学们先一起交流,有问题先在小组解决,解决不了,再质疑。

  师:有哪些疑问。

  生:没有。

  师: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期功、终鲜兄弟、洗马

  师:学习古文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学案我们已经了解了文本的文体知识,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首先巩固文字知识,其次进一步走近文本本身,体会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挖掘它的一些内涵。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我读第一段,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二、三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教师评价:寻|蒙国恩注意中间的停顿

  全班齐读有些快

  师:思考问题:李密为什么要向皇上陈情?(结合背景,用原文回答)

  幻灯片出示背景资料

  学生甲:有两个原因,一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要侍奉祖母;还有一个就是“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国家已经灭亡了,亡国之臣不能侍奉新朝君主。

  学生乙:晋武帝篡权才夺得皇帝,李密有文化、清高,看不上晋武帝的做法。

  学生丙:“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李密想要先侍奉祖母,再尽忠。

  (教师引导:李密最想做什么?他遇到困难了吗)

  师:赏读文章:在两种情感中,让作者进退两难。一边是想要愿乞终养,供养祖母,一边是皇上催促去做官,告诉不许。在这两难的境界,李密本人一定会想,我用一种怎样的方式,能让皇上理解我的做法,博得皇上的理解。所以李密采用了一个最好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四个人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自然段,讨论:它用什么情打动人,用什么理来明人,争取列出你们讨论这个自然段的情和理的线索,用最精炼的语句概括。再讨论一下,你们共同认为,你们选的这个自然段哪一个语句最能打动你,最让你产生共鸣,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学生甲:第一段,作者说他的家庭不幸,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情感,这是动之以情。“而刘夙婴疾病”,祖母身体不好,在孝道上应该尽孝,不能离开,在感情上也不愿意离开。最能打动我的语句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不离不弃。

  学生乙:第三段,李密想要留下来侍奉祖母,就需要一个理由说服皇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晋武帝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方法,李密想要留下来侍奉祖母,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以刘日薄西山”祖母将李密抚养成人,李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他要留下来侍奉祖母,直到终年。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知恩图报。

  学生丙:第四段,情是“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是对皇帝的忠情,“报刘之日短也”体现李密的孝心。理是“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从古至今以孝为先,既然以孝为先,就应该留下来,照顾祖母。

  最能产生共鸣的'一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都有反哺之情,更何况我们人呢?

  师:练笔悟情:把我们意犹未尽的感受诉诸笔端,用文字表达我们的情感。

  请大家选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情境描写,一个场面、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细节均可,自行设置一定情境,展开想象,进行生动的描述。

  学生甲:“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刘氏在病榻上已经躺了几天了,她不断呻吟着,因疼痛额头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李密一刻也不敢离开,他用一只手轻轻拍抚着刘氏,一边用毛巾拭去她脸上的汗珠,盛汤药的碗随意的被摆放在床头。血丝已经布满这孝子的眼,这是爱与痛的交织。愿太阳的马车能为这赤子之心而停留,洒下自然的圣水滋润这真挚的心。

  学生乙:祖母躺在床褥上,气息微弱,我知道她已是挂在西山的残阳。但她曾经用灿烂的阳光照射着我的童年,陪我一同成长。现在阳光依旧在我心中,永存的将是温暖,即使不久之后她就不在人世。

  学生丙:“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鸟有情,木有根,我李密亦如鸟木。日转星移,谁无容颜之变,谁无体弱之虚,只求我用我的一生陪她颐养天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听到你们发自肺腑的文字,我知道李密的感恩不仅温暖了自己,而且感动了你们,这一刻,幸福之花,在我们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教师小结:通过听、说、读、写,我们深入的赏析了文章,作者运用情理交融的手法,将他所说的情和所要阐述的理完全融和在一起,情和理达到水x交融的程度。这让我想到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词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的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来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情的力量。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在这堂课上,老师见证了你们心怀感恩的心,相信你们会用感恩的心为父母端杯茶,为他们捶捶肩,为他们努力到最好。会把发自内心真诚的爱回报给我们的父母长辈。

【《陈情表》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陈情表》课堂实录(精选13篇)06-16

《陈情表》课堂实录[汇编8篇]02-29

陈情表原文03-10

陈情表作文11-11

《项链》课堂实录12-08

坐井观天课堂实录06-08

《猫》课堂实录06-09

《钱学森》课堂实录06-11

《秋天》课堂实录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