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道德何以可能,即道德伦理的本源、基础是什么,人们为何在社会生活中讲道德?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欢迎大家分享。
道德的起源是?
1、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而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服从理性的欲望可以导致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2、进一步来说,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带给他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3、在没有养成习惯前,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进而也会诱导人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
4、要特别注意的是从小就应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能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也自然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功能
综上所述,针对“道德的起源是什么?”这个话题,相信大家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道德的起源是欲望和理性的统一,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道德的目的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一、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说法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是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这些争论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唯意志论
有一种关于道德的起源观点他们把道德规范看成是上帝的旨意,这种观点就是唯意志论。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对道德的义务来源于具有立法权威的主体对道德行为者的命令。也即是说,你必须做有道德的事情或者正义的事情,因为这是上帝的命令。从而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认为,道德的规范性主要源于立法者的意志。很显然,随着自然科学的逐步发展,这种观点显然是存在漏洞的,随即也受到众多追求理性的观点的反驳。
(二)实在论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道德要求是真实的,他们就是规范性的,如果存在着他们正确描述的内在的具有规范性的实体或是事实,那么道德要求也是真的。这种观点的持有者一般是通过反驳其他各种道德怀疑论者的理论来确立道德的规范性的。摩尔、罗斯是实在论观点的典型代表。其实,从逻辑学或者数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论证大部分都可以借助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进行,比如从某些“元”概念开始,从理性推理对衍生的道德概念进行论证和解释等。
(三)反思性认可
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反思性认可的这种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那些相信道德源于人类本性的道德哲学家。他们认为,人作为一种理智性动物,会对自己遇到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反思,会对自己已经做了的某件事情的信念、动机等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关于“真正的”道德理论反思之上发现我们依然愿意认可道德对我们的要求,那么这种道德理论就是规范性的。
(四)诉诸自律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法则是行为者自身意志的法则,道德要求是行为者施加给自身的要求,道德的规范性要求必须在行为者自身的意志中寻找。其代表是以康德以及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康德主义的行为建构主义者。人类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是基于行为自律,因为人类对于自身行动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反思的能力。赋予我们对自身的权威,正是这种权威给予道德要求以规范性。
本文认为,不管诉诸何种观点,关于道德规范性问题始终是伦理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根据日常的道德经验来讲,我们似乎更加偏向于它来源于人类自身一种道德自律以及反思性认可,但外在的环境同样对这种规范性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
二、道德起源的依据
道德何以可能,即道德伦理的本源、基础是什么,人们为何在社会生活中讲道德?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生物学角度而言,达尔文把人类的道德观说成是动物本能的延续,这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起源的自然观。由于当时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可能对人类劳动的作用、思维的形成及道德的起源进行科学的解释,但他却道出了道德得以起源的生物学前提和依据,这就是达尔文的伟大之处。大量的生物学研究表明:人天生具有道德素质,人类社会行为道德的某些重要结构,已经储存于人类的基因中。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学说来阐释道德起源。他认为在人的发育阶段存在三个不同水平的六个道德推理阶段,这六个阶段是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发展的。按照这种观点,个体道德发展是由初带有极强的自利性发展到一种遵循道德、抛弃单纯利己的行为模式,这是由于人们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发展而导致的。因此,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这种道德发展策略,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
个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对于社会中的文化和道德价值具有一种本能性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来自于人的超越性,来自于人的未完成性。部分社会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与动物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就在于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真、善、美这种道德价值,而不仅仅是一N动物的物质需求。
三、从道德的起源认识道德的本质
道德与所有文化一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的创造物,产生于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又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需求。这一事实表明,人是创造道德、使用道德的主体,道德则是被人创造、供人使用的客体。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给道德下个定义,即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维系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与实现自我的需求。这是道德的本质所在。
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存在与人的生存发展需求无关的本体化、神圣化的道德,也没有本身就是最高目的、最高价值的道德律令,因而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道德置于人之上,也不能为了道德而道德。当某种道德曾经具有而现在不再具有于人的生存发展需求之满足的有益性质时,它便丧失了存在的根据和要求人们继续信从它的理由。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相关文章:
道德需要:传统德育转型的突破口12-13
新闻职业道德需要与制度公正12-13
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04-06
中秋节的起源和演变09-18
理由、理性和道德12-13
酒店实习目的和意义03-29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精选5篇)02-23
教案-21-3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12-16
浅议说课的目的和方法02-26
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展05-02