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引导孩子好奇心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好奇心都是很重的,但是这种好奇心不是都是不好的,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事物或者新奇事情产生的一种心理,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每个父母都希望培养出有自信的孩子,只是有些家长用对了方法,有些家长采用的策略却适得其反。最常见的一种扼杀孩子自信心的古老方法就是:“孩子表现好是应该的,不要给他们太多的称赞,以免他们志得意满,不再力求上进。永远要告诉孩子他的缺点,他还有哪些可以努力的空间,这样孩子才会继续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可以出类拔萃。虽然在我心里以孩子的表现为傲,但是绝对不能说出来,因为这样会妨碍他成长的空间。”
可能还有很多父母抱持着这种为孩子好的苦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成长,为了得到父母的赞许,只好不断的努力。但是就算有再高的外在成就,心里始终认为自己不够好,因为他已经习惯不断用更高的标准来看待自己,永远活在追求别人的肯定,“好还要更好”的桎梏里。
因此,要让孩子有自信,自在快乐,不要从小这样残害他们。孩子有缺点需要改进,一定要帮他们想办法调整和改进;孩子有优点值得赞许,也不要吝于给他们鼓励和肯定。如果永远拿着一百分的标准来看孩子被扣掉的分数,孩子永远不会有自信。唯有从零分的角度看到孩子得分的地方,孩子才会知道自己拥有些什么能力,相信自己。
孩子怎么看待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是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关键。从孩子懂事之后,就透过与他人互动的点点滴滴,逐渐形成对自己的看法,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于重要他人的评价。小的时候,缺乏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很难去评断爸爸妈妈的话,有多少正确性和可信度,几乎都是全盘接受。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评语,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孩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父母的话语,在孩子的心里,会变成他自己的声音,即使长大了,父母不在身边,那些话语还是一样的如影随行。如果父母对孩子总是指责和批评,孩子很自然的认定自己是个糟糕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将它指出来,给予正向的肯定,孩子也自然而然会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进而建立自信心。
不要敷衍孩子
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及理解能力的迅速发展,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明显增加了。2岁以前,多是父母要求孩子听故事和学儿歌,2岁后则多是孩子主动要求父母讲故事、说儿歌,缠着大人讲了还讲,明明讲了多次的故事也不怕重复。
对父母来说,大概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自己的孩子还忠实的听众了。为了听故事,他甚至可以答应一些本不想做的事情,比如按时上床睡觉,吃掉自己不喜欢吃的蔬菜等。对孩子的这种表现,父母应该感到高兴,这是孩子学知识、学道理、发展想象力的时机,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机会,孩子更喜欢服从擅讲故事的父母的吩咐。
一些爸爸妈妈经常以自己太忙为理由拒绝孩子要听故事的要求。这个时候不要嫌孩子烦,要正视孩子期待的眼睛,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时间是可以调剂出来的。另外,既然是讲故事就一定要讲出来,有些爸爸妈妈很敷衍,拿着一本故事书干巴巴的照本宣科,简单应付差事了事,把美标变成了枯燥,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给孩子讲的故事,也应该是父母自己喜欢的故事,父母先要熟悉其内容,讲的时候才能声情并茂,一气呵成,让孩子沉浸其中并随之浮想联翩。
有许多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讲故事、编故事的才能,其实只要你做了,你就会发现,你有。你的忠实的小听众会使你感受到施展才华的乐趣。
善用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应泼主动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并鼓励宝宝积极探索周围的环境。对于宝宝提出的合理要求,父母应该给予满足,并要给予充分的相信和肾定。具体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要在确保孩子远离危险品的情况下给他允分自主的探索空间。为了让孩子远离“不能碰”的东西,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便是为其提供其他的替代品。
(2)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父母应该主动为孩子提供一些有趣的玩具和物品,以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该子把精力集中于可精足其探索需要的活动中。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多提供结构性玩具,让他们拼拼拆掂引导孩子旧玩具新玩祛或把废弃物当玩具,如把旧报纸揉成球当足球踢,陪孩子一起用废弃的鞋盒子和毛线做小拉车。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满足了孩子渴望动手操作的愿望,他一定很开心。
(3)放手让宝宝去做。当宝宝提出合理的要求,特别是当他遇到自己能力范围可以解决的事情时,如要求自己穿衣服、洗脸等,父母应该及时放手让宝宝自己去做。这样会使宝宝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也能避免宝宝“不听话行为”的产生。
【怎样正确引导孩子好奇心】相关文章:
怎样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02-23
男生应该怎样追女孩子02-23
怎样走出和孩子分离的困境02-22
暑假快要结束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收心02-23
怎样能让1-3岁的孩子吃好02-23
家长怎样帮孩子适应初一生活02-23
独症孩子的孩子怎么帮助02-23
怎样饲养布丁仓鼠02-23
婴儿湿疹怎样治疗02-23
怎样与学生心理沟通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