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山老呔传奇的杂文
杂文是文艺理论家刘勰首次提出的文艺性的论文,指诗、赋、赞、颂、箴、诔诸体以外的其他文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山老呔传奇的杂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山老呔传奇的杂文1
唐山东部与秦皇岛隔河相望,南临渤海,西部与北京、天津接壤,北部与承德相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唐山这片热土养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唐山儿女,谱写了时代的篇章。
从前一提起唐山人,很多外地人管我们叫唐山老呔儿,老呔儿特指口意重,有老土的意思,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唐山的语系分很多,迁安市、迁西县语系相近有些秦皇岛味道,古冶区、开平区、唐山市里、滦县榛子镇一带、丰润区东部、丰南区东北部一带语系相近类似普通话;玉田县、遵化市语系相近;唐海区西部、丰南区胥各庄镇以西大部和语系相近有些芦台、汉沽的味道;老呔儿特指昌、滦、乐;也就是昌黎县、滦县南部、滦南县、乐亭县、唐海东部,昌黎县现归秦皇岛市管辖;老人们讲起滦南、乐亭人时,都竖大拇指说他们,鬼头、能干、心眼多,按现在话说,头脑灵活,务实肯干、想法多、意识超前;老呔儿大多都会经商,眼光独到,叱咤商海。
说起老呔儿,就必须提到呔儿商,但是现在唐山人大多数不知道呔儿商的传奇,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呔商在清末民初的辛酸历程和发展史,还有后来在东三省乃至全国铸就的商业传奇和辉煌的业绩,是冀商的代表,和当时的浙商、晋商、徽商等齐名。
2015年10月12日,由中共乐亭县委宣传部,乐亭县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的纪录片《呔商传奇》,在中央电视台10套科技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首播,片中介绍了乐亭人,在清末民初勇闯关东,吃苦耐劳,开创事业,形成“老呔商帮”的历史,创造了“东北三省,无商不乐亭”的百年传奇,缔造了一个商业神话。片中详细介绍了,京东第一家刘家、商界魁首孙秀三,北国商魂武百祥,关东粮王赵汉臣等商业奇才的发展史和财富创造史。
第一代呔商以刘新亭、张希孔为代表;刘新亭乐亭县汀流河镇刘石各庄人,家境贫寒,靠一副货郎担,走街串巷维持生计,后来随着闯关东的人流,挑着货郎担一路走向东北,去谋生寻找商机,通过长途贩运,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为今后刘家成为京东第一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子刘如珴继续发展,刘如珴让三个儿子分别从农业、商业、仕途三方面齐头发展,老二刘兆年把生意做的风生水起,遍地开花;刘家商号开到长春,开办‘益发合’商铺、‘益发合大车店’,买卖兴隆,日进斗金,后来在东北多个城市相继开办商铺多达110多家,1920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查抄了刘家所有商铺,只有长春‘益发合’商铺在地方官的'庇佑下,才幸免于难,老三堂中的‘合德堂’、‘保和堂’,从此一败涂地,生意萎靡不振,只有‘合义堂’的生意勉强维持,经过多年的沉寂后,在一位年轻的大掌柜孙秀三的经营下,重振雄风,从民族资本迈向工业资本,开创了呔商在东北的商业传奇,自己也赢得商业魁首的美誉。
第二代闯关东的呔商以武百祥为代表;武百祥乐亭县何新庄人,13岁虽舅舅到东北长春万发德粮米店当伙计,经过几年历练当上账房先生,锻炼了自己。1901年去了哈尔滨谋求发展,几年后,和老乡合开了‘同记’商铺,慢慢积累资金,1921年10月10日一座现代化的四层商业大厦‘大罗新环球货店’正式开业,轰动一时,成为了哈尔滨乃至全国有名的百货商店,后又开办了‘同记’、‘大同’两家商厦,连日本都设有办事处,他改革了旧商业,创新了新商业,改年薪,为月薪,让员工入股分红,人人都是股东,成就了一代巨商的风采,成为19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家喻户晓的知名商人,让呔商的美誉响彻东北三省,成为唐山人的骄傲。还有许多呔商的故事就不一一列举了,请看纪录片《呔商传奇》可知详情。
呔商致富不忘乡亲,30多位呔商,在全县乡村兴办义学多达164所,武百祥和赵善堂,开办的百善学校,至今还在使用;致富不忘教育是立命之本,乐亭县出了不少名人,李大钊就是其中一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教育放在首位是乐亭人的做人根本。
唐山其他区县的优秀儿女,和可歌可泣的故事还很多,就不多讲了,让人们记住老呔和老呔帮创造的商业传奇,不能只存在于历史,而要每个唐山人牢记在心,有闯关东的辛酸,有闯关东的坎坷,在东北三省留下了唐山人,光辉而又浓重一笔,让历史的画卷烙有浓墨重彩的印记,唐山老呔儿不呔儿,是个传奇。
唐山老呔传奇的杂文2
“老tǎir”最初是写作“老奤儿”的,清代学者史梦兰就持这个观点。史梦兰(1813—1898),乐亭大港村人,长期居住在昌黎,他写了一本《燕说》,专门搜集当时乐亭、昌黎一带的方言词,其中第四卷有一条:“京师人嘲笑农村人,叫他们老奤……《蔬园杂记》云:‘南人詈北方人为奤子。’。”意思是说奤子是南方人用来骂北方人的。“奤”的意思是语音不正,“呔”的意思是说话带外地口音。史梦兰是大学者,编写过《叠雅》等辞典,不会不知道“奤”和“呔”的区别,《燕说》中用的是“老奤”而不是“老呔”,说明当时乐亭、昌黎一带的方言用的是“老奤”。
“老奤儿”也好,“老呔儿”也罢,只是书写形式的不同,读音是一样的,如今人们还是通用“老呔儿”。
唐山作家杨立元先生在《老呔儿作家论》一书中说:“‘老呔儿’是人们对在滦河下游的昌滦乐(包括现今秦皇岛市的昌黎、唐山市的滦县、乐亭、滦南和曹妃甸区)这个地缘文化圈中生活的人们的一种称谓。因为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们有着相近的生活习俗和习性,尤其是其语言具有如吟似唱的韵味,悠长而婉转的腔调,即‘呔’腔‘呔’韵,所以被称为‘老呔儿’”。何时有的老呔这个称谓?据一些专家考证,老呔这个称谓是清中叶随着昌(昌黎)滦(滦县)乐(乐lào亭)人闯关东之后才有的',起源于清末民初时的商事活动。那时候,关里的昌黎、滦县、乐亭人,大量涌入辽吉黑三省经商,形成了很大的气候,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商旅,称为呔商。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开发东三省,十万老呔魂”。乐亭人说话用第三声多,用第二声少,多数语音拐弯,且口音很重,与众不同,别具特色,所以听起来像唱。读“乐亭”两字的发音颇似“老呔儿”(laotair),因而东北人管乐亭人叫“老呔儿”。因“昌滦乐”人说话发音相似,“老呔儿”的称呼就延展到“昌滦乐”人。后来,“老呔儿”就成了外地人对唐山人的泛称,称唐山人为“唐山老呔儿”,称唐山话为“老呔儿”话。
外地人称唐山人为“老呔儿”,多少含有某种不敬的意味,如同唐山人管北京人叫“京油子”,管天津人叫“卫嘴子”,管山东人叫“山东棒子”一样。有些聪明的唐山人曾编造过一个笑话,说是在东北经商的唐山人既强悍又能干,很让他们敬畏,因而他们看到唐山人就叫“老太(老太爷)”,又怕唐山人瞧不起,故意把“太”说成“呔”,久而久之,“老太”就成了“老呔”了。从这个笑话中可以看出,唐山人并不认为“老呔儿”是个好听的词儿。“呔儿”也有“呔儿”的好处和优势,“近年来,唐山话在戏剧、相声、小品中颇受青睐,不就是沾了独特“老呔儿”味儿的光了吗?
【唐山老呔传奇的杂文】相关文章:
邻座杂文05-04
启航杂文05-05
米芾杂文03-04
眉的杂文03-06
幻梦杂文02-28
浅灰薰衣草杂文05-03
玫瑰泪杂文05-03
地铁男女杂文05-05
樱花与美食的杂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