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我之镜范文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也是一部对近代小说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但是和其它小说的研究相比,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这部小说的价值似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儒林外史》是一部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上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的作品,尤其是在讽刺艺术上和“无我之镜”的运用上,《儒林外史》可谓独树一帜。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对此,鲁迅先生曾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儒林外史》出现之后,“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正统的儒学教育,孤高的个性气质,家道的盛衰荣辱,人生的酸甜苦辣,理想的最终破灭,现实的黑暗恶浊,这一切促使吴敬梓选择了讽刺的艺术形式去反映现实,表现理想。正如黑格尔所说“一种高尚的精神和道德的情操无法在一个罪恶和愚蠢的世界里实现它的自觉的理想,于是,带着一腔火热的愤怒或是微妙的巧智和冷酷辛辣的语调去反对当前的事物,对和他的关于道德与真理的抽象概念起直接冲突的那个世界不是痛恨,就是鄙视。”伴随着性格结构在小说地位中的确立,如何最大限度地开拓讽刺客体内心的广度和深度自然成为《儒林外史》的关键所在。
《儒林外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物的“灵魂史”。
它对封建儒林士子内心世界的刻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远远超越了前人。这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离间了作者与叙述者的距离,让读者与人物直接见面,从而使作品本身更客观、更真实,讽刺的意义也更突出、更深刻。
鲁迅先生曾说《儒林外史》“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其实这也正指出了《儒林外史》与前人讽刺作品的不同。由于采用了“展示”的表现手法,让人物以自身的言行进行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的影响被隐藏在小说的背后,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一元化的视界结构,客观性、真实性被大大强化了。而这被强化的内在指向正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开头所写的周进,六十多岁了,连个秀才也不是,因而备受众人的奚落和嘲弄。当他到省城参观贡院时,看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省人事”。
众人把他救醒后,“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将他抬出贡院,他“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直到众人决定出钱替他买取监生资格,他才“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直书其事,不加断语”,没有静态的心理描绘,完全是事件场景的客观描述。但周进从“哭了又哭”到“说说笑笑”,其实正反映了其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把一个对科举抱有幻想而又备受压抑、苦苦挣扎的老书生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儒林外史》“无我之镜”的运用,不但突出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且也使作品的讽刺意义更加广泛和深刻。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使得读者从中得到了一片广阔的思考和参与空间。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直接“接受”作者的思想,而是通过形象自身的表演去思索和评判其中的是非曲直,从而在一个更加完整全面的层面上把握作品的意义,获得审美的享受。例如,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是《儒林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腐朽的制度必定会造就一种畸型的人格。周进进贡院的“放声大哭”,范进中举时的“不省人事”,马二先生游西湖时的麻木不仁,西湖“名士”的庸俗无聊,这一切的客观描述都在引发着人们思考着他们的精神悲剧,探究着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使他们那样自轻自贱、逆来顺受,养就了万劫不复的奴才性格?又是什么使他们那样麻木不仁、执迷不悟、心甘情愿地任凭灵魂走向腐烂和堕落?范进在中举前向丈人胡屠户借乡试的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而中举后,胡屠户竟夸赞自己的女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匡超人的哥哥见死不救,甚至“反怪兄弟不帮他抢东西”,但后来“见他中了个相公,比从前更加亲热些”。这种前倨后恭的丑态的描写,也在引发着读者的思索,从而使作品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不仅仅是停留在表层的讥诮和嘲弄上,而是通过读者的“参与”,揭示了这个腐朽制度的社会根源和丑恶本质。
《儒林外史》象征意义的体现,得力于“无我之镜”手法的巧妙运用。当直接的、外在的、质实的“告诫”消退之后,形象自身的象征意义扩大了,作品的内涵因此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层面上,从而使形象超越了个别的范围,呈现出普遍性的意义。
【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我之镜】相关文章:
无我的作文09-25
寻我,无我作文08-05
无我的作文[精品3篇]11-06
我的内心世界作文08-03
我的内心世界作文(必备)08-03
对镜的作文11-03
放大镜与显微镜作文07-17
窗与镜作文07-28
镜与窗作文11-02
镜湖的作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