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的典故

时间:2023-11-24 14:06:27 俊锦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大雪的典故

  大雪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左右。这一节气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天气变得更加寒冷,降雪的可能性也增加。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大雪时节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大雪的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大雪的典故

  关于大雪的典故

  1、谢女咏雪

  有一次,东晋名士谢安召集谢家子弟谈诗论文。忽然天降大雪,谢安想借此考考他们,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子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却不以为然:“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时的谢道韫年岁尚小,以柳絮来形容飞雪,实在是形神兼得,谢安大为赞赏。

  因为这个故事,谢道韫也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之一,而才女的称法也因之多了一个“咏絮之才”。

  2、雪夜访戴

  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徽之(字子猷),一次从酣睡中醒来。当他打开窗户,看到一地洁白。于是,诗性大发,吟起了左思的《招隐诗》来。

  吟着吟着,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戴逵。而这时的戴逵却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于是他立马动身,连夜乘小舟前往。经过一夜,他也来到了戴逵家门前。然而,他却突然折返。后来,有人问他这又是为何?他答:“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前往,既然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非得要见戴逵?”

  率性而为、洒脱不羁,魏晋风度由此可见一斑。

  3、孙康映雪

  晋代,有个叫孙康的书生,幼时家贫,无钱买灯油,不能夜读,只有早早睡觉。他觉得这样白白浪费掉时间,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几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照出来的,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回屋拿书,在雪地中一试,果真可行。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便在雪地上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跑。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如此。正是这种苦学的态度,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终成一位饱学之士。他也成为天下学子的楷模。

  4、袁安困雪

  汉代的某年冬天,洛阳遭遇罕见的大雪,雪灾导致很多人外出行乞。

  洛阳令在视察灾情时,来到袁安家门口,只见积雪如故,以为人已被冻死,急忙命人除雪进屋查看。却见袁安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洛阳令很是惊奇,问道:“你为何不出来乞食?”袁安答:“天下大雪,人人皆饿,我怎么可以再去打扰别人?”洛阳令为之感动。后来,洛阳令上表举荐他为孝廉。袁安从此踏上了仕途,终成一代名臣。

  后人把这种宁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有气节的文人称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卧”、“袁安节。”

  5、苏武啮雪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因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为了让他投降,单于断绝他的饮食,并将他幽禁在大窖里。幸而天降雨雪,孙武就用雪就着毡毛吃下,坚持了数日。匈奴人见他活下来,便以为是神的旨意,于是改为将他发配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

  也正是在这种意念和决心的支撑下,苏武在匈奴呆了19年而不失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景仰。

  大雪节气的由来

  大雪节气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指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240°。大雪节气的由来主要与古人观测自然现象、农事活动和气候变化有关。

  在古代,我国农耕文明兴盛,农民们需要根据季节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大雪节气正值寒冷的冬季,此时气温骤降,天空中的云层变厚,温度下降,降雪的可能性增加。所以,“大雪”取名自此,意味着降雪的时节已经到来。

  古人根据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来划分节气,以便及时调整农事活动。在大雪节气之时,农民们需要做好迎接严寒天气和降雪的准备工作,包括加固房屋、储备足够的生活物资,为冬季的生活和耕作做好准备等。

  除了农事上的重要意义,大雪节气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的节庆意义。有些地区会举行一些与大雪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比如祭祀祈福、吃特定的食品等。

  总的来说,大雪节气的由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它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智慧。

【大雪的典故】相关文章:

煮豆燃萁典故05-07

人琴俱亡的典故05-07

大腹便便的典故05-07

指鹿为马的典故05-07

响遏行云的典故04-29

张良拜师典故02-23

官渡之战的典故03-04

鞭长莫及的典故03-04

借花献佛典故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