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时间:2024-04-03 09:26:42 金磊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那么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区分技巧:

  一、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过去有一种说法——“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而用“黄发”代指老人;“垂髫”指垂下来的头发,古时候,童子在没有举行冠礼前,头发下垂,因而用“垂髫”代指小孩。

  又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也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伛偻”形容弯腰曲背的样子,文中指老人,因为大部分老人的腰背有点弯曲;“提携”本来是“牵扶”的动作,文中指儿童,因为儿童需要大人牵扶着。

  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锦鳞游泳”的“鳞”也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鳞”指鱼的鳞片,这里代指鱼,这是用部分借代整体。

  二、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较特殊。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如叶圣陶《三根银杏树》中的“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的“黄蝴蝶”不是指黄色的蝴蝶,而是喻指被秋风吹落的黄色的银杏树叶。

  又如鲁迅《故乡》中的“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的“厚障壁”不是指“我”与中年闰土隔着一堵厚厚的障壁交流,而是喻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相关文章:

儿童近视弱视区分技巧04-27

教你区分工作和生活12-19

区分金骏眉的好坏的方法05-02

我学会了区分生熟鸡蛋作文11-21

如何放弃05-06

如何备课03-13

如何认识自我意识如何认识自我03-15

如何保健养生03-15

如何挽回老公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