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化于心,见诸行动,养成习惯,蔚成风气,下面小编整理的传统美德故事,欢迎来参考!
传统美德故事(一):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就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就是超越时代的,就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就是谦虚、平等的表现,就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就是什么?”孔子一看,就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就是城给车让路还就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
传统美德故事(二):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就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就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就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就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就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传统美德故事(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就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就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就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就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就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传统美德故事(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就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传统美德故事(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就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就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就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此刻仍然就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就是我的先生。”
传统美德故事(六):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就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百善孝为先的历史小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就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就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就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就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传统美德故事(七):
忠孝仁义礼智信”,就应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就是最基本的。忠就是立国之本;孝就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就是立身之本。此刻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就是指人在祭祀时要持续肃穆恭敬的态度。之后,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就是“忠”的典范。此刻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就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就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就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十分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就是不可取的。但就是,孝就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就是对待父母,关键就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礼貌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必须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就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完美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到达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必须就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此刻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就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就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就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就是坚持正义,持续节操。义的本义就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证明为了重信义能够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就是小义。我们要讲的就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就是用心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传统美德故事(八):
程母侯夫人,就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务必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就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必须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就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样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就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样得了呀!”孩子要就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就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就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传统美德故事】相关文章:
农村故事介绍03-02
成长的故事作文03-02
小木偶故事续编03-02
庄子的小故事03-02
爱的故事作文03-02
我和书的故事03-02
我的读书故事03-02
简单英语短文故事分享03-02
关于雷锋的故事分享03-02
小木偶的故事续编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