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
摘要
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因拯时济世、除弊革新}fU被贬至巴山 楚水长达二十二年之久,虽身处困厄,命途多蚌,却能藐视苦难,跨步高瞻,最 终以旷达乐观的精神开创了贬滴文学豪健雄奇的崭新风貌。本文将刘禹锡置十中 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以其贬滴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 来全面、动态地把握他丰富的人格精神内涵,启示今人对人生的思考与选择。
绪论中对贬滴和贬滴文学做了界定与概说,指出刘禹锡对贬滴文学悲情的超 越,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
第一章,永贞革新与刘禹锡的参政实践。介绍了内忧外患的中唐时代背景, 永贞革新的政治风云以及刘禹锡匡扶社翟的儒家情怀和凌厉风发的参政实践,指 出诗人遭贬被弃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章,“枉诸逢春十度伤”一一刘禹锡滴居朗州及其诗歌创作。初贬朗州, 凄J呛惶惑。巨大的精神创伤和深重的生命沉沦使他产生了浓郁的悲伤意绪和孤愤 情怀,进步的哲学思想又使他表现出了对坎坷命运的不屈的抗争和对政治理想的 执着坚守。在朗州十年这一生命中最悲苦凄凉的口子里,刘禹锡努力寻求多种生 存方式以消减现实中的苦痛,力求对困顿生命的突围。
第二章,“以不息为体,以口新为道”一一刘禹锡滴居连州及其诗歌创作。
复贬连州,重催不幸,使诗人心力交瘁,为了适应逆境生存需要,诗人从自然大 化强劲有力、不息运行中汲取力量,在坚守儒家进取精神的同时,又借道家安时 处顺的精神来慰藉疲惫的身心,体现了一种儒道互补的生存智慧,完成了心态的 调整和理性的重建。同时系心朝政,关注民生,重情尚义,体现了济世安民的悲 悯情怀和对现实人生的深情与执着。
第四章,“惟存浩然气”一一刘禹锡滴居夔州、和州及其诗歌创作。再贬夔、 和,已是年华流逝,长期身在江湖,亲近自然,使刘禹锡的心态渐趋自适、平和 与淡定,贬地别样的风物与人情赋予了他一种超越苦难、从容乐观的精神力量, 诗人俯仰天地,呼啸沧桑,咏史抒志,借古喻今,独特}fU深邃的理性哲思中体现 了他现实主义关怀的高尚情结。
贬滴固然造成了刘禹锡生命的困境,但更成就了他的旷达乐观、坚毅高洁的
人格精神,从朗州时的忧怨与愤切,到连州时的理性与平静,再到夔、和时的疏 放与自适,身处逆境的诗人在每一次困厄中都不乏对生命的执着与超越,既有对 现实生活的关怀与适应,也有对理想人格的执着与坚守。他以卓越的才情和高洁 的品格在中唐文坛甚至整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特立高标,并赢得了后人的倾慕 和敬仰。他的诗文与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格精神内蕴对今人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 产。
关键词:刘禹锡贬滴生活诗歌创作人格精神
绪论
一、贬滴文学概说
贬滴,或称“迁滴”、“贬逐”,《说文》解释为“贬,损也”,“滴,罚也”。
贬滴是封建统治者对催罪官员的惩罚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被贬之臣 不再是无罪之人,}fU是正直耿介之士。对他们来说,贬滴不仅意味着肉体上的困 苦和惩罚,更是精神上的耻辱和折磨。他们将内心堆积的太多的哀怨、愤闷和抑 郁不平之气付诸文字,便形成了所谓的贬滴文学(又称“迁滴文学”、“迁逐文
学”、“逐臣文学”等)。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逐臣文学,是指我国
古代步入仕途,以修齐治平为己任的士人们,由十昏君馁臣作梗,在互相倾轧的 宦海官场的权力角逐中跌落下来,十被疏、被逐、被贬之后,用形象的笔墨、浓 郁的情感和不同的形式抒写内心激愤不平之气的文字……广义的逐臣文学则应
包括虽未步入仕途,却一直怀抱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fu始终被社会所放逐的士人 为自身遭际或与自身遭际相类似的人们鸣不平的文学”?,本文所论以狭义的贬
滴文学为对象。贬滴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现象,由此}fU来的贬滴文学和 各种文学一样,也是应运}fU生,是专制政治制度的产物。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热衷十仕途的独特品性。受儒家入 世文化及社会官本位风尚的熏陶,古代文士往往把“学}fU优则仕”当作自己的人
生理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土家”,他们怀着强烈的参政意识,去实现其“修
齐治平”的经世治国理想。然}fU在皇权高十一切的封建专制时代,文人一旦纷纷 踏上仕途,混迹官场,行走在文学与仕宦的双重轨道上,投身十残酷的政坛角逐 中,其命运便醒目地与政治潮汐息息相关,其中的升降沉浮也总是强烈地牵动着 他们的全部思想和情感。文人充满理想色彩的正义、耿直的人格品性,“弘毅”、 “任道”的历史使命、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常常与官场上的明争暗一斗、尔虞我诈、 翻云覆雨、混淆黑白的政治现实发生冲突,甚至格格不入。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 云里,他们或为民请命、肩挑正义,或起弊救衰,大呼猛进,或刚直不阿,正道 直行,然}fU多数仕宦者往往事与愿违,并因此}fU触怒权贵、为当政者所不容,最 终无奈地与政治失意一一贬滴结下不解之缘,遭贬流放自然成为封建文人不可避
陶涛《论发端于屈原的逐臣文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年第z期。 免的人生悲剧。
在把政治生命视作人生唯一价值的封建士人眼里,仕途颠覆,无疑是火顶之 灾。他们在宦海的浪簸风颠中被抛出权力中心,甚或被逐出朝廷,贬滴蛮荒。政 治生命的终结,人生经历的巨大落差,极大地撼动了其破碎的心灵,其辅国安邦 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失职失志的失落感之间的矛屑冲突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 壮志难酬,抑郁难伸,心里堆积了太多的哀怨、愤痘和抑郁不平之气。“大凡物
不得其平则鸣”?,当他们将心中这一切不得不付诸笔端,借助辞赋、诗词、散
文等形式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的时候,艰难的境遇,特殊的心态又使他们在温柔 敦厚之外另立异声别调,或为穷途末路的长哭,或为生不逢时的感A},或为贤愚 倒置的愤慨,或为退居山水的寄托,或为望断归帆的伤痛,或为壮志难酬的惆怅, 或为浪迹天涯的仿徨,或为相思IfIJ难遇的忧伤。“其忧悲憔悴之叹,发十诗什, 特为酸楚”2
确地概括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八个字,就非常准
“迁客骚人”此时的凄凉心境。在人生遭遇重大挫折,
的情况下,他们或老死在散官闲职之上,或抑郁十僻远蛮荒之地。
理想空然失落
这些掺和血泪、
饱含苦痛的经历自然会在文学长途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迹,在他们笔下这一切无 不染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不凸显出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十是便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个性特征和悲剧意味的贬滴文学。它以丰富深厚的 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创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辉焊灿烂的文学景观,“是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3
国家不幸诗家幸,生活不幸文章幸。贬滴带来的沉重的人生苦难强烈地刺激
了诗人们往昔平和的心境,使他们在人生转折的关口,在生命沉沦的途程中,以 全副身心去咀嚼痛苦,感悟生命,益发深切地领悟人生的真谛。贬滴使他们从京 城走向民间,深入社会和生活最底层,感受民生疾苦,备尝身心苦楚,拥有最真 实最丰富的生命体验。“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士人们将萦绕心间,无所
发泄的万般焦虑与苦楚寄十尺犊之中,借笔为舌,I}白心志。这种I}白,某种意 义上也是古代士人追求人生“二不朽”的途径,即立功不成,退Ifu立言。正如宋
人黄庭坚所说:“古之人不得躬行十高明之势,则心亨十寂寞之宅;功名之途不
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全集校注》,曲守元,常思春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第1464页。
[宋〕周师《清波杂志·逐客》第四卷,《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tool,第5050页。
余秋i}u《文化苦旅·洞庭角》,知识出版社,1992,第49页。
苏轼《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其,《苏轼诗集》[清〕土文浩辑注,中华书局,1982,第1750页。
能使万夫举首,则言行之实必能与口月争光”?愤怒出诗人,诗穷}fu后工,贬滴
埋没了太多的志士仁人,却意外催生了无数美文华章,政坛生命的暗淡常常伴随 着艺术生涯的辉焊。郁积在滴臣内心化解不开的苦闷情怀,构成了他们必欲借文 学形式一抒悲怨以宣泄痛苦求得心理的平衡的直接动力。ffu贬官士人正是靠着灿 烂的文学之舟在自慰自解中超度了自己,因此才能尝尽人间酸涩ffu不自馁,历尽 世道艰辛}fu犹傲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贬滴文学是贬滴文人人格的一面镜子,它形象地再现了
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人格的独立、尊严以及坚韧弘毅的品质,他们在庞大的封建 专制政体之下人性良知受压抑、被扭曲、消解十无形,ffu又生生不息地活跃十民 族的血脉之中”2。可以说,贬滴文学染浓并深化了古代文学的悲剧格调和苍凉
气息。
二、刘禹锡对贬滴文学悲情的超越
贬滴现象由来已久,早在《尚书·尧典》里就有“流共公十幽州,放雅兜十
崇山,窜二苗十二危,拯鲸十羽山,四罪ffu天下咸服”的传说,在《尚书·皋陶漠》 中,又有“何迁乎有苗”的记载,《诗经·小雅·四月》描绘了主人公在“滔滔江
汉”的南方一年四季遭受苦难的情景,抒发了“尽瘁以仕”,然“我口构祸”、“爱
其适归”的哀苦之情,大致上可视作“为仕者遭小人构祸,被逐南迁的抒愤诗”3, 但真正的发端,目?最能体现迁滴诗歌早期特质的应是战国时代的屈原及其创作的 诗歌。
身为楚国宗室贵族,屈原“内厚质正”,博闻强识,怀瑾握瑜,方洁自守,
独立高标,正道直行,志在忠君报国,辅世济时。然}fu,主上昏庸,奸馁当道, 时不我用,世不我容。为时所弃,空怀思君报国之心;无罪见迁,枉负转口回天
之志。政治生命的终结,人生理想惨遭无情践踏使他百哀攻中,凄惶欲绝,叩天 问地,走投无路。其深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批判精神,幽广的孤寂情怀,不屈 的抗争意志,坚定的政治执着和纯粹的人格操守,凝成了衣泽千载的屈骚精神, 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凄恻的怨愁、沉痛的忧伤和极度的愤痘,奠定了屈骚忧怨的主
?黄庭坚《与太虚》,《黄庭坚个集》,刘琳,李勇先,土蓉贵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cool,第1377页。
2李中华,唐磊《唐代贬官制度与小平之鸣—试论)J f=明专制h的文人遭遇与心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l年5月
《诗经个译》衷愈裕译,)海莫尧泪,贵州人民出版,1981,第324页。
题。泪罗悲风鼓动的哀怨幽深、苍凉排恻的乐章成为贬滴文学千年不变的主旋律。 西汉贾谊高才博学却远滴长沙,悲愤郁积,哀怨交攻;南朝江淹贬官吴兴二年,
畏惧忧戚,泣下沾襟;初唐名相张九龄罢为荆州长史,有瘴病之叹、拘囚之思;
平口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刘长
卿直道受黯,两度远迁,满目皆是萧瑟秋风,惨淡夕阳,韩愈一贬Ifu准备就死, 凄楚地嘱咐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2;柳宗兀出为永州司马,悲苦填膺,无所
寄托,十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3……其逐臣之悲、迁客之愤与屈
原骚怨情怀可谓千载同调。在长长的贬滴文人的队列中,诗人刘禹锡却以独特的 精神面貌吹响了与贬滴文学主调不和谐的音符。
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志在辅时济世、振敝救衰,因积极参 与政治革新被贬至巴山楚水、原始蛮荒,辗转十朗、连、夔、和四州长达二十二 年,其贬滴时间之久,地域之广,受压制之深,经历之多样,远在同时代乃至所 有贬滴文人之上,称得上贬滴文人的典范,其深沉的悲伤意绪和强烈的孤愤情怀 与屈骚精神也可谓一脉相承。然}fu刘禹锡心负忧怨,又能不被忧怨所拘笼;身居 困厄,又能不沉溺十困厄的泥潭,Ifu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豁达乐观的情怀,豪 劲坚忍的气质,通脱圆融的态度,超然自适的心灵,来面对多蚌的命运,克服忧 患,自我拯救,最终实现了对贬滴文学的悲情的超越,开创了贬滴文学豪壮劲健 的崭新风貌,为悲伤沉重的中国贬滴文学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一曲高昂的基 调,一副硬朗的筋骨,一种豪迈的气魄。刘禹锡这一诗歌风貌的底蕴,正是一种 源十苦难现实并对现实苦难有所超越的精神,它体现了诗人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的 执着追求、生命力的坚韧不屈,从Ifu也展现了历史重压下人性的顽强。
三、问题的提出
刘禹锡的诗文以雄健豪壮的骨干气魄耸动十贞兀、兀和年间,在唐代乃至整 个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友人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曾由衷地感慨:“彭
城之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之后,对刘禹锡及其创作的研究
就从未间断。继北宋的苏轼一门及“江西诗派”掀起对刘禹锡的评论与研究热潮
?李自《流夜郎永华寺,寄寻阳群官》,《李太自个集》,「清]土琦泪,中华书局,1977,第684页。
2韩愈《/,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个集校泪》,曲守元,常思春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第759页。
s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柳宗元集》,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第1199页。 之后,新时期,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对刘禹锡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又引起 了学术界更大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涌现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 专注方面,卞孝首先生可谓大家,他的《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2、《刘 禹锡评传》3、《刘禹锡研究》」几乎涉及刘禹锡生平与创作的所有问题,吴汝煌先 生的《刘禹锡传论》5对诗人一生作了深入的考察和中肯的评价,萧瑞峰的《刘
禹锡诗论》6则是“第一部对刘禹锡诗进行系统研究与综合考察之学术专著”(卞
孝首语)。文本整理方面,继1}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禹锡集》的标点
本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相继出版了《刘禹锡集》的笺证本和点校本,为刘禹 锡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主要有瞿蜕园笺证的《刘禹锡集笺证》下,《刘禹 锡集》整理组点校、卞孝首校订的《刘禹锡集》8,蒋维秘、赵蔚芝等笺注的《刘 禹锡诗集编年笺注》9,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IfIJ陶敏、陶红雨的《刘
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则堪称近年来在刘禹锡作品校注、汇评、集释等方面最为
全面的著作。单篇论文数目众多,涉及面也相当广泛,主要成果有对诗人思想的 研究,如萧瑞峰的《论刘禹锡诗中的佛教烙印》?2,孙秦安《刘禹锡诗中所涉及 的道教》?3,高林广的《佛禅美学与刘禹锡的诗学思想》?」和土树海的《佛禅与刘 禹锡的人情诗性》?5等论文都论述了佛宗禅旨对刘禹锡的人情诗性的影响。雷恩 海老师的《A其鸣矣,求其友声一一试论贞兀时期刘、柳、韩的思想与创作》16 赵晓岚的《刘禹锡诗论新探》?几土运熙的《刘禹锡的文学批评》?8,刘欢的《刘 禹锡意境理论新探》?9,贺晓宏的《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与意境论》?等都对刘禹锡 ?卜孝营《刘禹锡年潜》,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11月版。
2卜孝营《刘禹锡丛考》,巴蜀书社,1988年7月版。
s卜孝营《刘禹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卜孝营《刘禹锡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
s吴汝爆《刘禹锡传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萧瑞峰《刘禹锡诗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版。
7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刘禹锡集》,《刘禹锡集》整理组点校、卜孝营校订,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 9习客维裕、赵蔚芝等《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to1 Aim志忠《刘禹锡诗编年校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陶敏、陶红I=IJ《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房麓书社,2003年11月版。
12萧瑞峰《论刘禹锡诗中的佛教烙印》,《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3期。
13孙秦安《刘禹锡诗中所涉及的道教》,《上海道教》,1991第3期。
?“iu林)?《佛禅美学与刘禹锡的诗学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Is土树海《佛禅与刘禹锡的人情诗性》,《社会科学战线》,zooz年第s期。
IG "T"恩海(( n婴其鸣矣,求其友声一一试论贞元时期刘、柳、韩的思想与创作》,《)离代文学研究》第}辑,
20040
17赵晓岚《刘禹锡诗论新探》,《求索》,1994年第2期。
Is土运熙《刘禹锡的文学批评》,《殷都学刊》,1992年第2期。
19刘欢《刘禹锡意境理论新探》,《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文学作品研究方面,涉及艺术渊源和艺术特征, 题材、体式和声律的研究及作品的考辨与争鸣,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吴汝煌的《论 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渊源》2、《谈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美》3,萧瑞峰的《论刘禹锡的 民歌体乐府诗》」、《论刘禹锡的讽刺诗》5,何念龙的《萧条异代,接武前贤一一 论刘禹锡对屈原的继承》6,刘梦初的《试论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契机与必然》下, 刘欢的《刘禹锡寓言诗创作特点探析》8,尚永亮的《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
和特点》9,吴在庆的《略谈刘禹锡笔下的土风民俗》?。,毛西旁的《刘禹锡诗注 释中的一些年代错误》“,陶敏《刘禹锡诗中九仙公主考》?似及卞孝C7的《<陋 室铭>非刘禹锡所作》?3等。
综观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刘禹锡研究主要表现在作品的整理、作家生 平思想研究、文学作品分析研究二大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就现有成果 IfIJ言,有关研究方法及本体内容的探讨尚嫌不足,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深入,主要 表现为:1、在对文体关注上,呈现出重诗轻文的倾向。前人评价刘文的资料没
有得到专门的整理和辑录,研究刘文的专题论文也很少,只有唐骥的《刘禹锡散 文略论》?」,吴汝煌的《论刘禹锡的散文》?5,刘梦初的《刘禹锡与柳宗兀赋体文
学比较》16等为数很少的几篇。2、在关注角度上,或历时性,或共时性,二者只 取其一,Ifu不能化平面为立体,彼此照顾,纵横交错,时空合一。3、在研究领 域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体现在文集整理、作品艺术性和文学史地位的研究等方 面,但具体到关十刘禹锡贬滴生活极其诗文创作的专题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 对诗人贬滴期间历时变化的全景观照。
清朝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引贺黄裳语:“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
?贺晓宏《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与意境论》,《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吴汝爆《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渊源》,《南开学报》,1985年第1期。
s吴汝爆《谈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美》,《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
“萧瑞峰《论刘禹锡的民歌体乐府诗》,《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5萧瑞峰《论刘禹锡的讽刺诗》,《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6币」念龙《萧条异代,接武前贤一一论刘禹锡对屈原的继承》,《江汉论坛》,1991年第7期。
7刘梦初《试论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契机与必然》,《求索》,2004年第6期。
s刘欢《刘禹锡寓言诗创作特点探析》,《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9尚永亮《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西呀日特点》,《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to吴在庆《略谈刘禹锡笔下的土风民俗》,《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毛西旁《刘禹锡诗注释中的些年代错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12陶敏《刘禹锡诗中九仙公主考》,《)离代文学研究》第九辑,20000
13卜孝营《巾内室铭)非刘禹锡所作》,《文史知识》,1997年第1期。
?“)离骥《刘禹锡散文略论》,《宁夏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5吴汝爆《论刘禹锡的散文》,《)离代文学论丛》,第7辑。
IG刘梦初《刘禹锡与柳宗元赋体文学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和时期。”可以说,是贬滴成就了刘禹锡的文学地位。同时,“文学史……是灵魂 的历史”?,贬滴时期的作品也成为记载其生命和情感历程的生动长卷。作为文
学研究,本选题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 鉴当代的文艺理论,以文化背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为切入点,立足十现实的人生 体验,融合传统的“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和现代心理分析方法,披文以入情,
力图对诗人的贬滴生活和诗文创作做全面、系统}fu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本文将聚焦十刘禹锡二十二年的贬滴生涯,以历时性的变化和全景式的观照 为主,兼顾共时性的比较和概括,分析解读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不惟 关注其生活的外部形态,更要尝试深入其内在心灵世界,以期能真实、立体、完 整地揭示诗人跋涉十巴山楚水之间的内在心灵轨迹,彰显其独特的人格精神,以 及由此决定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包括在与命运抗争过程中展示的生命的意志 和力量、生存的智慧和策略。本文探析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并以此为 个例,还意在折射出中唐贬滴文人共同遭遇的人生苦难和贬滴情怀,揭示出中唐 贬滴文学特有的悲剧精神和激越悲壮的艺术风格。
[丹麦〕勃兰戴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2页。
第一章永贞革新与刘禹锡的参政实践
始十公兀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fu衰的转折点,八年不息的战火焚烧 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兵革的摧残给中原广大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大唐帝 国从此兀气大伤,一撅不振。虽然中央政权用以武去武的方式平定了叛乱,但郑 肇在《开天传信记》中所称道的所谓“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申?”、“四方
丰稳”的大唐盛世从此销声匿迹、一去不返了,代之Ifu起的是颓废败落、内外交
困、满目疮质、危机四伏的中唐社会。对此,唐朝平叛名将郭子仪在上书朝廷时 指出:“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裴内,不满千户,井邑棒棘,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代宗、德宗、顺宗等人即位之初也曾有过重振朝纲、中兴土室的
抱负及相应措施,企图励精图治,但已无法从根本上拯救内忧外患的时局和江河 口下的国势。
战火远去,积弊犹存,表面的承平和所谓的“中兴”掩饰不住衰败的迹象。
正如林庚先生所论述的“大历时代追慕盛唐,却终十是有心无力,安史乱后,一
切矛后都清楚地显示了出来。在外则吐蕃、回给、契丹等口渐强大,形成强邻压 境的趋势。内则各地藩镇割据跋启,中央宦官专横,赋税沉重,农村破产。”2内 忧外患促使种种矛后不断凸现和尖锐,从}fu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今海内困穷, 处处流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国家有“土崩之势,忧在旦夕”3
中唐衰危的国势和动荡的时局直接影响到了士人的精神面貌,使他们少了 几分盛唐人的那种浪漫的激情,豪迈的气魄,多了几分因生十忧患Ifu滋生的理
性与自觉,一份务实内敛、踏实苦干的精神。他们以儒家的济世思想为本,以
匡扶社翟、拯时济物、救弊振衰为己任,旨在重振国威,力挽狂澜。刘禹锡就
是当时有志之士的杰出代表。他出身诗书官宦之家,自幼受儒家“得志行道”
和I“济世”思想的影响,“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
《郭子仪传》,《旧唐书》卷百二卜中华书局,1975,第3457页。
《中国文学简史》,林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258页。
《旧唐书·列传》卷百四I-,中华书局,1975,第5071页。
人”?,透露出自少年就有的高远的自我期许,后又遭逢大唐帝国由盛}fu衰的历
史巨变,目睹并感受了中唐朝政的黑暗腐朽,树立了“感时江海思,报国松绮
心”2。他青年科场得意,“二登文科”(科举中第、应博学宏词科、应吏部取士
科),轻取高位,踏入仕途后即声名鹊起。他积极用世,志在建功立业,匡扶将
倾之大厦。在经历了太子校书,入杜佑幕府,调任京兆渭南县主簿等磨砺后,
贞兀十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唐时以京官为贵,}fU监察御史振举百司纲纪, 名曰“八品宰相”,“时土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
有?宰相器”,3,可见其识见与气量远在常人之上。同时聚在太子身边的还有柳
宗兀等青年才俊,皆胸怀社翟,心念苍生,具有独树高标、英锐峻发的参政意
识,因不堪面对中唐口益颓废凋敝的社会现实,他们正准备以热情昂扬、刚健
不挠、凌厉风发的气概和“忧国不谋身”的精神,施展“辅时济物”、“利安兀
兀”的宏伟抱负。这种风发的意气和恢弘的气魄从刘禹锡当时的诗作中可以窥
见一二:“……二仪含皎澈,万象共}u}鲜。整御当西陆,舒光丽上玄。从星变风
雨,川页口助陶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个光明}u}澈, 万象更新的`美好境界,感受到他除旧布新、重整乾坤的偷悦得意的心情。
贞兀二十一(805)年,即永贞兀年一月,德宗死,顺宗抱病即位,他对
当时社会中的种种弊端深为忧虑,久欲变革,即位伊始,就起用了土叔文、土
坯、韦执谊、杜佑、刘禹锡、柳宗兀等一批贤才,授以要职,形成了一股新型
的政治力量。刘禹锡、柳宗兀二人深受土叔文器重,他们参与谋政,草拟文告, 采听外事,展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激切的进取精神。革新集团以“内抑宦官、
外制藩镇”,改革弊政、加强皇权为目标,以“立仁义、裨教化”,“兴尧、舜、
孔子之道”,“利安兀兀”为宗旨,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弊端,进
行了全面的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诏数京兆尹李实残暴拾敛之罪,贬通州长史。
2、诸色道负,一切7免,常贡之外,悉罢进奉。贞元末年政事为人患
?刘禹锡《学阮公体二首》,《刘禹锡集》,《刘禹锡集》整理组点校,卜孝营校订,中华书局,1990,第258
页。
2刘禹锡《和武中承秋日寄情简诸僚故》,《刘禹锡集》,《刘禹锡集》整理组点校,卜孝营校订,中华书局,
1990,第510页。
《刘禹锡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六八,中华书局,1975,第5125页。 “刘禹锡《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i}日夜玩月二}韵》,《刘禹锡集》,《刘禹锡集》整理组点校,卜孝营校
订,中华书局,1990,第275页。
者,如宫市、五坊小儿之类,悉罢之。并罢盐铁使月进钱。罢翰林冗官三十
二人。出后宫三百人及教坊女妓六百人。
3、停发内侍郭忠政等十九人正员官体。
4、追忠州别驾陆赞、道州刺史阳城及贬官郑怜庆、韩皋等赴京师,诏
未至而陆、阳已死,乃赠官以示褒赏。
5、加杜佑度之及诸道盐铁转运使,王叔文充任副使,罢免浙西观察使
李铸的盐铁转运使之职。
6、以名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
马,谋夺宦者兵权。
土叔文集团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改革朝政,打击拥兵自重、骄横不法的强 藩,压制干政弄权、蠢国害民的宦官,举贤用能,减免赋税,清除朝廷积弊,解 除民生疾苦。他们这些“善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得“人情大悦”,“百姓
相聚欢呼大喜”。?
此时的刘禹锡对其政治前途充满信心,他把这场政治革新看作是实现自己政 治抱负的契机,热情澎湃地写了《春口退朝》来表达这种心情:
紫陌夜来雨,南山朝下看。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
瑞气卷峭毅,游光泛波澜。御沟新柳色,处处拂归鞍。
全诗通过描写一场新雨后春光明媚的景象以及沐浴在春光中的庄严宫殿的
描写,象征着永贞革新所带来的崭新、光明的政治气象,同时抒发了诗人功名在 望时的欣喜,展现了其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但是,由十土叔文等的革新活动“上利十国,下利十民,独不利十弄权之阉
官,跋启之强藩。……盖其意本欲内抑宦官,外制方镇,摄天下之才赋兵力http://http://www.unjs.com/news/55A5DDF842AFD10D.html}fu尽 归之朝廷”2,直接触犯了朝里宦官和豪族大官僚们的利益,使得他们对革新派
恨之入骨,利益的一致使他们结成了同盟,十是他们开始对革新派进行激烈}fu疯 狂的反扑,加上革新派从一开始就缺少一位精力充沛、刚明果决、能将革新长期 推行下去的大有为之君,同时存在一些与领导革新不相应}fu自身又难以完善的
“先天不足”,所以在反动阵营的强大压力和猛烈反扑下,土叔文集团几无招架
之功,节节败退,终因寡不敌众}fu失败。川页宗被迫退位,“内禅”十宦官扶持的 韩愈圳页宗实录》卷二,商务印刷馆,1936,第6页。
捌页宗纪所书善改》,《卜七史商榷》卷一七四,[清〕土鸣戚著,商务印书馆,1937,第786页。
宪宗,保守派得势,进行了146天的革新运动宣告结束。韦皋等强藩又上书攻击
土叔文等人“赏罚任情,堕纪紊纲。树置心腹,偏十贵位潜结左右,忧在萧墙” ?。侍御史窦群“奏禹锡挟邪乱政,不肩{在朝”2。革新派骨干皆被施以重罚,无 一逃脱南贬命运。土叔文被贬渝州(今重庆市)司户,次年被赐死。土坯被贬开州 (今四川省开县)司马,不久病死贬所。九月,刘禹锡等人被贬为远州刺吏。同年 十一月,“朝议谓土叔文之党或自员外郎出为刺史,贬之太轻”3,再贬为远州司 马。刘禹锡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柳宗兀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 韩泰为虔州(今江西省翰州市)司马,陈谏为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司马,韩哗为 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司马,凌准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司马,程异为郴州(今 湖南省郴县)司马,韦执谊为崖州(今广东省琼山县)司马。史称“二土八司马”。 不久宪宗还下令:“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八司马被剥夺了量移的可能, 等十在政治上被判了死刑,成了永久的罪人。
旨在中兴土朝的永贞革新运动在大唐历史上仅仅存在了146天就以失败}fu 告终,如同流星一闪,昙花一现,它在给中唐社会带来一丝光明、一缕馨香的同 时,却给刘禹锡为代表的革新人士带来了生命中的巨大转折和深重跌落。刘禹锡 先后被贬至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开始了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二 年弃置身”的羁囚苦旅般的贬滴生活。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离纪》八}二,中华书局,1956,第7616页。
2《资治通鉴》卷二二六《)离纪》,中华书局,1956,第7613页。
3《资治通鉴》卷二二六《)离纪》,中华书局,1956,第7623页。
“《旧唐书》卷四《宪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第418页。
结语
刘禹锡志在力挽狂澜,振敝救衰,不幸被中唐政治一斗争的浪涛卷至巴山楚水, 弃置于朗、连、夔、和四州蛮荒之地长达二十二年,流逝了建功立业的黄金岁月, 失去了驰骋政坛的理想天地。从云端到深渊般的沉重跌落,给诗人带来巨大的精 神创伤,然而,他没有如屈原一样借毁火主体来消除痛苦,没有如柳宗兀那样让 灵魂在孤独抑郁中承受煎熬,也没有像白居易那样悠游无为、独善其身,而是自 觉沉沦而不甘沉沦,明知无望却偏不绝望,凭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豪迈乐观的情 J环超越了人生苦难,走出了生命的藩篱。从朗州十年的苦闷、愤激与反思,到连 州五年的理性的重建与心态的平和,再到夔、和二州时的达观与自适,一路走过, 既有对淹赛命运的正视与抗争,又有对现实生存的关怀与适应,也有对理想人格 的执着与坚守。
刘禹锡不但没有在困顿中湮没沉沦,反}fU吹尽狂沙,炼得真金,艰难困苦, 玉汝十成。年深口久的贬滴生活磨砺了他的心性,开阔了他的心胸,疏放了他的 情怀,平和了他的心态,使得他终十从二十二年前导致自己沉沦的政治悲剧中超 拔出来,也完成了他的人格精神的重塑。他最终以恬淡畅适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 精神超越了贬滴之痛,并培养了一种奔腾流走、激越高亢的生命活力,一种弃旧 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傲视忧患、超越苦难的旷达情怀,一种坚毅高 洁、超拔古今的人格力量。面对逆境,刘禹锡既能坚持理想,不改初志,又能通 脱达观,与时进退。以乐观轩昂的精神直面命运的惨淡,以高亢豪迈的勇气笑对 人生忧患,拓展了精神生命的活动空间,显示了历史重压下人性的顽强,树立了 一个正道直行、守志有恒、自强不息、旷达刚毅的人格典范,为中国文学注入了 乐观进取的文化因子。他以卓越的才情和高洁的品格在中唐文坛甚至整部文学史 上大放异彩、特立高标,并赢得了后人的倾慕和敬仰。他的诗歌有雄豪苍劲的风 骨,而无哀苦凄恻的情调,其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格精神内蕴对今人也是一种莫大
的激励和鞭策。
参考文献
参考书日:
《旧唐书》〔五代」刘响等编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著中华书局1956年版
《唐才子传校笺》「兀〕辛文房撰傅漩踪主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 中华书局1999年版
《唐诗品汇》「明〕高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诗汇评》陈伯海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刘禹锡集》[唐」刘禹锡著卞孝首校订中华书局1990年版
《刘禹锡诗文系年》高志忠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刘禹锡集笺证》[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刘禹锡诗编年校注》[唐」刘禹锡著高志忠校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蒋维松、赵蔚芝等笺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唐」刘禹锡著陶敏、陶红雨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版 《柳宗兀集》〔唐」柳宗兀著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居易集笺校》〔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白居易年谱》朱金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韩愈全集》〔唐〕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唐〕韩愈著马其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诗品注》[南朝」钟嵘撰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中华书局1965年版
《碧鸡漫志》[宋〕土灼撰中华书局1991年版
《赢奎律髓汇评》「兀〕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诗shu》「明〕胡应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唐音癸签》「明〕胡震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苔溪渔隐丛话》「明〕胡仔,.}z集廖德明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艺概》「清」刘熙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唐诗别裁》「清〕沈德潜撰 中华书局1964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 中华书局1981
《历代诗话续编》〔近〕丁福保辑 中华书局1983
《围炉诗话》「清〕吴乔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一飘诗话》「清〕薛雪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刘禹锡》卞孝首吴汝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白居易评传》褚斌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柳宗兀传论》孙昌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屈赋新探》汤炳正著齐鲁书社
《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简编》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韩愈散文艺术论》孙昌武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禹锡传论》吴汝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知识出版社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屈原论稿》聂石樵著人民出版社
《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土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禹锡诗论》萧瑞峰著吉林教育出版社
《刘禹锡评传》卞孝首、卞敏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唐代美学思潮》霍然著长春出版社
1980年版
1980年版
1982年版
1982年版
1984年版
1984年版
1985年版
1986年版
1987年版
1987年版
1988年版
1988年版
1988年版
1992年版
1994年版
1994年版
1995年版
1996年版
1997年版
《中唐诗歌的开拓与新变》孟二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学二书》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
《唐诗论学丛稿》傅漩踪著京华出版社
《苏轼研究》土水照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唐政治与文学》胡可先著安徽大学出版社
《诗词美论与诗词美境》韩经太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杜晓勤著北京出版社
《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陶敏、李一飞著中华书局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歌者的悲欢》傅道彬、陈永宏著河北大学出版社
《白居易评传》赛长春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郭延礼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贬滴与贬滴文学》尚永亮著兰州大学出版社
《刘禹锡朗州诗文研究》刘梦初著中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999年版
1999年版
1999年版
2000年版
2000年版
2001年版
2001年版
2001年版
2001年版
2002年版
2003年版
2003年版
2004年版
2004年版
参考论文:
康粟丰《唐代流贬文人研究》浙江师范大学
程建虎《唐代逐臣别诗研究》武汉大学
黄耀东《逆境中的达观与抗争一一浅析刘禹锡诗歌的思想性》
中央民族大学
万伯江《刘禹锡的贬滴心路探析》中国语言大学
崔凤珍《论“刘柳”贬滴时期的诗歌创作》内蒙古大学
杨文榜《柳宗兀及其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何念龙《萧条异代,接武前贤
论刘禹锡对屈原的继承》
江汉论坛
1991年第7期
尚永亮《兀和五大贬滴诗人生命沉沦初考》
延安大学学报
1994年第1期
赵晓岚《刘禹锡诗论新探》求索1994年第2期
戴伟华《柳宗兀贬滴期创作的“骚怨”精神一一兼论南贬作家的创作倾向及其特
点》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萧瑞峰《论刘禹锡后期的诗歌创作》杭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萧瑞峰《论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吉林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尚永亮《论兀和五大贬滴诗人的生命沉沦和心理苦闷》
吉首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刘欢《论刘禹锡的民风民俗诗》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吴在庆《略谈刘禹锡笔下的土风民俗》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尚永亮《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一一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滴文化史上的 模式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
张利玲《屈赋与迁滴文学漫议》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陶涛《论发端十屈原的逐臣文学》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尚永亮《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尚永亮《论土叔文集团的革新困境及其失败原因》淮阴师范学院2000年第4期 尚永亮《论柳宗兀的生命悲感和性格变异》文史哲2000年第4期
刘铁峰《论刘禹锡贬滴诗中的“骚怨”表达》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
尚永亮《人生困境中的执著与超越一一从对屈、贾、陶的接受态度看中唐贬滴诗 人心态》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李中华唐磊《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一一试论开明专制下的文人遭遇与心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5月
刘铁峰《骚怨情怀:刘禹锡<竹枝词>新论》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6月
向志柱《生命与文学的突围一一论贬滴情结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江汉论坛2001年7月
唐祖敏《屈原骚怨心境}}析》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尚永亮《迁客离忧楚地颜一一略说贬滴文学与荆湘地域之关系及其特点》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周尚义《中国古代迁滴诗流变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刘梦初《刘禹锡与柳宗兀赋体文学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土运涛《略论贬官士人的特殊心态及其文学表现》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刘梦初《试论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契机与必然》求索2004年6月
吴在庆李著《唐代文士贬滴途中的生活与心态述论》
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雷恩海《同气相求:贞兀时期刘禹锡、柳宗兀、韩愈的思想与创作》
西北师大学报孟修祥《唐诗骚影一一略论屈骚与唐诗之影响与接受的关系》2005年第4期
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5月 土承丹《弃逐逆境中的愤排与宣泄一一柳宗兀贬滴心态探析》
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陈洪波《奇文郁起,其离骚哉一一论屈骚的审美特质》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周美琼《唐代贬滴文人和贬滴文学》夕L;〔学院羚民2007年第1期
刘铁峰《论屈原贬滴“骚怨”的情感表达一一兼论屈原“骚怨”情感的影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胡可先《论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结》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刘禹锡的贬滴生活与诗歌创作】相关文章:
送人流贬,送人流贬李益,送人流贬的意思,送人流贬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送从弟贬袁州,送从弟贬袁州刘长卿,送从弟贬袁州的意思,送从弟贬袁州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的意思,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送友贬岭南,送友贬岭南耿湋,送友贬岭南的意思,送友贬岭南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送客贬五溪,送客贬五溪韩翃,送客贬五溪的意思,送客贬五溪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送从弟豫贬,送从弟豫贬皇甫冉,送从弟豫贬的意思,送从弟豫贬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刘禹锡06-18
贬悴(貶悴)06-02
贬没(貶没)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