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书杂文

时间:2024-10-10 19:45:49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时间之书杂文

  四季流转中的风花雪月、花草鱼虫,风俗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受想行识,充满了丰富的情趣,引发过无数喜怒哀乐。然而“年轻时往往忙于与时间赛跑,不知道珍惜一年年的春花秋月,等意识到还拥有的岁月其实已经无多时,回顾已走过的路途,才看到所有的甜酸苦辣都在一个个春夏秋冬清晰的画框里……”余世存的《时间之书》以散文随笔的形式,重温了四季变化中的细腻感受,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层次多角度的解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性化过程的核心就是祛魅。但祛魅后的世界既取得了高歌凯旋的物质和文化成就,也带来了‘空心化’的问题和危机。”为了免于生命变得单调寡味,回味那些从根上滋润过我们生命的自然与人文的情趣,其滋味是很值得咀嚼的。

时间之书杂文

  比如最常见的蒲扇来自南国的的蒲葵树,采下来风干压平后,稍作修剪,配蔑丝扎好边缘,一把蒲扇就做成了。蒲扇质地轻盈而坚韧,可以用上好几年。扇面的边缘有以金银线、绢、彩色丝线、细长条藤皮等手工缠绕缝制而成的。蒲葵扇的扇柄,一般都保留用原葵叶的柄,考究一点的,则在葵柄外缠绕细长条的藤皮,或外面套上染色的竹管,执于手中,就更柔滑而舒服了。据说高级的扇柄另饰以方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贵竹材,甚至用象牙、玳瑁等制成扇柄的。如今最普通的蒲扇也已经成了稀罕物,但它却带有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的记忆。《晋书》记载:有在京师的乡人罢官回乡,临行前来见谢安,谢安问他回家的盘缠怎么解决?乡人说:“有蒲葵扇五万。”于是谢安取了一把带在身边,一时京师士庶见了竞相效仿,蒲扇价格因此增至数倍,让他的乡人赚了一笔。唐朝诗人孙元晏还为此事写过一首《蒲葵扇》诗:“抛舍东山岁月遥,几施经略挫雄豪。若非名德喧环宇,争得蒲葵价数高。”被排挤到过鄱阳的唐人李嘉佑则说:“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表现的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他豪放不羁的性格。但炎炎夏日,一般平民则只要两手有空,都会带一把蒲扇。镶著大金牙,把蒲扇柄插在脖子后面里行走的,大多是游手好闲者的做派;女人们干活时,则把蒲扇插在腰后的围兜带上,以便随时取下来扇一扇,或者遮蔽一下阳光。只有孩子不太喜欢拿把蒲扇,他们宁肯汗流峡背,也不喜欢让蒲扇困住好动的手脚。

  “扇扇有凉风,天天在手中,年年五六月,夜夜打蚊虫。”都市里是路灯下的乘凉需要蒲扇,乡村使用的时间长达五六个月。“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黄昏后,手摇蒲扇随处转转也是水乡风情。为孩子们搬一条光滑的宽凳,或者搭一块树板,让他们躺在上面,听老人们会一边摇著蒲扇,一边为孩子们讲述星星的传说,直他们自己也在梦里渐渐来到了银河岸边,而老人手中的蒲扇也已经在睡意朦胧中,滑落在了地上。摆龙门阵的则兴味正浓,这时,蒲扇就是他们手中的麈尾、拂尘;是征战的军旗、砍杀的武器……

  再比如赏月之俗。古代帝王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晋书》记载,“谢尚时镇牛诸,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听到了“以运租自业”的袁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于是邀来“与之谭论,申旦不寐”。随著秋月之美越来越被重视,到了唐朝,李白因此事赋诗道:“昔闻牛诸泳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并登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不过,李白也有《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护捣衣声”的感慨。《周礼》所谓“中秋献良裘”,普通百姓穿不起良裘,寒衣多为枲麻制成,麻布需要反复捶捣才能穿,中秋时节家家户户连夜捣衣,是要赶紧去为戍边的亲人送寒衣了。

  生命中不经意邂逅的许多日常事物,“是一部一辈子读下去,每天都必读,永远都读不尽的大书。”

【时间之书杂文】相关文章:

五香菜杂文11-01

我与父亲杂文(精选51篇)11-27

唐山老呔传奇的杂文07-19

我的母亲杂文随笔(精选15篇)05-21

时间09-07

时间在狂奔03-07

时间的作文11-14

时间都去哪儿了(精选)08-28

珍惜时间08-25

时间都去哪了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