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段克己阅读答案

时间:2023-05-06 13:19:27 诗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江月段克己阅读答案

西江月段克己阅读答案,西江月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原文:

西江月段克己阅读答案

西江月

段克己

久雨新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人与寒林共瘦,山和老眼俱青。琤①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

气爽云天改色,潦收烟水无声。夕阳洲外片霞明,涵泳②一江秋影。

 

西江月字词解释:

(注)①琤:玉石的声音。②涵泳:沉浸、浸润。

 

西江月翻译: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阅读答案:

试题:

(1)“人与寒林共瘦”中的“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

(2)词的末尾两句情景交融,颇有意味,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2分)形象地写出了木叶脱落后寒林的疏朗,使寒林有了人的情貌与神采。(意思对即可。)

(2)(4分)状写了斜阳落霞映现于澄碧江水中的倒影之美(1分);透露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3分)。(意思对即可。)

 

西江月创作背景:无

 

西江月赏析: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个人资料: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

 

相关推荐:

 

满江红段克己阅读答案

【西江月段克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克己让人05-01

《泊》阅读答案03-28

《牵手》阅读答案12-01

信任阅读答案11-09

手铐阅读答案05-01

包拯阅读答案05-01

得救阅读答案05-01

梁书阅读答案05-01

南乡子阅读答案05-01

《礼物》阅读答案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