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父母离婚后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相处方式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中的交往模式。人与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相互体谅,相互磨合的过程。相处的方式,因人而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离婚后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婚会给孩子带来冲击
当熟悉的习惯和日常生活被改变的时候,一些孩子可能拒绝与父母中的一方见面、身体抵抗能力变差或失去已经掌握的技能等。通过这些反应,孩子们是在告诉周围环境,生活有些失衡了,他们需要帮助。不同的孩子之间的表现差异很大:
生活异常:很多孩子的睡眠会变差,变得烦躁不安或充满攻击性,要么爱发脾气,要么内向不合群。有的孩子还会出现暴食、学习成绩下降以及出现头疼或肚子疼等身体不适现象。
“坏”表现:男孩子往往表现偏激,或者故意做坏事,目的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
小心翼翼:女孩子通常表现得特别乖,害怕妈妈也会离开。
内向、不合群: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大多因为父母离婚,而在朋友、老师或其他的熟人面前感到羞耻,因此喜欢在家呆着,不与其他人交往。
父母要一起和孩子坐下来谈谈
关于离婚的事情,父母两个人一起同孩子谈谈是最好的选择。父母应该表现出与孩子交谈的意愿,并且让孩子感到,离婚并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哪怕孩子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谈这个问题。但孩子有非常活跃的想象力,他们睡前的“胡思乱想”往往比实际情况更糟糕。在谈话中,父母要让孩子清楚:“我一直在你的身旁,你对我是很重要的。”
在谈话中不要牵扯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也不必对孩子解释其中的所有过程,孩子没有必要知道每个细节。有的孩子一开始会表现沉默,而有些孩子会提出非常具体的问题,对此,父母应该旧能客观、真实地回答。
父母应该与孩子谈论日常生活都会有哪些变化,例如搬家或转学;同时,告诉他们哪些是不变的也同样重要,例如定期去爷爷奶奶家玩、固定的运动时间等。这也包括允许孩子和搬出去的爸爸(或妈妈)沟通交流,即便父母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另外,多提起父母中另一半的优点,同时避免提起他(她)的缺点,会让孩子感到舒畅。这样的尊重增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因为孩子身上肯定有爸爸或妈妈的印记。此外,应该给孩子在过去生活中养成的某些习惯或“仪式”留出空间,这样能给孩子安全和信赖感。有的孩子喜欢把搬走的那位父母的某件物品或照片带在身边,父母都应该理解和支持。
同样重要的是,父母在无所适从的时候,不要忌讳从朋友或家庭圈子里找到能提供帮助的人,或者去相关的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爸爸(或妈妈)学会聪明地搬出去
当父母中的一位搬出去时,应该旧能具体地向孩子解释,爸爸(或妈妈)搬到什么地方去了、如何吃饭和睡觉。孩子觉得自己对父母也有责任,因此他们也会担心。如果孩子看到爸爸(或妈妈)在新的房子里一切都好,他会大大地松一口气。
同时告诉孩子,尽管父母中的一方不与他住在一起了,但是无论爸爸还是妈妈,仍然一如既往地爱他。
父母离婚的事情不一定要告诉学校或幼儿园。有时,当老师知道孩子的家庭变故后,可能会格外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或交往方面的变化,这样反而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压力。
开始新的生活,这一切对父母来说也并不容易。父母本身要面临许多挑战――搬家、工作、缺钱、独自养育孩子,此外还要承受离婚带来的伤痛。在紧张和压力中,父母需要时间来调整自己,但是不要将坏情绪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否则孩子会觉得父母无法面对这些变化,从而产生不安的感觉。因为孩子也要同时面对生活地点、周围的人和生活水平的变化。
发现和面对孩子的负疚感
“如果我在幼儿园得到更多的小红花……”、“如果我每天都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好……”、“如果我不淘气的话……”――“那么,爸爸妈妈就不会分开。”这是很多孩子在父母离婚后的想法,他们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有一些离婚家庭的孩子特别害怕冲突和争吵,他们很敏感,一旦感觉到气氛紧张,他们就马上采取各种息事宁人的举措,以将冲突平息下去。还有些孩子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极端的态度:立即逃开、完全无所谓、特别愤怒、有很强的攻击性等。此外,对父母离婚有负疚感的孩子会表现得非常操心,要承担照顾和安慰父母的义务。
父母应该用心倾听孩子的话。更重要的是尽量不要将刚刚离婚后那段艰难时期的伤心、易怒等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当然也不需要刻意用“正面的”但可能不太现实的想法感染孩子,否则孩子会开始期待――“也许有一天,爸爸妈妈和好了。”
父母们应该对孩子解释清楚爸爸和妈妈现在的关系,但是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因此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不用将细节合盘托出。
同样,请记住离婚的父母依然能成为孩子的榜样。离婚后的父母互相尊敬、和平往来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模范,让孩子从中能学到如何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解决问题,也使孩子明白即便是大人有时也需要外界的帮助。同时,父母承认并且尊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也是另一种榜样。
重要的爸爸时间
对于孩子年龄比较小的家庭来说,通常是离婚后父亲离开家,只能在周末或一些固定时间来看孩子。见面虽然不多,但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时间。
父母的分手往往会导致孩子在心理上一次危机。如果他们能够继续与父亲往来,那么度过这个危机就要容易许多。与爸爸的接触能让孩子精神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比较容易地得到满足,比如自我意识的发展、寻求过去熟悉的安全感以及感受自我价值。
所以,父母不要让孩子局限在孩子和妈妈的小家里。爸爸应该安排好将要和孩子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例如去动物园、看电影、远足、游泳或滑雪等。更重要的是与孩子交谈,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情况,比如询问他的成绩,他有哪些担心,也包括谈论他的朋友、期待和愿望。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关注。
在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中,妈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妈妈应该为孩子创造与父亲接触的条件,允许爸爸来访,在孩子有了进步时,鼓励孩子给爸爸打电话;在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让孩子与爸爸联系,以获得安慰。长假应该旧能地让爸爸与孩子一起度过,这样孩子也能感受到与爸爸在一起的日常生活。这对形成真切的爸爸的形象很重要。在孩子正常发展这个问题上,爸爸和妈妈应该努力进行合作,他们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
如何与孩子相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这是不容他人触碰的。但很多人往往只知道坚持自己的底线,却忽略了他人的底线也不容触碰的事实,尤其是在对待儿童的问题上,很多成人常常忽略了儿童也有他们的底线。作为父母,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很容易会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走进困境。
那么,儿童有哪些底线是不容成人触碰的呢?一起来看看。
1、某些丢人的毛病
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2、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3、身体缺陷
一些诸如矮小、过胖、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4、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5、“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6、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二、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1、对子女的期望要切合实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对孩子成才的美好愿望,但教育子女时必须要有理性的态度,要从子女的实际出发,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学习成绩,不要一味紧盯著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这会使子女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造成了极大影响。
2、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要做好足够的认识好准备,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及时进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不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干涉过多,经常想控制自己,因此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对孩子的爱要适度。对孩子的爱要适度,给孩子过分的爱,孩子本身也不愿意接受。调查中有的学生谈到父母过分的爱使他们感到于心不安,而且也使他们渐渐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安于接受父母的安排。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够使孩子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4、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子女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就不要对子女过分干涉,允许孩子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允许孩子有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要让子女大胆地去闯,在对生活的体验中获得经验,逐渐走向成功的人生。
了解了这些孩子们的底线之后,家长们就要注意了,这些底线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雷区,最好不要去触碰。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不去触碰孩子的这些底线也是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一种体现。如果家长经常去触碰这些雷区,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与孩子关系的紧张。
如何跟孩子相处的技巧
1、关注孩子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孩子,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孩子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孩子的看法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孩子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孩子的看法,并与孩子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若这时父母应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
4、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宝宝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5、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如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父母冷暴力的危害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不再打骂孩子,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却有一部分家长将打骂转移为隔离、反思、轻视、冷淡。这种冷暴力正在深深的伤害孩子。
1、冷暴力会疏远亲子之间的距离。妈妈试图用恐惧去威慑孩子,这种“冷暴力”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更大,这使得妈妈与孩子的情感修复需要很长时间。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中很容易缺失安全感,亲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逐渐疏远。
2、冷暴力会让孩子感到缺爱因为工作太忙或工作上的不顺利,有些家长下班回家后对孩子不闻不问,无视孩子的问候和有意的亲近,对孩子疏于关心、态度冷淡。长此以往,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爱自己,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3、冷暴力会造成孩子心理疾病。父母长期的冷暴力使孩子的心理在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伤,孩子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研究表明:受到冷暴力的孩子,在心灵深层会被植入“我不好,我不值得被爱”等信念,成年之后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到自暴自弃的泥潭中。
4、冷暴力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有些家长喜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出现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判定为准,不给孩子任何辩解的机会。成年后,轻则失去活力,沉默寡言,重则抑郁不堪,自杀自残。
溺爱所造成的后果
1.自我中心化倾向
孩子从小就受“众星捧月”式的呵护,往往形成“自我中心化倾向”。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红皂白,马上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期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代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
2.妨碍独立自主能力培养
照顾者过分溺爱保护,怕孩子出事儿长期搂抱,剥夺了孩子接触坏境和爬行练习的机会;凡事包办替代,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家长溺爱和包办替代,使孩子以后的独立自主能力缺乏,而孩子坦然接受父母照顾。
3.耐挫能力差,形成不良习惯
在一些家境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的收入足以维持家庭的生活,孩子的愿望能够马上满足,缺乏为生活奋斗的体验。加上有的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就能成才。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能力差,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完善发展自己的愿望。
【父母离婚后与孩子的相处方式】相关文章:
父母离婚后怎么减少对孩子伤害05-13
模仿是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方式07-19
相处的作文08-19
父母不给孩子贴标签11-18
关于离的作文12-13
自离的通告03-15
离殇的作文10-02
离歌的作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