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作文

时间:2024-05-15 23:16:37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南京南京作文

  一、 讲座篇

南京南京作文

  这是第二次坐进亲近母语的大讲堂。

  梅子涵老师的《我们都是绿光芒》,拉开了论坛的大幕。徐冬梅老师的《儿童的文学阅读和语言发展》,诠释了本届论坛的主题。薛瑞萍老师的《作为教师的孔子》,以论语为主要载体,纵横开合,粗评细究,带领听者走近孔子,了解孔子——他的教学科目、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精神所在、生命状态,直到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幽默风趣、率真诗意的梅子涵老师以他特有的讲话方式为大家解读儿童文学阅读与文学修养的关系,笑声一片,发人深省。朱自强老师的《文学教育的方法》,内容上与近两年在读的斯坦纳教育理论有着惊人的契合,以至于听完讲座,我和亲爱的刘倩异口同声地说——好华德福啊!八十多岁的资中筠先生以她清亮、温婉的声音为我们讲述着童年所受的教育——何谓如沐春风,何谓娓娓道来?资先生用她的讲座为这两个词语做了最好的注解。

  梅子涵老师在《我们都是绿光芒》中说:“那个春天之后,亲近母语果然就扛起了梯子,提着灯,没有站在窗外的路上停下。他们当然不是一口气就走到现在,他们换了一口气,又换了一口气,换了无数口,气喘吁吁……但是他们说,不停下,因为还有无数条路上的阅读没有路灯。他们几乎就是趴在中国地图的上面,标志出每一个仍旧昏暗的路口,计划着走去的路线。就这样,十年的日历被一张张疲惫地翻完了。我想对他们说,我知道你们的辛苦。因为十年里,我也都在日历前,日历早就告诉我,它们日历也很辛劳,被我们填写得满满的,没有了它们自己一清二白的面容。”

  心潮澎湃。泪光闪闪。

  徐冬梅老师说,在中国的一亿儿童中,享受到保质保量的儿童阅读的孩子不到5%。来自贵州的书香点灯人穆慧翔做过统计,在他们地区,不要说保质保量,接触到阅读的孩子只有5%,剩下95%的孩子只能看到语文书。5%啊!

  台湾李玉贵老师说,她到英国交流,英国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台湾要把推广阅读做为运动来做?她在街头理解了他们为什么这样发问——所有的计程车司机在等街载客的时候,都在读书——不是看电脑、玩手机。然而,众所周知,台湾的阅读比我们大陆至少领先十几年!

  一声长叹。

  会场上,不少人因为梅老师的这段话泪流满面。或许他们的泪是为自己而流——想起了自己在推行儿童阅读路上的种种艰辛、种种磨难。我想起喜欢的一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和亲近母语的专家们相比,学识见地我相差太远,然而,对于阅读的热爱,对于儿童教育的情怀,我和他们是一样的。

  一朵朵苔花盛开,可不可以换来春色满园?10%。徐冬梅老师说,10%是有定律的,达到这个10%必将引起这个领域的变革。梅子涵老师深情、诗意地说:为了这个10%,你们年年如候鸟般飞来,停在亲近母语这棵树上,又飞回东南西北,在各自的教室中变成树,让鸟儿们站上枝头,歌唱。

  心平基金会秘书长伍松说:“就算在最黑暗的屋子里,在最僵化的体系中,也一定会有寻找光明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也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能够找到他们,给他们以支持和鼓励,他们会坚守教育真理,并不断自我成长,他们会成为榜样和传奇,从而去影响、点燃和改变更多的同路者,并且把这些同路者吸引到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中来,这就是我理解的点灯人。”

  点灯人也好,绿光芒也罢,总觉得有些高大尚。我辈平凡,还是做朵小小的苔花吧——

  小如米粒,也学着牡丹开放,让春光透进黑暗的屋子……

  二、

  课堂篇

  听了七堂课。

  朱爱朝和岳乃红的课,感觉很相似。特别重视范读和学生朗读的指导,老师的声音甜美、温柔。爱朝这样解读她的课堂设计理念:

  一、与文字产生声音的连接。对于具有陌生感的文字,教师的领读是教师用自己的精神能量,和孩子们一起去消融与文字最初接触的那一层冰,然后用声音呈现文字,将文字当中所隐藏的情感用声音呈现出来,疏通难理解的字词,让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流畅地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二、与文字产生生命的连接。一个人通过阅读诗歌来展示他的内在,另一人是通过读一个作品,把他自己同样深邃的内在与诗歌的作者相遇。现在说的是诗歌,其实所有的文学作品皆如此。孩子们用声音呈现文字的过程,其实他们与梁实秋先生已经相遇了,在不急不徐的叙述里,孩子们感受着梁实秋先生的安然和从容。

  可能是个人原因,我不太习惯这种课型。老师的话太多,孩子们真正进入文本进行体验太少——那么在课上的产生的连接也好,感悟也罢,融入孩子生命的有多少?课堂上,老师很是语重心长,孩子们状态还是稍显懒洋洋。

  刘颖、余耀的课中规中矩。巧妙运用不同的排序方式,让学生慢慢体悟古文的句读,是余耀《孟子》一课的亮点,而让学生猜事情是真是假,然后再出示文章的结尾也为刘颖老师《爱书如命的一家人》增添了色彩。

  最喜欢的,是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和李玉贵老师的《两只手套》。

  在听课其间,和刘倩一边听一边点评。说上课的老师,也说上课的孩子。总体感觉,南京御道街小学的孩子有点“板”,与2012年杭州天长小学的学生差距不小。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课堂上那些思维敏捷、活跃可爱的小天使们自信、阳光的声音——我补充……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他是对的……

  蒋老师开口没两句,天长特色表露无异。

  “上课了,请大家看着我。”

  “上课的时候我们要集体交流,要是有人说话的时候,大家最好就看着他,这样交流起来就很有意思。”

  “在读童话之前,请大家先看两幅画,好不好?你们要表现得兴奋一点。”

  从细微处要求,关注学生习惯培养。幽默风趣、坦率真诚的教风不仅赢得听课老师们的阵阵笑声,更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在中完成课文的学习。三篇课文,一详两略,有侧重有指导有练习。淡淡的伤感、好玩生动、先冷后暖,风格各异,然而文字都如丰子凯的漫画般简洁、天然、无修饰——不同又相同。蒋老师的课让人笑得开心、思得深远。

  再说说台湾李玉贵老师的课。

  这是一节选自台湾语文课本的文章,《两只手套》。课堂形式是“文学圈”模式。

  听课前,对于文学圈我一无所知,听课后,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老师没有饱含深情的范读,没有条分缕析的解读,自然而然中,孩子们居然放开拘束,想象、思考、表述……以至于下课了还沉浸其中,难以抽离。

  为什么会是这样?

  没有听到煽情的语言,只有这样的话语:

  “为什么不叫一双手套?猜猜看。思考时外面很安静,其实心里很忙的。”

  “请同学们分组,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一组,互相谈谈自己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大家要互相看着对方,并且互相微笑一下,别人在说的时候,你要注视他,如果有不懂的,你可以皱一下眉头,态度非常重要。”

  “你觉得会怎么发展?你觉得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用写的也可以,就一分钟。我们要练习自己想,先不要听到别人的想法。”

  ……

  表面安静,内心忙碌,这叫思考。交流时注视对方,这叫尊重。自己先想,不要听别人的想法,这叫独立。

  仅仅是懂得了一篇课文吗?

  当然不是。

  长叹一口气,来说说最后一节课。

  李庆明的儿童哲学课《蒙昧》。

  一开课,我和刘倩的共同感觉——不适合孩子。太概念化了!然后呢,例子、数据、讨论、分析,再然后,照片,再然后,视频。

  犹太人被纳粹逼进毒气室的视频……

  惊住的孩子,淡定的教师——刘倩的眼泪夺眶而出,失声道:“不可以这样对孩子!”我双手发麻,冷汗森森。

  周围人不理解——至于吗?不是很精彩很深刻吗?你们不觉得孩子们感受到了纳粹者的冷酷犹太人的可怜吗?

  刘倩在南京总结中引用徐健顺先生的话:“你教的东西也许他三十岁才能理解,也许他一辈子也不能理解,但是你对他的态度,对无能的事情如何处理的态度,他马上就学会了。这种态度是读多少遍《论语》也难以改变的。因为态度是感性的,义理是理性的。”

  她说,讲述灾难,面对生命时教师的冷静淡然从容,华德福、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还是儒家的一体同仁都不能接受。

  我赞同!

  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问题中,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谁来教。修炼自己,成长自我,让那个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我们,真正是个“以儿童为本位”的人。

【南京南京作文】相关文章:

南京的作文08-23

游南京作文08-07

南京的美食作文08-17

古都南京作文07-13

绿色南京作文07-20

南京行作文12-06

古老的南京作文11-03

南京的印象作文11-10

去南京作文11-10

我的南京作文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