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时间:2024-08-12 04:50:28 好文 我要投稿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1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太阳炙热地烤着大地。

  小狗伸出舌头来,热气直冒烟,柳树耷拉着脑袋,小鸟躲在巢里不敢出来。在田野里,看到了一条小溪,小溪欢快地流下山坡,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就像是大自然在充满激情地唱着一首歌。小溪十分清澈,能看到溪底的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还有一群小鱼在小溪里嬉戏、玩耍,探头探脑,似乎在与我们玩耍。

  小溪里没有任何漂流的垃圾,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正在流动的绿绸带。溪上还有粉红的荷花,圆圆的荷叶,荷花有的.在水中亭亭玉立,含苞待放;有的张开两三瓣嘴,蓄势待发;还有的笑容满面,绚丽绽放。粉的似霞,白的似玉,绿如翡翠,在阳光的沐浴下,格外耀眼。溪边长满了青青的草,绿草如茵。

  顺着青草望去,看到了一座小茅屋,茅屋里传来了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那是谁呢?哦!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呀!他们在互相逗趣取乐。老妇对着老翁夸赞大儿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么能干,经常吃苦耐劳,简直就是我们的顶梁柱呀!”老翁往东面的小山坡一瞧,赞许地点了点头,他看到大儿子正在那里锄豆田呢!只见大儿子穿着背心和短裤,还戴着一顶草帽,拿着锄头这儿一锄,那儿一锄,被他锄过的豆田绿油油的,充满了生机。老翁又把目光转向二儿子,说:“二儿子也不差,看他是多么心灵手巧呀!不大一会儿,一个鸡笼就纺织好了。”老妇看着二儿子编织的鸡笼,高兴地应到:“是啊,而且他编织的鸡笼特别精致,口小肚圆,小巧玲珑。”

  忽然,从溪边传来了一阵窸窸窣窣细小的声音。老翁和老妇吓了一跳,难道是老鼠?哦,原来是小儿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啊!小儿子还自言自语地说:“这些莲蓬给爸爸妈妈吃。”老翁高兴地对老妇说:“看看,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孝顺,还不都是你的功劳?”老妇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这是多么喜气祥和的气氛呀!

清平乐·村居2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 、读准字音。

  2 、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 .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 .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 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1 、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 、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 字的短文。

清平乐·村居3

  《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读对读通)

  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 “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四、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信息平台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学生找到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找到了卡秀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通过吟诵诗词,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

清平乐·村居4

  我学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后,感到词中的老人是那么的悠闲,他们的儿女们是那么的勤劳,真令人欣慰。

  词中描绘了在一个长满青草的小溪边,有一座农家的茅草屋,远远地就能听见屋里有人在喝酒谈笑,他们是谁呢?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对老翁老妇喝醉了酒在那里逗笑取乐。屋外,他们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田里的杂草,二儿子在院子的大树下编织鸡笼,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这种情景是多么的令人感动啊!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这样的情景的确令人向往。在我们村子里有一对年过花甲的老翁老妇,他们忙于生计,而儿子却养尊处优。老两口有一独生子,天生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不懂事,但如今已过了而立之年,却还是伸手向父母要钱。

  试想一想,这个儿子可悲吗?真可悲!这对老人可怜吗!的确可怜。我想,同是老人的`儿子,怎么同词中的儿子有那么大的差距,他怎么如此不知羞耻。他也不想一想,一旦有一天,离开父母,他该如何生存。

  身为当今的青少年,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应该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尊敬老人,让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及早得以消除。共同创建一处和谐的家园,让我们地球村更美。

清平乐·村居5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清平乐·村居6

  从前的乡村,如此多娇,如此美丽、淡雅。

  一条小溪缓缓流向天边,小溪中,五彩缤纷的鱼儿嬉戏着,和着晶亮亮的河水,吐出的晶亮亮的泡泡。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颗颗晶亮亮的小珍珠,清新,亮丽。小溪旁,翠绿的大树与嫩绿的小草相融合,蝴蝶在草丛中随意的飞,蜜蜂惬意的停在一朵白嫩嫩的吊兰上,吮吸着甘甜的花蜜。大树的掩映下,一幢又小又矮的茅草屋显露在眼前,房顶上,长满了青嫩的绿草。辛弃疾骑着马儿路过,正好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在向他招手,老翁已经很老了,脸上满是皱纹,笑开时就像一朵怒开的黄菊。老翁的`妻子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正在和老翁一起喝酒,已经有点微醉。

  辛弃疾走过去,老翁热情的招待他,辛弃疾望瞭望四周,赞叹道:“多么安详的生活啊!”

  的确,这里不仅安详,而且美丽。金黄色的向日葵在阳光的照耀下,结出了希望的种子。老汉的大儿子在家的东边辛苦地把豆子田里的杂草锄掉。他不时擦擦头上的汗想:为了来年的丰收,为了我们的粮食,我一定要努力锄草!于是,他又弯下腰,投入到工作中。二儿子心灵手巧,能帮父母做许多的家务事,这不,他正在大树下,伴着树阴,认真的编织着鸡笼呢!二儿子编织的鸡笼又精巧,又漂亮。可实用了。最可爱的是小儿子,他正卧坐在小溪边,剥着莲蓬,把莲子一颗一颗往嘴里丢,甜滋滋的吃着,可开心啦!

清平乐·村居7

  朋友们,你们知道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吗?他写的诗词可以堆成一座山,或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可大作家总不能成天闷在家里呀,所以一天

  可怕的暴风雨刚刚平息下来。乌云逐渐散开,天空飘浮着一朵朵白云。看!在那遥远的东边,冒出了一缕缕刺眼的橙光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时,辛弃疾正愉快地在溪边散步,看着这一切动人的景象,辛弃疾不禁诗意大发。正要提笔写作,却被眼前的和谐景象给震住了。

  溪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茅屋里。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

  窗口映出了老翁和老妇。他们正用吴地的方言饮酒作乐。老翁老妇早已喝醉。老翁:我说老伴儿,你看我们像小乐天派吗?老妇:还小乐天派呢!都成老乐天派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从屋里漫出来了。

  多无忧无虑的老人啊!

  大儿子早已外出干活儿。天刚蒙蒙亮,鸡还没打鸣儿,大儿子就起来了。他没打扰大家,留了个便条儿,就独自一人扛着锄头,戴着草帽,去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了。

  屋外的空气清新。小溪旁长有许多嫩绿的草,小溪里长着碧绿的荷叶,有的还结了莲蓬。鸡在咯咯地叫,仿佛在说:我们的房子在哪儿呀?而二儿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编织鸡笼。织啊织,就差一点儿就织完了。鸡好像也知道二儿子正为它们织鸡笼,所以在二儿子身旁踱来踱去,有时还友好地啄一下二儿子的小脚丫。

  在三个儿子中,诗人辛弃疾最喜欢的就是三儿子。喜欢他的年幼无知,喜欢他的天真活泼,还喜欢他顽皮的性格。三儿子此时正卧在溪边剥莲蓬呢!一边剥还唠叨着:一颗,两颗,三颗

  看着这些和谐的、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动人场面,辛弃疾提笔写道: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8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地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教学每一首古诗词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诵读古诗词,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清平乐·村居9

  午后,我悠闲地漫步在乡村小道,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种着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屹立在眼前。茅屋旁有一条迂回清澈的小溪,河水清澈透明,犹如一面镜子,连河里的游鱼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一圈圈涟漪。

  白云高高地飘在天上,环绕在青山上。这时,屋里传出一阵阵笑声,似乎还有逗趣声,他们说的是当地的方言,所以,我不太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但是,看着他们满脸皱纹的笑脸,听着他们互相逗乐的话语,我知道,他们一定非常恩爱,他们也似乎被这乡间美景所陶醉,脸上泛着红晕。

  屋外烈日当空,他们的'大儿子正在远处的山脚下,赤着膀子,挥着锄头,在豆田里锄草,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了下来,但是,他似乎完全没有觉察到。我不禁在心里感叹道:多么能干的小伙子啊!”

  二儿子在树荫下专心致志地编织着鸡笼,你瞧,他的手多么灵巧啊!左手拿着编了一半的鸡笼,右手抓住一根竹条,一抽,一拉,一拽,再轻轻一绕,一圈又一圈,不大一会儿,一个精致的鸡笼编好了。哈哈,我想,公鸡母鸡一家住在这样的笼子里,也一定感觉很温馨吧!

  溪边,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正趴在溪边,向上翘着的两腿不停地晃来晃去,他正专注地盯着手中那碧绿的莲蓬,然后,小心翼翼地剥开外面的皮,接着,用左手轻轻挖出里面的莲子,呵呵,好可爱的小家伙!

  宁静、温馨的一幕幕画面,让我思如泉涌,不由提笔写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10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师生接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简介词牌: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2.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词人是怎样描绘的呢?请打开书本。

  二、学习课文:

  (一)

  1.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习,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3.得“”的同学请举手。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

  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听听你的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2.自由读课文,讨论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师:读书使人快乐,因为我们从读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也有了收获,讲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谁给他解疑答问。

  4.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上片或下片的含义?

  (三)

  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生评齐读)

  3.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画面来编个故事吗?可以是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幅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试试看!(先小组练说再交流)。

  三、总结:

  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结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词人辛弃疾是如此的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你可以看着书读,还可以闭上眼睛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恬静安谧的农村风光吧!

  四、拓展:

  美丽的农村风光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时期的农村美景,老师这儿有一首名为《村居》的.诗,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同学们,你们品读品读,感受一下它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清平乐·村居》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注:醉:陶醉;纸鸢(yuān):风筝>]

  板书:

  农村秀丽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农户安宁

  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马忠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课题时可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乐”要读“yue”,不读“le”,“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范读这首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并感知这首词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检查自读情况时,要注意“媚”读去声,“媪”读“ao”,“剥”读“bao”。

  学生读对、读通词的句子后,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句上。有些词语可以让学生联系句子,或结合生活实际自己体会。

  在朗读上片时,要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出这首词勾画的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多么清新秀丽,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对正在聊天的老人又是多么悠闲自得。

  指导朗读下片,要让学生抓住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边读边体会词的意境。尤其是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

  指导朗读全词时,可借助插图,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看图,结合对词句意思的理解,想象词作者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和平安宁、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读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个教学,教者抓住了词所表达的特有的意境,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清平乐·村居】相关文章:

清平乐村居作文07-12

清平乐·村居作文12-15

清平乐.村居的作文07-18

清平乐村居作文(经典)08-06

[优选]清平乐村居作文07-19

(荐)清平乐村居作文07-26

(精品)清平乐村居作文09-10

【推荐】清平乐村居作文08-05

清平乐村居作文15篇(精选)09-02

《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