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波尔卡的简介
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各地。特点:二拍、快速、活泼跳跃,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最先将此种舞曲形式用于器乐和歌剧创作的是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者斯美塔那(如其创作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波尔卡是polka 这个词的音译,它是从波西米亚语“半”字演变而来,意思是说这种舞的舞步比较碎,是以半步为基础的。描述的是一只脚与另一脚之间按2/4拍子飞快交替。从这点上,也可以想象出波尔卡是一种活泼的舞蹈。
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地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主要的舞步有两种:一种是单足弹跳步,可以前进、后退或旋转,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
波尔卡本是捷克农民舞蹈,发展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尽管它应该是由捷克民间舞发展过来的,但波希米亚的史学家们却认为它是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的。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舞厅。1840年,布拉格的舞蹈教师在巴黎表演波尔卡一举成功,从而使波尔卡一下子闯进了巴黎的沙龙和舞厅。一场来势迅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所有的舞蹈院校一起上阵教授波尔卡,但照样不能满足人们的学舞要求。
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波尔卡热使得其它中欧舞蹈也开始流行,如舞步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克等。加洛普的舞步与华尔兹、波尔卡相似,但节奏与波尔卡相近,是2/4拍,舞伴们舞步迅疾,只偶尔才有些旋转。波洛奈兹的主要牲是3/4拍,速度适中。它是庄重雄伟的队列舞蹈,常用于化装舞会的开场。但可能正是由于它的队列形式,所以一直没有在以对舞为主的舞厅里流行起来。波希米亚的雷多瓦是由追赶步、普通华尔兹步和两速华尔兹步三种基本步伐构成的。它的音乐采用的是慢速华尔兹。玛祖卡原是波兰民间舞,使用华尔兹音乐,但第二或第三拍上常有重音。舞步包括跳步、滑步与脚跟相击等三种基本成分,动作组合比较复杂。斯科蒂斯克是德国民间舞,由滑步和跳步两种舞步组成,节奏为2/4和4/4拍子。由于这些舞蹈的流行和普及,舞厅里还出现了一些由上述舞蹈按不同顺序、不同比例组合起来的舞蹈,大大丰富了舞厅舞的品种和样式。
但是任何舞蹈都难免有兴有衰。波尔卡即使是中欧舞蹈中寿命最长者,也难免终有一落。20世纪的拉格泰姆、爵士等新型舞蹈以其崭新的活力和面貌压倒了波尔卡。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范围中和在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波尔卡的风采。波尔卡已不再流行于舞厅中了。
“波尔卡”(Polka)舞曲,一词在捷克语中为“半步”,描述的是一只脚与另一脚之间按2/4拍子飞快交替。它本是捷克农民舞蹈,发展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尽管它应该是由捷克民间舞发展过来的,但波希米亚的史学家们却认为它是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的。
“波尔卡”是一种题材,指一种男女对舞的舞曲。十九世纪初发源于波希米亚,曾经风行全欧,西洋不少著名作曲家都写过这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它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欢快。
但是任何舞蹈都难免有兴有衰。波尔卡即使是中欧舞蹈中寿命最长者,也难免终有一落。20世纪的拉格泰姆、爵士等新型舞蹈以其崭新的活力和面貌压倒了波尔卡。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范围中和在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波尔卡的风采。波尔卡已不再流行于舞厅中了。
波尔卡的特点:
1、节奏鲜明活泼:波尔卡舞曲以其独特的二拍子节奏著称,每小节包含两个强拍,创造出强烈的律动感。这种节奏快速、明快,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使得舞蹈者和听众都能感受到充沛的能量和欢乐气氛。
2、独特的步伐动作:波尔卡的舞步特点是半步跳跃,舞者们以快速的小步伐在地面上交替踏出,形成一种连续不断的动态效果。这种步伐要求舞者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和协调性,能够准确地在音乐的节拍上完成每一个动作。
3、丰富的装饰技巧:在波尔卡舞曲中,常常会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这种技巧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和表现力。舞者也会在舞蹈中加入各种旋转、跳跃和手臂的摆动等装饰动作,使舞蹈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波尔卡的简介】相关文章:
单簧管波尔卡反思03-02
公司的简介03-06
北京简介03-12
个人自我简介03-11
五一的由来简介05-05
台儿庄古城的简介05-03
康有为的简介05-03
冒顿的简介04-26
曹操生平简介11-24
高适的简介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