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小儿同情心的发展历程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并形成对他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个体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宝宝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
同情心是宝宝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最早获得的一种情感反应,其发展历程如下:
一、0—1岁感同身受
发展特征:1岁前,宝宝就能对其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他们看到妈妈对他笑时,会以微笑回报;看到爸爸表现出愤怒或悲伤时,也会因“难过”而哭泣。他已经具有了同情他人的品质和能力。但严格说来,此阶段的宝宝还不具备真正的同情心。因为同情心并非人类基本的情绪反应,它不同于快乐、愤怒或悲伤,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并随着社会认知过的发展而发展。新生的宝宝没有这种认知能力,甚至他们还不知道哪儿是自己,哪儿是周围的世界。他们会把周围世界的声响和自己发出的声响混为一谈。当听到别人哭时,他还以为是自己在痛苦,也跟着哭起来。这就是婴儿“感同身受”式的同情心,是在没有认知成分参与的情况下,直接把他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而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二、1—3岁尝试安慰
发展特征:1岁后,宝宝逐渐产生了真正的同情心。他们会观察别人在做什么,也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感,于是他们有了初步理解他人的能力。在生活中,他们能运用这种能力和经验去判断其别人在想什么,是高兴还是难过。当发现别人表现出痛苦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不安和痛苦。他们不再像婴儿一样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不安了,他们开始学习用各种手段安慰受伤的人。他们会对跌倒的小朋友说:“不要哭”;会邀请闷闷不乐的小朋友加入游戏;会把苹果分给哭泣的小伙伴。他们在学会同情他人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安慰别人,当然,他们经常用错方法,比如用自己的奶瓶去安慰因切洋葱而流泪的妈妈。此阶段宝宝的同情心并非指向所有人。他们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能把自己从周围的世界中区分出来,也不再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了。一般情况下,亲人的痛苦最容易引发他们的同情心,而对其他的人则较漠视。
三、3—6岁推理式的同情心
发展特征:同情心是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依赖于认知,更需要转化为行为。3岁后,宝宝开始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去理解其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他们会使用更多的线索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他们的同情心越来越多地用在正确的时间和对象上。宝宝在成长和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懂得一些道德规则,知道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安慰受到伤害的同伴。尤其在阅读和听父母讲故事时,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在实际情境中,他们依然更容易对亲近和喜爱的人产生同情心。此外,这个阶段的宝宝会对因自己的过错而造成他人痛苦比较漠视,却更愿意帮助那些非自己造成痛苦的人。这是因为当他成为事件中的一员时,他们更多地陷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当中,而对其他人的情感较少关注。
3岁后宝宝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依靠具体形象来思考,因此宝宝的同情心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往往依赖于眼前的情境,或是成人给他描述的情境,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宝宝的同情心就很难产生了。比如宝宝会对跌倒的小朋友产生同情,而对没有看到的残疾人则较难产生同情体验。同时,由于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帮助别人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
【小儿同情心的发展历程】相关文章:
心路历程作文08-02
生态美食店的致富历程02-25
小儿垂钓作文09-08
小儿垂钓作文03-11
心路历程作文(精选20篇)11-24
我那段艰辛的挽回历程04-30
淘气与小儿多动症的区别04-29
小儿脑瘫康复的原则05-03
【精品】心路历程作文11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